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40.   馬爾薩斯症與 永續發展哲學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見遠慮與近憂並非對稱發展,整個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遠慮與近憂糾纏不休的故事。

  據統計,目前人類的平均期望壽命是六十又六歲,如果現在活著的人為今後新生的兩個「世代」考慮,即距今一百三十又二年後的未來考慮,世界是怎樣的呢?這已不是模糊的文學,而是具體的數字。

  二一○○年(即西元二十二世紀)地球上有多少人?世界的主要相關研究機構已有詳細結果,如果全球的平均生育率(即新生人口數與婦女人口總數的比值)保持九○年代的三.四不變,同時假定平均期望壽命隨醫療與衛生的進步而小幅提高,聯合國人口專家的預測結果是,二○五○年全球人口二百一十億(為九○年代的四倍),二一○○年是一千零九十億,二一五○年是六千九百四十億,二三三○年地球的空間只夠人站,每平方公尺上有四個人;如果婦女生育率降到一.七(即三分之一的婦女不生育或只生育一個嬰兒),那麼全球人口於二○二○年達到高峰後便逐漸下降,二一○○年為六十億。可能性最大的二一○○年人口總數是介於上述高低兩種預測之間的中位預測,即一百一十億至一百一十五億,是現今人口的兩倍左右。

  兩百年前的馬爾薩斯,擔心的是人口成長速度快於糧食供給成長速度因此而造成饑餓與戰爭。由於技術進步,化學的固氮物質即化學肥料的出現,現代人口學家所擔心的問題已由糧食不足轉移到是否有足夠的能源維持經濟成長,讓眾多的人口活得越來越好。一八六○年至一九九○年全人類的能源消費大約成長了六十多倍,僅僅最近二十年內全球就「燒」掉了四千五百億桶石油、九百億噸煤和三十一兆立方公尺的天然瓦斯,儘管在此期間人們也發現了新礦床,然而仍舊是「用的比找到的多得多」。關於石油、煤炭等非再生能源的耗竭時間表,雖然一直有爭論,但始終缺乏可以樂觀的根據,假定經過努力勘探新的石油儲量增加四倍,即使今後油消費的成長率保持常數,大概到二二三○年就全部用光,如果以每年百分之三.五的成長率提高,那麼二○五四年眼下所知的全部石油儲量將耗盡無遺。

  走出上述困境不外二途:提高能源效率和發展可再生的新能源,前者德國提供了一個範例。一九七二年德國經受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衝擊,以後的十多年間能源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因而儘管GNP成長了三分之一而能源消費未有增加。

  雖積極發展新能源卻未見樂觀。太陽輻射到地表的能量遠大於目前人類已使用的總能量,然而開發太陽能的技術相對於節能的技術仍舊遜色。同時,人們也不能以為一切新能源都是中性的生態影響,比如風力電機的巨大旋子需要大量用地,而某些太陽電池一樣產生有害成份。

  不論如何,為著支撐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費顯然還是要巨幅成長的。一九九○年全球一次能源總消費為八十八億噸(石油當量),到二一○○年最保守的估計這項消費將增加二百億噸,最高的估計是四百三十億噸,即成長到九○年代的三倍至六倍,屆時有待非再生能源的生產增加(與現時比較)一半,傳統的生物能源(植物廢桿、樹木、牛糞等碳水物)增加一倍,水電增加三倍,核電增加八倍,新再生能源(風力、太陽能、地熱能)增加十一倍。這一切的結果將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四六九至七○八PPM(百萬分之一)。九○年全球大氣中此含量已為三五五,溫室效應不斷加劇,最後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和災難氣候頻率增加。

  幾百年來人類一直受拉普拉斯線性因果論的影響:原因產生結果,人類物質文明的碩果歸結於自然給了我們財富這個最基本的原因,可是現在我們覺悟到物質文明又改變了自然財富的狀況,這就是最近發展的因果迭代非線性理論。人類的永續發展依賴於這個新哲學,台灣的永續發展也依賴於這個新哲學,儘管政治作為另一個範疇不見得直接反射這個思想法則,可是競爭的政黨,其公共政策的優劣不是很容易從它的「永續發展的含量」中判斷嗎?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中國時報》)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