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核心課程 全校課程地圖 整合型學程 行動/問題導向 核心課程數位化

學生學習檔案

計畫三:通識與專業課程整合型學程計畫
規畫理念與背景

預期目標

具體實施步驟

人力規劃

經費規劃

預期困難與解決方法

一、規畫理念與背景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不論是人類的身心問題、社會群體的和諧問題,還是地球環境的永續問題,在在都顯示出人類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元與複雜。換言之,對學習者而言,有愈來愈多的學習議題已無法在單一系所之內完成,取而代之的是以「行動導向」或「問題解決」為主的教學內容。因此,因應學系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的結果,學程制度的興起,已然是未來大學改革的主要趨勢之一。

  另一方面,通識教育對教育的全面關懷、以學習者為中心,而非以專業知識訓練為中心的想法,也在大學之中逐漸醞釀成熟。不過,有鑒於台灣過去三十多年來的通識教育,在實際推行與開設課程時,多無法將其全人關懷的理想真正落實,而流於課程組織的零碎化或課程內容的簡單化。究其根源,問題恐怕植根於通識與專業之間的藩籬,似乎隨著這一波的大學改革浪潮有愈來愈加劇的變化。因此,如何消弭通識與專業之間的鴻溝,就成了二十一世紀通識教育的首要挑戰。

  綜合上述兩方面的說明,我們不難發現:既然專業系所的養成訓練已無法因應當代各式多元化議題的衝擊,而通識教育的理念也常因課程的庸俗化與課程結構的零碎化而無法真正落實。所以,當此改革之際,學程制度似乎是一項絕佳的改革方略,藉此而存通識與專業各自之優勢、並去彼此之弊。

二、預期目標

  本校擬提出之「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乃是以核心課程為主軸的革程改進計畫,內容區分為四個部份:基本能力課程、核心課程、進階通識課程、及院通識選修課程(參見 鄒川雄 老師之「核心課程」規畫)。其改革特色在於以核心課程為中軸,轉動所有通識課程,成為一個動態結構體,由基本能力到核心課程,再到進階課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形成有機的學習歷程。

  在此架構之下, 通識與專業的整合型學程,於是有了可發揮的空間,即因應當代社會重要議題或特殊需求,可彈性地結合核心課程、院通識課程、及進階課程之內涵,有效地組織成為一個整合型的學型 。

  本計畫以四個先導性質的學程規劃為例,以三年為期,進行課程規劃及推動實際開課:

  •  「多元文化研究學程」:即以通識核心課程「當代文明」為基礎,結合本校社會學院及人文學院之專業課程,再回歸至進階通識課程之整合型學程。

  •  「生命科技倫理學程」 :即以通識核心課程「科學涵養」為基礎,結合本校科技學院及人文學院之專業課程,再回歸至進階通識課程之整合型學程。

  •  「創意思考學程」 :即以通識核心課程「人文精神與素養」為基礎,結合本校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及人文學院之專業課程,再回歸至進階通識課程之整合型學程。

  •  「身體的文化與政治學程」 :即以通識核心課程「當代文明」為基礎,結合本校社會學院、藝術學院及人文學院之專業課程,再回歸至進階通識課程之整合型學程。

  綜此可知,上述四項先導性質的整合型學程,係建立在以學習者為中心,打破通識與專業課程界限,將通識的核心課程、進階課程與各院專業課程整合,為學習者建立以當代重大議題為中心的學習目標。故而,可在圖八中重新界定整合型學程與「以通識教育為核心之全校課程革新計畫」的關係。

圖八、整合性學程與核心課程架構關係圖

 

三、具體實施步驟

  本計畫預計分三年實施:第一年先規劃出二個整合型學程,即「多元文化研究學程」及「生命科技倫理學程」;第二年則開始推動已規劃完成的二個學程的實際開課,另在第二年中也著手於另二個整合型學程(即「創意思考學程」及「身體的文化與政治學程」)的規劃;第三年則全面推動四個學程的實際開課。

以下,本計畫先針對第一年中預計規劃的二個學程內容,進行細項說明。

(一)多元文化研究學程

1. 學程簡介

本學程係承接二十世紀以來「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的脈絡,強調當代多元文化的衝擊與變化,在內容上結合社會學、哲學、文學、歷史等不同領域,共同探討當代人類文明中多項新興的文化研究議題。

2. 學程宗旨

因應當代人類文明的各項新興議題與挑戰,例如:後殖民文化、性別文化、青少年文化、網路文化 … 等,培養大學學生面對這項挑戰時,所應具備的基本認知與批判能力。

3.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共分四個部份:一是通識核心課程「當代文明」,為必修3學分;二是基礎課程,由專業系所開出「文化研究概論」、「後現代思潮」二門必修 6 學分;三是特色課程,在「性別文化」、「族群文化」、「大眾文化」三個特色課群中選一,為必修 6 學分;四是進階通識課程,為自由選修 6 學分。

課程

開設課程

說明

學分

通識核心課程

「當代文明」

必修

3

基礎課程

1. 「文化研究概論」
2. 「後現代思潮」

必修

6

特色課程

1. 「性別文化」二至三門課
2. 「族群文化」二至三門課
3. 「大眾文化」二至三門課

三個特色課群中選一群,必修

6

進階通識課程

「多元文化」學門

自由選修

6

1. 修業要求

學程學分如課程設計要求,共計二十一學分。必須注意的是四部份課程的修課流程:

通識核心課程 → 基礎課程 → 特色課程 → 進階通識課程。

2. 師資陣容 翟本瑞/教育社會所專 任 教授兼社會學院院長(學程召集人)

鄒川雄/教育社會所專 任副 教授兼所長

王秋絨/教育社會所專 任 教授

李艷梅/通識中心專 任副 教授

周 平/應用社會學系專 任副 教授

張錫輝/通識中心專 任助理 教授

劉滄龍/哲學系專 任副 教授兼主任

(二)生命科技倫理學程

1. 學程簡介

因應當代生命科技發展的不斷創新,造成諸多新興的倫理議題,本學程在內容上結合科技學院的自然與生物科技系、自然醫學所,及人文學院的哲學系、生死系等不同領域,共同探討生命科技的倫理內涵。

2. 學程宗旨

培養大學學生對當代許多生命科學的新興科技,具有基本的知識素養(例如複製人、動物生存權、安樂死 … 等),並能對其作倫理上的反思,重新思索人類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

3. 課程設計

課程共分四個部份:一是通識核心課程「科學涵養」,為必修 3 學分;二是基礎課程,由專業系所開出「生命科學概論」、「倫理學」二門必修 6 學分;三是特色課程,在「動物倫理」、「醫學倫理」、「環境倫理」三個特色課群中選一,為必修 6 學分;四是進階通識課程,為自由選修 6 學分。

課程規劃

開設課程

說明

學分

通識核心課程

「科學涵養」

必修

3

基礎課程

1. 「生命科學概論」
2. 「倫理學」

必修

6

特色課程

1. 「動物倫理」二至三門課
2. 「醫學倫理」二至三門課
3. 「環境倫理」二至三門課

三個特色課群中選一群,必修

6

進階通識課程

「生命科技倫理」學門

自由選修

6

4. 修業要求

學程學分如課程設計要求,共計二十一學分。必須注意的是四部份課程的修課流程:    通識核心課程 → 基礎課程 → 特色課程 → 進階通識課程。

5. 師資陣容

王一匡/通識中心專 任助理 教授

林 明炤 (學程召集人)/通識中心專 任副 教授兼中心主任

林群智/自然醫學所專 任助理 教授

蔡明昌/生死系專 任助理 教授

謝青龍/通識中心專 任副 教授

顏永春/哲學系、所專 任副 教授

四、人力規劃

參與學程規劃之人員,以能兼顧通識中心與專業系所之溝通、協調工作為主。原則上,應由通識中心及各學院(目前南華大學共計有人文、藝術、科技、社會科學、管理等五個學院)各推派一專任教師為代表(以中心主任、院長或系主任為優先考量)。目前擔任初步規劃工作之負責人員如下:

翟本瑞/教育社會所專 任 教授兼社會學院院長(學程召集人)

釋慧開/生死系 任 教授兼教務長及生死系主任

王秋絨/教育社會所專 任 教授

劉滄龍/哲學系專 任副 教授兼主任

辜美安/自然醫學所專 任副 教授兼自然醫學所所及自然生物科技系主任

五、經費規劃

第一年度參與規劃之人員,共計五人。依每人每月六千元、規劃期間為十個月計算,共計三十萬元之人事費需求。其餘,第二、三年度,負責規劃與執行之人員或有更動,但原則上仍以五人為上限,視規劃與執行期間之不同(第二年度為十四個月,第三年度為十二個月),每年人事費以不超過三十萬元為原則。

 

六、預期困難與解決方法

1、跨學科的學程規劃雖能因應目前時勢,但學生的認知卻普遍不足。本計畫預計以通識之「核心課程」為主軸,利用「核心課程」的必修或低度選修之特性,讓學生在進入學程之前,就能透過「核心課程」的學習,了解將來修習學程的個人規劃。

2、跨學科的學程雖多,但在先導性的規劃階段,由於各院、系之間的學科本位,恐怕不易凝聚出特別優先實施的四個學程之共識。因此,本計畫預計以各院院長或系主任為規劃負責人,在協調、溝通中逐步凝聚共識,達成每一個學程的內容,都必須能跨二至三個學院的課程安排。

3、 一旦凝聚共識,推行特定的幾個學程之規劃,但對各個學程之開設課程安排,恐又會因不同院、系的認知不同,而易產生歧見。本計畫預訂以「特色課程」的方式,既兼顧學程內部的多樣性,又能解決不同院、系之間的歧見,各自推出不同的特色課程。

4、學程的規劃理念,本就不是以學科本位為中心,而是以問題導向為主軸,但如何透過短短十餘個學分的學程修習,達成此務實的目標,而非流於各專業院、系理論課程之大雜燴,將是一大挑戰。因此,本計畫雖是以「基礎課程」作為理論之奠基,但在「進階通識課程」中,則是結合「行動與問題解決導向之通識課程規劃」所開設之通識課程,作為各學程之實務進階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