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化政府在考選部網站功能之應用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所 黃俊銘 范家瑜

前言

    網際網路從90年代發展至今,已經漸漸融入每個社會大眾的生活當中,而且影響很大、且無遠弗屆,從家庭到軍方,都有其應用。隨著時代演變,網際網路的功能越來越多元,讓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使得網際網路成為企業、公司行號、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對外互動的管道。使用者對於網路的需求也日漸增加,大到國家大事,至生活日常所需要的知識,都可以從網路上獲得相關的資訊或服務。

    起初網路僅供軍方使用,提供軍方機密資料之傳輸,經過不斷的發展、改進,也被公司企業拿來運用,讓網路成為行銷的重要管道,網站也成為公司企業必須具備的行銷配備之一。

    公司企業具備了使用網路的能力,可以讓辦事效率、效能提高,而政府為一個龐大的國家機器,要讓行政效率、效能增加,也做出了因應之道。行政院於民國869月宣布我國將推動「電子化政府」政策,計畫使用資訊科技與網路系統,擴大政府機關業務電腦化,建立資訊服務網路,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強便民服務,自此我國正式進入「電子化/網路化政府」時代(吳彩鳳,2006)

    台灣的電子化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政策的推動及實行,可以說是過去數十年以來政府機關業務電腦化工作的延續,有賴於1990年代起的網際網路(Internet),以此為核心,發展出的現代資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與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之間的整合,廣泛應用。在經過多年的規畫之下,政府逐步地將原來的人工作業方式轉為電子化及網路化的作業方式,並且適當的利用其特性,將各所屬機關學校系統進行整合,方便社會大眾能在任何時間、地點,只要手邊有設備及網路,就能查詢政府的相關資訊,也可以直接在網路上申辦業務或服務。

    近年來因為國內經濟發展衰退,許多民眾在民間企業或許找不到工作,或許工作時間、薪水待遇沒有保障,投入國家考試成了近年來的一股風潮。除了傳統的紙本郵寄報名方式,電子化政府提供了另一種資訊來源,甚至取代傳統的作業方式,讓民眾能用更簡單、更方便的方式完成作業程序。考選部網站對參加國家考試的考生來說,是重要的工具,除了獲取各種考試資訊,還有報名、放榜等服務功能,提供了考生更多元化的管道來了解政府,辦理各種業務。

 

電子化政府的探討

    電子化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係指政府部門在網際網路中運用資訊科技、電腦網路系統,以及各種資訊服務設備,例如:公共資訊站、網際網路、電話服務等,根據一般社會大眾、民間企業、機關,提供符合顧客導向和成本效益且完全不同以往,更便捷、更好的自動化公共服務。

    電子化政府的運作,依其與民眾互動的情形和發展階段,大概可分成下列四種類型:

1 交易型:這類型的操作通常是建立一個入口網站,提供廣泛的政府服務項目。

2、互動型:這類網站是雙向溝通的工具,允許民眾提供更多有關自身的資訊。

3、處理型:指正式的金錢價值交易處理。

4、資訊型:大多數政府已經建立網站,提供有關政府部門的資訊。

    電子化政府最重要的內涵是從民眾觀點出發,建構一個可使各界快速取用政府資訊服務,並貫通整合政府部門流程,而不用經過層層關卡的申報及審核作業程序,以達到 「一處收件、全程服務」之理想目標。

電子化政府的發展趨勢

未來電子化政府的發展趨勢可歸納如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c

()政府服務上網

    政府將廣為應用網際網路提供民眾更便捷的線上服務,包括預約、線上換發證明文件、線上報稅、線上繳交罰款、線上申辦等,民眾將逐漸習慣使用瀏覽(browser)以自助的方式上網取得政府資訊及服務。同時政府也將廣為運用設置於公共場所的「公用資訊站」(kiosk),以及自動櫃員機(ATM)等自動化服務設施,提供單一窗口及多元化的服務。

()智慧卡之應用

    智慧卡(smart IC card)將逐漸作為個人基本資料儲存及線上申辦身分辨識之重要媒介,政府將推廣應用智慧卡提供民眾身分識別、網路安全認證、醫療保險憑證、駕駛許可等各種服務。

()知識經濟發展

    電子化政府將是支持知識經濟發展的關鍵。藉由網路上安全認證技術之採用,以網際網路為基礎將為政府、企業及民眾所利用,大幅提昇資訊公開和流通的效率,促進知識經濟發展。

()消除數位落差

    電子化政府的推動必須普及城鄉寬頻網路建設與資訊教育,讓資訊的應用普及到每個角落,且照顧到弱勢族群,減少知識落差。

()邁向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機構智慧或企業智商,也就是為了要使機構的「生產力」、「應變力」、「工作職能」及「創意力」再提升。配合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將成為生產力提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資訊通訊科技的應用發展,電子化政府也將由資訊管理邁向知識管理,成為知識型、智慧型政府。

 

考選資訊系統之應用

    業務包含試務e化、行政e化、電腦化測驗及網路化業務等(朱惠中,2009)

一、現有業務種類及流程

    現有業務種類及流程將區分試務、行政及電腦化測驗與網路化服務等三部分予以說明。

(一)電腦化測驗暨網路化服務

    電腦化測驗暨網路化服務部分,包括電腦化測驗、網路報名服務暨分站建置、報名費多元繳款服務及題庫電腦化資訊作業等業務,並整合電子化政府e管家及全國繳費平台,全數採委外開發建置及維運管理等模式。

(二)試務作業流程

    試務作業係因應國家考試作業流程之需要而發展,為考選部之核心業務,整體流程含括籌備、報名、彌封、考試、評閱、核算及榜示等各階段,流程與流程之間相互影響且需緊密結合始能發揮效率。

(三)行政作業流程

    政業務區分為人事、會計、秘書、總務、便民服務及內部共通性等業務,並分別建置資訊系統以支援各單位日常作業。因此行政業務e 化,包括行政資訊系統之規劃、協調及執行,電子化政府資源整合服務,以及資訊安全之協調推動等事項。自民國76 年開始結合策略資訊系統規劃藍圖,逐年導入數位行政應用系統,目前係以網際網路為資訊系統平台;另為達電子化政府之績效指標,除辦理行政資訊規劃、作業管理、績效評量、資訊安全相關防護機制外,並推動各項共同性電子資源整合服務,以強化便民措施。

 

二、現有的資訊系統

   支援現有之試務作業、電腦化暨網路化服務及行政作業等業務,茲將考選部現有資訊系統之功能分如次:

(一)試務資訊系統

現行試務資訊系統功能概述如表1

1

各類考試資料統計系統

建立各項考試資料倉儲,並進行交叉統計分析,提供即時性、互動式的多維度線上統計分析功能,並運用於已建檔資料,製作定期性業務報表及產生統計網頁,公布於全球資訊網站,提供社會大眾更快速精確的考試統計資訊

榜示與及格人員處理系統

提供榜單、成績單、錄取通知函、冊報相關表冊列印功能

科別及格制成績計算系統

提供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採科別及格制考試,進行各節成績計算並列印相關成績核校報表

總成績計算列印系統

提供相關核校成績清冊、更正成績清冊、總成績抽驗成績清冊、考試及格人榜單、成績及結果通知書、放榜資料轉檔、及格人員簡歷清冊等列印功能

總成績計算系統

提供試卷(卡)成績轉入、扣分及扣考處理、應考人各節成績與總成績核算,並列印相關成績核校報表

閱卷管理資訊系統

提供考試承辦單位申論試卷標籤、閱卷及命題委員資料、閱卷準備資料、登分、取卷還卷、酬勞核發、權限、成績複查、管卷人員等多項管理作業;申論試卷成績及閱卷進度統計查詢作業

測驗式試題標準答案處理系統

進行考試名稱、等級、類科、應試科目等維護作業,提供題務組進行測驗式試題標準答案維護、標準答案公告及登報報表列印功能,以支援報社標準答案電子檔及上網公告電子檔等相關作業

腦性麻痺應考人電腦作答系統

產製腦性麻痺應考人電腦作答磁片,供應考人考試作答使用;於試卷評閱階段,將應考人作答資料轉入光學閱讀機試務應用系統,進行後續成績計算作業

報名彌封報表列印系統

由試務資訊承辦人於資料庫先行鍵入等級、類科、考區、起迄號資料後,提供考試承辦單位執行報名階段之入場證座號籤、基本資料已輸入區間、姓名登記冊、學校姓名登記冊、彌封姓名冊等各項報表列印及彌封階段之試場標示、履歷表封面、座號籤、試題封袋貼紙、試驗式試卷封袋、申論式試卷理卷單及收卷一覽表等各項報表列印功能

排場系統

提供考試試區、試場排場、入場證起迄號資料維護及考區半自動排場、排場資料刪除、試場分配表等作業;入場證起迄號一覽表及試場分配表等列印作業

網路報名系統

提供多管道繳款機制及採用網路線上報名及紙本報名雙軌制

光學閱讀機試務應用系統

辦理履歷資料卡讀卡、驗卡、考畢測驗試卡讀卡等作業;測驗式試卡成績計算;進行試題疑義更正答案更分計算、成績複查讀卡作業;提供試卡成績清冊及異常清冊、試題疑義及更分報表、試卡抽驗成績清冊列印等功能

國家考試典試人力庫

提供考試承辦單位於行政網路進行典試、命題、閱卷、審查、口試或實地考試委員資料查詢、線上遴聘與維護作業等功能

考試基本資料維護系統

提供考試承辦單位執行應考人身心障礙別、身分別、應考資格分類、教育程度、學校代碼、所系科代碼、郵遞區號、原住民、應考資格條款、兵役狀況、在學狀況等資料之建檔與維護功能

應考人資料維護系統

提供考試承辦單位執行應考人各項履歷資料建檔、修改、查詢、列印功能

科別及格制維護系統

提供查詢應考人歷年資料及舊案應考人資料連結功能

資料來源:試論資訊安全管理於我國考選資訊系統之應用,朱惠中,2009國家菁英季刊,5-290-92

(二)電腦化測驗暨網路化服務

1. 網路報名及報名費多元管道收費服務

  因應導入「網路政府與數位行政」便民服務措施,95 2 月開放各項國家考試24 小時網路報名之申辦服務窗口及繳報名費全面e 化,俾全面提昇考選便民服務效能。96 年度網路報名種類包含集體報名考試、科別及格制考試、錄取分發區考試、專技人員減免應試科目申請等共計25種考試採用網路報名。此外,94 10 月起各項國家考試繳報名費全面e化,提供國家考試報名費繳費24 小時全年無休、各式便利繳款通路(包括便利商店、自動提款機、郵局或銀行臨櫃繳款、網路信用卡等代收通路),增加繳款通路、更多服務據點之便民措施,96 年度逾52 萬使用人次。為提供應考人安全、便利、可信賴、全年24 小時服務不中斷之優質網路報名環境,報名網站除載明隱私權政策、報名同意書、網路信用卡網路安全付款服務、資訊安全政策等聲明文件外,亦配合建置專屬電腦機房基礎設施、佈署資安防護架構、全天候遠端監控服務、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增設對外專線寬頻及網路報名相關軟硬體設備擴充作業,並於96 年持續通過國際資訊安全規範標準ISO/IEC 27001 驗證(林裕權,2008)。

2. 電腦化測驗系統

  為精進考試技術並推動電腦化測驗,結合資訊技術自民國90 年起先行規劃、建置題庫管理整合資訊系統,完備e化試題建置環境;91 8 月,就電腦化測驗等相關法規進行作業規劃及技術可行性評估,93 4月完成系統開發、國家考場電腦試場環境建置及各項準備與考試措施。

3. 民眾e管家」之便民服務

  配合行政院研究發展委員會電子化政府e 管家計畫專案第二階段擴大服務,經評估國家考試網路報名相關資訊配合介接與提昇服務品質,加速國家考試e 化推動,規劃建構網路報名系統分站、備援機制,降低網路報名系統主站功能之風險,俾免中大型考試報名期間因網路異常而無法進行網路報名,影響應考人之權益。另為擴大電子化政府e 管家應用層面,自97 11 月起,陸續提供應考人包括報名期間、繳款結果、收審件結果、退補件、試區查詢、入場證寄發、考試期程及放榜日期等考情訊息通知。應考人只要透過電子化政府e 管家網站進行註冊及預約,即可掌握各種考試動態資訊與申辦進度。

(三)行政資訊系統

    現有行政資訊系統包括人事、會計、秘書、總務及便民服務等五大業務,相關資訊系統功能概述如下:

1. 人事業務支援系統

1 人事差勤管理系統

2 臨時工作人員管理系統

3 線上差假管理系統

4 題務組人力資料庫系統

5 旅遊活動管理系統

6 退休撫卹作業系統

7 公教人事管理資訊系統

8 健保業務處理系統

2. 會計業務支援系統

1 中央政府一般公務機關普通會計事務系統

2 會計帳務處理系統

3 政府歲計會計資訊管理系統

3. 秘書業務支援系統

1 部外會議管理系統

2 業務追蹤管制系統

4. 總務業務支援系統

1 庶務資訊管理系統

2 試務人力及酬勞管理系統

3 薪資管理系統

4 所得稅媒體申報處理系統

5 郵寄處理系統

6 國有公用財產管理系統

5. 便民服務業務支援系統

1 考選部全球資訊網:為利應考人及社會大眾取得更為快速、便利、高品質之考選資訊服務,已建置中英文網站,並結合無障礙網頁空間設計,提供非明眼人友善的網頁閱讀環境及操作介面,並順利取得各項國家考試資訊及服務。

2 電腦語音暨傳真服務系統:自857 月正式開放使用,提供24 小時全年無休之最新國家考試相關資訊,每月服務約為1 萬人次,並經由定期管理追蹤分析隨時對查詢案件次數、事項、時間保有自動統計功能。

3 國家考試試題影像檢索系統:系統分為掛入網站及製作光碟兩種型式以滿足公眾查閱各類國家考試考畢試題之需要。試題網站版架設於考選部全球資訊網,現已刊載歷年各種考試試題及測驗式試題答案;試題光碟版則提供未上網者亦能取得歷年試題及測驗式試題答案的另一管道。

 

結論

    電子化政府是時代變遷的潮流,是電腦與網路化世界的體現,我國考選部發展資訊電子化系統,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有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並獲得其他國家的肯定。在之後應繼續配合資訊科技技術的理論發展,及各式網路、企業管理理論的運用,讓此系統能隨著時代進步也有所成長,讓社會大眾能享受到便利、省時的服務,並能相信此系統,避免使用者的資訊遺漏或流出,都是未來努力的目標,才能盡快達成全面資訊化的願景。

 

參考文獻

吳彩鳳(2006)。公文電子交換系統使用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臺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c)。推動電子化政府 創新為民服務。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裕權(2008):國家考試資通安全與個人資料保護。國家菁英季刊,第四卷第三期,頁31-46

朱惠中(2009):試論資訊安全管理於我國考選資訊系統之應用。國家菁英季刊,第五卷第二期,頁8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