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商圈發展之契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研究生 鄭婷文

  一、前言

    萬華是台北市發展的起點,原稱艋舺。其地理位置於西門町以南、中華路以西的淡水河濱,是台北市西南方的門戶,佔著台北盆地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匯集之處,這天然的交通條件讓艋舺逐漸成為淡水河流域繁榮的商業城市。莊永明(1993)指出:「艋舺經泉州人、三人勤奮經營,帆影林密,郊商發達,時有『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從段落中除了可以看見艋舺的繁榮之外,亦可知當時已有漢人在此聚集開墾。來自福建的移民抵台後,有地方人士建議興建廟宇-艋舺第一座寺廟「龍山寺」,使地方人精神上有所寄託。艋舺龍山寺與福建安海鄉的龍山寺ㄧ脈相承,所以龍山寺香火一直都鼎盛(李乾朗,1997)。吳育楨(2006)也指出:艋舺先民的經濟範圍也圍繞著龍山寺進行。艋舺龍山寺已有270年歲月,如今仍香火鼎盛,是全台重要信仰中心之一,這是艋舺重要的文化歷史資產,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再創另一番新形貌,值得進步討論。

   民國88年台北捷運板南線在龍山寺周邊設立場站,隨著人潮重新注入的機會,近期台北市商業處提出「樞紐商圈整合拓展計畫」,陸續在龍山寺商圈舉辦主題宣傳活動,重新發掘市民幾乎已經習以為常的商圈魅力因子。而龍山寺商圈在捷運系統建立與商圈策略的推動之下,能否帶動更多商機,本文章欲深入探討。因此本文章將融入樞紐商圈整合拓展計畫」推動者之訪談資料,提出有利於龍山寺商圈發展的元素。

 

 

二、名詞釋義

商圈:商圈為多數的店集合而成,其主要的業別包括零售業與服務業(經濟部,2000)。 陳嘉民(1999)認為:商圈即為變相的商業區域,即消費者會前往購物之地理區域裡的商店群。本研究採用後者,即以地理區域或行政區域內之商業群,視為商圈。

龍山寺商圈:本研究所謂「龍山寺商圈」之範圍,是根據台北市商業處98年度「樞紐商圈整合拓展計畫」而界定,此計畫涵蓋西昌街青草巷、艋舺服飾商圈、西園路佛具街。而本研究將其周邊商業活動一併納入,因此還包括:西昌街夜市、廣州街夜市、華西街觀光夜市、西三水街、龍山寺地下街與龍山商場。整體研究範圍由康定路、桂林路、梧州街與大理街所包圍。

  

三、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本研究訪談對象為大潤元行銷顧問公司和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洪會長,依先前擬定的訪談大綱,引導受訪者談論,以筆記方式記錄訪談重點,將獲取的訪談資料融入相關文獻,深入了解現階段龍山寺商圈的發展,並進一步探討龍山寺商圈發展重要契機。

 

 

四、龍山寺商圈的經營與行銷

   蘇碩斌(2002)指出:艋舺在空間上最基本的設施是港口,初期的空間擴張,也就是以港口相關商機,例如:碼頭、倉儲、郊行等為主體展開的過程。中國清代的市場經濟原則並不會單獨運作,必定與廟宇、行會、宗族等組織融合,這提供了艋舺市街發展推論的基礎。本研究範圍之街道皆是從清領時期開始發展:今西園路一段,於清代便是貿易郊商等大商店的集中區,日治時期始有出售祭祀所需用品的商家。而西昌街於清代亦為艋舺殷商聚集之地,沿街有船頭行、染房、南北雜貨等店鋪,日治時期逐漸發展為艋舺金融中心,此外,西昌街224巷為全台最出名的青草巷,保存了清代時期的街路紋理。廣州街、華西街部份在清領時期也是重要市集。清代的大理街,曾有「頂寮」即乞丐集中處,以及祭拜「漳泉拼」死者的「王泉廟」,還有糖廠的設置;戰後,則發展成成衣批發中心(湯熙勇,2002)。在龍山寺商圈內可尋獲許多歷史痕跡,在樞紐商圈整合拓展計畫」中,將它視為一個重要魅力因子

    吳育禎(2006)研究龍山寺周圍的商販空間,曾提出龍山寺周邊商業活動之狀況,包括:1.民眾認為龍山寺與華西街夜市能代表當地特色。2.許多民眾至龍山寺拜拜完之後會順便逛逛周圍。只要有龍山寺在,商業活動就會持續進行。3.規劃的市場成果不如預期,例如:龍山寺捷運地下街與萬華行政中心的龍山商場。4.經營成果不如預期的原因包括:(1)新年期間舉辦年貨大街的商品無特色,若能與當地特色產業聯合,例如青草巷商家等等,是一個好的曝光機會。(2)呼應龍山寺美人穴的造景被攤販掩蓋。(3)當地商家表示:捷運出口沒有明顯通往地下街的標示,動線設計無法帶領人潮,且知名度未開。(4)地下街的遊民問題。(5)政府規劃前,沒有了解民眾的期望。

   由吳育禎2006)的研究中可知,龍山寺商圈範圍內,有幾項發展優點與缺點。其中,龍山寺的宗教活動是一大重心;特色商街,例如:青草巷、佛具街、華西街夜市等亦是值得發揮之處。但是,各種硬體、軟體設施若不能建構完善,恐怕也會使商圈發展停滯。

   大潤元行銷顧問公司余先生表示:「商圈的經營方向以文化觀光的方向結合,結合當地特色(古蹟、廟宇、剝皮、青草巷訪古)。甚至在宣傳手法的部份,也扣緊龍山寺,做一份以平安符的樣式呈現,具有特色的導圖,放在各商家提供給民眾。接下來更近一步與其他單位合作,結合更多資源設計各種不同主題的地圖,例如:美食地圖、古蹟地圖等。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洪會長也認為:「這裡賣的是文化,還有所謂的三寶:古蹟文化、小吃、服飾是萬華的特色,不能一直跟其他地方比新。像最近「艋舺」電影,也可以讓別人重新省思萬華,發覺萬華,也希望把艋舺服飾商圈的知名度打開。而龍山寺商圈發展必須和龍山寺好好合作,像地下街算命攤是一個特色,也依靠著龍山寺。龍山寺270週年的活動是辦理發放平安符,就是跟民眾有接觸,不像以前那麼封閉。根據余先生與洪會長的意見,將龍山寺或其他廟宇古蹟、宗教活動融入在商圈元素中,讓它成為商圈特色的部份,這是一項重要的策略,也能使龍山寺商圈有別於其他。

 

   文化古蹟當然被視為一個重要的主軸,但是隨著觀光人潮湧入,整體的設施與動線勢必要有完善的規劃。大潤元行銷顧問公司余先生表示:「希望將龍山寺商圈做成一個露天的購物廣場,以百貨公司經營的概念來推。不過百貨公司與商圈的經營又有不同,百貨公司就有主控權,而商圈沒有主控權,首先就必須要凝聚商家的共識。推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大約這23年內,開始導入ICT系統,例如:LED、手機簡訊服務、觸控是儀版,顧客可以隨時取得資訊,不過費用較高。」然而,許多業者反應遊民與商場規劃不良的問題,其實都是現階段需要解決的。余先生提到:「雖然現在各街區已有『希望商圈好』的共識,不過各自希望的東西不同,還要再整合。另外,規劃龍山寺商圈又不能排除地下街、商場與夜市,但是分屬商業處與市場處,這之間必須合作,將商圈內的各項設施統一。

    由上述段落可知,以遠程目標來說龍山寺商圈將會是一處有完整商業機能與硬體設施的區域,而以目前尚待解決的問題中除了當地業者之外,政府單位之間的凝聚是不容忽視的。若業者與政府單位已有良好的共識,如此一來,推展商圈的建設也會相對順利。在訪問先生的過程中,可發現他對於遊民的問題同樣感到無奈。雖然龍山寺周圍的遊民問題是眾多遊客或業者詬病之處,而基於人權考量,各單位並不能強制趨趕或隔離。目前則是參照香港的做法,請多名警員加強巡邏,讓民眾安心,政府也希望在艋舺公園內多辦活動,帶動人氣,此方式若能確實實施,將可減低民眾的憂慮。

   

五、捷運與龍山寺商圈

   張文正(2002)指出,車站為各大小都市交通樞紐中心,通常是都市發展的起源地之一、都市的門戶車站。其邊地區即成為大量交通的集中與發展之地、交通轉運的地點,同時也是人們遊憩交流的場所。國內近年來都會區人口快速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因應策略,即是興建大眾運輸系統。由於都會區捷運的安全性、舒適性、方便性、大量性及可及性高等特點,它在短時間就能運送大量人群,對於都市發展帶來人潮,發展商機榮景,不可限量。

林楨家,馮正民,胡怡2004)探討捷運藍線營運前後沿線發展變化,提出主要研究結果包括:1. 捷運藍線營運後沿線車站有三個變化:(1)居住核心個數減少,就業和休閒購物發展核心個數增加(2)捷運車站之居住機能減弱,就業、休閒購物機能增強。2. 以休閒購物發展核心變化,龍山寺捷運站在捷運營運後發展程度有稍微提升。

   吳榮達(2008)探討捷運對淡水觀光的影響,指出重要的結果:1.淡水線出入淡水捷運站人口累計由八十七年通車5,105,359 人,到九十五年11,298,540 人,兩年相比增6,193,191 人,比剛通車增加一倍多。2.通車後,人口增加,捷運淡水線自民國八十六年四月通車後,整個淡水鎮人口,一直向上攀升往上成長。3.通車後,知名度提升,通車後已成為國人國內觀光旅遊及十大旅遊點,淡水地區於民國92 年已成為全台觀光人潮到訪最多的旅遊景點。4.通車後交通改善:1)減少車輛進入淡水、交通明顯改善、解決假日塞車問題、紓解大量觀光人潮。(2)中正路老街假日禁止汽車進入、避免人車爭道、造成塞車及意外發生。(3)提供六處公營汽車停車場。4.帶動週邊城鎮(三芝鄉、八里鄉)與北海岸的地方建設與觀光人潮。

 

   由上述文獻中可知,捷運通車對於熱絡商業活動與吸引人潮有正向幫助。但是人潮湧入之後,造成的人車爭道與塞車問題則必須注意。民國88年台北捷運板南線在龍山寺周邊設立場站,無疑地,是龍山寺商圈一個新的契機,200810月發行的「台北畫刊」以軸線翻轉,艋舺更新」介紹萬華,期望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之下,能將人潮帶來萬華。根據台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的資訊,捷運板南線屬於高運量捷運系統,除旅運量大之外,還包括班次密集、速度快及服務水準高等特性。若民眾能踴躍搭乘捷運至龍山寺商圈,不只能發揮捷運運輸功能,也能緩商圈內的車流量。洪會長表示:「我們也希望大家搭捷運來,如果大家都開車,也怕交通問題。捷運通車,客人來也方便,對社區營造也有幫助。捷運通車後,萬華的變化速度加快,也讓民據感到有進步、有希望。捷運對於「軸心反轉」確實有幫助,但是也不可能真的反轉,是要把水平拉高。

    除了帶來人潮之外,商圈宣傳與捷運結合,是現在龍山寺商圈發展計畫欲進行的部份。大潤元行銷顧問公司先生與洪會長皆認為這樣的行銷是很重要的,但是先生則表示:「目前捷運站與商圈結合的情況並不完整,例如:捷運出口雖有標示較主要的景點,但是缺乏比較詳細的動線。若在更多捷運站有廣告會更好,不過有經費限制的考量,或廣告版面的價格等。捷運有助於人潮流動,如何將人潮帶入龍山寺商圈,除了挖掘商圈特色元素之外,也要將這些特色散播出去,而結合捷運宣傳不失為一個重要策略。

 

六、結論

    龍山寺商圈範圍內的商業活動發展的年代相當早,依靠著廟宇或河運建立起市街,一直延續到現在,甚至有些街道還可以看出清代街路紋理。雖然近年來東區新市區繁榮,此區域顯得老態與沒落,但是這裡豐富的歷史痕跡卻是一大優勢。而如何將此元素轉換成吸引人潮的動力,必須經過包裝及行銷。除了建構完整的軟、硬體設施對於龍山寺商圈的形象有正面幫助之外,商家與政府單位彼此之間凝聚共識與合作更是推動商圈重要的力量。在挖掘商圈自身的特色與建構良好形象之後,再配合捷運網絡,龍山寺商圈發展更上一層樓,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李乾朗(1997)。艋舺龍山寺。台北:雄獅叢書。

林楨家、馮正民、胡怡2004)。台北捷運藍線營運前後沿線發展變化。運輸計畫季刊,      

                               281), 61-90

吳育禎(2006)。寺廟周圍的商販與空間:以北市龍山寺為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

吳榮達(2008)。以藍海策略看捷運淡水線通車對淡水休閒活動之影響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1-9

陳嘉民(1999)。都市傳統商圈再造問題之研究-以台南中正形象商圈為例。 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張文正(2002捷運板南線市政府轉運站交通與商業的結合。東海大學碩士論文。

湯熙勇(2002)。台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莊永明(1993)。台北老街。台北:時報出版。

經濟部(2000)。經濟部商業司商圈更新再造人才培育計畫。

蘇碩斌(2002)。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

                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