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指導教授  陳棟樑 博士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  留淑津

一、緒論

()研究緣起

台灣的新生兒人數年年下降。內政部戶政司(2010)計,在1997年嬰兒出生人數還在三十二萬多人,到2008年已經跌破二十萬人2009年新生兒人數計191310人、粗出生率千分之 8.3,再創歷史新低,可見少子化的現象持續惡化中。台灣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趨勢,為學校教育帶來了不少的衝擊。

國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教師專業能力的發揮,攸關教育品質的良窳。於是,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環境中,社會大眾對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品質的要求也相對提高。1995年所公佈的「教師法」中明文規定,教師在職進修是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因此,教師必須透過學習符合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以改善個人教學的認知、技巧與態度,以應付不斷變遷的社會及教育環境。

學生人數大量減少引發減班、超額,這種情況雖然讓校園瀰漫著不安、低迷的氣氛,但教師的態度並不消極,據教育部(2010)料統計,國小教師中研究所學歷所占比率,八十八學年度為4.1%,在九十三學年度為9.9%,到九十八學年度已達25.8%,可見國小教師進修風氣之盛行。故本研究是探討教師面臨少子化壓力時是否影響其專業成長。

()研究目的

1.瞭解國小教師知覺少子化壓力的現況及差異情形。

2.瞭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的現況及差異情形。

3.瞭解教師知覺少子化壓力與其教師專業成長之間的關係程度。

4.瞭解教師知覺少子化壓力對其教師專業成長預測力之分析。

()名詞解釋

1.少子化:據世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研究,世代要能完全交替,每名婦女生育率必須達到2.1人以上,因此,如一個國家的婦女生育率低於2人,就稱為「少子化」(吳清山、林天祐,2005)

2.少子化壓力:Rudow( 1999)認為「焦慮」最能解釋教師壓力,當教師在執行教學過程中所知覺或評估到的任何威脅之要求與情境時,首先會產生焦慮的負面情緒,包括情緒化(emotionality)與憂鬱(worry)。而當今社會少子化的趨勢,更加劇入學新生減少、教育資源縮減、師資過剩等問題,也迫使學校領導者必須重新思考經營方向,故少子化現象改變學校原有的生態,此種改變引發教師強烈的不安全感。內容包括教師員額縮減、學生來源減少、辦學特色要求、教師工作增加。

(1)教師員額縮減:受少子化影響,減班超額日益嚴重,國小教師面臨超額情況下產生壓力,引發教師的不安全感。

(2)學生來源減少:因國內生育率下降或人口外移等因素,導致入學新生人數逐年減少,學校招生不足。

(3)辦學特色要求:面對少子化的現象,學校依所在地區的特殊人文及地理背景,發展出因地制宜的學校特色,以期吸引學生就讀。

(4)教師工作增加:小班小校及學校經營精緻化,促使教師教學競爭,也使師生互動更為頻繁,加上獨生子女漸多,造成國小教師教學的壓力大增。

3.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在教學工作上,能主動、積極、持續的參與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活動,以促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態度的提昇與增進。包括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學生輔導。

(1)班級經營:係指教師在班級中能善用自治幹部與組織,並使用教室管理策略及獎懲原則來指導學生學習。

(2)專業態度:係指教師對教師工作的認同與奉獻所產生的使命感。

(3)教學知能:係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具備編選適當教材、運用各種教學法、應用教學媒體及能客觀進行多元化評量等教學素養。

(4)教育新知:係指教師除了作為一個經師外,也關心教育改革趨勢、遵守相關法令及探索反省教學上問題的精神。

(5)學生輔導:係指教師應有瞭解學生發展與學習的心理認知,及協助學生身心發展的能力。

 

二、文獻探討

()少子化現象的探討

本節少子化現象的成因及少子化的現況二方面來探討。

1.少子化現象的成因

造成臺灣生育率下降的因素,據李光廷(2005)、張憲庭(2005)、施宏彥(2005)、陳彥仁(2006)的研究,可歸納成下列幾點:

(1)家庭計畫推行成功:家庭計畫推行成功加速生育率下降的功能,臺灣的社會觀念趨向「一個孩子不算少,兩個孩子恰恰好」,因此,多數家庭的子女數逐漸減少。

(2)經濟穩定維持不易:臺灣社會景氣不佳,養兒育女更增加經濟上的負擔,許多年輕人在經濟考量下,而不願生孩子。

(3)傳統觀念的淡化: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再及女性主義興起均影響生育的意願。

(4)科技文明發達影響:由於網路及電腦普及,許多年輕人整天沉迷於虛擬世界,網路不正常的兩性關係日益普遍,造成許多人遲婚、不婚或不生育。

(5)晚婚與晚育的結果:女性受教育年限普遍拉長,女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

(6)缺乏完善的社會福利:小家庭的家庭結構無多餘人力照顧幼兒,政府相關的配套措施不足,也影響生育意願。

2.少子化的現況

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臺灣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在1985年降到2人以下,近年更急遽下滑,到2007年為1.1人,而2008年更僅剩1.05人,也就是說,臺灣平均一位婦女一輩子只生一個孩子。臺灣嬰兒出生數由1981年的40多萬名,至2005年已滑落20萬名左右,到了2009年出生人口數已下降至191310(內政部戶政司,2010)

行政院經建會(2008)臺灣地區97145人口推估資料顯示,05歲的學齡前人口數將由97126.2萬人,在107年將減少為121.3 萬人,到117再減少為111.7萬人,亦即學齡前人口未來10年內將減少3.9%20內將減少11.5%

教育(2008)之「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7~112學年度) 」,在入學人數的推估資料顯示,9096學年全國國民小學入學人口數由324千人降至281千餘人,平均每年減少逾7千人,減幅較8995學年之1.8%擴大為2.3%;97學年新生數較96 學年減少逾32千人,估計未來6 年內新生入學數將由97 學年之24 3千人,逐年下降至103 學年的195千人,6 年間累計減少49千人,平均每年入學數將較前一年減少8千餘人。

由上述資料,我們不難看出臺灣少子化現象是無可避免的現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

少子化現象對社會產生了許多影響,對教育更是帶來很大的衝擊,但吳清山、林天祐(2005)認為,人口少子化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有其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本節將從少子化現象對教育的正、負面影響及因應少子化學校經營管理之道三方面來做探討。

據鄭毓霖(2004) 、張憲庭(2005)、陳怡婷(2005)、施宏彥(2005)、徐明珠(2006)的研究,將少子化對教育的正負面影響可歸納成下列幾點:

1.少子化對教育的正面影響

 (1)落實小班教學:當班級人數減少後,可以減輕教師負擔、增進師生互動,教師能提供適性教育,促使小班教學的落實。

(2)精緻化的國民教育:民國96年行政院提出「精緻國民教育發展方案」而目前少子化的趨勢,正好提供精緻國教的契機。

(3)促進教師教學競爭:在教師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學校透過自由競爭機制選擇更好的老師,促使教師改變保守穩定心態,轉而創新求變來取得學校的肯定及家長的認同。

(4)學校教育環境的調整:少子化現象使得學校規模逐漸縮小,廣泛利用多餘的設備空閒,將有助於學生學習品質的提升。

2.少子化趨勢對我國教育的負面影響

(1)學校整併裁撤:偏遠離島地區的學校因人數過少而必須裁併或廢校,影響學生受教權。

(2)師資供過於求:準教師求職無門,形成大量流浪教師,不但是師資人力的浪費,也形成新的社會問題。

(3)行為偏差嚴重:家中子女少,使得孩子的人際互動過少,加上父母對子女過度庝愛,剝奪了小孩體驗生活和學習獨立的機會,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素養。

(4)學齡人口異質化:外籍配偶子女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學齡人口呈現出異質化現象,學校教育要符合社會對多元文化的需求。

3.因應少子化學校經營管理之道

理整張憲庭(2005)陳怡婷(2005)吳昆霖(2006)蘇銘勳(2006)蔡榮哲(2007)的研究,將因應少子化學校經營管理之道歸納成下列幾點:

(1)閒置資源再利用:改造學校內的空餘教室,進行校園轉型,方能便符合多元的社會發展。

(2)落實小班精緻教學:學校因學生的需要、學習表現和教學活動性質,安排不同模式的輔導教學,發展適性化教學。

(3)結合地方資源,發展學校特色:透過優質的規劃、結合地方資源來充分展現學校的特色。

(4)改變經營方式、導入行銷的概念學校特色成果的展現,須透過行銷歷程,才能讓親師生及社區民眾,留下品牌的深刻印象。

(5)加強教師專業素養、建立評鑑制度:加強教師進修使其在教學方法上創新,以因應時代的需求。並建立評鑑制度作為教師退場依據。

()教師專業成長的概念與研究

1.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

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意義,國內外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黃昆輝(1980)指出教師專業成長是教師基於教學工作時,在專業知能及品德修養獲得增進的機會。李俊湖(1992) 認為教師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時,參加由政府、學校機構所舉辦的教育性進修活動,或自行主動參加各種非正式的活動。以引導自我的反省並增進教學之知識、技能及態度,其目的在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改進學校專業文化,達成學校教育目標,增進學校的教育品質。Sachs(2003)認為教師專業發展不是靜態概念,而是動態的歷程,為因應外在環境、壓力而要不斷的發展,改善專業知識和技能。簡佳瑩(2006)認為教師在從事教學歷程中,為提升專業地位與教學品質,而積極、主動、持續的參與各種進修活動,並透過個人反省、思考,期待在專業知能、技能、態度三方面都有所進步。

教師專業成長乃是教師在教學生涯發展歷程中,主動的、積極的、持續的參加各種多元的學習活動,以促使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等專業素養的提昇,達成個人的自我實現,進而促進組織發展。

2.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

探討教師專業成長內涵是為了讓教師專業成長有個具體的方向,以便作為政府、學校規劃進修活動或教師選擇各項成長活動的依據。

單文經(1990)把教師專業知能的內容分為二類,第一類是一般教育專業知識,包括一般的教育知識、教育目的的知識、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及教育脈絡的知識;另一類與教材有關的知識,包括教材內容的知識、教材教法的知識及課程的知識、教學推理能力。蔡培村(1995)提出教師專業成長的內涵應包含八項能力:教學技術、教育新知、班級經營、學科知識、學生輔導、專業態度、行政管理與生活知能。

吳和堂(2000)提出教師專業成長所包含的內涵有教學技術、教育新知、班級管理、學科知能、行政知能和專業態度。

陳立軒(2004)提出教師專業成長所包含的內涵應有學科知能、通用知能、課程教學、研究能力、人際關係、輔導知能、行政知能、班級經營。

教師專業成長內涵之研究,可發現學者們除了重視教師自身的教學知能外,班級經營、學生輔導也是許多學者強調的項目,此外,教師除擁有教學上的各項能力外,還得有高度教育愛以及對教育、學生之承諾與認同的專業態度,才能將其能力發揮。

3.教師專業成長的模式

Fessler Burke (1983) 認為由視導人員及教師的角度,提出一個合作性途徑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並認為專業成長的要素有四種:成長需求的認定、回饋、內化與認同、發展行動計畫。

(1)成長需求的認定:是指教師對於專業成長的課程,有持續性的需求。

(2)回饋:來自學生、家長、教師本人或同事對教學行的回饋。

(3)內化與認同:教師對於回饋必須真誠接納,才會確實分析自身應努力的方向與應充實的內容。

(4)發展行動計畫:教師確定成長的需求、獲得回饋、進而認同與內化後,便應發展成長計畫並執行之。

蔡碧璉(1993)提出教師專業成長模式,說明有效的教師專業成長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

 

 

 

 

 

 

 

 

 

 

 

 

 

 


1  教師專業成長模式

 

 (1)教師對成長活動的認同:教師對成長活動有需求,並對活動的實施有所反應。

(2)有關的合作支援:包括行政人員的配合、校長的態度、經費的安排、同事之間的協助、家長的支持、學生的回饋等。

(3)行動計畫:採取團體共同決定的方式,亦要尊重教師本人的需求及意願,計畫內容要包含各種形式的活動,並應不斷的追蹤與評鑑其計畫的成效。

由上可知,教師本身的需求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要素,教師透過自我知覺不滿足,並經由他人的合作協助,及在教學歷程中得到的回饋、分享與反思,再採納專家的意見,共同規畫專業成長計畫,然後透過執行、整合的過程得到統整性的專業成長。

 

三、研究設計

()研究架構

 

 

 

 

 

 

 

 

 

 


2  研究架構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98學年度服務於臺中縣公立國小的合格教師為研究對象。

()研究工具

本研究經參考相關文獻整理分析及考慮需求,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為:「少子化壓力量表」;第二部分:「教師專業成長量表」。

1.少子化壓力量表

本研究之「少子化壓力量表」主要是參酌楊啟男2008)、柯金助(2008)、周哲賢2008)等人研究編製而成。

2.教師專業成長量表

本研究之「教師專業成長量表」主要是參酌吳佩珊2006)、劉漢癸2005)編制而成。

以上「少子化壓力量表」、「教師專業成長量表」形成研究問卷的初稿後,進行「專家意見調查問卷」以提升問卷內容效度。研究者在歸納學者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後,將其彙整成專家意見表格,待潤飾完成後,編製成本研究量表之預試工具。

本研究預試問卷由受試者根據實際感受填答。「少子化壓力量表」、「教師專業成長量表」計分方式均採李克特氏(Likert - type)五點計分量表。

本研究於問卷回收後進行項目分析,以決斷值(CR值)以3.0為基準,未達.05顯著水準或相關係數未達.30的題目予以刪除,經項目分析後保留之題目則再進一步進行因素分析,量表題目因素負荷量在.40以上,才予以保留作為正式問卷題目。信度方面,少子化壓力量表整體信度為.879教師專業成長量表整體信度為.947顯示量表信度良好。

 

四、研究結果與討論

()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之現況

由表4-1得知,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因素中,「教師員額縮減」平均數得分為3.16,「學生來源減少」平均數得分為3.88,「辦學特色要求」平均數得分為2.82,「教師工作增加」平均數得分為3.83,整體覺知少子化壓力平均數得分是3.37。故臺中縣國小教師在覺知少子化壓力的「教師員額縮減」、「學生來源減少」、「教師工作增加」確實有感受到壓力;而在「辦學特色要求」因素上略有感受到壓力;整體而言,教師有感受到少子化壓力。

 

 

4-1  臺中縣國小教師少子化壓力之現況摘要表

因素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教師員額縮減

518

3.16

1.02

學生來源減少

518

3.88

0.80

辦學特色要求

518

2.82

0.90

教師工作增加

518

3.83

0.68

整體覺知

少子化壓力

518

3.37

0.67

 

()臺中縣國小教師在少子化壓力各因素之差異情形

在了解臺中縣國小教師在少子化壓力得分之現況後,進一步對少子化壓力各因素間進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考驗,由表4-2得知,檢定後F值為295.04,達.05顯著水準,因此進一步做事後比較

 

4-2  臺中縣國小教師在覺知少子化壓力之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SV

SS

平方和

Df

自由度

MS

均方

F

 

受試者SSs

791.05

517

1.53

 

自變項SSa

417.39

3

139.13

295.04*

誤差項SSsa

731.40

1551

0.47

 

*p .05

 

如表4-3顯示,經LSD事後比較,除「學生來源減少」因素和「教師工作增加」因素之間無顯著差異,其餘各因素間皆有顯著差異,因此,國小教師在少子化壓力各因素中,對「學生來源減少」及「教師工作增加」的感受最強烈,其次為「教師員額縮減」,最後為「辦學特色要求」。

 

 

4-3  臺中縣國小教師在少子化壓力各因素之LSD事後比較法摘要表

因素

平均

S2

S4

S1

S3

S2學生來源減少

3.89

-

0.06

0.72

1.06

S4教師工作增加

3.83

 

-

0.66

1.01

S1教師員額縮減

3.16

 

 

-

0.34

S3辦學特色要求

2.82

 

 

 

-

  比較結果

S2S1S2S3S4S1S4S3S1S3

*p .05  

 

() 臺中縣國小教師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

從表4-4得知,在臺中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因素中,以「專業態度」平均數得分是4.24;「班級經營」平均數得分是4.17;「教學知能」平均數得分是4.13;「教育新知」平均數得分是4.12;「學生輔導」平均數得分是4.09,整體得分是4.15。由此可知臺中縣國小教師在專業成長的五個因素及整體教師專業成長表現良好

 

4-4  臺中縣國小教師專業成長之現況摘要表

因素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班級經營

518

4.17

0.41

專業態度

518

4.24

0.51

教學知能

518

4.13

0.38

教育新知

518

4.12

0.46

學生輔導

518

4.09

0.44

整體

教師專業成長

518

4.15

0.37

 

 

 

()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各因素之差異情形

在了解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得分之現況後,進一步對教師專業成長各因素間進行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加以考驗,由表4-5得知,檢定後F值為23.90,達.05顯著水準,因此進一步做事後比較。

 

4-5  整體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之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SV

SS

平方和

Df

自由度

MS

均方

F

 

受試者SSs

353.86

517

0.68

 

自變項SSa

7.10

4

1.78

23.90*

誤差項SSsa

153.71

2068

0.07

 

*p .05

 

如表4-6顯示,經LSD事後比較,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各因素中,以「專業態度」的表現中最佳,較差為「學生輔導」。

 

4-6  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各因素之LSD事後比較法摘要表

因素

平均

S2

S1

S3

S4

S5

S2專業態度

4.24

-

0.07

0.11

0.12

0.15

S1班級經營

4.17

 

-

0.04

0.05

0.08

S3教學知能

4.13

 

 

-

0.01

0.04

S4教育新知

4.12

 

 

 

-

0.03

S5學生輔導

4.09

 

 

 

 

-

比較結果

S2S1S2S3S2S4S2S5

S1S3S1S4S1S5S3S5

*p .05

 

 

()少子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性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成長的相關度,如表4-7所示,分析如下:

1.臺中縣國小教師教師員額縮減」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性探討

教師專業成長之五個分層面「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與「教師員額縮減」之相關係數分別.07.02.00-.06-.02,均未達顯著水準,亦即「教師員額縮減」和「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各構面無相關性。

2.臺中縣國小教師學生來源減少」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性探討

教師專業成長之五個分層面「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與「學生來源減少」之相關係數分別.11.16.09.14.16,且均達顯著水準,亦即愈有感受「學生來源減少」的壓力的教師,在「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等方面的專業成長程度愈佳。

3.臺中縣國小教師辦學特色要求」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性探討

教師專業成長之五個分層面「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與「辦學特色要求」之相關係數分別-.08-.04.01-.11.00,且均未達顯著水準,表示「辦學特色要求」與「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各構面間無關。

3.臺中縣國小教師教師工作增加」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性探討

教師專業成長之五個分層面「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與「教師工作增加」之相關係數分別.15.10.17.09.12,且均達顯著水準,亦即愈能感受到「教師工作增加」壓力的教師,在「班級經營」、「專業態度」、「教學知能」「教育新知」和「學生輔導」等方面的專業成長程度愈佳。

 

 

4-7  少子化壓力與教師專業成長間之相關分析表

變項

因素

少子化壓力

教師員額縮減

學生來源減少

辦學特色要求

教師工作增加

整體

教師專業成長

班級經營

0.07

0.11*

-0.08

0.15*

0.04

專業態度

0.02

0.16*

-0.04

0.10*

0.05

教學知能

0.00

0.09*

0.01

0.17*

0.08

教育新知

-0.06

0.14*

-0.11

0.09*

-0.03

學生輔導

-0.02

0.16*

0.00

0.12*

-0.03

整體

-0.01

0.16*

-0.06

0.15*

0.05

*p<.05

 

()覺知少子化壓力對整體教師專業成長預測分析

從表4-8可知,覺知少子化壓力各因素預測整體教師專業成長,達到顯著水準的有「學生來源減少」、「辦學特色要求」、「教師工作增加」及「教師員額縮減」等四項,累積解釋變異量為6.8。其中「學生來源減少」和「教師工作增加」的β係數值為正值,結果顯示臺中縣國小教師對於學生來源減少和教師工作增加感受壓力愈大,愈能增強整體教師專業成長;「辦學特色要求」和「教師員額縮減」的β係數值為負值,結果顯示臺中縣國小教師對於辦學特色要求和教師員額縮減感受壓力愈大,愈會減弱整體教師專業成長

 

4-8  覺知少子化壓力對整體教師專業成長迴歸分析摘要

選出的變項順序

F

標準化β係數

學生來源減少

0.162

0.026

0.026

13.845*

0.229

辦學特色要求

0.206

0.042

0.016

11.396*

-0.125

教師工作增加

0.241

0.058

0.016

10.581*

0.145

教師員額縮減

0.260

0.068

0.010

9.313*

-0.121

*P<0.05

 

五、結論

1.臺中縣國小教師在覺知少子化確實感受到壓力

根據研究發現,在覺知少子化壓力的得分為3.37分,表示臺中縣國小教師確實有覺知到少子化壓力。並且,臺中縣國小教師對「學生來源減少」及「教師工作增加」的感受最強烈,其次為「教師員額縮減」,最後為「辦學特色要求」。

2.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上表現良好

根據研究發現,臺中縣國小教師在教師專業成長的得分為4.15分,表示臺中縣國小教師已普遍有教師專業成長的概念。其中以「專業態度」最佳,而「學生輔導」最差,表示顯示教師在學生輔導較易遭遇挫折,因此學校可加強教師學生輔導的方法與能力。

3.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部分因素對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低相關

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之學生來源減少」和「教師工作增加」因素對「教師專業成長」有顯著正相關,表示教師覺知少子化之學生來源減少」和「教師工作增加」因素的壓力愈高,則愈能增強其教師專業的成長,而其相關值呈現低度正相關。

4.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對教師專業成長存有預測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臺中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各因素,對教師專業成長皆具有不同的預測力。其中學生來源減少及教師工作增加因素會增強臺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員額縮減及辦學特色要求因素會減弱臺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因此,要提高教師之專業成長應有效減緩教師員額縮減、避免教師從事過多非教學工作。

 

六、建議

()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教育行政機關應制訂公平的超額介聘辦法,並可採納多項積分,讓年資不再是唯一決定超額順序的因素。

()對教師之建議

在少子化這個社會趨勢下,教師唯有不斷研習、進修,充實自我本質學能,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方能因應未來少子化所帶來的工作挑戰。

()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在多元迴歸分析的預測力過低,顯示教師在覺知少子化壓力中應有其他因素可探討研究,此外,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可能影響的變項相當多,本研究僅就教師專業成找來探討,將來如能再加上學校效能,或許更能完整了解少子化壓力對教師及教育環境之影響。

 

 

七、文獻參考

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0)。歷年人口總數、年增加、自然增加、出生、死亡數及其比率表。2010120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_01_04.html

行政院經建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145人口推計。201026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吳佩珊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巿。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巿

吳昆霖(2006) 國小教師對少子化效應觀點之研究以三重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吳清山、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35

李光廷(2005)。不可逆潮流下的少子化對策日本與瑞典的比較。載於2005 年臺灣人口學術研討會,「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口發展:趨勢與挑戰」。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周哲賢(2008)。台北市國小教師對減班超額壓力及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巿。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476-492

柯金助(2008)。少子化趨勢對南投縣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台中巿。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國政研究報告。教文()095-003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97~112學年度)201026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7basicstuden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0)。國中小教師具有研究所學歷之比例。201029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教師法(1995)。全國法則資料庫。201011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陳立軒(2004)。高雄市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工作壓力、制握信念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巿。

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巿。

陳彥仁(2006)。臺灣生育率下降因素之實證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台南市。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 87-93

單文經(1990)。教育專業知識的性質初探。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昆輝(1980)。台北市高職教師態度與教學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89-330

楊啓男(2008)。高雄縣國小教師覺知少子化壓力工作滿足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巿。

蔡培村(1995)。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榮哲(2007)國小校長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衝擊及其學校經營因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縣。

蔡碧蓮(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及其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鄭毓霖(2004)。少子化現象在教育上的因應之道--『日本經驗』。台灣教育雙月刊63014-20

劉漢癸2005)。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巿。

簡嘉瑩(2006)。特殊教育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研究所,彰化縣。

蘇銘勳(2006) 桃園縣國民小學少子化現象下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英文部份

Fessler,R.,& Burke P.J.(March 1983).Interaction:A essential in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growth progress.NASSP Bulletin,43-49

Rudow,B.(1999.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European studies,issues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In Roland Vandenberghe & A. Michael Hubermaneds,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rchs. J.(2003).The activist teaching profession. PA: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