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經典研讀計畫

研讀內容


計畫摘要

        伯恩斯坦與布爾迪厄可說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教育社會學家。然而伯恩斯坦與布爾迪厄不同,布爾迪厄的研究領域涵蓋文化社會學,與教育社會學,國家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發展。從1958年發表第一篇論文《Some soc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perception》,1971年將論文集結成冊,出版《ClassCodes and Control vol.1》以來,伯恩斯坦從語言現象切入,持續探討教育與社會的關係。關心社會結構與權力對教育過程的影響,提出言說符碼(speech code)的理論,探討社會階級與社會控制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其研究與理論建構愈來精煉且具普遍性。從1971年到1975年,三冊的《ClassCodes and Control》提出諸如restricted codeelaborated codesclassificationframingcollection codesintegrated codesvisible pedagogyinvisible pedagogy等重要的理論概念,至今仍是教育社會學分析中,影響至鉅的理論建構。但是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理論的建構工作並未就此打住,從早期的符碼理論,他努力發展一個更具普遍性的教育社會學理論,也就是能夠分析教育實踐(pedagogic practice)與教育論述(prdagogic discourse)的理論架構,也就是一個關於教育的社會學理論(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dagogy)。這樣的企圖與發展可見於《ClassCodes and Control Vol. IV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以及《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TheoryResearchCritique》兩本作品。而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兩本作品中的許多文章思辯愈為緊密,抽象而又艱澀,然而其對教育社會學理論建構的重要性,可能更甚於布爾迪厄的作品,絕對是值淂吾人深入研讀探討的經典之作。因此本計劃希望仍以對伯恩斯坦這五本作品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研讀。

預期成果

  1. 初步掌握布爾迪厄教育社會學相關作品及其研究方法、內容。

  2. 深入探討如習性、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象徵暴力等布爾迪厄重要理論概念,及其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影響。

  3. 依個人經驗,布爾迪厄的著作並不容易閱讀掌握,其論述相當細膩。本研討會雖然嘗試對其教育社會學研究做一全面性掌握,但在一年十幾次的研討中,這並不是容易完成的工作。以短短一篇《A Lecture on the Lecture》為例,雖只有二十多頁英文,但要在一兩次研讀中,進行一種對經典的深入研討,並不容易。但本研討會礙於時間,只能排一次的討論場次,必然難以深入。又如《Reproduction》一書,其第一部份的理論建構,就可能需要四週的時間,而第二部份的研究,也需多一點時間,但我們也只能排四次。因此這只是初步的規劃,未必能在一年內,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閱讀。實際進行需視大家的期待而修正,並且期待這是可以進行第二年的研讀計劃,若是如期完成,則可以進行其文化社會學者著作之研讀。若未能如期完成,則可繼續未讀完的作品。由於參與者對此一主題的熱忱,我們預期在兩年研讀計劃完成後,能有相關的論文發表。

成果發表

階級、教育傳遞與社會控制(第三卷批判性導論)

第三章開放學校開放社會

第四章教育、象徵控制與社會實踐

第五章教育知識的分類與架構

第五章教育論述之社會建構

第六章階級與教學法

 

 


計畫內容 參與人員 研讀時間 聯絡我們 教社所首頁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