經典核心課程 全校課程地圖 整合型學程 行動/問題導向 核心課程數位化

學生學習檔案

當代文明

科學涵養

人文精神與素養

計畫一:以經典教育為導向的通識核心課程計畫
計畫緣由、背景與宗旨

計畫目標

計畫內容與具體實施方法

人力規劃

經費規劃

預期困難與解決方法

一、計畫緣由、背景與宗旨

自九O年代以來,當通識課程從原先傳統共同科轉化成為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時,它就成為大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雖然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礎,但卻也日益受到國內各大學的重視。然而不可諱言地,在高唱提升競爭力的氛圍下,通識教育課程一直是我國推動高等教育過程中較為受到忽視的環節。

  正如前部份所述,本校通識教育有其特色,十年來也產生極大的成效,不僅多次在教育部的評鑑中表現優異,也獲致社會各界的肯定。然而,若從較嚴格的標準來看,本校通識教育仍存有許多基本缺失。例如, 本校首創於通識課程中實施經典教育 (這也是本校通識課程最大特色之所在),其型式(「開出多門中外經典,讓學生選擇其中數門經典修習」)雖具創意,可讓學生深入某些經典核心, 然而受限於學生只能涉獵少數幾門經典,無法對整體經典及經典背後廣闊的知識背景、文化意涵有較為深刻的體會 。也就是說,本校這種閱讀單一經典的課程模式,對於提供學生接觸經典,為其打開一扇知識或人生之窗,有重大意義;然而就通識教育培育學生知識整合能力,以及提供學生對中西文明與知識領域的整全視野而言,上述之經典課程設計顯然是不足的。除了經典教育之外,本校原先的通識課程架構與其他大學幾乎大同小異,都是採取分類選修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學生最大的選擇權,但也無法培育出學生真正的核心能力。

  因此,鑒於國內各大學之通識教育課程常常流於「零碎化」、「膚淺化」與「煙花式」,因而缺乏系統性及整合性;鑒於國內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疏離與斷裂,好似兩條永不交錯的平行線;也鑑於各大學課程設計總是以全盤的分類選修為基本模式,少有跨學科整合之課程設;最後,最重要的是,鑑於對南華大學自身實施通識教育的成敗經驗所進行的檢討與反省,我們仍然延續了南華經典教育的精神作為主軸,只是 這次不再以單一經典,而是以「知識統整」作為課程內容的安排原則 。在此我們 提出「以經典閱讀為導向」的「南華大學通識核心課程」計畫 。

  我們認為,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已從「精英教育」,通過「大眾教育」而邁入「普及教育」的階段。因此,大學通識教育將為培育新時代公民(而非僅是精英)作準備。通識課程將以培育公民知識整合能力、文化視野與創新批判能力(此三者可稱之為核心能力)為首要目標。本校所要推動的「通識核心課程」正是以達成這個目標為依歸,以因應知識創新時代的挑戰,提昇大學生的總體競爭力。

  正如美國學院與大學聯合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AAC&U) 針對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所提出的報告中指出,通識教育(或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的 主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積極的、 有意識的學習者 ( intentional learners ) ,這樣的學習者能夠適應新的環境挑戰、有能力將不同來源的知識整合成完整知識,並且能夠透過他們的生活而持續不斷地學習。 ACC&U 明白揭示出,為了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成長茁壯,大學生(作為有意識的學習者)應讓自己成為三種學習者: 成為 具有權能的 ( empowered )學習者、 具有啟發性知識的 ( informed )學習者,以及 具有責任的 ( responsible )學習者 。這一觀點將成為本核心課程計畫的總目標。我們深信,以知識統整的觀點出發,重新將經典的內容編排入核心課程之中,將有助於達成 ACC&U 所揭櫫的通識教育目標。

 

二、計畫目標

本計畫的目標如下:

(一)通過核心課程之設立,打造一個優質的通識學習環境,促使學生真正成為 具有「權能的」、「知識啟發的」以及「負責任的」學習主體 。

(二)以經典教育為課程內容,建構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體系 。此一體系以提升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培養多元文化視野與涵養,以及培育具創造力與批判力的心靈為其目標。鑑此,有以下三個次目標:

1. 提供具有跨學科性質的基礎知識課程,提升學生知識整合能力

2. 規劃多元化多角度的觀點與方法,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與涵養

3. 設計原創性思維與具批判性思維的課程,培育學生創造與批判的能力

(三)以通識核心課程為主要軸心,來轉動整個通識教育以及帶動學校整體課程的發展 。鑑此,有以下三個次目標:

1. 以核心課程為主軸,轉動整個通識教育課程(如基礎通識課程、進階通識課程,以及行動導向、問題解決導向之通識課程)

2. 以核心課程為中介,貫穿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規劃跨通識與專業課程的學習路徑)

3. 另外以核心課程為中心,設計出跨越通識與專業的學程課程

三、計畫內容與具體實施方法

(一)建構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的通識課程架構

依據前述的背景及目標,我們嘗試將這些想法所勾勒出的通識核心課程方案,建構為如圖二所示的概念架構圖。此圖中所揭示的主要精神就是 透過「核心課程」為主軸,在時間的縱向關係上,它作為「基本能力素養」課程的進一步延伸,並擔任「進階通識課程」的基底;在橫向的關係上,透過「核心課程」所具有的議題統整性設計,搭配「全校課程學習地圖」、「整合性學程」的規劃,為通識教育及專業教育之間架橋,建立互補及互惠的關係。而這個由「基本能力素養課程」、「核心課程」及「進階通識課程」所共同形成的通識教育核心主軸,扮演了一個像傳動軸般的功能,期盼能轉動起全校的整體課程 。

圖二、以核心課程為中軸之通識課程架構

在此課程架構下,我們初步規劃的學分數細節如下:

1. 基本能力素養(必修): 共 16 學分

大學入門( 1 學分)

大學國文( 4 學分)

大學英文及進階外語( 8 學分)

數理與資訊( 3 學分)

體育( 0 學分)

2. 核心課程(必修): 共 9 學分

當代文明( 3 學分)

科學涵養( 3 學分)

文化精神與素養( 3 學分)

3. 進階課程(自由選修): 共 15 學分

包含以議題統合及行動導向為主軸的課程設計,並區分成「議題整合」、「具體行動」與「問題解決」等三種不同形式的進階通識選修課程

(二)南華通識核心課程的基本理念

1. 核心課程的基本目標在於培育核心能力:通識教育的主要職能在於培養學生三種知識能力 — 基礎能力、核心能力與進階能力,其中又以核心能力最為重要。

• 所謂 基礎能力( basic skills ) 是指身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最基本表達與溝通能力,包括本國語文、外國語文及數理資訊的基本素養等。在本計劃的新通識課程架構中,基礎能力對應於「基本能力素養課程」;

• 所謂 核心能力( core literacy ) ,則是指作為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一種共通的核心知識素養,包括關於知識統合的能力、知識學習的基本方法、中外文明的基本素養、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欣賞,以及獨立思考、創新與批判的能力。在本計劃的新通識課程架構中,核心能力對應於「核心課程」;

• 至於 進階能力( higher ability ) ,則是指在具備基礎與核心能力的條件下,學習者所發展出來的個別能力,它可能是一種行動導向的、或問題解決導向的實踐能力(如對當代各種議題的深入理解並提出解決的能力,或是一種跨學科整合的能力),它也可能是深入詮釋經典著作或專業性著作的能力,或是結合專業訓練,提出一種創新思考或實踐的能力。在本計劃的新通識課程架構中,進階能力對應於「進階通識課程」。

2. 通識核心課程應採「共同必修」的方式進行 ,事實上:國內許多大學名目上的核心課程實質上只是「分類選修」模式的變種。鑑於核心能力之培養在所有通識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可以將基礎能力與進階能力貫穿起來,它是轉動其他通識課程的關鍵樞紐。為了達成這個樞紐的任務,核心課程基本上將採用「共同必修課程」的設計方式,將核心課程為每位南華大學學生共通的學習基礎與知識素養。換言之,每位南華大學學生,在大一至大二階段,都必須通過必修的核心課程的洗禮,而且不分學院或專業科系的學生,均一體適用,共同修習同一課程。藉這共同必修課程之設計, 將會產生兩個附帶效果:第一,學校的通識師資與專業師資將會整合起來,形成一個以核心課程為中心的教學與學術社群;第二,全校師生在同一時間,共同討論學習同一核心課程,將有助於全校通識精神的凝聚,提升通識在學校中的地位 。

3. 我們以為以往對於知識分類的標準三分法 —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 — 雖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若以作為核心知識能力或知識統整能力的原則觀之,這種傳統分類是不足的。我們從上述核心能力之培育以及共同必修課的精神原則出發,也借鏡美國實施核心課程的具體經驗,共同設計了三門必修的核心課程,每門課均從一個整全的視野出發,進而與其他各學科領域產生交錯關係,形成一統整的知識架構。這三門核心課程分別是

  •  「當代文明」(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

  •  「科學涵養」( Scientific Ability )

  •  「人文精神與素養」( Spirit and Literacy in Humanities )

  每門課為三學分,三門課共九學分,在大二上、下學期共兩個學期修習完畢。我們認為這三門課將成為作為現代文明社會之公民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識能力與文化素養,它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具有高競爭力的關鍵基礎。

4. 三門核心課程的基本理念及內容如下表所示:

課程名稱

課程設計理念

課程內容 (主題單元)

學分

當代文明

  以主題導向或核心概念來貫穿中西文明與思想的重要經典,特別注重西方現代文明的基本預設及其社會與經濟的各項制度原則分析,以及與其他文明接觸後的相關後果。

啟蒙精神與現代文明
東西方傳統文明與當代發展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全球化
民主、自由與正義
國家、權力與認同
個人、家族與社會
宰制與社會的不平等

3

科學涵養

  從科學的經典文選之閱讀,回歸科學素養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原始關係,藉此深入科學在各個不同的時代與社會背景的展現,從而彰顯科學的本質與精神,及培養修課同學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重要科學經典
科學的本質
科學的方法
科學家的心理歷程
科學的社會面向
科學的倫理爭議

3

人文精神與素養

  從中西文化培育理想人格的文化實踐入手,回歸至人文精神多元性的原始內涵,以文化的表現形式概念為單元,透過與人文精神及素養相關經典的閱讀,使修課同學在領會中造就自我,培育理想人格,以及粹練詮釋與欣賞各種文化表現的能力。

人文教育與人文素養
人與文學
人與宗教
人與神話
人與戲劇
人與音樂
人與藝術

3

5. 這三門核心課程均採跨學科整合式的設計,而且每門課程均跨越至別門課程,相互涉入。

( 1 ) 「當代文明」課程是以社會科學作為探討的平台,再由社會科學出發,擴散至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如探討社會制度產生的人文基礎,或是探究社會與科學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性質而言,本課程觀注的焦點是「現代文明的制度」層面。

( 2 ) 「科學涵養」課程則是以自然科學為探討的起點,再由此擴散至社會及人文學科(例如關新科學運作的社會後果,以及科學發展所產生的倫理與人文的爭議)。

( 3 ) 「人文精神與素養」則是從人文學科的視野與關懷出發,再由此擴散至社會與自然科學(例如關懷這些文化表現的社會制度意涵與文化意涵等)

(三)三門核心課程的共同設計原則

本校欲推出的核心課程,其最大特色在於這三門核心課程,儘管內容有差異,但卻採行共同的設計原則,這促使核心課程本身成為一個整體,而非零散的分類選修課程。這些共享的課程設計原則如下:

1. 課程均採跨學科的主題單元的內容設計,以培養知識整合的能力

  為了達到知識整合的效果,我們捨棄一般通識課程以「概論」或「導論」型態來介紹各門學科的方式,也捨棄以單一一本經典或某學科教科書的方式,而採用跨學科之主題單元設計方式。我們將選取影響當代文明之興起與發展(當代文明)、與科學精神與方法相關(科學涵養),以及影響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人文精神與素養)等,作為最重要的主題或核心概念,以成為單元設計之準則,這些主題概念如「資本主義」、「權力」、「科學本質」、「科學倫理」、「人與藝術」、「人與宗教」等,這些主題不僅僅均有跨學科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們均蘊含了現代文明與科學發展,以及人類存在的文化實踐的重要問題與可能的視野,廣泛理解這些主題將有助於認識我們所身處的現代世界與我們自己。

  除了主題單元選擇具有跨學科特性外,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均以跨學科思維來設計,讓師生共同面臨不同學科觀點的衝擊與挑戰,並希望養成多元學科的視野與整合能力。

2. 課程均以「經典」作為課程學習與研討的基本教材

  為回應知識創新時代的挑戰,我們應以培育具備知識創新與文化創新的大學生為己任。而培育創新能力的不二法門是讓學生與原創性的思想或文本接觸,因此閱讀經典乃是一個極佳的途徑。承接南華原先通識經典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三門核心課程有一個極大的特色就在於,他們均以經典本身作為課程研讀及討論最重要的素材。事實上,不論就當代文明、科學涵養及人文精神與素養而言,討選相關經典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與有意義的工作。當然,我們的主張是: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核心,經典作品代表著文明的精髓與文化典範,也是每個世代文化創造力的泉源。選擇經典著作之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與影響當代偉大心靈對話,由對話而理解,由理解而豐富自我之心靈,並在不斷地思索、閱讀、反思的歷程,學習到自由而獨立完善之人格,以此促進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提升思想的高度。

3. 課程均採用「問題 — 討論」模式或「問題 — 解決」模式來作為課程引導

  三門課的每個上課的主題單元,均由一組或數個問題作為課程的引導,並在課堂中以小組討論來進行。這些問題可能汲取那些涉及當代文明發展或科學的重大爭議,也可能取材自當代社會或文化的流行現象,或是汲取自某依人類文化表現的文本。通過對問題的提問與追索,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以便後續能進入更深入的討論思辯的課堂學習之中。其次則希望從問題的思索追難中,使同學不致流於盲從輕信,或者八股僵化中。

4. 課程設計十分重視多元文化觀點及對主流文化批判及反思能力

核心課程程主要學習西方文明與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解人類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為了避免掉入西方中心主義的盲點,我們將強化多元文化的觀點與視野。首先將中西文明發展的比較列入問題視野與教材之中,以便加入華人的觀點;其次將著重於弱勢族群(含階級、性別、種族及其他)與第三世界的觀點來看待當代文明發展,以此來反省西方主流文明價值,並尋求另類的可能選擇。

  為了避免落入科學中心主義的盲點,我們將強化多元文化的觀點與視野。故而,在整體課程的各單元設計中,引進多方位的思考角度,例如:從社會、文化、宗教、哲、倫理 … 等視角,為「科學涵養」議題注入新思維。

  我們的目標在於讓學生在多種不同教材觀點的刺激下,養成尊重多元,欣賞與理解各種文明與文化的基本素養。

5. 課程均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對基本問題的表達能力、語言修辭,以及邏輯思辨能力,進而提升行動能力

  不論是古典自由教育,或是今日民主社會,高品質的語言表達能力(含口語表達與書寫)均是極為重要的能力,他也是一個受教育的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文化素養的標竿。三門核心課程將通過小組討論、課堂報告、辯論比賽、話劇比賽、創意設計以及書面報告等形式來作為上課的型態,以及作為學習評量的依據。

所有核心課程均會在學期最後兩 ~ 三週,以期末公開展示的方式進行,讓全校師生均有參與的機會,以造成全校性的共同討論話題與氛圍。

6. 課程均將電影多媒體教學視為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環節 。

在前述多元文化觀點與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課程原則引導下,我們認為運用電影作為教學與討論的素材十分合適。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它本是當代文明與科學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表徵。重要的是,它與跨學科及與多元文化的思維確實有高度的親和性。本課程每學期至少安排三場與當代文明、科學涵養、及人文精神與素養主題相關的電影多媒體教學,利用課後時間放映,上課時間進行電影觀點與心得的討論。

(四)三門核心課程之教學綱要試擬

1. 《當代文明》課程之教學綱要:

週次

課程內容

主要研讀之著作

1

前言、課程介紹  

2

當代文明導論:
啟蒙精神與現代文明
1. 巴斯卡〈人是思想的蘆葦〉
2. 康德〈答何謂啟蒙〉
3. 傅科〈論何謂啟蒙〉
4. 胡適〈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
5. 李澤厚〈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3

單元一:
東西方傳統文明與當代發展
1. 聖經(新舊約選讀)
2. 奧古斯丁《懺悔錄》
3. 亞里斯多德《倫理學》
4. 西塞羅〈論道德上的善〉
5. 道德經(選讀)
6. 古蘭經(選讀)
7. 奧義書(選讀)
8.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9. 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

4

5

單元二: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全球化
1. 亞當斯密《國富論》
2. 馬克思《一八四四手稿》
3. 凱因斯《一般理論》
4. 布勞岱〈為市場定位〉
5. 弗利德曼〈市場的力量〉
6. 華勒斯坦《世界體系》
7.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8. 鹽鐵論
9.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6

7

單元三:
民主、自由與正義
1.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2. 洛克《政府論》
3. 盧梭《社約論》
4. 密爾《論自由》
5. 美國獨立宣言
6. 柏林《兩種自由概念》
7. 德沃金《兩種自由概念》
8. 羅爾斯《正義論》
9. 劉子健〈包容政治的特點〉

8

9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四週與第七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10

單元四:
國家、權力與認同
1. 柏拉圖《理想國》選文
2. 馬基維利《君王論》
3. 霍布斯《巨靈》
4. 韋伯〈正當的支配〉、〈官僚制〉
5. 傅科《規訊與懲罰》、〈治理術〉
6. 泰勒《論承認的政治》
7. 孟子(選文)
8. 韓非子(選文)
9. 黃宗羲〈原君〉

11

12

單元五:
個人、家族與社會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2. 尼采《查拉圖斯克拉如是說》
3. 馬克思〈費爾巴哈論綱〉
4.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
5. 高夫曼《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
6. 費孝通《鄉土中國》
7. 瞿同祖〈家族〉
8. 杜維明〈儒家思想中的自我與他人〉
9. 黃光國〈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13

14

單元六:
宰制與社會的不平等
1. 馬克思《資本論》(選文)
2. 韋布倫《有閑階級論》
3. 西蒙波娃《第二性》
4. 吳?夫〈女人的職業〉
5. 伊賀格瑞〈非「一」之性〉
6. 薩依德《東方主義》
7. 法農《黑皮膚、白面具》
8. 霍米巴巴〈敘事國族〉

15

16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十一週與十四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17

期末辯論比賽  

18

期末考試  

2. 《科學涵養》課程之教學綱要:

週次

課程內容

主要研讀之著作

1

前言、課程介紹及導論 基本教材

2

單元一:

重要科學經典文選

•  約瑟夫 • 傅立葉:《熱的解析理論》
•  愛因斯坦:《相對論入門》附錄五<相對論與空間問題>
•  拉瓦錫:《化學基礎論》
•  威爾森:《生物的多樣性》
•  達西湯普森:《生長與形態》第 1 章<引言>
•  達爾文:《物種起源》緒論
•  薛丁格:《生命是什麼?》第 7 章<生命是以物理定律為基礎的嗎?>
•  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序<致讀者>

3

4

單元二:

科學的本質

•  道爾頓:《化學哲學新體系》
•  紐曼( James R. Newman ):《數學世界》第四卷<對稱性 / 魏爾著>
•  莎維奇:《統計的基礎》第 2 章<主觀機率>
•  康德:《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前言>
•  玻爾,《哲學文選》,<知識的統一性>

5

6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三週與第五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7

單元三:

科學的方法

•  彭加勒:《科學與方法》第 3 章<數學創造(數學發明)>
•  彭加勒:《科學與假設》第 9 章<物理學中的假設>
•  孔恩:《必要的張力》第九章<科學研究的傳統與創新>
•  玻爾:《哲學文選》<量子物理學和哲學:因果性和互補性>

8

9

單元四:

科學家的心理歷程

•  費曼:《費曼的主張》第一章<發現事理的樂趣>
•  波義耳:《懷疑的化學家》
•  華生:《雙螺旋》第一章<實驗事理的春天>、第二章<解釋生命奧秘的「秘笈」>
•  伽利略:《對話錄》,序<致明智的讀者>

10

11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八週與第十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12

單元五:

科學的社會面向

•  哥白尼:《天體運行》 Osiander 序<與讀者談這部著作中的假設>及原序<致教皇保羅三世>
•  Dorothy Nelkin: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CH 19 ' 科學的爭論 ' (science controversies- the dynamics of public disp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  海森堡:《物理學和哲學》後記<科學真理和宗教真理>
•  Robert Merton :《科學社會學:科學的規範結構》
•  C.P.Snow :《兩種文化》第一章< 兩種文化>

13

14

單元六:

科學的倫理爭議

•  珍古德:《大地的窗口》第十七章<愛>
•  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第二章<忍耐的權利>
•  威爾森:《生物圈的未來》第二章<瓶頸>
•  史奈德:《地球實驗室》第三章<全球變遷的導因>
•  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  瓊斯:《命運之舞》序言<解開人類遺傳的迷思>
•  Peter Singer :《解放動物》<所有的動物都是平等>

15

16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十三週與十五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17

期末公開展示評量 辯論比賽、創意設計、或其他方式

18

期末考試  

3. 《人文精神與素養》課程之教學綱要:

週次

課程內容

主要研讀之著作

1

前言:課程介紹  

2

引言:
人文教育、人文素養與大學精神
1. 〈大學〉
2. 柏拉圖《理想國》〈洞穴之喻〉
3. 維科〈用德性和智慧塑造我們的精神〉
4. 紐曼《大學之理念》
5. 雅斯培〈大學生的精神昇華〉
6. 阿德勒《自由教育與經典巨著》
7. 蔡元培論大學教育

3

單元一:
人與文學
一、經典文本
1. 杜甫〈秋興八首〉《杜詩鏡詮》
2. 荷馬《伊利亞特》
3. 杜思妥也夫斯基《地下室手記》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毛詩序〉
2. 托馬斯?曼〈從我們的體驗看尼采哲 學〉
3. 陳世驤〈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
4. 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苦悶的象徵》二部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1. 劉再復〈懺悔意識與中國思想、文學傳統的局限〉
2. 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
3. 佛克馬 (Douwe Fokkema) 〈文化知識、文化本體、文化相對主義〉

4

5

單元二:
人與宗教
一、經典文本
1. 儒教:《論語》摘錄
2. 道教:《老子》摘錄
3. 佛教:《六祖壇經》摘錄
4. 基督教:《新約聖經》摘錄
5. 伊斯蘭教:《古蘭經》摘錄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漢斯?昆〈什麼是真正的宗教--論普世宗教的標準〉
2. 唐君毅〈人類宗教意識之本性與其諸型態〉
3. 勞思光(宗教精神與宗教問題)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1. 許志偉〈宗教對話的需要與形式〉
2. 伊里亞德《太初--古人的巫術》(非洲之宗教)

6

7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三週與第五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8

單元三:
人與神話
一、經典文本
1. 「后羿射日」《淮南子?本經訓》
2. 「伊甸園的故事」《聖經?創世紀》第二章、第三章
3. 「薛西弗斯神話」希臘神話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史宗 主編《 20 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第四章 -- 神話的分析
2. 克拉克洪 著,〈神話和儀式:一般的理論〉,《 20 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第 142 至 167 頁
3. 羅洛?梅〈神話的功能〉《哭喊神話》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1. 日本《竹取物語》
2. 浦忠成《庫巴之火》
3.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神話篇

9

10

單元四:
人與戲劇
一、經典文本 :
1. 希臘悲劇 ── 蘇福克里斯<伊底帕斯王>
2.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 <哈姆雷特><馬克白><奧賽羅><李爾王>
3. 湯顯祖<牡丹亭>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亞里士多德《詩學?第六章》
2. 李漁《閒情偶記》中論戲曲的部分
3. 王國維《戲曲論文集》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1. 翁托南 • 阿鐸《阿鐸戲劇文集 ── 劇場及其複象》
2. 山本有三<嬰兒殺戮>
3. 泰戈爾<郵局>

11

12

單元五:
人與音樂
一、經典文本
1. 古希臘 《賽克洛斯之歌》
2. 西方藝術音樂: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貝多芬:第五號「命運交響曲」、拉威爾:波烈露、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蓋須文:藍色狂想曲
3. 中國音樂(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古琴、崑曲、木卡姆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Anthony Storr 著,張嚶嚶譯《音樂與心靈》
2. 庫克( Nicholas Cook )著、侯珅 譯《音樂》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1. 世界音樂:非洲鼓樂、印度音樂、印尼甘美朗、蒙古音樂等。
2. 台灣本土音樂:原住民各族群音樂、北管、南管、客家山歌
3. 新世紀及跨界音樂: Enigma---Return to Innocent 、 Adimas 、 Time to Say Goodbye 、成吉思汗的夢

13

14

單元六:
人與藝術
一、經典文本
1. 〈 樂記 〉
2. 謝赫《古畫品錄》
3 . 上倉庸敬〈芸術?前史 ── 芸術?芸術作品〉,頁 2-22 《芸術??軌跡》
二、詮釋觀點
( 一 ) 經典性論文
1. 席勒 〈論崇高 --- 對康德某些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席勒全集》
2. 尼采 〈做為藝術的強力意志〉《強力意志》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 莊子的再發現》
( 二 ) 跨文化回應 ( 多元文化的回應 )
詹 • 韋布〈文化研究與美學:快感與政治〉《文化研究精粹讀本》

15

16

電影教學及討論 第十三週與十五週運用校共同時間放映電影,本週課堂繳交心得及上進行討論

17

期末公開展示評量 戲劇比賽、創意設計、或其他方式

18

期末考試  

(五)單元課程設計與課程型式安排

每個單元以兩週共六堂課來設計,程序安排有以下幾個特點:

• 重視及貫徹課前預習(第一週上課前採用個別預習,第二週上課前採小組共同討論來預習)

• 上課程序為:問題與討論作為導引 ╱ 大班演講課 ╱ 小班分組討論

• 每單元兩週設計重點有別:

• 第一週以探討此一主題在西方文明中的具體顯現為主(因此以西方經典為主要內容)

• 第二週則以華人與多元文化觀點對西方精神或原則之回應為主(因此以華人經典、中西比較及跨文化之討論為主要內容)

• 單元課程設計安排如下表

時間

學習程序

學習內容

正式上課前一週內

課前預習

•  思索本週課堂上要討論的問題,並找尋相關文獻資料
•  預先研讀指定的經典文選

第一週

第一節

問題與討論

※ 分組討論課本中的問題
第二節

大班演講

•  演講課:五至六班合班上課
•  以講授西方經典為主
第三節

小班討論

※ 小班分組討論

兩週上課之週間

課前預習

※ 小組針對指定經典進行私下討論

第二週

第一節

分組報告

※ 小組派代表上台報告週間討論成果
第二節

講課及討論

※ 老師講解本單元主題及經典文選之精髓
※ 以華人及多元文化觀點之回應為主

(六)課程師資的運用與調度

• 《當代文明》、《科學涵養》與《人文精神與素養》為三門共同必修的核心課程,每門課每學期共須開出十一個班,若每一位老師單獨帶一班,則共需要師資十一人。全部核心課程全年共需要開出 66 班,若每位老師上下學期各開一班,則三門課共需要師資 33 人。

• 師資來源預計將有三個部分:

(1) 通識中心專任師資(至少應佔全部師資的 40 %以上)

(2) 本校非通識中心之專任師資(應占全部師資的 30 %左右)

(3) 校外兼任師資(應占全部師資的 30 %以下)

(七)核心課程教材內容設計與編撰

• 《當代文明》、《科學涵養》與《人文精神與素養》基本教材編撰:預計兩年編輯完成,每本教科書約為 400~500 頁

• 每一單元目錄範例如下(以每單元 70 頁計算)

一、問題與討論( 約佔 1~2 頁 )

針對與主題單元相關之議題設計三∼四個重要問題

二、主題背景及其基本意涵說明( 約佔 4~6 頁 )

針對此一主題單元議題的背景、意涵及其與當代文明之間的關係,做一個導論式的說明

三、經典選讀(節選,非全文選)( 經典選讀約佔 55 頁 )

(一)此部分選讀之文章可區分為三個部分:

1. 關於相關西方經典文章。選讀之文章原則上以公認之經典著作為主,在輔以當代重要的評論及詮釋。約 3~4 篇

2. 華人觀點之文章,作為回應。約 1~2 篇

3. 第三世界或多元文化觀點之文章,作為回應。 1~2 篇

(二) 每一篇選讀之文章前面均有導讀,導讀與正文所佔之篇幅比例約為 1 : 4

四、關於主題的進一步思索( 約佔 4~6 頁 )

針對此一主題在當代討論的進一步發展,尤其在不同學科領域或新興領域中的發展趨勢,進行簡短的說明

五、進階書目( 約佔 1~2 頁 )

(八)計畫實施步驟

本核心課程計畫,預計第一年規劃,第二年及第三年正式實施。三年的基本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年:規劃核心課程、培育師資與完成試教

第二年:核心課程法制化,建立核心課程網站,成立核心課程教學資源中心,出版教材。

第三年:核心課程正式實施 ( 大二必修課 ) ,完成並出版核心課程教科書或基本教材。

其中第一年( 96.6.1~97.3.31 )的計畫實施步驟如下:

時間

計畫實施內容

96 年 07 月

核心課程工作會議

96 年 07 月

三門核心課程各自成立課程規畫小組
(每個規畫小組設召集人與副召集人各一人)

96 年 07~09 月

各門核心課程規劃小組工作會議

96 年 09 月

成立核心課程種籽教師團隊
(每門核心課程至少由 3~4 名教師組成種籽教師團隊,以通識專任師資為主)

96 年 09 月

完成核心課程基本教材大綱或初稿

96 年 09 月

三門核心課程分別開出一至二班準核心課程作為本校上學期的通識選修課程,為明年正式開課進行試教預備。

96 年 09 月

成立南華大學核心課程規劃及推動委員會:
•  校長、教務長、五學院院長、通識中心主任、計劃之協同主持人,核心課程之規劃委員為當然委員。
•  此委員會下設核心課程執行會議,由規劃委員擔任此會議基本成員,負責實際推動核心課程相關事務(含數位化)。

96 年 10 或 11 月

舉辦核心課程種籽教師研習工作坊
•  核心課程理念
•  核心課程教材內容(一綱多元)
•  討論課
•  多媒體教學
•  其它

97 年 01 月

舉辦第一梯次核心課程教師培訓工作坊
(每門核心課程除種籽教師外,預計培訓 3~5 名教師,以本校非通識的專業系所的老師,以及校外兼 任 老師為培訓對象)

97 年 01 月

成立核心課程教學資源中心

97 年 03 月

核心課程網站建立

97 年 03 月

三門核心課程分別開出一至二班準核心課程,以作為本校下學期的通識選修課程

97 年 03 月

完成第一年計畫之工作檢討報告書,申報第二、三年之計畫(報部)

97 年 05 月

舉辦第二梯次核心課程教師培訓工作坊
(每門核心課程除種籽教師外,預計培訓 3~5 名教師,以本校非通識的專業系所的老師,以及校外兼 任 老師為培訓對象)

97 年 05 月

修改通識修業規定,完成核心課程法制化

97 年 06 月

完成核心課程基本教材(教科書)草稿

四、人力規劃

本計畫共需要的人力如下:

(一)設置課程規劃委員共六人,其名單如下:

規劃委員

現職

負責之工作

謝青龍

南華通識教育中心專 任副 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全校課程革新計畫負責人
核心課程 — 「科學涵養」召集人

鄒川雄

南華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專 任副 教授兼所長 核心課程計畫總召集人
核心課程 — 「當代文明」召集人

林明炤

南華通識教育中心專 任副 教授 核心課程 — 「科學涵養」副召集人

張錫輝

南華通識教育中心專 任助理 教授 核心課程 — 「人文精神與素養」召集人

李艷梅

南華通識教育中心專 任副 教授 核心課程 — 「人文精神與素養」副召集人

魏中平

南華通識教育中心專 任助理 教授 核心課程 — 「當代文明」副召集人

(二)核心課程規畫小組:

三門核心課程每門設課程規畫小組,下設召集人與副召集人各一人, 以及小組成員 2~4 人共同組成。預計之成員表如下:

核心課程名稱

召集人與副召集人

小組成員

當代文明

鄒川雄、魏中平

王秋絨、許文柏、周平、張楓明

科學涵養

謝青龍、林明炤

黃俊儒、林群智、葉裕民、王一匡、呂應鐘

人文精神與素養

張錫輝、李艷梅

江美英、廖俊裕、明立國

(三)設置專兼任助理各一名,負責核心課程之規劃的相關聯絡與開會事宜。

五、經費規

第一年度參與規劃之教師共五人,依每人每月六千元、研究期間十個月計,將有三十萬元之人事費需求。

六、可能面對之困難及初步解決方案

(一)可能面對之困難

本核心課程的推動與執行,預期會遭遇如下的困難:

第一、全校師生對於推動通識核心課程的共識問題 。

很顯然地,儘管本校的通識教育有優良的傳統,然而要在私立大學推動以經典為導向的通識核心課程,並期望以這組核心課程為中軸,來轉動全校其他課程,這個目標若要順利達成,顯然需要全校師生及行政當局對此計劃有極高的共識。然而這在專業掛帥與職業取向濃厚的當前台灣大學內,顯然是一個極為嚴厲的挑戰。事實上,教師的專業主義、學生的功利逸樂取向,以及學校行政當局的官僚科層主義,都將對形成這樣的共識產生阻力。

第二、實際執行核心課程的師資問題。

依照計畫的設計,本校所要推動的核心課程將採用高標準的「核心必修模式」,也就是大學部一、二年級學生均必須修習這三門核心課程,這顯然需要極為大量的師資配合。這首先是個「量」的問題。預估每學期這三門課至少各需要開出十一個班,共計一學期需要三十三人次的師資才足夠,這絕非目前通識中心專任師資所能應付,還需要從其他專業系所或外校兼任師資來支援;其次,還有「質」的問題,這些從各種不同專業系所來 支援的 老師,其本身的通識理念,以及他對於核心課程與經典課程的想法,都會對於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品質,產生極大影響,這會關係到整個計畫的成敗。

(二)初步解決方案

第一、我們將成立通識核心課程規劃及推動委員會。除了將學校重要負責人 ( 如校長、教、學、總三長、各學院院長 ) 納入其中,並將在此委員會下設執行小組,實際負責對核心課程的宣傳、公關及溝通聯絡等工作。

第二、我們將於開學時針對全校新生舉行核心課程說明會(預計約兩小時),也將對 全校 老師進行核心課程溝通說明會(預計約兩小時)。以凝聚全校師生對核心課程的共識。若有需要,亦可不定期舉行通識課程溝通協調說明會。

第三、我們針對這三門核心課程,分別設立課程規劃小組,在小組中設召集人與副召集人,並下設 5~7 名組員,除通識專任教師依所學專長或興趣編入各組外,大多數的組員將由非通識專任但對於核心課程有興趣的專業系所老師組成。所有課程之規劃與執行,都由這個課程規畫小組來全權負責。目標在於促進通識教師與專業教師的共同合作。

第四、所有的核心課程均續建立種籽教師團隊,由較具通識理念且教學經驗較 豐富的 老師所組成,由這些種子教師來帶領其他教師,以學習團體的精神,共同形成核心課程教學團隊。這個種籽教師團隊每學期至少各舉辦一場核心課程觀摩會與教學研討會,以期達成高品質的核心教學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