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核心課程 全校課程地圖 整合型學程 行動/問題導向 核心課程數位化

學生學習檔案

導 讀

許文柏

單元一:當東方遇見西方:傳統與現代

作為二十一世紀在台灣的現代華人,我們同時成為東西方「文明之子」,一 方面,我們承接著東方古老中國的傳統文明,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漢語)、宗教信 仰、習俗與生活習慣,都深深烙印著傳統華人文化的特性;但另一方面,我們在 這塊土地上經歷西方文明的洗禮,至少也近兩個世紀了。這個現代化歷程已將我 們的社會改造成一個所謂「現代社會」,舉凡現代社會的制度、生產方式與生活 模式,在今日台灣幾乎已燦然具備。在深入探索當代文明的基本特質及其對我們 的影響之前,我們有必要理解身為第三世界一份子的台灣人,其所身處的當代文 明,事實上是一個「東方與西方相遇」的過程,一個「傳統與現代」遭遇的過程。 質言之,我們並非自始至終就「身處」在當代文明之中,而是「遭遇」在其中。 也就是說,當代文明對我們而言,絕不是一個天經地義的過程,而是面臨西方文明的叩關,而在自己土地上「創造」出來的。

基於上述的認知,我們主張,身為當代台灣的現代大學生,我們必須對華 人或東方人在當代文明的處境,有著極為深度的體會,也就是對於在現代化歷程 中,東西方文明與思維的差異與對比,有著極高的敏感度與廣闊的視野,形塑其 「對比意識」。本單元的基本設計理念,正是在於培育這種「東西方文明的對比 意識」。要達成這樣的目的,我們有必要深入東西方主要文明的傳統經典中,去 認識這兩個文明本質上的差異。

當代文明是傳統西方文明的延續,這當為不爭的事實,但文明的遞嬗過程 也曾經現革命性的轉折,譬如歐洲的文藝復興與工業革命,而東方(特別是中日 兩國)所面臨的即是資本主義強勢文明的叩關,亦即所謂「啟蒙」與「救亡圖存」 的雙重變奏(一方面要現代化,就必須接納西方文明的啟蒙精神,一方面為維護 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又必須抗拒西方文明),這顯現東方所謂現代化歷程, 充滿轉折與扭曲,東西兩大文明現在仍持續不斷地在遭遇、碰撞之中。而東西方 兩大文明的基本精神又各自為何?我們必須從東西方的古代經典中去尋找根源。所以本單元將閱讀文本分為三個部分: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文明與基督教 文明、中國文化精神的起源以及中國文化面臨西方文化衝擊的回應與反思。

首先,我們先要瞭解古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兩大支柱,如 果不瞭解希臘悲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與聖經(包含舊、新約),是不可能掌握 西方文化的精髓,而這些精髓也型塑了當代西方文明的基本架構與思考方式,譬 如,希臘悲劇與聖經傳統體現了古典思維中:「自然與人為」、「高貴與卑俗」、「永 恆與當下」之間的辯證張力,而這樣的基本思維仍然延續至今,英雄(聖哲)與凡 人面對超乎人類理性所及的超凡力量的敬畏與抗衡,凸顯這種文明形式的一貫性 與轉折。我們想要瞭解的是,古希臘造就了西方文明什麼樣的原始面貌?希臘的 哲學家與詩人關切的永恆課題為何?古希臘哲學與戲劇文學中所探討的「永 恆」,以何種形式轉化成為聖經中的敘述主軸?聖經中關於神聖與凡俗、神與人 之間關係的規定與論述,如何影響了當代西方社會的某些道德思考?譬如,歐美 社會中有關墮胎、安樂死等社會議題的道德思考,明顯地受到聖經中「神為造物 主」這樣思維的深刻影響,我們如果不回到聖經中是無法瞭解這些議題的文化意 義的。所以首先我們在本單元這部分挑選了希臘悲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齣戲劇: 〈安蒂岡妮〉,企圖突顯出古希臘時期對於「永恆法則」與「人為法律」之間產 生衝突時如何解套與超越的根本精神,而這樣的思維延續到了《聖經》中對於「上 帝」對「俗人」的賜福與罪懲,仍透露出彼此之間難解的衝突與張力,或許《聖 經》選文中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線索。

相對地,中國傳統強調和諧與整體思考的特質,表現在古代經典中更是特 別明顯,雖然中國文化的許多內涵,深受實際政治權力的牽引,而無法對於社會 現實做一種「有距離」的思考,然而知識份子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掙扎, 仍然保有某種以「淑世」自我期許的身段,在「陽儒陰法」的統治技術控制下, 還是給自己留下悠然自得的迴旋空間。這些典籍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們在 此選出大學、中庸、論語與孟子的一些篇章來溫故知新,嘗試去探究這些典籍所 出現時代與現代意義,去描繪出這些典籍背後的整體文化意涵,作為參照點來與 上述的西方文明作為對照分析,去感受與思考兩種文明之間的差異。

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就其字義所顯示的,正是為「黑暗」帶來「光明」, 這個時代企圖以「人類理性」來代替「神的引導」,讓人類作為主人站上世界歷 史的舞台,這不失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康德這篇著名的小論文,為 我們分析了啟蒙精神歷史的深層內涵,說明了這個時代「承先啟後」的革命性意 7 義,一方面將西方社會從基督宗教的沈重氛圍中解放出來,但另一方面又將人類 投入另一個無法掙脫的理性牢籠之中,而啟蒙時代對理性的推崇也預告了工業革 命的來臨,但工業革命的成果又使得我們受制於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邏輯。

然而,我們在掌握了東西方文明的基本主軸後,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理 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中西文化匯流、亦中亦西的現代社會,這個議題涉及到中國文 化如何回應、甚至反思自己的文化特質的問題,社會學家費孝通提供我們一個深 具啟發性的角度:「差序格局」,這個觀點有效地而深刻地掌握了中國傳統社會(當 然也包括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對比的方式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東西與西方」 社會的根本差異;同樣地,做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牟宗三,以不同的方式與 內容再次觸及了這個主題,這兩篇文章可以做為回溯東西方文明基本精神的起 點,而與上述所選的文章緊密地扣合起來。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文明內涵同時包含兩種文明形式:中國 傳統文化與外來的資本主義文明。當這兩種文化相互遭遇、對峙時,會產生什麼 樣的效應,對當代的東西方社會的知識份子而言,確實是一個重要且有趣的課 題。中國的社會對這種外來的強勢文明做了什麼樣的回應與思考,又做了什麼樣 的調整與配合,這對必須非常敏感於文化差異的我們來說,可以說是一個無法迴 避的知識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