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

 

吳亭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

 

壹、前言

情緒是被經驗到的感覺,這個感覺會刺激、組織、引導我們的知覺、思考與行動(莊素芬譯1999。情緒是人類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可缺乏的一個重要環節(游恆山譯,1993)。人類自出生即與他人接觸和生活,幼兒透過表情、聲音與肢體動作與他人互動,成人也藉由幼兒發出的情緒信號,覺察幼兒的身心需求,給予其適時、妥當的關愛與照顧,使稚嫩的生命得以順利綿延、茁壯。

 

Kleinginna1981)認為情緒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和客觀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系統的調節游恆山譯,1993)情緒對我們的生死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李素卿譯,2001),情緒可引起情感經驗、產生認知歷程、活化一般的生理適應為警覺狀態,以及導致行為。情緒同時扮演生活與社交中重要的角色,當遭遇壓力時,情緒的表達與調節提供了釋放與轉換情緒的功能,提供人一道抒發情緒的窗口;經由情緒的表達,人們表述各自的認知與評價,分享見解與感受,進而達到思想與情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人們透過了解自身與他人的情緒,能更了解人類的思維、情感與信念。

 

        Harris1993)指出人在嬰兒時期即不只有一種情緒。一歲的嬰兒即可由照顧者臉部表情中,判別與回應他人的情緒;二至三歲的幼兒,開始探循自我心理目標,當現實不如預期時則產生負面情緒;至八歲左右,幼兒開始意識到社會道德標準,其情緒與情緒表達方式較為收斂。自呱呱落地的幼兒即有情緒的存在,情緒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認知及社會學習有重大的影響,且人的一生無法與情緒切割,因此,認識及學習情緒的表達、因應與調節等情緒知能,是每個人生命中之重要課題。

 

        在幼兒園中,幼兒透過直接與強烈的情緒表達,顯露其喜惡與生心理慾望的追求,筆者於不同的教學現場觀察到,幼教師經常面臨處理幼兒情緒困擾的相關問題,但教師常使用忽略或責備的方式來因應幼兒的情緒訊息,造成幼兒無法學得較佳的情緒抒解方法,以及調節自我與他人情緒的策略。幼兒的問題行為是幼教師的極大煩憂,不論是攻擊、說謊、偷竊等行為問題,都牽涉了幼兒的憤怒、恐懼與忌妒等情緒,因此,欲避免和輔導幼兒的行為問題,幼教師可從幼兒的情緒學習方面著手,與其懲罰其因個人情緒而引發的問題行為,不如從行為問題的根基──情緒上著手,透過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認知與興趣的教學活動,進行情緒教育,引導幼兒學習情緒相關的知能,使其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特質,學得正向的情緒抒發和調解方式,以面對與處理情緒議題。

 

        由上述可知幼兒的情緒教育有其重要性,而教師處理幼兒情緒問題時也富有疑惑與困擾,因此,本文針對國內幼兒情緒教育進行文獻整理,進而分析與比較文獻中情緒教育的優缺點與異同處,將情緒教育的教學內涵作一統整,欲提供幼教師和家長實施情緒教育的方法與建議。

 

貳、幼兒的情緒能力

    Saarni2002)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提出「情緒能力」包含情緒之辨識、調節與表達之技巧,其意涵為個體對於某些會引起情緒自我效能、動機、個體過去的經驗,以及各體對情緒經驗的價值和信念(引自楊彩雲,2008)。HalberstadtDenhamDunsmore2001)對情緒能力的定義為了解他人情緒、對他人的情緒做出反應及調整自己的情緒,情緒能力包含情緒的表達、情緒的辨識和情緒的調節等,而幼兒已具備某些情緒能力。了解幼兒的情緒能力,有助於教師及家長進行情緒教育時,設計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及興趣之活動,以達到幼兒情緒教育之目的與精神。以下針對情緒能力中的情緒覺察、情緒表達及情緒調節進行概述。

 

一、幼兒的情緒覺察

        「情緒覺察」指能從視覺或聽覺刺激中正確辨別自我與他人情緒向及強之能,是發展各項情緒能之基礎陳正如,2009梁恩琪,2004陳質采和呂俐安(2000)認為覺察情緒大致分為四層次,依序為:無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但不接納它;能察覺到也能接納自己的情緒;不但能察覺及接納自己的情緒,亦能察覺到背後的想法。

 

        情緒覺察能力又可分為自我覺察能力和外在覺察能力。自我覺察能力指人能覺察到自身現狀的能力,包括當下的言行舉止、內在想法及內心的抽象激動等;外在覺察能力指人能察覺到自己周邊動態變化的能力,包含周邊人、事、物的變動,以及他人肢體語言的變化(笛飛兒工作室,2007)。相關文獻陳月娥,2004;陳怡芬,2008;莊素芬譯,1999指出,幼兒很早就會區變人的臉部表情,個體的情緒察覺能始於能夠區分臉部表情,解表情的情緒反應,且能正確辨自己的肌肉、身體感覺、和週遭的社會環境。隨著年齡與身心發展的成長,幼兒覺察自我與他人情緒的能力發展漸趨成熟。

 

二、幼兒的情緒表達

        個體將內在的情緒感受,透過外顯為表現出,稱之為情緒表達(許雅清,2006)。幼兒基本表達情緒的方式,包括臉部表情、姿勢和肢體語言、聲調及語彙、其他象徵性活動等(莊素芬譯,1999)。情緒表達又可分為語言與非語言的表達。在語言部份,透過語言的表達可解幼兒的情緒和內心感受,但因幼兒語言發展尚未成熟、詞彙量不足和對詞彙的涵義不了解,因此,幼兒經常用哭和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情緒。

 

        在非語言方面,透過臉部和聲音的表情,可了解情緒的意義,並藉其區辨情緒(游恆山譯,1993)。出生不久的嬰兒即會用微笑、皺眉及其他臉部表情來傳達情緒(莊素芬譯,1999)。肢體動作的表現可間接作為探查情緒態的指標之許雅清,2006),幼兒可透過舞動手臂、踢腿等動作表達不悅的情緒,其透過各種姿勢及動作的表現與他人溝通。在象徵性活動部份,學前幼兒會透過裝扮等戲劇遊戲,運用臉部表情、肢體動作和口語等方式表達情緒,此有助於其情緒表達的學習與發展。

 

三、幼兒的情緒調節

        情緒調節是一個起始、維持和調整強烈、持續的內在感覺狀態及相關情緒發生的過程(Eisenberg, 1997)。江文慈(2001)說明在個體監控、評估和修正情緒反應的歷程中,透過情緒的覺察、表達、策略的運用與反省,能達成個人內在的情緒平衡和適當的社會互動目標。Underwood1997)也指出,情緒調節即是當個體經歷狂怒、失望、高興過度和自暴自棄的情緒時,協調個體經驗和行為的有效調整規則。

 

        Denham1998提出情緒調節主要包含情緒、認知及行為的成分,情緒的成分指個體認識感官資訊並了解自身感官功能,能對知覺到自身因情緒而產生的身心反應;認知的成分意指個體運用知覺和認知的處理方式因應所面臨的情境;行為的成分包含處理情緒的策略、情緒本質、針對情緒的起因和結果的詮釋,以及情緒調節的行為部分(引自林娟娟,2004)。

 

        由上述可知,幼兒會經歷感官、認知對情緒的覺察和了解,進而透過行為進行情緒的調節。Thompson1991)認為幼兒開始獲得情緒和情緒組成要素的知識後,他們情緒辨別和情緒調整策略的能力則開始顯現。情緒理解促使兒童能有多重目標的調整,同時也促使他們反省情緒喚起的源起和結果(江文慈,2001)。由於幼兒對週遭環境的威脅或可能發生的危機,較不敏感,應付的技巧也較為簡單或直接(陳質采、呂俐安,2000),因此,成人的協助與教導有助於幼兒情緒的社會化。

 

        情緒雖是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它也同樣需要學習和使用、掌握和整飭;人們之間能否互相容忍和接納,能否相互尊重和禮讓對待,絕大部份取決於關係中的任一方能否有成熟的情緒展現和控制(游恆山譯,1993)。情緒對人類有著重要的角色,幼兒擁有情緒並深具模仿他人情緒的能力(黃志成、王淑芬,2001)。而幼兒時期又是人類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階段,了解幼兒情緒發展並提供其適當的正向情緒引導,培養幼兒情緒覺察、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等基本能力是重要的課題。

 

參、情緒教育

        王秀園(1997)認為情緒教育能培養孩子對於內在情緒變化的敏銳度、辨識引發情緒的原因,在面臨困境壓力時,學習調適、紓解自我情緒;面對他人情緒反應時,能解讀他人的情緒變化並加以面對與處理。情緒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何面對與處理情緒需藉由學習而加以因應。在道德哲學的領域中,Kosman1999)認為應當把情緒教育當作重要問題,把感受的適當培育視為重要的道德關懷之;以認知教育而言,教育哲學家Scheffler1991)主張認知和情緒無法整齊分割,認知成長和情緒教育兩者不可分離(林建福,2006)。

 

        幼兒情緒教育的目標包含:增進幼兒的信任、自主及自發等基本態度;幫助幼兒學習與家人分離、以遊戲及創造性材料來解決情緒問題;學習面對現實、處理危機情形、面對自我感覺但能控制自己行為;以及開始建立對他人的同理心(呂翠夏譯,1990)。吳麗娟(1996)提出情感教育的中心概念為:(1)每學生都有權利發展其獨特的潛能;(2)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是幫助學生了解、適應其所處的環境;(3)由問題解決中來學習;(4)態度、情緒、感覺在敎與學的歷程中扮演一重要角色。

 

        綜上所述,情緒教育有助於幼兒對於所處環境的適應與了解、知曉情緒的存在與其意涵,以及學習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情緒教育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情緒教育的實施內容和情緒教育的實施方法分述如下:

 

一、情緒教育實施內容

        Charless於兒童的社會發展一書中,提出實施情緒教育的內容包含(翠夏譯,1994):

(一)察覺情緒

        察覺情緒即為教導幼兒辨識、描述與接受和情緒相關感覺的能力,如:、害怕、驚訝、悲傷、厭、好奇等。

 

(二)解情緒與社會為之間的關係

        教導幼兒辨認會影響情緒的經驗和情緒反應可能後果的能,以及對情緒做適當反應和分辨具有潛在傷害性之情緒為的能。此部分學習內涵含了情緒辨識與情緒理解。

 

(三)建設性的溝通感覺

        此培養種能力,一是透過直接指明、運用譬喻或陳述該感覺觸發的動等方法描述感覺;二是對感覺採取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適當動。情緒感覺的溝通可經由引導幼兒討論、思考及表達情緒的方式進行。

 

(四)發展出對別人感覺的敏銳性

        學習辨識和描述他人感覺的能力,以及和他人溝通此種了解的能力。鼓勵幼兒與他人交往時,判別與感受他人的情緒反應,並強化社會觀點取代能力,此有助於良好社交關係的建立。

 

        根據Denham1998)情緒發展的理論,情緒教育的內容包含情緒察覺與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等(潘美玲,2007)。簡淑真和郭李宗文(2008)接受教育部委託進行情緒領域課程大綱研究,將「情緒能力」意指幼兒面對情緒狀況時所需的各項能力,包含:情緒察覺與辨識、情緒理解、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等四大分項能力(引自張銘珊,2009)。

 

        情緒教育的內容可包含察覺和解自我與他人的情緒、學習適切的情緒表達與調節方式,以及幫助他人處理情緒議題。情緒教育即可針對情緒學習內容安排相關教學課程,提升幼兒情緒能力,培養幼兒對於情緒的敏銳性等正向情緒態度。

 

二、情緒教育的實施方法

        情緒教育的實施可以融入在幼兒生活及平時學習活動中,也可設計課程提升幼兒情緒知能。張振成(2001)認為實施情緒教育的方法為:

 

(一)以認知策增進情緒的認知能

        認知策是指運用性思考,多方了解所處情境與面臨的問題。教師可藉由問題的引導等方式協助學生了解自我情緒和情緒產生之因,鼓勵幼兒思考和尋求較佳的方法解決情緒問題。

 

(二)以為策增進情緒表現的適

        可藉由自我控制及接受他人訓練的方式,為策增進情緒表現的適性,使情緒表現符合社會和自己的規範。教師可運用訂定約、行為增強策略和楷模的設立等策略,以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改進具體、可觀察的情緒行為。

 

(三)以情感策增進情緒的感受能

        情緒感受力意指能靈敏和正確的感受自我及他人情緒感受。教師可塑造安全、溫暖的情境,運用角色扮演、戲劇等活動讓學生覺察和表達情緒感受,了解自我情緒的本質,並培養角色取替能力,接納他人不同之情緒感受。

 

(四)以間接策疏導情緒、陶冶情感

        設計課程活動讓學生的情緒有抒發的管道。例如:體育課程能疏導負面情緒;音、繪畫、舞蹈及語文創作等教育亦能使幼兒從藝術創作中導情緒,促進心理健康。

 

(五)以預防性策避免情緒困擾的發生,防止情緒問題的

        師生的溝通互動為了解學生情緒困擾的重要管道。教師應關注學生平時的情緒及心理狀態,建立師生互動與溝通的橋樑,從中發現情緒問題的徵兆。

 

        許雅清(2006)提及情緒教育的實施方法包含了圖畫書的運用、遊戲與角色扮演。運用圖畫書於情緒教學中,幼兒能透過故事的引導,從圖畫書中學習認識情緒,並了解情緒的產生原因和表現方式,透過故事幼兒也能學習各式的情緒調節方法,以故事人物作為情緒學習的良好楷模。

 

        遊戲也為情緒教育的實施方法之。良好的遊戲活動能讓幼兒表達他們的經驗,鼓勵他們感受到自我控制的效能,以及學會情緒調適技能(魏惠貞,2006)。在遊戲情境中,孩子感到身心愉悅外,也會藉由遊戲中的人際互動情境,學習處理人際互動所帶來有待解決的問題,自然而然習得情緒的知識及能力(笛飛兒工作室,2007)。而在學習解決人際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增強了情緒辨識、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境覺察和觀點取替等能力。

 

        情緒教育除了多元的角色扮演遊戲、體能活動、美術創作等課程外,教師平時話語的提示、指正和行為示範,亦能引領幼兒觀察與學習符合社會文化規範的情緒行為、情緒控管標準。情緒教育的方法與策略都需教師耐心的導引與落實。

 

肆、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之分析與比較

一、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之分析

    本文將國內十篇有關幼兒情緒教育的研究加以整理,歸納幼兒情緒教育研究之內涵。

                 表1  國內幼兒情緒教育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陳美姿

2000

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幼兒在遵循例行事務、全力投入遊戲、集中注意力、自尊與自我管理與控制的社會能力上有不錯的表現。而在自我情緒發展能力方面,愛護他人、同理心、慷慨利他、樂於助人、樂於合作、樂於交友與樂於工作表現良好

林宣妤(2006

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在課程設計上,創造性戲劇之情緒教育課程發展須考慮幼兒個別差與成熟度;課程時間須保持彈性。而在教學技巧實施上,教師須掌握幼兒學習況,適時提供協助;創造性戲劇技巧須不斷累積而純熟。創造性戲劇活動之實施有助於情緒的學習。

許雅清(2006

幼兒情緒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課程的內容從幼兒生活經驗中尋找題材,並依其情緒發展能力設計;以多元活動進行情緒教育。教學策包含營造穩定和安全溫馨的氣氛、提供正確的情緒標籤等。幼兒情緒發展特質有所進步與改變。

陳怡芬(2006

童書融入情緒中心課程對幼兒情緒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某私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

行動研究

幼兒的情緒能現況方面,大部分幼兒在「瞭解自己」和「情緒表達」的能力高於「瞭解他人」和「情緒調適」。發展課程方面,童書的討論、教具和扮演遊戲有助幼兒情緒的了解和表達。教師營造安全感氣氛對情緒學習有助益。

潘美玲(2007

運用圖畫書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在課程方面,圖畫書的講述促進情緒討論活動;幼兒透過討論察覺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提出情緒調節方法;幼兒正向的情緒能力發展良好。而教學實施方面,負向情緒高的幼兒情緒能力有所成長。

鄭伊恬(2007

音樂活動對幼兒情緒調節發展之實徵性研究

個案研究法

個案感受自我及他人情緒方面皆有提升。透過器相關音活動可提升個案之情緒調節能,對幼兒情緒調節發展有正向影響。

王文君(2008

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

協同研究

教學歷程分為教學計畫、實施和評量階段。幼兒於教育歷程中的反應包含專注故事內容、投入延伸活動、勇於表達自我感受和期待故事的進行。

楊彩雲(2008

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

質量並重

透過繪本教學有助於幼兒察覺辨識及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學習表達及調節自己情緒的方法,可以提升幼兒的情緒能力。

張銘珊(2009

主題教學中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

敘事探究法

透過以幼兒為中心的主題教學增進幼兒情緒調節與情緒表達能力。主題教學提供幼兒在生活互動的情境中有情緒能力練習的機會。

陳正如(2009

幼兒情緒教育方案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幼兒理解、覺察、表達和紓解情緒的能力皆增強。

                 資料來源:筆者自行整理。

 

    根據國內幼兒情緒教育之相關研究整理,針對情緒教育研究之教學方法和研究結果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幼兒情緒教育之教學方法

        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的教學方法可分為:運用繪本進行教學、以創造性戲劇和音樂活動進行教學三者,各分述如下:

 

1.運用繪本進行教學

        統整國內博碩士論文中有關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可發現,學者王文君,2008陳怡芬2006陳美姿,2000楊彩雲2008;潘美玲2007進行幼兒情緒教育研究時,多以繪本為教學媒材進行教學。統整學者採用繪本因可歸納為情緒主題繪本的特性及繪本運用於教學的優點兩部分。

 

        情緒主題繪本的特性,包含:繪本以簡化的過程表現情緒轉折;以幼兒立場描述情緒變化;多元性的情緒主題;提供情緒表達與調解等示範行為;以及藉由故事主角情緒經歷,增進幼兒覺察、同理他人情緒的能力。而繪本運用於教學的優點囊括:藉由故事述說,增進幼兒與成人的交流互動,獲得溫暖與安全感,易引發幼兒在溫和情境下分享與表述自身情緒感受;繪本對幼兒具吸引力,激發幼兒學習動機、專注力與學習興趣;藉故事討論表達幼兒內心的情緒感受;以及繪本蘊含社會價值觀、生活規範等日常知識,價值性高

 

        以繪本進行情緒教學的方法,大致可歸納為繪本導讀、故事討論及延伸活動方面。在導讀繪本部份:(1師生共讀情緒繪本,可邊講故事邊進行情緒議題的討論;(2)運用教具、電腦多媒體輔助繪本導讀,吸引幼兒注意力;(3)強調圖畫中的具體情緒圖像,引導幼兒關注情緒線索。在故事討論方面:(1創造安全溫馨的討論氣氛;(2)運用團體或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3)鼓勵幼兒提出自身情緒經驗、情緒調節和情緒表達的方法。在延伸活動方面:(1可依繪本內容設計相關趣味活動,讓幼兒閱讀圖文外,亦實際演練情緒表達與調解等技巧;(2)遊戲活動可幫助幼兒抒發情緒、體驗和處理情緒;(3)角色扮演活動能增進幼兒同理心和角色取替能力;(4可搭配情緒主題設計相關語文活動、戲劇表演、藝術創作和學習單

 

2.運用創造性戲劇進行教學

        教師於即席替代的戲劇情境中,同戲劇技巧引導兒童運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聲音、和語言,去分享心中的想法與感覺並同另一個人物的觀點和處境。以創造性戲劇進行教學之方法包含:(1)應營造安全自在的情意環境,鼓勵並接受幼兒表達與分享各情緒感受;(2應由簡的戲劇活動開始並教導簡單的戲劇基礎,降低幼兒焦慮及培養其專注;(3)提供角色扮演和團體互動的機會,讓幼兒體驗他人情緒感受,加強對他人情緒的覺察、解釋和了解;(4)可藉由講述情緒繪本,提供幼兒多情緒情境的想像,並透過討論,根據幼兒想法進行角色扮演;(5)圖卡的運用、引導想像的問話技巧或遊戲,能啟發幼兒針對情緒目標的肢體創作;(6)教師於教學時的常規控管、情緒情境和主題的引導皆對教學成效有所影響。

 

3.運用音樂活動進行教學

        聲音與感情間具特別繫,聽覺與情緒激發的關係密切,樂不僅能抒發情緒,亦能給予人不同情緒感受,藉音樂能達到轉變某種情境和情緒的效果。運用音樂活動進行教學時,可透過器玩奏、歌唱、音欣賞、音樂遊戲及故事引導等音活動,讓幼兒瞭解同的情緒態、感受、發洩及控制情緒。其教學方法包含:(1透過故事情境、音樂歌詞內容認情緒;(2)運用肢體動作讓幼兒宣情緒;(3)以歌唱及玩奏器活動,讓幼兒感受自我與他人情緒;(4)課程結束時運用緩慢柔和的音安撫幼兒在活動中的情緒。

 

        綜合上述幼兒情緒教育之教學方法可知,運用繪本、創造性戲劇及音樂活動進行情緒教育時,教師皆需從教學前至教學後全程觀察及了解幼兒的情緒表現和反應,才能根據幼兒的情緒發展情形設計適合幼兒的教學活動,並於教學實施後,評量幼兒的情緒反應和改變,以了解其情緒知能的學習情形。比較三種教學方法相同處可發現,安全溫馨的學習氛圍,較能引導幼兒進行情緒能力的表達與學習;遊戲活動有助於幼兒體驗、覺察、表達和調節情緒能力的學習;故事的導引、閱讀和討論,皆為情緒教育之良好策略。

 

 

(二)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結果

        相關研究的結果顯示,以繪本、創造性戲劇及音樂活動進行幼兒情緒教育對幼兒學習及師生互動皆有良好的影響,以下針對二者加以敘述。

 

1.幼兒學習情形方面

        以繪本進行教學能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故事討論有助於幼兒分享自身的情緒經驗、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方式。在情緒覺察和情緒辨識的學習情形方面,幼兒覺察繪本主角、自己和他人情緒類型的能力提高,辨識正向情緒和他人臉部表情的能亦有所進步。在情緒表達方面,透過討論、遊戲、畫圖、角色扮演及學習單等教學活動,增進幼兒表達自我情緒和內心感受的能力,並且增加了情緒的詞彙量、多元運用情緒詞彙。而情緒調節的學習方面,透過教導、活動體驗和故事討論,促進幼兒習得多元的情緒調節方式。

 

        其次,以創造性戲劇進行教學能提升幼兒學習興趣。透過創造性戲劇的實施,幼兒在活動中更易發現與他人間情緒的同,進而學習尊重、包容並培養同心。經由戲劇活動的帶,幼兒於活動中自然呈現內在情緒,並運用肢體和語言表達情緒。幼兒的情緒覺察、感覺溝通能力有明顯進步,並增進對情緒與社會為間關係的了解。

 

        再者,活動提升幼兒情緒調節和情緒理解的能力。使用音元素進欣賞增進幼兒認情緒之能力;幼兒能模仿教師示範音樂活動的方式,試以玩奏器、歌唱及口語表達的方式溝通情緒,提升其情緒控制及情緒穩定的能。改編童謠歌詞加入情緒詞語,對幼兒認識與辨識情緒亦有所幫助。

 

2.師生互動方面

        以繪本進行幼兒情緒教學時,營造充滿微笑和注視、穩定情緒的安全溫馨氣氛,能使師生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分享情緒經驗、表達和覺察自我及他人的情緒。故事討論有助於師生互信與情感交流,師生深入的對話討論可直接輔導具明顯情緒困擾的幼兒,對於無明顯問題之幼兒,亦可增進老師對他們的了解,以達成發現性輔導的目標。

 

        師生親密和頻繁的互動,是運用創造性戲劇和音樂活動進行幼兒情緒教學的特色。戲劇與音樂活動需依賴教師營造情境與事件,讓幼兒從中進行情緒的探索與了解。不論是戲劇的教師入戲和音樂活動中樂器的操作,皆須教師的示範和指導,引領幼兒學習和模仿,因此,師生的互動頻繁且重要。教師的戲劇技巧和音樂能力皆影響幼兒在教學情境中的學習,師生和諧、正向的情感與互動,能增進幼兒情緒學習的效果。

 

        綜合上述分析可發現,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的實施多以繪本、創造性戲劇及音樂活動三種方式進行,教學成效頗佳,幼兒的情緒能力因教學而有所提升,不但強化了察覺自我與他人情緒的敏銳度,亦懂得運用各種方式表達和調節情緒。同時,透過家長的回饋可得知,幼兒除了在教室中的情緒能力有所增長外,部分幼兒在家中亦會察覺家人情緒、較自主的表達情緒,並透過所學的方法調節情緒,幼兒的情緒能力實際提升。

 

二、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之比較

        本研究將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依不同主題作整理,從中探討情緒教育主題和內容的選擇,以及情緒教育課程設計之內涵,期以提供幼教師和家長實施幼兒情緒教育之參考。

 

(一)情緒教育主題和內容的選擇

        教師及家長對於情緒教育主題和情緒教育內容的了解,有助於其規劃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處理幼兒情緒問題及增長幼兒情緒知能的情緒教育課程,其可考量幼兒的情緒發展後,思考教學主題與內容的選擇。以下就情緒教育的主題和情緒教育的內容兩方面加以概述。

 

1.情緒教育的主題

        統整上述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發現有五篇針對情緒理解、情緒察覺、情緒表達及情緒調節的主題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由此可知,研究者們認為上述之情緒教育主題極為重要,並欲設計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何為情緒,知曉如何察覺自我及他人情緒,學習適當表達及運用各種方法調節情緒,此教學流程的設計順暢且架構清晰,能使幼兒透過有脈絡的教學流程增加情緒相關知能。

 

2.情緒教育的內容

        情緒教育的內容主要分為正向和負向情緒兩方面。在正向情緒部份,包含:高興、愛、同理心、開心、快樂等,其中樂、愛、高興被選作教學內容比率較高,快樂與愛是研究者們認為情緒教學的重要內容之負向情緒部份包含:生氣、難過、害怕、悲傷、擔憂、緊張、孤單、羨慕、嫉妒等,其中生氣、害怕、難過和悲傷被選作為教學內容比率最高,相關研究中有七篇選擇生氣作為情緒教育內容,害怕、難過與悲傷皆被四篇以上的研究選作教學內容。

 

        經統計幼兒情緒教育的教學內容,發現多數研究者以Lewis假定兒童天生具有雙極的情緒反應──苦惱和愉悅(游恆山譯,2002)所初步延伸的情緒為教學主要內容,如快樂、生氣、難過、害怕等為主,欲教導幼兒認識其最易感受到的情緒狀態,作為情緒教育的基礎內容。而由相關研究指出,教師除了以幼兒與生俱來的雙情緒作為教學內容外,更應著重於對施教幼兒情緒的了解,則較能設計符合幼兒情緒能的課程。

 

(二)情緒教育課程的設計

        在情緒教育課程設計方面,比較所列出的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相關研究的課程設計,提出多數研究有所共識的理念,列述如下

 

1.教學活動流程

        情緒教育活動流程為引起動機、發展活動、綜合活動及延伸活動的研究多數林宣妤,2006陳怡芬2006;陳美姿,2000;潘美玲,2007。其中,陳美姿(2000)認為單元主題的實施可以無固定的實施順序進行教學,藉由幼兒的生活經驗為主進行教學,但可能面臨情緒教育脈絡不清楚之缺點。

 

2.討論活動極具重要性

        國內幼兒情緒教育的研究,皆認為討論活動在情緒教育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透過討論的方式,可讓幼兒回憶自身的情緒經驗、相互分享情緒的感受與看法,以及討論各種情緒表達與調節方式,使幼兒由主動思考和與同儕激盪想法中,學習情緒知能。

 

3.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取材

        以幼兒經歷的生活事件作為情緒教育的題材,能喚起幼兒情緒的相關回憶與情境,也能讓幼兒從切身與具體的事件加以聯想與延伸學習;若以與幼兒生活經歷有所距離的事件作為題材,幼兒較無法融入與體會。

 

4.以小組的方式進行討論較佳

        許雅清(2006)與潘美玲(2007)皆指出進行情緒討論活動時,小組討論的方式較全班團體討論的方式更為適合。小組的方式提供幼兒較充裕的時間,使其可針對議題表達己意並獲得師與同儕的回應;帶活動的師亦能有較充分的時間聽幼兒的情緒經驗並與其互動,較能瞭解全班幼兒的情緒知能況。王文君(2008)亦認為採用小組的方式進行師生討論,有助於同儕互動。

 

5.教具在情緒教育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陳怡芬,2006;許雅清,2006;楊彩雲,2008;鄭伊恬,2007;潘美玲,2007皆認為,在課程設計時,構思教具的運用,能在教學中引起幼兒的興趣與注意力,並作為幼兒對於情緒事件思考與延伸學習的引導者。

 

6.扮演遊戲助於幼兒表達情緒

        除了鄭伊恬(2007)運用音樂活動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的研究外,其他幼兒情緒相關研究的課程設計皆安排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的活動。因透過扮演遊戲,幼兒能對他人的情緒進行觀察、解釋與體驗,進一步瞭解他人的感覺、情緒、態和想法等重要訊息。扮演遊戲在幼兒的情緒教育中為不可或缺的活動。

 

7.提供幼兒足夠的醞釀時間回顧情緒經驗

        在情緒討論的過程中,有些幼兒一時之間尚未能回憶起自己曾經歷的情緒事件或是情緒感受,因此教師應給予其足夠的時間回顧情緒經驗陳美姿,2000;許雅清,2006;潘美玲,2007,在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上需做彈性的規劃。

 

        綜上所述,情緒教育課程的設計應考量幼兒身心的發展,提供其安全溫暖的情境學習,鼓勵其運用語言及肢體表達情緒和過往情緒經歷。教師透過角色扮演、遊戲和討論活動的課程設計,帶領幼兒進行情緒相關知能的學習。

 

伍、結論

        情緒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是人生命中形影相隨的伴侶。幼兒期是人類發展的基礎關鍵階段,透過自我學習和成人的教導,探索與了解自身及他人情緒感受的內涵,作為身心發展的墊腳石。情緒教育的目的在於讓幼兒認識自我及他人的情緒,了解與覺察情緒,學習適切表達自我情緒的方法,以及培養調節情緒的策略和方式,增添幼兒的情緒能力。

 

        情緒教育可運用繪本、戲劇性及音樂活動融入於教學中,除了以問題討論的方式讓幼兒思考與回憶情緒經驗外,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亦能讓幼兒體驗與了解多元化的情緒,並思考情緒表達與調節的方式,增長自身的情緒知識和能力。教師進行情緒教育時,應以幼兒的情緒發展情形作為情緒教育的考量因素,且積極傾聽、關懷接納幼兒的情緒感受,設計能激發幼兒體驗與討論情緒的教學活動,並於活動中強調與其日常生活事件的關聯性,加深其對於情緒的認知與體悟。鼓勵幼兒將所習得的情緒知能運用於生活當中,達成理解與察覺情緒、知曉表達和調節情緒的方法,以及增進情緒相關知能情緒教育目標以因應人生之多元情緒課題。

 

陸、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君(2008)。故事繪本與幼兒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花蓮

        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秀園(1997)。兒童EQ的開發與培育(3~6歲幼兒)教師手冊。臺北縣:稻田。

江文慈(2001)。探索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從兒童期到青少年期。新大學

        1031-62

李素卿(譯)(2001)。Lazarus, R. S., & Lazarus, B. N.原著。感性與理性:了解我

        們的情緒Passion and reason :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臺北市:五南。

呂翠夏(譯)(1994)Charles A. Smith著。幼兒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

        臺北市:桂冠。

呂翠夏(譯)(1990)。健全的情緒。載於省立台南師範學院幼教中心譯,完整學

        ──幼兒教育課程通論(頁175-209)。臺北市:五南。

吳麗娟(1996)。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宣妤(2006)。運用創造性戲劇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市。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林娟娟(2004)。幼兒的情緒調節---在小群生活事件中的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月娥(2004)。嬰幼兒發展與保育完全攻略。臺北市:千華圖書

陳正如(2009)。幼兒情緒教育方案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

        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艾妮(2007)。情緒教育5步驟。臺北市:杜克文化出版。

陳怡芬(2006)。童書融入情緒中心課程對幼兒情緒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某私

        立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幼兒教育組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笛飛兒工作室(2007)。孩子可以做棒的自己:EQ教育從小處著手,打造孩子

        的耀眼神采。臺北市:遠流。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許雅清(2006)。幼兒情緒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市。

陳質采、呂俐安(2000)。玩遊戲.解情緒。臺北市:信誼。

張振成(2001)。教師實施情緒教育應有的素養及策台灣教育2158-61

張銘珊(2009)。主題教學中的幼兒情緒教育之探究。國立東大學幼兒教育學

        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東市。

游恆山(譯)(1993)。K. 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臺北市:五南。

游恆山(譯)(2002)。K. 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 theories of emotion in perspective。臺北市:五南。

莊素芬(譯)(1999)。Marion C. Hyson著。情緒發展與EQ教育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Building an Emotion-Centered Curriculum

        臺北市:桂冠。

楊彩雲(200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

        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伊恬(2007)。音樂活動對幼兒情緒調節發展之實徵性研究。朝陽科技大學

        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中縣。

潘美玲(2007)。運用圖畫書於幼稚園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南大學幼兒

        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市。

盧蘇偉(1998)。情緒教育100。臺北市:小小天地。

魏惠貞(譯)(2006)。Marilou Hyson幼兒情緒發展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臺北市:華騰文化

 

西文部份

Eisenberg, N., Guthrie, I. K., Fabes, R. A., Reiser, M., Murphy, B. C., Holgren, R.,

Maszk, P., & Losoya, S.(1997). The relations of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ity to

resiliency and competent social functio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8, 295-311.

Halberstadt, A., Denham, S. A. & Dunsmore, J (2001). Affective social competence.

        Social Development, 10, 79-119.

Harris, P. (1993).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M. Lewis J. L. Haviland,(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pp. 237-24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hompson, R. A. (1991).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 269-307.

Underwood, M. K. (1997). Top ten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1(1), 12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