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中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台北縣市國小教師使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教學為例

廖恆熙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研究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是希望藉國小教師至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學時,瞭解教師對自然中心的需求與使用之滿意程度。

台北縣政府率各縣市之先,在淡水河左岸會館設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整合大臺北的沿海、河川溼地、農田溼地,以及校園裡的生態溼地資源,落實溼地生態的保育並結合各地產業資源,促進觀光發展,成為推動民眾保護環境行動及愛護自然的環境教育實施的場域。希望將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淡水河生態廊道,轉型成一個不只適合舉辦教師研習,更適合學生及一般民眾前來進行環境教育的場域。研究者於研一寒假至左岸會館,參與中心的環境教育工作坊,想了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對於學校族群運用其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方式與其對園區的需求。更希望藉由和學校教師的交流,瞭解學校教師利用自然中心進行環境教育的現況與需求的調查,期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能提供未來自然教育中心推廣環境教育參考使用。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近年來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各種環境問題更形惡化,土石流、異常的氣候系統、水災、旱災頻傳,甚至是暖化所帶來的海平面升高、居住地面臨消失的威脅,迫使人類不得不去正視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問題,前任美國副總統高爾更以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提醒人們正視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威脅。台灣素有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雅稱,過去幾十年因為政府政策失當、民眾環境素養不足,所產生種種的不當開發、土地超限使用、環境污染等情形,造成國人生命財產蒙受極大損失,形成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蕭新煌等,2003。為了落實環境保育政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於1987 年成立,設置環境教育宣導科,開始推動環境教育。在1990 年籌畫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用來規劃與執行全國環境教育工作。而教育部也依據「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訂定「環境教育要項」,以作為全國推行環境教育之遵循,其中「加強各級學校環境教育」是目前迫切及重要之措施。台灣發展環境教育至今已十餘年,其重要性已被社會大眾所認同,越來越多人關心及參與環境教育行動,也愈發顯得環境教育的重要(周儒,2001a)。唯有藉教育潛移默化功效,讓人們瞭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改變人類的環境態度,以及培養正向的環境行為,才是治本之道(楊志文,2004)。

  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環境教育議題已被納入課程教學中。透過學校體制給予學生正確的環境保育概念,引導學建立的態使其尊重與愛護自然,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並實際採取具體保護行動。Simmons1998)認為國小階段的環境教育應盡量讓兒童接近自然,藉由感官、親身體驗、參觀和遊戲活動養成愛護自然的習慣。而如何讓學生對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可以感同身受,可以深入學生的價值觀念中,更重要的是能夠從生活中去體會領悟,並且付諸行動,相信實施戶外環境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最普遍實施的方法

    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李崑山,1993)。學者楊冠政(1997)亦指出,讓學生在環境中學習,以培養環境的覺知、讚賞和瞭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戶外教學。藉由戶外教學的過程可以學生接觸自然環境,使用他們的五官來觀察自然,以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如此才能覺醒其環境意識,培養其愛護環境與保護環境的意願(林秋萍,1998)。戶外教學不僅可以提供真實性的教學內容外,更能帶給學生多元學習探索的機會,學者Ford1981)認為從環境中學習而獲得生活的技巧,往往能建立人對自然關懷的觀念,形成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戶外教育對學校正規課程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媒介,不但可以使學生學習自然環境及基本概念,同時也有機會對自然環境作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研究發現教師實際執行的教學內涵與理想的環境教育理念仍有差距,教師將重點放在知識的灌輸,缺少「體驗學習」與「生活化」的課程設計。當教師欲進行戶外教學活動時,一方面,往往在行政上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學生管理、交通問題、教學內容、時數負擔、教師能力和安全考量等方面也都有許多問題待克服,這些都是教師的顧忌與牽絆,因而不敢將學生帶離教室(鄧好周,2002)。因此許多學校教師在進行環境教育時,常會希望獲得適當的資源與協助,而什麼樣的社會資源才能提供教師整合性的環境教育方面最好的服務呢?學者周儒(2001a)衡諸世界各國環境育的發展經驗,認為應該有一個提供整合性的環境教育的機構來協助教學,透過中心專業的環境教育人力,協助教師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並運用安全合宜的教學場地,給予參與者良善的教學品質與空間服務,這個機構就是『自然中心』。

  自然中心具有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自然保育及歷史文化,休閒遊憩等多種功能,能輔助學校正規教育之不足、扮演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溝通的橋樑,成為環境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國外,自然中心提供產品服務與相關機制發展皆已相當成熟,早已發展出具完整功能與具影響力的產業規模。例如環境學習中心、戶外教室、少年自然之家、環境教育中心、戶外教育中心等。在國內,1988年起教育部環保小組為推動環境教育,在學校環境教育工作項目之下,有關戶外教學研究改進的要點裡,就提出成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中心」、「委託有關單位以合作的方式,分區設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中心,供學校進行戶外教學」(教育部,1991,陸續補助國內二十餘處自然地區的公部門(包括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林務局、大學實驗林等)成立自然教育中心,以幫助當地具體執行環境教育的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國小教師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學時,瞭解自然中心的服務品質與使用之滿意程,其研究目的如下:

()瞭解教師使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教育活動與資源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情況

 

()探討教師對於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需求。

 

()探討教師對於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滿意度。

 

二、研究問題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特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一)國小教師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教學資源認知狀況如何?

(二)國小教師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環境教育時,有哪些需求?

(三)瞭解國小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不同是否會影響使用的滿意度?

(四)探討國小教師使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研究限制

 

點:

限制: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到兩年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師獲得充足,因想法,是教育中心中,來進行抽調查。又因做研究調以台北縣縣市教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調能反映台北縣教建議,無法代求與滿意度現況。

限制:調對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無法深入呈現個別真實的問題,使資料的蒐集受到限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作為一個溼地環境保育與教育的重要場域,並且提供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給前往戶外教學的國小學生,該方案的目的就是讓參與的學生透過在教育中心園區週遭的環境進行有關溼地環境的環境教育課程活動,瞭解溼地的環境保育的重要性,而本研究所研究的重點就是在教師利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所提供的的環境教育資源應用於環境教學的現況所遭遇的困難與過程,因此本章將針對自然中心的起源與發展、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服務品質與滿意度,進行探討跟瞭解,研究自然中心與戶外教育跟環境教育之間的關連性。

 

第一節 自然中心

一、自然中心的起源與發展

自然中心源自1950年代,美國的John Ripley Forbes 開始籌資及倡導自然中心發展的概念,而後成立了青少年自然科學基金會(The Natural Science for Youth Foundation)。在19601970 年代,這樣的意識開始成長,美國奧杜邦協會(NationalAudubon Society)開始推動自然中心發展運動且援助資金,因而刺激幾百個自然中心的成立,環境教育亦開始興盛。根據美國自然中心管理協會(Association of Nature Center Administrators)2003)出版的會員名錄,將田野學習中心、學校內的環境教育中心、自然公園、國家公園或博物館的教育服務中心、環境學習中心、生態農場等機構,皆以『自然中心』作為發展環境學習機構的稱呼。大部分興起於1960 1970 年代的自然中心,其角色與功能主要是啟發人們欣賞自然的樂趣。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然中心使得都市人重新有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早期自然中心著重於自然欣賞、保育研習,容易讓人們以為那只是暫時性的休閒活動,對於環境教育的目標的實踐,似乎並沒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當環境教育目標逐漸被重視,自然中心的發展也開始朝向因應環境問題,以達成環境教育目標(周儒,2000a)。依據自然中心之發展過程,研究者發現環境教育目標隨著時代的變化越趨重要,而自然中心對於實踐環境教育目標,應有更具體的助益。

 

二、自然中心的定位與功能

根據青少年自然科學基金會指出:一個自然中心必須定義為一個有組織且非營利的機構,中心基本上是以教育、科學研究以及文化保存為目的,且配置專業工作團隊,並依照固定時間開放給一般民眾。自然中心必須管理其所屬土地、當地原生動植物與相關設施以促進民眾對自然與自然過程的了解。自然中心必須對民眾辦理經常性的環境教育方案及活動,亦即利用優美、自然的室外環境,進行團體營隊、自然教育、保育教育、資源教育及戶外教育( Shomon,1975)等教育計畫。

學者王鑫(1995)則認為自然中心的定義是指「某一個擁有戶外環境教學資源之地區,經規劃為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用地,設有管理機構並備有必須之教材、教具及專業人員等,且經常性辦理教學活動的地區。」透過這些設施與資源,去彌補學校進行環境教育時人員、教材與場地的不足。

周儒(2000)定義自然中心為:「在一片具有環境教育資源特色(不論是大或小)的土地區域上,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專業課程方案與適當的環境資源,整體發揮其能量,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給第一線的顧客如學校學生、一般社會民眾,以達成教育、研究、保育、文化、遊憩之多功能目標的環境教育專業設施。

此外,周儒(2001a)認為自然中心之規劃、設置與營運的計畫目的與宗旨為:「

供地方上的學校及社區一個環境學習的場域、增加人們對所在地方環境的了解與關懷,以達到促進人與環境間互動和瞭解。

一座環境學習中心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或具備哪些功能呢?Stapp 等人認為環境學習中心是要讓附近的人去享受部分的自然世界,並且學習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人類在生態環境中的位置。Shomon 則認為有:1.提供可呼吸的空間、及開發區間的緩衝帶,亦是社區的開放空間計畫;2.提供附近居民戶外教育與休閒的機會,並刺激個人或團體「創新、自豪、負責、工作」等價值觀:3.最重要的是它提供有效學習的場所,民眾可以在其中獲取第一手經驗,並在活動及勞動中學習。在過去推動自然教育中心的過程中,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曾經整理並且用下表來呈現環境學習中心所能提供的多樣角色與功能,

角色

功能

培養種子教師的機構

提供自然科等實習場地,辦理研習活動,提供教師研習機會。

社會教育的機構

1. 提供解說服務、自然研習與知性之旅,使人民從環境中學習並認識環境。

2. 教導人們與環境相處的倫理觀念,使人們瞭解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道理。

充實學校教育五育均衡的機構

環境學習中心提供自然科學研習場地,不僅可以結合教育與遊憩活動,並可以同時達成德(環境倫理)、智(自然之奧妙)、體(遊憩活動)、群(共同維護環境)、美(欣賞自然、愛護自然的情操)五育並行的教育目標。

確立戶外教學課程的機構

1.建立戶外教學活動單。

2.協助建立各師範學院戶外教學資料檔。

環境教育推廣機構

印製「具有成為環境學習中心之各地區簡介」寄贈全國各教育機構,提供戶外教學之參考。

 

 

 

 

 

 

 

 

 

 

 

 

 

 

 

 

 

 

 

 

2-1 資料來源: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計畫報告,頁2-33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歸納自然中心是一個可提供探索自然的戶外體驗場所,並經常性針對民眾或學生提供教學相關活動,其中應包含提供與環境與文化教育相關的活動,並設有專責人員提供教育與行政服務

 

三、自然中心的目標與價值

    自然中心的出現有其時代的意義與使命,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越來越少,自然中心使得都市人重新有了與自然接觸的機會。自然中心在本質上是一個地方的環境教育系統,藉由地方資源、人力、管道的整合,所產生的一種系統性的環境活動與學習計畫,以服務學生、教師與社會大眾(周儒,2001b) 因此自然中心的設置,不僅可以成為學校戶外環境教育的場所,也能提供都市居民連接自然的最佳去處。

Milmine(1971)認為自然中心有三個功能:成為未開發土地及都市化地區之間

的緩衝帶;提供社區居民接近自然世界的經驗;達成環境教育的目的,讓居民在行為舉止中,成為一個在環境中有生態良知、有責任的一份子,並與環境中的事物和諧相處。針對社區的孩童,Jocobson1989,引自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p1~7)則提出自然中心應有以下五點目標:

(一)建立孩童與自然、物種及人類世界的互動聯繫,形成有意義的經驗,這種

親密感是個人關切與負責任行為產生的基礎。

(二)透過互動與互賴的生態原則認知與生活世界多樣性的經驗,發展出一種和諧的世界觀。

(三)使孩童的感受、態度與世界觀,有被成人接受的機會,引導他們瞭解社會的權力與人類行為對於環境與社會的影響,使期能懷有尊重與責任感。

(四)讓孩童樂於學習,願意成為終身學習者、問題解決者及行動主義者。

(五)政治與教育機構的思維能具備生態整體觀,而學科整合的教育方案就是為

了幫助學習者形成一種貼和環境特性的人格特質。

自然中心的目標,周儒等人在2004年彙整了國內外專家看(Ashbaugh,1971Shmon,1975;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9,引自周儒等2003)整理出自然中心的重要目標可以歸納如下:

(一)教育:透過中心專業的環境教育工作人員,能夠引領學校師生和社區民眾接觸、瞭解、關心、愛護環境。尤其是提供學校進行戶外教學、自然體驗、環境調查等專業性教學模組,並解決教師在行政與專業能力欠缺之問題。

(二)研究:透過中心以及相關領域專業人士的協助,能將中心所在區域的環境狀況做長期深入的觀察、研究,增進對區域環境狀況與變遷的瞭解與掌握,並能夠提供教育與解說活動之利用。

(三)保育:經由中心的教育活動與實際環境狀況的觀察與瞭解,能促進居民與學校師生對於地區的環境、資源更合理有效的運用與管理。滿足地方上在認識環境問題、體驗環境改善經驗、營造有品質環境的行動學習、資訊服務等需求。

(四)文化:經由中心仔細的蒐集與整理、設計,可以提供社區居民與學校師生對於當地環境長期變遷的理解,體驗環境愉悅的經驗,以及從中領會人與環境長期互動的過程,並由其歷程瞭解環境與人類生活、文化之互動和影響。

(五)遊憩:透過環境學習中心、設施、空間、環境的巧妙利用以及有趣的活動參與和體驗,鼓勵使用者追求有意義的戶外休閒遊憩活動的經驗,經由這些經驗來滿足人們對精神與身心的需求。

自然中心是一個非常專業的戶外環境教育的組織機構,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終身教育場所,自然中心所提供的專業優質服務如環境教育方案、環境教育人員及環境教育場域,對於來自學校的成員以及社區的教育對象,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透過自然中心的設施、空間、環境的運用,鼓勵民眾探索自然的曼妙,拉近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探索的過程尋回簡單的滿足,激發其對於自然的欣賞能力,轉而主動關心並愛護自然。

四、優質的自然中心

從以上文獻可瞭解,一個優質的自然教育中心,不僅必須具備土地、設施等先備條件,還需要結合專業的人力、環境教育方案與完善的經營方式,才能充分展現自然教育中心的教育、保育、研究、文化、遊憩等不同層面的功能,並能與社區大眾與學校做緊密的連結,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共同建立一個對環境友善、對民眾有益的學習場域(王書貞,2006)。然而,自然中心該如何傳達其環境教育的理念?運作其環境教育系統?周儒(2000)歸納出一個自然中心必須具備有活動方案 (program)、設施(facility)、人(people)及營運管理(operation) 等四項最基本的要素,彼此互相依存、影響;其中又以活動方案為核心,逐步影響到設施、人、營運管理。而在設施、人、營運管理等三項要素上,彼此也互相影響著;其交互關係,可由圖2-1 來表示,並將其意義說明如下:

(一)方案(Programs):活動方案是一個中心的核心要素,方案針對不同年齡、屬性、對象與不同之需求而有不同類型的設計。大致可分為: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環境解說(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環境傳播(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三大類型。

(二)設施(Facilities):一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自然中心,必須具備足夠

的設施,才足以發揮功能。這些設施包括房舍(教室、展示、研究規劃、保存等)、

環境教育設施、環境解說設施、生活設施(休息、住宿)

、環境設施(衛生、環保)。

(三)人(People):一個自然中心必須有人的存在與使用,才使中心具有意義。

包括了自然中心的人員、中心的環境教育專業人員、中心的合作伙伴(社區人士、

民間團體)、中心設施與服務的使用者(學校師生、社區、民眾)等。

(四)營運管理(Operation):指自然中心經營管理的策略與實際執行,包括

有經營管理、財務、維護、土地管理等四大方向。有了完善的營運管理,才能有

好的環境教育服務品質

 

 

2-1 自然中心構成要素(引自周儒,2000)

自然中心的設置,不僅要產出環境教育活動的教材,還要建置一個推動教材且能夠永久發展的環境教育系統,當中有許多條件是必須慎重的考量與多方設施的配合。一個成功的環境學習中心要能夠存在,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學者周儒認為一個好的環境學習中心必須具備以下六大條件(周儒,2003)

(一)優良的環境教育活動方案

(二)專業的師資與活動引導人員

(三)整體環境、資源與設施適合

(四)經營管理的企圖與經驗適合

(五)活動安排符合學校教學需求

(六)安全與環保的設施與操作

Erickson & Erickson2006)提出要成為一個成功的環境學習中心也有相同的看法,需具有:

(一)人:要有好的工作夥伴;能為工作夥伴提供專業成長的訓練課程;需強化工作人員具備一致的工作信念;工作夥伴與教師間具有良善的溝通。

(二)課程方案:有意義的教學課程;課程能培養學生的能力;擁有第一手愉快的學習體驗;能給予學生獨自寧靜學習經驗的機會;使學生願意付出承諾並給予支持;能鼓吹學生實踐運用生活的能力。

(三)設施:中心具有良善的設施;教師與學生能在設施中安全的工作與學習。

(四)營運管理:中心具備強而有力的行銷技巧;能爭取獲得其他單位的經費贊助;能積極與週遭鄰近組織成為夥伴關係;能引進並整合外部資源。

姜永浚(2006)更將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需具備的條件歸納為十一個主要的面向,分別為:

(一)宗旨:環境學習中心應該要依照其設立目的與所擁有之資源特色,發展具體的環境宗旨及目標。

(二)場域:環境學習中心所提供的各項設施與設計應與當地的環境及特色相融合,並且發展出具趣味性、知性、美學、人文的教育意涵。

(三)經營與管理:環境學習中心在經營管理上,應考慮當地的遊憩承載量,以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四)在地夥伴:環境學習中心應連結當地的地方組織或居民,共同落實在地經

營與合作。

(五)節能設計:環境學習中心應廣泛且深入的考量其節能設計、妥善的利用能源。

(六)人員:環境學習中心最少需有一位具備環境教育專業的全職工作人員且

其工作人員皆需具備適當的環境素養與永續發展的理念及專業的環境教育能力。

(七)設施:設施的品質、無障礙的學習設施與方案、先軟體後硬體。

(八)方案:學習方案需重視啟發、互動等特徵讓來訪者能有深刻的親身體驗。

(九)教學:與學校教學的合作。

(十)生活實踐:環境學習中心協助參訪者發展環境覺知、學習環境知識、培養

環境倫理、熟習行動技能,甚至獲得環境行動的經驗、並落實環保。

(十一)評量與評鑑:環境學習中心需長期且客觀的對其人員、設施、活動方案及經營管理等進行評鑑(evaluation)與改進。

由此可見,一個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需要許多條件互相配合與支持才能發揮其環境教育的功能與目標,Evans & Chipman-Evans1998)認為學校師生是自然中心的主要使用者,佔全部使用族群的七成以上,因此,一個優質的環境學習中心,應該依據自然中心本身的環境資源與設施,與學校教師的需要,設計出與學校課程搭配的教學方案,並且透過行銷與夥伴網絡的機制,將資訊流通,讓使用者清楚瞭解可利用的資源與服務,進而實際的參與(王書貞,2006)。

 

五、國內外自然中心發展

自然中心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有其不同的時空脈絡及目的,研究者針對英國、美國、日本的發展經驗,分析其定義與構成要素,並說明國內自然中心目前的發展概況

(一)英國的田野學習中心(Field Studies Centres):

英國在戶外教育發展的起源相當早,1892年在Edinburgh設置了第一個田野學習中心(field study centerOutlook Tower(周儒,2002)。更於1943年成立了一個促進田野學習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promotion of field Studies)的組織。隨後在1946 年於SuffolkFlatford Mill地區開始設置了英國的第一所住宿型的田野學習中心。而他們的使命是:將環境知識帶給所有的人(Bringing environmental

understanding to all)(FSC, n.d.)!

FSC 有二項一貫的環境政策,一是促進田野學習,尤其是以藝術及科學為主軸,具體的作法包括:(1)提供廣泛的環境教育課程;(2)提供符合所有學生年齡及能力的課程;(3)提供教師及其它的專業工作者相關的意見與訓練課程;(4)發行各種相關的出版品與教育資源等。FSC 的第二項環境政策是經由操作住宿型及單日使用型的中心來提供田野工作的設施(facilities),與中文的字義稍有不同的是,這裡的設施指的是「為了進行田野學習(field study)、研究(research)、會議(meeting)、講座(lecture)、訓練(instruction)與教育( education ) 而提供的建築物( establishing )、設備( equipping )、維護(maintaining)、與人員(staffing)」。他們並且進一步要求其應為良好的設備(wellequipped)、專業的員工(expertly staffed)、以及座落在相當範圍環境中的建築物(located in a range of environments)。

 

(二)美國的自然中心

北美洲的自然中心大部份興起於1960-1970年代,由美國國家奧杜邦協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所領導(Evans & Chipman-Evans1998)。奧杜邦格林威治創立的使命,主要是透過教育、土地管理、科學性的研究及對於國家政策的擁護等方式,給予人們動機去保護、恢復並欣賞自然生態體系,特別以鳥類、野生動物及牠們所處的棲地為重點(Greenwich Audubon Center, 2007)美國自然中心的出現與戶外教育的興起有密切的關係(周儒、呂建政合譯,1999),在19世紀晚期,有一些人開始舉辦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營隊活動。早期的活動是以將青少年帶到戶外為理念,培養青少年的自立精神及強化體能與道德感為目的。美國在1930 年至1960 年代遭受到兩次經濟劇變,分別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與世界大戰。在這段時期有數百萬的兒童衣食無法溫飽,且居住在缺乏活動空間的貧民區內,此時學校的戶外營隊活動便扮演了提供學童健康生活的重要角色。1922 年和1923 年美國自然研究學會成立自然知識學校,1940年將學校露營發展為戶外教學。當時的戶外教育特別強調遊憩的技能,例如拳術、射擊、釣魚、划船等,這些技能的教學與學校課程整合,強調社會互動和小組同宿,認為遊憩活動與術科的結合,提供學生享受和利用戶外環境,吸收更多的知識並學習更多實用的技能(王佩蓮,1995)

1961年,奧都邦協會開始大力的推動社區自然中心(community nature center)的設置後,數量才有了迅速的增加。在19601970年代,數百個中心在美國各處成立。1975年美國National AudubonSociety 的統計中已經包含558所(包括加拿大境內的41所),到了1990年普查時,已經達到4200處之多(引自周儒,林明瑞,2000)!時至今日,周儒(2003)估計整個北美地區的自然中心設施,應已超過了5000 所。

   

(三)日本自然中心發展情形

日本在1945年戰敗後,經過10年的努力,國家從廢墟中重建起來,然而身負世代交替的青年卻在這段混亂迷茫的社會情勢下,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喪失青年人所應肩負的團體規律、同心協力與友愛的精神,此時一些教育人士及有心的社會人士開始重視這項問題,於是呼籲政府單位應該設置一些提供青少年能夠親近自然,體驗共同戶外設施(周儒,2002)1958年文部省(現改名為文部科学省)正式編列預算補助全國各地方政府建立野外教育設施,也從此定名為「青年之家」;1972 年開始,文部省設立「少年自然之家」,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日本的自然中心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如「青年之家」、「青少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自然學園」、「林間學校」、「山之家」、「海之家」、「森林之家」、「自然教室」、「野外教育中心」、「青少年教育中心」等數十種,總數已經超過1,200處所,其中除國立的29處,財團法人的101處外,其餘均為縣、市、鄉、鎮等地方政府所屬(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

    經過40年的發展,從早期的「青年之家」到最近的「自然體驗設施/生態露

營地」。不論是以哪一種名詞出現,日本在此方面的設施都強調要達成促使設施的使用者更了解、關心、與愛護環境的健康,並且也期望年輕人能夠在此設施的使用中,促進和諧互助的人際社會關係(周儒,2002)

(四)國內自然中心的發展概況

台灣自然中心的設施發展約在1990年代開始,國內第一所環境教育中心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補助經費,於民國778月在台灣師範大學成立。至民國79年教育部環保小組成立後,全國共三所師範大學、九所師範學院共12所環境教育中心在教育部的指導及經費補助下推動辦理教師研習、教學觀摩、輔導區學校訪視及推動校內環境教育等工作(周儒,2000)。19916月「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中將環境教育實施要項分為學校環境教育和社會環境教育兩大項。在學校環境教育方面則明列「成立自然生態環境教育中心」來改善戶外教學,在政府共同努力之下,先後在國家公園、森林區、風景區等地方由教育局與各資源管理單位合作設立了一些自然教育中心,其重點則擺在各輔導區中教師的輔導與教材的開發推廣,這與國外執行推廣服務為主的形態是不太一樣(周儒,2002)

    考量了區域發展原則、教學資源、資源管理單位的合作意願、交通易達性、區域優先性等因素後,便選定陽明山國家公園、苗栗蠶蜂業改良場(現今改名為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溪頭台大實驗林及東北角風景特定區等四處優先設立自然教育中心(周儒、林明瑞、蕭瑞棠,1996)。而後又陸續新增如墾丁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特有生物中心等地,到了民國八十五年時全省已有13處自然教育中心(周儒等,1996)。目前國內發展自然中心類似設施的政府機構有環境教育中心、自然教育中心、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心、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等,以表2-3就各類型中心加以比較(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

2-2:自然中心檔案分析表

名稱

環境教育中心

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保護教育展示中心

水土保持

戶外教室

 

成立

沿革

 

民國77-78年迄今,計12所師範院校內陸續籌設

 

 

民國81 年至今,民國86 年最多有十五處經費補助案

 

民國82 年迄今,有三處( 原規劃四處)

 

民國78年迄今,已有20

 

地理

區位

12 處位於市區

公立單位所地,以郊區、自然景

觀區為多

三處位於市區

位於郊區民家的農果園為主、公營單位提供場地為輔

主要

對象

學校教師

 

學校教師

開放學校與民眾參觀

開放學校參觀

主要運

作形態

 

 

1.教材研發

2.教師研習

   3.協助中小學環境保護小組運作

教師研習

 

展示體解說

水土保持技術與功能之展示與解說

 

動計

畫型式

 

教學觀摩研討會、校園輔導訪視、校園社團環教活動

兩梯次(三天兩夜)教師研習

單日解說導覽、戶外教學

單日戶外教學

 

設施

 

資料室、實驗室、辦公室、會議室

視所屬單位設施資源、任務分配

展示體

展示體

 

人員

 

一為中心主任、一位專任助理

一位計畫承辦人

一位計畫承辦人

水保局各地聯絡人

 

運作

教育部每年編列預算,申請補助

 

教育部每年審核公家單位的計畫

申請計畫

展出單位提活動計畫,申請補助

現屬農委會之計畫性活動

 

 

潛在問

題發展

狀況

 

有些中心在經費上無法自主、功能不能發揮、政策績效無法呈現

計畫期程短為五個月,無專職人員、設施,運作經驗有限,行政作業繁瑣

績效未能評定

績效未能評定

資料來源: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

環境學習中心和環境保育中心都位於市區,而自然教育中心及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則多位於郊區;環境教育中心和自然教育中心服務的對象大都以教師為主,而環境保育中心與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服務的對象就較為廣泛;環境教育中心和自然教育中心服務的教學方式以舉辦教師研習為主,環境保育中心與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的教學方式就類似戶外教學;而這些類似自然教育中心的機構,其經費來源及管理都十分仰賴政府的支持與補助。因此國內各類型的自然中心雖然發展各具特色,但是距離理想與功能完整的自然中心模式尚有一段距離,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等人長期對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觀察與研究發現,這些單位雖然以改進戶外教學為主要目的,但是實際的參與對象僅有教師,使得其所運作的廣度、深度及持續性上規模就減少不少。

Meichtry2001)曾針對K-12 的教師進行過一份環境教育的需求評估,研究發現教師在進行環境教育時所需要的需求共有以下幾點(引自王書貞2006)

(一)經費:因為環境教育不是核心課程,所以學校並沒有足夠資金運用在環境

教育,有興趣的教師需從企業界尋找不同的經費贊助或者偏向選擇較為低價的產

品。

(二)位置:鄰近的田野學習較合乎老師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師對環境

學習中心的需求上,有較高的比例會選擇學校附近的教學中心。

(三)行銷管道:教師大多透過網路得到田野學習相關簡要資訊;資訊摺頁也能

提供實用的訊息,因此環境教育學習中心應經常性的修改田野學習網路資訊,一

份環境月曆、中心老師分享想法給教師,也都能增加教師使用環境學習中心的頻率。

(四)學校行政協助:教師在實施戶外田野學習時,會面臨到的障礙有交通、

時間壓力、學校排定課程、其他班級課務的協調、學校校車、教學基金、行政等,皆會影響教師進行田野學習的機會。

(五)教師專業成長:環境教育學習中心若能舉辦環境教育相關研習,可讓老

師藉此認識學習中心。並發展教師環境教育的專業,並可建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與教師間的關係網絡。

(六)鼓勵誘因:若透過鼓勵,像是津貼或學分也都能合乎教師的需求。或提

供免費的課程器材和課程想法給班級,皆可製造出新的學習機會,並吸引教

師的注意。

(七)教具的租借:環境教育學習中心若能租借相關的課程器材、多媒體教具,以提供教師輔助教學之用,也能提高教師使用環境教育學習中心。

對應於自然教育中心與環境教育中心發展上的瓶頸與限制,發展出能提供學生與民眾直接接觸自然並具完整服務功能的自然教育中心,就變得很迫切。而在周儒(2000)針對市區性的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方面的研究發現,學校的教師對於類似環境學習中心的機搆來協助學校實施環境教育是有很高的利用興趣與意願。雖然目前能充分滿足這樣需求的自然中心是稀少不夠的,但是國內目前有許多政府機構與民間單位,對於發展具有完整功能服務的自然中心來協助推動環境教育都有很高的興趣(周儒,2001a)。近幾年成立的自然中心相關機構,無論是以個人、團體或是基金會的方式成立,均顯示民間參與公共事務、重視及投入環境教育學習機構的力量正在成長(任孟淵,2006)。也期望在眾多團體的努力下所成立的自然教育中心,能提供學生與民眾能直接接觸自然,推動戶外教育來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使環境教育的方式更多元、更活潑,效果更為落實。

 

第二節 環境教育與戶外教育

一、環境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自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日新月異,物品大量的生產,人口急速的增加,直接或間接的造成許多環境的破壞,因為工業的發展、農業革命以及人口的迅速成長,造成了地球資源的嚴重耗損,自然環境快速消退,水域及陸域環境的污染。人們生命財產的以及生活品質也因為這樣的環境破壞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而影響到未來子孫的永續發展。深感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同時,人們逐漸在瞭解環境問題乃是因為人類思想與行為的偏差所造成,進而體認到發展環境教育,乃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因應之道(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的發展,根據美國學者Kirk1977)的研究,他認為環境教育的根源是由三個主要的教育活動,自然研究(Nature study)、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以及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所組成(楊冠政,1999)。

(一)自然研究保育教育:

十九世紀末因為森林的過度砍伐,造成了土地的沖蝕以及廢棄,美國學者提出警告認為人類必須對自然資源有新的思維以及新的行動,並且對自然資源有了兩種利用的主張:一是保存主義,另外是保育主義,前者主張保存野生地作為遊憩和教育;後者主張利用自然資源須合理且永續利用。因此有了以上的主張讓美國政府開始保存森林進行多元化的使用,除了生產木材外尚能進行遊憩以及娛樂的功用,而自然研究以及保育教育便因應而生。所謂的自然研究就是對自然做最忠實的觀察。其目的在培養兒童正確觀念,學生探索自然進行自然研究,而非書籍研究,自然研究是一種主題式的學習方法,包括以科學內涵學習、探索以及第一手經驗的觀察。而保育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覺知環境的問題以及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性,並且改變其行為達到一個美好的自然世界。

(二)戶外教育:

如同保育與自然研究作為環境保護教育而努力,許多教育的先進也提倡戶外運動與學校露營對教育的發展和充實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在1940年代,戶外教育學者Smith 就提出戶外教育就是要在戶外教育和教育在戶外(education in the out-of-doors and education for the out-of-doors)。而另一個戶外教育學者Sharp 也跟其研究同仁推行了一個戶外教育計劃,他們認為透過讓學生在戶外面對生活真實問題與經驗,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獲得自然事物以及真實生活的直接經驗,一直到1950年代晚期。戶外教育從強調在戶外進行並充實傳統課程的目標轉移為培養正確利用自然的態度外。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UNESCO, 1978),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

程中,個人和社會群體了解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

因子間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進而能個別或集體地行

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楊冠政,1997

聯合國也對環境教育進行了一連串的會議與教育計畫,整理如下:

(一)1972年於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發表「人類宣言」,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進而對環境教育關切與改進環境問題,並認為解決世界環境危機的最佳工具便是發展環境教育。

(二)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擬定國際環境教育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me, IEEP)協助各國推行環境教育促使人類注意環境的問題,開始對環境教育的關切與研究(楊冠政,1998)。

(三)1975年在貝爾格勒的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制訂了貝爾格勒憲章 (Belgrade Charter),做為各國推行環境教育的準繩。

(四)1977年在伯利西召開國際政府環境教育會議中所提出的伯利西宣言,提

供各國及國際機構改進與發展環境教育的準則。

(五)1987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聯合國環境總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在蘇聯首府莫斯科召開國際環境教育與訓練會議,使得聯合國各會員國日漸重視環境教育對理解、預防與解決環境問題之重要性。

(六)1992年在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中提出了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也是國際共負的責任,讓世界各國共同追求地球的永續發展。

從以上環境教育的發展可見,從1970 年開始,全球環保意識興起,各國無不致力於環境教育的實施,期望藉由環境教育的推動,有效改善層出不窮的環境問題,讓地球可以永續發展。

 

二、戶外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由於6070年代全球環境問題惡化,鑒於人類是造成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所以讓學習者瞭解人類與環境間的關係是極其必要的,而正確的環境意識最能透過戶外教育達成,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是在自然環境中教學,也就是戶外教學(楊冠政,1998)。所以1970年代開始,很多戶外教育課程都是以環境教育做為探討的主題。

戶外教育是一種在戶外進行有目標、規劃性、系統性和程序性的學習活動,它成統整各學科領域。教師利用教室外的自然或人為資源,提供學生實際的觀察和體驗的機會,藉此增加學習動機和興趣,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社會發展,同時也有助於特定主題(如環境、地球資源等)的瞭解( Lewis1975;王鑫,1995;李崑山,1996;余宗翰,2000)

楊冠政(1998)認為藉著戶外活動的直接體驗是認識或學習自然保育觀念、培養學生的環境覺知、讚賞和了解自然環境的最有效方法。此外,亦有許多研究支持戶外教育可幫助學生達成環境教育的目標,例如 Euler (1981)就認為戶外教育是發展學生環境知識及感激環境的有效方法,可以藉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的動力。

戶外教育真正受到重視與研究,是在近幾十年才開始。若以美國為例,周儒、呂建政(1999)在其所譯的戶外教學一書中,將戶外教育發展歷史劃分為幾個時期,以下就針對戶外教育歷史的演變做重點歸納整理(如表2-1)

2-3戶外教育的歷史發展

時 間

人 物

重 點

16 世紀

捷克大教育家

康米紐斯

 

實物教學,印象最為深刻,經驗最為具體,教學效果也最大。

 

17 世紀

英國經驗大師洛克

 

唯實論奠定理論上的深厚基礎。

 

18 世紀

自然主義大師盧梭

 

1.      為文鼓吹,教育上的唯實主義已達到頂峰,於是戶外教育之濫觴於焉開始。

2. 主張實物教學教育,多與大自然環境接觸,實物為教學的最佳材料。

18 世紀

裴斯塔洛齊

應用真實的物體,第一手經驗在農舍的學校教導兒童。學者們皆認為他們是戶外教育的先驅者。

19 世紀

梭羅、繆爾等

自然思想,開啟了美國戶外教育的傳統。戶外教育可以說自19 世紀的美國開始萌芽。

1930 年代

夏普、梅森、維納等

 

戶外教育活動中,露營的價值漸為世人所接受,為之後的戶外教育運動發展奠定基礎。

1940 年代

 

杜威等

強調遊憩性露營活動的戶外教育,另外也重視領導幹部的養成。

1950 年代

 

1. 戶外教育的重心漸漸變成課程導向。「戶外教育」一詞的出現,漸漸取代了「露營教育」。

2. 重大意義為:戶外教育的範疇,已不在局限於露營活動,而是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與增進學習效果的一種

方法。

1960 年代

 

 

 

 

 

戶外教育運動的全盛時期,可分成三方面:

1. 美國「全國戶外教育領導者員會的設置。

2.      美國聯邦政府的撥款補助。

3. 許多與戶外教育相關圖書的出版。

1960~1970 中期

 

J. J. Kirk

由於環境問題惡化,使環境教育漸漸受重視,導致戶外教育運動與自然保護運動融合。但不能斷說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合而為一,或為環境教育所取代。畢竟戶外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充實學校課程之內容,教導戶外休閒活動的技

能及提供生活及社會化的經驗。

1970 年代

Kath McRae

教育者開始體認提供教育活動的重要。因此戶外教育內涵也慢慢有了改變,開始教導生態學的知識,培養環境倫理,促進環保行動。

資料來源:周儒、呂建政(1999)。戶外教學

 

戶外教育可以提供不同的學科教學並且達到各種的教學目的以及目標。不論是增加學生間彼此情誼、自我發展、建立負責任的環境態度、心情愉悅等等,是一個相當好的教學方式。戶外教育最重要的在於可以提供不同於一般教學時所欠缺的直接第一手經驗,同時,戶外教育更透過這種直接的經讓學習者去經歷體驗的過程(林秋萍,1998)。戶外教育不僅只是將教學移到戶外進行而已,他應該夠過以戶外環境為主軸,提供學生可以直接體驗,進行實驗,進行探索的學習方式。而戶外教育可以達成的基本需求,包括效率學習的需求、基本概念的需求、教育寫實性的需求、覺察環境的需求、欣賞自然環境的需求、環境素養能力的需求、娛樂體驗的需求等(Hammerman etal., 1994)。

 

三、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

戶外教學透過多樣的課程,在戶外環境中體驗學習,讓學生用五官來觀察自然,獲得親身的經驗,從中引發環境意識的覺醒並願意為保護環境盡一份力,因此戶外教育是體現環境教育最普遍實施的教學方法學者李坤山(1993)認為戶外教學(戶外教育)是備有具體的教學目標,系統性的規劃,具體的教學歷程和課程活動單的設計是實施環境教育最有效方式之一。透過戶外教育讓年輕學子能夠了解它們生活的環境,了解使用自然資源所引發的問題,尋求解決環境問題的替代方案,自我承諾未減緩環境問題要採取的行動等,他們首先必需要具備實際經驗,以此做為下決定與行動的基礎依據。對於學校正規課程而言,戶外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媒介,透過戶外教育讓學生學習自然環境以及基本的概念,同時也有機會對自然環境做更深入的了解。.

Oliver1990)認為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都是達成課程目標的方法,也就是經由學習促使學習個體改變的兩種方法過程(引自Parkin ,1998),戶外教育是將戶外設施與教學歷程組織起來,使個體往課程目標做改變的方法;環境教育是將教學歷程與環境組織起來,使個體改善其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方法,如圖2-1所示:

文字方塊: 戶外教育
是將戶外設施與教學歷程組織起來
使個體往課程目標做改變的方法
                                                       

個                                               環
人                                               境
                          環境教育
是將教學歷程與環境組織起來
使個體改善其與自然環境關係的方法

2-2: 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方法學上的關係(引自Parkin ,1998)

 

戶外教育也不是全部等於環境教育,戶外教育強調的是為個人而教育,而環境教育強調的是為環境而教育(Parkin1998),但是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的確有著相當相似部分都是在於讓人們瞭解環境的好,產生保護環境的態度以及建構保護環境的技能進而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環境教育可以以戶外教育作為其重要的教學方法,因此戶外教育可以說是環境教育的一部份,也是環境教育的一個相當重要的執行方式。戶外教育的經驗和背景將有助於決策者規畫出一個和自然和諧的生活環境,不只是為了人類自己,也為了所有其他各種形式的生命(周儒,1995),透過在戶外自然環境的真實體驗,透過這些經驗讓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相關議題以及環境破壞問題的知識,並且對環境產生敏感度,並且對自然有負責任的態度以及行為。透過戶外學習活動,讓學生發展更能深遠的洞察力,生態關聯的理解,和人類對於環境品質所負責任的重視(Hammerman, etal,.1994)。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及課程安排大體上只能吸引到少數初始就對環境保育有強烈動機的人,而要發展出吸引廣泛大眾對環境問題的興趣以及使其環境態度能夠有所改變,甚至能夠影響其行為,學校以及環境教育相關機構扮演著責無旁貸的角色。

 

第三節 服務品質與滿意度

 

一、服務品質理論基礎

Kotler2003)在《Marketing  Management》對「服務」所下的定義為:服 service係指一個組織提供另一個組織的任何活動或成其為無形的且無 法產生事物的所有權。同時也提出服務具有下列四種特性:

(一) 無形Intangibility服務是無形的,無法想像如實體產品一樣能看到、嚐到、感覺到、聽到、或聞嗅到的。

(二)        不可分割性Inseparability):指服務之生產及消費通常是同時發生,無法分這與實體產品必須經由製銷售最後才得以消費的程序是不同的。

(三)  可變Variability因為隨服務提供者的不同,或受到提供服務的時間、地點及人員等因素的影響,服務有高度的多變性。

(四)  易逝Perishability服務既是無形的商品,同時也是一種面對顧客時的立即性商品,只有在提供的時候才會存在,無法預先生產或儲存

Kotler2003則採用美國品質管制學會的定義,quality)是指某一特定的產品或服務的整體性特色與特徵,能滿足所期望之需要的能力。 這是一種顧客導向的品質定當銷售的產品或服務能符合顧客的期則稱此狀況達品質水準。也就是說,品質是服務用來滿足顧客需要時,能力所展現出來的整體特色或特性。由此可知品質反應顧客的滿意,顧客的滿意度與服務的品質高低有密切的相關性Garvin1983 Zeithaml1987)等學者指出,其實服務品質是一種 認知性的品質(Perceived  Quality,並非客觀性的品質(Objective  Quality;也 就是服務品質取決於消費者對於事物的性質和特性之量化的評量,是消費者主觀 的意識,比較個人(引自李斐瑩,2001此,服務品質是長期累積而成的,消費者在意的是所接受的服務是否與他們的需要與期望相契合。

Brown1995)也認為服務品質不是由公司來下定義,品質服務類似真理或美,是由接受者來決定的。然而顧客是唯一的評審,這是建立服務文化的第一步。另外 Brown 也曾提到品質大師克勞斯比 Crosby 所提出評估品質的傳統方法,就是由公司實施一套品管測試、檢驗與產品稽查的模式。而這樣的方法可以 查出生產與分配過程中的錯誤,並設法改善。他認為消除錯誤,就可以提昇效, 降低成本,提高品質,顧客就會滿(鄒應媛、吳鄭重譯,1995是,若只 是改善錯誤,這種品質永遠是落後的。真正的品質必須事先預防錯誤,而不是事 後改善而已,這樣才能創造更多的盈餘。

 

Gronroos1982)曾經從功能性品質(functional  quality)及技術性品質technical quality)等兩個部分來探討服務品質,提出服務品質包括:(一)功 能性品質又稱為過程品process quality是指顧客在服務過程中所感受到的 服務水準;(二)技術性品質又稱為結果品質(outcome  quality),是指顧客對 於所接受的服務所做出的評 1983 年修改後更提「認知的服務品質模式」(The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Model說明服務品質除了之前提過之技術性品 質與功能性品質外,應該還包「企業形象的部分,而且他主張影響顧客服務 品質的認知因素是:顧客對企業的形象(引自李斐瑩,2001)。

英國劍橋大學 PZB 三位教授於 1985 1988 年的研究提出一個服務品質的觀念性模式(取三位學者的名字自首命名,稱為 PZB  模式),認為服務品質相似於態attitude是顧客對於事務所做的整體評價,並將服務品質定義為「顧客對服務的期望(expected service)與實際知覺(perceived service)的差異程度。即,客對於服務品質滿意與否,是指顧客期望的服務跟他接受到的服務之間的比較,發展出 Q=P-E(服務品質=實際知覺服務-事前期望服務)的操作型定義。而評估服務品質的準則在 Parasuraman 等學(1985)的研究中, 首先發展出五個構面22個問項來評估服務品質。

如表 2-4 五大構面分別是有形可靠回應確實性及關懷性等五個構面,定義簡述如下:

(一)有形Tangibles代表實際的設施、提供服務的工具設備以及服務

人員的儀表,等四項問題加以衡量。

(二)可靠Reliability可靠與正確地執行服務承諾之能力,以五項問題

加以衡量。

(三) 回應Responsiveness服務人員幫助顧客的意願及提供立即服務的能

力,以四項問題加以衡量。

(四) 確實Assurance代表服務人員的知識、貌,以及服務執行的結果

獲得顧客信賴的能力,以四項問題加以衡量。

(五)關懷性(Empathy):提供顧客關心及個人化之能力,以五項問題加以衡量。

2-4  SERVQUAL 表之五大構 22 個問項服務屬性

 

構面

服務屬性

有形性

Tangibles

1.   企業單引人的

2.   企業單代化的

3.   企業單的設備務相配合

4.   企業員整潔的

可靠性

Reliability

5.   企業單消費者事能實做到

6.   企業單信賴的

7.   企業單持記錄

8.   企業員費者遇時能真予幫助

9.   企業員其所承間內提服務

回應性

Responsiveness

10. 企業員消費者詳盡的服務說明

11. 企業員予消費的服務

12. 企業員持著服者的意願

13. 企業員因忙碌回應消要求

確實性

Assurance

14. 企業單予消費易時的全感

15. 企業員為將能費者的

16. 企業員費者能

17. 企業員分的專以回應的疑問

關懷性

Empathy

18. 企業單予消費的關注

19. 企業單慮到消買行為便

20. 企業員予消費的關注

21. 企業員先考慮的利益

22. 企業員解消費殊需求

 

2-4 資料來Parasuraman,A.,Zeithaml,V A.&Berry,L.L.(1991)淑芳(2002114);高大剛(1999102

 

當以 SERVQUAL 量表進行服務品質衡量時,是先以 22 個問項先衡量顧客 對此五項構面的期再衡量顧客對服務結果的知其間差異構成服務品質的水準。此量表原先是針對企業單位設計,但量表問世後,服務品質研究旋即受到各界相當程度的重視。Mittal Lassar1996)也認為現階段廣受學術界與實務 界採用的服務品質分類及衡量方式亦當推此量表。

 

二、滿意度

() 滿意度之定義

滿意度的探討源自Cardozo (1965)的研究,他提出顧客滿意將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引自王怡舜,2001)。黃俊英(2003)表示滿意度是指一個人感覺到愉快或失望的程度,通常取決於顧客感受的知覺價值與顧客的期望水準,彼此相符時就滿意;當感受到的價值超過期望水準時,就會更加滿意;反之,則不滿意。Oliver(1981)認為滿意度是消費者在使用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情境下對於所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做出的一種立即性的情緒反應。Kotler (1999)則指出,消費者滿意來自

於產品購買前的期望,與購買後實際認知到產品功能特性或服務的績效表現,在比較後所形成愉悅或失望的程度;二者間若有差距存在,則會有正向滿意或負向不滿意的感覺,而當認知績效相等於預期時,則出現中度滿意或感覺無差異。滿意度經常是各研究用來測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社區或戶外遊憩品質等看法、認知、行為表現的工具,是一項非常有用的衡量指標(林晏州、陳惠美、顏家芝,1998)。

近年來,「滿意度」亦常被觀光學術領域來衡量人們對產品、工作、生活品質、戶外遊憩品質等看法的工具,為一項常用且有用的衡量消費行為的指標(邱博賢,2003)。根據上述理論,滿意度除了是事前期望並從經驗發生出來的一種結果,並受到服務品質的影響外,也受到社會、自然及顧客本身的因素影響,當預期與實際效果一致時,顧客對其滿意度將增高,反之則降低。也尌是說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外教學預期得到滿足,則感到滿意,若結果與預期不相符,未達到預期的成果,則教師尌會感到不滿意。之後陸續有許多學者提出相關的理論,不同學者對於顧客滿意度的定義仍然存在著不同觀點,而有各種不同的陳述如下表

2-5 滿意度定義彙整表

學者

滿意度定義

 

Westbrooks1980

 

消費者所接受的服務或產品只要是主觀的覺得好,便產生滿意;反之亦然。

Oliver1981

 

消費者滿意是對於所使用的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價值程度所做的一種立即性的情緒反應

Churchil & Surprenant1982

 

滿意是由買者之購買報酬、購買成本與期望三者比較而來。

Engel,Blackwall& Miniard1986

 

「滿意」是對產品使用後的效用與使用前的認知作比較。

Kotler1994

滿意乃是消費者比較購買行為之前,對產品或服務的預期(Exepectation)與購買服務或產品所感覺的績效表現(perceived performance)之間的差異。

Baker & Crompton2000

認為滿意度是個人經過體驗之後的心理與情感狀況。

蔡伯勳(1986

滿意度係由個人認知所獲得的結果和他想要或他想像應獲得結果間的差異而定。

黃淑君及何宗隆(1999

顧客對產品的滿意程度乃是受使用者期望與實際體驗的差異所決定的,若實際體驗能和預期一樣,甚至超過預期,則顧客將會感覺滿意;反之,則感覺不滿意。

余幸娟(2000

遊客事前期望與實際感受知覺間之差異。

 

資料來源:黃錦照(2002);王惠芬(2002);洪政仁(2003);黃俊英、林義屏、董玉娟(1999

 

(二)滿意度的理論基礎

滿意度的相關理論,隨著時代推移,參考國內外文獻,本研究整理出主要的類別,整理如下:

1、期望失真理論(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Oliver1981)提出期望失真理論,此理論源自於社會心理學與組織行為,主要以「期望」與「績效」的比較所組成,認為消費者在購買產品之前,會根據以前的經驗、別人的口碑、商人的信譽與廣告,而對產品績效產生預期。首先欲消費之前以先形成期望,經由期望與知覺績效的比較產生不一致的結果,此不一致的結果即稱為「失驗」

disconfirmation)。因此期望水準成為顧客的比較標準,而與知覺績效比較後的差距之大小與方向而形成滿意與否的評價。當消費者購買產品之後,期望成為產品績效判斷的一個標準,消費者期望與產品績效之知覺的差距形成失驗,因此滿意或不滿意則為期望水準加減失驗的大小,「期望」便成為該產品績效衡量判斷的基礎(林金燕,2003)。

2公平理論 (equity theory)

Huppertz, Arenson Evans(1978)率先將此理論應用於行銷領域,強調滿意度取決於消費者所知覺的公平程度大小(引自王怡舜,2001)。消費者在消費產品或服務時處於一種交換關係,消費者會比較消費投入與獲得價值知覺間的比值,其比例公平時,消費者會因感覺被公平對待而感到滿意

3、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認知失調乃是因為顧客對產品之期望與績效之間有差距而來;而發生認知失調之後,顧客會調整其對產品績效的感受,減少此一差距,以消除心理上失調的狀態。

4、調適水準理論(Adaptation Level Theory)

一般的消費者滿意度理論是以影響滿意度的因素為研究重點,但最近的研究方向有持朝向「購後行為」的發展趨勢,企圖從不滿意的情況下來探討消費行為,也尌是當消費者不滿意時,是否會採取行動或採取何種行動來獲得補償的過程,也間接探討了消費者滿意對購後行為的影響過程。也尌是在探討顧客不滿意產生時,是否會採取行動或採取何種行動來獲得補償的過程,同時也間接探討了「顧客滿意」對購後行為的影響過程(吳武忠、鄭秀香,2002)。

综合以上的理論基礎本研究欲探討教師參訪自然中心的滿意度在於其對自然中心之事先期望及之後體驗後的感受之二者之差異,當教師實際體驗後,期望成為對自然中心滿意與否判斷的一個標準,「期望」便成為該產品績效衡量判斷的基礎,並針對學生學習成長好壞做重遊行為之探討。當教師感受到比預期更好的學習成效時,將會表現出更高的重遊意願。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調查國小教師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環境教育的滿意度及需求,依據第一章所擬訂的研究目的與問題,以問卷調查法進的收集。本章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與設計,依次分為研究架構、研究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資蒐集與分析等五節,以下分別加以明。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的研究目標包括:()瞭解教師使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教育活動與資源進行

戶外環境教育的情況()探討教師對於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需求。()瞭解教師

對於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滿意度。

研究將從教師使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環境教育的現況的調查開始,再分別從服務品質的五大構面之面向探討教師的需求與满意度進行研究分析。如下圖所示:

 

  

 

 

 

 

 

 

 

 

 

 

3-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主要先蒐集整理出國內外相關自然中心與戶外環境教育的文獻資料,作為理論的依據,並根據現地的觀察與非正式的電話訪談蒐集到教師對於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相關建議與需求後,與文獻做一對照設計出問卷,本研究之研究程如圖3-2 所示:

一、確定研究問題,擬定計劃

研究者透過文獻與相關資的閱,並考研究主題之價值與可性後,確定研究問題,並擬定研究計劃。

二、文獻蒐集與探討

先蒐集整出國內外相關自然教育中心與戶外環境教育的文獻資,作為理論的依據,期藉由相關文獻的整解自然教育中心在提供學校環境教育服務的重要性及教師在實施環境教育的困境與需求。藉此作為問卷發展之基礎。

三、編撰問卷

本研究是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考國內外專家學者之相關文獻及研究,編製「國小教師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戶外教育的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問卷,作為化資之蒐集工具,以獲得相關訊息。

四、問卷預試與修改

因問卷內容以意調查為主,因此問卷的信採重測信。在問卷編擬完成後,請

鄰近學校教師20名進預試,星期後再請此20名教師再進同一份問卷的再測,再將回收問卷進預試信分析,以SPSS for Windows 12.0 中文版電腦統計軟體進分析。

五、正式施測

正式問卷修改完成後,研究者於永續環境中心大門口發放及回收當日問針對已參觀過國小教師為施測對

、資統計分析

問卷回收,篩除無效問卷後,將所有有效問卷之結果輸入電腦,以SPSS for

Windows 12.0 中文版統計軟體進統計分析。

七、撰寫研究報告

根據上述資統計分析之結果,對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加以分析、討並作出結,最後對國小教師對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需求與期望及未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文字方塊: 參      考      文       獻文字方塊: 準 備 階 段文字方塊: 實 施 階 段文字方塊: 資 料 整 理 階 段

 

 

 

 

 

 

 

 

 

 

 

 

 

 

 

 

 

 

 

 

 

 

 

 

3-2  研究流程圖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對象,主要是針對曾經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育的台北縣國小教師,即本研究的母群體,進行問卷調查。

二、抽樣方法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開放週二至週五為團體參觀時間,一天共分為四個時段,依預約團體及人數情況,安排進入館內參觀。故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工作由2009年十一月開始至2010年一月底止,週二至週五依團體實際參觀情形進行調查。研究者於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大門口發放及回收當日問卷,針對已參觀過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施測對象,採取立意取樣方式,預試問卷共發放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達100%,剔除無效問卷5份之後,得有效問卷共32份進行預試及信度考驗,而正式問卷共發放255份,回收253份,回收率亦達99%,剔除無效問卷23份之後,以有效問卷230份進行信度考驗及實際分析研究。

 

三、研究場域

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位於八里左岸會館,向北延伸為挖仔尾自然保留區、十三行生態園區,向南延伸至五股溼地,中途有一船型屋可以作為生態服務站,五股溼地設有一教學中心。以左岸會館為「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可以整合大臺北的溼地:關渡平原、五股溼地、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沿岸溼地,建構一條5000公頃的溼地生態走廊作為長期推展永續環境教育、保育與研究的中樞。

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提供全縣溼地教學與永續環境教育資訊、主動辦理種子教師研習以及社區民眾課程研習、學生戶外教學活動、民眾環境教育等,服務對象以中小學老師、學生和社區民眾為主,體驗的過程讓學生透過戶外遊學與探索活動,學習「向大地學知識,與萬物交朋友」,珍惜自然,培養愛與關懷的情操。

自然教育中心開展人工溼地生態教育與觀光休閒活動結合,遊憩功能外,有學習、研究、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中心成的目的在於提供真實的溼地環境中快學習的機會,藉由有意義的遊憩體驗與學習活動的與,使人們產生對自然的愛與感動,進而達成保護環境的目標;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期望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專業課程方案與適當的環境資源地方資源,達到環境生態永續經營的目的,並企圖創造全台灣最優質的自然教育場域。目前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針對同的對象,規劃符合在地自然、人文資源之各式課程方案,包括週一到週五施的【戶外教育套裝課程】、【戶外濕地體驗營】;針對特定族群,具有主題性的【專業研習】課程;假日或特殊日子辦的【主題活動】、【生態遊】,以及提供團體預約及散客報名的【環境解】。可供學校教師依其戶外教學的執時間以及學校課程的需求,自選擇搭配適合的的活動課程。教師也可以與中心的環境教育教師進,規劃適合學生學習的課程方案。

 

 

 

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空間規劃

 

 

 

 

 

 

 

 

 

 

 

 

 

 

 

 

 

 

 

 

 

 

 

 

 

 

 

 

3-3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空間規劃圖

3-4 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園區地圖

資料來源: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2008

 

 

 

 

 

3-5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園區地圖

資料來源: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200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問卷設計

本研究問卷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服務品質量是依據PZB 三位學者(1988)所建構的SERVQUAL量表中之衡量服務品質的五個構面與22個服務屬性為基礎,並針對臺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不同服務構面之需求並參考呂依純(2007)針對台北植物園遊客特性與服務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中所設計之題建構「服務品質共包括五個構面,從『有形可靠性、『關懷同理性』、『啟發教育性』、『操作娛樂性』、『確實回應性』來衡量自然中心之服務品,定義之五個構面之為:

 

(一)有形可靠性是指檢視自然中心所提供相關的實體設施、設備服務承諾之當;同時也注重所有記錄或訊息之正確、可靠性,及服務人員的儀態

(二)關懷同理性是指檢視自然中心重視參觀者的利益與需求狀況,在硬體設 施上提供個人化的關心及便利、安全的服務。

(三)啟發教育性是指檢視自然中心所舉辦的展覽活動及展示方式,能輔助參 觀者理解與應用,並促進學習意願的提高。

(四)操作娛樂性是指檢視自然中心所提供的各種操作性展品,是符合參觀者 的特性,並帶給參觀者不同感官的刺激和愉快歡樂的體驗。

(五)確實回應性:是指檢視導覽人員所具有的專業知解說態度與技; 和服務人員積極提供服務的熱忱與即時回應的態度。 再依照上述之定並歸納出自然中心之服務構面與屬並採用李克特五點量表(Likert scale);第二部分為教師基本資料及社經背景之蒐集。如表 3-2

 

肆、問卷內容說明

 

項目

題號

問項目的

第一部分:

服務品質量表 

有形可靠性

 

1-9

探討自然中心實體設施與設備服務。

關懷同理性

 

10-16

瞭解自然中心對參觀者的利益與需求狀況。

啟發教育性

 

 

17-21

探討自然中心舉辦的活動及展示方式,能否促進學習意願的提高。

作娛樂性

 

22-25

檢視自然中心所提供的各種操作性方案,能否給參觀者不同的體驗。

實回應性

 

26-30

探討導覽人員解說能力與態度。

第二部分 :

教師基本資料

服務資、教育程任教域、參觀原因、次數、方式

 

31-40

瞭解教師背景資料及參與及需求情形。

 

3-1 問卷架構表

 

問卷信度

根據 Henson2001)的觀點,認為信度與研究目的與測驗分數運用有關, 若研究者目的在於編製預測問卷或測predictor tests或測量某構念之先導性 研信度係數在.50 .60 已足當以基礎研究為目的信度係數最好在.80 (引自吳明2006由上表 3-4 得知預試問卷之整體與各構面信度皆達.50 以上之水準;而下表 3-5 示,式問卷之信度中雖然理想滿意度部分的信度係 數稍低為.7899,但接.80  的可信水準,而其他整體與各構面之信度,皆達.80 以上之水準,足以顯示無論是預試或正式問卷之分數,皆是可信賴的。

3-2  預試問卷整滿度與服之信度

 

滿意度構面變項

各構面α

整體

滿意度

理想滿度

實際滿

.6828

 

.8105

.5586

 

 

 

服 務 品 質 構 面

 

 

 

期望服品質

有形可

關懷同

啟發教

操作娛

確實回

.8528

 

.8993

 

.9044

 

.9349

 

.9521

.9675

 

 

 

 

知覺服品質

有形可

關懷同

啟發教

操作娛性 確實回

.6689

 

.6415

 

.8400

 

.6956

 

.9055

.8940

 

 

 

 

 


 

3-3  正式卷整體滿與服務信度彙整

 

滿意度構面變項

各構面α

整體

滿意度

理想滿度

實際滿

.7899

 

.8738

.8440

 

 

 

服 務 品 質 構 面

 

 

 

期望服品質

有形可

關懷同性 啟發教性 操作娛性 確實回

.9083

 

.9193

 

.9257

 

.9014

 

.9104

.9734

 

 

 

知覺服品質

有形可

關懷同性 啟發教性 操作娛性 確實回

.8711

 

.8289

 

.8824

 

.8838

 

.8776

.951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將所回收的問卷經編碼、輸入並核對資等處後,運用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統計分析工作,主要是以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作為分析的主軸;並整問卷中的開放式填答,將受試者的意做整與分,根據本研究之需要,分別以下列統計方法加以考驗。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針對國小教師的個人背景,及目前使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戶外教學理想與實際上的整體滿意度、期望與知覺上的服務與服務品質情形,分別計算其人數、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最大值、最小值,藉以瞭解目前國小教師使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戶外教學之基本資料。

二、推論性統計之皮爾森積差相關(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本研究針對使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戶外教學之國小教師,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國小教師對於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相關情形。

 

 

 


第四章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屬於對於現象進行探索(explore)與描述(describe)性質的描述型研究(descriptivestudy)。此章根據問卷調查填答之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與討論。因此,在本章中的第一節中,將先針對問卷調查對象做基本資料的分析;第二節開始,將探討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教育活動與資源進行教學的情況;第三節則是教師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第四節則是探討教師對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滿意度。

 

第一節 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所蒐集的資料總計有230份有效問卷,其填答者的基本資料部分,整理如表4-1、表4-2,現依調查資料結果分述如下:

一、性別:

93 份有效問卷中,男性共有98位,佔全部填答者的42%,女性共有132位,佔填答者的58%

二、年齡:

在年齡的分佈上,介於20-29 歲者有92位,佔全體填答者的35%;介於30--39歲者有115 位,佔全體填答者的45%;介於40-49 歲者有28 位,佔全體填答者

12%;介於50-59 歲者有15位,佔全體填答者的8%;在230份有效問卷中,

以介於30--39 歲最多;在這次抽樣中並無60歲以上的研究對象。

三、教育程度:

問卷填答者的教育程度,專科有14位,佔全部填答者的6%;大學有170位,佔全部填答者的78%;研究所計有46位,佔16%。大部分的填答者皆擁有大學學歷。

四、任教領域:

在回覆的230份有效問卷中,統計類項分為本國語文有8人填寫,佔填答比率

3%;英語、數學、社會科各有5人填寫,佔填答比率1%;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有22人填寫,佔填答比率12.9%;藝術與人文有14人填寫,佔填答比率4.30%;健康與體育領域有15人填寫,佔填答比率5.37%;綜合活動領域有3人填寫,佔填答比率有3.23 填寫;級任導師有158人填寫,佔填答比率68%。從此份統計資料中看出級任導師帶學生出來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領域的教師;第二排名則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師。

五、服務年資:

此次回覆的問卷中,教學未滿一年的有12人;服務一至五年的教師共有87人,

佔有29%;六至十年者有64人,佔25.8%;教學十一至十五年有35人,佔全部比例的16.1%;十五年以上共有78人,佔26.9%

六、學校所在位置:

問卷中學校位於台北縣的共有183所,佔89%;而台北市的學校共有47所,佔了11%

 

變項名稱/類別           f                                                    變項名稱/類別                  f                   

 

性別                                                                   任教領域

98

42

本國語文

8

8.60

132

58

英語

1

1.07

 

 

 

數學

1

1.07

年齡

 

 

社會

1

1.07

 

20-29

15

16.1

自然與生活科技

12

12.9

 

30-39

42

45.2

藝術與人文

4

4.30

 

40-49

28

30.1

健康與體育

5

5.37

 

50-59

8

8.6

綜合活動

3

3.23

 

60 以上

0

0.0

級任老師

58

62.37

 

 

學歷                                                                   學校所在位置

專科

4

4.3

台北市

183

89.99

大學

70

76.3

台北縣

47

11.01

研究所

18

19.4

 

 

 

 

 

服務年資                                                           參加環保活動

未滿一年

2

2.2

43

46.20

一至五年

27

29.0

50

53.80

六至十年

24

25.8

 

 

 

十一至十五年

15

16.1

 

 

 

十五年以上

25

26.9

 

 

 

 

 

 

參加保育團體                                                   參加環教研習

20

21.5

169

74.20

73

78.5

61

25.80

 

 

 

捐款保育團體                                                   綠色學校

                              26           28.0                                                                          160           43.00

                               67           72.0                                                                            70           57.00

4-1 研究對象背景分析

 

第二節國小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教育活動與資源進行教學的情況

為了找出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需先對目前教師運用的狀況做一了解,此節將從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所回覆的問卷中,有關「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相關教育活動與資源進行教學的現況」做分析。本節將從三部分做了解,分別為使用頻度、使用型態以及選擇使用的原因。

一、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實施戶外教學的頻度

根據回收的230份有效問卷,在過去三個月,學校教師曾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次數,以來過一次的比例為最高,佔了54.8%,有151位老師勾選;而來過兩次的老師有45人,佔了全部比例的26.9%;而三次到訪的人數為20人,比例為14.0%;來訪四次的教師共有3人;而其中有一位教師到訪次數最多,共計5次(如表4-2)。

4-2    過去三年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學的次數

 

 

次數

 

f

 

一次

 

151

 

54.8

 

 

二次

 

45

 

26.9

 

 

三次

 

20

 

14.0

 

 

四次

 

3

 

3.2

 

 

五次

 

1

 

1.1

 

總計

230

 

100.0

 

 

 

 

 

而其中教師入園次數與教師是否為環境保育相關團體的會員、是否參加過環境教育相關研習、是否參加過政府或民間團體的環保活動、學校是否為綠色學校等面向去做差異性探討。結果發現,教師入園次數的多寡與是否捐款給國內環境保育團體的行為上有較明顯的關聯性。

二、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學的型態

從表4-3 中可以瞭解,研究對象在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方式,大部分是「採義工解說員在園區進行一般解說服務」,共有66 人填選,比例佔全部填答者的71.0%;而「以課程為導向進行環境學習課程」的有36 筆資料,佔有率為38.7%;「教師自行設計學生教學活動」的筆數為21 筆,佔有22.6%;讓「學生自行參觀」的有19.4%;至於「其他」運用的方式,則為家長本身為解說員,並未透過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預約義工解說員的機制,所以經由家長直接為學生進行解說服務。

 

4-3 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型態

 

 

f

排序

3.由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指派義工解說員進行一般解說服

146

71.0

1

4.由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指派環境教育教師,協助學校教師   

與學生進行以課程為導向的環境學習活動

(如主題課程:溼地寶貝、水生家族…)

 

56 

38.7   

2

2.教師本身自行設計學生教學活動

46

28.7

3

1.讓學生自行參觀

16

18.4

4

5.其他 

2

2.2

5

 

 

教師會選擇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場域,發現主要是因為「園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作為觀察教學之用」,有超過八成以上的教師勾選;另外「可與學校教學課程相互結合」,也高達77.4%的比例;「可向園區申請專業的環境教育人員,協助教師進行以課程為導向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為52.7%;「可向園區申請義工解說員進行園區ㄧ般解說的服務」有50.5%,此兩項都超過半數的比例選填;而選擇「在園區活動安全性高」的比例也有46.2%;另外,有五位勾選「其他」的選項,研究對象分別提出會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學的原因分別是,學校為偏遠地區學校,匯豐銀行有經費上的補助;或者教師本身為溼地種子教師必須帶35 個學生入園進行示範解說;也有教師是因為要配合城鄉交流的原因,陪同花蓮的國小學童才一起入園。

4-4  教師選擇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原因

 

 

f

排序

6.園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作為觀察教學之用

79

84.9

1

1.可與學校教學課程相互結合

72

77.4

2

8.可向園區申請專業的環境教育人員,協助教師進行以課程  為導向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如主題課程:溼地寶貝、 水生家族.…)的服務

49

52.7

3

9.可向園區申請義工解說員進行園區ㄧ般解說的服務

47

50.5

4

7.在園區活動安全性高

 

43

 

46.2

 

5

3.配合學校例行性的戶外教學活動

 

37

 

39.8

 

6

13.園區入園門票(小學生 30 元、全票 50 元)收費合理

 

35

 

37.6

 

7

5.教師有環境教育專業成長的機會

 

30

 

32.3

 

8

4.與教師本身的專長與興趣結合

 

28

 

30.1

 

9

10.園區設置解說牌,可輔助教師教學之用

 

26

 

28.0

 

10

11.園區有特殊主題的展覽

 

24

 

25.8

 

11

12.交通便捷,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23

 

24.7

 

12

14.戶外環境教育課程(每人 100 元,含門票)收費合理

 

16

 

17.2

 

13

2.家長建議

 

8

 

8.6

 

14

15.其他

 

5

 

5.4

 

15


 


第三節 國小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教育的需求

本節主要是探討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指的是教師期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能在戶外環境教育時提供的服務,包含了從課程、人員、設施等部份做需求的探討。而本部分問卷的設計是採用李克氏五量表的方式測量教師需求,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區分為五等量表,分別為「非常需要」、「需要」、「無意見」、「不需要」、「非常不需要」,在測量時的積分則分別從5 分、4 分、3 分、2 分、1分的方式做統計,而所得的研究結果將在下面兩節中做探討分析,

一、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需求

研究對象期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在協助教師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時,從表4-12 的平均數排序中來看,研究對象對於「園區應設置有可遮蔽的戶外活動場域」的需要為所有需求中排序最高;而列居第二位的則是「提供關渡自然公園園區相關自然人文知識資料」與「提供分站教學活動設計,讓師生自行操作教學」。而研究對象對於「園區內提供學校教師專屬的教學空間與教具」、「園區環境教育教師到學校為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教學」、「提供外借展示品、模型、視聽教學教材或教具等」、「辦理到校服務,主動告知教師園區教育活動與資源」的需求則顯得較為薄弱。因此在開放式的問卷中,教師也提出以下相關需求建議,與以呼應。

二、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戶外環境教育的其他期待與需求

此部分為開放性填答,根據問卷提出的期望與建議事項,研究者將其整理區分為六個部分,分述如下:

(一)課程方面:研究對象提出課程設計應更多元,可以規劃分站闖關的活動,提供學生探索、實際操作參與的機會;而一到六年級的課程,應更強化特色主題,才不會讓學生來一次就不想來;另外,也可規劃一月到十二月的活動,像台北植物園一樣;且結合園區週遭的環境,進行多樣教學。

(二)設施方面:研究對象提出希望戶外有一些休憩遮蔽的環境,可作為雨天、用餐之處;並且期待盡可能維持自然原貌,勿太人工化。望遠鏡的數量可以增加,並且提供教師租借的服務;主題設計可加入情境式的學習與互動性高的內容。

(三)人員方面:研究對象期盼透過專業的教育訓練,增進實際教學者的教學技巧與專業內容,以吸引學童注意。解說員應使用麥克風,學生才可清楚接收資訊。

(四)經營方面:期盼園區可於假日或週三舉辦教師研習,讓教師在公園實際學習溼地生態,教師可在進行戶外環境教育前提供相關環教資訊,讓學生事先瞭解;另外,也建議園區可先行寄發相關的行前通知,提供學校做參考;在經費與交通車的補助上也有所期待;且可舉辦冬夏令營,讓學生更多元學習。

(五)學校方面:校長應給予教師更多的支持與鼓勵;簡化教師帶學生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核銷程序與公文處理的困擾

(六)政府方面:台北市政府應該給予關渡自然公園宣傳與經費上的協助,讓公園能更順利的經營。

 

第四節探討教師對於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與滿意度

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滿意度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滿意度與構面服務皆以理想與實際兩大部分進行評估。在理想與實際滿意度的部分,如表4-3 所示,研究對象平均得分之最小值為2.67 1.33,最大值皆為5.00,而平均數為4.1087 4.1101,顯示研究對象對於理想與實際的滿意度都偏高,而且實際的滿意度較理想的滿意度略高。

 

4-5 理想與實際兒童美術館滿意度得分分析 (n=230)

變項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理想滿意度

2.67

5.0

4.1087

.6805

實際滿意度

1.33

5.0

4.1101

.7401

註一: 1 分:非常不同意,2 分:不同意,3 分:不確定,4 分:同意,5 分:非常同意

在理想與實際的滿意度之問項分析中,如表4-4 與表4-5 所示,平均得分皆為4分以上,其中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理想的滿意度最高為「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期望」,其次為「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目標的期望」,最後是「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與學校課程配合的期望」;而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後實際的滿意度最高為「實際上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滿意程度」,其次是「實際上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目標的滿意程度」,最後為「實際上對兒童美術館與學校課程配合的滿意程度」,與參觀前理想中的整體滿意度的排比相同。由此可知教師認為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參觀,能符所戶外教學的目標。

 

4-6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理想滿意度之問項得分分析 (n=230)

題號

問項內容

平均數

標準差

1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期望

4.14

.81

3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

目標的期望

4.13

.80

5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理想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與學校課程

配合的期望

4.06

.83

註一:理想滿意度問項得分之最小值2.67,最大值5.00,平均數4.1087,標準差.6805

 

 

4-7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實際滿意度之問項得分分析 (n=230)

題號

問項內容

平均數

標準差

1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實際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期望

4.14

.80

3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實際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

目標的期望

4.10

.84

5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前,實際中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與學校課程

配合的期望

4.09

.84

 

二、永續環境教育中之服務品質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品質分析依問卷分析如下:

本研究所謂服務品質是指服務品質=知覺的服務分數-期望的服務分數

Q=P-E,經計算後如表4-6 所示,各構面之服務品質分數皆為負數,表示教師實際上所感受到永續環境教育中的服務並不如所預期的服務期望,其中認為差異最大的構面服務品質是「確實回應性」構面服務品質,其次是「關懷同理性」構面服務品質,差異最小的是「操作娛樂性」構面服務品質。

 

4-8 構面之服務品質

變項              

期望的服務分數(E

知覺的服務分數(P

服務品質(Q=P-E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有形可靠性

4.3058      .4789

4.1710      .4971

-0.1348

關懷同理性

4.2522      .5673

4.0435      .5699

-0.2087

啟發教育性

4.3626      .5245

4.2504      .5644

-0.1122

操作娛樂性

4.3967      .5327

4.2989      .5874

-0.09782

確實回應性

4.3461      .5525

4.1313      .6880

-0.2148

註一: 1 分:非常不同意,2 分:不同意,3 分:不確定,4 分:同意,5 分:非常同意

 

進一步分析各問項之服務品質落差的狀況,如表4-7 可知服務品質問項落差表現較為理想者為問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展覽設計是富有教育啟發性的」、問項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展品帶操作能給兒童觀眾歡樂或趣味的」和問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設計,是符合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動、靜態兼併之特性的結合」,由此可知教師對於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覽設計與展品的操作是滿意的;而問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導覽人員,是具備豐富的自然專業知識與基本概念」、問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導覽人員的解說技巧,是讓學生清楚且容易瞭解的」及問項「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飲水設備,是定期檢查並能學生安心飲用的」是服務品質落差表現較大的,表示教師對於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人員導覽部分與飲水安全設備,是在乎程

度較高的。

 

4-9 構面問項之服務品質

題號                   問項內容

服務品質

QP-E

1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設計,符合動、靜態兼併之特性結合。

-0.6

2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外觀標示與環境規劃,能吸引學生有意願去參觀的

-0.17

3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所提供之學習空間,是讓兒童觀眾感到自在而安全的。

-0.11

 

4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時參觀動線的安排,是讓兒童觀眾感到流暢且寬敞的。

-0.15

5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時的燈光照明,是讓兒童觀眾感到適當且清楚的。

-0.13

6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時的空調溫度,是讓兒童觀眾感到適當且舒服的。

-0.8

7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時展品的擺放與設置,是能符合兒童觀眾視平線的高度。

-0.13

8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操作性展品,是定期維修並能讓兒童觀眾安心使用的。

-0.14

9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對外宣傳度(書面簡介或網路),是充足完整和經常更新的。

-0.24

10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服務臺與相關設施(寄物櫃、育嬰室)的設置,是明顯方便的。

-0.15

11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展示區旁的休息空間或設備,是足夠提供觀眾休息的。

-0.19

12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無障礙設施(殘障電梯、殘障坡道、點字服務),是周延完善的。

-0.21

13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廁所數量(適合成人與兒童)與清潔維護,是充足且注意的。

-0.22

14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飲水設備,是定期檢查並能讓兒童觀眾安心飲用的。

-0.28

15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停車空間應該是充足的,聯外交通路線指引是清楚且便利的。

-0.25

16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開放時間,應該是能配合兒童戶外教學的。

-0.15

17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展覽設計是富有教育啟發性的。

-0.02

18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其展覽的設計,是考慮兒童觀眾的理解程度與接受度。

-0.15

19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所展示的文字、圖片、模型、媒體等輔助媒介,是能增加兒童觀眾對展品瞭解的。

-0.17

20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展示能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

-0.08

21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能幫助兒童觀眾將自然經驗應用於實際課程與生活中。

-0.14

22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所展示操作性展品的特性,是能符合學生的。

-0.10

23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中有較多可動手操作的展示品,是能讓學生安心操作體驗的。

-0.18

24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所展示操作性展品的設計,是能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官刺激的。

-0.07

25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展品帶操作能給學生歡樂或趣味的。

-0.04

26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導覽手冊與學習單,是能適度解釋與引導,並讓兒童觀眾容易瞭解與學習的。

-0.21

27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導覽人員,是具備豐富的美術專業知識與基本概念。

-0.31

28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導覽人員的解說技巧,是讓學生清楚且容易瞭解的。

-0.29

29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導覽人員的態度,是讓學生感覺容易親近的。

-0.17

30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服務人員與義工的服務態度,是積極有禮且充滿熱忱的,並能給予觀眾即時的回應與協助。

-0.09

 

 

三、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關係

(一)、實際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關係

實際滿意度與服務品質關係由表4-8 可知,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實際滿意度與構面

服務的服務品質是呈現顯著相關且達統計上的水準。

 

4-10 實際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變項

服務品質

際滿意度

.381**

註一:** 在顯著水準為0.01 時,相關顯著。

 

進一步探討實際滿意度各問項與服務品質之相關分析得知,如表4-9 所示,教師實際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後,認為服務品質無論與整體滿意度,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目標配合,皆為正相關,可見服務品質的好壞,的確深刻影響著顧客的滿意度。

 

4-11 實際滿意度與服務品質之皮爾森積差相關

題目

服務品質

2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後,實際上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整體滿意程度

.354 **

4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後,實際上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之戶外教學目標的滿意程度

.317 **

6

參觀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後,實際上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與課程配合的滿意程度

.351 **

註一:** 在顯著水準為0.01 時,相關顯著。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教師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教學的情況

從研究資料中發現,在過去三年中,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型態中,事先安排請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指派義工解說員進行一般環境解說的比例最高;接著則是請園區的環境教育教師,進行以課程為導向的環境學習活動;而讓學生自行參觀的戶外教學型態比例為最少。教師選擇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原因中,比例最高的選項是,園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作為觀察教學之用。教師期盼透過帶領學生在自然的環境中,經由第一手經驗的參與與感受,讓學生在環境中學習、學習環境中的事,進而也能為環境而學習。另外,超過五成的老師選擇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原因是,園區可以提供環境教育人員及義工解說員的教學服務,以協助教師進行課程為導向的戶外環境教育活動與一般解說服務;而且也有高達77.4%的比例認同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課程方案可與學校教學相互結合。由此可推知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原因,一方面可以藉由專業環境教育人力的教學,減輕教師對環境不熟悉的恐懼,另一方面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規劃出的溼地六大主題課程,能搭配學校的正規課程,因此有助於教師運用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戶外環境教育,學習不再僅限於教室內的課本,而真正向外延展,結合非正規環境場域的探索,提供學生真實的自然體驗,以彌補學校教學的不足。

二、國小教師運用運用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環境教育的需求情形:

研究結果以設置有可遮蔽的戶外活動場域的平均值最高,這也對應到教師反映在設施方面中園區遮蔭區域太少,無法停留休憩的困擾是相互呼應的。再者則是期盼中心能提供園區相關自然人文知識的資料,以輔助教師教學之用。而在選項中提及的希望園區設計分站教學活動,讓師生進行操作教學的平均值也有4.27。問卷的開放式問題填答中,教師還提出對於中心的需求與期待,如課程方案應該更加多元變化,因應不同年級發展出特色的課程,增加互動性高的教學策略,才不致使學生到過一次就不想再來的狀況。

三、國小教師對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滿意度分析:

本研究建構的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服務品質滿意評量表」,適合用來進行教師對台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實際滿意度之評量,包含「有形可靠性」、「關懷同理性」、「啟發教育性」、「確實回應性」與「作娛樂性」五大構面,以23個觀察變項來衡量。在「參觀前的期望」、「參觀後的實際感受」兩個評量構面的探討中,可獲得以下的結果:

(一)在「參觀前的期望」之滿意評量項目中,教師最重視「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能幫助學生將自然經驗應於實際課與生活」、其次為「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服務人員義工的服態度,是極有禮且滿熱忱的,並學生即應與協」、與「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提供之分站教學活動能帶給學生不同感官刺激」三個項目,也表示教師心目中最期望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能夠提供的服務項目。

(二)在「參觀後的實際感受」之滿意評量項目中,「啟發教育性」指標中的評量項目,其平均數普遍高於其他四個指標中的評量項目,顯示目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做得最好,且能吸引國小較師前來中心的主要因素。

(三)滿意評量項目中,以「關懷同理性」指標中的「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停車間充外交路線引是楚且便利」、與「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飲水設備定期檢查並能讓學生安心引用」,令教師產生較大的反向落差,顯示永續環境教育中心應從這幾個方向著手進行改善,以縮減教師參觀前的期望與參觀後實際感受的差距。

 

第一節              建議

一個優質的自然教育中心,不僅必須具備土地、設施等先備條件,還需要結合專業的人力、環境教育方案與完善的經營方式,才能充分展現自然教育中心的教育、保育、研究、文化、遊憩等不同層面的功能,並能與社區大眾與學校做緊密的連結,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共同建立一個對環境友善、對民眾有益的學習場域。研究者依教師對永續環境教育中心的需求之研究結果,提供中心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安全與便民的服務設施: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關懷同理性之構面服務中,需要加強安全與便民的服務設施。通常參觀的安全性是戶外教學首要在意的重點,對一般孩子如此,對特殊的孩子更為重要。自然中心內的展室每年都會更換,因此在佈展的同建議除了要考慮到主要參觀者的高度與特將容易碰撞或尖銳的部分收邊包裹,高低落差的部分加以緩衝之更應該妥善的規劃參觀動線的問並將參觀流程清楚的標示及安排各展室停留的時間,才能讓特殊的孩子與一般孩子一樣擁有充分參觀與操作的機外,因為館內並不容許食用任何食物或飲學生需將食物帶至館外席地食若能在室外休息區增添些桌椅或開放一樓餐廳供學生觀眾使用,相信是更加便民的服務。

二、重視導覽的必要性及提升義工的素質: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確實回應性之構面服務中,需要重視導覽的必要性及提升義工的素質。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在目前沒有確切安排導覽人員解說的狀況之下,多以文字、片、媒體等媒介的輔助,是絕對必要的;另外語音的導覽或導覽手冊、學習單的補強,也可增加學生的印象。導覽手冊與學習單的設計,事實上並不特別需要過份精美,將節省的成本增加其印製的份數,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能擁有其資源,瞭解其訊息,相信是更有意義的。

三、確實執行觀眾滿意度的評量:

戶外教學已成為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平日重要的觀眾來源之一,教育中心可以透過有效的評量方式,例如將本研究之問卷,進一步採用因素分析方式校正,編製成為正式問卷或必要時進行深入的訪談,定期執行並確實地檢視學生在 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進行教育活動的狀以及對各項服務的反以便改善各項服務設施。

四、建立中心與學校之間合作的管道:

研究者建議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多舉辦教師研習,因應不同時令,給予教師不同的研習內容,讓曾經參加過的老師也能有新的學習,一方面讓教師對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讓教師對多樣的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有更清楚的認識,使其願意運用於學校教學並主動寄發中心的活動訊息給學校做參考,再配合媒體廣告或網頁介紹,將中心的資源及活動宣傳出去,讓更多師生、民眾及家長都能知道永續環境教育中心中心是一個非常適合進行環境教育的一個優質的戶外教學場域,相信永續環境教育中心若能持續提供具體可行的方案與服務,必能增加教師對中心的認識與提高使用率。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書貞(2006):台北縣市國小教師運用關渡自然公園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鑫(1992)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36-41

任孟淵(2005):蛹之生:一個邊陲地區自然中心的築夢歷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崑山(1993):戶外教學活動單設計思考模式環境教育季刊1861-67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周儒(2000a):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臺灣教育58922-28

周儒(2001a):尋找一個環境教育的實踐場域-「環境學習中心」的需求與概念。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新世紀環境教育的回顧與展望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周儒(2001b):環境教育理想的實踐場所-環境學習中心。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校園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17-42,未出版,台北。

周儒(2002):環境教育的最佳服務資源--自然中心台灣教育6152-14

周儒(2003):我們需要有意義的戶外學習機制。大自然季刊96-101

周儒、呂建政(1999)。戶外教學。五南圖書:台北市。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內政部營建署,台北。

周儒、呂建政、陳盛雄、郭育任(1998:建立國家公園環境教育中心之規劃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內政部營建署,台北。

周儒、林明瑞、蕭瑞棠(2000):地方環境學習中心之規劃研究-以台中都會區為例。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台北。

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自然教育中心實施狀況之研究。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研究報告,台北。

林秋萍(1998):台北市野鳥學會協助國小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詩揚(1990):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永浚(2006):探討優質環境學習中心之特質—一個德懷術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義富 (2006 SERVQUAL 模式評估博物館參觀品質滿意度研-以十三行博物館為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新竹。

陳文華(2004    台北市國小教師運用科學教育館教學資源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志文 (2004):貴子坑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環教季刊1115-20

楊冠政(1997):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

劉冠妙(2004) :關渡自然中心國小戶外教學課程方案發展及推動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好周(2004):台北縣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俊傑、林俊全(2003永續台灣2011。台北:天下文化

羅珏2000  組織服務品形象與顧客滿意之研-以台北市立美術館顧客為樣本。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分

Euler, J. S. (1981). Developing 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Public School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homon, J. J. (1968). Manual of outdoor conservation education. New York: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Inc.

Shomon, J.J. (1975). A nature center for your community. New York, NY:

Natuonal Audubon Society.

Simmons, D. (1991). Are we meeting the goal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examination of nature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er goa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3): 16-21.

Simmons, D. A. (1998). Using natural 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rceived benefit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