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台灣小而美》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5.   何謂競爭能力 其實概念模糊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IMD)九六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已出爐,九五年台灣競爭力降至第十八位(九四年台灣為第十一位,九三年為第十八位)。請注意IMD每年發表的競爭力順位表,實際上是指前一年的比較結果,九六年的情況要九七年才知道,因此媒體報導台灣九六年競爭力下降是不精確的轉達。

  其實競爭力是個模糊概念,人們儘管可以意會但又缺乏唯一的標準進行評價。試比較以下兩個命題:「張先生出生於一九五一年」和「李先生性情溫和」,前者的概念無論內涵或外延都是明確的,換言之只需要用「真」或「假」作出判斷;而後者無法用「真」或「假」的邏輯進行判斷。然而模糊的概念或命題並不等於資訊交換的中斷,比如你去買蘋果,對店東說請挑幾粒大的,他所給你的,也大多是你能接受的,儘管你並未對大蘋果進行定義。同理,IMD的報告也應該接受,即台灣競爭力去年不如前年,這和一般人的經驗並無不合。

  再者,競爭力與物理學中的「力」相似但並不相等,所謂相似,即它們都是(有方)向(的)量,所謂不相等,即兩種向量的加法原則不同。物理力由唯一的平行四邊形原理相加,因而結果不因研究者而變化,競爭力的加法原則因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結果可能相去甚遠。IMD在九三年之前利用三百二十六條指標(其中定量指標二百條、定性指標一二六條),九三年改為二二五條指標計算競爭力;九三年前三二六條指標綜合為十個指數進行國與國的評估,以後改為八個指數(國內經濟實力、基礎設施、國際化水準、管理能力、政府影響、科技、金融和人力資源)。九三年以前IMD把比較國分為兩群,一群是OECD為主(外加若干歐洲國),另一群是新興工業國(即四小龍)外加若干亞洲和美洲開發中國家;九三年後兩類合併在一起(外加中國大陸)統一評分。由於指標的變化,實際上競爭力評分的結果已經不具一致性,因為每一個指標相加時所取的權重(Weight、重要性)已不可比。例如九○年瑞典在第一類國家中排行第六,九四年落到第十三位(在統一分類中落到第十五位),瑞典對此不以為然。

  由前述可知,即使同樣的數據,因研究者給分(通常依靠權重的分配)的不同而使結論相差,所謂系統誤差的干擾。今年之前的上述競爭力報告書,實際上是IMD和「達弗斯全球經濟論壇」共同完成,由於兩套人馬對方法論的意見不統一,今年的報告書後者並未參與。由此而及,如果世界上有更多的研究機構進行同類研究,相互比較的意義則更大,不致因獨此一家而顧慮評論上有偏頗之嫌疑。

  再次,數據的來源與可靠性也會影響結果的變化,去年之前台灣的數據提供者是外貿協會,去年起改為經建會。此外在非定量數據方面主要透過問卷調查,後者內容設計以及抽樣的分布都會對結果發生影響;對於專業人員來說,這些都算是常識性問題,然而對於一般使用報告書的用戶而言,了解這些細節無疑有助於對資訊取捨的判斷。

  除了以上技術性問題之外,究竟競爭力報告書給了國人那些關鍵性資訊?第一、國與國的比較好像田徑場上的賽跑,有區別的是這個賽跑永遠沒有終點,你可能落伍了,但你並非最終的落伍者,因為賽局永無止境。第二、你要盯著跑在你前面的快手,你要防著你貼身的追趕者,這叫做瞻前顧後。新加坡三年來一直名列IMD競爭表的第二名,很值得思考,包括對他們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體系的比較性思考,由此而及總統先生最近對新加坡的評價也應引起國人再思考。大陸九四年排名三十四,九五年躍為二十六,利用大陸明顯的蛙跳而良性刺激台灣的競爭力已是當務之急,要做到這點必須再次明確政經分離,良性互動,並且長期持久地改善兩岸政治關係。

(本文原載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中國時報》)


previ.gif (1415 bytes) [ 上一篇 ]

[ 回《我愛台灣小而美》目錄 ] 

[ 下一篇next.gif (1425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