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人際親密能力與子代共依附特質性別差異
屏東教育大學心輔所
蕭景云
前言
家庭關係在傳統華人社會中,時常可以觀察到親子之間過份緊密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撫育與控制,在人際界線上顯得模糊糾結,這與起源於酒癮家庭研究的共依附特質可以說不謀而合(邱慕美、修慧蘭,2004;吳麗娟,1998)。兒童的成長歷程以父母為模仿學習對象,人際的交往模式也被家庭形塑,子女成長歷程中有可能不知不覺中吸收了父母衝突中的緊張與焦慮,而分不清楚自己與家人情緒界線的共依附人際規則(吳邱月、吳麗娟,1999)。Olive-Diaz(1987)與O’Gorman(1993)認為共依附可能是在過度關注他人的人際中產生習得無助感,與家庭習慣的耳濡目染有關,且這樣的人際行為會一代傳一代(引自Fuller,2000)。Crothers&Warren(1996)的研究發現成人共依附與父母管教方式是有相關的,例如母親若為高壓式管教,可預測未來子女性格發展具有共依附特質傾向。Fuller(2000)也指出家庭壓力可作為大學生共依附特質的預測。親子關係對共依附者的影響因素的確值得關切。
華人社會中的共依附
共依附的概念始於歐美研究酒癮家庭,然而因為過去缺乏明確定義與實證研究令人詬病,只被視為一種概念、一種失功能的人際關係型態,尚未有診斷標準(Fuller,2000)。但華人的人際關係以助人、以和為貴、自我犧牲為道德操守,與歐美自我中心的價值觀有所不同,在台灣尚未有足夠的實證研究支持共依附標準完全符合華人社會情況。近期台灣有研究針對青少年的共依附特質與父母婚姻關係、暴力經驗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吳邱月、吳麗娟,1999),以及對於大學生共依附與愛情風格、親密能力探討性別差異,發現不同性別的共依附特質與愛情態度、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皆有明顯差異(邱慕美、修慧蘭,2004;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許儀貞、吳麗娟(2004)針對成年女性的共依附特質與性別角色、自尊做相關研究,但目前對於成年男性的共依附特質探討尚為缺乏。
在歐美因性別刻板印象的反動,不少學者批評女性傳統的性別角色與共依附特質相互重疊而視為病態,例如對伴侶依賴、重視他人需求的敏感度等等(引自邱慕美、修慧蘭,2004;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故有許多研究以此為出發點探討男女差異,部份研究指出男女的共依附特質並無顯著差異(Cullen&Carr,1999),Cretser&Lombardo(1999)與吳昭儀、吳麗娟(2005)的研究認為男性共依附特質較女性高。Buhrmester等人發現女性的情緒支持能力高於男性(引自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故探討人際親密能力與性別差異的研究,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結果。
基於過去研究中,男性與女性的共依附特質程度比較上結果尚未明朗,加上在華人社會中男性的表現受到家族更多期許與要求,讓男性過份投入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與讚美,甚至藉由過份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引自吳邱月、吳麗娟,1999)。筆者推測男性的共依附特質與傳統角色傾向有關,個體的共依附特質可能與父母親的人際親密能力有關。
父母的人際親密能力可能影響子女共依附特質
共依附概念有許多詮釋的層面,而低自尊是個體普遍而明顯的特徵(許儀貞、吳麗娟,2004)。以個人特質觀點而言,共依附包括較少的情緒表達、較高控制需求、責任感重、傾向以外在評價判斷自我價值,時常造成個人人際適應上的問題。以人際觀點而言,共依附是雙方以失功能的方式去滿足彼此的關係型態,在關係中允許他人影響自己,過分關注、控制他人,以及過度對他人負責或以他人需求為主(引自邱慕美、修慧蘭,2004;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在探討大學生愛情態度與共依附關係的研究中,也發現男性共依附傾向越高者,隱藏自我負向情緒與原生家庭問題也越高,容易藉由他人為中心,犧牲自己來維持關係,這與共依附的內涵相似,但也有在追求感情時展現奉獻愛,交往後又對親密感到恐懼無法長期維持的現象(吳昭儀、吳麗娟,2005),這可能與共依附者維繫親密能力受損有關,導致畏懼而傾向人際疏離(引自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
文獻指出共依附特質與父母人際親密能力有關,Prest&Protinsky(1993)、O’Brien&Gaborit(1992)與Potter-Efron&Potter-Efron(1989)以Bowen的代間家庭系統理論,說明共依附特質是源於功能不良的家庭關係型態,親子次系統成員間有強烈的情緒連結,而在融合關係與個體化的衝突中充滿了焦慮,這種原生家庭糾結的關係會不斷延續到下一代,形成共依附者維繫親密關係的能力受到影響(引自邱慕美、修慧蘭,2004;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Cullen&Carr(1999)認為家庭困境和父母有心理問題者,親密關係會形成共依附傾向較多,並非只限於父母物質成癮、身心虐待等問題。在台灣探討子女與父母的共依附研究中,發現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可以有效預測共依附特質,當子女感受到父母口語攻擊較多又卻缺乏社會支持時,共依附傾向越高,且婚暴子女反映出來的無力感、自我界線不明、侵犯他人界線、低自我價值等特徵皆符合共依附特質(吳邱月、吳麗娟,1999)。故父母的人際親密能力可能為影響子女共依附特質形成的因素之一。
共依附特質的性別差異
根據張氏心理辭典,認為傳統的社會文化對成年男性的期待是工具性、主動性的特質,例如進取、主見、獨立、自信等等,然而Martsolf,Sedlak&Doheny(1999)則提到男性受性別角色的影響,在發展獨立自主同時,被社會規範要求為他人提供經濟支援、服務女性、堅強及不可隨意表露情緒(引自吳昭儀、吳麗娟,2005),以致於男性較女性傾向將注意力放在滿足對方需求,以建立親密關係。研究也發現男大學生較傾向奉獻式的愛情,犧牲自己的需求(吳昭儀、吳麗娟,2005),加上父母對於兒子的養育與控制時常高於女兒,親子關係的雙重束縛現象男性明顯的高於女性(吳昭儀、吳麗娟,2005),綜合以上,筆者推測兒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更甚。但因應時代的思潮與外來文化的影響,非傳統的兩性化特質已發現適應人際情況最佳(引自許儀貞、吳麗娟,2004)。針對台灣成年女性的性別角色特質與共依附的研究中,認為助人是一種道德情操,在認同照顧角色的傳統台灣文化中,認同照顧者角色的共依附特質也可能普遍存在男性身上,且個人思維傳統與否受到家庭的影響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吳昭儀、吳麗娟,2005;許儀貞、吳麗娟,2004)。故筆者推論社會傳統角色程度不同的成年前期男性,可能是造成過去研究差異的可能原因。
結語
在華人的社會中,共依附特質的概念是否可以直接位移來研究,或是共依附的定義至今,也許已經有別於以往初始的定義,不再限於酒癮家庭的研究,演變為人際關係的界線探討,在個人獨立風氣強盛的西方社會,與互依互存的華人社會,男性與女性的社會角色任務也許本來就不同,但父母的人際親密能力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示範,親子之愛也許是共通的。
參考文獻
吳昭儀、吳麗娟(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41-263。
吳邱月、吳麗娟(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和共依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31(1),63-88。
邱慕美、修慧蘭(2004)。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輔導季刊,40,38-47。
許儀貞、吳麗娟(2004)。台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1),85-107。
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145-164。
Crothers M.&Warren
L.W.(1996)Parental antecedents
of adult codependency.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52(2),231-239
Cullen J.&Carr
A.(1999).Codependency:an empirical study from a systemic perspective.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1(4),505-526.
Fuller J.A.&Warner R.M.(2000)Genetic,Social,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12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