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29.   可望抓住兩岸 休戚與共契機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

  最近一年來世界輿論燃起和人權問題平行的第二個大陸焦點:誰來養活中國大陸。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未來學家布朗(L. Brown)有一份十分悲觀的預測報告,據他看法,亞洲國家有一個普遍現象,隨工業化高漲糧食產量便萎縮。例如日本自六○年工業高峰以後,糧食產量下降百分之三十三(每年平均百分之一),韓國七七年以來下降百分之三十一,台灣自七七年以來下降百分之十九。他估計到二○三○年大陸糧食產量將下降五分之一(每年平均千分之五)。布氏預測二○三○年大陸糧食的供求缺口是二.一六億公噸,這個缺口超過了一九九三年全球糧食出口二億公噸的總量。誰能養活中國大陸?美國是糧食主要出口國,全球二億噸的出口中,美國約佔一半,目前已有一百多個國家仰賴美國進口糧食。阿根廷是另一個主要糧食出口國,但每年只能出口一千萬噸,除非成長十倍否則也滿足不了中國的胃口。如此一來,布氏認為近幾十年來形成的糧食買方市場,一夜之間將變為賣方市場,糧價就會狂飆,一旦世界糧價失控,全人類只有壓縮糧食消費,引起世界大亂。布氏結論,大陸如果不能糧食自給自足,大陸的糧食匱乏就是全球的匱乏,後果不堪設想。

  布氏的預測發表不久後,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的科魯克在他的「中國能使世界挨餓嗎?」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說布氏「大陸糧食下降百分之二十」的預測沒有根據,科氏認為大陸糧食生產量還沒有到極限。他提醒大家注意一個重要的事實,糧食產量在單位面積上不變時取決於可耕地面積,大陸的可耕地面積一直因大陸農民的少報而低估了,大陸官方最近公布的可耕地總面積是一.三九億公頃,而不是人們一直沿用的九千五百一十萬公頃。由於土地尚有很大潛力因而糧食增加自當有所基本保證。此外從需求面看,大陸對肉類的消費還會上升(肉類生產主要依靠飼料糧轉換),估計接近韓國的平均水平時就會中止。科氏認為,從大陸消費行為推斷,一旦肉類價格上升,消費者就會向一般的穀類和水果改換。中國農業部的預測是,下世紀前半葉大陸只會進口適量的穀物和飼料,並相信下世紀的大陸農民能養活自己的同胞。

  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的看法與科魯克相倣。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的預測比較詳細,如果大陸注意農業政策,增加農業投入和技術改造,本世紀末大陸可能有二千多萬噸的餘量;相反,二○三○年大陸糧食只能滿足五分之四的需求,估計要進口一億噸糧食。日本農林水產省的大陸專家白石和良撰文「中國養活中國」,他不相信二○三○年會出現布朗描述的現象。

  不管預測的結果如何不一致,但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可由這不一致中得出:隨著大陸經濟的開放,尤其是進入WTO以後,大陸糧食問題對世界的影響已不可忽略。台灣是糧食進口依賴國,也許因此之故,行政院經建會一九九五五月份已發出警告注意國際糧食價格的波動。

  台灣為何參與這場爭論,可能有兩種態度,或袖手旁觀或抓住這個「中國人幫助中國人」的機會使兩岸關係轉入「休戚與共」的新階段,台灣的幫助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嗎?且看以下分析。

  大陸糧食生產不能上「新台階」主要因素之一是投入不足,據大陸農業專家的分析,化肥投入增加百分之一,可使糧食產量增加千分之三,以一九九三年為例,該年大陸化肥總投入為三千一百萬噸,如果增加十億美元的投入,可增購四百五十萬噸尿素,使該年糧產增加百分之四.二,即可達四.七四億噸。台商九三年在大陸實際完成的投資是三十一億美元,這就是說如果台商投資三分之一用於大陸農業投入時就可使大陸糧食增產百分之四,如果三分之二的投資用於農業時,一九九三年大陸糧食生產即可達五億公噸,大陸農業規劃的西元二○○○年指標提前七年實現。果真如此,其功莫大焉,其善莫大焉,何樂而不為呢!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五年十月六日《中國時報》)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