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ourdieu 的國之貴族 2.想觀「想像時空架構中的台灣想像」一個中觀的論述分析
3.蔓延在「建構」與「實在」間的戰火---關於愛丁堡學派及其「敵人」
4.科技建構、生命政治與生死分界的空性


想觀「想像時空架構中的台灣想像」一個中觀的論述分析

 

周平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在過去四百年的台灣歷史時空中,曾經存在過許多不同的作者,他們或具名或匿名,或個別或集體地透過不同的文類來書寫台灣,在特定的認識論框架中,台灣被構想成一個為特定旨趣或目的而存在的實體,她被「我他」二元對立的模式給設定為與作者截然不同甚至是較劣等的他者,她同時被放置在特定的目的論史觀和地理學想像中,藉以凸顯作者在時空位置上的優越性。從中觀的「空正見」來看,這樣的實體觀乃是一種忽略過程和關係脈絡的「自性見」,是錯繆的也可能是暴力的。我們應以「空性」來解構預設在各種台灣論述中的實體觀,並揭露出他們的認識論框架中錯謬的二元對立、目的論史觀和地理學想像,並以「緣起見」來建構一個具有過程性和關係性的觀點,使台灣論的作者們能夠具有多重主體性或互為主體性,使在地觀點有發言的位置,有全球性的對話空間,不再總是被視為他者或異己。

我所探討的論述形成包括:一、十七世紀荷蘭時期的殖民書寫和傳教士的日誌;二、十八世紀一個偽裝為福爾摩沙人的歐洲人的傳記式民族誌;三、十九世紀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有關台灣的論文;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人類學家伊能嘉矩的台灣踏察日記;五、二十一世紀台灣中央政府的「蘭花東開」計畫等。在各個論述形構中,台灣或東台灣被想像成為一個他者而與論述作者的自我圖像形成對比,在不同的二元對立架構中,台灣或東台灣被界定為歷史發展軌跡中的遲到者和地理空間上的邊陲地帶。在不同的社會想像和實踐旨趣中,台灣或東台灣曾被定位為蠻荒地帶、美麗島、殖民地、後山、淨土或旅遊勝地,並因著位置的轉換而受到各種不同的待遇。

我企圖對這些論述作者(西方、日本或台灣西部)的實體觀或自性見做一解構,並嘗試提出一個尊重在地作者時空意識的歷史和地理學想像,使台灣論述的形成過程能有更多的自覺、對話和交融。

以「中觀」觀台灣想像

中觀最核心的思想是八不中道,它從「緣起」和「假名」而成立「空性」觀。而表達空觀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是「八不」,即中觀論頌開頭的偈所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出。」[1]從中觀空性和緣起的觀點來看,台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沒有自存本質的,從而既不能獨立自存,也不能永遠不變,它之成為台灣乃是一個關係性和過程性的緣起,換言之,台灣是諸多因緣條件匯聚而成的,如果沒了這些因緣條件,我們卻仍堅持他有實存的本質,我們就犯了自性見並執著於建構的相而抱殘守缺,反倒使台灣社會的活潑動力盡失而遠離實踐的生活世界。換言之,台灣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空性的,這並不是說因緣和合的台灣社會不存在,中觀思想運用「遮全」(否定)或「八不」的方法可指明一切有關台灣的事物既是非有又是非無,是非有非無的辯證。吾人探究台灣社會的非有非無,不是要把台灣從歷史時空中消除,認為歷史時空中不曾有過台灣社會,我們所說的台灣之空無本性就在歷史時空的因緣和合過程交錯著想像的歷史時空架構的轉移過程中體現。

以「八不」來觀台灣,我們可以說:現代台灣與從前的台灣有分別,但沒有一個新興社會是自生的,也就是說從前的宗教和現在的宗教是不異的,沒有所謂現代全新的台灣,所以嚴格來說,古台灣或新台灣是「不生」的。而宗教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一直相伴社會而存在的,所以是「不滅」的。然而宗教的生起在歷史上是要經過不斷的前後替換,在變動的過程中,前一期的宗教非全然是後一期的宗教,所以是「不常」。而人類宗教又因世世代代的傳播實踐而相續,所以也是「不斷」。不同的歷史時空和不同的社會文化中,各宗教的信仰、儀式、教義、教主和社群組織都是以不同的相貌和運作方式呈現,也就是說,宗教的發展和繁衍不是完全停留在一個樣態,不是單以一個本質而存在的,所以是「不一」。但儘管過程不斷樣態分殊,我們又不能獨斷的說它們中任何一個階段或樣態不是宗教,所以說是「不異」。任何宗教都不從他處而來,也不從自體而出,所以又說是「不來亦不出」。透過龍樹中觀的「八不」,我們對宗教的觀察就應該破除生滅、常斷、一異和去來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而以緣起的觀點來解析宗教的同異分合或由來與去向。

「想像」的「真實」

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是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2]

台灣作為一個「實體」乃是諸多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既是和合而成的一合向,我們如何能說他有一個本質不變並獨立存在的實體?這一合相雖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執意要說出他的「自性」,以致平添不少無名煩惱。

[1]參考印順導師之妙雲集上篇之五《中觀論頌講記》與《中觀今論》。

[2] 參考金剛經—一合理相分第三十。http://www.cd.org.tw/becute/big5/writing/writing_59.htm200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