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旅遊動機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研究生  朱衍霖

 

緒論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第一節研究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內觀光旅遊與休閒遊憩的需求及發展逐漸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2002),以及從2001年實施休二日以來,國民的休假型態以休二日為主,三天以上的連續假期減少,使得國人到鄰近地區短程定點式休閒型態增加(林威呈,2001,由於國人參與旅遊頻率的提高,在假期時常見到各地旅遊時的人潮與車潮,進而帶動了國內旅遊消費市場的活絡,更間接的促進了國內觀光旅遊的發展(朱珮瑩,2003。根據交通部觀光局「2008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顯示,超過九成民眾曾在國內旅遊,2008年民眾至少曾在國內旅遊1次者占93%,高於2007年的91%,全年旅遊率較2007年增加2個百分點。其中,民眾從事國民旅遊以「休閒、遊憩、渡假」為目的占78.7%。另外2008年度以利用「週末或星期日」從事旅遊最多,占63%,較2007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由此可知,國人旅遊頻率高,大多利用休二日去旅遊。另外國內旅遊以居住於北部地區民眾為最多45%,顯見北部地區民眾為國內旅遊之主要客源,在北部地區的台北縣市,兩個城市人口眾多,生活圈彼此相互牽連,例如共通大眾捷運系統、道路、橋樑等,因此本研究以北部人口最多的台北縣市為主要研究區域。

從「2008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中也發現,在十二項職業類別中,以「軍公教人員」的國內旅遊率最高,平均旅遊率約98.6%,國小教師是特殊族群,學歷幾乎都在大學以上,有穩定的收入,與其他行業最大不同之處在於,除了休二日以外,還有寒暑假時間可以自由調配渡假旅遊的時間(連婷治,1998),教師族群應是國內渡假旅遊重要的消費者。另外,根據教育部網站資料顯示,全國的國小教師人數了全國教師的36.2%,是教師中人數最多的一群,超過了三分之一,而且台北縣市國小教師人數更了全國國小教師的25.1%,達到四分之一,因此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是很大的族群。所以本研究以台北縣市的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此為動機之

國小教師工作的環境一直不斷的改變,教育政策也推陳出新,促使教師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因應現代化多元的社會。而在第一線國小教師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不論是教育改革風潮、少子化、學生輔導與管教問題、還是親師互動溝通等,教師實在是一個勞心勞力的工作(顏美麗,2007)。所以教師忙碌的工作,易造成生理和心理的過度負擔而威脅健康的品質,也容易產生職業的倦怠,不只是教育工作的一種潛在危機,更會危害教學的品質(陳瑞峰,2008)。因此教師若不能以最好的身心狀態,從事教育工作,將無法發揮教育的效能,所以休閒在教師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蔡培村, 1992)。而且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從事休閒活動,不僅有助於精神壓力的紓解、專業智能的成長、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活動的創新、改善教學的品質,而達成教學目標(陳中雲, 2001)。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休閒活動,可以從一個有壓力和過度刺激的生活環境轉移到一個放鬆安靜的環境;在個人方面,人們可以透過渡假旅遊來表現自我,使個人的精神健康更佳,增進個人身心發展;在家庭方面,家庭成員一起參與渡假旅遊可以促進家庭和樂、恢復家庭功能,所以旅遊使人們在工作之餘能充分休息,為下一個工作做準備,使工作更有效率(謝吉輝,2005)。因此人們利用空暇時間多到戶外旅遊,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拋開煩惱、舒展身心,更是一個戶外學習的好機會。所以提供適當且充分的旅遊環境,刺激教師旅遊需求,鼓勵教師參與旅遊,除了可以增進人際互動、提升自我認同,還會降低教師的工作壓力(董國安,2005)。因此想要瞭解和探討國小教師的旅遊動機此為動機之二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於休閒旅遊風氣日益興盛,旅遊已經成為國人休閒放鬆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國小教師除了星期假日,還有寒、暑假期間擁有較長自由運用的時間可以從事旅遊活動。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台北縣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實證調查之研究來解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與旅遊動機。茲將具體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對旅遊動機上有何影響。

 

文獻探討與相關理論

 

第一節  旅遊動機

旅遊者常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而旅行,而旅行的動機也因此各不相同,在國內、國外有許多關於旅遊動機之研究及理論,本節將針對旅遊動機文獻部份加以彙整。

壹、旅遊動機的定義

動機一詞,根據心理學辭典的定義:「動機與行為是相對的兩個概念,行為是個體外的活動,而動機則是促進使用個體活動的內在歷程」。而大多數心理學家則延伸為「動機是引起及維持個體活動,並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張春興,1993)。「動機」之研究在旅遊行為及遊客消費行為領域乃基礎且重要之課題。動機被認為是支配旅遊行為的最根本趨力,其作用保護、滿足個人或提高個人的身價(陳思倫、劉錦桂,1992)。

 

旅遊動機是一種驅力,驅使遊客去滿足內心社會和心理的需求,也可以說是遊客從事遊憩活動真正的原因(Iso-Ahola & Allen, 1982)。所以每個人從事旅遊活動時,旅遊動機也不太相同。Manning1985)認為由許多的實證研究可以證實,人們參與遊憩活動是為了滿足各種不同的旅遊動機,若能對不同動機的遊客群進行分類,做為遊憩地區的規劃與經營的依據,將更能直接滿足各種不同旅遊體驗之需求與行為。謝淑芬(1995)指出遊客的旅遊行為是受到長期動機與短期動機的控制,當經過一星期忙碌的生活,打算利用週末聚聚,而驅車前往離家不遠的地方渡假,此乃屬於短期動機;而旅遊者在數月前在開始籌畫旅程、蒐集相關資料,此乃屬於長期動機。

 

貳、旅遊動機的分類

由於旅遊活動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活動,而其旅遊之動機更是趨於複雜且多樣化,探討的旅遊動機的研究相當多Thomas1964年首先提出十八種重要的旅遊動機,並將之歸納成四大部分。1. 教育與文化:去看看別的國家的人民如何工作,生活和娛樂、去看看特殊的風景名勝、去參加特別的節慶活動。2. 休閒與娛樂:脫離每天例行的工作與職責、好好的玩一下,獲得樂趣、去獲得某種和異性接觸的浪漫體驗。3. 種族傳統:去瞻仰自己祖先的故土、去訪問自己的家庭或朋友曾經去過的地方。4. 其他:氣候、健康、運動、經濟冒險、勝人一等的本領、追求時髦、參與歷史、瞭解世界的願望。(蔡麗伶譯,1990

 

McIntosh and Gupta1977年則提出基本的旅遊動機可分成四類,1. 生理動機:包括休息、運動、遊戲、治療等動機,以身體的活動來消除緊張和不安。2. 文化動機:主要是在瞭解和欣賞其他地方、國家的文化、藝術、風俗、語言與宗教的動機,是一種求知的慾望。3. 人際動機:包括在異地、異國結識各種新朋友,探訪親友,擺脫日常生活、工作、環境等動機,主要是逃避現實和免除壓力的願望。4. 地位和聲望動機:包括考察、會議及從事研究活動,主要是在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滿足其自尊、被承認及受人賞識的願望。(謝淑芬,1994)

 

Crompton 1979)認為可以影響如何選擇觀光目的的因素,都稱為是旅遊動機,在其研究中將旅遊動機分為推力與拉力因素動機,七大推力因素為逃離世俗環境、探討與對自己的評價、放輕鬆、追求聲望、恢復、增進親屬關係、促進人際互動;二大拉力因素為新奇的事物、教育。

 

Beard and Ragheb1983 根據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為基礎,在他們的研究中針對一般遊客進行休閒動機之調查,將休閒動機以因素分析歸納成以下四個構面:林威呈,2001;楊建夫,2007

    1. 知性動機:知性動機是屬於人類的心智活動,主要以探索未知的世界,追求新的知識,滿足好奇心為主。如學習、冒險、發現、思考、想像等成份的活動。

    2. 社會動機:主要是建立人際關係,對所屬的團體擁有歸屬感,並得到同儕的認同,所以是因友情及人際關係的需要而去休閒,而後者為了取得他人的尊敬或注意。

     3. 主宰的誘因:為了在挑戰與競爭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所以人們因想達成、主宰、挑戰、完成一些事而進行休閒。

    4. 逃避的誘因: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壓力,使人們想逃避過於刺激的生活,想逃離人群的糾紛,尋求自由獨立的感受,去放鬆自己。

 

綜合以上學者旅遊動機的分類,旅遊動機並非單純出現,Crompton即指出遊客旅遊行為的決定因素是屬於多重動機(謝淑芬,1994),亦即遊客的旅遊動機是較複雜的。

 

參、旅遊動機之理論

旅遊動機為遊客進行旅遊前引發之動機,由於旅遊動機無法以單一模式定論,因此有多種探討動機的理論提出,有驅力理論、歸因理論、期望理論、場地理論、推拉理論及需求層次理論郭靜晃、張惠芬等,1994;謝淑芬,1994;林國賢,2004;陳彥龍,2007。驅力理論是指個體內之某種需求缺乏或不滿足,所形成一種不愉快的緊張狀態,這種驅力會導致我們採取某些行動來降低或消除體內的緊張。歸因理論是指推論某行為、事件的原因或性質的歷程,動機介於刺激因素與行為間的中介變項,當個體對該行為檢討成敗歸因時,會影響到再從事該行為動機之強弱。期望理論由Vroom 提出,指人類具有期待行為結果的信念,而這樣的信念會決定人的行為,並因此產生動機。人們在旅遊活動中,由於事前的期望與實際的體驗可能不一致,致影響對該旅遊活動的滿意與否,進而影響其旅遊動機。場地理論即個人行為受其生活空間力量所影響,其需求與行為大部分決定於社會團體之力量,例如文化、參考團體、家庭等,當人們從事旅遊活動時,並非本身意志主導,而是受外在團體影響了個人遊憩行為之動機。Dann提出了推拉理論,他認為推的因素是一種心理的需求,鼓勵人去從事旅遊。藉由旅遊躲開生活束縛並且尋求真實之體驗。而拉的因素是個人受到旅遊地點的刺激和吸引,產生想去該地旅遊的慾望,例如:自然景觀、休閒設施等,這些旅遊地點之拉力動機可能強化遊客原本就存在的推力動機。郭靜晃、張惠芬等,1994;謝淑芬,1994;林國賢,2004;陳彥龍,2007

綜觀上述各項討論旅遊動機之理論,各理論均有其解釋的合理性,與其不同的應用功能。

 

肆、旅遊動機之相關研究

 

有關旅遊動機之相關研究,大多採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將旅遊動機問項萃取成數項共同因素,用來分析與不同個人背景變項間之差異情形。由於研究目的、性質、對象有所差異,所提出的旅遊動機變項也不盡相同。

 

根據以下文獻分析,本研究之教師旅遊動機,以學者Beard and Ragheb1983)之旅遊動機為基礎,參考林威呈(2001)、董國安(2004)、李政2006)、蔡善芳(2006)、顏美麗(2007)、蘇因詩(2008)及專家群意見等,修改以符合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旅遊動機量表,共分為四大構面,分別為「知性動機」、「社會動機」、「主宰的誘因動機」與「逃避的誘因動機」,此為本研究衡量台北縣市國小教師之旅遊動機問卷工具。

 

依據以下學者之相關研究發現,旅遊動機會受到年齡、性別、居住地、教育程度、服務年資、職業、婚姻狀況、個人每月收入、子女狀況、家庭狀況等個人背景變項的影響。

以下將有關之旅遊動機相關研究整理如下: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本章共分成三節,第一節介紹研究假設與架構,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第三節說明研究工具,第四節說明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架構

壹、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將國小教師旅遊動機加以研究,並加入個人背景變項做分析,提出研究假設加以考驗:

 

假設:不同背景變項的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貳、研究架構

根據上列所提出之研究假設,擬定研究架構如圖3-1所示。

第二節  研究對象

 

台北市和台北縣兩個城市,生活圈彼此相互關連的城市,而且台北縣市的國小教師人數與比例乃居全國之冠,因此選擇台北縣市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希望能藉此研究,一窺身處台北縣市之國小教師其旅遊動機。

 

本研究以台北縣市現職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根據98年台北市教育局所公佈的最新資料:台北市現職公立國民小學的教師人數為11253人。另外,98年台北縣教育局所公佈的最新資料:台北縣現職公立國民小學的教師人數為14728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問卷調查法,所使用的測量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旅遊動機問卷」。本問卷共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旅遊動機量表」,用以測量國民小學教師從事旅遊之動機。就問卷內容及編製程序說明如下:

 

壹、問卷編制內容

 

一、個人基本資料

 

依據文獻探討分析的結果,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地、職務、服務年資、婚姻狀況、子女狀況、每月可支配金額等八個部分

 

二、旅遊動機量表

 

本研究之旅遊動機量表,以學者Beard and Ragheb1983)之旅遊動機為基礎,參考林威呈(2001)、董國安(2004)、李政2006)、蔡善芳(2006)、顏美麗(2007)、蘇因詩(2008)及專家群意見等,修改以符合國小教師旅遊動機量表,共分為四大構面,分別為知性動機、社會動機、主宰的誘因動機與逃避的誘因動機,將對國小教師之旅遊動機進行探討及分析。

三、旅遊消費行為

本研究所使用的旅遊消費行為變項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包括國內渡假旅遊次數、平日住宿類型、平日住宿費用、渡假旅遊遊伴、渡假旅遊資訊管道。

貳、問卷計分方式

本問卷採用李克特式量表likert-type scale)予以計分,由受試者依據題目中所陳述對渡假生活型態的認同程度與旅遊動機的感受程度,由強至弱分別選填「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依序分別給予5分至1分,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對該項陳述認同程度越高;得分越低,表示對該項陳述認同程度越低。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本研究之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乃配合研究所需及各變數之性質,將藉由SPSS 12.0 統計套裝軟體作為統計分析之工具,對於問卷整體資料進行實證分析,採取下列統計方法,分別對各項假設進行考驗,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是檢定測量工具的信度及穩定性的主要方法。Cronbachs α係數是考驗量表內部一致性,通常可以用來瞭解量表的可靠程度。本研究在預試時Cronbachs α來檢定旅遊動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與穩定性,以顯示量表之信度。

貳、因素分析:

本研究針對國小教師的「旅遊動機」變項進行因素分析,採用主成份分析取因素構面,以最大變異法作轉軸,區分出主要因素。

 

參、敘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敘述性統計來分析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旅遊動機量表、國內旅遊消費行為之單題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藉以了解回收之樣本結構特性及各量表與各變項間情形。

 

肆、t檢定:

本研究利用來檢驗不同性別、職務及居住地之國小教師旅遊動機是否有顯著差異影響。

伍、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研究考驗不同年齡、服務年資、最高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狀況及個人每月收入的國小教師,其旅遊動機之差異,若達到顯著水準,則以雪費法Scheffe method)進行各組間之多重比較。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於20101月間,抽樣台北縣市的國小教師,共353名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353份問卷,回收328份,有效問卷296份,無效問卷32份,回收率92.9%,問卷可用率90.2%

 

壹、人口統計變項現況分析

 

    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296份中,性別以女性204人(68.9%)及年齡以3140歲共178人居多,職務方面以未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居多,有220人(74.3%);服務年資以610年最多,有128人(43.2%);婚姻狀況以已婚居多有211(71%);子女狀況以無子女情況居多有112人(41.3%);每月可支配金額以1000020000元最多有107人(36.7%)。相關統計分析如下:

貳、國內旅遊消費行為分析

 

    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旅遊消費行為分析如表2所示。台北縣國小教師國內渡假旅遊的次數以34次居多(40.5%),12次也38.2%;國內渡假旅遊時,最常選擇一般飯店的住宿場所,有109人(36.8%);國內渡假旅遊時最常選擇2001--3000 元價位的旅館,有136人(45.9%);在渡假旅遊的時候,最常陪伴的渡假的遊伴是家人,有211人(71.3%);最常從網際網路管道獲得關於渡假旅遊的資訊,有173人(58.4%)。

 

、旅遊動機量表

 

(一)項目分析

將預試的渡假生活型態量表以得分高低排列,取得分最高分的27%為『高分組』,得分最低的27%為『低分組』,再以T檢定方式求出決斷值,刪除未達到顯著差異的題目,保留達到顯著差異的題目。分析結果如表4-3 所示。

 

(二)因素分析與信度考驗

    在項目分析後選出的題目,以KMOBartlett球形檢定的方式,檢驗題目是否適合因素分析,檢定結果之KMO值為 .912 ,表示可進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目的在於求得問卷的建構效度。本研究採用主成分分析法,再以最大變異法進行直交轉軸,以特徵值大於1者為選入因素參考標準,共得四個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為61.925

 

(三)因素命名

  將前述所得到的因素構面,依其題目內容重新加以命名,以構成正式問卷。因素分析後萃取得5 因子,參考林威呈(2001)、董國安(2004)、李政2006)、蔡善芳(2006)、顏美麗(2007)、蘇因詩(2008)等相關旅遊動機量表之分類方法加以命名各因素構面說明如下:

 

1. 因素

由預試問卷41216202225題組成,可解釋20.785%的變異量,此類題目的內容多為想逃離平常的日常生活,休息和降低工作壓力,以及達到身心的放鬆。以逃離日常生活為主,因此將此因素構面命名為「逃避的誘因」。

 

2. 因素二

由預試問卷5913172326題組成,可解釋18.287%的變異量,此類題目的內容多為擴展知識、豐富教學內容、更有創造力和好奇心等,以知性的學習為主,因此將此因素構面命名為「知性動機」。

 

3. 因素

由預試問卷151924題組成,可解釋12.553%的變異量,此類題目的內容多為維持身體健康、讓自己生活的更積極,以自己想達到的事情為主,因此將此因素構面命名為「主宰的誘因」。

 

4. 因素四

由預試問卷261421題組成,可解釋10.300%的變異量,此類題目的內容多為和他人互動、朋友聯誼、認識新的朋友等,以增進人際關係為主,因此將此因素構面命名為「社會動機」。

 

肆、個人背景變項對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分析

 

一、不同性別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5所示,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

 

二、不同年齡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6所示,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而在主宰的誘因動機上則達到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本研究結果與林威呈(2001)與許銘珊(2006)相同。

三、不同職務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7所示,結果發現不同職務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

 

四、不同居住地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8所示,結果發現不同居住地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和知性動機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而在逃避的誘因之動機上則達到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研究也顯示,在逃避的誘因方面,台北縣國小教師高於台北市國小教師,台北縣的國小教師較常為了放鬆而去旅遊。

 

五、不同服務年資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9所示,結果發現不同服務年資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和知性動機之旅遊動機的差異皆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而在逃避的誘因動機上則未達到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在社會動機中服務年資5年以下高於服務年資1115年的國小教師。本研究與黃春慧(2008)、蘇因詩(2008)的研究相同。研究顯示,年資少的國小教師,年紀也較輕,較重視與朋友來往,也樂於認識新朋友。

 六、不同婚姻狀況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10所示,結果發現不同婚姻狀況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而在社會動機上則達到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本研究與許銘珊(2006)、黃春慧(2008)、蘇因詩(2008)的研究相同。未婚的國小教師高於已婚的國小教師,結果顯示未婚的國小教師較常與朋友交往,也樂於認識新朋友,有較好的社交能力。

 

 

  七、不同子女狀況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8所示,結果發現不同子女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達到了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在社會動機和知性動機中,無子女的國小教師皆高於最小子女在6歲以下的國小教師,本研究與黃春慧(2008)、蘇因詩(2008)的研究相同。研究顯示有6歲以下的小孩,會減低出去旅遊的興致,而無子女的國小教師則無此憂慮。而在主宰的誘因動機上則沒有達到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

 

 

  八、不同每月可支配金額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旅遊動機因素之差異比較

 

由表4-12所示,結果發現不同每月可支配金額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的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要求P< .05顯著水準之考驗。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本研究之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統計分配情形,性別以女性(68.9%)最多,年齡以3140歲居多,職務方面以未兼任行政工作教師居多,(74.3%);服務年資以610年最多(43.2%);婚姻狀況以已婚居多有(71%);子女狀況以無子女情況居多(41.3%);每月可支配金額以1000020000元最多(36.7%)。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旅遊消費行為統計分配情形,台北縣國小教師國內渡假旅遊的次數以34次居多(40.5%),12次也38.2%;國內渡假旅遊時,最常選擇一般飯店的住宿場所(36.8%);國內渡假旅遊時最常選擇2001--3000 元價位的旅館(45.9%);在渡假旅遊的時候,最常陪伴的渡假的遊伴是家人(71.3%);最常從網際網路管道獲得關於渡假旅遊的資訊(58.4%)。

 

  (二)旅遊動機經因素分析後得到知性動機、社會動機、主宰的誘因動機與逃避的誘因動機等四個垢面

 

  (三)本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齡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之旅遊動機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居住地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服務年資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主宰的誘因、社會動機和知性動機之旅遊動機有顯著差異;不同婚姻狀況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社會動機之旅遊動機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子女的台北縣市國小教師在社會動機、知性動機和逃避的誘因之旅遊動機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也發現,未婚的國小教師高於已婚的國小教師,顯示未婚的國小教師較常與朋友交往,也樂於認識新朋友,有較好的社交能力。在社會動機中服務年資5年以下高於服務年資1115年的國小教師,顯示年資少的國小教師,年紀也較輕,較重視與朋友來往,也樂於認識新朋友。在社會動機和知性動機中,無子女的國小教師皆高於最小子女在6歲以下的國小教師,顯示有6歲以下的小孩,會減低出去旅遊的次數,而無子女的國小教師則無此憂慮。

 

二、建議

 

    建議學校鼓勵教師參加,獲取休閒利益,而增加工作熱誠。教師是一個較特殊的族群,經濟基礎穩定,除了休二日,還有寒暑假可以運用,教師有一定的旅遊需求。若是旅遊業者可以針對教師旅遊設計特殊的旅遊行程,為學校安排不同的旅遊活動,將會是旅遊業一個有潛力的市場。

 

參考文獻與相關書目

壹、中文

王秋萍(2008)。遊客休閒生活型態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北投及烏來溫泉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瓊華、林翰謙、黃翠瑛(2005)。遊客特性、旅遊動機與消費行為相關研究--以嘉義縣瑞里地區為例。嘉大農林學報,3:141-54

交通部觀光局(1991)。國民旅遊模式及遊憩行為分析報告24

交通部觀光局(2009)。97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台北:交通部觀光局企畫組。

朱珮瑩(2003)。遊客從事鄉野觀光之動機、期望與滿意度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儀(2003)。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別連蒂(2000)。生活型態白皮書2000 年台灣消費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商周出版。

吳國順(1993)。國人出國旅遊市場區隔及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劍秋(2005)。旅遊動機和阻礙因素對銀髮族海外旅遊參與意願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世昌、李森源、張紋菱(2007)月眉育樂探索樂園遊客旅遊動機、觀光意象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1146-166

李政2006)。宜蘭地區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北。

李郁雯(2008)。台灣旅遊市場區隔與旅遊行為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盈青(2006)。墾丁地區遊客價值觀、旅行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林士雅、邱美儒、張書憲、陳進良 (2006) 探討不同生活型態遊客對觀光節慶行銷活動暨滿意度研究-以墾丁風鈴季為例。高雄餐旅學報,8410-419

林吟春(2000)。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咖啡連鎖店為例。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北。

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北:師大書苑。

 

林威呈(2001)。台灣地區休閒農場假日遊客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國賢(2004)。大陸民眾來台旅遊態度與動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中。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學。台北:五南圖書。

侯淑慧(2007)。國小教師渡假生活型態、遊憩利益與旅遊活動偏好類型之關係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瑞峰、鄭健雄、陳元陽(2004)。臺灣熱門旅遊地渡假飯店顧客消費行為之比較--以墾丁與知本地區為例。旅遊管理研究,4:167-80

徐光輝(1997)。臺灣休閒農業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 (1993)。現代心理學(二版)。台北市:東華。

張逢琪(2003)。旅遊目的地選擇決策行為-以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嵐蘭(2002)。遊客渡假生活型態與旅遊目的地選擇偏好關係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馨月(2007)。消費與生活型態之研究。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2100-106

莊惠安(2004)。感官追求與國內旅遊行為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學生與國際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北。

許銘珊、梁仲正(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行前參與決策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1:165-76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靜晃、張惠芬等(1994)。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圖書。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彥龍(2006)。溫泉區遊客之生活型態、旅遊動機、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盧山地區為例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明梨(2006)。渡假生活型態與金門套裝旅遊產品選擇偏好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勁甫、張逢琪(2003)。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遊客旅遊動機之研究。真理觀光學報,139-54

陳思倫、劉錦桂(1992)。影響旅遊目的地選擇之地點特性及市場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239-70

陳桓敦(2002)。台灣地區休閒旅館遊客消費行為之研究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國榮(2008)。大坑地區溫泉旅館遊客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陳瑞峰(2008)。教師使用國民旅遊卡參與休閒活動及消費行為現況探討-以屏東縣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為例。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曾森榮(2005)。墾丁地區遊客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童雅玲(2003)。觀光風景區的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以內灣風景區為例新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尹萱(2005)。N 世代生活型態與國內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春慧(2008)。臺北市國小教師生活型態與海外旅遊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章恆 (2005)生活型態與渡假村觀光意象關係之研究以台糖尖山碑江南渡假村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裕智(2002)。遊客社經地位、渡假生活型態與其旅遊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墾丁地區遊客為例。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鈺臻(2006)。北投溫泉區遊客之渡假生活型態及遊憩體驗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錦照 (2002)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董國安(2005)。國民旅遊卡對國內旅遊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市國中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景雯(2005)。北台灣老街消費者行為研究。華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台北:五南圖書。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24

蔡善芳(2006大專院校教師海外旅遊行為及動機之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

蔡曉嬋(2006澎湖地區居民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行為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世元(2003)。中部溫泉區遊客休閒活動與旅遊消費行為之研究-以渡假生活型態為區隔變項。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鄭健雄、劉孟奇(2002)。國人渡假生活型態量表建構之初探以墾丁國家公園遊客為例。戶外遊憩14357-80

鄭健雄、劉孟奇(2003)。台灣本土化渡假生活型態量表之建構-以多樣本為基礎之信效度分析。管理學報2061221-1246

2001)。渡假生活型態於澎湖旅遊市場區隔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雀(2001)。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謝吉輝(2005)。臺灣民眾旅遊行為與民宿消費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淑芬(1995),觀光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顏美麗(2007)。生活型態、旅遊動機與阻礙因素對嘉義縣國小教師參與海外旅遊意願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譚大純、陳正男、賴孟寬 (2000)。生活型態量表之適合度檢驗、因素重組與趨勢比較-以ICP 生活型態量表為例。調查研究879-102

權書才2004)。臺北市民渡假生活型態與旅遊行為之研究。國立北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蘇因詩(2008)。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旅遊動機與休閒旅遊阻礙及休閒旅遊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建夫(主編)(200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貳、英文

Beard, J. G. & Ragheb, M. G.1983. Measuring Leisur 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Crompton, J. 1979.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 Annals of TourismRecreation , 6, 24-408

Demby, E. 1974. Psychographics and From Whence it came. Life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22-29.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Kollat, D. (1984). Consumer Behavior (4rd ed.). Hinsdale, Ill: Dryden Press.

Gladwell, N. J.(1990).A psychographic and sociodemographic analysis of state parkinn user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9.

Iso-Ahola, S. E. & Allen J. R.1982. The Dynamics of Leisure Motiv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on leisure nee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Sport , 532,141-149

Manning, R. E. 1985.Motivations for Recreation : A Behavioral Approach Studiesin Outdoor Recreation Search and Research for Satisfation Mineographed,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Oregon.

McIntosh, R. W., Goeldner, C. R. & Ritchie, J. R. (1990). Tourism: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6th ed.). NY: John Wiley & Sons.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Segmentation. Chicago. Journal of Marketing, 381, 34.

Silverberg, K. E., Backman, S. J., & Backman, K. F. (1996).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sychographics of nature-based travelers to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 19-28.

Williams, T. G. 1982. Consumer behavior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es. 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

Zins, A. H. 1998. Leisure traveler choice models of theme hotels usingpsychographic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6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