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圍牆內的暴力:校園霸凌

中華大學科管所 台中縣圳堵國民小學  莫淑淳、陳宏祐

 

壹、前言:

記得自己在就讀國小的時候,非常喜歡一部日本卡通影片:小叮噹(現在已經改名為「哆拉A夢」),故事中的角色鮮明,主角大雄是一個膽小懦弱又喜歡投機取巧的小男生,偏偏遇到小霸王:胖虎,每次被欺負,只能去找小叮噹求救,善良單純的小叮噹,總是抝不過大雄苦苦哀求,便從百寶袋掏出一樣寶物……。

然而,現實社會中,有多少就學學生,扮演著「大雄」的角色,總是背著沉重的心情去上課,只是,很不幸,被學校的「胖虎」欺負後,他們沒有「小叮噹」這種朋友可以幫忙解圍。唯一能做的,只是默默承受,躲在黑暗的角落暗自哭泣……。

    三月初,震驚日本全國的新聞之一,皇室小公主愛子因為在學校受到同學欺負而不敢上學,這是典型的校園霸凌事件。如果連皇室的成員都無法避免自己成為霸凌事件的受害者,一般民眾的子女在學校被同儕欺負的情形相信是更普遍。校園霸凌,彷彿是校園中的毒瘤,不斷侵蝕、吞噬祥和安樂的學習環境,該如何從根本解決,須從成因、形式、影響以及其他國家的經驗來探討。

貳、校園霸凌:

  一、名詞解釋:

校園霸凌(school bully)一詞,又稱為校園欺凌,亦稱校園欺侮,係指一個學生長期重複的被一個或多個學生欺負或騷擾,或是有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成為受凌學生,導致其身心受到痛苦的情形。(吳清山、林天祐,2005)

 

  二、形成原因:

    霸凌學生的形成並非偶然,家庭背景、個人因素、學校因素以及媒體因素皆是讓學生成為校園小霸王的重要因素,說明如下:

   (一) 家庭背景:

在家中長期缺乏溫暖與關愛的孩子,以及從小目睹或是親身經歷家暴的不幸兒童,極容易產生偏差想法,在其觀念裏會自然形成一種偏差、錯誤的認知:暴力行為可以解決事情,而在無形中助長其霸凌行為。

(二)個人因素:

張信務(2007)指出,有以下現象或是症狀者,也容易產生霸凌學生:激進衝動的個人特質、神經生理疾病、「高度孤獨症」、「非語言學習障礙」、「社會情緒適應失調」等。

(三)學校因素:

學校行政對於霸凌行為的處理方法與態度、教師的管教方式、學生接受品德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的成效……等等,都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因素。學校是孩子成長與學習的教育場所,在教職員工看不到的地方,卻也成為教育的死角,許多不幸的欺凌事件讓受害者身心受創,甚至對學校產生恐懼。

     () 媒體因素:

傳播媒體,在現代社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其影響力難以估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媒體的形容很貼切,它點出了媒體內容參差不齊,對發育中的孩童產生極大的影響。許多研究都顯示,校園霸凌和媒體經常出現的暴力畫面不無相關,大量血腥殘暴的畫面與情節經常充赤在青少年腦裏,刺激他們的反應與行為。以前都認為對男孩影響較大,但最近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統計卻發現,青少女暴力問題也愈來愈嚴重,可能和好萊塢電影出現許多女英雄有關,像是《古墓奇兵》中的尋寶獵人蘿拉,《追殺比爾》中殺氣騰騰的復仇新娘,都給青少女兇殘的示範。而日前在台灣高中校園發生凌虐同寢室同學的暴力事件,加害者就聲稱在背上刻字、逼吞玻璃等殘忍的霸凌手法,是從古惑仔電影中學來的,可見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三、校園霸凌的形式: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發佈「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國中小學生有六成被霸凌過,經常霸凌欺壓同學的孩子有百分之七、合計約八萬餘人,其中百分之三、約二萬人是經常對同學肢體霸凌的校園小霸王,百分之二則每天會霸凌同學,其他是性霸凌、語言霸凌者。

張信務(2007)提到:校園霸凌現象普遍存在,許多學生曾聽聞霸凌事件,甚至有被欺負的親身經驗。其中霸凌的形式大致可分為:

(一)肢體的霸凌:

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二)言語的霸凌:

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三)關係的霸凌:

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四)性霸凌:

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五)反擊型霸凌:

這是受凌學生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包括:生理上會自然的回擊或去欺負比自己更弱勢的人。

 

四、校園霸凌的影響:

    校園霸凌不是單一偶發事件,發生之後,如果校方、師長沒有妥善處理,再發生率相當高。以下是霸凌行為對受凌學生、霸凌學生以及旁觀同學所產生的影響,說明如下:

()受凌學生:處於弱勢的受害學生容易心生恐懼,對校園環境懷有不安全感,甚至功課一落千丈、適應不良、逃學、中輟等現象逐一發生。真實案例:台中縣一名國中女生,遭到十一位男女同學圍毆凌虐,不但輪流打她耳光,還用水跟飲料潑她,女學生寫下受虐的過程,字字血淚,還表明一度想要跳樓輕生;事隔四年,遭凌虐女學生唸高二夜校,身體傷痛,持續得到醫院做復健,而法院終於做出判決,對於動手的學生和他們父母,一共三十二人,必須賠償受害女學生七十一萬元。

()霸凌學生:在校園內欺凌同學的學生,本身已產生偏差行為與觀念,此階段沒有師長的引導與糾正,將來如果與校外幫派有結合,其犯罪率甚高,付出的社會成本與代價將更高。

()旁觀學生:在霸凌事件發生時,時常有旁觀者圍觀,卻遲遲沒有師長來處理。有旁觀者在旁起鬨、鼓譟,甚至將整個過程用手機拍下,傳到網路,才使得整個事件曝光。我們不禁懷疑,難道這些旁觀者都沒有同情心、同理心嗎?旁觀者的態度,反而助長霸凌行為的發生。事實上,旁觀的同學看到霸凌行為,也會心生恐懼而不敢通報,深怕自己成為下一位受害者。長大後,暴力攻擊也會成為其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

 

  五、霸凌與打鬧的判別參考:

    小朋友打打鬧鬧、玩成一片,如何區分打鬧與霸凌可能是教師與家長頭痛的問題。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4)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指出,有以下一些判斷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

(一)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二)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釁而參加的。

(三)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

失去控制的。

(四)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

(五)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六)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七)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以上七項指標可以提供教師與家長作為參考,觀察孩子在學校是否遭受欺壓。即時介入與處理對霸凌事件有嚇阻效果,可以清楚表達校方與師長不容許此種行為在學校發生,這種恃強凌弱的風氣絕不能蔓延。

 

六、因應之道:

    一向給人安全、溫暖的學習園地,曾幾何時,卻因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而讓家長與學童擔心不已?面對校園霸凌,該如何因應,讓校園回復祥和愉快的氣氛,乃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張耐(2008)指出:美國教育學者 TrautmanM.L. MiglioreE.T.2003)提出下列策略可供校方及家長參考推行:
    (
)了解校園霸凌的現象、事態的嚴重性,以及對孩童身心的傷害,不只是

受害者,也包括施暴者。
    (
)留意霸凌的警訊及癥兆,找出受欺凌的「受害者」。
    (
)巡視校園死角,避免高年級生躲在隱蔽地方欺負弱小的孩童。
    (
)注意下課時段。學生衝突或欺凌事件多發生在午餐自由時間,或上下課 

休息時段。
    (
)教導學童避免受害,「勿落單」,「有同伴」。老師應經常在教學活動中安

排全班討論、情境演練、角色扮演、果斷訓練等。
    (
)制定校規與獎懲原則,公告有關「反霸凌」的政策及獎懲辦法細則。
    (
)明定通報程序及求助、申訴管道,讓學生遇到霸凌事件得以通知校方,

避免不幸意外發生。
    (
)設置舉報之「保密信箱」,提供「書面」舉報通知或陳訴委曲的機會。
    (
)鼓勵負責、尊重等正向行為,表揚學生善良、關懷、愛護的一面,減少

暴戾氣氛。
    (
)與家長溝通,請專業人士合作,共同宣導「反霸凌」方案政策。

 

參、向國外借鏡

    校園霸凌事件,世界各國皆有之,也是教育當局的所重視的校園問題,以下借鏡美國、日本、英國以及捷克的經驗,可以提供國內教育當局在預防霸凌事件發生的一個思考方向。

一、美國:

      根據聯邦司法院的報告,2005年有28%的學生報告最近六個月來在學校受到欺凌,如果時間拉長以最近四年來算,更是高達雙倍。但專家相信,還有很多尚未曝光的案例潛伏,決不是單單這些數據所能顯示的。

在校受到欺凌的學生,可能發生逃學、輟學、成績下降、情緒低落,甚至帶武器到學校的負面行為,有些學生會變得非常萎縮或沮喪,有些則會有暴力傾向出現,對學生一生的影響非常大,不容忽視。

洛杉磯學區早在2006年就訓練教師留意校園內霸凌出現的警訊,次年嘉惠爾學區舉辦青少年高峰會議討論網路安全及如何制止網路霸凌橫行,並計畫對家長進行網路安全再教育;Newhart中學特別安置BullyBox在圖書館,方便同學隨時舉報;LasFlores中學發起自尊自重週,讓學生討論網路的不當言行,及自我檢討言行是否會危害他人。

學校行政當局對校內的霸凌行為嚴格管制和懲處也許有用,但學生離開校園後的生活作息難以掌控。校園暴力專家DerekRandel建議學校拿出曾對付酗酒學生的一套有效辦法,就是與學生簽署飲酒約定。學生在校外參加活動時,學校也可以要求學生簽署類似保證書的契約,保證自己的行為不危害他人,特別是遇到網上散佈攻擊他人的不當言論等,自己更要自律自重,不可助紂為虐。

  二、日本:

由於連續不斷的發生學生自殺的案件,日本政府教育再生會議將在本週發表「針對霸凌問題之緊急建議」草案,對於霸凌的兒童、學生,採取「停止上學」的嚴格處置;對於助長的教師處以懲戒處分;對發生問題的學校,派遣專家前往,並提議設置支援團隊加以支援。

停止上學是學校教育法的規定。為了保障其他小孩的學習權利,適用與否由營運小學、國中的市町村教育委員會做適當的判斷。

  三、英國:

英國校園頻傳霸凌事件,嚴重影響學生上課情緒。英國政府相當重視這個問題,正在推動一項新計畫,將訓練中小學比較高年級的學生,擔任學弟學妹的心理輔導員,了解並幫助他們找出校園生活問題。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政府將斥資三百萬元英鎊,約新臺幣一億九千五百萬元,來減少校園霸凌。受過訓練的高年級學生會和學弟學妹交朋友,提供他們適應校園生活的建議。
  在英國政府專職學校、學生和家庭事務處理的愛德鮑爾斯,上星期參加英國舉行的「反校園霸凌週」時說:「無論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容許有校園霸凌事件發生。這不是藏在地毯之下的汙漬,我們必須正面迎擊。」
  英國教育當局表示,英國各公立小學都會安排高年級學生,帶領一年級新生適應環境,而這些高年級生的暱稱,叫做「操場及遊戲場的好朋友」。剛升上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也會有八、九年級的中學學長,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

  四、捷克:

捷克政府在1999年發生過校園慘劇後,就曾資助一個「嚮導計劃」,積極對抗校園暴力。他們訓練學校所有的工作人員,教育家長,也將警察和諮商人員帶進學校,結合社區的力量舉辦活動,結果校園暴力在四個月內減少了75%。

從捷克成功的案例,許多校園暴力專家都相信,政府應更積極投入防範校園暴力的工作。因為也有研究發現,愈是掉以輕心的國家,暴力情況愈嚴重。像美國,犯罪率雖然高,但憂心程度卻不如其他國家,反而是暴力事件相對較低的歐洲國家,較積極投入。

 

肆、結語:

    為營造友善校園,教育部不斷呼籲教師勿以體罰方式管教孩子。立法院更在2006.12.12.三讀通過「校園零體罰」相關條款。其條款明定國家應保障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以及人格發展權,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

    如今,教師體罰學童的比例已經大為降低,然而,學童欺負學童的情形卻是日益嚴重,而且其手段也隨著年齡增加而更顯殘忍,讓人不禁搖頭!如果,報紙上所刊登的新聞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試問,在校園內的陰暗角落所發生的霸凌事件何其多呢?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欺凌卻苦無尋求解決管道,受害學生將以何種眼光看待社會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問題存在校園已久,牽涉層面亦廣,唯有教育當局、校方、家長、學生與社會聯手,方能有效減少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期待校園的每個角落,不再有「胖虎」欺負「大雄」的悲慘畫面,還給孩子一個純真快樂的成長園地!


 

參考文獻:

台北市教育e週報(2007)。英國反霸凌 由學生幫助學生。http://enews.tp.edu.tw/paper_show.aspx?EDM=EPS20071120212521B8I。線上檢索日期:2008.7.1

兒童福利聯盟(2004)http://www.17885.com.tw/welfare/show.asp?serial=731。線上檢索日期:2008.7.1

吳若女(2005)。你不可忽視的校園霸凌。康健雜誌,84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633。線上檢索日期:2008.7.1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教育研究月刊,143

張耐(2008)。校園霸凌何時了。http://www.ckids.gov.tw/sweet_page.aspx?id=18。線上檢索日期:2008.7.1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31-35

教育部電子報(2008)。美國校園處理霸凌對策。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109線上檢索日期:2008.7.1

教育部電子報(2008)日本教育再生會議建議:對霸凌的兒童、學生處以「停止上學」處分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45線上檢索日期:2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