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環境教育之探討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蔡美英

一、     前言

根據學者指出,環境教育以學校教育來推行效果最佳,尤其是中小學階段。而在中小學階段,國內外學者皆指出教科書是直接影響教育品質與方向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推動環境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國小教科書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成分為何?以及國小實施環境教育的措施有哪些?是一值得我們深入分析與探討的課題。

二、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之環境教育

(一)基本理念

  環境教育成為一個重大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充分呼應以下幾個重要意涵:

    1.全球環保的思潮與行動

    2.含括個人發展、社會正義與環境保護的豐富內涵

    3.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

(二)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之課程目標,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生環境永續相關的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認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一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以下分列五點更具體描述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別為: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核污染、空氣污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能解   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三、環境教育診斷-地球生病了

  (一)天空破洞了(臭氧層的破壞)

    問題成因:臭氧層就像地球的一層保護膜,可以把有害的紫外線擋在地球外面,但是由

              於人類製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於是使南、北極的臭氧層破了洞。

            響:臭氧層破洞,造成地球紫外線增加,將使人類罹患皮膚癌及白內障的機會大

                  增。海洋中的淺海浮游生物受致命影響、農作減產,並加強溫室效應。

    環保教育:減少氟氯碳化物的使用;購買冷氣、冰箱、汽車、噴霧髮膠…時,請選購不

              含氟氯碳化物的產品。

  (二)地球發燒了(溫室效應)

   問題成因:由於人類濫伐森林及製造大量的廢氣,尤其是工廠、汽車排放的二氧化碳等

             氣體,集結在大氣層,吸收熱量,並把部分吸收的熱量又輻射回地球,於是

             地球愈來愈熱,氣候象隊地育來愈不穩定。

        響:地球增溫產生乾旱、缺水、土地沙漠化,同時也會使某些地區豪雨成災。許

              多溫帶疏林也可能變成雜草叢生的病菌溫床。地球增溫同時會造成暴風雨,

              使海面上升、海水倒灌、濕地消失,導致生態食物鏈的破壞。

    環保教育: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節約能源,防止森林減少、綠化環境。

  (三)老天落淚了(酸雨從何而來?)

    問題成因:人類在燃燒煤炭、石油等物質,及電廠發電時會產生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

              這些物質依但碰上空中的水氣,就形成酸性地雨、雪、雲、霧下降。

        響:酸雨可導致水中生物死亡、森林枯死,腐蝕橋墩、建築;土壤酸化影響農作;

              地下水酸化,引起皮膚、眼睛病痛。

    環保教育:減少汽車使用、節約能源、減少廢氣排出、工廠安裝脫硫設備、減少硫氧化

              物地排放

  (四)大地呼吸困難(雨林消失中)

    問題成因:地球上的雨林正以每分鐘60公頃的速度消失。消失的主因是過度火耕、過度

              放牧及過度砍伐。

        響:雨林不但涵養地球一半以上的物種,同時擔負淨化大地的任務,功能有如地

              球的肺。雨林地消失,表示物種逐漸滅絕、大氣調節功能破壞、溫室效應加

              速、山洪爆發、水土流失。

    環保教育:減少不必要的影印用紙、儘量用再生紙、拒買雨林的木材製品、督促政府強

              化森林管理、參與國際環保組織,保護雨林。

  (五)浪花不再美麗(污染的海洋)

    問題成因:隨著人為廢棄物的大量增加,海洋的淨化能力已經無法處理這麼多垃圾。垃

              圾、核能廢水、船隻漏油、塑膠空瓶、重金屬排放物、農藥、化學肥料、污

              染的河川、海洋工程…等,都是汙染海洋的元凶。

        響:海洋生態破壞、珊瑚及海底生物死亡、魚群減少、有毒海產造成人體中毒、

              天然海岸線消失。

    環保教育:減少河川汙染、妥善處理汙水、減少海岸開發、保護沿海濕地、少用不能分

              解的化學原料、少用塑膠瓶、垃圾減量。

  (六)朋友不見了(物種滅絕)

    問題成因:生態環地惡化,加上人類的濫伐、濫墾、濫殺、濫捕,導致許多物種失去可

              棲息的環境,而遭致滅絕危機。全世界有近四分之一的物種正瀕臨滅絕。

        響:食物鏈遭受破壞,生態失去平衡。

    環保教育:保護森林、減少使用農藥、拒吃野生動物、停止不必要的環境改變、減少海

              洋汙染。

四、環境教育要項之積極措施

   行政院依據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訂定環境要領以為全面推行環境教育之遵循(行政院81環字36451號函)。

  (一)建立完整之環教體系

  (二)加強各級學校環境教育

  (三))積極推動社會環境教育

  (四)培養環境保護及環境教育專業人才

  (五)加強環境教育研究

  (六)推動國際環境教育合作

   (七)輔導及獎助推動環境教育之個人或社團

五、國小環境教育實施方式

  (一)戶外教學

    將教室延伸到戶外,內容包含校外教學、參觀、社區訪查等形式。學童經老師的帶領

結合課本所學走出戶外,透過觀察、體驗和教學等活動實際印證課本知識。

  (二)影片教學

    教師配合課本單元和學童能力指標,選擇適合的環境教育影片,幫助學童延伸學習和加

深印象。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國內外有許多製作詳實且活潑生動的環境影片,影片不僅可

以提升學習興趣,學生也可從中獲得更多環境知識。

  (三)設置校園生態學習區

    學校是學生最熟悉且長時間活動的場域,結合學校環境特色和地理資源,在校園內廣設動植物的生態走廊或學習步道,包含:植物園、生態池、空中花園、蝴蝶館、昆蟲館……等,學生很自然的在校園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學習與萬物共存的道理。

  (四)遊戲化環境教學

    遊戲、活動是國小階段很適合採行的教學方式,寓教於樂,學生的學習成效更為顯著。內容包含:校園植物迷宮探索、票選校樹校花、有獎徵答、校園寫生、認養校園環境……等方式。

  (五)結合網路資源教學

     隨著數位化和網路分享平台的普及化後,除了國內外設置的各類環境主題的教學網站外,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部落格也日漸興起,成為教師在進行環境教育時可供參考運用的有效資源。加上學生普便對結合網路數位資源的教學感到好奇和興趣,善加利用數位平台可讓環境教育更加多元而吸引學生學習。

  (六)融入式環境教學

     將不同領域或學科內容中,與環境教育內涵、概念相關的課程加以融合,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和課程內容,將環境教育融入各學科和主題中,如:傳統講述、小組討論、辯論會、報告發表、角色扮演、價值澄清……等。

  (七)設計新的環境課程

    因應時事或環保趨勢,教師可以設計適當的環境課程,如京都議定書簽訂造成爭議討論時,教師可以適時加入國際環境公約的內容。也可以配合學校活動設計新的課程,如配合學校資源回收工作,設計隨手撿垃圾計畫、環保徵文徵畫活動(說故事、繪畫、演講、作文)、環保生活大使選拔活動、舉辦跳蚤市場、有獎徵答、徵求節約用水用電方法……

  (八)結合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可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環境等方面,除了調查家長之專長,協助環境教育之推行,從學校內甚至於家長、社會專業人士方面,都可得到人力或其他資源的協助,也可以藉由村里長在物力、財力上的資源,推展全鄉鎮的節能減碳活動等。

五、建議

  環境教育教學的實施可採融入七個學習領域方式進行,或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利用空白課程時間進行主題式教學。採用融入式課程設計,能避免因外加課程而造成教與學的額外負擔,或排擠其他學習領域課程之授課時數。將課程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之主題式教學,使成為內嵌課程而非外加課程,則能有固定及較完整的時段實施環境教育教學。以上二種教學策略與方法,皆可提高環境教育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達成。

  環境教育的課程設計可根據學校或社區特色,使學校所在地區的環境議題成為教學內容以建構課程意義。另外,也可以現階段全球性熱門的環境議題來確定課程主題及學習內涵,以啟發學生對其生活周遭乃至全球永續相關環境問題的認知、情意與行動。簡言之,環境教育課程內涵可以包含地區性或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永續發展的議題,以及對環境友善的做法等,舉例如下:

  (一)環境問題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海洋環境污染與保護議題、生物多樣性議題、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能源匱乏、自然災害、環境權、基因食物、動物福利、關懷弱勢族群(貧窮與戰爭)、婦女與環境等。

  (二)環境友善作法:生態旅遊、棲地保育、綠建築、永續農業、永續林業、生態工法、生態社區營造、生態城市、綠色消費等。

此外,學校亦可規劃戶外教學活動,或以生態旅遊方式,使學生瞭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或前往國家公園、自然教育中心、博物館、天文科學館、動(植)物園、水族館等教學場域,配合當地解說教育,提供學生自然體驗或探索等活動。

 

 

 

 

 

參考文獻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灶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

  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

  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教育部(2011/1/1),http://teach.eje.edu.tw/9CC/

教育部(2011/1/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43

黃建城(1994)。國小現階段融入式環境教育。花蓮文教8,46-48 頁。

葉子超(2000)。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之環境教育活動。臺灣教育,590。

劉舜傑(2001)。建構優質的學校環境教育教材之特質取向及參考指標:一個德懷術的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劉清水(2000)。環境教育與自然保育。社教雜誌258,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