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門核心課程的共同設計原則
本校欲推出的核心課程,其最大特色在於這三門核心課程,儘管內容有差異,但卻採行共同的設計原則,這促使核心課程本身成為一個整體,而非零散的分類選修課程。這些共享的課程設計原則如下:
1. 課程均採跨學科的主題單元的內容設計,以培養知識整合的能力
為了達到知識整合的效果,我們捨棄一般通識課程以「概論」或「導論」型態來介紹各門學科的方式,也捨棄以單一一本經典或某學科教科書的方式,而採用跨學科之主題單元設計方式。我們將選取影響當代文明之興起與發展(當代文明)、與科學精神與方法相關(科學涵養),以及影響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人文精神與素養)等,作為最重要的主題或核心概念,以成為單元設計之準則,這些主題概念如「資本主義」、「權力」、「科學本質」、「科學倫理」、「人與藝術」、「人與宗教」等,這些主題不僅僅均有跨學科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們均蘊含了現代文明與科學發展,以及人類存在的文化實踐的重要問題與可能的視野,廣泛理解這些主題將有助於認識我們所身處的現代世界與我們自己。
除了主題單元選擇具有跨學科特性外,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均以跨學科思維來設計,讓師生共同面臨不同學科觀點的衝擊與挑戰,並希望養成多元學科的視野與整合能力。
2. 課程均以「經典」作為課程學習與研討的基本教材
為回應知識創新時代的挑戰,我們應以培育具備知識創新與文化創新的大學生為己任。而培育創新能力的不二法門是讓學生與原創性的思想或文本接觸,因此閱讀經典乃是一個極佳的途徑。承接南華原先通識經典教育的優良傳統,這三門核心課程有一個極大的特色就在於,他們均以經典本身作為課程研讀及討論最重要的素材。事實上,不論就當代文明、科學涵養及人文精神與素養而言,討選相關經典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與有意義的工作。當然,我們的主張是: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核心,經典作品代表著文明的精髓與文化典範,也是每個世代文化創造力的泉源。選擇經典著作之目的在於讓學生能與影響當代偉大心靈對話,由對話而理解,由理解而豐富自我之心靈,並在不斷地思索、閱讀、反思的歷程,學習到自由而獨立完善之人格,以此促進獨立思考批判的能力,提升思想的高度。
3. 課程均採用「問題 — 討論」模式或「問題 — 解決」模式來作為課程引導
三門課的每個上課的主題單元,均由一組或數個問題作為課程的引導,並在課堂中以小組討論來進行。這些問題可能汲取那些涉及當代文明發展或科學的重大爭議,也可能取材自當代社會或文化的流行現象,或是汲取自某依人類文化表現的文本。通過對問題的提問與追索,將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以便後續能進入更深入的討論思辯的課堂學習之中。其次則希望從問題的思索追難中,使同學不致流於盲從輕信,或者八股僵化中。
4. 課程設計十分重視多元文化觀點及對主流文化批判及反思能力
核心課程程主要學習西方文明與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解人類存在的文化表現形式。為了避免掉入西方中心主義的盲點,我們將強化多元文化的觀點與視野。首先將中西文明發展的比較列入問題視野與教材之中,以便加入華人的觀點;其次將著重於弱勢族群(含階級、性別、種族及其他)與第三世界的觀點來看待當代文明發展,以此來反省西方主流文明價值,並尋求另類的可能選擇。
為了避免落入科學中心主義的盲點,我們將強化多元文化的觀點與視野。故而,在整體課程的各單元設計中,引進多方位的思考角度,例如:從社會、文化、宗教、哲、倫理
… 等視角,為「科學涵養」議題注入新思維。
我們的目標在於讓學生在多種不同教材觀點的刺激下,養成尊重多元,欣賞與理解各種文明與文化的基本素養。
5.
課程均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對基本問題的表達能力、語言修辭,以及邏輯思辨能力,進而提升行動能力
不論是古典自由教育,或是今日民主社會,高品質的語言表達能力(含口語表達與書寫)均是極為重要的能力,他也是一個受教育的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文化素養的標竿。三門核心課程將通過小組討論、課堂報告、辯論比賽、話劇比賽、創意設計以及書面報告等形式來作為上課的型態,以及作為學習評量的依據。
所有核心課程均會在學期最後兩 ~
三週,以期末公開展示的方式進行,讓全校師生均有參與的機會,以造成全校性的共同討論話題與氛圍。
6. 課程均將電影多媒體教學視為課程教學極為重要的環節 。
在前述多元文化觀點與跨學科知識整合的課程原則引導下,我們認為運用電影作為教學與討論的素材十分合適。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它本是當代文明與科學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人類文化表現形式的表徵。重要的是,它與跨學科及與多元文化的思維確實有高度的親和性。本課程每學期至少安排三場與當代文明、科學涵養、及人文精神與素養主題相關的電影多媒體教學,利用課後時間放映,上課時間進行電影觀點與心得的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