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規劃之初探

 

林芳姿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研究生 

壹、  前言

    理財是理一生之財,不是解決燃眉之急的金錢問題而已,理財的目的包括平衡一生中的收支差距、過更好的生活、回饋社會,以及對抗通貨膨脹(理財規劃實務編撰委員會,2006)。理財包含了長、短期的財務規劃與執行,短期如目前每日的生活支出,中期如購置房屋、結婚甚至到撫養子女的教育支出等,長期則如退休金等需要,因此如何妥善的進行理財規劃,是每個人都需面對的問題。理財知識賦予人們管理金錢與處理存款、投資的能力,由於現今的金融市場日趨複雜,各樣的金融商品不斷推陳出新,人們需要累積多方面的財務知識來進行財務決策。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及醫療技術的進步,台灣地區的老年人口比例也持續加速增加,造成台灣人口結構嚴重失調,根據內政部統計處(2009)最新統計,截至2008年底止,我國老年人口計2402千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4%,老化指數61.51%,較2006年底增加2.6%,均呈逐年上升之現象。而2007年台灣兩性零歲平均餘命78.38歲,比2005年增加0.96 歲,10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延長了3.37歲。另外,2008年出生嬰兒計198,733人,較2007年減少2.8%,首度跌破20萬人;粗出生率8.6‰,續呈緩慢減少趨勢,較10年前已降低3.8個百分點。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對台灣地區推估,預估在2011年時,老年人口數將達250萬人,佔總人口數的11.4%2031年時,老年人口數將佔總人口數的19.3%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6579千人,佔總人口之29.8%。也代表著,每10個人當中,約有3位就是65歲以上的老人,才50年時間,人口老化近4倍之多,台灣正以極快的速度老化當中,很快成為「老人國」,社會人口老化問題將愈趨嚴重,而老化後潛藏的危機也快速逼近我們每一個人。

老年的經濟問題,是現今國人不能不去思考的問題,對於未來老人多、年輕人少的情況,多數國人意識到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漸不適用,我們可預見的是青壯年對老年人的負擔將愈來愈重,早安財經編輯室(2003)指出個人退休金主要有三個來源,彷彿是三大支柱一般:一是社會福利,或是政府提供的老年津貼;二是雇主所資助的退休金;三是靠個人的儲蓄自行準備,因此老年人的經濟來源有限,迫使從你踏入職場的那一天開始,你就需要為將來的退休做好財務規劃 (早安財經編輯室,2003),更希望能藉由學習正確的理財知識來幫助人們在各階段進行適切的理財規劃。

貳、  退休理財規劃定義

一、   退休的定義

理財規劃是根據個人或家庭的風險承受度、財務情況、財務目標等條件,基於合理的假設,設計短、中、長期的財務計畫,並依計畫執行與檢視財務計畫的一套活動過程。換言之,個人理財是研究個人或家庭如何管理其財務資源的學問,理財規劃則是實際進行個人理財的活動過程。

有關退休規劃一詞,可從不同的構面去做說明,以下是研究者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對於退休的定義整理:

Evans & Ekerdt and Boose1985)將退休規劃解釋為實際退休後的生活做計劃,而計劃的內容包括經濟、休閒、健康、居住問題、退休後的工作及幾歲退休等;Newman & Newman1987)指出退休規劃即是願意並預先思考退休後可能發生在經濟、家庭角色、日常活動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變化,並採取某些策略引導這些變化;Baillie1993)指出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歷程,一般人大多選擇在屆齡或無法工作時退休。

陳毓璟(1989)提到退休規劃是指實際的為退休後的生活做計畫的程度,計畫的內容包括每日作息活動、嗜好、經濟、居住、健康維持、退休年齡等;江亮演(1990)認為是從未來老人可能遭遇的生活型態或改變的視野,以這些狀態或變化的預測作為樹立老人未來生活架構的方式或途徑;王麗容、詹火生(1993)指出銀髮族的生涯規劃,就是期許老人有個『計畫性』退休的觀念,思考前瞻性、未來性的生活目標,在退休來臨之前做各種生活面向的準備。

黃富順(1995)指出老年期的生涯規劃最重要的在於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生活的方式,安排自己滿意的生活型態,進而促進個人的成長,使自己生涯更有意義;陳佩(1996)認為退休是人生階段中一個既敏感、卻又極富意義的字眼,它代表一個工作階段的結束,也可以說是一個工作的完成,個人在社會貢獻或自我完成上的成績,而理財規劃是否完善又與退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朱芬郁(1998)則是依據諮商輔導學領域中有關『生涯規劃』的理念,做為退休老人在規劃離開就業市場後的生活時,所應具有的一些概念、原則、方法和技巧,所規劃的主題包括規劃的步驟程序、要素與重要內涵等,其目的是為了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滿意的生活型態,以充實退休後的晚年生活;邱顯比(2005)則認為應藉由社會保險、企業退休制度及個人退休安排,缺一不可,才能讓退休生活享有高品質的水準。

綜合上述各學者所提出的理論,研究者將退休的定義歸納為: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歷程,一般人大多選擇在屆齡或無法工作時結束自己的一個工作階段。而理財規劃是否完善與退休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因此,每個人皆須做一個長期的生涯規劃,培養一個有『計畫性』退休的觀念,思考前瞻性、未來性的生活目標,做好個人的退休理財規劃,在退休來臨之前做各種生活面向的準備。

二、   理財的架構

理財是一個財務上,以目前條件實現未來夢想的過程,經由認識自己的投資性格、設定未來的夢想,再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況後,依據距離目標年數、期望報酬率和屆時需求額,就能設定自己的財務目標並將之金錢化,以達到個人的購屋、教育金及退休金及退休等計畫,並得到每月的儲蓄和支出預算。其整體的架構與流程如圖1所示:


 

 

 

 

 

 

 

 

 

 

 

 

 

1  理財的架構

資料來源:台灣金融研訓院(2003)。

因為退休理財規劃與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息息相關,因此,個人應及早做好自己的理財規劃,通盤的規劃目前的收支狀況,做好自己的儲蓄、借貸、投資等風險管理,讓自己未來退休生活的開銷無虞。

參、  退休理財規劃理論

一、   理財規劃的步驟

理財規劃講的是投資人要能從甲地安抵乙地,第一個重點就是要掌握現況以及確定目的地。兵法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理財更是如此。理財必須先清楚掌握自己的財務實力及收支現況,然後再設定日後希望達成的理財目的。綜合理財規劃的相關資料(林鴻鈞,1996Rejda & McNamara1998;怡富資產管理公司網站,2004)我們可歸納出理財規劃的步驟:

(一)      列出現有的財務狀況:

建立一個財務資料的檔案,裡面包括您或家庭的現在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所有與錢有關的資料。企業常用的資產負債表,運用在個人理財上,可轉化成為計算財富狀況的依據,清楚的表達個人在某一時間點上的財務狀況;損益表能顯示一段時間的收支變化情形;現金流量表是用來分析一段時間內現金流入與流出的情形,再加上開始計算時候現金存量,就可以了解結算期終了時,將有多少現金可以使用。

(二)   擬訂財務目標:

每個人對於事業、家庭、居住、退休都有一幅理想的藍圖,理財規劃第二步,就是將此藍圖轉化成可以用具體數字代表的理財目標。數據化有兩項指標,一是屆時需求額,一是離目標年數。理財目標可分為短、中、長期。愈短期的目標,如購家電、裝潢修繕、國外旅遊、訂婚結婚等,中期目標如子女教育與購屋換屋,或創業規劃,長期理財目標主要是指退休後的資金需求。

(三)   認識自己的投資性格: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在理財上的行為表現也不一樣。了解自己的理財個性,一方面有助於下理財決策,另一方面也可規劃自己投注在理財活動上的時間。

(四)   診斷:

對家庭收支等現有的財務統計資料,用理財的觀點加以分析,檢視是否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支出太多?或閒錢沒有做好規劃?並可利用電腦分析,對照擬定的財務目標,是否可如期達成。

(五)   分析與調整:

將財務目標金錢化後,再與現實狀況相較,若相差實在太大,就必須調整屆時需求或延長達成目標年數等。而自己的投資性格若較積極進取,可忍受較大的風險時,則可藉由提高投資期望報酬率,增加高風險資產比重等方式,讓夢想有機會在既定的期限內達成。

(六)   定期追蹤:

人生各階段的變化不一定會如同所預期,而不同的時期也可能會面臨相異的財務需求,財力及風險的承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定期追蹤檢討理財規劃,適時調整投資組合與估算合理報酬率,這樣才能讓規劃維持在目標範圍之內。

羅際夫在「如何成為理財達人」講座中提及要成為理財達人,有十個學分一定要修好(工商時報,2005)

(一) 第一個學分:衡量本身的財力,要有財可理,首先還是要儲蓄,有了儲蓄才有本錢談投資。

(二) 第二個學分:要了解自己的個性,個性保守不宜碰高風險的投資工具。

(三) 第三個學分:要搞清楚投資商品,不熟悉的商品還是不碰為宜。

(四) 第四個學分:要學習觀察市場行情,不聽信道聽塗說的明牌。

(五) 第五個學分:要進行資產配置,保守型投資人,固定收益商品的比重,就要大於股票與基金的比重。

(六) 第六個學分:要進行風險管理規劃,如何為自己規劃適合的保單,是理財不可或缺的。

(七) 第七個學分:打理退休生活。

(八) 第八個學分:懂得合法節稅。

(九) 第九個學分:懂得節流,會賺錢很厲害,但會省錢才是真功夫。

(十) 第十個學分:能選擇理財的諮詢,讓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

 

倪衍森(2003)認為投資的決策過程有六個需要審慎考量的步驟:

(一)      考慮投資條件:

1.    投資人之財富多寡。

2.    投資人是好風險者或是惡風險者。

3.    投資人稅率高低的考量。

4.    投資人職業或其現金流量的考量。

5.    投資人年齡的考量。

(二)      選擇投資標的物:

1.       實物投資:黃金、不動產、藝術品。

2.       財務投資:貨幣市場投資、資本市場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投資、外匯市場投資、基金投資。

3.       經營企業。

(三)      投資分析:

1.       基本分析。

2.       技術分析。

(四)      建立投資內容:

1.       投資單一金融商品。

2.       投資組合:股票投資組合、資本市場之投資組合、金融市場之投資組合、市場投資組合。

(五)      評估績效。

(六)      調整投資組合的考量。

 

張真卿(2000)認為進行理財計畫時,以下五個步驟可以協助你更容易掌握要點,如下圖2所示:

(一)      了解自己:

包括自己的個性、經濟狀況、和各種資源。

(二)      設定財務目標:

短期目標是一年以內,中期目標設定在十年左右,長期目標則通常二十年。

(三)      評估收入與支出:

個人的收入減去支出再加上淨資產,就是個人可動用理財本金。

(四)      選擇理財工具:

目前理財工具五花八門,每種工具都有其特性,唯有充分了解其特性再進行投資。

(五)      檢討得失:

仔細檢討整個計畫的細節與得失。

 

 

 

 

 

 

 

 

 

 

2  個人理財步驟

資料來源:張真卿(2000)

 

個人理財要有成效,期望能達成個人財務之目標,就必須先行規劃。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個人的理財規劃提出應有的步驟,研究者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歸納出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時,其步驟應包含下列幾點,如圖3所示:

(一)      了解自我

專家學者認為理財規劃最先應確認自己目前的財務狀況,每個人的個人背景、生活理想、財務認知及對風險的看法等各方面條件均不相同,因此在設定目標前必須先了解自己的財務實力、收支狀況、理財條件及對未來的需求等。陳忠慶(1994)認為要建立一個財務健康的檔案,蒐集並且整理出個人財務方面的資料,才能訂出適合自己的財務計畫,並編列預算,進而達成目標。

(二)      設定目標

目標的設定必須明確具體地舉出所需瞭解的資訊、充分的時間及足夠的資金,才能使財務策略的運用得到效果,較容易達成所設定的目標。目標的設定可大可小,最好能確定自己的短、中、長期目標,以利達成。

(三)      擬定計畫

個人要設計一個可以按部就班達成目標的計劃,並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效益,決定消費與投資。計劃中可以設定一個或數個目標,然後依每一個理財目標建立一個投資組合。每個投資組合應包含一個或數個投資工具,並了解投資工具的投資報酬率和可能的風險,同時考量個人的投資性格和承擔風險的能力,評估完後再決定每一個投資工具組合所占的比例。

(四)      編列預算

money理財研究室(1995)建議個人在擬定計劃之後,就要開始規劃並編列生活預算,檢討各項支出是否有其必要,以及金額是否合理,以估算出每月的結餘金額。再依結餘金額去分配各理財目標所需的金額。藉著預算的編列,可以明瞭個人的支出情形,進而找出可以節約支出的項目與方法。

(五)      執行計畫

在訂定可行的計劃之後,就要開始執行計劃。吳俊德(2002)認為在依照所編列的預算開始執行工作後,為求謹慎起見,可以再從第一步驟起做修正,直到符合自己的需求為止。平時要盡量隨時做財務紀錄,並按照進度實行,配合計劃的進展,才不會偏離目標。

(六)      分析成果


 

 

 

 

 

 

 

 

 

 

 

 

 

 

 

 

 

 

 

3  個人財務管理流程圖

資料來源:王傳蒂(2006)

謝明瑞、梁榮輝(2005)建議要定期的檢討所擬定的理財計劃,並根據主客觀環境和狀況的改變,做適當的計劃調整,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要評估整理財務計劃的成效。如果對成效不滿意,可以按前項步驟,再從頭做一番新的檢視,或適時修正計畫。

謝明瑞、梁榮輝(2005)認為在了解個人理財規劃的範疇及理財規劃時應有的步驟之後,理財規劃在執行時,也必須恪守一些理財原則,包括有正確的理財觀念、設定明確的目標、了解風險承擔能力、慎選投資工具及及早做好理財規劃等幾項原則,配合理財原則來進行個人的理財規劃,如此才能使個人的財務目標早日達成。

二、   理財規劃須考量之問題

做一個好的理財規劃須考量的層面相當廣泛及複雜,因此我們必須要能培養好的理財認知,在關鍵的時刻能對自己的資產配置做出最正確之決策。國內亦有不少學者提出各種在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時,須審慎考量之問題,如下各段分述之:

在訂定財務目標時,應掌握Randy Slechta所提出的「SMART」原則(理財規劃實務,台灣金融研訓院,2003),以利擬定具體可行的執行計畫:

(一) 明確(specific):明確記錄目標的內容、時間與方法。

(二) 可衡量(measurable):將目標金錢化、數據化。

(三) 可達成(attainable):根據現況、考慮時間,在合理的假設下應可達成。

(四) 切合實際(realistic):訂定目標的假設前提應切合實際。

(五) 具體(tangible):達成目標的計畫要具體。

吳啟銘(1999)認為:好的理財規劃必須能回答下列的問題,並做對資產配置之決策。

(一) 何時退休?

由於人類壽命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退休後的生活不論如何規劃,皆需要財務獨立作為後盾,使得退休理財愈顯重要。

(二) 退休時須存多少錢?

一個人退休時要準備多少錢才夠?與其退休後要的生活水準有關。生活水準愈高,退休時的準備金相對亦較高;目前年齡愈輕,退休時所須準備的錢也愈多。

(三) 子女教育資金應如何規劃?

子女教養理財規劃相當重要,趁子女年幼時及早規劃,專款專用,亦是個人理財規劃時必須考量到的問題。

(四) 每年至少須多少儲蓄?

每年至少須儲蓄多少視個人理財規劃而有所不同,一般建議是至少占年所得的百分之十五,其次儲蓄計劃必須是可行的,漸進式的,才可能持有以達到既定的目標。

(五) 工作期間的理財規劃報酬率至少要多少?

工作期間的最低理財要求報酬率,須視個人目前的年齡、欲退休之年齡、退休後所得、預估退休後生活年數、目前擁有之生利計劃,以及工作期間每年儲蓄金額而定。愈年輕的人,要求的理財報酬率愈低,理財壓力也愈輕。

(六) 資產配置如何配置?

不同投資理財工具的風險報酬率不同,通常高報酬率的理財工具,風險亦相對較高。而所謂資產配置,則是指如何搭配各種理財工具,使理財人在可容忍的風險下達到期望的報酬率。資產應如何配置,端視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及要求的報酬率而定。

謝明瑞、梁榮輝(2005):每個人都應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在理財規劃時應考量下列因素:

(一) 正確理財觀念:

個人不論收入多寡,只要有收入或支出,就需進行個人理財投資規劃。

(二) 收支狀況:

每個人須了解個人的收入狀況,只要有收入或支出,就需進行個人理財投資規劃。

(三) 生涯規劃:

為了作好正確的理財規劃,必須要分析個人的人生規劃與需求。

(四) 屬性與風險:

分析並了解個人理財屬性及風險承擔程度,並與人生階段相結合。

(五) 理財工具:

了解理財工具的種類與特性,以及如何運用理財工具。

(六) 投資管理:

規劃個人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的方式。

林鴻鈞(1996)認為理財規劃首先也是在於「認識自己投資性格」與「分析自己目前狀況」,然後再「設定財務目標」,據此衡量「屆時需求額」與「離目標年數」,可算計「期望報酬率」,確定「每月儲蓄金額」,最後展開「開源節流、開始儲蓄」;以後則要「定期掌握投資基金」,以便從事「建立多元化投資組合」。其理財規劃的流程如圖4




 

 

 

 

 

 

 

 

 

 

 

 

 

 

 

4  理財規劃流程圖

資料來源:林鴻鈞(1996)

謝德宗、余海琴(2001)認為投資的流程分為:擬定投資政策、投資市場的評估分析、建立投資組合、績效評估、與調整資產組合。如下圖5

 

 

 

 

 

 

 

 

 

 

 

 

 

5  投資流程圖

資料來源:謝德宗、余海琴(2001)

 

毛仁傑(1989)歸納Lang, Lany R.1988所著:個人理財策略,所得到理財規劃的步驟如下:

(一)  了解現有的財富和設立財務目標。

(二)  排列完成財務目標優先順序。

(三)  設定預算以達成目標。

(四)  分配既有的資產來配合預算的執行。

(五)  保持財務記錄以了解計畫的財務進展。

(六)  評估整體財務計畫的績效。

楊秀麗、沈宙儀(2002)指出個人理財規劃的步驟是:

(一)  蒐集相關的財務資訊。

(二)  分析目前的財務狀況。

(三)  決定財務目標。

(四)  設定執行財務計畫。

(五)  定期檢討與修訂計畫。

Keown(引自楊筑安、薛兆亨譯,2006)也指出個人理財規劃的步驟為:

(一)  評估妳的財務體質。

(二)  定義妳的財務目標。

(三)  發展一套行動計畫。

(四)  執行妳的計畫。

(五)  檢查進度重新評估。

(六)  修改計畫。

訂定財務目標的過程經常是由模糊而具體,由大方向而逐漸縮小到特定的範圍。因此可以先寫下人生目標,接著擬定生涯規劃,並據此確定財務目標及回答財務目標的三個主要問題: whatwhenhow much, 然後決定各個目標的重要性及優先順序。

林鴻鈞(1996),認為生涯規劃與理財規劃是推動人生之旅的兩大轉軸,而理財目標就是貫穿、結合此兩大轉軸的主軸。生涯規劃之輪包括四個環節-事業規劃、家庭規劃、居住規劃與退休規劃,理財計劃之輪也包括四個環節-投資計劃、貸款計劃、保險計劃與節稅計劃。而主要理財目標包括短期的旅遊,中期的子女教育、購屋換屋和長期的退休基金等。

黃介良(1997),將人生分為20~35歲、36~55歲、55歲以上三個階段,提出各階段的退休基金的投資策略及資產配置。在青年期(20~35)採積極的投資策略,主要以股票、不動產為投資工具,壯年期(36~55)採取穩定成長的投資策略,以債券、股票為投資工具,老年期(55歲以上)採取保守的投資策略,以債券、流動性較高的資產為投資工具。

Venita Van Caspel(1990) ,提出幾個90年代的理財趨勢與原則:

(一)   投資在求過於供的目標上。

(二)   資金都有機會成本-銀行存款的報酬遠低於機會成本。

(三)   投資理財是專業工作,自己作不來,就請顧問代勞。

(四)   愈早規劃就愈易成功。

(五)   人愈來愈長壽,成功的人退休後的生活一樣成功。

Rejda, George E. McNamara(1998),將個人財務規畫分成:蒐集相關的財務資訊、分析目前的財務狀況、訂定具體的財務目標、設計與執行財務計劃及定期檢討與修訂計畫等五個步驟。

理財專家Gary Belsky及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 Thomas Gilovich (1999),針對心理因素剖析人類的理財模式,點出人類理財時的盲點,並認為只要瞭解各種財務決定背後的心理因素,就能夠讓人改變用錢的方式,把更多錢放進自己的口袋,並保住更多已經到手的錢財。

Peter J.Tanous(2002)結合投資心理學 Shoya Zichy,針對個人特質與投資行為的研究,歸納設計出四種顏色、八種理財屬性,在根據投資人的財務需求、時間架構、對風險的承受度為基礎,分成由保守到積極等不同的投資類型,界定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策略。投資人可透過理財心理測驗,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理財個性的投資計劃。

荷銀光華投信(2002),針對景氣週期的變化提出適合投資的工具:在繁榮期,經濟持續成長,需求增加,信用擴張,投資熱潮興盛,投資工具以房地產、土地、股票為主;衰退期,經濟成長停滯,需求萎縮,利率緩和下降,投資工具以債券、貴金屬為佳;蕭條期,失業率增高,貨幣供給減少,投資活動全面停滯,此時以保有現金為上策;復甦期,企業獲利率逐漸上升,股票開始醞釀出升股反彈機會,投資標的則以績優成長股為佳。

梁勁煒(2003),針對目前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所面臨的退休生活理財規畫問題做分析研究,根據該研究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現在的上班族對於退休生活的期望與現實存在極大的落差。在理想面,六成以上受訪者希望在55歲以前退休,九成以上的受訪者希望維持每月2萬以上的生活費,且生活費來源是自己而非政府、企業及子女;但在現實面卻僅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著手進行退休理財規劃。

陳緯衡(2003),以國內知名的理財網為研究平台,在網路理財規畫的課題中,以資料採礦中的群集分析、決策樹和關聯性規劃等理論及方法進行研究,提出理財行為的線上分析架構做為研究之理論根據。研究發現:年齡較低的族群對於資產流動性有偏好,而年齡較高者則著重資產報酬率,會選擇風險性較高的資產,來換取較高的報酬。

黃薇靜(2003),以1.生活水準2.投資報酬率3.通貨膨脹率4.退休年齡5.退休後終老餘命等五項變數進行推導,訂定退休資金規劃,利用Excel模擬青年族、壯年族、老年族各階段退休理財規劃。

肆、  結論

隨著平均餘命的增長,我們在退休後所需準備的退休金自然也要水漲船高,但隨著產業型態改變,互助分擔的大家庭逐漸式微,每個成員自力更生,關係也日趨淡薄,養兒已不再能防老,老年的經濟來源已不能指望由子女負擔,更加提昇了退休規劃的重要性。退休理財規劃的目的是追求平安喜樂的晚年生活,日後生活的平安喜樂就是我們預期的生活水平,隱含在後的就是需要足夠的財富,綜合上述各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個人在做理財規劃時,應考量下列七項因素:

(一)   正確的理財觀念。

(二)   個人可用資金多寡及運用期間的長短。

(三)   個人生涯規劃。

(四)   個人理財屬性和風險承擔能力。

(五)   理財工具。

(六)   整體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動趨向。

(七)   依據理財規劃目標,調整理財投資組合。

雖然錢非萬能,但是沒錢卻是萬萬不能。我們雖然無法決定自己能夠活多久,但是卻能決定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如果不想在退休後成為別人的負擔,就必需即早進行退休規劃,因為愈早開始達成快樂退休目標的機率就愈高。

伍、  參考文獻

工商時報(2005)。國泰理財講座。941219B7版。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9)http://www.moi.gov.tw/stat/

毛仁傑(1989)。個人生活型態、理財觀念與理財行為。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傳蒂(2006)個人理財觀對理財規劃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國小教師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麗容、詹火生 (1993)。銀髮族的生涯規劃理念與方向。成人教育,1619-27

台灣銀行網路銀行(2009)http://www.bot.com.tw/DPLNRate/DPLNBody.asp

早安財經編輯室(2003)。退休規劃學習地圖。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5487620日。

江亮演(1990)。快樂的老人。台北:中華日報社出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9)http://www.cepd.gov.tw/

吳啟銘(1999)。公務人員退休理財規劃。公務人員月刊,3931-36

怡富投資理財網(2004)http://www.jfrich.com.tw

林鴻鈞(1996)。策略理財。台北:金錢文化出版社。

邱顯比(2005)。退休理財的六堂課。台北市:天下遠見。

倪衍森(2003)。投資理財分析。台北:華泰。

張真卿(2000)。薪水致富。台北:台灣廣夏。

梁勁煒(2003)退休生活理財規劃與個人年金保險。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理財規劃實務編撰委員會(2003)。理財規劃實務(增修二版)。台北市,臺灣金融研訓院。

理財規劃實務編撰委員會(2006)。理財規劃實務。台北市,臺灣金融研訓院。

荷銀光華投資顧問網(2002)http://www.abnamrofund.com.tw

陳佩君(1996)。一生理財規劃。台北市:翰湘文化。

陳忠慶(1994)。個人理財手冊。台北市:遠流。

陳毓璟(1989)「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緯衡(2003)網路個人理財行為資料採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黃介良(1997)。退休基金的投資策略及其資產配置。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5 2-28

黃薇靜(2003)生涯規劃各階段對退休理財之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縣。

楊秀麗、沈宙儀(2002)。個人理財。台北:五南。

楊筑安、薛兆亨譯,Arthur J. Keown(2006)。個人理財 = Personal finance : turning money into wealth。台北市:臺灣培生出版。

money理財研究室(1995)。個人理財:一生受用的生活寶典。台北:金錢文化出版社。

謝明瑞、梁榮輝(2005)。個人投資規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謝德宗、俞海琴(2001)。現代投資學。台北,華泰,頁64

Baillie, Patrick H. F. (1993) Understanding Retirement from Sports: Therapeutic Ideas for Helping Athletes in Transi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1(3)

Evans, Linda, Ekerdt, David J., Bosse, Raymond1985. Proximity to Retirement and Anticipatory Involvement: Findings from the Normative Aging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403, 368-374

Newman, Barbara M. and Newman, Philip R.(1987)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Rejda, George E. and McNamara, Michael J.(1998).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Addison Wesley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