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新友誼學校學童國際理解能力之初探

陳亞意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多元文化教學碩士班研究生 

 

前言

    在世界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互賴關係越來越密切,國家之間互相影響,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如何對待各種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帶來的不同文化是各國面臨的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對跨文化教育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意義。該大會的主題是「國際理解教育」發並發表了國際理解教育的總結與展望宣言文件。該宣言強調教育政策應採取適當步驟以期在教育機構中營造一種有助於國際理解的教育成功的氛圍,並使教育機構成為實踐寬容、尊重人權、實行民主、學習文化特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理想場所(趙中建,2005)。在此基礎上,於1996年發布了國際理解教育:一個富有根基的理念專題報告。該報告強調了通過跨文化教育,可以促進國際理解,並可以以學校教育、課程與教學過程中並進行跨文化教育(趙中建,1996)。跨文化學習的經驗是增進全球視野的關鍵,所以學童若能在學校教育中,以文化交流方式來認識與了解不同文化,便能促進個人的國際瞭解。讓學童能夠對各國文化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學習成效,可與國外學校締結姊妹校,並藉著兩校的國際交流開拓學童國際視野。

    基於上述,本文首先探究國際理解的核心價值,其次探討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過程,最後分享多元文化課程實施歷程中發現之現象以及兩校互訪對台灣學童國際視野的拓展情形。

 

壹、          國際理解的核心價值

一、「國際理解」的義涵

    國際理解應包含明瞭多元及相對的立場,從不同角度及文化來分析、包容與接納,而若能增加國際理解便可拓展國際視野。黃政傑(2006)認為「國際視野」是指個人對於國際之現象、發展、趨勢與問題,所看得到的範圍和具有的理解程度。國際如同一個直徑無限大的圓,每個人對於國際這個圓都應追求全方位的觀察和理解,同時加強其觀察和理解的深度。國際視野是無窮止盡而需要個人持續無不斷拓展的,教育的責任在教導學生不斷開展其國際視野,從小角度的視野到全方位的視野,從小圓的視野邁向大圓的視野(黃政傑,2006)。所以,不論國際視野或國際理解兩者彼此環環相扣,我們應增加不同文化的了解並學習容忍、尊重的態度及行為,反思另一種思維模式從事系統思考,發揚良好人際互動的新觀點,開闊視野,以建立更平等的、更互尊互重、更和諧發展的社會。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

    九年一貫中有一項「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基本能力,其基本能力所強調的是: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理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深切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有「包容異己」的世界公民胸懷,並勇於追求社會正義與平等,維持人際和諧、生態安全及世界和平。教育部更在《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中,更將「拓展全球視野」列為四大綱領1[1]之一(教育部,2004)。由此可看得出我國積極擴展學生的國際觀企圖心,才會以國際化作為教育施政之重心,而認識以下議題更是刻不容緩:種族問題、全球公民、文化多樣性、宗教差異、環境保護、維持糧食供應、人權、技術發展和現在面對這個世界的其他問題。

    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恰恰好呼應了黃政傑認為國際視野教育的目的:

    國際視野教育的目標則在增進學生國際接觸機會,教導其學習國際知識,體 

    驗國際生活、培養全球思維能力,發展國際互動機能,批判反省國際見聞,

    以做為學習、生活或工作上的參考,並據以作成適切的決定;國際視野教育

    的目標還要教導學生蒐集國際資訊的方法,批判所得到的資訊,澄清或判斷

    資訊的價值,作為解決問題之用;國際視野教育必需同時培養學習者關懷國 

    際事務之態度,以悲天憫人的胸懷,四海一家的情感,化為人飢己飢、人溺

    己你、樂善好施的精神,協助世界上需要幫助的國家或群體

                                                     (黃政傑,20068)

    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人們的生活和所面對的國際與全球面向之議題勢必增加,更應該從小加強學童國際理解教育,因此,需實施多元文化課程加強學童國際理解教育,才不致落得有如井底之蛙的窘境!

 

貳、          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

一、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設計

    Gay1995)在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方面,提出多元文化是一種「跨學科的課程,不是單一的課程」,Suzuki(1984)也描述多元文化教育為一種跨越學科的教學設計,應提供多元的學習環境,配合學生在學校、社會上的需求。國內外學者提出許多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理論模式,其中廣泛被採用的則是Banks(1988)所提出的多元文化課程模式,其特點為有層次性、階段性與發展性,分為四個發展階段-貢獻模式、附加模式、轉化模式、社會行動模式。而本文主要探討且採取的模式是Banks所提出的四種模式中的附加模式。附加模式指的是將有關族群內容、概念、主題和觀點附加於課程之中,並不改變其課程結構。附加模式可說是課程改革的第一步驟,由於不改變現階段教育的結構,因此較易實施。為給學生一個較正確的社會、文化觀,並且讓社會中的所有族群共同努力去促進一個更民主的社會,多元民主社會下的學校,應發展出一套能反映各團體的觀點及經驗的課程,以促進各種不同團體的融合,並幫助他們發展自己的特色即意識。(Banks1995

    而拓展國際視野的途徑可正式、非正式、潛在課程三者並進,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方法,可以在正式課程中納入國際理解有關素養,促進學生學習國際文化,認識文化間之調適與發展。正式課程是指課程綱要所規定的學習領域或學習目標、內容,具體表現於教科書及其他教材之中,再化為教師的實際教。其次可以經由非正式課程中之教育活動,例如參加國際文化和國際交流活動,開拓國際視野的深度和廣度。再次,潛在課程的安排,包含國際文化環境佈置、和國際學一起學習及一起生活等等都能發揮提升國際視野的效果。

 

二、國際友誼學校交流的規劃

    為了增進學童的國際理解、認識不同的文化,我們可以安排國際友誼學校文化交流與學習活動。以下將探討新加坡小學與台灣小學為期八天的國際交流學習課程。

藉由新加坡A小學與台灣B小學的國際交流學習課程,新加坡的學童將被分派進入台灣小學的課堂一起學習。兩校學童語言交流部份因新加坡Republic of Singapore)使用最為廣泛的英語是商務和官方語言,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會講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學校的教學媒介是英語和華語,在許多非正式場合,許多人都會以方言溝通。(顧長永,2006)所以每個新加坡學童都有一位台灣學童擔任的「學伴」陪伴學習、協助各項活動,並且最後兩天接待新加坡學伴到家中住宿,融入台灣的生活,瞭解台灣的文化,期望台灣學童有機會能與他國學童交流、瞭解與互動。

 

三、多元文化課程的安排

    新加坡學生來台前的一週,於綜合活動課程中,老師先藉著影片介紹新加坡的文化、歷史、風俗等等。讓孩子對於新加坡的文化有初步的認識。並在學校佈告欄佈置介紹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風俗、民族及各項特色作潛在課程的安排,以及在校園電台中,由六年級學童介紹新加坡地理位置、文化及民族特色,使學童們一次又一次認識新加坡的文化,這是 Banks所提多元文化課程方案階段一「貢獻模式」,從他人的眼中看到的新加坡,表面的知識訊息,但這已讓學童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一週不斷的渲染,學童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認識新加坡的朋友,引發學習他國文化的強烈動機。

    新加坡學童抵達台灣小學的第一、二堂課,是由台灣學童以熱烈的活動歡迎新加坡學學童,再經由台灣學伴的帶領下一一進入各班教室準備學習。從這一刻起,台灣小學的老師依照課表上課,此時進入多元文化課程方案階段二:「附加模式」,在不改變課程架構的情形下將文化概念、主題、與觀點加入課程中。雖然一樣上著國語、數學、音樂、英文、美術、電腦,在課堂中台灣的老師會適時引導新加坡學童一起學習並與台灣學生合作學習,產生不同的學習情境,呈現多元的看法及互動模式。

 

多元文化課程中台灣學童與新加坡學童互動過程

     台灣學童與新加坡學童互動過程在資料分析上以「焦點式教室觀察」為核心:選擇異文化差異互動作為觀察的焦點、選擇記錄教室觀察的方式,以及對觀察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  

    在這一週的國際交流中,所有課程將在不改變課程架構的情形下,教師們把不同的文化概念、主題、與觀點加入課堂中,以下將分享不同課堂中所觀察到兩校學童文化交流及異文化差異之處。

 

一、英文課堂

這堂課,老師剛好要發下台灣學童的期中評量卷,於是用英文詢問:新加坡學童在新加坡發考卷時,老師是否有唱出分數?新加坡學童用流利的英文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轉述翻譯:「新加坡非常重視隱私權,所以不會當眾公佈成績,所以不能唱分數」,但是台灣學童對於「隱私權」及「唱」分數不是很明白,誤以為只是不能「唱」分數,可以「說」分數,造成新加坡學生一時的緊張連忙又是一連串英文回應那位同學的誤解,因為異文化的差異,在這樣的互動下,台灣學童了解了他們文化中所重視的「隱私權」。

 

二、數學課堂

這堂課上的是小數乘除法,其中有個練習的活動,老師讓來一場小數的乘法友誼賽,新加坡學童對上台灣學伴,雙方很努力的解題,但是新加坡學童不小心算錯(因為剛學會這個計算方式),台下的另外一位新加坡學童連忙拿出計算機幫忙計算,並用英文告訴同學哪個地方算錯及正確答案,可是台灣的小朋友一直告訴他不能用計算機這是作弊也一直嚷嚷著:「老師!不是英文課,他們一直說英文。」

第二次是另一個新加坡學童在台上很快計算完畢,勝過台灣學童,勝利的新加坡學童沒有驕傲,而且從旁協助還未解答出來的台灣同學,這真是一場君子之爭。

從這樣的互動中,台灣學童認識原來同樣是數學課,不同國家的學習方式卻不一樣,他們可以使用輔助器材,並且是以英文作為上課語言,不過就算不太一樣,仍然還是可以進行互動、彼此協助!

 

三、國語課堂

    全班朗讀課文時,新加坡學童也努力看著繁體字唸讀,台灣學伴會從旁協助指出唸到何處,新加坡學童嘗試朗讀並使漢語拼音註記。聽寫考試時,老師也會讓新加坡學童参與活動,請他們幫忙出題,台灣老師再複誦一次。接著語詞十題評量時,老師出了八題,另外兩題由新加坡學生寫在黑板上,新加坡學童故意要考最難的題目,他們認為筆劃最多的最難,於是努力寫了筆畫最多的語詞在黑板上作為考試,台下的台灣學童很開心因為筆劃多不見得最難!這樣的活動可讓新加坡學童加入國語的課堂中,又可以適時增加他們與台灣學童互動的機會。

 

四、綜合活動課堂

    本週的綜合活動是認識台灣之美,課前由台灣學童準備台灣的照片,讓台灣學童從自己的經驗中開始分享,新加坡學童跟著台灣的學生的分享中,一起認識台灣之美,最後老師也會帶入不一樣的台灣之美的投影片介紹不同台灣的特色。

     接著由學童互動分享,進行文化交流,台灣學童詢問新加坡學童的新加坡熱門景點、好吃的食物、也詢問從上週老師播放新加坡介紹的影片中特別小吃「老鼠麵」的作法、有趣的活動、線上遊戲(風之谷),同時詢問新加坡學生喜歡台灣的哪些景點,印象最深的地方,喜歡哪些台灣小吃之類,彼此交流回饋。從這些對談中,台灣學童除了可以再一次介紹台灣的文化特色外,也可以從新加坡學童的分享中,知道最新的當地資訊,快速更新的文化訊息。

五、晨光活動時間

    早上的打掃時間,新加坡學童搶著做清掃廁所的工作,隔日也急著學習打掃操場,非常熱切又專注的打掃的工作。讓台灣學童覺得他們非常熱心又有趣,事後台灣學童才知道原來他們在學校是不用做打掃工作,讓台灣學童大大吃驚!

    星期三早上台灣學童固定做護眼健康操活動,剛播放護眼操的音樂,新加坡學童突然覺得很奇怪,摸不著頭緒的看著班上的同學放下手邊的工作,做著穴道按摩的工作,於是也有樣學樣開始跟著做,尤其聽到揉搓耳垂,一邊做一邊問:「你們的眼睛長在這裡呀?」經老師解說才明白原來這裡穴道跟眼睛保健有關聯,可是等做到眼球四個方位運動時,順時針及逆時針活動,新加坡學童很努力的想跟上卻只有頭轉、眼睛不轉,於是慌張的說:「老師!我不會順時針轉。」台灣學童哄堂大笑隨即也熱情的帶著他們做,最後他們終於賣力的做完愛眼健康操運動!

    從這些晨光活動中,可以發現新加坡學童對台灣小學生活的好奇與不解,他們勇於嘗試與體驗,台灣學童才能看見如此不一樣的學校生活。

 

肆、台灣學童國際視野的拓展情形

兩校國際交流結束後,研究者與台灣小學學童進行訪談的進行紀錄與整理,為研究者獲得初步研究結果的重要資料。

 

一、訪談台灣學童內容大綱

1回想一下:當新加坡朋友未進入班上時,從老師、學校及自己所接觸對新加坡人或新加坡文化的印象如何?

2請你分享在與新加坡學童互動中,你發生最糗的事情、最沮喪的事情、最開心的事情、最難過的事情?

3新加坡同學交流過程中,有沒有面臨什麼困難?

4你如何調整自己適應他們的互動方式?

5如果又有新加坡學生進入班上一同上課,你會給予什麼建議?

6這次與新加坡學童一同上課或活動的心得是什麼?

 

二、訪談結果內容與分析

(1)回想一下:當新加坡朋友未進入班上時,從老師、學校及自己所接觸對新加坡人或新加坡文化的印象如何?

S7:我的第一印象就覺得新加坡好美,好乾淨!

S8:法律很苛刻,新加坡很守法,他們很重視禮貌。

就如S7S8一樣多數的學童對於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是個乾淨又守法的國家!以及能對新加坡的地理資訊有初步的概念,如:

S16:他們的國家土地面積只有我們台北市大,但他們都很守時,也藉著交通方面的優勢,吸引眾多人潮。那裏最著名的魚尾獅,也成為他們國家的一個特色。

不過仍有少數學生提出不太一樣的印象,例如:

S1:我剛開始原本以為新加坡人一定是個愛乾淨的人,不容易相處,他們的外表,我以為是皮膚很黑,但看到了之後,我完全改變想法了!其實新加坡人跟我們差不多,根本一樣!

    可是仍然保有與上述S7S8一樣的看法,也認為新加坡人愛乾淨,所以新加坡環境乾淨、愛乾淨的習慣是學童都認同的。

 

(2)請你分享在與新加坡學童互動中,你發生最糗的事情、最沮喪的事情、最開心的事情、最難過的事情?

    在這個問題的訪談中,能發現台灣學童與新加坡學童互動留下深刻印象多半在空白課程(下課)或者放學後的活動,沒有大人的介入才是他們真誠又自在的互動。如下兩位學童下課間的雙方互動留下深刻的印象,

S3:他們來的時候,我剛好上課上到一半,牙齒突然掉落,新加坡同學跟著我一起保健室,還跟我說:不要哭喔!看著護士阿姨幫我處理,一路一直陪伴我直到回到教室。

S4:一起玩籃球,敎他玩籃球投籃,下課時還敎他玩魔術方塊,而另一個新加坡同學以為裡面有機關,一下都變回同一面,還敎他玩線上遊戲刺激帝國、看火影忍者漫畫。這是開心的事情!

 

    放學後雙方的交流互動,台灣學童有一共通點帶著新加坡學童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特色-夜市,從這些小遊戲中培養他們的情感。如:

S8:跟新加坡同學,最糗的事是一起去逛夜市,他花20元夾到了超大的一隻討喜小熊布偶,而我卻花了50元什麼也沒夾到。最沮喪的事沒帶他去吃我自認為最好吃的鐵板麵,最開心的事是至少有帶他去很好玩的台灣夜市玩打彈珠、撈魚。最難過的事他們只來一個禮拜就走了。

S10:我最快樂的事就是星期五晚上先去找我同學和住宿我家的的新加坡同學一起去景美夜市玩。我們ㄧ起玩抓娃娃機,而最難過的是送機。

除此之外,有些學童也分享能讓他們彼此溝通交流的重要因素,如:

S19:最開心的是他們竟然會說國語。

當然也有讓台灣學童難過、難受的時候,主要在雙方以建立友誼的橋梁,面臨離別的當下讓人特別難過。剛剛S8S10所分享的外,S12也提出一樣的想法,

S12:當他們回去的時候,同學都依依不捨,還有人跟他們要即時通呢!

 

(3)新加坡同學交流過程中,有沒有面臨什麼困難?

    台灣學童與新加坡學童交流過程中面臨困難可分為二類,一是語言上的問題,另一類是文化風情的不一樣,如下所列:

a.交流上語言溝通的困難

S1困難當然有很多,有溝通上的問題,有很多連接詞、名詞上不一樣比如漢寶寶(漢堡)科目不一樣,不過我忘記他們介紹的科目,但就是不一樣不過,我還是很努力去克服!但是時間真的太少了!真可惜!

S7有,語言不通,尤其英文說的很快但是又不太像英文。

S5:上美勞課時,要跟他講好幾遍他才懂!很多課也是一樣,比如:我們說到要去游泳池,他一直說是吃水誤以為我們要去吃水,可是英文課,他們表現超級好。

S8:有!有時候他們發音有些不清楚,聽不太懂。

 

b.文化風情上的不一樣造成交流上些許困難

S7:,他們不太知道我們台灣的一些事情,需要花時間解釋,例如夜市他們以為很晚才開始,他們好像也有,只是時間是八點到九點左右,然後中午吃飯時間跟我們不太一樣,他們是十一點吃飯。

 

也有學童慶幸他們也會說華語,可以協助彼此的交流,如

S9:因為我英文很爛,所以我沒辦法跟他對話,還好他會說中文,不然我永遠都沒辦法跟他說話了。

S12:沒有,因為她們有學華語,所以我們聊天聊時很愉快。

 

(4)你如何調整自己適應他們的互動方式?

承第三題,在交流過程中遇到難題該如何處理,使雙方能順利繼續交流,主要訪談結果分為下列三種,一試著找尋能交流的內容、二嘗試運用其他方式輔助交流,第三種是適時協助新加坡學童。

a.試著尋找能交流的內容

S2:我試著聊聊他所喜愛的自然科,情況就稍轉好了些,不過有時候我總是聽不懂他說的。當天做溶解實驗,他們的自然理論懂很多,介紹了很多他所懂得自然知識!

S6:多去跟他們聊天瞭解他們。比如:有什麼小吃,他們也介紹他們新加坡學校的好朋友讓我認識,英文藝術課程一小時,學校五月和十一月有六個禮拜的長假,三月和六月有一個禮拜的長假,所以他們的課程都上的很快,所以可以放假。他們還問我問題他們本子上的問題,比如:一開始漢人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台灣外面的小島荷蘭蘭嶼、等等小島哪一個對?

b.嘗試運用其他方式輔助交流

S4:說話時,他要講慢一點,我也要講慢一點才聽得懂。

S7:語言的話,我們用半比手畫腳。而台灣的事,就一點一點告訴他們。

S8:學習和他們說一樣的語言,還有仔細聽他們說話。。

 

c.適時協助新加坡學童

S3:盡量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如上電腦課,他不知道找尋某個網站,我會幫他點出來。

S8:她們看國字的時候不容易分辨,比如「讓」和「講」分不清楚,我會跟他說。

 

(5)如果又有新加坡學生進入班上一同上課,你會給予什麼建議?

    希望台灣學童反思這一周相處下,互動過程可以改進或加強的地方,如果下次還有機會的話,又應該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學童的回饋主要分成兩個方面的檢討,一是語言溝通部分;另一方面是與他們互動部份。語言溝通部分,如S8S11所述,增強自己的英文或是耐心聆聽及多多交談。

學生8:建議接待的小朋友多多跟他們說話,這樣才能聽的懂他們在說什麼,還能訓練他們把中文說得更好。

學生11:我希望我的英文能更進步,才能和他們溝通,因為他們雖然會說中文,但不是很好。

另一方面,有學童檢討是與他們互動的部分,希望能打開心胸、更主動交流,如:

S1:我會更努力的跟他們相處,教導他們台灣的一些事情,我也希望下次來的時候能夠打開心房一起學習。

S15:我們要多跟他們互動,跟他們介紹台灣的文化,讓他們在台灣能有段美好、快樂的回憶。

 

(6)這次與新加坡學生一同上課或活動的心得是什麼?

    國際文化交流後,學童都有些收穫,每個人的所獲不太一樣,不過都從新加坡朋友身上或互動中得到滿滿的收穫。以下列舉四位學童的回答作為分享:

S5:讓我學到,不是台灣的小朋友也不一定是不好的,而是要我們慢慢去適應,才有一段美好的國際的交流。還有,他們很喜歡扯鈴,一到夜市起去玩抓娃娃機還抓到一個扯鈴,我們還一起玩玩戳戳樂、黏黏手,他們更喜歡吃口香糖,這幾天一直在吃,背包還有青箭口香糖呢!

S8:我認為我們應該學習他們有禮貌,例如:他們吃飯時,一定要等到那口飯吞下去時,才肯跟別人說說話。

S12: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國家,可是我們依然相處的很融洽,所以我們就算分開,還是在一樣的天空下。

S16:使我對新加坡改觀,因為他們開朗又好說話,和他們說話很快樂,說得話也很幽默,相處久了就覺得比較容易互動,剛開始不敢與他們說話,但後來卻越來越想找他們玩,很期待他們下一次來訪。

 

伍、結論

透過與新加坡學童國際交流活動後和台灣學童的訪談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透過接待新加坡同學,台灣學童更瞭解與認同自己的文化

2、經由互動過程從觀察到他國的優點,檢討自己不足之處。

3新加坡的學童跟台灣的學童互動中,他們開始說著生澀的華語,是情境

學習中很強的適應力。

4、藉由共通語言做媒介,彼此交流分享,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5從他國的角度看台灣是非常值得探討的。

    6台灣的人情味此時完全表現出來,台灣學童除了分享玩的、吃的外,還不斷協助他們一起學習或活動。

    7、藉由彼此交流,新加坡的「好」印象更加深一步。

    8體會到文字不同、語言差異、文化不同,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成為好朋友。

    9國際交流活動中非正式課程或潛在課程中的多元文化的互動體會勝過  
      
正式課程的交流。在訪談中,學生印象最深刻的大都是正式課程以外的互

      動過程。沒有大人的操控,是孩子最真心的交流,彼此真誠交朋友。

 

多元文化教育所要做的,就是破除每個學生心中的小圈圈,讓學生了解懂得尊重別人與被人尊重是同等重要,並應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加強自我的認同,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且藉由跨文化的互動學習與他人互助互重、尊重文化間的歧異,了解和包容文化的多樣性,進而減少偏見和刻板觀念,培養多元的視野。「國際姐妹校關係」是促成國際視野教育的進一步的發展。此種夥伴關係可促成學校與學校間的交流對話,學生間亦可以進行文化體驗的活動,並進行學習的交流,而學生是最佳的文化傳揚者,與不同成長背景但年齡相仿的朋友交流互動、彼此學習,藉由心門的開啟,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與成長、拓展國際視野與文化關懷。

 

參考文獻

1網路資源

國民教育社群網-課程綱要。2009/7/1上網擷取。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2.php

 

教育部(民93)。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的新國民。2009/7/1上網擷取。取自http//www.edu.tw

 

陳欣(2006)。遊學 新加坡從小培養開放心態2009/7/2上網擷取。取自http://interedu.cyol.com/content/2006-07/24/content_1610433.htm

 

山東國際商務網(2005111)。新加坡教育部设海外姐妹校基金每年9000学生出国浸濡。2009/7/2上網擷取。取自http://www.sha.shandongbusiness.gov.cn/index/content/sid/18752.html

 

劉傑中(2008813)。星洲瞭望不卑不亢的Singlish2009210日擷取。取 http://www.digitime s.com.tw/ n/article. asp?id=000010261 6_ELW5SI422DPTDH 5FNZG7F

 

2.期刊

黃政傑(2006)國際視野與國際旅行師友月刊47412月。8-12

黃志成 魏曉明(2007)。跨文化教育全球教育展望,第11期,58-64

 

3專書

趙中建 主譯(2005)。全球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專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趙中建選邊(1996)。全球教育發展的硏究熱點 : 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组織的報告。北京市 : 教育科學出版社。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1)。多元文化教育113-136)。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顧長永(2006)。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台北:五南。

 

 

[1] 2005-2008 教育施政主軸》的四大綱領包括:培養現代國民、建立臺灣的主體性、拓展全球視野、強化社會關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