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區體驗學習的發展規畫與策略運用於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社造場域之研究

沈琮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

前言: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變成顯學,許多事物都跟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例如像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04年所出版的文化創意產業實務當中,就把該年度(2004)年,跟文化創意產業有相關的行業,來做一個調查,並且把這些產業分成6個區塊,分別是:「工藝產業」、「創意生活產業」、「地方特色產業」、「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視覺藝術產業」等六大產業類別。在書中鉅細靡遺的介紹每一家公司的現況,推動的成果如何,除此之外,還有寫出面臨到經營的困難點為何?需要政府幫忙的層面為何?需要政府從體制面上所幫忙的角度為何?都有道出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所發展的現況。並請學者專家,對於這些產業現在及未來的發展現況,來做一分析解釋,並且對於未來的產業發展,作一提供建言。

    這本實務全書的出版,提供了當前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一項參考性的指標。其中本書當中,有介紹到:「地方特色產業」這一項,裡面介紹了當前此項產業的特色,幾乎是利用當地原有的素材,加入創意之後,點活了原本傳統的手工藝,並且賦予了這些傳統產業一項新生命,除此之外,這些專業人士們,還能夠把這些產業與當地的社區,作一結合,並且融入到當地的社區當中,不僅產品有出路,而且也能夠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

    我國從「社區總體營造」這個詞自1994年由文建會開始探討以來,已經從初期的拗口難解,到今天成為報章媒體上常見的生活用詞;2002年,它已經成為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的一項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995年,文建會編列相關於「社區總體營造」的經費不到5000萬元;2002年,明列於「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由各部會分工執行的計畫有62項,三年的經費總計編列171億。在不到10年期間,「社區營造」即由一項嘗試性的計畫擴大為跨部會的國家計劃(曾旭正,2007)

    接著在政府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下,為台灣社區的特色營造與活力展現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再加以學者的投入,各地文史工作室、社區組織與地方型基金會都受到鼓舞,開始策劃活動使社區居民認識社區文史與資源,重新體認社區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並積極參與社區文史保存活化、空間或環境改造、自然生態保育與地方產業振興等工作(蔡秀美,2004)

    進一步來翻開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當中,許多成功的案例,就如同老師課堂上所講授的概念一樣,文化是深厚的,要有文化作為根柢,稍加創意,就能夠使傳統的東西變成不一樣,變成能夠吸引人的景物,從中去體驗到它(社區總體營造)的精隨,並且從中學習到真意,進而回去改變故鄉,替社區注入活水,這就是本文的立論所在。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追述「社區總體營造」其基本根源,即是以「由」、「自立自主」、「居民參與」、「永續發展」等四大原則。在「社區總體營造」這15年的光陰來,有許多社區都辦得有聲有色,例如像「老鎮新生的新港」、「自力營造的土溝」、「都市新興的金華」、「災後重建的桃米」等社區(曾旭正,2007)。但是在這些社區當中,學生最感興趣的社區,卻是以自力營造為主的台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為本文研究重點,為何會選擇此一社區當做研究對象,因為學生本身有修習所上一專門課程:「社教與文化機構行銷研究」,在搜尋書籍文獻還有網路瀏覽資料當中,學生無意間發現到台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之部落格,透過其部落格的圖片,研究者被深深的感動!為何?因為學生亦是來自嘉南平原的農村子弟,從小就目睹農村由繁榮漸漸轉為衰敗的過程,為了謀求生活,農村靑青學子們必須出外打拼工作,漸漸的導致人口外流還有農村人力老化,許多建築物大都人去樓空,任由大自然力量摧襲。加以環境無人管理,慢慢的整個社區就變得髒亂不已!但是在土溝的部落格當中,卻發現到,原來社區也是可以利用現有的人力,展現出其生命力!

    接著,學生在實習的過程當中,有幸能夠擔任到「平安竹子腳」這一社區營造景點的導覽解說志工,在學習導覽的過程當中,發覺到協會還有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師生,利用當地的元素「磚」來打造出一個不一樣的生活空間,例如:「阿嬤的心內話」、「平安竹仔腳花架」等等不一樣的裝置藝術,而且每個營造的景點當中,都有其背後的故事,重新賦予這些冰冷的素材,一個嶄新的意義。而且在帶導覽的過程當中,有發覺到其他社區或者團體的人,來參觀之後,就決定要回去替家鄉做點事情!這時候,學生就感到很不可思議,姑且不論其背後動機為何,但其行為已經值得我們鼓勵。讓學生聯想到,若是透過近年來,學者專家們所提倡的體驗學習,經由此種方式,來探討地方特色產業,若是經由此一方式,是否會替社區帶來生機還有新氣象,並且活化社區,帶來商機,何嘗不失為一件好事,因此本文以探究理論,來跟現實情況做一比較,並且從中分析何處是值得學習,何處是值得再改進?

理論依據:

一、體驗學習的定義

體驗學習(Experimental Learning)最早始於杜威(1938)所提出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理念,以及勒溫(Lewin)的「場地理論(field theory)」(張菀珍,2006)。勒溫認為促進學習的最佳環境,就是從情境中立即、具體的經驗,透過觀察行動,形成概念並類化概念,然後在新情境中檢驗其有效性。爾後Jean PiagetLev Vygotsky分別提出了認知發展結構論和社會建構論,其共同觀點認為知識必須由認知主體來主動建構,而所建構的知識與認知主題的先前經驗有關。體驗學習的核心理念主要來自於柯伯(Kolb),其認為學習是經由經驗轉換以創發知識的過程,並運用四階段的過程加以描述: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念化、行動經驗,每一階段都代表學習者不同能力的轉化(Kolb,1984)。

體驗學習經常被定義為「結合做中學和反省思考」的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要求學習者具有自動自發性的動機並對學習本身負責。其過程包含五種要素:1.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2.學習活動要求個人動機以表現經力、參與和責任;3.學習活動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給學習者,所以是真實有意義的;4.學習者的省思是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5.學習必須和所處團體的現在和未來有所相關(余紫瑛,2000)。

因此,體驗學習乃是從學習者的具體經驗出發,學習過程中伴隨反省、討論、分析、評估,進而獲得啟示、發現與瞭解,學習者與教學者在互動過程中,共同進行經驗的轉化,與建構學習的意義(張菀珍,2006)。

二、社區體驗學習的發展規劃與策略

(一)社區體驗學習的發展規劃

1.檢視社區體體驗學習資源

對社區現有的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資源進行檢視、分類,並藉由取得、培育、利用和部署資源的手段,以便形成特有的體驗學習資源組合,發展出社區產業的競爭力。

2.了解社區產業市場的體驗學習市場

社區產業體驗市場的了解可從分析社區體驗經濟發展的現況、了解訪客社區體驗的行為及歸納訪客社區體驗的特性三方面進行了解。

1)分析社區體驗經濟發展的現況:首先,收集國內外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體驗所提供的各項服務、設施及經營方式,社區體驗的供給狀況、經營成功的因素、阻力與困難,交通運輸、休閒農業、文化產業發展措施、相關法令及環保與生態意識及維護方法等資訊,加以分析了解。

2)了解訪客社區體驗的行為:可透過訪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收入調查來分析訪客的體驗需求與消費行為,公做市場區隔之參考及對訪客參與體驗動機、認知、未滿足之需求的了解。

3)歸納訪客社區體驗的特性:歸納出訪客的消費型態、可能使用的設施、每人消費金額、停留時間的長短、團體的規模或組成性質、交通工具等資訊,以歸納出訪客社區體驗的特性,並據之進行協作性、適應性、裝飾性、透明性的客製化創新設計,以提供訪客滿意的體驗需求。

3.融入社區體驗四大類型的設計

社區體驗活動的對象包括產業投資者、就業者、洽公者、參訪者、及相關團體、學生與社區居民。體驗的型式可分為四大類(見圖一),分別如下。

圖一  社區學習體驗設計四大類型

資料來源:張菀珍(2006

1)逃避現實的體驗:參與者是主動、融入體驗活動中,進行親自操作性活動或參與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體驗活動。

2)美學的體驗:參與者是被動、融入體驗活動中,例如: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等公共藝術的體驗,及紀念品的販售等。

3)教育體驗:參與者是動態、雙向的與體驗服務及活動進行互動,如:進行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等體驗的開發過程與歷史展示,及導覽解說等。

4)娛樂體驗:參與者是屬於靜態、單向的體驗,進行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等文宣展示、社區意象塑造、導覽識別系統等體驗活動。

4.社區體驗學習教育解說人才培訓

社區體驗學習教育解說可分成人員解說及非人員解說兩部份加以規劃。

1)解說人員培訓:應充分了解各項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體驗資源的特色,並訓練其解說技巧及活動導引能力,掌握各種不同訪客之行為模式、經驗背景,能有效、輕鬆、歡樂的將訊息傳達給訪客。其應具有的人力規畫包括:諮詢服務、導覽解說、定點解說、現場表演。

2)非人員解說培訓部分:此指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體驗地點的圖示及文字解說之標示,除注重簡單明瞭的、容易閱讀外,宜有以下的內涵:戶外解說設施、室內解說設施、解說印刷品、視聽媒體等設置(張菀珍,2006

()、社區體驗經濟產業營造與體驗學習規劃的策略

1.建立以社區生態、文化、產業及休閒為體驗設計主題的體驗學習規劃工作坊:設計體驗主題是發展社區體驗經濟的首要課題,融合地方產業特色,將教育、審美、娛樂與逃避現實的美感體驗,藉由社區訪客的參與和融入,並延攬相關專業人才給予指導,對其他優良進行參訪且社區有所交流,以設計主題式的體驗活動。

2.進行社區藝文慶典及文化商品研發的專業人才培訓:社區藝文慶典活動及文化商品的研發與社區特色的突顯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為了避免粗製濫造而使得社區特色平庸化,仍須培養體驗學習規劃的專業人才,包括對於主題文化商品的研發;聘請專家與社區耆老對傳統文化、歷史、社會變遷的考證,並將之整合為教育解說、文化意象行銷與體驗活動之基礎;並進行對於傳統文化的創新、包裝、重新詮釋,歸納出發展方向,作為人才培訓的基礎。

3.推動景觀生態美學與生態保育的體驗學習規劃:社區景觀生態美學是融合生態保育教育,注重生態整體性與美學體驗設計的總稱。因此必須培養生態整體性的素養,將之形成設計生態美學吸引力的技巧與能力,並建立生態生活及永續發展的理念。

4.設計社區造產的體驗學習規劃營造活動:社區造產的體驗設計有賴於全體居民的共識與動員,因此對於社區居民的教育與學習包括:(1)社區認識與自覺的教育;(2)建立社區居民推動社區體驗產業營造的共識;(3)學習意見表達與社區動員的相關行動教育;(4)教育解說的培訓;(5)與媒體合作系列報導社區產業與特色的教育。

5.促成社區產業體驗學習規劃營造的策略聯盟與學習網絡:社區之間必須進行策略聯盟,經由學習網絡進行資源的分享與經驗交流,以提升社區體驗產業營造的國際競爭力。其具體策略包括:建立策略聯盟的教育訓練、成立共同組織運作的教育策略、建立學習網絡以形成永續發展機制(張菀珍,2006)。

根據學者張菀珍(2006)上述所提出之理論架構,了解到社區產業文化的發展在經濟層面主要透過文化形象所塑造的文化商品的美學體驗及社區農業、工藝產業的教育與娛樂體驗進行;在社會層面主要從舉辦文化慶典或藝文活動的教育及娛樂的體驗加以突顯;在環境層面則從逃避現實與美學的體驗加以設計。此外,社區產業營造之相關組織的結盟,政府相關的配套與輔導措施,均需要進行再學習、再教育。

(三)  以體驗學習理論來進行土溝社區發展之現況之檢驗

  一、社區體驗學習的資源

(一)   產業部分:台南縣後壁鄉以農業栽種為主要大宗,尤其以稻米的栽培為主,土溝村也位於後壁鄉當中,自日據時代以來,就已種植稻米為主。隔壁村莊的菁寮村,也是無米樂紀錄片拍攝的主要地點,亦是稻米種植為主。

(二)   文化部分:因為台南縣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的成立,還有跟台南藝術大學社區建築藝術研究所的合作之下,再加以受到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影響,一步一腳印的開始社區營造之路,利用當地的元素,在加上社區居民、研究生創意、農村文化之間相互影響之下,已經形成另一種新的農村文化價值,不僅可以忙碌農事,回到家之後,也可以優閒的過生活。

 二、社區產業的體驗市場:

(一)   把社區體驗經濟精神融入於活動當中:因為土溝村已經進行社區總體營造達到八年之久,其所營造之點也已經達到一定的數量,此時會請志工進行導覽,並且到一個定點的時候,請參加的人士來進行心得分享。接著於完成導覽之後,可於中午在土溝農村文化學堂享後農村割稻仔飯,一邊吃飯一邊享受著農村的風光,現場還有農民的加工產品提供販賣,不僅讓遊客們心裡層面滿足,也可以幫忙帶動農村經濟。

   (二)了解訪客社區體驗的行為:於進行社區導覽之前,協會先行培訓志工,並且製發問卷,問卷可透過訪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收入調查來分析訪客的體驗需求與消費行為,供做市場區隔之參考及對訪客參與體驗動機、認知、未滿足之需求的了解。並於活動過後,用科學量化的方式,用數據加以呈現有哪些地方是令人滿意?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加以改進,並且佐以志工當天的觀察心得,提出一些被統計量化忽略的微小細節,據此做為事後改進的依據。

   (三)歸納訪客社區體驗的特性:協會可從當天的活動資料中歸納出訪客的消費型態、可能使用的設施、每人消費金額、停留時間的長短、團體的規模或組成性質、交通工具等資訊,以歸納出訪客社區體驗的特性,並據之進行協作性、適應性、裝飾性、透明性的客製化創新設計,以提供訪客滿意的體驗需求。於當天活動結束完畢之後,進行一歸納整理,利用SWOT的分析方式,找出令顧客滿意的地方;顧客不滿的地方;有哪些軟硬體設施是我們沒有兼顧到的,是必須加以改進,使之臻於良善。

三、體驗學習的參與對象:

 (一)農民:

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當地的稻農及其他農民,同時也是社區居民的一份子,他們是主動並且親身以勞力參與其中,其參與動機大致上是為了經濟上的考量,但是在協會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以及協會所舉辦的一系列活動,讓農民朋友們了解到,家鄉原來可以變的不一樣,變成一個清爽乾淨而且富有創意的生活空間。

 (二)社區居民

藉由社區總體營造的開展,使得社區居民更加瞭解當地營造過程,對於社區有更多的認識與自覺,產生具有凝聚力的共識。而在進行營造的過程當中,展現社區動員與行動教育,學習意見的表達與相互溝通、妥協的能力,以讓社區更臻完善。在整個過程當中凝聚的情感,讓社區民眾更具向心力,學習到公共事務的參與和關懷,讓社區更加完美、提升品質的心。

 (三)遊客

社區導覽中對於遊客來說,在表面上的意義是平常人下班之後的休閒娛樂,但是更深一層來看,尚具有生態美學、景觀美學的體驗,在瞭解地方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產業特性的部分更是具備多重教育意涵。這裡的每一個層面都是經由親身體驗而來,亦是體驗學習的重要性。沈琮閔、邱于芳、黃少瑋(2009)

結語:

一、居民、協會、南藝團隊相互學習: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雖然只是一般的農村,但是經過台南縣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居民的一起努力下,利用在地元素還有加入新的創意,不僅屢屢獲獎,更成為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示範點之一。究其原因,是懂得如何結合當地的民意還有專業團隊的意見,再經由協會整合意見,並且付諸實行,這是此地社區營造成功的主因之一。

二、利用創意來做為社區營造的手段:投入社區營造多年的長榮大學講師高瑞陽表示,台灣1998年實施週休二日之後,文建會開始推展社區文化之旅,2002年輔導地方籌設地方文化館,2003年在921重建區辦理社區文化深度之旅,2008年在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充實地方文化館列為子項目,文建會更預測未來文化觀光將成為國際觀光產業發展熱潮。台南縣是國內最早推動產業文化活動的縣市,而透過社區營造,不少社區展現的特色更是名聞國內外,南縣去年推出社區深度之旅,盼藉由遊客與社區、商家、公部門的互動,創造多贏局面(自由時報,2009)。因此,如何把創意的概念,融入到當地的文化產業上面,變成一個社區的獨有特色,進而吸引人潮,並替當地經濟帶入活水,相信是更重要的議題。

三、培養文化創意人才:當地社區可以跟產學研等相關單位來進行研究,結合,規畫出一套培養文化創意人才的系統,並且於課程當中提供可以實作的機會。透過實際操作,來達成我們所需要的目標,結合理論與實務來進行。

四、培養專業導覽解說人才:在社區體驗學習當中,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部分,透過專業解說的人才,讓來訪的人們了解到,這些社區營造點的故事來源還有其背後的想法甚至是操作的過程,這樣,人們會更加的體會到社區營造的重要,並且知道其營造的想法是如何產出的,這就是專業解說人才的重要性。

五、利用社造場域來進行體驗學習:在社區當中,若是進行社造點的營造之後,就會有其他的觀摩團體及政府部門來進行參訪交流,如何透過體驗學習的方式,來讓現場民眾,利用五感來進行學習,自己就是最佳的學習工具。因此本研究所要提供的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案例,俾供相關單位參考。

參考文獻: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菀珍(2006)。社區學習的創新思維——體驗學習。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社區學習新思維。台北:師大書苑。

沈琮閔、邱于芳、黃少瑋(2009)社區體驗學習的發展規劃與策略運用於地方節慶—以湖口水芋節為例。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社區節慶與社區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蔡秀美(2004)。「以社會資本觀點分析社區營造中的行動學習」2004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暨南國際大學主辦,200464-5日。南投縣。

自由時報(2009)社區旅遊,看見在地特色。檢索日期2010315,取自: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27/today-south7.htm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台北:商周出版。

英文部分

Kolb, D. A(1984). Experiment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