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於1924年,歿於2000年,享年76歲,伯恩斯坦與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活動的時間相近,而他們對教育社會學的研究也都形成莫大的影響。然而布爾迪厄探討的領域更為廣泛,教育社會學只是其中一端,而伯恩斯坦則更為持續與集中關心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與理論發展,尤其在其晚年,企圖建構一個關於教育的社會學理論(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dagogy),其努力與對教育社會學理論思考的意義,乃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因此,本計劃希望能對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作品,展開深入且全面的研讀,希望能夠掌握其不同時期的研究重點,理論發展,以及最終關於教育的社會學理論事如何建構,還有這樣的理論建構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意義。
伯恩斯坦的教育社會學作品主要有五冊,這些作品有些已翻譯完成,有些則在翻譯中,但都尚未出版。吾人也不知未來可能出版的中譯本是否能精確傳譯伯恩斯坦的思想,因此,我們的閱讀乃是以英文原點為主。伯恩斯坦五部主要的作品如下:
1. Class,Codes andControl,vol.I: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Language.(1971)
2. 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 II:Applied Studi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Language.(1973)
3. 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 III:Toward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1975)
4. Class,Codes andCotrol,vol IV: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1990)
5. 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Theory,Research,Critique.(1996)
這五部作品的前四部,書名標題相同,其副標題卻不同,由此也可窺見伯恩斯坦理論主軸之一致性,以及不同時期研究重點的差異。第一部是其理論起點,也是貫穿其前後期理論核心概念,即符碼理論的提出。符碼概念不只是於早期對兒童言說符碼的分析,也是他後來分析課程,探討教育實踐與教育論述,建構關於教育的社會學理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因此,對《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I》的研讀對於了解伯恩斯坦的理論架構,乃是必要的。《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II》則是在第一卷的理論架構,展開的經驗研究,且大多不是伯恩斯坦本人的研究作品,因此較無研讀的必要。第三卷主要是針對教育傳遞符碼變遷的分析,尤其是對課程與教學法的探討,開啟後來許多研究,有必要細加研讀。第四卷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針對符碼概念以及符碼理論發展的檢討與深化。這一部分讓吾人了解伯恩斯坦如何詮釋自己的理論思考,以及如何在這先前的基礎上,將其理論進一步普遍化的工作。其次,這個理論普遍化的工作則表現在對教育論述的分析上,如何建構一個分析教育論述的理論,乃是這階段研究工作的重點,其代表乃是《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edagogic discourse》,而這也反應在第四冊的副標題《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上頭。第五本作品探討教育學,象徵控制與認同的關係,其重點則在於建構一個關於教育的社會學理論,也是伯恩斯坦最後理論普遍化的努力,其中有多篇文章值得好好研讀。因此我們的研讀將以《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I,III,IV》,以及《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這四本作品為主。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