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國小民主法治教育之落實

 

王玫心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

 

一、前言

    我國自1987年解嚴以後,解除黨禁、報禁,實施省市長、總統直接民選,使得過去在威權時代國家機器加諸於人民身上的限制已經一一解除,逐步邁向民主化的腳步;2000年總統大選,政權和平轉移,產生了新的執政黨,奠定了兩黨政治的基礎,現今臺灣以定期、自由、且公平的選舉來決定政權誰屬,以衡量民主體制的基本尺度而言,臺灣確實是一個民主國家(朱雲漢,2004)。在走向民主化的歷程中,隨著經濟、政治、媒體的開放,社會急速變遷,舊有的傳統道德秩序崩解,多元價值並存,個人主義極度膨脹,使得許多人對於民主產生了迷思概念,以為民主便是強調個人自由,不再受外在的框架約束,於是社會脫序、違法事件頻傳,犯罪年齡也不斷降低,社會弊端層出不窮。其實如果只談民主不談法治,必定流於暴民政治;談法治不談民主,必然造成法西斯獨裁,唯有民主與法治同時並進,自由才能獲得形式與實質的保障(李柏佳,199842)。換言之,為使每個人都享有安樂自由的生活,為使侵犯他人自由受到應有的制裁,於是國家制定了法律,民主與法治互相配合,人民才享有真正的自由民主,國家才能安定繁榮。

 

    然而在今日社會,犯罪猖獗、政治惡鬥、官商勾結、貪污舞弊的事件如滾雪球般一件接著一件,追根究柢在於普遍國人未能從小建立正確的民主法治觀念,常是抱持著「惡小而為之」的心態,以為像亂丟垃圾、亂闖馬路這些行為不算什麼大問題,只要沒有警察看見就可以做,甚至就算執法人員看見也會視而不見,因為這不是什麼重大的違法事件,何不給人民一些方便呢?因為我國固有的法治思維是情理優於法理的,而這也造成了國人缺乏法治的概念。筆者從事教育工作多年,常目睹父母接送孩子時,明目張膽的不戴安全帽,隨便亂停車,為了一時的方便而漠視法紀,這無疑做了不良的示範,再加上現今父母多為雙薪家庭,沉重的工作壓力,讓他們多把孩子交給安親班或電視管教,使得孩子在懵懂中建立了錯誤的價值觀。師者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學校不僅是傳遞知識的場所,更是擔負作育英才的責任,所以培養學生建立守法的精神,陶冶學生良好的品德,將民主法治觀念透過學校教育從小紮根實為刻不容緩。故本文擬從現階段民主法治教育的困境,來論述國小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實行,以期透過教育的方式,讓國人從小落實民主法治觀念,進而提升民主素養,以達民主深化之目標。

 

二、民主法治教育的內涵

    羅蘭夫人說:「自由、自由、天下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可見若只求「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個人自由,將會造成社會秩序混亂,陷入人吃人的暴民政治中;相反的,若只求用法律來規範來規範人民,而不以民意為基礎,國家的施政全由施政者的喜惡來定奪,則會重蹈威權統治時代之覆轍,所以要體現民主國家之精神,民主與法治兩者缺一不可,而要將民主法治的觀念深植民心之中,透過教育的方式更是最佳的途徑。

 

(一)民主

    民主政治(Democracy),本是從希臘字demokratia而來,是由 demos(平民)及 kratia(統治)兩個字詞所構成,合起來的意思是「平民的統治」(rule by the people)。民主政治是一種依照「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和多數決等原則」所組成的政府形式(倪達仁譯,Austin Ranney 著,1997121)。也就是說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主權在民,人民透過選舉、輿論的方式來實行權利,授予政府統治權力,如果政府做不好,也可以罷免、彈劾政府;另外民主政治賦予人民政治平等,讓人人都有神聖的一票可以決定政府,也可以擁有服公職的權利;賦與大眾諮商的權力,是指透過傳播媒體的反應,可以表達人民的意見,做為制定政策的參考;民主政治是採多數決的政治,雖然少數要服從多數,但仍需要尊重少數人的意見,以免形成多數暴力;雖然民主制度未必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它不能保證我們所選出來的就是最佳的人選,也無法有效率的推行公共政策,但是它賦予人們平等與自由的權利,其立意良善

 

(二)法治

    所謂「法治」(rule of law)乃是指人民權利義務或國家的重要事項都用法律來規定,不管任何人或政府都應遵守法律的規定,藉以達到保障人民權利,維持社會秩序,以及促進社會進步(林仲修、林豐吉,200647)。所以民主政治作為一個良好的政治制度,必須要以法治為基礎,人民的權利與義務用法律來規範,國家的施政也以法律為準則,確保個人權利不會國家機器所迫害。民主當為有限制的民主,政府的權力必非無限制的膨脹,而是一個「有限政府」,建立民主憲政制度,以憲法為最高原則,政府與人民皆須尊重憲政,凡是依法而行,人民不走後門、送紅包,政府不接受關說。

 

(三)民主法治教育

     民主教育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全民教育,其目的在養成國民具有能力去把握「民有」,參與「民治」,擁有「民享」;而法治教育就是培養國民尊崇法律、遵守法紀精神,建立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故培育國民具有民主的素養與法治的風範,就稱為民主法治教育(李柏佳,199842),所以說民主法治教育就是透過法治教學的活動中,教導學生法律知識,培養守法的態度,崇尚法治精神,進而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良好的公民,建構出法治的民主社會。

    李柏佳(1998 ) 認為民主法治教育的目標是教導法律的理念、法治的精神,態度技能的培養更勝於知識獲得。林孟皇(2005) 認為民主法治教育的目標為使學生了解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之所在,及其規範的原因與用意,從而養成知法與守法的習慣,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再者使人民不但自己能恪守法律,並能監督政府制定良法及徹底執法。綜合上述,民主法治教育實施的目標,以情意和技能為主,是讓學生學習了解民主法治的真諦,使其擁有正確的法治觀及思辨批判能力,成為具有民主法治素養的現代公民。

 

三、民主法治教育的現況分析

    臺灣社會紛紛擾擾,在政壇上充斥著貪污舞弊、人身攻擊、對人不對事的暴力衝突事件;尤其每到選舉之際,更是黑函滿天飛、賄選文化重現,藍綠又陷入意識形態的口水論戰;在社會秩序方面,傳統禮教崩塌,社會秩序紊亂,道德倫理逐漸淪喪,犯罪情況日益嚴重,在傳播媒體百家爭鳴之下,各家電視台為了搶收視率,總偏愛腥羶暴力等題材,無疑的,孩子處於充滿著負面教材的環境中,如果又缺乏家庭、學校、社會適時的指導,則易建立錯誤的民主法治觀念。在下文中,筆者從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三層面分析當今民主法治教育的現況

 

(一)政治層面

    臺灣人民走過國民黨的黑金政權,以為政黨輪替可以帶來新氣象,然而扁政府卻帶給人民更深沉的痛楚,原來不管哪個政府執政都是會貪污的;而今日以清廉為口號的馬政府究竟又會人民做了些什麼,人民感受不到社會的進步,失業率不斷攀升,八八水災又凸顯馬政府的無能,人民只有對政治轉向不支持與消極的抗議,其實一個健全的民主體制,不應取決於執政者一個人的作為,只是自古以來,我國的政治思維有著極濃厚的人治色彩,極度缺乏法治的概念,就連現今已為民主國家,但國家的一切施政措施仍多為總統一人決定。在憲法第五十三條明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可見行政權應由行政院掌握,而非總統,但在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規定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且不需經由立法院之同意,等於間接賦予總統行政權,總統擁有極高的權利,也間接促成了執政者權利無限擴大

     另外,值得一提是台灣選舉歪風,真正的選舉制度是要「選賢與能」,然而今日我們的候選人卻不重自己的政見,也不關心基層真正的需要,只顧做秀、跑紅白帖,擴展自己的人脈,努力增加自己的媒體曝光度;甚至利用買票、設宴請客、招待旅遊、搓圓仔湯及不當捐款等方式來進行賄選,對於競爭對手更是訴諸人身攻擊,拚命挖對方隱私,用黑函或自導自演一些橋段,來騙取一些選票。在這種充斥著賄選、黑函、黑道介入的選舉文化,如果人民只為一時貪小便宜或是民主素養欠缺,投給行賄或不誠實的候選人的話,將使國家蒙受更大的利益損失,因為候選人當初投下鉅額競爭經費,所以當選之後無不利用特權謀取許多不當利益,如招攬工程、關說圖利、包娼包賭等回收自己的競選投資。

    综合言之,在政治層面上,我國的政治思維依舊富含極大的人治思想,總統擁有極大的權限,且施政未能以憲法為實施準則,因此容易造成貪污、獨裁之現象;此外政治菁英階層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選票,大多未能以人民福祉為考量,且在選舉時更會有買票、黑函、訴諸民粹主義煽動選民等情況,這些現象顯示我們的政治菁英未能恪守民主規範、國家制度也未完善健全、選舉制度更有待改善。

 

(二)社會文化層面

    臺灣在國際間的地位曖昧不明,政治決策又常受到中共或美國的左右,兩岸之間的意識形態問題在臺灣蔓延著。在選舉競爭中,經常看到政治人物向政治對手施加毀滅性人身攻擊,操弄撕裂性與歧視性的政治圖騰,並將選舉競爭的戰線無限延伸,從事無止境的政治動員(朱雲漢,2004157)。由此可見,統與獨兩股政治勢力彼此對立,仇視對方的情緒甚至凌駕於對民主政治的共識,南綠北藍,報章雜誌或電視媒體也被貼上政治標籤,一個臺灣被劃分為兩股民間勢力,這造成臺灣民主體制難以整合,就如朱雲漢所言身分認同與政治社群想像上的分歧變成臺灣內部最具破壞性、撕裂性的矛盾,這個尖銳的矛盾阻斷了社會共識、消耗內部精力、誘發政治惡鬥(朱雲漢,2004156)。政治人物操弄政治語言,挑起族群對立,傳播媒體也加以渲染,光是文字上的用語就已經達到錙銖必較的地步,究竟是「日據」還是「日治」,是「光復」還是「戰後」,藍派與綠派便有一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臺灣內部產生意識形態的對立,外部又有中共文攻武嚇的威脅,這皆是臺灣民主發展的隱憂。

    此外,臺灣法治觀念的薄弱乃是因為中國社會是屬於內在超越的人本主義,主張人性本善,相信人人皆可為堯舜,反對用外在框架來制約人們,如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可見儒家式的人本思想反對用政治、刑罰來管理人民。然而儒家思想只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卻忽略了人性的黑暗面,光靠仁、禮來自律,不足以形成強而有力的社會規範,這使得中國社會成為弱勢規範的社會,因為缺乏外在的制約,而容易展現人性罪惡面,使得大家自私自利,不遵守公領域中的紀律、規範,更由於人文主義講究悲天憫人的胸懷,沒想到竟有反效果,使得中國社會成為一個處處講情、凡事都得講求關係的社會,極度缺乏西方的法治精神。而今日臺灣社會的民主法治的理念與制度皆是移植於西方,而這些理念與制度是在西方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所生成的,難以光靠抄襲的方式就將其民主法治的精神學習過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生成(林仲修、林豐吉,200653)。 所以今日臺灣的法治不應完全模仿西法體制,可考量中國特有的倫理道德精神,以及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發展出適合本土的法治理念。

    由上所述,可知台灣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兩岸之間的意識形態問題成為其民主發展的困境,再加上自古以來我國法治觀念薄弱,在學習西法的過程中,卻只學皮毛,沒有學到其精神,這造成丟掉了傳統禮教規範,使個人主義彰顯,卻形成道德淪喪、犯罪猖獗、國人常有知法而未能守法的情形,這些現象顯示我國民主法治教育仍有待提升。

 

(三)教育層面

   在教育市場導向影響下,學校辦學以迎合家長需求為首要,所以在普遍家長都要求分數至上、升學為主的氛圍中,學校對於非學科的民主法治教育自然也就不太講求,故在缺乏學校的重視、有系統的教學教材、及專業師資等要素,現階段國小的民主法治教育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再者,孩子的行為、想法多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然而現今父母卻未能以身作則,常常也做為反社會規範的事,例如隨地亂丟垃圾、任意闖馬路,於是孩子有樣學樣,很自然的就抹煞了剛萌芽的民主法治觀念。另外,由於現今父母多忙於工作,普遍造成電視兒童的現象,而現今電視媒體多報導一些血腥暴力、色情、偷竊、政治惡鬥等不良的題材,孩子一直接觸這樣負面的教材,在耳濡目染下就會將這些犯罪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把國會殿堂上大打出手視為英雄的表現,故從小建立民主法治觀念實為當務之急。

 

四、民主法治教育的實施

臺灣民主發展上有許多不健全之處,曲解了主權在民的民主意涵,變成投其所好,立法者或執法者在制定或執行相關法律時,為了現實選舉考量,而容忍或包庇某些人民群體的不法行為,而在人民的態度上,大家相信送紅包、走後門的方法會比合法民主程序有效,對於公共政策的參與較不及對於私利之重視,由此可見臺灣國民的民主法治觀念仍待提升,且應以教育的方式扎根,讓民眾了解民主「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多數決原則」的真諦,從參與政治的過程中,透過理性協商、和平討論的方式產生民主共識。。

若不教育人民,則人民易受政治人物有心的操弄,變成愚民,所以要落實民主法治精神,就必須從小教導國人正確的法律知識及民主概念,至於該如何在國小實施民主法治教育呢?筆者就在國小教學現場所觀察到民主法治教育實施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現職國小教師在師資培育的過程普遍缺乏法學知識的學習,所以相關 單位應透過定期舉辦研習或研討會,充實老師的相關法學知能。

(二)國小教師班級課務繁重且施教科目種類眾多,實在無力再去設計民主法治教育相關教材,所以相關單位宜邀請學者、基層教師、律師等共同設計周延、符合學生認知能力以及兼顧學生興趣的教材。

(三)在考量學生課業繁重,且民主法治教育也沒有單獨設科,所以教師宜要將民主法治的精神融入相關領域(如社會領域或綜合領域)的教學活動中,在民主法治的認知技能層面應擺脫過去教條式的說理方式,而以價值澄清、探究教學、啟發思考、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方式進行,並適時融入時事議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可以從活動中學習民主的內涵與真諦。

(四)營造民主法治的氛圍,將民主的理念融入學校生活中,透過班會活動,讓學生共同參與班級事務的討論,了解民主程序,學習理性協商的民主精神,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建立容忍異己的態度;經由班級幹部、學校自治會的選拔活動,以了解選舉的運作,並培養「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素養。

(五)學校行政宜擬定民主法治的實施計畫,訂立具體且可行的計畫列入學校行事曆中,讓全校師生共同參與,例如舉辦相關法治教育藝文比賽(交通安全、租稅教育、防菸反毒、…),或者舉辦法律相關講座,鼓勵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

 

五、結論

    現階段國人的民主素養普遍欠缺,且犯罪率節節攀升,這與民主法治教育的實施成效有很大的關聯,如果能普及法治教育的理念,國民便能理智判斷事情,不會淪為政客操弄選舉的工具,讓民主不僅是一種政治制度,而能成為我們生活方式的圭臬,培養理性溝通、尊重異己的民主精神,所以必須從小落實民主法治教育,學校、家庭、社會、大眾媒體以及政府共同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培養學生能建立正確的法治觀,並將民主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中,相信這樣國人的民主素養一定可以大為提升。

 

六、參考資料

朱雲漢(2004)。台灣民主發展的困境與挑戰。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143-162

李丁讚(2009)。民主社會如何可能。思想,11135-139

李柏佳(1998)。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 臺灣教育, 56842-49

林仲修、 林豐吉(2006)。民主法治社會的建構 。中山學報, 27 43-56

林向愷(2008)。貪腐與民主。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167-176

林孟皇(2005) 談法治教育之推展2006/10/06 , 取自

http://www.lre.org.tw/read.php?id=101

倪達仁譯,Austin Ranney 著(1997)。政治學。台北:雙葉。

張孝評(2004)。轉型、鞏固與深化── 台灣民主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育典(2001)。人、教育與自由民主法治的憲法文化。 教育研究月刊, 81/8288-97

游清鑫(2004)。2004年臺灣總統選舉-政治信任的缺乏與未鞏固的民主。臺灣民主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3-200

蔡慧蓉(2002)。 政黨輪替與「全民政府」:民主鞏固或反挫?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簡錫塏(2008)。解構金權、鞏固民主臺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 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