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員之生涯發展多個案研究-以國小教師為例

 

簡佩玲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生

朱柏州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係從成人發展任務之中老年期為切入點,探討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說明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五節說明本研究相關名詞。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醫藥技術的發達,營養衛生受重視,衛生保健的知識備受推廣

,近年來人的壽命延長,退休後勢必還有一段不算短的生命期。朱芬郁(1998)曾指出:退休,伴隨著失去固定的經濟收入、閒暇時間的增加、一個有秩序的生活結構、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顯著的改變,以及喪失工作身分及意義等。所以,假若無法善加規劃,在此充裕的時間內,勢必將造成適應不良,如何積極為自己規劃充實而有意義的退休生涯,是身為現代人應及早綢繆規劃的事情。

教師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除了和學校、學生有密切的關係之外,更是社會的一份子,對於自我、家庭生活,甚至對社會的大環境,都需付出心思與努力。對退休教師而言,將面臨退休及角色轉換的關鍵時刻,面對如此漫長退休後生涯能過得好不好,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好退休準備、及早規劃晚年的退休生活。

這幾年各項教育改革陸續推動,退休教師人數愈來愈多,根據銓敘部(2003)統計,近年公務人員退休人數日增如表1-1,九十年退休人數計有五千六百八十五人,九十一年退休人數為五千八百五十九人,九十五年退休人數增為六千八百一十九人。可見從九十年陸續推動教育改革後,退休人數明顯增多。加上退休年齡有提早的現象如表1-21-3,在八十九年多數教師以六十五歲屆齡退休居多,到九十五年退休年齡提早到五十歲及五十五歲。

 

 

 

1-1 歷年銓敍部辦理公務人員退休人數

年別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5

中央

1 237

875

1155

916

1001

1096

2086

3079

2831

3551

地方

2604

2467

2120

2433

2287

3083

2062

2606

3028

3268

總計

3 841

3 342

3 275

3 349

3 288

4 176

4 148

5 685

5 859

6 819

資料來源:銓敍部退休撫卹資料檔

 

1-2 八十九年銓敍部辦理公務人員退休人數按年齡分

年齡

39以下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以上

6

8

126

852

1079

809

1268

資料來源:銓敍部退休撫卹資料檔

 

1-3 銓敍部辦理公務人員退休人數按年齡分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至十二月

年齡

44歲以下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人數

18

14

33

41

49

17

1072

544

486

346

118

1629

72

100

 

年齡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歲以上

 

人數

152

282

328

189

205

172

161

778

13

 

資料來源:銓敍部退休撫卹資料檔

    根據教育部(2001)指出,學校教職員自民國八十五年二月實施退撫新制以來,至民國八十九年八月止,依五十五歲加發五個基數一次退休金規定辦理者,計有六、四六三人,佔教職員退撫新制總退休人數(二三、二三九人)比例為百分之二十七點八,依上開統計數據了解,由於加發退休金規定之影響,教育人員在五十五歲申請退休者,有逐年遞增之現象。

教師離職、退休情形變得特別多,除了導因於政局不確定性、優惠專案(五五專案)即將取消,另外,和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步伐快速,小班教學、親師合作、資訊融入教學、九年一貫課程,對年紀較大的教師形成全新的挑戰,令他們覺得惶恐難以適應而萌生退意。面對越來越多教師的離職或提早退休,國人2002年平均的退休年齡是56.2歲,對照目前國人60歲的人平均餘命至少有15歲以上,代表退休後仍有十年以上的退休生活,退休後如何活的有尊嚴又有意義,實有必要瞭解教師退休後生涯發展的規劃。

隨著經濟繁榮與醫藥衛生的快速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顯著延長,從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因此關切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為當前重要課題。若以六十五歲為退休界線,則退休後平均餘命預估可能達十至二十歲,幾乎達人生五分之一的時光。面對如此漫長,退休後生活過得好不好,將取決於個人是否能夠不斷學習、發展自我、了解社會脈動,才能對其生涯發展有良好的規劃。

退休對個人形成衝擊,因為它不但是代表原有工作的結束,也是新生活的開始;江文雄(2000)

退休不是人生的落幕,僅是角色的轉換,更是承擔新生涯的開始;退休不是工作的退出,而是工作的再參與,如推廣服務、擔任志工、奉獻人群;退休不是從此坐享清福,而是人生再定位,如過去為人作嫁,往後要為己多活;退休不是依賴子女,而是人生再出發,如走出家庭,投入人群,參與社會,助己助人,還願還債。退休不是凋謝的過程,而是有計畫、有準備地過程,退休只不過是放下重擔,放鬆自己,讓自己更有時間、更悠閒地去過自己想過的日子。每個人都會年老,退休乃是人生必經的路程,不必驚慌,也不必害怕,而是要坦然、勇敢的去面對、適應;重要的是,要懂得退休規劃,為退休早作準備,到老就不用煩,更不用愁。

退休後的教師擁有更多的時間,面對如此的漫長歲月,如何關照退休教師已成為當前社會服務的重要課程。究竟國內退休的教師對剩餘生命的看法是如何?如何影響其生涯發展的情形,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綜上所述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情形,是一重要課題,但在國內相關研究不足,故更有其研究的必要性

在退休相關研究方面,國內目前針對退休教師問題的研究上,排除退休制度不談,大部分著墨於退休前的態度、教育需求、退休準備或心理適應及退休後的生活適應、經濟生活。尚有許多相關研究,對象以老年人居多,而且大多是量化的研究;在生涯發展相關研究方面,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非常之多,不過其研究對象為校長、主任、國中小在職老師,少有談到退休教師。

由此可見,針對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情形進行質性研究,可說鳳毛麟角。加上,退休人數的增加及退休年齡的提早,本研究決定針對退休教師生涯發展進行探討,以提供此方面研究之資料並提供退休教師協助的資源。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期盼對退休後的教師生涯發展有所了解。接下來將更進一步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對當事人的深度訪談了解以下目的:

一、瞭解小學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目標和規劃。

 二、探討影響小學退休教師生涯發展之因素。

 三、瞭解相關單位給予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實質協助。

 

貳、待答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分列如下:

一、小學退休教師的生涯發展為何?

()生涯發展的目標在哪一方面?

()生涯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如何規劃?

 

二、影響生涯發展規劃的因素為何?

()規劃生涯發展考量的個人因素是什麼?

()規劃生涯發展考量的組織因素是什麼?

 

 

三、小學退休教師規劃生涯發展相關單位提供的協助為何?

()規劃生涯發展遇到哪些挫折?

()需要政府機關哪些資源與協助?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的內容主要說明研究方法的選擇、設計步驟與資料的分析。

 

壹、研究方法的選擇—質性的研究

本研究之目的是在了解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情形,這是一種想法、傾向,也是一種現象,所以研究者選擇以質性研究角度來進行探索。

本研究採用質性的研究,希望透過研究過程,獲得更多的主題與內容。「質的研究」是為了克服傳統「量的研究」的缺點而興起的一種研究典範,傳統「量的研究」是要去操作變項、證驗假設、回答問題;而質的研究是要去探討問題在脈絡中的複雜性,從研究對象本身的架構來了解行為 (歐用生,1995)

使用質的方法則可使研究更具深度、開放性,且詳盡周密 (Patton 著,吳芝儀和李奉儒譯,1995),質性研究相對於量性研究,可以了解更多特定人物或特定情況下發生的事情背後之意義、過程、現象,甚至去發現尚未出現的可能性,這是量性研究做不到的。判斷、與社會世界的連結,更要了解他們是如何在運作的,如此才能對參與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引自Lee, 1999)

本研究旨在以深度訪談來了解退休教師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故選擇質的研究來描述、解釋、進行資料的蒐集,探討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歷程及影響因素。其研究架構如圖1-1

文字方塊: 生涯發展的重心

文字方塊: 生涯發展的任務

文字方塊: 個人因素

文字方塊: 組織因素

1-1 研究架構

 

 

貳、研究步驟

茲將本研究之研究步驟略作說明:

 

一、蒐集與閱讀相關文獻

根據研究動機,蒐集並閱讀「生涯發展」相關的文獻,以形成初步的研究方向。

二、界定研究主題與方向

研究者界定研究主題與研究目的,畫出研究架構圖確定研究方向,再與教授討論及修正。

三、擬定論文計畫並進行論文計畫審查

完成本研究計畫草案,包括研究緒論、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實施,與教授討論並修正,以確認本研究之方向。

四、文獻探討

針對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再次進行文獻探討,以補足研究者之究知識與能力。

五、編擬訪談綱要並邀請研究對象

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整理編擬訪談綱要(附錄三),在確定研究對象後,逐一以電話進行聯絡,邀請研究對象參與本研究,並約定訪談的時間與地點。另外,研究者所準備的訪談說明函(附錄一)及訪談同意書(附錄二),使受訪者對於本研究有概略的了解。

六、進行個案訪談

本研究的訪談工作採取一對一的深入訪談方式進行,在訪談之前,向受訪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與進行方式,並在徵求受訪者同意後全程錄音。訪談的時間每次以一至二小時為限,訪談地點則以受訪者方便為優先考量。訪談次數、日期與地點如表1-4所示 。

 

1-4 研究參與者受訪次數、日期與地點

受訪者

受訪日期

地點

電話訪談

 

正式訪談

 

確定錄音內容、補充訪談內容

M1

96/02/10

咖啡廳

96/02/14  96/02/18

M2

96/03/06

受訪者家

96/03/11

M3

96/03/17

受訪者家

96/03/25

M4

96/03/24

受訪者家

96/03/28

F1

96/02/17

受訪者家

96/03/01

F2

96/03/03

受訪者家

96/03/08

F3

96/03/08

受訪者家

96/03/10

 

在訪談中,研究者和受訪者以聊天的方式對話,利用訪談綱要作提醒,鼓勵受訪者多多思考、多多述說,把他的經驗、感受、想法都說出來分享。在訪談中,研究者提出與主題有關的問題,並且和受訪者作討論,互相驗證一些看法,進而分享彼此的概念;除此之外,在某些重點問題上,研究者會歸納受訪者的說法,以確定研究者所知覺到的與受訪者想表達的是一致的。

七、資料整理與分析

研究者將訪談內容予以錄音,在每次訪談結束後逐字整理,完成逐字稿(附錄四),在進行逐字稿時,分為左手欄與右手欄,左手欄約佔版面的三分之二,右手欄為三分之一;左手欄忠實記錄談話細節,;右手欄為研究者本身對該段談話的想法與看法,以利整理。

針對訪談內容進行編碼,並逐步進行資料的分析。本研究的資料編碼採「受訪者代號-訪談日期」來編碼,例如,「M1-960210」則是指M1受訪者在96210日的逐字訪談稿。在大主題架構下,整理出來的小主題裡,會有受訪者的直接引述句子,以真實呈現受訪者的意見並佐證主題,有了編碼以利逐字稿的尋找。

 

八、呈現研究發現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研究者以開放式心理去細讀整份文本,對照與文獻的相合度,理出一個分析的基礎。透過反覆的閱讀,真正發現真實,因此研究者需不斷省思自己的理解與文本的差異,並將其差距縮到最小,這才是現象學的真義;但另一方面,研究者也要在一次一次的閱讀中,找出對每個敘述最佳的解釋,符合詮釋的意義。在這樣的過程中,將主題與文本作出最適合的搭配。

依據資料整理與分析,呈現研究者的研究發現,而後提出本研究之結論及相關建議。

 

九、撰寫並完成研究報告

完成上述之研究步驟後,提出研究報告初稿,並召開論文口試審查。

 

叁、資料的檢核

在資料檢核上遵循三角檢測(triangulation)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以複核資料來源、資料搜集策略、時間、與理論架構的效度。資料來源的三角測定中所用的交叉檢驗(cross-checking)在不同時間藉由不同方法所得到資料的一致性。主要有四個基本形式,分別是「研究者的校正」、「方法的校正」、「資料的校正」和「理論的校正」等幾個方向。(引自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為確保研究資料的可信度,與受訪者建立互信關係,使受訪者在安全、受尊重、可信賴的情境之下,自由地談其生涯發展。研究過程中,在資料取得方面除了使用錄音工具進行文本蒐集,訪談中也會詳細紀錄受訪者非語言訊息與訪談場域資料,並在逐字稿中加註附記。

簡言之,質性研究的信效度雖然並非如量化研究般具有某些量化指標,然它最重要的特徵是研究的真實性與研究者的自省能力。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必須不斷檢視,審慎觀察,並經常與受訪者進行確認,達成互為主體同意,同時也必須具備同理心,使受訪者願意坦露真實的經驗世界,以得到可信的資料。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的研究,期能尋找具有高度配合且能提供豐富資料的個案,作為研究對象,資訊豐富的個案含有大量對研究相當重要的訊息,如此可以是研究者更清楚的了解現象,以解答研究所關注的問題(吳芝儀、李奉儒,1995)其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壹、研究內容:

本研究以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為主要研究課題,包括生涯發展的歷程、規劃方式及影響因素;對於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優惠存款相關問題並不在本研究範圍內。在相關研究範圍多以退休老年人及在職教師的生涯規劃,尚包括老年人休閒活動或老年人休閒阻礙。因此在研究文獻的參考上,也以「老年人」、「在職教師」的研究作為推測依據,文獻的參考上自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貳、研究對象本研究選擇訪談對象步驟及條件如下:

一、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 ),先從自己認識的退休老師著手,並透過這些人脈介紹,來獲得更多的對象。

二、本研究探討的對象是以在「高雄縣」且「提早」退休的國小教師。

三、年紀的選擇:先以電話訪談了解退休教師的基本資料與規劃,發現超過六十歲的退休教師,規劃多以休閒為主。從第二章的探討可以知道,在生涯的整個歷程中,階段是很重要的,希望提供更具體、多元的規劃,因此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年齡以不超過「六十歲」的提早退休教師為主。

四、大約獲得退休教師資料有二十人,透過電話訪談了解是否符合研究範圍、是否有具體的規劃,再徵求其是否願意接受訪談,經篩選後確定七位退休教師為研究對象。時間計劃表如表1-5、尋找研究對象情形如表1-6

 

1-5 訪談時間計劃表

項目

時間安排

尋找個案

九十五年十二月

確定個案預約訪談時間

九十六年一月

第一次訪談

九十六年二月

整理訪談訪談內容,進行第二次訪談

九十六年四月

 

1-6 尋找研究對象情形

編號

詢問情形

結果

1.      確定為受訪對象

2.      確定受訪日期

1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1/10   *96/02/07

2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1/15   *96/03/02

3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2/20   *96/03/12

4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2/22   *96/03/19

5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1/30   *96/02/13

6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2/05   *96/02/28

7

符合條件、願意接受訪談、錄音

ˇ

*96/02/18   *96/03/03

8-10

退休年齡不符:超過六十歲

×

 

11-14

電話更改、聯絡不上

×

14-16

時間無法配合、不願接受訪談

×

17-18

剛退休沒規劃,不願接受訪談

×

19-20

口齒不清、不願訪談被錄音

×

 

叁、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透過訪談退休教師來取得資料,訪談樣本為七位,是為質性的研究,故其結果缺乏普遍性,不適宜做為一般廣泛性的推論;但是可提供研究之發現,並提出研究結果以供退休教師及相關單位參考。

 

 


第二章 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理論的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研究主題相關的理論基礎,共分為二個章節,第一節為退休的相關理論;第二節為生涯發展相關理論。

 

 

 

第一節 退休的相關理論

 

退休是指個體退出工作崗位,並接受退休角色的一種過程,與退休有關的理論,擇要略述如下:

 

壹、發展的觀點:退休調適階段論

本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Atchley1988)所提出,他指出退休是一個事件、一個角色,並且認為社會賦予這個角色權利與義務,退休的人可以享受的權利包括:不需工作而能得到經濟支持,完全自主的安排自己的時間,享用其他資源等。至於要盡的義務包括:避免全職的工作,安排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收入過活而不需依賴家庭與社區,義務性的為組織與社區提供自己的知識、工作經驗與技術等。Atchley 根據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結果提出了「退休調適階段論」, Atchley 認為一般人面對退休,通常會經歷七個階段:

 

一、較遠的退休前階段(remote preretirment phase):此一時期一般人尚未考慮到退休的問題,亦尚未為退休做準備。

二、較近的退休前階段(near preretirment phase):此一時期退休者傾向於對退休後生活產生美好的憧憬,如果是合乎實際的、可行的,則可以使個人較順利地進入退休生活。

三、蜜月期(honeymoon phase):此一時期個人剛剛退休,常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並期待將來美好日子的到來。這個時期的長短,則視退休者在退休前所做的各種準備及退休態度的影響而定。

四、醒悟期(disenchantment phase):此一時期退休者逐漸遭遇到不能適應的問題,產生情緒不穩的現象,於是對退休生活開始醒悟,不再抱持幻想的心態。

五、再適應期(reorientation phase):經過醒悟期,退休者重新調適,並發展出一套較合乎實際的角色規範,來因應退休後的轉變。

六、穩定期(stability phase):當退休者能夠重新評估自我的各項情形,重新規劃退休生活,則可以就此安定下來。

七、終止期(termination phase):退休者面臨角色喪失(亦即死亡)的時候。

 

Atchley(1988)指出,因為每一個人的退休時間不一致,因此很難把退休階段與年齡結合起來,而且每一個退休者因其本身因素及外在因素的不同,並非每一個退休者都是依照上述七個時期循序發展,或是每一個退休者都會經歷上述七個階段,其過程因人而異。有些人可能因經濟因素而跳過蜜月期,也有些人可能因為忽然間死亡而結束;有的人可能不必經過醒悟期就可以成功地進入再適應期;有的人則可能因無法適應退休生活的種種變遷,致使退休生活完全沈浸在焦慮與不安的陰影中。總而言之,此一退休調適論旨在分析各階段角色扮演,事件呈現的現象,而使退休者更清楚了解自己退休的過程。

 

貳、認知的觀點:危機理論、持續理論、一致性理論

從認知的觀點談退休的理論,可以包括:「危機理論」、「持續理論」,和「一致性理論」(張明麗,1998),各理論的要點如下所述:

 

一、危機理論crisis theory)要點如下所述:

根據Caplan(1964)的看法,危機的發生主要是個人在面對某一問題情境時,無法用慣有的問題解決方法來因應。 此外,Caplan又將危機分為情境性危機(situational crisis)與發展性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兩類,前者指在生活或學校所遭遇典型的危機;後者指在發展及成熟相伴而來的危機,是一個人在生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轉捩階段,如入學、異性交往、結婚、生產、更年期、退休等。

危機理論主張每個個人、團體及社區都會面臨危機,退休會帶給個體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退休對個體的生活滿意度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而表現出孤立、不快樂,甚至因此而衍生出疾病來。人們應努力克服角色或生活型態的轉變,評估事件的意義,及評估可取得、可因應的個人與社會資源,以重獲平衡的生活。

 

 

二、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Atchley (1971)從認知的觀點提到人類生命週期如同退休行為,每一階段亦有其連續性,社會性職場生涯是一連續的過程,年輕時的人格特質會持續到老年時期如:年輕時活動力強對社交活動高度參與者

,到了老年時仍會不斷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有些非高度工作導向的人,從休閒中獲得自我滿足的模式,亦即從休閒中獲得自我的認同,如:戶外的體驗,而退休機構及相關團體,亦是退休者繼續活動的場所。此種工作的風格會影響退休後的風格,如:持續的社會活動、朋友間的關係、興趣的類型,且這種工作的的認同會持續維持,不受職場的轉變或停止而受影響。這種退休方式會讓個體開始產生其他新的角色來,對退休的角色較能產生認同和價值。

人們必須在職場工作之際,找出有益的生活方式或培養參與社會活動習慣,這樣才能在退休後重新適應新環境,並設法將原有的時間與精力,轉移到其他用途如:重新適應新工作、新朋友、新社會關係或參與社會服務(黃英忠,1990)

 

三、一致性理論(consistency theory

一致性理論則主張影響退休後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個體認知與行為結合而成的認知模式。當個體認知不一致時,就會產生不快樂的心理狀態。此理論認為人們會致力於維持他們的信念、態度和行為間的一致,維持一致的驅力成為一種動機性因素,使得不一致出現時,人們會做某些改變以重新獲得一致(Watts1984)。

 

 

參、無角色之角色理論roleless role

無角色之角色理論是美國學者Burgess1950年所提出,他看到了一種老人被排斥於社會日常活動之外的狀況。老人被擠入一種不參加社會活動的狀態,他稱此為「無角色之角色」。(傅家雄,1991)

通常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是角色、權利、責任相互伴隨著,當一個工作者因為退休,或其它生理機能衰退而無法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扮演其角色,這對一向把工作和角色扮演結合認同的人而言,退休代表角色的喪失,其原角色所具有的地位、社會價值,以及角色行為模式也都隨之喪失,而喪失之後,該角色原來的生產力消失,不再具有生產能力,成了「無用」的人。

但對於退休後所扮演的休閒角色是否能完全取代工作的角色仍然有部分爭議,因為退休後,在工作上所扮演的角色價值不再,僅剩餘價值性較低的休閒性角色,因此,有些年紀較長的人對維持自我的認同和自尊心產生困難,因而掉入了「無角色之角色」的泥淖中。

因此,此理論似乎也可以說明,何以有些人對退休的態度總是消極失望,然而無角色之角色,雖然一時間令退休者不知如何自處,但是要經營退休生活,就必需要認識此一理論的現象設法調適,規劃出適合自己的生涯。舉例來說,參與志願服務、社區活動或繼續受教育都是使退休後生活充滿意義的方法。

 

肆、目標階層論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目標階層,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如果個人的目標階層愈多、愈高,則心理調適愈健全,目標愈多的人,顯示退休後有較多的期望,比較不會產生心理調適的問題;反之,如果是目標愈低、愈少,則比較容易產生心理調適的問題,因此要減低退休者心理適應上的困難,退休者應建立較多的目標和期望,才能有良好的退休生活。

 

伍、撤退理論disengagement

撤退理論係 Cumming Henry 兩人在一九六一年提出。 其研究源自對堪薩斯市二五七位年齡五十至九十歲身體健康、經濟自足的老人所做的橫斷面調查分析,指出:隨著老人健康與體力的衰退,變得愈來愈少參與組織化的社會結構,逐漸退出社交生活(王麗容,1995)。但是撤退的形成並不是老年人單方面的活動,而是老年人本身和社會大眾雙方面的撤退(a mutual withdrawal)。
  撤退理論的基本假設認為:人的能力會隨著生命週期而降低,因此任何一個人他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便會隨著他本身能力的逐漸降低而逐漸脫離,直到終止;這是無可避免的,也是成功老化所必須經歷的過程。這個理論源於退休制度功能論(functionalism),認為老人的健康不良,經濟欠佳,是老人和社會的其他人相互退縮的結果,這是正常的老化過程。由於各種條件欠佳,因此對週遭事物的興趣逐漸降低,乃逐漸撤離。

這個理論給強制退休年齡提供了最有尊嚴的解釋,因為人的退休是要使其原有的工作崗位能新陳代謝,延續下去,否則人人皆工作至死,不只是對工作崗位,就是對社會、國家之發展都是有害的。國內蘇文璽(1995)也認為:撤退理論的基本觀點在闡述社會功能的重要性,強調個體進入老年期後,必須從現有的社會角色、人際關係及價值體系中撤退。

    簡要地說,本理論認為老人的退休生涯應平靜地接受撤離的事實。老人社會角色的喪失,乃是人類個體生命週期的必然循環過程,是其老化過程中必然的結果,並認為適量的減少社會互動是達成心理與社會調適的重要途徑。

 

小結:

綜合上述的退休理論,一般而言,學者大致認同退休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換階段,但是,由於每個人對退休的定義不同,因此,在面對退休時會有不同的處理態度,並規劃出自己退休後的生涯發展。

 

 

 

第二節  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

 

本節首先探討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其次對教師生涯發展的理論進行研究:

 

壹、生涯發展的理論

根據國際教育百科全書(1985)的說法,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係指個人選擇或決定進入某一行業時,為謀適應此一行業的種種規範或要求,扮演和學習該行業的工作角色,由低層級逐漸昇遷發展到高層級的整個歷程。Herr Cramer(1984)主張,生涯發展是一生中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發展出他對自己和生涯的認同。Greenhaus 等人(2000)認為,所謂的生涯發展,是個人經過一連串階段的發展,每個階段皆由與生涯相關的獨特議題、主題與任務所組合而成,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

 

一、Super 的生涯發展理論--維持和衰退階段,如表2-1

Super(1957)的生涯發展理論,是以人類的發展階段為基礎。他強調選擇是一個歷程,而非單一的事件,他將生涯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成長、探索、建立、維持、和衰退。在維持(maintenance)階段,年齡在45-65歲間,此時逐漸取得相當地位,重點在於如何維持地位,甚少創意,且須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衰退(decline)階段,指年齡在65 歲以上,其次階段如下﹕

1.衰退(deceleration)﹕個人隨著年老而逐漸想減輕工作負擔準備退休。

2.計畫退休(retirement planning)﹕個人著手準備退休事宜。

3.退休生活(retirement living)﹕停止原來職場的工作,轉而向家庭、休閒和社交等方面發展不同的角色。

 

2-1  Super 的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維持、和衰退階段

階段發展

年齡

階段特徵

發展任務

維持期

45-64

逐漸在職場上取得相當的地位,並致力於維持現有的地位,較少創意的表現,面對新進人員的挑戰。

1.接受自身條件的限制

2.找出在工作上新的難題

3.發展新的技巧

4.維持職業領域中既有的地位與成就

衰退期

64歲以上

身心狀況逐漸衰退,從原有的工作退休,發展新的角色,尋求不同方式滿足需求。

1.發展非職業性角色,逐漸退隱

2.做一直想做的事

3.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資料來源:Herr&Cramer(1996);林幸台(1989)

 

徐曼瑩(1997) Super 的生涯發展論的有下列十四項基本主張:

1.人們在能力、人格特性、需求、價值觀、興趣、特質和自我概念上皆有差異。

2.人們憑藉著他們的特質而各有適合的職業,且均有多種適合的職業。

3.每種職業雖要求符合其條件的能力與人格特質型態,然而它有足夠的容量空間接納各人的職業差異或在各個職業中的個人差異。

4.個人的職業喜好與能力、生活與工作的情境及自我概念,會隨著時間與經驗而改變。然而個人的自我概念是社會學習的產物,會在逐漸穩定的過程中不斷地選擇與調適。

5.變遷的過程可以歸納為一連串的生活階段,可區分為成長、探索、

建立、維持與衰退等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發展任務與特徵。

這一連串的生活階段構成「大週期」(maxi-cycle),每個大週期在

轉移間又構成一個「小週期」(mini-cycle),即再成長、再探索….

再衰退。

6.生涯型態的本質,即獲致的職業層級及改變工作的取向、頻率,

是受到父母社經地位、個人心智能力、教育、技能、人格特質、

生涯成熟度與個人際遇所決定。

7.個體要能成功地因應環境與任何生活階段的機能需求,有賴於個

體因應需求的準備程度,即生涯成熟度。所謂的生涯成熟係指個

體對其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所俱備之綜合身、心與社會特徵的應

對能力。

8.生涯成熟是一種理論性的建構,其操作性定義隨著不同的理論觀

點而有不同。

9.生涯階段的發展可以藉由個人能力與興趣之成熟度的促進,及實

際嘗試與自我概念的增加所指引。有兩種方法可以幫助個體選擇

到滿意的職業,一是協助他們發展能力與興趣,二是幫助他認識

自己的優缺點。

10.生涯發展的過程基本上是職業自我概念的發展與實踐,它是遺

傳、生理、心理、環境與角色扮演交互作用的產物。在一生中個

人的各種角色扮演著重要影響。

11.個體的角色扮演從回饋中學習,即在個體與社會因素之間、自

我概念與現實之間取得協調或妥協的過程。

12.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有賴於個體可以充分發揮其能力、需要、

價值觀、興趣、人格特質與自我概念,並且個體可以架構其工作

型態、工作情境與扮演角色的生活方式,其成長與探索的經驗使

他感到合適且滿意。

13.人們對其工作滿意的程度與自我概念實現的程度成正比。

14.對多數人而言,工作與職業是人格結構的核心,但對少數人而

言,工作是其人格結構的邊緣,甚至不存在,他們有其他的核心,

如休閒活動、家事等。

二、Hall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後期職業生涯階段,如表2-2

Hall (1986)將職業工作之生涯發展階段分為三個時期。後期生涯階段指的是年齡在50 歲以上,此階段的員工高度關心工作的安全穩定,較不關心自我實現及自主性,強調工作的維持。

 

2-2  Hall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與需求--後期生涯階段

階段

任務需求

社會—情緒需求

後期職業生涯

1.從實際掌權者逐漸轉變為提供智慧、指導和諮詢、顧問的角色。

2.開始參與組織外的活動(部分時間),重新建立自我並準備退休。

1.透過支持和諮詢,以幫助整合個人經驗、智慧,提供別人參考。

2.接受個人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

3.逐漸離開組織。

資料來源: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

 

三、Schein 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衰退至退休後,如表2-3

    依據Schein1978)的觀點,生涯發展的每個時期中均會有個人所要面對與解決的衝突,個人在生涯的適應中多半不會改變其人格或深層結構的部份,而是在面對新情境時,會改變其情境我與社會我的部份,並加以重新組合。

在五十歲至六十歲則是為退休做準備的時期,生活型態的改變將導致經濟、社會地位及健康情形的改變。六十歲到死亡這段時期內將發生一些重大的改變,尤其面對退休後所帶來的衝擊等。總之,如果個體有良好的心理建設以及周全的準備,則能坦然的面對一切,而此刻也將進入某一職業後的生涯發展的第四階段:晚年期(late-career stage)﹕放棄職場的工作角色扮演,安排其他活動角色,完成個人生命歷程。

 

2-3  Schein 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與任務—衰退至退休後

階段

面臨的一般問題

具體的任務

衰退和離職

1.      學習接受權力、責任和重要性的降低。

2.      隨著能力和動機的衰退,學習接受並發展新的角色。

3.      學習管理工作減輕後的生活

1.從嗜好、家庭、社會和社區活動、兼時工作等尋找新的滿足泉源。

2.學習與配偶過更親密的生活。

3.評估整個職業生涯並準備退休。

退休

1.生活型態、角色激烈改變後的調整

2.運用別人累積的經驗和智慧幫助別人

1.從沒有全時工作和組織角色中維持認同與自我價值的意識。

2.維持參與某些活動的能力與活力。

3. 學習如何運用個人的智慧與經驗。

4. 學習如何從過去的職業生涯中獲得充實感與滿足感

資料來源:張添洲(1996),生涯發展與規劃,p86

 

四、Havighurst 的發展任務論—中年至老年期

Havighurst1981)認為個人隨著生物年齡的成長,將有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扮演,依據角色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發展任務(development task)。他更進一步指出,發展任務源自三方面﹕1.生理的成長2.社會文化的需求3.自我的期許。可見其理論強調發展時期與社會角色任務間的關係。依此,其將成人發展劃分為六個時期,而每個時期均包括該時期所需的發展任務。

第四階段中年期:45-57歲﹕1.維持或發展新工作。2.適應生理狀態的改變。3.調整公民角色的扮演。第五階段成年晚期轉折:57-65歲﹕1.調適生、心理狀態準備退休。第六階段老年期:65 歲以上﹕1.適應退休後的生活。2.接納身體狀況退化的事實。3.加強同輩團體的聯誼。4.適當地安排生活。5.適應配偶的凋零。6.保持心理的統整、平和。

 

五、Erikson的第七、八階段—生產對遲滯、統整對絕望,如表2-4

心理學家Erikson的發展理論中提到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轉捩點,把它 們比喻是一個危機,健康的自我發展包含了對多個階段特殊的危機要求作適應 。如果該衝突未獲得滿意的解決,個人將會繼續與之掙扎,並妨礙了健康的自 我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成功是解決下一階段危機的基礎。

 

2-4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第七、八階段任務—生產對遲滯、統整對絕望

階段

發展任務

階段特徵

中年期

生產VS遲滯

處於中年期者需超越自我和目前的家庭,實際參與對下一代的照顧和指導。這些成熟的歲月可能是個人一生中最多產的時期之一,表現於個人適當地去愛、去工作、去娛樂的能力。如果人們不能經驗到一種成就感,則會開始停滯不前,並在心理上死亡。

老年期

統整VS絕望

人們最後這一階段的重要任務:適應配偶或好友的死亡、適應退休生活、保持戶外活動的興趣、接受身體機能的衰退等。當人們回顧過去且重新評價過去時,把自己看做事有價值且有收穫的,享受了成功,且能從以擁有的事物中獲得滿足,把死亡看作生命歷程必經的一部份

並繼續尋找人生的意義,及實現了自我統整。

資料來源:吳芝儀(2001),生涯輔導與諮商

 

六、莊仲仁及黃英忠等人(個人生涯發展階段—維持期與衰退期

莊仲仁(1990) 及黃英忠等人(1991),將個人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為七個階段:

第六階段:維持期」(46-64 歲):在此階段因為個人在自己之工作環境中,已經為個人創造出一個固定階層及領域,並且花費大部份之精力維護自己的職務,讓自己之努力達成預定目標,並且受到激勵與肯定。另外,因工作上之升遷機會不高,因此必須另找尋令其能夠得到滿足之事物,以重新肯定自我。

第七階段:衰退期(約為65 歲以上):個人即將面臨退休之際,在此階段要能夠接受並訓練自己轉換為顧問的角色,以期可以重新適應新環境及新角色之扮演。

 

 

 

貳、教師的生涯發展理論

    教師是整個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隨時掌握社會的趨勢,做好生涯發展的規劃,才能適時地教導學生成為現代化的國民。

 

一、教師的生涯週期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美國教育學者Fessler1995)提出,教師的教育生涯週期可分為八個階段,包括:就業前的階段、接觸教育工作的階段、信心的建立、熱心教學與成長、工作挫折。其中第六、七、八階段敘述如下:

第六階段穩定的工作心態:穩定的教師已達工作高峰,開始停頓,甚至呆滯不前,只求安於現狀不再求進步。每天按例上班教學,保持現狀,領取薪水,雖然不致違背學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已不再積極追求進步和成長,不再願意多付出,只想工作到服務期滿,準備退休。

第七階段:事業的衰退期。此時期是教師準備退休或離職的階段。對有些人而言,因為有很多工作成就的經驗,正期待著轉換職業或退休;但對另一些人而言,缺乏工作的成就感,這段期間也許是痛苦的,尤其是被迫退職的教師。其心中充滿著怨氣和反感,恨不得及早離開感覺沒有回報的教職。期間也許很短,或許也能拖幾年,但心理的感覺是不愉快和挫折的。

第八階段:退出學校工作崗位。此階段,有的服務期滿而退休;有的可能被迫提前退休或離職。不論如何,退休,面臨的將是失業、失去工作角色;當然也是探討下一階段新人生的大好良機。

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生涯,自青年期學習專長做就業準備開始,歷經上述八個階段,而邁入退休的人生,每一階段的期程長短因人而異。

 

二、其他相關理論:茲將學者對教師退休階段之生涯發展的理論彙整於表2-5

 

2-5  教師生涯發展的理論

張添洲(1996)

Steffy(1986)

林幸台(1995)

 

高強華(1988)

 

衰退期:脫離工作生涯、維持身心健康、防止老化。

離開階段(Exit Stage):由於邁入教育界的理由以不存

在,或是已經屆臨退休的年齡。因此教師將其重心放在規劃未來。

退休落幕階段:此為離開教育工作後,生涯寂寥的時期,有的人在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有的則繼續尋求其他工作,以防止老化;有的已是齒危髮禿,多病故人疏。

 

總結:

    從以上各發展理論,退休後的重點任務由學校轉為家庭、休閒、社會活組織外的各項活動。生涯發展的階段並非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歷程,而是具有動態的與彈性改變的可能,亦隨個人的差異與身處情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張添洲,1996)。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也可以造英雄,教師能以積極的態度視退休為人生另一階段新生活的開始,妥為規劃,則其退休生涯仍可繼續創造出人生另一層面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章  退休教師生涯發展影響因素的探討

 

在教師生涯發展歷程中所牽涉到各種情境因素非常的多。亦即,生涯發展不單是個體的事,其牽涉到發展個體在環境中所面臨的各種變化,以及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故探討教師生涯發展必須同時研究教師的個人環境層面與組織環境層面的種種影響因素(孫國華,民1997)。

 

 

 

第一節          影響退休生涯的因素

 

退休後在各方面會帶來不同的變化,相對的也會得到一些資源,研究者認為這些變化與資源,可能會影響到生涯發展的規劃。

 

壹、退休的改變

退休後必會帶來的改變,綜合國內外研究者的看法(Myers &

Booth,1996;引自辜慧瑩,2001)包括:

 

一、有意義角色的喪失:工業社會中,工作角色常是個人身分的主要來源,退休後會因無工作便使人產生無用感、無價值感。

二、收入減少:退休後失去工作所得,雖然有優渥的退休金給付,但是缺乏工作收入,總會讓人比較起來感覺沒有收入。

三、工作相關的社會接觸減少:退休後與以前的同事常會因見面次數的減少、或沒有共同的話題而疏遠。

四、家人關係的變化:退休會增加夫妻相處的時間,可能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婚姻關係,但也可能會加劇婚姻中的不快與摩擦。另外,與子女、孫子女、媳婦等的相處時間也會提高,因此與家人互動關係也可能改變。

五、健康的惡化:積極參與工作及繼續使用肌肉和腦力可以延緩老化、維持健康,但退休意味著個人從其持續性的工作環境中退出,可能導致個人活動機會及頻率減少,對健康有害。

   

貳、退休者的資源

資源的擁有對退休調適是重要的,以下將進一步討論:

 

一、     McDonald(1980)將資源的內容歸納為五大類:(引自邱清榮,1997)

〈一〉規範性資源:指文化規範所賦予個人是否得以合法擁有權威。

〈二〉經濟性資源:包括職業、收入。

〈三〉情感性資源:包括對關係的投入成度、對關係的承諾或依賴程度。

〈四〉認知性資源:對權力運作的認知。

〈五〉個人性資源:包括性格、外表、能力。

 

 

二、Sara & Jay(1996)分析老人的資源,將之分類為:(引自邱清榮,1997)

〈一〉物質的資源:包括收入、經濟資產、住屋、車子等。

〈二〉健康的資源:自我照顧的能力、照顧他人的能力。

〈三〉照顧的資源:得到照顧者的方式。由自己的經濟資源得到的嗎?在自己的家中嗎?由社區還是國家處得到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認為會影響退休調適之資源因素應可分類為下列幾種:

(一)經濟資源:包括收入、財產及退休給付。較富裕的退休者,一方面可以避免依賴他人,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各種退休前預定的計畫,較容易調適退休生活。

(二)健康資源:履行日常生活活動、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能力。退休者若有較佳的健康,自己能履行日常生活活動,則較不需依賴他人的幫助。維持獨立自主有助於退休後士氣之保持。另外,健康的身體會提高退休者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之機會,有助於調適因退休所喪失之工作相關的社會接觸。

(三)社會支持:包括實際接受到的社會支持、及社會參與(參與各種宗教、休閒、志願活動等的情況)。友誼可以作為面對各種危機的緩衝劑,因此面臨退休時,若有來自社會網絡的支持,則有助於調適退休變動。再者,退休後參與工作以外的社交生活或活動可以使時間結構化,不致有終日無所事事的感覺,也可以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退休後在各方面所帶來的變動,以及退休者所擁有資源的多寡,會影響其在生涯發展的規劃。也就是說退休者能調適各方面的變動因素、握有足夠的資源,就可以與他人作平等互惠的互動,有利退休者維持其自主性與尊嚴,如此對退休後的生活會感到較滿意,在生涯發展的規劃也會更加的順利。

 

 

 

第二節 影響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

 

壹、生涯發展過程所涉及的四個因素:

Krumboltz 等人於1975 年提出生涯發展過程所涉及的四個因素:

(Zunker1994)

 

一、天賦與特殊才能

天賦與特殊才能包括了可能限制個人生涯機會的遺傳特質。

 

二、環境條件及事件

環境條件及事件被視為是時常超出個人控制的影響因素。此處所強調的是,在個人環境中的某些事件及環境,將影響技能發展、活動及生涯表現。例如旱災與洪水,將會影響經濟狀況,這是超出個人控制範圍的實例。

 

 

三、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包含了工具性學習經驗及聯結學習的經驗。工具性學習經驗是個人經由對事物的反應,經由動作的直接觀察結果,及經由他人反應所學習到的。聯結學習經驗則包括對於先前中立狀況的正面及負面反應。例如,「所有的政客都不誠實」與「銀行家非常有錢」的說法,影響了個人對這些職業的知覺、看法。這些關聯經驗,亦可能經由觀察、書面材料與影片中習得。

 

四、任務取向技巧

第四個因素,任務取向技巧包括了個人所發展出的一組技巧,諸如問題解決技巧、工作習慣、心理狀況、情緒反應,及認知反應。這組已發展成形的技巧,大幅地決定了個人所面對之問題與任務的成果。

 

Zunker(1994)認為,對每個人而言,生涯選擇的決定過程是複雜

且獨特的,端賴個人的認知能力及所處環境的社會結構。本質上,人

們以內在的價值、興趣、成就經驗,及以其外在的工作環境中被接納

或贊同的程度來檢視他們的選擇。

 

貳、影響生涯選擇的因素:

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面對各個階段的生涯選擇,而生涯選擇

是項極為複雜的工作,其影響因素很多,張添洲(1996)將其彙整如下:

 

 

一、個人的人格特質

生涯發展的主體是個人,因此個人的人格特質影響了生涯選擇。包括心理特質(如智能、性向等)、生理特質、教育程度。

 

二、社會環境

包括了社會政策、社會變遷、社會價值觀、社區環境的背景、經濟發展程度、工作機會多寡。

 

三、家庭背景

父母背景(如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對子女的期望與教養等)、自我的家庭背景(如婚姻狀況、家庭氣氛、子女數目等)

 

四、學習經驗

包括教育與訓練的背景。

 

五、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的因素,尚有其他因素會影響生涯選擇,如文化因素、

師長或同儕的影響、及其他不可預期的因素(如家人的生老病死、意外等),這些都會影響生涯選擇及生涯的發展。

 

六、交互作用的結果

以上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影響。

 

 

Ginzberg 認為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持續不斷歷程,隨時都要做不同的抉擇,外在社會環境,個人身心上的發展,人格特質,價值觀念,教育機會,工作成就等均會影響生涯發展的過程(張添洲,1996)。在生涯選擇的過程中,職業選擇對於個人生涯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職業選擇並非單純性、短期性的事件,也非僅憑部份資料與訊息就能立即下定結論,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隨時交互影響,其關連性錯綜複雜,因此職業選擇應基於長期性的觀點,從個人的幼年時期發展開始,直到退休,甚至死亡為止,這種長期職業發展的觀點,即為生涯規劃的重點所在。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如下:(張添洲,1996)

 

一、外在因素

屬於外在的變項,非個人所能決定,包括:國家經濟建設政策、

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景氣的好壞、社會的發展、就業機會的多寡。

 

二、內在因素

屬於個人本身獨特發展特質因素,包括:性別、興趣、能力與專長、人格特性、工作技能、社會經濟地位、道德價值觀念。

 

參、影響工作生涯發展的因素:

丁櫻樺(1986)將影響工作生涯發展的因素彙整如下:

 

一、工作滿意度

Argyle 認為工作滿意是一個人生活中整體滿足的一個主要因素,工作滿意可以定義為,對工作的一切包括工作本身、工作的薪酬或環繞著工作的其他事物之一種反射性、認知性的滿足狀態。工作描述指標(job description index)是目前最常用來研究工作滿意度的測量方法,以五個指標來予以評估滿意程度,這五個指標分別為:工作本身、薪資、升遷、上司與同事。

二、性格與工作的適配性

性格與工作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在工作環境中每個個體存在著差異,例如個人能力不同,會影響工作的成效;興趣與動機不同,會影響投入工作的程度。

() 智商及其他能力:除了智商之外,包括了判斷能力、創造力及社會技能。

() 動機:成就動機與成長需求。

() 性格特徵:與工作相關的性格特徵,是主導社交行為的特徵,包括外向、自尊、內控與外控。

 

    三、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的來源包括工作本質的因素、組織中的角色、生涯發

    展、工作中的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

 

影響生涯發展的因素甚多,有些是個人所能掌握的,有些則是不可改變的外在因素,如何善用能控制的因素,以作為個人最佳的選擇,才是生涯選擇的重點所在。

 

肆、影響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

    Fessler強調教師的生涯發展是個動態的概念或歷程,在生涯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反應出個人和組織環境因素的影響。Fesslerr(1985)借用 Getzels社會系統論的觀點,認為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如下(高強華,民1988)

 

一、個人環境因素

        個人環境因素可能單獨或復合的影響到個人的工作行為和生涯發展,包括:

1.家庭的支持結構

       如內部支持系統、家庭角色期望、經濟狀況、主要家庭單位的規模、家庭成員的特殊需求。

2.積極的關鍵事件

       如婚姻、孩子出生、繼承、宗教經驗、更高等學位的完成。

3.生活中的危機因素

       如心愛的人生病、死亡、個人的病痛、經濟損失、離婚、法律問題、家庭財產的濫用。

4.累積的經驗

       如教育背景、與兒童相處經驗、校外的工作、不同的教學工作、專業發展活動。

5.副業進路

       如嗜好、宗教活動、義工、旅遊、運動等。

6.個人的特質

       指生活目標與抱負、個人價值系統、生活的優先考量、人際關係、社區的情感等。

 

二、組織環境因素

1.學校常規

2.行政人員和督學的管理風格

3.社區中的公共信任氣氛

4.社區對該校所抱持的期望

5.專業組織所提供的活動和機會

6.工會在此系統中的氣氛

 

總結:

本研究在影響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因素採取Fessler的影響因素,雖然分為個人環境與組織環境,但各項因素對個人的影響非僅單方面的,經常是交互循環的互動關係,在一個充滿了激勵、挑戰和支持或增強的社會中,教師們更應能夠積極負責、樂觀進取,才能不斷的自我成長和進步。


第四章  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研究

 

有關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相關研究上,分為退休理論的實證研究、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政府機關對退休教師的實際資料,最後探討研究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重要性

 

 

 

第一節 退休理論的實證研究

 

可以從理論的驗證、退休的準備與計劃、退休的態度、退休壓力、退休後的生活,以及滿意度等層面加以分析:

 

壹、理論的驗證

在理論的驗證上,Bel11979)以一百四十五位平均年齡為六十九歲的退休男性為對象,調查退休時、退休六個月,以及退休十八個月的生活滿意惜形,並且以危機理論、持續理論以及一致性理論等三個理論做為檢驗的依據。

研究結果發現,在危機理論上,退休會降低受試者的生活滿意度;在一致性理論上,社會地位愈高者,他的生活滿意度愈高。這個研究結果,與前面文獻所提到:危機理論的退休者,因為退休之後會減少個能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所以,會表現出孤立與不快樂的情緒和行為;而一致性理論的退休者,其退休之後的心理適應滿意程度受認知程度的影容的理論相符合。(引自魏文瑞,1997

 

貳、退休的準備與計畫

在退休準備上,教育程度、年齡、性別,會影響退休後的收入計畫;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和收入狀況,會影想退休者的工作及休閒計畫(Kragie 1989;引自魏文瑞,1997))。而當個體考慮退休時,退休者關心的話題是如何維持健康(陳毓璟,1989),也就是生理保健和醫療的照顧(吳淑娟,1982)。蕭雪玲(1988)指出國小退休前教師最感到關心的是生理健康、休閒娛樂及心理衛生等三項問題。謝榮茂(2003) 指出退休之際教師對於退休生涯規劃教育需求,以「生理健康」、「財務管理」、「休閒娛樂」、「心理衛生」最為需要,最不需要的是「再就業」。

 

參、退休的態度

有人以積極的角度看待退休,而將退休視為是一個生命的開始(陳毓璟,1989),因此,退休者在退休前,如果健康良好,工作順利,對老化態度有正面態度時,他對退休所抱持的態度就會愈正向,而且,其心理適應也會愈好,(李倩華,1987),但是,如果工作壓力愈大,則對退休的態度就愈負面(張明麗,1991),此外,也有人站在消極的角度看退休,認為退休會讓一個人的健康衰退,因為他們認為退休會帶給他們不利的影響,這種不利的影響包括:失去生活的重心、金錢、健康以及寂寞感與不知如何打發時間等(陳毓璟,1989)。

因此,在談到影響教師退休態度的因素時,通常可以包括:性別(魏文瑞,民86;蕭雪玲,1998)、年齡(陳毓璟,1989;張明麗,1991;吳淑娟,1995;魏文瑞,1997;蕭雪玲,1998;鄭國斌,2002謝榮茂2003)、教育程度(魏文瑞,1997;蕭雪玲,1998)、任教地區(張明麗,1991;魏文瑞,1997)、工作職位(張明麗,1991;吳淑娟,1995;魏文瑞,1997)、經濟狀況(譚以敬,1996;魏文瑞,1997)、健康(陳毓璟,1989;吳淑娟,1995;譚以敬,1996;魏文瑞,1997;蕭雪玲,1998謝榮茂2003)、婚姻狀況(魏文瑞,1997;蕭雪玲,1998)、休閒參與度(陳毓璟,1989;譚以敬,1996)、工作經驗(李倩華,1987;張明麗,1991)、預定退休的年齡等(張明麗,1991)、以及生活適應(賴永和,2001)

 

肆、退休的壓力

處在現今的社會裡,每個人每天或多或少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而且,每個人對壓力的承受度也不相同,「退休」通常被人視為是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有人甚至將退休當成是生活中的一個壓力事件,例如:謝榮茂(2003)以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抽取樣本數600人,研究發現退休教師是略有工作壓力的,程度屬中上,因其教育程度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而有差異;Boos1991)以一千五百一十六位(其中,退休的男性有六百九十六位)年齡在三十九歲到八十八歲的男性為對象,調查他們面對退休的壓力情形,結果發現:健康狀況不佳、家庭的財務狀況兩個問題,會引起退休的壓力。(魏文瑞,1997

 

伍、退休後的生活及滿意度

當個體在退休之後,最切身的問題即是面對因退休所增加的工作時間,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會改變個體原有的生活目標;程又強(1985)的研究指出:有百分之四十六點三的公務人員,退休後改變了生活目標,在生活目標選擇上,退休前多著重社會取向,而退休後則傾向家庭及個人取向。此外,黃定妹(1994)的研究發現:退休十年內的中小學教師,在「心理」與「社會」的功能上表現良好。通常,退休的人比較關心退休之後的財務和收入問題(Kragie1998)。

個體在退休之後可能會增加幾種生活方式,包括:個人的休閒活動、自我照顧活動、與朋友閒聊、沒有職業的工作、參與宗教活動(George1984)(引自魏文瑞,1997),以及電視節目的欣賞和閱讀報章雜誌(徐道昌、劉漢民、陳雲仙,1988;陳毓環,1989;鍾思嘉,1988),最後兩者(電視節目的欣賞和閱讀報章雜誌)尤其是公務人員較常做的活動(鍾思嘉,1988),而退休老人的戶外活動則以散步的比例為最高(徐道昌等,1988),此外,有些退休人員希望能參加社會服務的工作、或者擔任公家機關的顧問、公共事務,以及圖書等管理工作(徐道昌等,1988)。退休教師的社會參與各層面中,以志願服務層面的社會參與最高(賴永和,2001)。徐美鈴(2002)提到退休初期適應的策略有:(一)積極進修學習,保持社會參與。(二)照顧家人、整理家務。(三)運動、休閒、與閱讀。(四)順其自然,隨興生活。(五)再就業。(六)擔任義工服務。(七)生活儉樸。(八)退休生活適應的動力。

另外,有些退休人員認為退休後是另一個就業的開始,所以有些企業願意雇用內部退休人員繼續工作,而且傾向於留任原來的工作,(謝明吉,1990)。考量我國退休老人再度投入就業市場,從事有酬工作的可行性及缺失,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李臨鳳1988;何智綺,1995;游鴻智2000)

至於,在退休生活滿意度的研究上則發現:收入會影響退休的滿意度(謝曜宇,2001),而健康是影響個體退休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Seccombe & Lee1986;朱坤連,1995)。

 

綜上所述,從退休前的準備到退休後生活的滿意度,提到影響個體的各種因素,而哪些影響因素會影響國小退休教師的生涯發展?有待本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第二節 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實證研究

 

本節將就教師生涯發展相關研究做一歸納整理,從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生涯發展及相關研究加以探討。

 

壹、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生涯發展

受到發展生理學的影響,自1950 年代以後,「年齡」與「服務年資」即被心理學家廣泛運用來了解人類心理與生涯發展,可以Super1957)為代表,之後,各學者研究變項的領域與範圍相繼擴大,包括性別、職務、婚姻狀況…等,教師背景變項與教師生涯發展之間具有顯著相關存在的研究成果,逐漸獲得學者們的認同。茲將背景變項與教師生涯發展的實證的分析與研究結果分述於下:(莊國鋯,民2001)

 

 

一、性別

孫國華(1997)的研究發現,男性教師在「學習成長」上顯著高於女性教師,女性教師則在「穩定停滯」、「撤離衰退」上顯著高於男性教師。此外,以性別變項來探討教師生涯發展情形的學者有McDonald(1986)Burke(1987)DeMoulin Guyton(1988)Huberman(1989)Webbs Sikes(1989)、林幸台(1989)、蔡培村與陳伯璋(1996)等,這些學者都認為男性教師與女性教師在生涯發展的歷程中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值得深入探討。

 

 二、服務年資

         年齡與服務年資是最早被用來探討的研究變項, 孫國華     (86)的研究指出,資淺的教師有顯著的「適應探索」的特徵,資深的教師則具有「穩定停滯」、「撤離衰退」的特徵, 此外學者如Fuller(1969)Unruh Turner(1970) Peterson 1979)、Newman(1980) Burden(1981)Cohen Klink(1989)、蔡培村與陳伯璋(1996)、蔡培村與羅文基(1994)等人的研究都顯示: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其生涯發展的情況會有顯著的不同,因此透過年齡和服務年資,可以說明教師生涯發展改變的情況。

 

 三、擔任職務

SikesMeasor Woods(1985)的研究均發現不同任教科目 的教師在生涯發展情形上有顯著的不同,從事科學類科教學的教師在生涯發展上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挫折、轉業與提早退休的傾向,任教藝術學科的教師則比較需要職業調適與生涯輔導。孫國華(1997)的研究發現,兼主任職務的教師較沒有「撤離衰退」的現象,並具有較高的「學習成長」,國內學者蔡璧璉(1996)、蔡培村(1994)等的研究也指出任教學科與擔任職務確是影響教師生涯發展的重要變項。此結果與Huberman(1989) 、蔡培村與陳伯璋(1996)、曾慧敏(1996)、林慧瑜(1994)的研究結果相同。

 

 四、教育背景

日本學者Yamagishi(1995)曾比較一般大學畢業與教育大學畢業的教師在從事教職時的表現,結果發現教育大學畢業的教師具有較高的生涯承諾。Peterson(1979) Newman(1980) WebbsSikes(1989)Vonk(1989)、蔡伯村與陳伯璋(1996)、蔡伯村與羅文基(1994)的研究也都顯示,教育背景較高的教師在學習新知的特質上比較低教育背景的教師明顯。

 

 五、進修經驗

孫國華(1997)的研究發現,有參與進修的教師在「學習成長」與「專業成熟」的表現較佳,且進修的層級愈高者在「專業成熟」方面表現愈佳。此結果與Fuller(1969) Peterson(1979) Newman(1980) Webbs Sikes(1989) Huberman(1989) Vonk(1989)、蔡伯村與陳伯璋(1996)、林幸台(1986)的研究結果相同。

 

貳、其他相關研究

為了更清楚地瞭解國內外學者對於教師生涯發展的研究趨勢,將整理如表4-1

 

4-1 教師生涯發展研究分期類型與相關因素摘要表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分期類型

研究焦點

Fuller

(1965)

 

中小學教師

 

訪談法

 

1.教學前關注階段

2.早期生存關注關注階段

3.教學情境關注

4.關注學生階段

生涯關注

 

Unruh

Turner

(1970)

 

教師

 

訪談法

 

1. 職前期

2.任教初期(約1-6 年)

3.安定期(約6-15 年)

4.成熟期

專業表現

 

Katz

(1972)

 

幼稚園教師

 

訪談法

 

1.生存期

2.穩固期

3.創新期

4.成熟期

教學關注

 

Gregorc

(1973)

高中教師

 

訪談法

 

1. 形成階段

2.成長階段

3.成熟階段

4.充分發揮專業階段

專業知能

 

Newman

(1978)

 

公立學校教師

 

訪談法

 

1.第一個十年:適應工作

2.第二個十年:穩定教學

3.第三個十年: 採用非正

式方式處理教學問題

專業知能

 

Field

(1979)

 

國小教師

 

訪談法

 

1. 生存階段

2.發展階段

3.成熟階段

專業態度

 

Burden

(1980)

 

國小教師

 

訪談法

 

1.生存期(第1 年)

2.適應期(第2-4 年)

3.成熟期(5 年以後)

專業知覺

 

McDonald

(1982)

 

公立學校教師

 

訪談法

 

1.轉換階段

2.探索階段

3.發明與試驗階段

4.專業教學階段

教學態度

教師效能

 

Christensen

(1983)

中學教師

 

調查法

 

1.早期:發展教學能力

2.中期:成熟與承諾

3.晚期:轉換

生涯態度

專業特徵

 

Fessler

(1985)

 

中學教師

 

調查法

 

1.職前階段

2.導引階段

3.能力建立階段

4.熱誠與成長階段

5.生涯挫折階段

6.穩定與停滯階段

7.生涯低盪階段

8.生涯落幕階段

個人環境

組織環境

 

DeMoulin

Guyton

(1988)

公立學校校長

與教師

 

調查法

 

1.預備階段

2.發展階段

3.轉換階段

4.衰退階段

生涯發展

教學態度

心理特徵

 

Huberman

(1989)

 

中小學教師

 

訪談法

 

1.生涯初探期(約1-3 年)

2.穩定期(約4-6 年)

3.試驗行動期(約7-18

4.評估期(約7-18 年)

5.平淡期(約19-30 年)

6.保守期(約19-30 年)

7.撤退期(約31-40 年)

 

Steffy

(1989)

 

 

 

1.預備期

2.專家期

3.退縮期

4.更新期

5.退出期

 

王秋絨

(1989

 

 

調查法

 

1.新生期

2.平淡期

3.厭倦期

 

林幸台

1989

 

國小教師

 

調查法

 

1.投入

2.挫折

3.遲滯

4.學習

5.轉移

生涯現況

 

蔡培村

(1996)

 

中小學教師

 

調查法

訪談法

1.適應期.(任教第1 )

2.建立期(任教第2-5 )

3.成熟期(任教6-15 )

4.穩定期(任教16-20 )

5.轉折期(任教21-30 )

6.後發展期(任教31 年以上)

專業發展

 

曾慧敏

(1996)

 

小學教師

 

調查法

 

1.成長期

2.成熟期

3.穩定期

4.轉折期

5.挫折期

生涯關注

工作需求

 

孫國華

(1996)

 

國中教師

 

調查法

訪談法

1.適應期

2.能力建立期

3.成熟期

4.穩定期

5.轉折期

6.後發展期

專業知識

專業能力

專業態度

 

林慧瑜

(1994)

 

國小教師

 

調查法

 

1.自我關注階段

2.紀律關注階段

3.教學工作階段

4.學生學習與福祉階段

5.校園與社區關注階段

教師關注

 

劉明秋

(1994)

 

國小教師

 

調查法

 

 

生涯迷思

 

梁瑞安

(1996)

 

國中小教師

 

調查法

訪談法

 

生涯承諾

 

陳淑

(1998)

輔導教師

訪談法

 

專業生涯發展歷程

阻隔因素

林靖芬

(1999)

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

調查法

 

1.      積極學習

2.      成熟適應

3.      挫折失落

4.      遲滯被動

生涯發展

工作滿意度

朱俊淇

(2000)

國小教師

 

訪談法

1.      工作型停滯

2.      升遷型停滯

3.      人際型停滯

4.      家庭型停滯

5.      生理型停滯

6.      混合型停滯

生涯發展停滯期

陳怡錚

(2000)

國中女教師

訪談法

 

生涯發展

洪靖惠

(2000)

國中音樂教師

調查法

 

個人近程、中程及遠程

自我效能

生涯規劃

高秀蓉

(2000)

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

訪談法

 

生涯轉換

許明文

(2001)

公立高職科主任

調查法

 

1.      積極學習

2.      成熟適應

3.      遲滯被動

4.      挫折失落

生涯發展、工作滿意、組織承諾

莊國鋯

(2001)

台北市國小教師

調查法

 

 

生涯發展

學習需求

林靜宜

(2001)

國小女性教師

調查法

 

 

生涯阻礙

陳怡靜

(2001)

知識工作者

訪談法

1.計劃型  2.適應型  

 3.修正型

職涯發展歷程

翟智怡

(2001)

高中職女性校長

訪談法

 

生涯發展

蔡素紋

(2001)

未婚單身女性教師

訪談法

 

生涯之錨

吳敏綺

(2001)

國民小學女性主任

調查法

 

 

自我概念、角色壓力

生涯發展

黃有麗

(2001)

女性公務人員

訪談法

1.      穩定發展型

2.      起伏發展型

生涯發展--生涯之錨

蔡孟翰

(2001)

國中小中年教師

 

調查法

 

 

工作價值觀、生涯發展需求

廖淑珍

(2002)

國小教師

 

訪談法

 

生涯承諾

 

黃珮瑜

(2002)

國小教師

 

 

 

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生涯承諾

楊素惠

(2002)

國小特殊教育教師

調查法

訪談法

1.成熟投入

2.穩定停滯

3.學習成長

4.挫折轉移

5.適應探索

(由多至少)

生涯發展

胡冬吟

(2002)

國民中學校長

調查法

訪談法

 

生涯規劃

何金玉

(2002)

國中已婚女性教師

調查法

 

 

生涯動機

劉恒妏

(2003)

國中教師

調查法

 

1.      轉變職業

2.      無生涯轉變

3.      暫時間斷工作生涯

4.      回歸家庭角色

生涯轉變

謝榮茂

(2003)

中部地區國小教師

調查法

 

 

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教育需求

國外資料來源:引自莊國鋯(2001);國內資料: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以上整理發現,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理論非常之多,不過研究對象少有談到退休教師,本研究針對國小退休教師生涯發展情形進行探討,以提供退休教師協助的資源。


第五章 受訪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故事

 

本研究將訪談七位退休教師,基本資料如表5-1。依其生涯發展主要中心目標及規劃,分成以下四節來敘述生涯發展的實例。

 

5-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一覽表

編號 性別  退休年齡

職稱

子女數

興趣

其他

M1

52

主任

2

圍棋 看書

音樂 露營

退休約二年

M2

58

老師

3

釣魚 爬山

退休約十年

M3

55

老師

3

下棋 布袋戲

退休約二年

M4

50

主任

2

畫畫 登山

退休約六年

F1

52

老師

2

文學 藝術

退休約二年

F2

50

老師

2

爬山

退休約一年

F3

58

老師

3

英文

退休約三年

M表示男生;F表示女生

 

 

 

第一節 開創人生事業的第二春

   

  教師退休後,不代表事業的結束,可以規劃另ㄧ事業使其有一番成就,以下便是受訪者M1M4的成功例子。

壹、M1投資幼稚園、成立棋院

「幼稚園、棋院是主要的生涯規劃,如何改造幼稚園、成立頗具規模的棋院…」

 

一、改造幼稚園

M1是主任身分退休,在學校曾經擔任教導主任、總務主任,行政經驗非常豐富。家族經營幼稚園,但在教學、環境上一直沒突破,經營運作不是很好,直到退休後正式由M1接管。M1對於經營學校的事務非常熟悉,自接掌後,發揮其專業知識,首先重整門面、粉刷園舍、鋪地板、掛新招牌。再來加強課程,引進新潮的小提琴、中國鼓、踢他舞、美語、圍棋等才藝,並在三個月內辦理一次成果展,藉此展現強力招生,將原先的傳統老舊注入ㄧ股創新的潮流,讓整個幼稚園活了起來。

      M1覺得行銷非常重要,他給了我這次幼稚園新的宣傳單,完全以彩色印刷,『紙』感與『質』感都讓人刮目相看、稱讚不已。他提到將來有個構想,可以成立行銷點,給予媽媽婦女工作的機會給予佣金,利用她們的推銷,來幫助幼稚園的招生。

 

二、重視棋院的素養

M1對圍棋有很濃的興趣,在學校時就致力於圍棋社團,從聘任教師、招收學生、圍棋教室的佈置都不餘遺力,目前學校圍棋社團也維持一定的人數。退休後把多數的時間投入棋院的成立,避免走向「商業化、只贏棋」的錯誤方向,聘情專業的老師,重視學生圍棋的素養,要求學生要記錄比賽棋譜的習慣,記取比賽經驗、學習別人的優點,再慢慢研究自己策略,在培訓的學生上更有一段、三段、四段,及六段的高手。

      在棋院裡有一位六段的女選手,不但棋異精湛、在學校成績排行更是數一數二,她就是M1的女兒,記者採訪過她,她是棋院裡的活廣告更是好榜樣。主任常常勉勵棋院裡的學生,在功課上能互相切磋,也教導一些讀書、思考的小秘訣,讓他們能夠悠遊於下棋的世界,也能體會讀書的樂趣。

 

三、後記

      M1做事不慌不忙,非常投入自己的事業,研究者仍記得,訪談第一位退休教師時,心中的緊張與害怕,不知道來的是怎麼樣的人?不知道他會不會談很多呢?雖然知道他是不錯的人,不過仍讓研究者心裡忐忑不安;記得第一次訪談時,時間很趕,他要我把訪談大綱題目留下,讓他回去寫好答案再交給我,這時我還必須跟他解釋我的研究要花一點時間作訪談,他才晃然大悟,急促完成的部分我只好以電話訪談的方式做進一步的確認。

大學我是幼兒教育系畢業,對於經營幼稚園很又興趣,事後我也私下去幼稚園看看他辦公的情形,他很歡迎我,教了我不少行政業務,從土地的登記、建築物的規劃到教師的聘請與教學,讓我了解到創辦幼稚園的辛苦與壓力。

      M1的太太也是老師,目前也規劃提早退休投入協助先生的事業。他們空餘的時間只剩下星期天,這天一定和家人出去爬爬山、散散心,或者找朋友聚聚聊聊天。

 

貳、M4經營茶葉生意、自製梅子、中藥

  「從茶葉生意到賣梅子相關產品,做生意的秘訣是…」

 

一、做生意從推銷自己開始

M4是主任退休,平常喜歡交朋友,常約大家過來泡茶唱歌,一有空便和朋友去品茶,在退休前就開始接觸茶葉的相關資訊,退休後加入嘉義著名茶行的聯鎖店,慢慢開始買賣。M4交朋友的面很廣,他提到要懂得推銷自己,以一個人為中心慢慢擴展出去,遇到朋友婚喪喜慶都會去拜訪,送禮時也以好茶相送,讓大家知道他在賣茶葉,所以大家有需要時自然就會找上門。只要茶葉夠香、喝的順口,名聲自然就會散播出去,朋友們的迴響就是最好的廣告。

   經營茶葉生意一段時間,M4對茶葉也有進一步的認識,不再加盟著名茶葉行,開始到處品嚐批發好茶,利潤相當可觀。

 

二、行有餘力、投資其他事業

等到茶業生意有固定的客戶,M4開始製作梅精、梅子酒,採梅子、整理梅子、製作梅子就必須花上三四天的時間,所以他請了一個固定工人來協助他、專門清理製作梅子的善後。他帶領我帶製作的工作室參觀,述說梅子的製作過程,製作不同的梅子,方法不同,所選擇的梅子也大有學問。工作室裡頭散佈著梅子香,我喝了一小杯的梅精,感覺起來很爽口,梅精濃縮了梅子的香味與精華,幫助人體消化、解除疲勞。

    除此,M4也研究經絡,以前在學校時成立了藥草園區,教導老師、學生認識簡單的藥草,及基本的知識。退休後會在家外面種ㄧ些藥草,隨時可用、隨手可得,偶而鄰居有人扭傷也主動幫人擦藥推拿,而親戚也將相關藥品放在這裡一起寄賣。

 

三、後記

    M4非常了解自己需要的,剛開始太太對於他的提早退休有些不諒解,怕他退休後沒事做,把退休金花光。其實不然,M4將自己的事業經營的有聲有色,成本很快就回收了。所以M4堅持提早退休,如此才有體力去規劃實現自己的理想。工作之餘,他也會陪陪老婆散步、爬山,興致一來也拿起畫筆作畫,他提到畫畫一直是他的興趣,還有開畫展的計劃呢。

    M4曾經是國教輔導團的輔導員,他很了解政府機關處理事情的風格—不夠積極,他告訴我身為學校的主任,是校長與老師溝通的媒介,

只要決定這個活動要做了,就要讓學校的每個成員動起來,主任是關鍵,只靠嘴巴是不行的,必須有完整的計劃、帶領每個人做好每個步驟。

 

小結:

受訪者M1M4在退休之際就規劃了自己的另ㄧ事業,也就是說退休後的生涯早已有了計劃,所以他們選擇五十歲退休,好讓自己能再為新的事業好好打拼。

 

 

 

第二節 退而不休繼續服務教育

   

「只要有機會,我想再回到學校服務…」

   

一、M3家父老邁,改變規劃

M3在五十歲就提出退休,在訪談過程中M3提到只要有機會回學校教書,他非常願意。既然如此,為何要提早退休呢?

    M3顧慮到家父老邁,老人家又捨不得讓田地荒廢,M3不想讓他這麼辛苦,田裡的工作慢慢由他來接替,笑笑的說:每天就是把上班的時間改為種田的時間,在作息上沒麼改變,步調反而比較輕鬆、比較隨性。雖是如此,工作其實很忙,尤其要收成時五六點就要起床,讓太太拿到市場去販賣,或者需要搭設棚架的時間更忙更累。有這些工作了哪能有時間再去教書呢?

 

二、家庭需求,規劃受限

    訪談中詢問M3退休後最想做的事,他的回答是,到處去旅行。但是因為家庭的因素,差不多有一二年沒出國了,每天除了去田裡忙,還要和老婆輪流照顧外孫女,很難分身,只能利用週末偶而去爬爬山。加上兩個兒子在工作上也還不穩定,所以不敢出去玩,總是希望孩子趕快成家立業,能夠獨立,我也比較放心。

M3每天最有空的時間只剩晚上,剛好學校需要成人教育的老師,雖然上課時間排得很滿,學生程度不齊,但是M3希望能繼續為教育服務,所以就答應了這項工作。我想M3只要能回學校繼續服務,就是最好的休息。

三、後記

一開始聊到提早退休的原因及規劃時,M3不太想回答,只是說沒什麼…,我便把問題跳過,繼續訪談,談了一段時間,再提及類似問題自然而然就道出退休的原因,我想大概是彼此不熟悉,或者是平時很少談及這些問題吧!

M3M1M2都是屬於退而不休者,但不同的是M3沒有另創事業,主要從事家中的田地的耕作及回學校教導成人教育。M3雖有退而不休的想法,但必須考慮家庭、照顧孫子而有所限制,不過,我想當孩子都有所成就、孫子快樂長大,也是M3最大的快樂與收穫,到時候就能放心和大家四處遊玩、到處走走。

 

 

 

第三節 實現個人的興趣

   

    F1F2在興趣的追求有很深的感觸,在退休後他們很清楚自己的需求,也努力的去實現。

 

壹、F1做自己想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

    「現在是疼愛自己、回饋自己的時機 …」

 

一、犧牲奉獻教育界

F1很投入教育的工作,他自認為所謂的開放教育精神、合作教學、自編課程,早就存在他的教學當中,她能自製準備教具也能讓學生吸收不同的知識,為什麼非要推展資訊融入教學,近年來推展小班教學、資訊教育,使她感到壓力很大,她不想等到被排斥才提出退休。

F1認為在年輕時,有許多事情會因家庭經濟的關係而受限制,尤其當老師後是以犧牲奉獻為主,是非常專職的,每天要批改作業、準備課程、關心輔導學生各項問題,生活上幾乎被學校事情佔滿。而女老師的生活更是單純,每天不是學校就是家庭,生活緊張,常常被學生家長綁住,哪裡有時間去安排自己喜歡的生活,所以感覺到退休的時間到了,該是過自己生活的時候了。

    

二、充實的生活

退休後F1盡量讓自己以往沒辦法實現、沒辦法做到的事補足回來,主要的目標就是好好過自己的生活,疼愛自己、回饋自己。因此,F1規劃到高美館當義工交朋友,其中她也特別提到當義工是指門口義工、服務台、寄物台、或當展場義工,維護一下秩序與藝術品,不想再接觸老師相關工作,如解說的工作。

F1對美術教育很有興趣,有空時就畫畫、捏陶,也到附近小學學習國畫,並到正修工專進修美術欣賞。他認為現在的生活腳步輕鬆,過得很悠閒、很充實。

   

三、後記:

F1對我沒有防備心,讓人感覺很健談,他說曾經被訪談過,所以大概了解狀況,讓研究者放心不少;事後她還介紹不少退休教師的情形讓我知道,還建議我哪些人值得我去做訪談、什麼時間適合聯絡、需要注意哪些小細節。承蒙F1老師的協助,讓研究者更順利找到研究的對象。

 

 

貳、F2培養自己的興趣

    「現在主要是培養自己的興趣 …」

 

一、興趣的培養

F2認為人生短暫,多半的時間都給了教育界,接下來退休後的日子是屬於自己的時間,除了照顧好身體的健康、家庭,現在主要做的是興趣的培養。當F2決定退休後就一步一步慢慢規劃,把有興趣的、想學的都排進生活中,正因都是自己喜歡的,會主動去尋求資源,所以在規劃上都很順利,沒有什麼挫折。

 

二、豐富的規劃

F2在規劃生涯發展時,主要是個人興趣因素,為培養自己的興趣

,每週學習瑜珈、皮雕、書法及胡琴,學習了瑜珈發現自己精神更好、皮雕及書法也有不錯的成品,其中特別提到不希望給自己壓力,學習純粹是興趣,表演展示他沒有打算。

另外她延續自己在學校的專長,在自己家中教導兒童畫畫,當她開始感覺到教導兒童畫有壓力,計畫要停掉畫畫班,讓自己更輕鬆自在地過生活。退休後她最想到處旅遊,己經到過北海道、美西,可見F2在安排時間上掌握的很好,利用有計劃的規劃培養了興趣、豐富了生活,也實現了自己的願望。

三、後記

      得知F2有書法、畫畫的專長,訪談結束後,請教了相關的技巧,尤其在兒童畫上,盡量不要先教孩子怎麼畫,教導孩子透過觀察再來修改,也就是說「以觀察代替模仿」、「以想像代替仿畫」,讓孩子實地去觀看觸碰,再鼓勵孩子發揮想像的空間去創作。

 

小結:

    F1F2清楚自己喜歡的事務為何,努力積極的去規劃實現心理所想的,明確的排出時間、確實的去實行,遇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也能尋找學習進修的管道,擁有非常務實的的個人特質。

 

 

 

第四節 體驗人生的價值

    

    M2F3是受訪個案中最年長的,年紀將進入六十歲大關,雖然沒有五十幾歲的衝勁,但在人生的心境上有另ㄧ番的體驗。

 

壹、M2守住健康忍受寂寞

    「眼看身邊的好友漸漸凋零,心中感觸良多…」

 

一、規劃從修改壞習慣開始

以前M2當老師時,有投資冷凍、房地產,認識的朋友多,在剛退休時常會打麻將、喝酒。後來體會到這樣的方式很傷身體,很不好。慢慢的喜歡上釣魚,釣魚是一個人的活動,可以讓他安靜的思考,修正自己的生活,於是就從戒菸開始,但是天不從人願,發現在釣魚當中菸是戒不掉,大概是等待魚上鉤的時間,煙的誘惑是很難抗拒的,所以只好繼續思考如何修正。

後來遇到我一位老師,告訴我年紀慢慢大了要學會孤獨,如果交友太廣闊,等到身旁的老友慢慢凋零會安靜不下來無法適應。後來體會到身邊的人漸漸離我而去,我開始減少應酬而改去爬山。爬山可以單獨一個人進行,有太太也會一起,後來就爬出興趣,漸漸的減少抽菸,總共戒了三次才成功。主要的影響是M2最近身邊的朋友不是重病在床就是駕鶴西歸,這給M2很大的領悟,所以爬山成了他的主要休閒。

 

  二、行有餘力,照顧唐氏兒

      他是親戚的小朋友,因為經濟有困難,不忍送人,而M2在經濟許可下就幫他撫養。

小朋友剛來時很糟糕,M2發揮教師的專長,先訓練常規,他說就像是在教自己的孩子。小朋友的腳本來不太會走,肺部也不好會氣喘

M2慢慢帶他去爬山復健,增加肺活量,從短距離開始,兩三年來已經能爬好長一段。接著安排他到楠梓國小啟智班去適應團體生活,也安置他到安親幼幼班上課,幼幼班很多是剛練習說話,順便讓他增加語言能力。

 

 

  三、後記

    剛進到M2家中時,第一眼就看到那位唐氏症的小朋友,因為唐氏症的特徵是明顯易見的,在訪談過後了解情形,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

M2老師的耐心與愛心,雖然盡力地教導也看到了進步,但M2也提到現實的問題就是小朋友不會說話,生病時不會表達,也擔心他以後某生的能力,此時M2的眼神露出了無般的無奈。「兒孫自有兒孫福」,卻也隱藏不住M2的真情與擔憂。

 

 

貳、F3含飴弄孫寄託宗教

    「如果能陪陪孫子,凡事交給上帝…」

 

一、調整規劃,以照顧孫子為樂

F3認為這把年紀了,已經快六十了,要學什麼很難,盡量過比較輕鬆的生活,在生涯上沒有什麼特別的規劃,如果有大概也沒那個體力,所以只要能陪陪孫子、含飴弄孫就夠了。F3的女兒因工作關係無法兼顧小孩,加上婆婆年也一把年紀,所以F3和親家母一同照顧小孫女,照顧的時間就如同上班時間,光是照顧孫女就需花掉大半的時間與心力,更別談其他的規劃,但想到能幫幫子女的忙心中就舒坦多了。

F3原本有在學苑學英文、偶而也會和朋友去爬爬山,但為了要帶孫女,只好調整自己的規劃,她利用電視來學英文,還可以一邊學一邊帶小孩;另外她利用每天晚上或一大早的時間去跳元極舞、鍛鍊自己的身體。

二、耶穌是我家之主

另外F3在信仰上也學習慢慢深入認識,之前教書上班時間都奉獻給學校,根本沒空去教會,退休後比較有時間,就會先看看聖經,試著去認識基督教,假日到教會去唱唱詩歌、交交朋友,心靈上漸漸的感覺比較充實、比較有依靠。她也常常勉勵兒女,箴言就是智慧、詩歌就是讚美,聖經的內容裡能鼓舞人心,像是一句話「不管順境、逆境裡面,都不會絕望,把一切交付給上帝」,重擔有了交付,心理就舒坦了。

週日上教會是F3生活的重心之一,她常常鼓勵兒子多接觸聖經、聽聖歌紓解心情,兒子媳婦有空能陪她一起上教會,是她一直以來的希望。

 

三、後記

訪談完畢F3跟研究者說:「很高興今天能和你聊天,我覺得你做這個好辛苦哦!」真是貼心呀!最後還談到F3小兒子結婚的對象,因為大媳婦是信奉日本蓮教,F3雖說不勉強大家的信仰,不過她還是希望小兒子能娶一個宗教相同的媳婦,F3期待兒子媳婦陪上教會的情景。

 

 

總結:

研究者對人力資源中生涯的發展與規劃很有興趣,加上研究者本身也是教師,所以對退休教師的想法、思考的焦點感到很有興趣,更想了解他們卸下老師的角色後對未來怎麼規劃?

研究者在一次次的閱讀與反思訪談逐字稿,都讓自己感到十分感動,從談話中獲益許多,因為退休教師的思考模式、方向,涵蓋了他們在社會上的經驗,與人生的歷練,也讓研究者對自己未來退休後的生活有新的方向;在規劃上也不感徬徨失措。研究者一直以為,教師工作單純,在退休後卸下教師的角色會發生調適上的問題,但在訪談過程中,退休教師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在規劃上也很有計畫與步驟。正因環境的變化太快了,所以退休教師們不斷吸收新知、順應社會的潮流,避免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第六章 分析與討論

 

整理了訪談逐字稿,列出每位工程師的生涯發展的各項議題後,有一些主題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每個退休教師的個性都不大相同、想的東西也不甚一樣,但在生涯發展這一研究主題上,卻有某些共通性,在此研究者將生涯發展分為二大主軸,來撰寫研究發現,加上以受訪者角度來檢視政府相關單位對退休教師的協助,並在最後以文獻整理來對本研究作討論。

在前一章已詳述過本研究的分析架構,因此在此擬定三大結果展示主題如下:

1.生涯發展:分為退休後生涯的目標、退休後生活的規劃,包含退休後對人生的想法、目標、重心及生活方式

2.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從個人環境、組織環境來分析。

3.了解政府相關單位對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協助:從退休教師遇到的挫折、獲得的資源及生活的調適來探討。

 

 

 

第一節 受訪者生涯發展的目標與規劃

 

本研究為了確定退休教師的生涯發展,會參考之前提過的文獻理論,加上各退休教師的說法,整理成各項表格,希望可以更明確了解退休教師們的生涯發展。以下就生涯的目標及規劃來論述。

壹、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目標

    在訪談逐字搞中發現退休教師的生活目標很具體、很簡單,心中的想法也很單純,其主要的目標是服務社會、改變生活方式、培養興趣三大方面。

 

一、服務社會:

      退休後仍然選擇服務人群,從事社會教育:

      「圍棋就是一項社會教育,首先申請成立棋院,然後招收院生,實施院生的管理、教育與生活,一直到職業選拔、代表國家比賽,提昇國家圍棋水準。做棋院主要是讓學圍棋的人有出路,可以從中培養出一些修養,並帶動全國人民正視圍棋的教育功能。(M1-960210)

M1選擇的是成立棋院,他認為在下圍棋中能學到許多的修養功夫,而不只是單單贏棋而已。

現在的棋院走向商業化,只管招生人數的多管,卻忽略教導學生人生的哲理。下一盤棋如果你只管吃別人的棋子,你是不會贏的,所謂『驕者必敗』。(M1-960210)

 

另外M3選擇回學校重事成人教育的教導,繼續為教育服務。

       現在學校剛好需要成人教育的老師,我希望能繼續為教育服務,所以我就答應了這項工作。(M3-960317)

M3認為雖然成人教育班不識字,但總是抱著教學相長的態度一同和他們學習。

       教了他們我也學到很多,台語變流利、交到朋友,也讓我的頭腦動一動。(M3-960317)

 

二、改變生活方式

      以前的生活幾乎全都奉獻給學校,退休後也該過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教書無聊時會抽煙、喝酒,剛退休時常會打麻將、喝酒,很傷身體,覺得方式不好。(M3-960317)

M2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年老的孤獨,設法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從戒菸開始,進而控制酒量。   

我一位老師,告訴我年紀慢慢大了要學會孤獨,如果交友太廣闊,等到身旁的老友慢慢凋零會安靜不下來無法適應。後來體會到身邊的人漸漸離我而去,我開始減少應酬而改去爬山。後來就爬出興趣,漸漸的減少抽菸,總共戒了三次才成功。(M3-960317)

 

F1F3以往擔任教職時間總是有所限制,退休後主要目標就是疼愛自己、回饋自己。

「在年輕時,有許多事情會因家庭經濟的關係而受限制,當老師後是以犧牲奉獻為主,是非常專職的,所以生活上是以學校事情為主。退休後盡量讓自己以往沒辦法實現、沒辦法做到的事補足回來,好好生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F1-960217)

 

想想這一生幾乎奉獻給學校,退休後很想讓自己輕鬆,生活不要有壓力,留一些時間給兒女,真正煮一餐給他們吃。(F3-960210)

 

三、培養興趣

      退休後能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是非常愉悅的一件事。退休後延續自己的喜好,並將自己的興趣規劃在退休生涯中。

    我喜歡圍棋,可以從推展圍棋、創設棋院開始。」(M1-960210)

追隨自己的興趣,我喜歡登山、畫畫,也做一些生意。退休後我就開始出去畫畫、登山,順便做生意。」(M4-960324 )

「繪畫捏陶是我本來就喜歡。有興趣但因為教書沒有很多空檔去投入。年輕時是沒辦法走入這條路,像是舞蹈、畫畫。」(F1-960217)

「人生短暫,多半的時間都給了教育界,接下來是屬於自己的時間,我主要放在身體的健康、家庭、興趣的培養,現在主要是興趣的培養。」(F2-960303)

 

貳、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規劃

研究者參考徐美鈴(91)對初期退休教師提供八種策略,加上退休教師的說法,將其生涯發展的規劃分類整理成表6-1

 

6-1 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規劃分類

         教師標號

生涯規劃

M1

M2

M3

M4

F1

F2

F3

休閒交友

退而不休

 

 

 

義工服務

 

 

 

學習進修

 

 

 

 

含飴弄孫

 

 

 

 

 

宗教信仰

 

 

 

 

 

 

◎代表主要規劃,佔大部分時間

※代表其他規劃

   

具體規劃方式依照上面表格分類,引述如下:

一、休閒交友

爬爬山、交交朋友是退休老師是最為普遍的規劃,以下提供幾項休閒生活。

〈一〉爬山遊玩

「星期六也有圍棋課,採雙週休制。星期日大都去爬山,全家人出去走走。」(M1-960210)

M1屬於退而不休,在退休後規劃事業,會在隔週的週休,或利用星期日帶家人出去散散心。

 

「我開始減少應酬而改去爬山。爬山可以單獨一個人進行,有太太也會一起,後來就爬出興趣。」

下午就是帶他(唐氏症小孩)去安親班或是去爬山。平常也會有一些山友聚集在觀音山泡茶聊天,或到家裡來,每過一段時間大家會到東海岸去玩玩、爬山。」

他的腳本來不太會走,肺部也不好會氣喘,所以我慢慢帶他去爬山復健,增加肺活量。 (M2-960306)

M2在前面有提,因戒菸而開始爬山,也結交不少山友四處遊玩。另一方面有老婆支持、也為了唐氏症小孩,更增添他爬山的興趣。

「退休後最想要做的就是爬山、出去旅行。師母還在郵局上班,利用她休假時一起出去,要不就跟旅行團。」

「有空檔就開車去爬柴山、觀音山。」 (M4-960324)

M4很清楚自己的方向,配合老婆師間作調整而不影響自己的生活。

週末會跟同事去爬觀音山、大崗山,他們都笑我又黑有老。(M3-960317)

 

「有時陪先生一起出去爬山。」(F1-960217)

「退休後最想旅遊,退休一年已經去過北海道、美西。」(F2-960303)「每天早上八點後就準備爬山。」(F2-960303)

  「剛退休時,同事會來我家載我一起去爬山,剛開始很累很喘,很怕耽誤到他的時間,所以爬的很急,無法聊天。一陣子之後慢慢練習呼吸,情況便好多了,也能邊爬邊談天」(F3-960210)

 

〈二〉交朋友

    「我原本就喜歡交朋友、常常會泡茶聊天」(M4-960324)「朋友會到這裡唱歌,一首歌大家輪流唱,幾乎都唱到十一二點。」(M4-960324)

    「在高美館當文化義工,是純粹去做事,交交朋友,退休當了義工之後,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大家談談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以前不食人間煙火,到和他們交談人生的經驗、生活的辛酸史,不過也是很單純。和他們的年代相近,交談中覺得自己很幸運,至少讀過書,能跟上時代,接收新的理念。」(F1-960217))

「退休之後能結交另外一群朋友,大家來自四面八方,興致相同、年齡相似,常常大家會說是『老友、老夫』,大家心情愉快,只要電話一邀就出去遊玩。」(F1-960217)

所謂物以類聚,F1認為結交那些義工朋友對他很重要,能夠擴展自己的視野。

 

「星期天中午會和好朋友相聚,看誰家有好的東西就帶去,或是誰志願準備好吃的,大伙就天南地北地聊天話家常。」(F2-960303)

 

〈三〉畫畫

「退休後我就開始出去畫畫、登山」(M4-01-03)「一般我畫國畫比較多,我喜歡出去拍照找題材再拿回家裡畫。可能等到作品多一點再計劃展覽。」(M4-960324)

M4主要的休閒是畫畫、登山,也將兩項結合在一起,將時間掌握的很好。

 

「沒事最想畫畫」(F1-960217)

「自己想畫的時候就畫一畫較適合,這裡有我好多作品。」(F2-960303)

 

 〈四〉跳舞

「星期一四下午我提供場所,請老師到家教瑜珈,社區的婦女和認識的老師會過來,感覺學了瑜珈之後身體比較不會疲累,精神很好」(F2-960303)

「現在每天早上六點和晚上七點半我會去跳元極舞,老師很熱心,從來不缺席,連初一初二也不休息,晚上如果太冷我會不想去。」(F3-960210)

 

 〈五〉其他

    1.看布袋戲、下棋

種田到中午時回來,我就會看布袋戲,或租錄影帶,很有明的霹靂布袋戲,晚上有時間就到朋友家下下棋。(M3-960317)

    2.看書、捏陶

「我本來就喜歡看書,但很損眼力,不能很專注看很多。退休後有一些藝術作品,像手工捏陶。」(F1-960217)

3. 園藝

「家裡也有小花園,澆澆水剪剪草。我喜歡賞心悅目的東西,總是讓自己的思唯在進行。」(F1-960217)

F1很重視自己的休閒生活,把自己的興趣當作休閒,看書、畫畫、捏陶、園藝讓自己整個人舒活起來。

 

「平常我會在外面種了好多藥草」(M4-960324)

「我喜歡園藝,在家我會種種花,想要整理一個小花園,到時再請你過來。」(F2-960303)

 

二、退而不休

是指退休後有自己的事業要經營,或到外面兼差。以下分述之。

〈一〉、成立圍棋班,投資幼稚園

「目前設立圍棋中心,還有投資幼稚園,從早忙到晚。」(M1-960210) 「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到幼稚園直到下班,幼稚園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最不穩定的是人事,其次是兒童教育,就像管理一所學校,工作很繁雜。從伙食、修繕、會計、勞保、出納到掃地開車,都要管也要做。晚飯過後便去圍棋班。」(M1-960210)  「自我接掌後,首先重整門面、粉刷園舍、鋪地板、掛新招牌。再來加強課程,引進新潮的小提琴、中國鼓、踢他舞、美語、圍棋等才藝,並在三個月內辦理一次成果展,藉此展現強力招生。」(M1-960210)

 

 〈二〉、經營茶葉生意、自製梅子、中藥

「我先加入嘉義著名茶行的聯鎖店,慢慢開始買賣。當時繳交二十六萬,大約三年的薪水,不過很快就回收了。」(M4-960324)  Q:進行茶葉生意時,順利嗎?這個地方不大怎麼招攬客人?  A:退休前我就開始接觸茶葉的生意,直到退休我已經很熟練。平常我就喜歡交朋友,我會打電話約他們過來泡茶唱歌,所以他們有需要時自然就會找我。交朋友的面很廣,以一個人為中心慢慢擴展出去,遇到朋友婚喪喜慶我都會拜訪,讓大家知道我在賣茶葉。」(M4-960324)  「現在除了賣茶,我自己有製作梅精、梅子酒,採梅子、整理梅子、製作梅子就必須花上三四天的時間。首先要開車到六龜寶來採梅子,再用鹽巴將梅子洗乾淨曬乾,看要製作什麼梅子成品,選擇梅子方法不一樣,每次一忙時需要請人幫忙。」(M4-960324)  「最近研究經絡,偶而有人扭傷也幫人擦藥,平常我會在外面種了好多藥草,隨時可用,有親戚也將相關藥品在我這裡寄賣。」(M4-960324)

 

〈三〉、種田

 「顧慮到家父老邁,種田的工作慢慢由我來接替,所以每天就是把上班的時間改為種田的時間,只是步調比較輕鬆、比較隨性。」(M3-960317)  「種的不多,但很忙,如絲瓜、番石榴、蕃茄、甘蔗。要收成時五六點就要起床,太太再拿到市場去販賣,現在是搭設棚架的時間比較忙。」(M3-960317)

 

〈四〉、教畫畫

     「我在學校就教美術,退休後星期六早上我自己教孩子畫畫,」(F2-01-13F2-01-14)  「我教兩班,會有壓力,我打算教完這一季就不教了,還是輕鬆過生活,」(F2-960303)

 

〈五〉、學校機關兼差

「就是退而不休還能回學校上課最好。」(M3-960317)  「現在學校剛好需要成人教育的老師,我希望能繼續為教育服務,所以我就答應了這項工作,每星期的一三五。」(M3-960317)  「以消除文盲、識字為主,成人教育的課本有些字太難了,國中以上的程度了,我都是雙聲帶國台語一起教,這裡頭程度參差不齊很難教,加上缺席的情形很難控制。我什麼都教,我現在每次會教他們諺語,如「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最後留十分鐘就唱國台語老歌,如「雨葉花」、「快樂出航」、「小城故事」。」(M3-960317)

 

「星期一四晚上鄉公所聘請我教外籍新娘的正音班」(F2-960303)  「過來學的都很配合,主要是丈夫、公公婆婆會不想讓她們來,怕他們一大群會學壞。所以我會利用作業,讓家裡知道他們來這裡會學到不少東西,不只識字講國語,還有如何和家人相處、把心放在這裡。」(F2-960303)

 

三、義工服務

「他是親戚的,是個唐式症小孩,算是認養。我安排他到楠梓國小啟智班,都是半天。除了啟智班,我安置他到安親幼幼班上課,因為他的語言能力很差,讓他去適應。(M2-960306)

「幼幼班很多是剛練習說話,順便讓他去學習,下午沒課我就帶他一起去爬山。」(M2-960306)  「早上我就是帶他去上課,下午就是帶他去安親班或是去爬山」(M2-960306)

「他剛來時很糟糕。我先訓練他常規,就像是在教自己的孩子。剛開始他的腳本來不太會走,肺部也不好會氣喘,所以我慢慢帶他去爬山復健,增加肺活量,兩三年來已經能爬好長一段。」(M2-960306)

 

「剛退休時會協助教育的行政工作,有到高師大編寫啟智班的數學課本,有時輔導團辦理活動時也會協助。那現在步調放慢了,不會說想去哪就馬上要去,教育活動也減少只剩下特教協會,我是特教協會的永久會員。」 (M4-960324)

 

「目前在高美館當文化義工,是純粹去做事,交交朋友,」(F1-960217)「高美館其實很窮,經費很少,買不到多的美術展覽品,人員編制也很簡單。」(F1-960217)

「我退休後不想再當老師,純粹當義工,如門口義工、服務台、寄物台、或當展場義工,維護一下秩序與藝術品。」(F1-960217)

 

「回學校幫忙我是機動性的,本來也想幫學校規劃一片花園,但是土太硬了,挖到手都受傷,想想等下雨土軟點再說,那我每天早上七點會義務幫學校整理雜草,」(F2-960303)

 

四、學習進修

我目前星期三上午還有在正修唸美術欣賞,是屬於社區大學。(F1-960217)  我修美術欣賞,老師教得不錯,還有開很多課,素描、雕塑都很好,但是因我時間只能排一次。(F1-960217)

 

星期一四下午我提供場所,請老師到家教瑜珈,(F2-960303)

星期三晚上學皮雕,星期五學書法,星期六晚上請老師是認識的朋友過來教胡琴(F2-960303)  退休後我就想說我一定要學哪些東西,書法、皮雕,胡琴剛好是先生的好朋友,所以就安排了。(F2-960303)

 

五、含飴弄孫

我和老婆要輪流照顧外孫女,很難分身,我的女兒、女婿住在我家,早上先去田裡忙,在他媽媽出去上班前,早上七點半太太先回來接班,中午的時候我會回來吃飯,再輪到我照顧,孫女睡著後換我太太照顧到五點,他媽媽下班回來。(M3-960317)

 

我比較慢退學習休,能陪陪孫子、含飴弄孫(F3-960210)

Q:帶外孫女佔了很多時間?A:對呀!就像是上班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所以就很難去學些其他東西。帶一個孩子壓力不小,感覺沒有自己的時間,不過總是幫幫兒女,讓他們能專心上班工作。」(F3-960210)

 

M3F3照顧自己的孫子,雖然因時間長不能隨心所欲,但他們卻樂於照顧,並樂在其中。

 

六、宗教信仰

在信仰上自己學習也慢慢深入認識(F3-960210)  我以前剛結婚時很不能適應基督教,加上上班也沒常常去教堂,想說退休後比較有時間,我就會看看聖經,我也常常告訴兒女,箴言就是智慧、詩歌就是讚美。(F3-960210)  信奉基督對自己:心靈上比較充實、比較有依靠。聖經裡能鼓舞人心像是一句話『不管順境、逆境裡面,都不會絕望,把一切交付給上帝』,重擔有了交付,心理就舒坦了。像今天原本擔心訪談會受到干擾,後來因為孫女不來了,跟你改時間能早一點接受你的訪談,大概是主知道而安排的吧。(F3-960210)

 

綜上所述,將退休教師具體規劃方式整理如表6-2

6-2 退休教師具體規劃方式

分類

生涯規劃方式

休閒交友

爬山遊玩、交朋友、畫畫、跳舞、錄影帶、下棋、園藝

退而不休

成立圍棋班、投資幼稚園、茶葉生意、製作梅子產品、教導成人教育班

義工服務

美術館、認養唐氏症小孩、整理學校校園、協助輔導團

學習進修

社區大學進修美術和英文、學習畫畫、書法、皮雕、胡琴(挑有興趣的課程學習)

含飴弄孫

幫忙照顧孫子

宗教信仰

信奉宗教(基督教)

 

 

 

第二節 受訪者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本節參考Fessler的分類,經訪談結果將其影響因素的詳細內容分析如下。

 

壹、個人環境因素

一、家庭因素:指的是先生、兒女、孫子等家庭成員的影響

當初想要退休,也顧慮到家父老邁,種田的工作慢慢由我來接替,(M2-960306)

另外孩子的問題,雖然成家了,有時還是要有一點責任,給予經濟上的協助。(M2-960306)

「現在主要就是等子女獨立了,就可以有更多的規劃。總是自己的孩子,難免會有牽掛,如果他們都能獨立自主、自己生活,不要讓我操心那是最好的,這是目前我最關心的問題。」(M3-960317)

「目前因孩子都還沒成家都住在外面,就能夠做做自己的事,」(F1-960217)

「先生也滿支持我這樣的規劃,我就更能放心去做」(F2-960303)

「剛退休時我有去學英文,後來因為要帶外孫女就沒去了。」(F3-960210)

 

二、宗教因素:因信仰的關係,將其規劃在生活上。

宗教因素指的是F3訪談者,相關內容請參考前一節。

 

三、健康因素:

規劃生涯發展時,主要影響應該是健康的因素。因為我看到很多朋友凋零,有中風也有很多生病的,心理很難過,有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M2-960306)

我希望做的事很多需要很多體力,我不希望年老力衰才退休。(M4-960324)

現在已經快六十了,要學什麼很難,盡量過比較輕鬆的生活,讓身體健康最重要(F3-960210)

 

四、經驗因素:指的是與教師工作及與自己本身專業相關的活動

兒童教育,就像管理一所學校,工作很繁雜。從伙食、修繕、會計、勞保、出納到掃地開車,都要管(M1-960210)

M1是以主任身分退休,曾經擔任過教導、總務主任二十多年,其專業能力和豐富經驗足以管理一所幼稚園。

 

我在學校就教美術,在星期六早上我自己教孩子畫畫,(F2-960303)

F3以其教美術的經驗和對繪畫的專業技巧,發揮在孩子身上。

 

五、興趣因素

主要是因為自己喜歡以及依自己的興趣來規劃休閒等相關活動。這部分相關訪談內容在前一節已經敘述過,在此不再贅述。請參考前節生涯發展的目標、生涯規劃的方式。

   

六、特質因素:主要是與自己立下的生活目標,以及人生的價值觀有關。

我一直以人生三個階段來生活,前25年是佈局階段,為人生充實內涵的自我教育。中間25年是努力工作的階段,是一種戰鬥的人生。後25年是屬於自己的人生,過自己喜歡的做自己喜歡的生活,真正充實沒有壓力服務人群,是收官的階段。現在的我是收官階段,想做以前無法做的事,雖然虧本,但只要用心去做,得失也不在乎了。(M1-960210)

生活目標部分請參考前一節生涯發展目標。

 

貳、組織環境因素  

指的是學校機關提供退休教師教導成人教育的機會,詳細內容請參考前一節生涯發展規劃之退而不休-學校機關兼差。

 

    以上所列之各項因素發現大部分的影響因素以個人環境為主,但是對個人的影響非僅單方面的,經常是交互循環的互動關係,針對不同訪談者之影響因素,分析如表6-3

 

6-3 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M1

M2

M3

M4

F1

F2

F3

家庭

 

 

宗教

 

 

 

 

 

 

健康

 

 

 

 

經驗

 

 

 

 

 

興趣

特質

組織

 

 

 

 

 

 

 

 

第三節  政府機關提供生涯發展的協助

 

政府是與退休教師關係密切的機關,研究者一方面就退休教師的挫折與協助的觀點,來了解退休教師想法與需求;一方面列出政府提供的資源,來互相對照。

 

壹、退休教師遇到的挫折與調適

「這個鄉幼稚園托兒所有七間,再加上補習班、安親班也收幼兒,加上現在幼稚園的兒童數逐年減少,大部分在虧本狀態,本園亦是,所以幼稚園的經費、存續問題都在觀望中,加上之前經營理念不被家長認同,留下壞印象。」(M1-960210)

「在規劃時受到都是親朋好友的協助比較多,如經濟資金的協助、環境的設計。」(M1-960210)

M1提到投資幼稚園所遭遇的困難,由於競爭激烈,他積極地將原來的幼稚園改頭換面、重新改造,所幸有朋友的建議與協助。

 

「就是剛剛提到的懷習慣的改變,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現在年紀漸漸大了,晚上我約束自己一定在十一點睡覺,有朋友來也一樣,要不然身體會受不了。」(M2-960306)

M2的壞習慣是抽煙喝酒,這的確是很難戒掉的,不過考量健康因素加上自己的毅力,最後終於把煙戒掉了。

 

「沒什麼不順利,最主要還是兒女最重要,如果他們都能夠順利不用讓我操心,」(M3-960317) 

「每天就是把上班的時間改為種田的時間,只是步調比較輕鬆、比較隨性。」(M3-960317)

M3認為退休後的作息沒什麼改變,沒什麼不順利,只擔心的事自己的兒女。

「因為我先生比我先退三年,他就會有一段過渡期,那我退休就已經有了規劃,原本想五五專案退,後來覺得先生一人在家好無聊,等二兒子升大二時,不須等他回來吃飯,就提早提出退休,先生一起投入退休生活,所以先生早退也影響了想法,讓退休生活更順利。」(F1-960217)  「他也有自己的興趣,彼此互相配合,他也在高美館當義工。」 (F1-960217)

F1受先生提早退休的影響,調適自己配合先生的時間,一方面想多陪陪先生,一方面讓退休生活更順利。

 

「在進行規劃時,沒有遇到挫折,因為都是自己喜歡的,也很隨意。」(F2-960303)

我想大家只要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遇到挫折的機會會減少,即使遇到了也會想辦法解決。

 

「很想學英文就是比較沒有自己的時間,不過我也想盡量幫助兒女讓她工作無後顧之憂。所以我現在就會看看電視、學學英文滿生活化的。再來就是信仰的問題,媳婦那邊是信奉日本連教,我也不勉強他,但我常常鼓勵兒子多接觸聖經、聽聖歌紓解心情,我是很希望兒子媳婦能陪我一起上教會。」(F3-960210)

F3以看電視學英文來解決時間的問題,至於信仰的問題只能順其自然。

 

貳、退休教師對政府提供協助的想法

 

一、不需要協助,靠自己最好

     「退休後一切自主,政府不會管你做什麼,或有什麼可以讓你做,    所以生活規劃是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有自己的主張。」(M1-960210)  「政府也不必提供什麼或協助,退休的人自己會找出路,」(M1-960210)

 

「在規劃時應該沒有受到哪些的協助。平常我們也會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自己本身就是老師,自己就是工具」(M2-960306)

 

「沒有也不期待,反正就照規定來,」(M3-960317)

 

「協助我不需要,退休前我就開始籌畫自己的事業,還滿順利的」(M4-960324)「有需要的人就必須自己去找管道,在那邊等是不行的。」(M4-960324)

 

「政府嗯很少,反而有阻力。當時政府有錢就推出退休五五專案,認為老師五十歲以後就算老了,加上教育政策的改革讓許多老老師被排斥提早退休,我覺得政府在規劃人力上,不能有這種打壓的方式。」(F1-960217)

 

「其實政府給我們的不見得喜歡,像進修的課程在網路上都有,只是覺得太遠了不方便。其實只要是針對自己的需要自己詢問就可以了,朋友也可以給你很大的協助。」(F2-960303)

「其實政府給的協助不大,自己的生活還是靠自己。那高雄縣好像有退休教師聯誼會,我不太清楚。」(F3-960210)

二、政府的協助:主要是高雄縣公教人員聯誼會

「那是高雄縣公教人員聯誼會,主要每年會有活動,以旅遊聯誼為主。」(M3-960317)

 

「退休人員的協會,是教育局所屬,會提供長青的課程、義工、活動。」(M4-960324)

 

「進修是大學推廣教育辦的,收取一些學費,這個社區大學辦的很有意義。那這個應該算是政府的政策,如果說好聽一點是這樣,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賺錢。」(F1-960217)

 

叁、退休教師對政府的建議

  一、退休金

「政府要做的是如何保障退休人員的後半輩生活福利。」(M1-960210)

「尤其退休金也不能變來變去,不要讓我們退休後還要擔心。」(M3-960317)

 

二、講座開課

「政府倒是可以辦理一些健康的講座,除了讓退休老師預防一些老年疾病,並讓大家聚一聚聊聊彼此的生活。」(M2-960306)

「退休後很多老師想多與人接觸,尤其會想出國,如果可以開設英文會話班幫助很大。只要政府的能力範圍之內多照顧我們,我們不苛求,若有需要我們的地方我也會不於餘力。」(M3-960317)

三、積極聯絡提供訊息

 「應該每個學校要確實做到聯絡退休老師有這項訊息,後來我是聽別人說才加入的,我們現在有個構想要成立在這個鄉退休老師的聯誼會,我當聯絡人,不過目前還在規劃,讓他大家能回學校聚聚、吃吃飯、唱唱歌,學校校長也要提供我們聚會的場地。」(M3-960317)

 

「老師的生活圈單純,甚至閉鎖。所以縣市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志工、社會福利的計劃,鼓勵退休教師加入,這是有意義對鄉下地方單位很有幫助,退休老師也能交到朋友。」(M4-960324)

「政府機關既然要做就必須動起來,而不是虛設。」(M4-960324)

 

「我們去建議沒什麼作用,只能自己自立救助。聽說校長退休後(因為官大)會有成立聯誼會,那一般老師似乎沒有一個聯絡的管道。只能靠附近這些學校將退休的老同事建立一個管道,縣府這邊沒有一個資源中心。」(F1-960217)

 

「高雄縣好像有退休教師聯誼會,旅遊的訊息居多。可以發文到學校讓退休老師有這個資訊,像我也是從朋友那裡得知的。」(F2-960303)

 

   綜上所述,退休教師認為,政府機關提供的協助主要是退休教師聯誼會;對政府的建議上包括穩定退休金制度、辦理講座、及積極提供退休教師相關訊息。

 

 

肆、政府機關推展退休教師生涯發展的相關業務

在推展退休教師業務上,包括縣政府成立的公教退休人員協會、退休教師投入志工及長青座談會,其推行重點計畫如下。

一、高雄縣公教退休人員協會

    這就是受訪教師口中的退休教師協會,是由縣府獨立出來的一個單位,在公教退休人員協會組織章程提到,以聯絡公教退休人員感情,提倡正常娛樂,舉辦康樂聯誼活動,促進身心進康為宗旨。會員是依法退休的公教人員,且居住本縣行政區域內,才有申請資格。有申請入會的退休公教人員,需繳交會費、每年會固定收到旅遊聯誼的訊息。

 

二、退休教師投入志工計劃(附錄四)

        學校「退休教師投入學校志工」服務計畫,主要鼓勵退休教師積極主動關懷、回饋社會,協助學校,並充實學校人力資源。包括志願服務人員之召募、組織、訓練、管理、運用、輔導、考核及其服務項目。為提昇服務工作品質,保障受服務者之權益,學校應對「退休教師學校志工」辦理「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學校尊重退休教師之專長與意願來服務,服務項目及工作內容請參考附錄四的實施計劃。

 

三、退休公教人員長青座談會實施計畫(附錄五)   

為鼓勵志願參與公共事務、幫助規劃退休生涯、開拓生命領域,及發揮退而不休的精神,長青座談會的課程分為專業課程及輔導課程,專業課程內容包括:一、退休人員身心保健;二、退休人員權益及照護;三、退休人員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四、銀髮族理財藝術。輔導課程內容包括:聯誼活動、參訪活動。詳細內容請參考附錄五的實施計劃。

小結:

對於生涯的規劃,退休教師在學校時,心理就有了盤算,所以在生活的調適上沒有大問題出現,遇到的多數為自己本身的問題,如:資金的運用、時間的調配、家庭的關心,退休教師認為這些問題,靠自己就能解決,不需政府的協助,更何況政府給的我們也不見得喜歡、滿意。

退休教師認為生活規劃是自己的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生活有自己的主張,遇到困難時在那邊等政府的協助是行不通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工具,靠自己去尋求管道。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的主要目的在討論文獻與本研究的結果,來探討本研究之發現及重要文獻之對照。

 

壹、生涯發展的目標與規劃

第三章曾經提過生涯發展的定義與主要任務,由退休教師們的看法可以發現,他們本身一直在做生涯發展的規劃而不自知,隨著環境社會的變化,審查自己的個性、興趣、時間,互相搭配調適,來追求自己的空間,以因應未來的改變,這一連串的過程,就是生涯發展的規劃。

談到生涯發展的目標,E. Cummin 所提出的目標階層論,他認為要減低退休者心理適應上的困難,退休者應建立較多的目標和期望,才能有良好的退休生活。受訪的退休教師,在生涯上都有具體的目標,在退休生活上沒有調適的問題,不覺得自己成了「無用」的人。所以並不如BurFess 在無角色之角色理論中所提:年紀較長的人對維持自我的認同和自尊心產生困難,因而掉入了「無角色之角色」的泥淖中。

第三章Schein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提到:個體若有良好的心理建設以及周全的準備,則能坦然的面對一切。在規劃上持續理論提到若能從休閒中、退休機構及相關團體,持續的社會活動、朋友間的關係、興趣的類型,且這種工作的的認同會持續維持,這種退休方式會讓個體開始產生新的認同和價值,研究對象退休教師符合持續理論;並與第二章徐美鈴(91)提到退休初期適應的策略、George(1984)個體在退休之後可能的生活方式雷同。可見受訪退休教師在生涯發展的第四階段:晚年期(late-career staFe)能放棄職場的工作角色扮演,規劃其他活動角色,完成個人生命歷程。

 

小結:

    由退休理論得知,受訪的七位退休教師,符合目標階層論及持續理論,在退休後皆能接受自己在角色的轉換,也能從各項活動中認同自己新的角色,在調適上、生涯發展歷程中很順利。

 

 

 

貳、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上,本研究參考Fessler影響教師生涯發展的分類,分為個人環境因素、組織環境因素,由研究發現,可以歸納影響七位退休教師的因素如下。

 

一、家庭:包括關心子女及家人的支持

子女的成長一直是父母關心的對象,從唸書經濟上的協助,到結婚成家立業,心中仍然掛念著:怕出門在外沒有錢、怕出社會沒有工作、怕結婚沒有對象、怕孫女兒沒人照顧。退休教師願意犧牲自己的一些時間來協助自己的兒女。

除此,先生、老婆的支持更是重要因素之一,有了他們的認同會讓生活規劃更順利,會讓退休生涯多一份幸福與溫暖

 

二、宗教

        當教師在退休之後,最切身的問題即是面對因退休所增加的時間,生活的重心也隨之改變,而宗教的信仰會讓內心更充實,讓人有寄託的地方,藉此消除心中的不安與徬徨。

 

三、健康

        所謂健康就是財富,有健康的身體是實現自己生涯目標的重要條件,若是身體虛弱、重病纏身,會讓整個人心情低落、無精打采,更不用談什麼規劃,因此教師在身體的保養是不容忽視的。

 

 

四、經驗

        有的退休教師延續自己在學校的教書經驗或教師的專業知識,那是退休教師最快的規劃,他們選擇「退而不休」,亦即夜間回學校從事成人教育的服務工作,或是自己開設才藝班、幼稚園。

        不過也有退休老師,不想再投入教師相關經驗的工作,他們疼惜自己、回饋自己,朝多樣化的生活去計劃發展。

 

五、興趣

        興趣是規劃生涯發展的首要條件,也是激發自己成長學習的動機。做自己有興趣的事,如本研究的發現可以規劃休閒活動、義工、學習小技能。當遇到不懂之處能主動學習,可以到學校進修、尋求專任教師再學習,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會讓心情更輕鬆愉悅。

 

六、特質

        每個人有不同的中心目標與價值觀,在衡量事物的標準也會不同,因而影響到生涯發展。本研究訪談的退休教師在價值觀上趨向於「個人」取向和「家庭」取向,在不影響家庭前提下,去規劃自己的生涯,讓自己跟上時代、擴充自己的生活空間。退休教師希望過充實的生活,他們不認為要很多錢才會過得快樂,錢只要夠用就好,各方面簡單、快樂,就足夠了。

                                                       

七、組織

        本研究發現:學校可以提供教師回學校服務的機會,如:提供成人教育的授課機會。教師退休後如果能受到學校的協助,會讓退休教師獲得更多的資訊與選擇。

 

在此與文獻做個對照,如表格6-4

表格6-4 生涯發展的影響因素對照表

 

Fessler

本研究

個人環

境因素

家庭的支持結構

家庭因素:家庭成員的影響

積極的關鍵事件

宗教因素

生活中的危機因素

健康因素

累積的經驗

經驗因素:教師專業活動

副業進路

興趣因素:嗜好休閒

個人的特質

特質因素:生活目標、價值觀

組織環

境因素

專業組織所提供的

活動和機會

學校機關提供退休教師教導成人教育的機會

   

從以上發現,得知個人環境因素佔了生涯發展影響因素的大部分,組織環境因素只佔了一項。可見在規劃生涯發展中,自己個人的中心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

    生涯發展是一個人一生所有經驗的總合與成長,包括生活的選擇、生活的規劃等;家庭、健康、宗教、興趣、經驗、組織環境,是直接或間接影響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的協助與否,退休教師抱持可有可無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主要是自己希望過怎麼樣的生活,就會對未來生活產生如何的規劃與影響。


第七章  結論

 

本研究的主題圍繞在生涯發展與影響因素上,在與七位退休教師採一般式訪談導引法深度訪談後,獲得七份訪談稿,加以整理並編碼後,本章再一次回顧研究發現,歸納總結並作具體性的描述

 

壹、以生活目標為中心來規劃生涯發展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生涯發展最重要的是先定出生活的目標,不過,近幾年來,由於環境劇烈變化,使得退休教師為了因應這樣的情況,生涯發展方針不斷修正,生活目標與價值觀也一點一滴地改變,釐清自己的價值觀,立下適合的目標來規劃自己的生涯,因為價值觀會影響行為,影響未來的方向及所建造的一生。

 

一、生涯目標:「做自己想做的事」

本研究中所訪談的退休教師們對自己有一定程度的的期許,在退休生涯也都訂定具體的生活目標,不管是服務社會、改變生活方式、培養興趣,整個目標的中心傾向「個人」取向,也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擔任教師最重要的就是服務精神,退休後可以延續這種精神態度,繼續為社會服務;教職生活不是退休教師們的單一興趣,可以培養自己的第二專長,學習一些小技能,往其他方面去發展;若是想要讓自己真正休息,就讓自己沉澱一段時間,不需有規律的安排,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即使發發呆也無妨。

 

二、生涯規劃:「配合自己的興趣」

退休教師在規劃生涯的方面,當然是與自己的生活目標緊密結合,幾十年的教師生涯把自己的時間綁的死死的,因此在規劃的內容與性質,必須是自己喜歡才去做,由第三章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得知,退休教師會將其興趣安排的生活當中,也只有如此才能快樂的去做。本研究在第四章將退休老師的生涯規劃分成六大類,包括休閒交友、退而不休、義工服務、學習進修、含飴弄孫、宗教信仰,不管是自我能力的證明、自我興趣的實現或是夢想的成真,都是希望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現階段的規劃會比較重視休閒與交友,在生活上退休老師不想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空間裡,他們最想出去走走、看看,藉此擴充自己的視野、結交更多的朋友。

 

貳、發展個人有利條件來調適退休生活的轉變

教師退休後直接面臨的就是角色的問題,必須卸下工作的身份及在工作單位的歸屬感與滿足感,個人的工作空間及與同事交誼的機會也相對的減少甚至失去;另外在經濟上也沒有了固定的收入,在消費態度上因而受到影響。

退休後不用上班,可以省下為謀生而勞損的體力與心力,衣食住行的選擇不必遷就上班而有更大的自由,如此一來時間運用更有彈性與靈活性,可以享受更多的閒暇生活、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及更多空閒照顧自己的健康,培養健康生活模式;退休後不用上班,會有更大的自由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增加與家人、老友相聚的時間及機會,還能在持續學習進修上有更多的選擇。

如何將退休變成是有時間做以前沒空或沒錢做的事?如何讓許多新鮮美好的可能一一展開?從本研究我們了解受訪的退休教師,能以個人有利的條件,尋找各項的資源順利調適退休生活,當退休教師擁有較多正向的想法,在退休生涯能發展出生活的中心目標,規劃上也比較順利。研究者綜合受訪者及各方面的因素,提供以下在規劃生涯發展時須留意的部分。

 

一、經濟 :

退休前提早及充份的準備至為重要,退休後的收入會停止或大幅減少,所以要量入為出;可以善用長的各項優惠:如在旅遊觀光時,對於退休教師有免費的優惠,在這方面可以多留意,節省一些開支。有困難時宜坦然接受親友或政府所提供的低利率援助,避免高風險的投資組合、高息貸款或想以賭博來消遣的想法等。

 

二、健康 :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加速身體衰退的真正原因,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經常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適量的運動、均衡營養飲食、不吸煙、不酗酒。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充沛的體力去規劃、享受退休生活。

 

三、家庭生活 :

空閒時間增多了,夫妻間善用增加了的相處機會,增強彼此間良性溝通與親密,互相體諒對方退休前後的變化和需要,彼此尊重並欣賞,共享充實而健康的生活、珍惜並享受家庭天倫之樂,但別額外要求子女多回家陪伴以免增加對方壓力,也切勿過度照顧家人的起居生活而令其過份倚賴或使自己太辛勞。

 

四、社交生活 :

退休後是第二人生的開始,增加了的空餘時間,千萬別孤立自已,要盡力保持與好朋友的情誼,更要擴展自己的生活圈子,多結識新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退休若好好利用,從事有益身心的嗜好或康體文娛活動,或者義務工作,定可使生活多姿多彩並具有新的意義。

 

在退休的生涯發展歷程中,不免受到各項因素的影響,首先就是接受「失」的事實,善用「得」的資源,只要擁有適宜的方式與策略,必能克服各項因素,好好享受退休後的新生活。

 

參、尋找適切策略來享受富有新生活

    受訪退休教師雖未受到政府機關有效的協助,但是他們仍然自尋管道,找到適合的策略來解決困難。退休教師均能適應退休後的人際關係、經濟生活、及職業角色的改變,開始穩定地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追求退休生活的紮實感。

退休教師因為個性的不同,有的繼續參與進修,學習新事務;有的再就業規劃事業第二春;有的著重輕鬆的休閒生活,不給自己壓力;也有的順其自然過日子,沒有特別的規劃或自我期許。不論方式如何,重要的是,受訪教師都已經能瞭解自己的條件和需要,穩定地過著適合自己的退休生活。

肆、提供生涯諮商的管道給予立即性的回饋

從文獻資料中了解:各縣市是由教育局學管課及人事室三課來負責退休教師的業務,以退休金的試算、人數的統計居多,在教師退休生涯的輔導上比較缺乏,建議政府機關可設立生涯諮商的管道,人事人員應培訓生涯諮商專長,加強退休輔導,來了解退休教師重要的需求與生涯阻礙。

最具體的作法可以成立一個諮商專線,讓退休教師遇到疑問或困惑時,能得到最快速、最立即的解決,並提供適切的諮商輔導策略。縣市政府應提供更多元化的資源,增加其生涯選擇,以減少退休教師個人生涯阻礙。

 

伍、利用資訊網路技術來落實各項資訊的宣導

政府機關在退休教師各項資訊的宣導成效不彰目前政府提供的資源主要是「高雄縣公教人員聯誼會」,這是退休教師比較知道的項目,但在訪談退休教師後,發現他們對於真正的名稱及能提供哪些協助並不清楚;另外各縣市機關辦理退休教師投入志工及長青座談會,有詳細實施計劃及內容,但是受訪的退休教師卻不清楚有如此的資源,是在推動上不夠積極?是學校在聯繫上不夠確實?這是政府機關必須要重視解決的。

退休教師提到對政府的建議包括穩定退休金制度、辦理講座、及積極提供退休教師相關訊息。其實這些項目在退休教師長青座談會皆有辦理,退休教師能在座談會上提出本身的需求。可惜的是,目前學校機關與人事單位橫向連繫不足,一來對退休人員的生涯規劃並未主動提供諮詢與輔導;再者也發覺未將退休相關資訊主動告知退休人員。由於在訊息的公佈上不夠徹底也不夠全面,使得多數的退休教師無法得知訊息、無法受惠。

在數位化的時代,許多事情都可以交給電腦做,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政府機關借用資訊人才,發展一套退休教師資訊網,首先上網登錄退休教師的資料,網頁上可瀏覽各項退休教師的資訊與活動並留言建議。不但可以建立退休人員人才資料庫、了解退休教師想要什麼,更可以為退休教師安排不同的發展,對其生涯有所助益,可見建立退休教師資訊網是迫切需要的

 

陸、檢討教育制度來重建教師的信心及熱誠

近年來推動教育改革,許多教育實驗計畫在還未準備完善之際即倉促進行,以致問題層出不窮。學校教育必須配合各項變動的教育政策,身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更是疲於奔命地適應新措施,教學信心及服務熱誠因而日漸衰減,人人急於提前退休。

在各縣市經濟吃緊的時刻,政府的種種教育改革措施應思考回歸教育專業領域,減少繁瑣的書面評鑑及成果報告,重建教師信心與熱誠,一面留住人才來改善教師提前退休的風潮,一面穩定退休金制度。

 

柒、追求質量並重的研究

關於研究的結果,其實研究者自己也不是很滿意,總感覺還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有更多的發現,但受限於時間、空間的影響,也只能就止打住,留待後續的研究。不過,研究的發現仍提供研究者、提供讀者一些方向,增進教師對退休生涯的發展與規劃有進一步的了解,而政府機關對退休教師這個族群能更重視一些、更體貼一些。

在後續研究建議研究要質量並重:本研究只使用了質性的方法,深入了解退休教師們的生涯發展,但更可以使用量性的方法,分離出那些因素特別影響生涯發展,來與質性研究做出來的結果作比較,達到質量並重的境界。

 

捌、結語

退休是生活的一大轉變,需要悉心策劃,妥善安排,假以時日是可以漸漸適應的。退休是人生的新階段,過得充實和有意義與否,視乎自己的抉擇、積極的態度和做法而定。保持健康且活力充沛、生活多元有趣、人際關係圓滿豐富,必能「迎接美好的退休生活」享受富有的退休新生活」。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櫻樺(1986)我國國立大學圖書館女性館員生涯發展研究。私立淡

    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坤連(1995)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

    教退休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芬郁(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畫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俊淇(2000)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停滯期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8NTCTC576008

江文雄(2000)生涯規劃一活出快樂人生。台北市:師大書苑。

何金玉(2002)高雄市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涯動機角色壓力與因應策略

    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0NKNU1142008

何智綺(1994)退休老人再就業之可行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 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2001)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楊智。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

吳敏綺(2001)國民小學女性主任自我概念、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 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TCTC576011

吳淑娟(1995)大台北地區大學教職員對退休前教育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倩華(1987)退休前教師的老化態度與心理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臨鳳(1988)我國退休老人再就業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1989)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教育學院輔導 學報,12p265-297

林幸台(1995)。生也有涯而學海無涯—談教師自我成長。教師天地,5711-14

林幸台(1997)。教師角色與生涯發展。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15-18

林靖芬(1999)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7NTPTC576019

林靜宜(2001)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TCTC576015

邱清榮(1997)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台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靖惠(2000)國中音樂教師「自我效能」與「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8NTNU0248008

胡冬吟(2002)國民中學校長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0NTNU0331057

徐美鈴(2002)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曼瑩(1997)生涯規劃。台北:華杏。

徐道昌、劉漢民和陳雲仙(1988)。退休人員體能疾病與生活狀況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救總老人安養中心。老人安養問題系列座談第三次會議紀錄。

高秀蓉(2000)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8NPTTC328003

高強華(1988)。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0113-132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明麗(1991)國小女教師工作壓力、工作滿義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麗(1998)成長團體對國小女教師退休前後心理調適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添洲(1996)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4NKNU0332011

莊仲仁(1990)個人事業生涯階段、組織內部環境與組織承諾、工作

滿足的關係:權變研究途徑。台大管理論叢,第1卷,(10)p108-109

莊國鋯(2001)台北市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明文(2001)公立高職科主任生涯發展、工作滿意、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工業類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毓璟(1989)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靜(2001)。知識工作者職涯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TNU0036007

陳怡錚(2000)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8NTNU0051011

陳淑(1998)。輔導教師的專業生涯發展歷程與其阻隔因素之質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6NCKU1331005

陳毓璟(1989)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鴻智(2000)公務人員退休再就業之探討—以台北市政府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又強(1985)公職退休老人心理適應之相關因素暨「結構是會新團體」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辜慧瑩(2001)退休調適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有麗(2001)。女性公務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CYU0576001

黃定妹(1994)台北市退休教師身心社會發展功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黃英忠(1990)從前程發展的理念探討中老年人力的運用。中老年人力運用與企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黃英忠(1991)。前程發展管理在企業人力發展中的運用人力資源管理學報,創刊號p30-31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0NTCTC576064

傅家雄(1991)老年與老年調適。台北:正中。

楊素惠(2002)。國小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1NTCTC576039

廖淑珍(2002)教育改革中的教師生涯承諾之質化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0NPTTC328008

翟智怡(2001)。高中職女性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KNU0464018

銓敘統計年報(2003)退休撫卹資料。取自http://www.mocs.gov.tw/S00/books.html

劉恒妏(2003)。中學教師性別角色、婚姻態度對其生涯轉變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91NCNU0142007

蔡孟翰(2001)。中年教師覺知教育改革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KNU0142014

蔡素紋(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89NPTTC328007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鄭國斌(2002)台南市小學教師的教改困擾與退休態度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蕭雪玲(1998)國民小學退休前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及退休前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明吉(1990)企業內老年人力運用之研究──以高雄地區老人及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榮茂(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退休態度、工作壓力、退休生涯規劃及其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曜宇(2001)退休教師經濟生活與經濟滿意度之探討。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思嘉(1988)。退休公務人員生活現況調查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魏文瑞(1997)退休前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狀況與退休態度及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譚以敬(1996)退休態度與退休意向的關係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文璽(1995)。高雄市退休老人老年生涯規劃調查。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八十一年度研究報告。

 二、西文部分:

Atchley, R. C. (1988). Social forces and aging. California: Wadsworth.Publish Company.

Atchley, R. C. (1976). The sociology of retirement. Cambridge, MA: Schonkman.

Fessler, R. (1985). A model for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P.J. Burke & R.G. Heideman.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 181-196.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Fessler, R. (1995).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Hall, D. T. (1986). An overview of current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all.D.T,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CA.

Havighurst, R. T. & Chickering, A. W. (1981). The life cycle in a chickering.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6-50.

Kantor, M.D. (Ed.).(2002). Crisis interv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Virginia: Department of psychiatric medicine university Virginia Press.

Lee, T.W. (1999). Using Qualitative Method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 Calif.

Myers & Booth (1996). Mens retirement and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Family, 17,3, 336-357.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 Row.

Schein, E. H. (1978).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need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teffy, B. E. (1989). Career stages of classroom teachers. Lancaster, Basel: Technomic Publishing Co.

Zunker, V. F. (1994). 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 CA: Cole PublishinF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