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成長之路-----
我對自己國語科教學的省思
顏曉湘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pretty6073@yahoo.com.tw
壹、
前言:
一從「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畢業,我就以第一志願分發回到自己的家鄉-雲林縣任教,猶記自己剛踏出校門時的生澀、恐慌,無法掌握學生的舊經驗、認知結構,無知的將學生的標準訂得太高,以致學生們不能達到預期的成效時,我曾難過的淚灑講台,但因我的用心、真情,自然而然的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默契,在這亦師亦友的角色中,我深刻體驗到「真心付出必能含笑收割」。
屈指數來,我已邁入教學生涯的第十四年,這十四年來,我已從初執教鞭的菜鳥升格為同事、家長肯定的認真教師,這期間的悲歡歲月、內心起伏,真可謂一言難盡、五味雜陳呀!然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除了盡心盡力外,我還時時刻刻不忘提醒自己:「自我進修,檢討反省,才能使孩童學得好、進而樂於學習。」畢竟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與學的歷程,而是必須視時代的背景、環境的需求、學生的特質與興趣以及教師之能力,來作最適切的調整與修正。
貳、
教學部分:
上課的時候,我將全班分成五小組,請各小組分別討論出本課的文體、主旨、各段落大意,接著由各小組選派一位代表上台簡短發表剛剛研討的結果(每一小組的代表由輪流方式產生,避免善於發言的學生佔據不善言談小朋友的表達機會,使每一個班級成員都有自我突破、上台演說的機會),然後,我會和學生們票選出心中認為最優秀的一組,此組便可加貼榮譽語文卡,最後,我會重頭對這一課的文體、主旨、段落大意做一詳細、有條理的解說。
接下來是生字新詞教學,小朋友以座號輪流方式上台將在家所查到的部首、造詞書寫於黑板上,我會視情況請小朋友解說或自己講解詞語意義,此外,其他學生可做補充說明,只要是同學沒有寫在黑板上的詞語,都可舉手加以添加。「生字新詞」教授完畢後,學生當天回家就必須將每一個生字的筆劃、部首、造詞、造句書寫於作業簿上。
學生已對課文架構、意旨、生字新詞有了通盤的了解之後,我就進行最容易培養學生語文思考能力的部分-「課文深究」。我將原先製作好的題目長條張貼於黑板上(題目盡量是開放性的問題),先讓每一個學生思索三分鐘後,再進行小組討論,討論完後,不採小組報告,而以自由發表方式,將自己的看法表達出來,凡是有發言的小朋友,都能為該小組爭取榮譽語文卡。在這一部分的教學,我會盡量給予學生創造思考的機會,所以問題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不尋求一致性的解答,更無所謂正確或錯誤的結論,只是希望透過彼此的思想激盪,啟發兒童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兒童組織能力的發展。
最後,也是本班國語課最高潮、最受班上同學喜愛的「戲劇表演」部分,輪到的小組,必須就該課內容演出一短劇(時間不得超過十分鐘),可以忠於課文內容,也可以加以改編,若該課不容易以戲劇方式呈現,則可找類似或相關的主題演出。剛開始實施時,學生們十分困窘,羞於在大家面前展現自我,但是一個學期下來,不僅一組比一組有進步,而且學生們已能由「畏懼退縮」轉為「樂於嘗試」,我常常在學生的戲劇演出中看到孩童們豐富的想像力,全班也常在這個學習單元裡開懷大笑,師生的情誼與默契似乎在此時逐漸滋長。
每一課教授完畢後,我會對小朋友施行評量,由此得知學生的吸收情形,並督促學生將該課所學做一個歸納、整理、複習,以便進行下一課的學習。我所使用的評量方式,即現今教育學者所提倡的「多元評量」,不只侷限於紙筆評量,還包括學生能將所學所知表現於具體的成果及應用過程中,例如:發表、實作、心得報告。若學生的評量成績相當優異,我會提供這些學生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補充教材,以提昇其語文能力;相對的,若學生的評量成績不理想,我會以電話告知家長,請家長齊力督促、指導該生進行溫習、研讀,然後再施行一次評量,假使結果仍舊不理想,則我會安排小老師,於每一節下課進行加強與解說,直到該生至少達到80﹪的了解為止,或許由同儕間的砥礪、引導,能有意想不到、不一樣的收穫。
參、
對自我教學的分析(與各教學理論的驗證):
(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以學生主動合作學習的方式,代替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希望藉此培養學生主動求知的能力,增進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溝通技巧,使他們在態度上能相互尊重,在認知上能集思廣益,在情感上能彼此支持,從而養成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的精神。
就是因為這些優勢,使我在文體、主旨、段落大意和課文深究的教學部分,習慣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期盼小組中的每一個成員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盡力,同心為爭取小組最高的榮譽而努力。
由於我採的是『異質分組』方式,小組中能力較強的成員為了團隊榮譽,會主動積極的指導能力較弱的同學;能力較弱的學生擔心影響小組成績,也會認真自發的接受指導,在同學間同心協力的互助合作下,逐漸的達到「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的教育理想。除此之外,透過小組成員間的腦力激盪、見聞相長、知性互動,能讓學生們發現問題的另一面,促使自己的思路更靈敏、更多元、更寬廣。
(二)建構主義教學:
我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念,在主旨、段落大意的討論及課文深究部分,盡量給予學生思維、想像、創造的寬闊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該課的看法、概念和架構;除了『個人建構』外,我亦重視『社會建構』,透過小組同儕成員的辯證、協商、對話,討論結果的分享、發表,使得見解更加深入、透徹,更能多向度、廣度的看待同一問題,令我雀躍的是,我時常被學生的豐富聯想力和新穎創造力所震撼。
(三)角色扮演:
記得自己小時候,很喜歡玩『家家酒遊戲』,常常以假想的方式,模仿大人的行為以自娛。沒想到這有趣的童玩,會在我長大擔任教職後應用在我的實際教學裡。
『角色扮演』等同於家家酒遊戲,當兒童扮演爸爸、媽媽、醫生、護士、老師等角色時,雖然只是一種有趣的活動,但是透過各種角色扮演的試探,兒童無形中也因開始取替他人的角色,而學習觀察和認識周遭的環境。
我安排學生在每一課的結尾部分從事『戲劇表演』,學生們不僅對課文意旨有深刻的領悟、提高學習國語的興趣外,更能從中獲得教育功用,真可謂「一舉數得」呀!
(四)精熟學習法:
布魯姆(Bloom)提倡精熟學習法,認為學習者沒有成就優劣之分,只有學習快慢之別,因此,只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則每一個學生都能學好自己的課業。此觀點較積極樂觀,十分肯定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我就是秉持著這個理念,相信每一個學習者的潛在能力,所以在施行評量後,對於未達標準的學生絕不放棄,提供他額外的學習時間,並能在父母、師長和小老師的督導、協助下,促使其至少達到80%的精熟程度。
(五)個別化學習:
個別化學習(Individualized
Learning)是指一種系統化的教學策略,教師依據學生的個別需求安排學習活動,學生依據自己的學習速度和情況彈性學習教師引導設計之內容,而不統一學習進度,目的在使學生都能充分達成學習目標,並能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若學生的評量表現優異,則我會提供這些學生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補充教材;相對的,若學生的評量表現不理想,我會再施行一次評量,假使結果仍舊不理想,則我會安排小老師,於每一節下課進行加強與解說,直到該生達到80﹪的了解為止。以上的作法,便是運用個別化學習的理念,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以及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
(六)情境理論:
在『戲劇表演』活動中,我希望藉由戲劇情境的扮演,讓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親身察覺他人的感受、態度及情境,才能使孩童真正的體驗生活。
(七)親師合作:
近年來,學校教育相當重視家長和老師的齊力配合,促使孩童的學習更有成效,不同於往昔把教育的責任完全交付給學校教師,此論點可說是教育邁向成功之道的開始。
若學生的評量表現不理想,我會以電話告知家長,請家長齊力督促、指導該生進行溫習、研讀;若學生的學習情況良好,我也會請家長給予孩子肯定與讚許。這些作法無疑是想透過父母親在家的協助與督導、家長與教師的管教共識,以增進孩童的學習成效。
肆、
展望:
在分析了自己的國語科教學流程之後,才恍然知道自己原來運用了很多教學理論,姑且不論自己的教學成功與否,至少,值得肯定的是,過去在師資養成教育中學到的理論,有朝一日終於能應用於自己的實際教學中,這可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大的成就和喜悅了。
教學是不斷耕耘成長、學習修正的歷程,期盼在自己的努力、用心之下,能讓我的學生們學得更好,讓自己不僅成為經師,更能成為一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