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徹夜未眠認識低齡兒童霸凌

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研究生  陳宇珊

 

壹、前言

日前傳出日本皇室愛子小公主疑似遭受校園霸凌而不敢上學的消息,愛子公主才小學低年級,唸的又是貴族的學習院小學,都傳出有校園霸凌問題,其實台灣的校園霸凌問題也值得社會關切。

校園霸凌行為在這幾年經由媒體的報導,使得問題浮出檯面,到底是如何的深仇大恨,使得父母眼中純真可愛的兒童,對同儕做出許多殘暴、且匪夷所思的行為?如果我們趁此時機加以研究此問題,必定能對霸凌行為有較深入的了解,進而找出預防與解決之道。

霸凌行為指的是學生對學生的欺負或騷擾行為,因此最早必然從脫離家庭的校園開始,因此低齡兒童的霸凌行為研究是很重要的,它為日後較為嚴重的霸凌行為提供了原因、型態與發展的濫觴。

 

貳、霸凌定義

霸凌(Bully)根據學者吳清山、林天祐(2006)的定義:校園霸凌即是校園欺凌或校園欺負,係指一個學生長期重複的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成為受凌學生,導致其身心受到痛苦的情形。從其發生形態可區分為以下幾類:

 

一、關係霸凌

這類型的霸凌最常出現在低齡兒童身上,例如小孩愛說「我不跟你好了!」,或是「我叫大家不要理你!」。遭受同儕排擠、被排拒在團體之外,或是被切斷社會連結,雖因其沒有立即可見之傷害,故最容易被忽視,但卻會讓受害者覺得非常沮喪與無助。兒福聯盟表示,目前對於校園霸凌的最佳解決之道,就是從小開始培養其對人際關係的正確處理觀念,只要沒有關係霸凌,就是對於未來其他各種霸凌的最佳預防工作。

 

二、言語霸凌

遭受他人運用語言刺傷或嘲笑,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有時比身體上的攻擊來得更嚴重。這類霸凌因為輕鬆不費力氣,且隱匿性高,不容易被大人發覺,也是口語能力發展較快的霸凌者常用的霸凌形式。

 

三、肢體霸凌

這是最容易辨認的一種型態,包括遭受踢、打、被搶奪東西等,比較常出現在國中生身上。但在低齡兒童的校園內,對於生理發展較快速、體格較為健壯的霸凌者而言,則是其常用的霸凌形式。

 

四、性霸凌

譏笑對方是男人婆、娘娘腔、同性戀,或是傳遞誰和誰在廁所接吻、性愛等等紙條或謠言,甚至真的進行身體上的性侵犯行為。這類的霸凌行為在班級中,有女同學出現第二性徵時較容易發生,此時兒童進入中高無級,較有性別分化的意識。在低齡兒童身上,則常為對自我或異性的身體探索行為,出發點或許無惡意,但仍可能造成傷害。

 

五、反擊型霸凌

這是受霸凌兒童在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也有部分受霸凌兒童會轉而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例如臺灣的軍隊中,或是美國都曾經出現有反擊霸凌者帶槍到學校射殺同學、老師、長官等等。低齡兒童則極可能尋求兄姐或同儕,予加害者以霸凌反擊。

 

六、網路霸凌

是一種新興的霸凌型態,可以視為言語霸凌的數位化,主要是利用匿名留言攻擊它人,比言語霸凌更為可怕。因為其隱密性高,而且影響的範圍更廣,如果是散布不雅照片,也可視為性霸凌的另一種型態。但此種型態對於低齡兒童,囿於識字程度,及單獨使用電腦的可能性,屬於較不易發生的型態。

 

參、學者研究

E.Eron2008)進行35年縱貫性研究發現,8歲之前有霸凌行為者,往後的一生中都常會有霸凌行為。

Aubrey et al.2007)的研究指出,霸凌在種族間和家庭、同儕、與學校因素有所關聯,不涉及霸凌行為的學生至少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受害者的保護者、欺壓者的助手、和強化者。

Boulton, M. J.,Underwood, K.1993)的研究指出,侵略行為可能是言語的(中傷、威脅),生理的(主動攻擊)或心理的(謠言、迴避/排擠),此三種類型可以與我國研究中的言語、肢體、關係霸凌做參照。

 Linda.L.Dahlberg.1998)研究加拿大等八個國家,青少年收看電視節目時問的長短,指出常看電視的青少年容易去踢或推其他的學生。

Hoover, J. H., Oliver, R., & Hazier, R. J. (1992)的研究指出,過重、過胖之兒童,比正常體重的兒童更容易成為霸凌的對象,也更容易霸凌別人。

Voss ,L. D.Mulligan,J.(2000)的縱貫性研究發現被霸凌的兒童,頭痛、胃痛、背痛、情緒低落、暴躁、神經質、失眠、暈眩等徵狀比例皆增加。

 

肆、結語

預防霸凌,老師是關鍵人物,他必須了解孩子及自己的特質,了解班級的「團體動力」:誰是領導者、誰是依附者、班級間的人際關係與網絡,找到適合班上的方式,經營溫馨、支持、包容差異的文化。所有的孩子都應該了解,霸凌不只是霸凌者或被霸凌者的事,是所有學生的事。孩子必須更深刻認識正義感、尊重差異、生命價值。

低齡幼童的霸凌行為也許在大眾的眼中算不上是霸凌,甚至會帶著容忍的態度以「可愛、頑皮」等詞語來解釋其行為,但一句「我們不要跟你好了啦!」的嬌嗔,可能就是日後的關係霸凌;一句口頭威脅或是鉛筆盒的破壞,也許就會演變為嚴重的肢體霸凌。因此,霸凌行為的初始樣貌,及其後的發展,絕對需要加以重視與注意。再兇狠的惡人,也曾是個純真的嬰兒,其行為的開端也許只是一場單純的誤會。若能在行為者還年幼時,藉由父母及教育者,增進對霸凌的認知、對霸凌行為多加觀察注意,也許就能遏止數年後,一顆因霸凌行為而被傷害的心。

 

伍、參考文獻

中時部落格-黛媽咪幸福花園(2008)。霸凌不只是鬧著玩而已。2010327,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melodywang101/archive/2010/04/24/272154.html

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日本公主校園疑遭霸凌拒絕上學。20103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2010/new/mar/20/today-life3.htm

吳清山、林天祐(2006)。校園霸凌。教育研究,130-143

李俋萱(2010)。認識霸凌--低年級教師做為洞見與預防角色。北縣教育,6966-6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國小兒童校園霸凌(bully)現象調查報告。

2010330,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2010330,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04&typeid=4&offset=0

Aubrey et al.2007What Happened to America's Higher Education Advantage? John Aubrey Douglass, Oxford Magazine, Michaelmas Term 2007.Retrieved May 19, 2010 ,from http://cshe.berkeley.edu/people/jdouglass.htm

Boulton, M. J.,Underwood, K.1993.Bully/Victim problems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European duction 25,18-17.

E. Eron2008. Bully B'ware Productions - take action against bullying. Retrieved May 17, 2010 ,from http://www.bullybeware.com/index.html

Hoover, J. H., Oliver, R., & Hazier, R. J. (1992).Bullying:Perceptions of adolescent victims in themidwestern US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13, 5-16.

Linda.L.Dahlberg.1998.Youth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Major Trends,Risk Factors,and Prevention Approaches.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144,259-272.

Voss ,L. D.Mulligan,J.(2000).Bullying in school: Are short pupils at risk? Questionnaire study in a cohort.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07235, 6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