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45.   看中共對香港 另類三民主義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

  一群人以政治角度看香港回歸,一群人則以經濟角度看,這種兩分法往往得出矛盾的結論。以政治取向的人群認為「一國兩制」重心在一國,兩制不過是數學上的根號負一,虛數也,他們對香港前途抱以悲觀。以經濟取向的人群側重市場,既然香港是個國際大市場,鈔票沒有國界,跟著利益走,國際資本何致衰減,他們對香港前途認定樂觀。大多數香港人正是上面兩群人均勻地混合,對香港回歸既悲觀亦樂觀,以不變應萬變正是他們的長期心理準備。那些一個地球兩個家的「飛人」,可能對未來之香港指責最多,但實際上對香港未來變與不變最無所謂。

  以百分比而言,第一種人可能佔百分之九十,第二種不過百分之五,剩下的百分之五可歸類為理想主義民主派,他們不做「飛人」(大概也做不成),然而執著於西方民主之理念反共到底,這就是今天的情況。香港未來如何,要看這三種人比例變化的方向和數量,而影響這種比例變動的力量來自香港以外的因素,其一是中共,其二是國際策略聯盟。中共的政策自然是爭取第一種人。統戰第二種人和孤立第三種人;爭取第一種人的方法是民生主義,於是維持香港繁榮不許經濟倒退,在「舞照跳、馬照跑」的伴奏下自可取得目標。統戰第二種人的方法是民族主義,讓他們認識祖國而拋棄對西方之幻想。孤立第三種人的方法在設計上比較複雜,不過方向已明確可謂「民隔主義」,建構一個軟圍牆與民相隔,以便孤立他們的煽動言論、活動及政治主張。

  在香港回歸的第一個三年內,中共將以民生主義為主,而且成功的理由很多。第一,從一九八四年趙紫陽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簽訂中英聯合公報算起已有十三個年頭的準備時間,繁榮經濟一役早有各種沙盤推演,可謂胸有成竹;第二,據摩根公司統計,香港有十二項優良紀錄足以繼續站穩領先世界經濟之地位,主要者為: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區,低稅低失業,IMD競爭力指數名列全球第三,外匯儲備六百六十億美元,全球第七,金融中心全球第五,股市三千五百億美元位居第八,一九九六年人平GDP二萬五千三百美元高過英、澳,外貿高達三千七百六十億美元(其中百分之三十六與大陸),世界上共有八百一十六個跨國公司區域總部設於香港;這樣一個經濟堡壘即使內外夾攻要想在三年內摧垮它幾無可能。在這第一個三年內「民隔」主義並非中共政策重點,而且剛中多柔,諸如不限制包括紀念「六四」在內的各種遊行;相反,香港的民主理想派卻不會放棄攻勢,一為試探中共虛實;二為壯大隊伍故意旗幟高舉。

  在國際方面,西方只是聯而無盟,英國表面雖無醋意,內在卻是另一種民族主義,即殖民主義,豈能甘心中共比大英帝國更會管理香港,巧的是時逢內閣換班,執政的左派並未嚐過中英聯合公報以來之挫折感,政策重心仍在英倫三島之內部。對於其他國家香港只是一張備而不出的撲克牌,除非中共觸犯本國利益,何況在港之商機仍是國家利益的來源。十多年來中共早就看透英國的虛張聲勢,且由於勝券在握,反會放低身段與非英國家好說好商量,這使得香港的民主派很難走上國際舞台。

  回歸三年之後,中共已積累足夠的「兩制」經驗,如果香港過度平安,如果大陸經濟改革繼續順利,國內政治改革也許時機成熟,重點自然轉向內部;相反必是「民隔」主義大行其道,一是轉移矛盾;二是挫折必以新的政治鬥爭作為補償,於是上開香港之社會結構急劇演變,即使出於同情心,民主派的比例也會大增,香港之亂於是開始,何需國際上有任何之策動。由此而觀,一國兩制之成敗仍取決於大陸內部的改革開放,只要沿著正確的路往下走,一國兩制最終成為一制,此制乃改良的新型中國資本主義制,中國人何需照老套子走上資本主義呢?外部人又何需計較這個新制叫「社」或叫「資」呢?那時的兩岸關係,也許歷史也將賦予新的內容。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三日《中國時報》)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