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2.孔恩的科學革命 3.kuhn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4.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 5.費耶本德的科學無政府主義 6.勞登的研究傳統


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Kar Popper 思想啟發
1、 愛因斯坦對自己的理論始終抱持批判的態度,總是試圖找出自己理論的侷限性。
2、 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質疑。

綜合產生其科學觀:

針對某一特定現象作出精確預言,並且承認:符合預言的事實不能證實自己的理論,但不符合預言的事實卻能否證這一理論,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否則即是前科學或是偽科學。

 

 

基本主張:

1、開放社會的理性批判精神:反歷史定論主義,堅持實在論。

2、近似真理:Popper我們的理智並不是從自然界引出規律,而是以不同程度的成功,把理智自由發明的規律強加於自然界。也正因如此,理論的逼真度只能用於對兩理論間的相互比較,而不能用於單一理論的評價。對單一理論的評價應採檢驗嚴格性

3、檢驗的演繹法:Popper認為理論不是由經驗事實歸納出來的,而是用批判的理性思考演繹出來的。與傳統演繹不同的是Popper是以不斷地檢驗作為演繹前提的猜想。倘若理論只是過去的紀錄,不能從其中推演出既有經驗以外的事件,這種理論還有何用?

    從以往經驗的歸納之中,無法得到可適用於未來的必然性。

    觀察是有選擇性的,不受理論影響,而又能做為理論之基礎的純粹觀察是不存在的。Popper指出:理論是人針對問題而提出來的。觀察不可能發生在理論之前,任何觀察都受一定的理論或傾向所指引。

4、否證論:Popper判別一個理論是否科學的依據。他將力圖嚴格否證,但暫時無法成功的理論,稱作對理論的「佐證」(corroboration)。佐證雖然認可了理論的合理性,但它與邏輯實證主義經驗能證實理論的「確證」(confirmation)不同,佐證是暫時的。Popper認為,科學是一種不斷演進的事業,科學活動中必須不斷思考、批判、否證,而且其結果不能保證永遠正確。

Popper的進化認識論:

科學的方法應當是一種以理性批判作為基礎的演繹推理,科學家先針對特定問題提出假說和猜想,再依據事實對假想進行檢驗,並在檢驗過程中不斷淘汰或修改原有的假說和猜想。

 

三個世界的理論:

1972客觀知識:進化論觀點》、1977年與艾克爾斯合著自我及其腦》中根據存在的方式(modes of being)或存在事物聚合(togetherness)的方式,把存在的涵義分為:外部事物的存在思想意識的存在關係的存在。根據這三種存在的方式,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

世界1:我們生活其中的客觀物理世界。

世界2:主觀的精神世界。

世界3:人類精神活動對象化之後,所形成的客體世界。

世界3是中的任何知識內容相對於世界2是穩定的,有公眾可以接近的內容。Popper主張:我們必須用某種穩定的形式,把客觀的思想明確的陳述出來,以便於人們的批評或議論,如此一來,知識才會有自身的累積與發展。

然而,Popper主張,這三世界的關係,並非如科學唯物主義所述,只承認物質對精神單方向作用「上向因果關係」的機械決定論,而認為世界3在被創造出來後,同樣具自主性,它一旦出現就具有了它本身的一系列問題,其中許多是人們從未想過的,也就是說它也引導人們去思考世界1的許多問題,因此,世界3對世界12同樣具有「下向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