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陳昭佑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
第一章
緒論
現代兒童電視、電影、網路接觸機會較多,虛擬的環境提供他們另一個環境去探索、了解自己。因為網路資訊搜尋便利,兒童也從中得到許多寶貴的知識。究竟這樣的虛擬環境帶給兒童什麼影響,則有賴我們深入去探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數位時代出生的小朋友,從小就接觸電腦,尤其是大臺北地區電腦的普及率相當高,因此現代小朋友很習慣接觸電腦,對電腦完全不會有陌生感及恐懼感。小孩很自然就可以學會開電腦、上網、執行各式應用軟體(王郁琦、張淑慧、傅鏡暉,2006)。又加上學校教育將電腦課程列入學生學習內容,故學童有一定的時間上網瀏覽網頁。
近期,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2003)針對2203名臺北市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所做的「臺北市少年網路成癮傾向及網路被害現況調查」中,發現10.7%的受訪者已達輕度上癮程度,而重度網路成癮傾向者亦佔了3.5%。之前,許多學者也對這個現象做研究:針對可能的潛在因素做分析、依成癮程度做階段分類、嘗試從傳播學觀點來看成癮現象、甚至編制了量化測量的量表(周倩,1998;陳淑惠,1999;Goldberg,1996;Grohol,1999;Young,1996)。顯示出有許多人調查及研究網路成癮現象。
而研究者在自己的教學現場中,發現有許多學生由於父母工作忙碌,學生回到家後,大多埋首電腦之中。他們平日與研究者或同學的談論話題,諸如:昨日與遊戲中魔王對戰情形?得到什麼寶物?自己的部落格有多少人次瀏覽?抓了什麼音樂、電影?收到什麼新奇有趣的e-mail?昨天用即時通對談,對方回覆些什麼?……。從這些對話便可發現,電腦、網路對學生的影響,我們不可等閒視之。
過去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家庭對於兒童各方面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單文經譯,1981/1986;Parke
& Beitel ,1988)。國小學童並不同於國中學生、高中學生,有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方式,故學童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家庭環境對其的影響仍大。在教學現場的教師也不難發現,社會環境的變化對學童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家庭環境才是最大的影響因素。家庭的社經地位、父母親的教養態度、親子關係都會影響學童的人格發展、行為表現。
此外,Hoffman(1991)從過去在行為遺傳學與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得知,家庭環境是影響個體人格特質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從一些研究的結果發現,兒童的行為與社會發展與家庭環境有關。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學童的行為有正面積極的影響;反之則易對學童有不良的影響。
目前網路成癮的研究,多以國中以上學童為對象,且研究方向多為網路對學童的生理及心理影響。研究小學生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之影響則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欲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期望結論能對學生、家長及教育人員有所助益。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情形。
二、探討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之影響。
第二節 名詞釋義
壹、
家庭環境(family environment)
家庭環境(family environment)主要區分為物理環境與心理或人際關係環境,前者包括居家空間、家庭佈置與建築等,後者則強調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係或人際氣氛(interpersonal atmosphere),或成員間的人際結構(interpersonal
structure)(Fowler ,1981;Waldron
, Sabatelli , & Anderson ,1990)。
魏麗敏(1992)根據Waldron et al.(1990)「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及Moos and Moos(1981)家庭環境量表做的因素分析,編訂成60題量表。本研究將參考
貳、
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本研究所指的網路成癮乃是指對於電腦網路的過度使用,產生強迫性的上網行為,對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互動、學業,工作和生理健康等方面產生影響,並在停止使用網路時,使用者會產生戒斷現象。由Goldberg(1996)所提出的「網路成癮症」一詞,在學術研究上較為普遍使用。
而國內最先是由陳淑惠(2000)提出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CIAS),此一量表可運用於許多群體,例如:大學生、高中職生、國中生等,但鮮少以國小生為施測對象。經閱讀國內外相關文獻後,選擇參考劉文尚(2004)修改陳淑惠(2003)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的「網路成癮問卷」,共24題,後經專家學者建議後,刪除1題,剩餘23題,共計四個層面,包括「強迫上網與戒斷行為」、「時間管理問題」、「網路成癮耐受性」、「人際及健康問題」等四個層面。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在於整理與歸納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與研究結果,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本章共分成兩節:第一節敘述家庭環境的理論與相關文獻,內容敘述家庭環境的定義、家庭環境的相關理論與量表;第二節網路成癮的理論與相關文獻,內容包括網路成癮的定義、網路成癮的判定標準及量表。
第一節
家庭環境理論與相關文獻
家庭環境是兒童長期生活,從中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其他團體所無法取代的。尤其父母親所給予的家庭環境氛圍是包容接納的,抑或是忽視,甚至是紛爭衝突不斷,對兒童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壹、
家庭與家庭環境的定義
美國社會學家Stephen(1963)為家庭下的定義是:家庭是以婚姻與婚姻契約為基礎的一種社會安排,它包括以下三種特性:夫妻與子女住在一起、承擔為人父母的權利與義務、夫妻在經濟上負有互相扶養的責任。卜勞頓報告書(Plowden Report)將家庭環境分為家庭物質設備、子女人數、父母親職業及父母的教育程度(林清江,1986)。
蔡順良(1985)將家庭環境分為父母管教態度和家庭氣氛。另有學者將家庭環境分為家庭背景、父母的休閒與知性文化活動、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設備及子女的創造與知性文化活動(林逸媛,1991)。國內的陳美燕與徐澄清(1991)提出影響學齡兒童身心發展的家庭環境重要因素有:父母情緒的反應、語言的表達、成熟的鼓勵、主動的刺激、成員的參與,成長的經驗與物理環境等。魏麗敏(1992,1999)將家庭環境區分為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或人際環境)。前者如居家空間、建築與佈置、燈光等,後者如家庭成員之間的人際氣氛、家庭凝聚力等,在教育與心理學的研究上,雖然不否定物理環境的作用,但學者通常較關注於家庭中的心理環境、家庭中的人際氣氛環境或人際關係結構。
由上述研究可發現,大部分研究著重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這是由於家庭是由每個成員所組成,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密集的人際互動場所,因而在教育與心理學中特別關切家庭的心理與人際環境因素。
貳、
家庭環境的相關理論與量表
一、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都拉(Albert Bandura)提倡社會學習論,兼顧認知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他認為P-B-E(Person-Behavior-Environment)關係,是個體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個人因素包括:動作反應、社會互動與語言;環境因素包括:物理環境、家庭與朋友及其他社會影響力等。他認為青少年透過觀察歷程就可學習,即對示範者的耳濡目染,示範者若成為楷模,而進行學習。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說明生活環境對個體影響之重大,家庭環境亦然。良好的家庭環境,提供良好的楷模,使其表現適當的行為,進而影響人格、社會技巧的發展,連帶會影響學習結果(Bandura, 1992)。
二、Erikson的心理社會理論
Erikson重視個體的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將人生區分為八個發展階段:嬰兒期、兒童初期、學前期、就學期、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由出生到終老,在每個階段都會遭遇一些心理社會危機,個人倘若發展新的技巧面對挑戰,生長將會發生否則會產生不利結果。他特別指出個體在青春期以前發展良好與否均與家庭環境(如父母管教、教育或養育及關愛程度)有密切關聯,且家庭環境會影響個體人格、行為發展,進而影響學習結果(引自黃德祥,1999)。
三、家庭環境量表(魏麗敏,1992)
魏麗敏教授所發展的家庭環境量表,此量表是依據國外學者Moos(1974)最先提出的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簡稱FES);之後經歷Fowler將之分為十個分量表、兩個直交或獨立的層面;Oliver,May and
Handal更明確指出FES是最被廣泛接受與使用的工具;Fedman
and Wentzel認為利用此量表可發現家庭體制與家庭成員互動有關;最後Waldron et al.進一步以大學生為樣本進行因素分析,其量表發展過程與內容如下所述:
Moos(1974)和其史丹福大學同事首先發展了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簡稱FES),原先較不受重視的家庭環境,才漸漸受到重視。而Fowler(1981)將家庭環境量表分為十個分量表,充分顯示家庭中的人際結構與行為,此十個分量表又區分為三個層面,如下所示:
(一)關係層面(Relationship Dimensions):
1.凝聚力(Cohesion):主要在評量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懷與承諾,以及彼此間的互相幫助與支持情況。
2.表達(Expressiveness):主要在評量家庭成員情感表達的容許程度或鼓勵直
接與開放表達情感的程度。
3.衝突(Conflict):評量家庭中對於憤怒與攻擊的表現,以及衝突性互動
(conflictual interactions)的特性。
(二)人際成長層面(Personal Growth Dimensions):
1.獨立(Independence):評量家庭成員被激勵自我肯定、自我滿足、做自我決定,以及為自己思考的程度。
2.成就取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評量家庭的不同活動類型(如學校與工作活動)與成就及競爭的投注情形。
3.智能與文化取向(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評量家庭對政治、社會、
智能與文化活動的關切程度。
4.主動休閒取向(Active Recreational Orientation):評量家庭參與各式各樣休閒與運動活動的程度。
5.道德與宗教的重視(Moral-Religious Emphasis):探討家庭對道德倫理與宗教的問題及價值的主動討論與重視的程度。
(三)體制維持層面(System Maintenance Dimensions):
1.組織(Organization):評量家庭中的秩序與組織,以使家庭活動、財務與計劃有結構,並使家庭規則與責任清晰與明確的程度。
2.控制(Control):評量家庭中的層級組織、規約與歷程的嚴格程度,以及每
個成員的倫理秩序。
而後,Fowler又於1981將FES區分為兩個直交或獨立的層面:(一)人際關係,亦即「凝聚力對衝突」(Cohesion vs. Conflict)(二)結構組織(Structural
Organization),亦即「組織-控制」(Organization-Control)。
Oliver, May and Handal(1988)指出FES是評定家庭氣氛最被廣泛接受與使用的工具,其原因有二:(一)FES能顯示合理的綜合評量家庭環境功能(二)FES的心理計量分析結果亦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1990年,Fedman and Wentzel亦指出,家庭環境量表顯示越有穩定的家庭體制(family system),越能產生良好與豐富的互動。
Waldron et al.(1990)以828位大學生樣本進行因素分析,則發現FES共有六個因素,題目僅剩62題,因素一是「幫助、支持與表達」(Help, Support, and Expression);因素二是「控制與組織」(Control
and Organization);因素三是「衝突」(Conflict);因素四是「主動與智能追求」(Active/Intellectual Pursuits);而因素五「對宗教的強調」(Religious Emphasis);最後一個因素是「競爭、主動與休閒取向」(Competitive,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而國內由
第二節
網路成癮的理論與相關文獻
壹、網路成癮的定義
最早提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是美國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oldberg。他認為病態性網路使用(Pathological Computer Use)者花了許多時間在電腦上,妨礙工作、學業、社交、工作相關、經濟及生心理功能(Goldberg,1996)。
在國內,最早是由周榮與周倩(1997)將網路成癮定義為由重複性對於網路使用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週期性的著迷狀態,並帶來難以抗拒的再次使用慾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忍耐、克制、戒斷等現象,對於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有一種心理與生理上的依賴。
綜合以上,網路成癮的定義目前尚未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但就最先提出的Goldberg(1996)認為「網路成癮」意指「成癮者花了許多時間在電腦上,因而妨礙其在工作、學業、社交、工作相關、經濟及生心理功能的正常發展與運作。」為目前國內外較能接受的定義。
貳、網路成癮的判定標準與量表
一、網路成癮的判定標準
Goldberg(1996)根據一般成癮行為的定義,提出七項判定標準:
(一)耐受性(tolerance):
1. 上網時間顯著增加,藉以獲得滿足感。
2.
如果繼續使用相同的時間上網,邊際效用或產生遞減,所獲得的滿足感明顯下降。
(二)戒斷症狀(withdrawal):
1.
典型戒斷症狀:若停止或減少過度的網路使用,在幾天到一個月內出現下列症狀:
(1)
肌肉不正常抽動(psychomotor agitation)。
(2)
焦慮、不安。
(3)
妄想或想著在網上所發生的事情。
(4)
幻想、或空想著網際網路。
(5)
手指自主或不自主的出現打字動作(typing movement of the fingers),並因為上述症狀而阻礙自己日常的社交、工作、娛樂等活動。
2.
為了減少或避免戒斷症狀發生,沉迷於使用網路或類似的線上服務。
(三)上網的頻率與時間會愈來愈超過自己原先預期的。
(四)曾有努力想控制或停止自己的網路使用行為,但卻徒勞無功。
(五)花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相關活動上(如線上購物、測試新的網路瀏覽器、網拍、連結下載檔案)。
(六)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阻礙了現實生活中的社交、工作、娛樂等活動。
(七)即使意識到自己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所引發的心理、生理、社交、職務與生活上的問題(如睡眠障礙、婚姻困境、遲到、工作責任疏失或對其他重要他人疏離),仍無法減少網路使用的次數與時間。
而國內學者陳淑惠(1999)則依循傳統網路成癮的診斷方法,並著重心理行為層面分析,來端視網路成癮的徵狀,列出下面幾個向度:
(一)網路成癮核心症狀:
1.
網路成癮耐受性(tolera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隨著網路使用經驗的增加,個體需要更多的上網時間,瀏覽更多的網路內容,以求滿足;或是同樣的上網時間,獲得的滿足感卻下降。
2.
強迫性網路使用行為(compulsive Internet use):看到電腦時,個體出現難以克制上網的衝動;進行上網行為後,難以停止;上網時,精神較為振奮;希望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3.
網路戒斷現象(withdrawal from Internet):被迫離開電腦時,會出現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覺生氣、沮喪、失望及空虛,甚至坐立不安、心神不寧。
(二)網路成癮相關問題(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problems)
1.
時間管理問題(Time Management Problems):意指因沉迷網路時間太長,造成睡眠或三餐時間不正常,工作或學業時間安排不適當。
2.
人際及健康問題(Interpersonal & Health Problems):因沉迷網路的時間過長,而忽略自己的家居或社交生活,造成與親友疏離;耽誤工作或學業;為掩飾自己上網的行為而說謊;生理出現不適反應,例如:肩膀酸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眼睛不適、頭痛與腸胃問題。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意見,可發現網路成癮具備以下可觀察的症狀:耐受性、退癮後的戒斷現象、與其他事物產生衝突、強迫使用網路行為、心境變化與再發性。
二、網路成癮的量表
Young(1998)首開網路成癮實徵性研究的先河,並且根據DSM-IV病態賭博的準則來編製網路成癮量表,因此具有臨床性與理論性的支持。然而Young的量表主要缺點是判別率的問題,有高達66.4%的受測者被判定為網路成癮者,與大部分的研究不符(許淑惠,2007)。
而陳淑惠(2000)的網路成癮量表(CIAS)是國內自編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它是綜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DSM)對成癮症的診斷標準,觀察臨床個案及重度網路使用者,依照傳統診斷模式及重視心理行為編製而成。而後,在2003年提出的「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R),以1421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將網路成癮傾向的高危險群界定為CIAS-R得分之最高5%,且此修訂版各因素量尺與全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數與再測信度均落於合理、令人滿意的範圍(.79~.93),在網路成癮的評定上具有概念結構和實務性價值。
之後,因陳淑惠所編制的量表,測試對象最低為中學生。故劉文尚(2004)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中,刪除原題目的2題,並在語意上稍作修正。修正後該量表各因素內部一致性係數為.60~.82,亦為不錯。
第三章 研究方法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九十八學年度臺北市143所公立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為調查範圍,研究母群為十二個行政區(松山區、信義區、大安區、中山區、中正區、大同區、萬華區、文山區、南港區、內湖區、士林區、北投區)的國小五、六年級學生。
本研究之正式問卷共抽取臺北市12個行政區,45個班級為施測對象,發出1263份問卷,總計五年級26個班級,六年級19個班級,回收問卷1263份,回收率100%;剔除填達不全或是錯誤的47份無效問卷,共得有效問卷為1216份,有效問卷佔回收問卷的96.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
壹、
基本資料
此為「國小學生家庭環境與網路使用情況問卷」的第一部分,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學童的背景資料,包括學生的年級、性別、父親學歷、母親學歷、父親職業、母親職業、出生序、兄弟姊妹總數。
貳、
網路使用行為調查
此為「國小學生家庭環境與網路使用情況問卷」的第二部分,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學童的網路使用行為,包括網路年資、平均每天上網時數、上網地點、上網使用活動等四部份。
參、
家庭環境量表
此為「國小學生家庭環境與網路使用情況問卷」的第三部分,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情況。後經專家效度、預試問卷後,題目內容重新加以命名,更改為合作與支持、衝突處理、秩序、宗教與精神、規約、表達與溝通等6部分,共25題。
肆、
網路成癮量表
此為「國小學生家庭環境與網路使用情況問卷」的第四部分,目的在於了解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情況。後經專家效度、預試問卷分析後,依其題目內容重新加以命名,更改為強迫上網與戒斷行為、時間管理問題、網路成癮耐受性、人際及健康問題等4部分,共23題。
第三節
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的個人基本資料變項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有顯著差異。
假設二、不同的個人基本資料變項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假設三、不同的網路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童與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假設四、家庭環境高中低分組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假設五、家庭環境的合作與支持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假設六、家庭環境的衝突處理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假設七、家庭環境的秩序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假設八、家庭環境的宗教與精神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假設九、家庭環境的規約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假設十、家庭環境的表達與溝通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資料回收後,先行整理將未作答、作答不完全之問卷剔除後,再將有效問卷編碼,以SPSS for windows 12.0中文版統計套裝軟體執行統計分析。使用的統計方法如下: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壹、不同的個人基本資料變項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父親學歷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母親學歷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出生序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的「規約」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兄弟姊妹總數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的「秩序」、「規約」兩個分層面有
顯著差異。
六、不同年級、父親職業、母親職業之國小學童在家庭環境皆未有顯著差異。
貳、不同的個人基本資料變項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父親學歷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母親學歷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兄弟姊妹總數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出生序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的「時間管理問題」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年級、父親職業、母親職業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未有顯著差異。
參、不同的網路使用行為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上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網路年資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平均每天上網時數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上網地點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的上網使用活動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肆、國小高年級學童屬於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之特徵。
一、強迫上網與戒斷行為、網路成癮耐受性等兩層面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網路成
癮現象有較高影響力。
二、從網路成癮高危險群中可發現,男生多於女生;出生序「排行老么」最多;
網路年資「4年以上最多」;平均每天上網時數「3小時以上」最多;上網地
點「家裡」最多;上網使用活動「玩線上遊戲」最多。
伍、家庭環境高中低分組之國小學童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
陸、家庭環境的部份層面對國小學童的網路成癮有顯著預測力。
一、家庭環境對網路成癮具有顯著預測功能的變項共有四個,依次為衝突處理、
合作與支持、宗教與精神、規約,其聯合解釋變異量為12.2%。
二、按照預測力大小的排序,由高至低依序為衝突處理、合作與支持、宗教與精
神、規約。
第二節 建議
壹、建立網路使用規範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網路使用現況對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所以,孩子在網路使用上,家長就須特別注意。因國小學童自制能力有限,在有著各式各樣事物,可吸引他們注意的網路世界中,容易流連忘返。因此身為學生家長,應該要跟學生協調出合理可行的網路使用規範。由於,根據先前的研究結果,上網時間越長,越容易有網路成癮的現象發生,所以,家長要跟孩子一同建立出在使用網路時需注意的事項。如:確實完成功課後,才可以上網;上網時間也不能太久,次數也不能太頻繁;不能因為上網而影響正常生活作息等等。這樣才能有效避免過度使用而引起的網路成癮現象。
貳、給予孩子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氣氛
因研究發現,在家庭環境「衝突處理」、「合作與支持」、「規約」分層面得分越高的學童,在網路成癮得分越低。因此,如果家庭氣氛是和諧,家人相處愉快,遇到衝突能討論、溝通、理性處理,而非吵架或冷戰;家人間會互相幫忙、相互支持、有親密的情感聯繫;而家中也有確實可遵守的規約、準則等等。那孩子所感受到的愛與關懷如果足夠,就能避免可能發生的網路成癮現象。
參、加強對於網路成癮預防與成癮後的輔導
研究結果發現主要上網地點仍以家裡為最多,故師長平時就可針對學生網路使用情況多加了解,亦可在學校日時,提醒家長多注意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而平日師長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如發現孩子上網情況越來越嚴重,或已經有網路成癮現象,除提醒家長在家應多跟孩子互動、多些關懷之外,亦可嘗試了解、分析可能原因,以利之後的輔導工作。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少年輔導委員會(2003)。臺北市少年網路成癮傾向及網路被害現狀調查。臺北
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王郁琦、張淑慧、傅鏡暉(2006)。認識小學生的電腦知識—網路與電玩。中等
教育,58(3),166-191。
周倩(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二:網路沉迷現象
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
探。中國傳播學會1997年會學刊,2-12。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臺北:臺灣書店。
林逸媛(1991)。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許淑惠(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家庭相關因素與網路成癮之研
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美燕、徐澄清(1991)。家庭環境評量表在臺灣之信度、效度的初步探討。護
理雜誌,38(4),119-128。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劃一:網路沉迷現
象之心理病理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
陳淑惠(2000)。青少年與電子網路。社會變遷與新世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
87-96。
陳淑惠、翁儷禎、蘇逸人、吳和懋、楊品鳳(2003)。中文網路成癮量表之編製
與心理計量特性研究,中華心理學刊,45(3),279-294。
黃德祥(1999)。親職教育。臺北:偉華。
道德發展的哲學(單文經譯)(1986)。臺北:黎明。(原著出版年:1981)
劉文尚(2004)。國小學童網路成癮及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
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順良(1985)。師大學生家庭環境因素教育背景與自我肯定性之關係暨自我肯
定訓練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麗敏(1992)。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高
雄:復文。
魏麗敏(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臺北:
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92).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Ed.),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Revised
formulations and current issues (1-60).
Kingsley.
Feldman,
S. S., & Wentzel, K. R. (1990). Relations among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
classroom
self-restrai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pre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4),813-819.
Fowler,
P. C. (1981). Maximum likelihood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37,160-164.
Goldberg,
Web site:http://www.rider.edu/users/suler/psycyber/supportgp.html
Grohol,
J. M. (1999). Internet addiction guide.
(On-line).
http://psychcentral.com/grohol.htm
Hoffman,
L. M. (1991).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n personality:
Accounting for sibling
differenc. Psychology Bulletin,110(2),187-203.
Moos,
R. & Moos, B. (1981). Manual for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Po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oos,
R. (1974). Combind preliminary manual for
the family, work and group
environment scales.
Oliver,
J. M., May M. I., & Handal, P. J. (1988).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actors derived from subscal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4(5),
723-727.
Parke,
R. D., & Beitel, A. (1988). Disappointment: When things go wrong in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2, 221-265.
Stephen,
W. N. (1963). The family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Rinehard, and Winston.
Waldron,
R. J., Sabatelli, R. M., & Anderson, S. A.(1990). An examin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8(3),257-272.
Young,
K. S. (1996).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http://netaddiction
.com/articles/newdisorder.pdf
Young,
K. S. (1998).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3),23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