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

尤力弘

台東大學教學科技研究所

 

壹、   緒論

    1998年時研究者是未使用電腦的新手,而那時的電腦還不算是很普及,所使用的是DOS作業系統,需要輸入許多指令來讓電腦運作,感到使用電腦是件不便之事。意想不到經過幾年後,軟、硬體之進步飛快,E化潮流已大幅展開,更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各行各業都與它脫離不了關係。隨著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興起,取得訊息的方法上產生巨變,透過資訊科技傳播人們得到大量新知,因此擁有愈豐富資訊的人相對於未擁有資訊的人有較高的競爭力,此種現象將導致新的社會不平等的情形。

    依據行政院研考會對於臺灣地區各縣市資訊化程度的調查顯示(行政院研考會,2009),全台民眾12歲以上個人電腦使用率為72.6%,個人網路使用率為67.6%,按這個數字可顯示全台國每100人當中就有72人曾經使用電腦,67人曾經使用過網路;大約電腦使用人口約為1466 萬人,網路使用人口約有1365 萬人。以台民眾12歲以上人口約2019萬人來看,大約還有553萬人不曾使用過電腦654萬人不曾上網。

    近年來新住民人口不斷攀升,儼然已成為台灣第五大族群。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97學年度就讀國小之外籍配偶子女人數高達113173人(教育部統計處,2008)。新住民學童中以大陸籍及東南亞籍的子女高達95.52%。新住民學童的資訊能力是否產生落差,影響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的因素為何。故本研究欲瞭解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的現況。

貳、數位落差的意涵

    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進步為人類帶來方便的生活及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但卻因個人環境背景的不同而產生了數位落差,使原本資訊科技的進步所帶來的美意卻反而造成種種不公平。

    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委員會1995 年首次公布調查報告”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NTIA1995)提出了擁有資訊者和未擁有資訊者間形成的階級造成社會不公,並分析不同收入、種族、教育程度或居住區域的美國民眾,使用資訊科技的差距,而數位落差這各名詞開始被提出。國內也有許多學者(陳敬如,2000、蕭佑梅,2003、李京珍,2004、黃嵩傑,2005、研考會,2006)針對學童數位落差進行研究,多從學童使用資訊的機會、使用資訊的內容、資訊素養三方面著手,數位落差的產生更是晚近熱門的討論話題;近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電腦與網際網路已成為日常生活中吸收資訊的必要設備,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資訊設備並利用資訊設備來獲得訊息,因此因個人環境背景之不同,造成接收訊息的差異,就是形成數位落差的開端。

    綜上所述,雖然數位落差的定義尚無統一的說法,但各方學者專家對數位落差的定義中可以發現因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及職業類型等因素,造成個人、家庭或國家在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上或資訊科技的應用上產生落差,並且獲得資訊者越來越富有,未擁有資訊者越來越貧窮的情形產生,形成社會上新的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

参、影響數位落差之因素

    美國商務部國家通信及資訊委員會(NTIA1999)發現隨民眾之「收入狀況」、「種族」、「教育程度」及「居住區域」的不同而有數位落差的現象。國內學者項靖(2003)對社會一般民眾接近與資訊使用機會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收入間有數位落差出現。而且以居住地區為都市、郊區和鄉村間之數位落差是明顯的。

    對於教育體系內的研究中發現學童因個人及家庭因素而有產生數位落差的現象。陳敬如(2000)對中等學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收入」以及「居住地區都市化程度」對學童的數位落差產生影響。蕭佑梅(2003)研究國小學生數位落差,針對全台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對象以問卷方式進行調查發現不同「學校所在地」、「學校規模」、「性別」「族群」、「家庭資訊科技資源」、「家庭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生明顯差距存在。

    以下整理多位學者對於教育體系內學童數位落差相關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影響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於下表1

 

1數位落差的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研究者

性別

居住

地區

 

家長教育程度

家長職業

家長支持態度

家庭收入

每週上網時數

陳敬如(2000

 

 

 

ˇ

 

ˇ

 

 

ˇ

ˇ

ˇ

鄭欽文(2003

 

 

 

ˇ

 

 

 

ˇ

ˇ

ˇ

ˇ

蕭佑梅(2003

ˇ

ˇ

ˇ

ˇ

ˇ

 

 

 

ˇ

 

 

黃玉玲(2004

 

 

ˇ

ˇ

ˇ

 

 

 

ˇ

 

 

李京珍(2004

ˇ

 

 

 

 

ˇ

ˇ

ˇ

ˇ

ˇ

 

黃嵩傑(2004

 

 

 

 

ˇ

ˇ

ˇ

ˇ

ˇ

ˇ

 

李書豪(2004

 

 

 

 

ˇ

 

 

 

 

 

 

楊榮宗(2004

ˇ

ˇ

 

 

 

 

 

 

 

 

 

羅志豪(2006

ˇ

ˇ

 

ˇ

 

ˇ

ˇ

ˇ

 

 

 

楊雅斐(2006

ˇ

 

 

ˇ

 

 

 

ˇ

ˇ

 

ˇ

研考會(2006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劉碧雲(2007

ˇ

 

ˇ

ˇ

 

ˇ

ˇ

 

 

 

 

陳相文(2008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郭展毓(2008

ˇ

ˇ

 

 

ˇ

ˇ

ˇ

 

 

 

ˇ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國內許多學者專家相關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學童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是影響數位落差的重要因素。因此個人及家庭因素對於新住民學童的數位落差影響是否也產生了相同的情況,本研究將深入了解。

肆、國小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

一、新住民概況

    「外籍配偶」中的「外籍新娘」多來自東南亞一帶國家,其平均學歷偏低,其原生家庭經濟狀況較差,嫁到台灣的情況也相仿,故稱其為「新弱勢族群」(何福田,2004)。「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是存在的事實,人數會越來越多,預估到民國一百年,此一「新族群」人數將會超過「原住民」人數,新住民的相關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根據內政部2009年的統計數據,台灣至20096月底止,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42.1萬人,大陸及港澳地區配偶占66.4%,表2;其餘以來自東南亞國家33.58%(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表3占大部分,跨國婚姻儼然已成為一股趨勢。

2歷年外籍配偶人數一覽表(大陸、港澳地區

 

合計

大陸地區

港澳地區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93

214,679

63.8

204,805

60.87

9,874

2.93

94

233,697

64.1

223,210

61.22

10,487

2.88

95

249,118

65.01

238,185

62.16

10,933

2.85

96

262,421

65.76

251,198

62.95

11,223

2.81

97

274,173

66.32

262,701

63.54

11,472

2.77

98/6

279,943

66.42

268,304

63.66

11,639

2.76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2009

3歷年外籍配偶人數一覽表(東南亞國家

年度

外籍配偶(原屬)國籍

合計

越南

印尼

泰國

菲律賓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人數

%

93

121,804

36.2

68,181

20.26

24,446

7.27

8,888

2.64

5,590

1.66

94

130,899

35.9

74,015

20.3

25,457

6.98

9,675

2.65

5,899

1.62

95

134,086

34.99

75,873

19.8

26,068

6.8

9,426

2.46

6,081

1.59

96

136,617

34.24

77,980

19.54

26,124

6.55

8,962

2.25

6,140

1.54

97

139,248

33.68

80,303

19.42

26,153

6.33

8,331

2.02

6,340

1.53

98/6

141,532

33.58

82,056

19.47

26,288

6.24

8,157

1.94

6,522

1.55

資料來源:內政部移民署2009

    近年來台灣人口生育率屢創新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顯示表4,本國籍配偶所生子女比率從1998年的94.88%降到200890.39%;相對的,外籍配偶(含大陸港澳地區)子女所占之比率,已從1998年的5.12%提高到2008年的9.6%,而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每十位新生兒中,便有一位是新住民子女,而且未來會越來越多。這些新台灣之子不僅是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將來更可能占全國人口極高的比例,而其後續的發展勢必對台灣社會各層面造成極大的影響。此乃顯示台灣人口已經逐漸產生質的變化,人口異化程度越來越深,不僅將衝擊未來人口素質,而且也會影響未來教育的發展。

4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原屬國籍分

年份

合計

生母國籍

本國

大陸港澳

外國

87

271450

257546

13904

88

283661

266505

17156

89

305312

282073

23239

90

260354

232608

27746

91

247530

216697

30833

92

227070

196722

30348

93

216419

187753

11206

17460

94

205854

179345

10022

16487

95

204459

180566

10423

13480

96

204414

183509

10117

10788

97

198733

179647

9834

9252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08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如表5,隨國人生育率降低,近五年來全國國中、小學生人數自93學年之2840,460人逐年遞減至97學年之2629,279人,其中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卻自46,411人增為129,899人,所占比率自1.63%上升至4.94%,成長逾2倍。以國小學生數觀察,93學年為1883,533人,至97學年減為1677,303人,減幅為10.95%,惟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卻自40,907人陡增為113,173人,比率亦自2.17%劇升至6.75%;另外,國中學生數五年來微減4,951人,然外籍配偶子女學生數則自5,504人激增至16,726人,比率自0.58%上升為1.76%

5近年來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男女學生人數及比例

學年

總計

國小學生人數

國中學生人數

總計

外籍配偶子女

總計

外籍配偶子女

總計

外籍配偶子女

人數

人數

人數

93

2840460

46411

1.63

1883533

40907

2.17

956927

5504

0.58

94

2783149

60258

2.17

1831913

53334

2.91

951236

6924

0.73

95

2751078

80166

2.19

1798436

70797

3.94

952642

9369

0.98

96

2707254

103600

3.83

1753930

90958

5.19

953324

12642

1.33

97

2629279

129899

4.94

1677303

113173

6.75

951976

16726

1.76

資料來源:整理自外籍配偶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教育部統計處2004~2008)。

二、新住民相關研究

    臺北縣政府九十二年對於縣內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台北縣統計處,2003):

(一)臺北縣配偶年齡集中在65歲以上及35-44歲,呈現雙高峰,而外籍與大陸配偶年齡平均分布在15-24歲及25-34歲之間,顯見夫妻間年齡相差甚大,老夫少妻情形嚴重。

(二)臺北縣配偶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約占九成,而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下者亦占近九成,與本縣教育水準相較之下,可謂屬於教育程度較低之族群。

(三)臺北縣配偶有工作者占87.34%,無工作者占11.88%,而外籍與大陸配偶有工作者占29.71%,無工作者占69.16%,顯見就業需求對外籍與大陸配偶重要性。

(四)臺北縣受訪外籍與大陸配偶與國人認識方式以親友介紹為最多,而自

行認識僅占30.85%,可能導致夫妻感情基礎較為薄弱。

(五)本縣受訪外籍與大陸配偶個人生活零用金主要來源,以配偶提供為主,家庭生活費用來源,仍以本人或配偶工作或營業收入為主,顯見外籍與大陸配偶在經濟上尚未能獨立。

    國人與外籍、大陸地區人民之婚姻關係,易因婚姻感情基礎薄弱、家庭經濟弱勢、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及家庭地位低落等因素,致衍生各種問題,如生活適應不良,造成家庭社會問題;生育及優生保健問題,影響人口素質;教育程度低,教養子女困難;遭受家庭暴力,社會支持網絡薄弱等問題。

    教育部(2004)統計「新住民女性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報告」顯示,

東南亞國籍配偶不識字的占15.2%,學歷在大學及以上的僅有5.8%,而教育程

度最多的是國小有36.4%,其次是國中有26.3%,第三則是高中有16.25%;但家

庭經濟環境屬於小康者占76.2%,屬於清寒者占22.6%,富裕者僅占1.2%。所以新住民家庭的生活經濟狀況大致良好,但外籍配偶的學歷國中、小程度的占一半。

    因此多數研究顯示,新移民子女父母親教育程度在社會相對較低,且新移民家庭多數屬於經濟弱勢家庭,無法替子女安排額外學習活動;父親必須出外賺錢養家,教育新移民子女責任自然落在母親身上,但多數新移民女性受限於外籍母親的語言溝通能力,能用國語流暢表達意見者不多,再加上教育程度較低,面對孩子有課業問題請教時,無法給予正確指導,影響到教養職責,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適應。上述可知,新移民家庭學習環境,為影響新移民子女學習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

    由以上新住民相關研究資料以顯示出新住民家長之職業、收入、家庭環境已跟一般族群不相同,因此將以行政院研考會歷年進行數位落差調查加以分析來了解新住民數位落差現況。行政院研考會歷年進行數位落差調查,主要調查對象是12歲以上的民眾;依據調查資料顯示,新住民家庭資訊環境、新住民家庭資訊素養有明顯落差存在。2006年行政院研考會與教育部合作調查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進行調查研究,主要調查對象是國中小學童,以下將從歷年數位落差調查及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的調查中來探討:

(一)、新住民家庭資訊環境

1)資訊設備

    以下對行政院研考會歷年數位落差調查中新住民家庭電腦擁有的比例加以整理,並已與一般家庭作對照(如圖1)。

1新住民家庭電腦擁有比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行政院研考會(2005~2008

    由上資料可以了解新住民家庭電腦擁有比率有逐年成長的情形,從2005年電腦擁有比率為63.7%到2008年電腦擁有比率增加到75.9%,電腦擁有比率成長了12.2%。相對於非新住民家庭2005年電腦擁有比率的差距多達16.7%,雖然逐年差距有漸漸減少的趨勢,但2008年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的電腦擁有比率的差距還有9.1%,因此新住民家庭電腦擁有的比率相對於一般家庭來的弱勢,所以對於新住民家庭數位落差將產生相當的影響。

2)網路環境

    以下對行政院研考會歷年數位落差調查中新住民家庭連上網路的比例加以整理,並已與一般家庭作對照(如圖2)。

2新住民家庭連上網路比率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行政院研考會(2005~2008

    由上資料可以了解新住民家庭連上網路比率有逐年成長的情形,從2005年連上網路比率為52.7%到2008年連上網路比率增加到63.7%,連上網路比率成長了11%;而新住民家庭連上網路比率再2005年差不多只有五成,換句話說當時台灣有一半新住民家庭家裡都沒有網路。相對於非新住民家庭2005年連上網路比率的差距多達19.9%,雖然逐年差距有漸漸減少的趨勢,但2008年新住民與非新住民家庭的電腦擁有比率的差距還有14.4%,因此新住民家庭電腦擁有的比率相對於一般家庭來的弱勢,現今網際網路是獲得知識的利器,所以對於家裡無法上網的新住民家庭數位落差將產生相當的影響。

(二)、新住民家庭資訊素養

    對於新住民家庭的資訊素養,行政院研考會主要是以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資訊環境為調查。以下對行政院研考會歷年數位落差調查中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使用電腦及上網的比例加以整理(如圖3)。

3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資訊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行政院研考會(2005~2008

    由上資料可以了解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資訊環境有逐年成長的情形,從2005年電腦擁有比率為77%到2008年電腦擁有比率增加到80.9%,電腦擁有比率成長了3.9%;而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上網率從200563.2%到2008年增加到68.1%,上網比率成長了4.9%。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資訊環境有逐年提升,有助於縮減新住民家庭就學子女的數位落差。

(三)、新住民家庭數位表現分數

    下表6為歷年家庭數位表現分數,行政院研考會主要調查項目是上述「家庭資訊環境」及「家庭資訊素養」兩個構面,其中,家庭資訊環境衡量的是家戶電腦數量、連網狀況、電腦人機比率、家庭資訊消費金額多寡及連網方式,分數越高表示家戶資訊「硬體」環境越佳,家庭資訊素養則是透過計算家戶內使用電腦及網路的人口比率,衡量家戶所有成員使用電腦及網路的能力。由表可以發現新住民家庭與一般家庭之間有差距存在,近年差距有逐漸縮小的趨勢。

6家戶整體數位表現分數

年份

類別

2005

2006

2007

2008

新住民家庭

36.4

36.0

43.8

53.4

一般家庭

54.3

50.7

58.4

67.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行政院研考會(2005~2008

(四)、國中小新住民學童數位能力

    對於國中小新住民學童數位能力主要是調查學童使用電腦及網路的情形。國中小學生使用資訊的機會使用概況主要從(1)電腦使用率及使用狀況(2)電腦主要用途(3)網路使用比重三個次構面來觀察。資訊素養概況主要從(1)電腦基本操作(2)電腦專業素養(3)資訊倫理素養三個次構面來觀察。資訊應用概況,是由(1)套裝軟體應用(2)網際網路應用(3)生活應用三個次構面來觀察,以下表7為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分數調查結果。

    國中小學生使用資訊的機會使用方面新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比較上有些許差距,一般學童比新住民學童多1.2分。國中小學生資訊素養方面新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比較上也有些許差距,一般學童比新住民學童多1.2分。國中小學生資訊應用方面新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比較上也有些許差距,一般學童比新住民學童多1.8分。整體數位能力表現,一般學童比新住民學童多1.4分。

7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分數

 

數位

能力

使用資訊的機會

使用構面

資訊素養

構面

資訊應用

構面

新住民學童

70

76.7

65.1

71.1

一般學童

71.4

77.9

66.3

72.9

資料來源:研究者結合行政院研考會資料自行整理(2009

    以下表8為國中小學生家長數位能力分數調查結果。國中小學生家長使用資訊的機會方面新住民學童家與一般學童家長有比較大的差距,一般家長比新住民家長多16.2分。國中小學生家長資訊素養方面新住民學童家長與一般學童家長的比較上差距較小,一般學童家長比新住民學童家長多4.9分。國中小學生家長資訊應用方面新住民學童家長與一般學童家長的比較上也有差距,一般學童家長比新住民學童家長多7.6分。整體數位能力表現,一般學童家長比新住民學童家長多8分。

8國中小學生家長數位能力分數

 

數位

能力

使用資訊的機會

使用構面

資訊素養

構面

資訊應用

構面

新住民家長

45.3

56.7

24.7

34.1

一般家長

53.3

72.9

29.6

41.7

資料來源:研究者結合行政院研考會資料自行整理(2009

    綜觀上述,由行政院考核委員會對數位落差的調查中發現,國中小新住民學童數位能力與一般學童之間沒有太大的差異;而新住民家長與一般家長之間有比較大的數位落差。

伍、 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的因素與新住民學童個人及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行政院研考會歷年調查當中顯示新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數位能力沒有很大的差距,但新住民家庭多數屬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家庭,新住民家庭使用資訊科技的機會仍與一般家庭有所差距;因此對於縮減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來說,對於資訊科技的接近使用,是最快能減少學童間差距的主要策略,雖然近年電腦普及,家家幾乎都擁有一台以上個人電腦,如何讓新住民學童增加接近使用資訊設備的機會,仍是當前教育值得思考的課題,新住民學童有許多接近使用機會的同時,即可更進一步有助於學生資訊學習能力之養成。

    身為國小教師,欲積極縮短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時,本研究建議,能夠邀約志趣相投的老師,組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組織在教學前先共同討論課程計畫、設備、材料等相關的資訊融入教學設計;藉由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也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更可以讓學生發揮終生學習的素養。讓學生於學習當中使用資訊科技,享受資訊科技設備所帶來的便利。而本研究所述之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現況,可供培育教育之參考,期待能為新住民學童數位落差貢獻一份棉薄之力。

陸、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戶政司2008)。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原屬國籍分

檢索日期:2009923,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m0s309809.xls

內政部移民署2009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檢索日期:2009

923,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9806/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xls

台北縣統計處(2003)。臺北縣政府九十二年對於縣內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

進行調查。檢索日期:200995。取自:

http://www.bas.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tatistic/9311122.doc

何福田(2004)。為「新族群」構築教育前景。研習資訊,21(5)1-5

行政院研考會(2004)。93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99

13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5)。94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99

13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6)。95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99

13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6)。95年國中小學生數位能力與數位學習機會調查報告。檢

索日期:2009914

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7)。96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9914

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8)。97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09914

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考會(2009)。98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檢索日期:2010314

取自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李京珍(2004)。國民小學學生數位落差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

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係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書豪(2005)。宜蘭縣國中小學校數位落差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陳敬如(2000)。臺灣地區中等學校學生數位鴻溝差距狀況初探。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相文(2008)。台東縣原住民國小學童數位落差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學科

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郭展毓(2008)。國中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探究-階層線性模式之應用。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2004)。93學年度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結果摘要

分析。檢索日期:200994。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brief.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4)。93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檢索日

期:2009927,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3.doc

教育部統計處(2005)。94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

索日期:2009927,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4.doc

教育部統計處(2006)。95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

索日期:2009927,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5.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7)。96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

索日期:2009929,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6.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8)。97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檢

索日期:2009929,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7.pdf

黃玉玲(2004)。國中生數位落差現況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嵩傑(2005)。國中學生數位落差之現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在

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項靖(2003)。邁向資訊均富:我國數位落差現況之探討。東吳政治學報,16

127-160

鄭欽文(2003)。高屏地區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楊榮宗(2004)。校園數位落差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

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楊雅斐(2006)。高雄縣市國小學生數位落差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

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碧雲(2007)。苗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數位落差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蕭佑梅(2003)。國民小學學生數位差距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志豪(2006)。國中學生家庭內社會資本與數位落差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地區為

    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二、英文部份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bstract retrieved August 20, 2009,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1999.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Abstract retrieved August 18, 2009,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ttn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