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世界各國後期中等教育入學制度及其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之啟示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張婉

 

壹、前言

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前,中等學校的入學都要透過升學考試作為依據;九年國教實施之後,國小畢業生按學區分發進入國民中學就讀,國小學生的升學壓力乃獲得紓解。不過,升學壓力並未消失,而是向上擠壓至國中畢業的升學進路,升學壓力仍舊揮之不去,並且在文憑社會的激烈競爭之下,升學壓力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這是因為在功績社會中,教育成就是職業取得的重要憑藉,也是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和促進向上流動的主要途徑(黃毅志,1998)。尤其在台灣,教育階層不只是影響職業取得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教育本身也是社會地位、聲望和榮譽(巫有鎰,1997)。在這競爭激烈的教育文憑取得過程中,升學主義盛行、考試領導教學、只重智育學科、惡性補習等情況,導致學生的升學壓力一直揮之不去。因此,近十餘年來,有關單位及專家學者紛紛倡議改革高中入學制度,以紓解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

國中基測迄今已實施九年,但是國中基測量分數仍然作為各種多元管道分發篩選之重要參考,因多元能力評量參比重偏低,國中學生升學的競爭壓力依然未得緩解,而高職申請入學名額的報到率偏低,學生並未能適性選擇高中職就學,原期以國中基測作為入學門檻,申請入學導引適性分流,多元管道實現多元選才等理念,皆未能完全體現。基於追求卓越與實現公義之理念,給予每學生平等的關懷和尊重,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學校辦學目標,確保學生學習正常化與教師教學專業化,體現教育機會均等之差異原則的社會正義,教育部積極規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提出「調整高中職入學方式」,並於9871正式宣布「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

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方案,明後年是宣導推動期,公立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名額提高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十五。一百零一學年度起擴大辦理期,公立高中職免試入學名額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公立高職百分之六十以上,公私立五專及私立高中職以百分之七十以上為原則。此外,從一百零一學年度起,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將從兩次調整為一次,每年六月中旬辦理,考科仍維持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五科及寫作測驗,基測成績將提供各招生區考試入學使用。,期以透過「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推動高中職優質均質化,提高申請入學比率,降低國中基測成績比重,參國中生在學多元學習成就,逐步擴大推動免試入學比率,期能實現提升國民素質及學生適性發展之教育理念。本文將針對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加以探討,藉以分析實施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之理論基礎以及世界各國中等教育入學制度並加以討論實施免試入學所可能產生的問題,並提出個人之看法。

 

貳、實施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之理論基礎

為因應新世紀的來臨、舒緩升學壓力、導引國中教學正常化增進國中學生依其性向、興趣發展獲得適才、適性的教育機會教育部提出了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預計從一百零一學年度起擴大辦理。茲就此政策方案所依據之理論基礎分述如

一、從「教育投資論」的觀點而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人力資本論(human capital theory)的盛行,各國開始投資大量的經費於教育數量上的擴充,因此義務教育大為普及,使得教育機會的選擇性增加。Todaro 1985)從成本效益的觀點,計算各級學校教育的成本與效益。在高等教育以前的階段,個人完成的教育年限愈長,其私人及社會效益愈高(轉引自顏若映、王保進,1990)。因此,個人應盡可能的爭取接受教育的機會

教育是一種投資(investment),教育提高個人的生力,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會的獲得,更增加了私人的效益;就社會整體來看,國民教育所獲得的社會效益更為可觀,若將高素質的人力投入經濟生活動時,可以增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林生傳,1994)。因此,積極建立彈性學制、增進教學品質、培育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乃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

二、從社會正義角度的觀點而言

由於社會大眾過於重視少數學生的菁英教育,及受傳統士大夫觀念的影響,教育制度似乎僅為三成的高中學生教學而設計,忽略了將近七成的學生的教育需求(京,1997),違反社會正義的原則。然而國民教育的普及,符合公平的精神,可達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透過延長國民教育的年限,確保個人免於不利因素而影響受教育機會與品質,頗能符合社會正義之原則另一方面,教育也具有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使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接受教育,而往社會的上位階層作垂直流動

近年來,教育部為因應「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便積極畫暢通後期中等教育的升學管道,透過「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推動高中職優質均質化,提高申請入學比率,降低國中基測成績比重,參國中生在學多元學習成就,逐步擴大推動免試入學比率,期能實現提升國民素質及學生適性發展之教育理念。

三、就心理學的觀點而言

青少年階段是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過渡時期,如同橋樑一樣連接著不成熟與成熟的兩個自我。在此時期,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各方面的改變都十分大,因此可視為人生發展直線上的蛻變、轉折、轉型或轉換期(德祥,1996)。若能延長其受教年齡至十五以上,實有助於青少年較順利度過這個不穩定的成長階段。

另一方面,青少年在此階段其身心變化極為劇烈,他們應在一個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及成長,並試著去發揮自己的長才,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性向。而國中學生於免試入學的升學管道中可依其興趣、能力、性向等自由選擇學校莊老賜,1997,以使國中學生獲得適才適任的教育機會。

 

參、先進國家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之探討

有關免試入學的現況,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在綜合中學都有所謂學區的分發和免試入學的分發,以下將針對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中等教育入學方式作探討。

一、美國

美國的中學教育不是屬於義務教育,就是屬於免費教育,故學生均可免試入學,其入學方式按居住地區申請為主。在校期間由學校的輔導人員及教師協助學生家長解各種升學情況,等學生畢業後,學校會將畢業生資料交給各學區高中,學生再依各學區高中規定辦理報到入學。而學生的資料附有其在校成績、個人資料、導師評語、性向測驗或學力測驗、健康卡及保險卡等,用以幫助高中學校對新入學的學生有深入的瞭解,並作妥善的輔導及提供學生學習。

二、英國

在英國的中等教育階段,分成文法中學、技術中學與現代中學三種制度的中學。除了文法中學及獨立的私立中學之外,英國的中等教育後期階段並無統一的入學考試,而技術中學之修業年限為七年,從1118,主要是在培養工業、商業和農業等方面的技術人才。學生達離校年齡(16)後,可留於原校繼續就讀,不須參加任何入學考試,若欲轉入其它學校就讀,亦不須參加任何入學考試。

三、法國

法國的初級中等教育修業為四年,前兩年為觀察期,所有學生皆須接受相同的課程,而後兩年為輔導期。學生於修業四年結束時,可獲得初級中學畢業證書。學期成績不佳者,亦可能被留級。而法國中等教育後期階段的入學考試,在於衡量學生的成就、潛力與動機,配合教育與職業類科的能力、性向與人力等需求,其入學採取進路輔導的指導方式,並根據學生的在學成績,但成績不在於以總成績排名來決定素質優劣,而是以剖面圖(Leprofil)的概念,進行學生條件與學習要求的適當搭配,再由一學區或數學區合組分發會議分發,家長若不服分發結果,可以提出申訴。

四、日本

日本的高職考試入學制,通常由各校單獨招生,其入學方式採用調書和入學考試,惟有愈來愈多的地方聯合招生制或學區制。「調書」係由初中學校之校長具名,提出有關學生在學期間之各科成績、品德及行為等重要事項的記載資料,有的還加上興趣、專長及進路紀與綜合意見。調書之格式由各都道府縣自行決定,其在入學考慮的份量,因各校各地而異,可多樣化取方式,例如:有些學力檢考試與調書各一半,或是各學科學力檢考試成績不同的加權方式,重視調容,依中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文化、社會服務等等活動,實施「推薦入學」。

五、德國

德國的初等教育施行於「基礎學校」(Grundsehule),年限為四年。教育制度在小學四年級以後就開始分流,為了免使「基礎學校」畢業生過早分別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德國政府在初等與中等學校之間,設置了兩年的「定向階梯」。學生在這種「定向階段」中學習,並無留級制度,修業期滿後,教師便按照其成績、才能,推薦他們分別進入各種不同類型的中學。

一般而言,欲升入文法及實科中學者,必須參加入學考試,參加考試之前,必須經過基礎學校的推薦,再參加申請學校的測驗,在小學四年級畢業證書上註明「適合」者,即可升入文法及實科中學。成績較優異的學生,便可進入文法中學就讀,成績中等的學生可進入實科中學,畢業後進入高職學校;成績最差的便進入主幹學校。

教育改革不應只著眼於各個教育系統本身,還應該重視系統間的聯結,其中非常重要的即是入學制度方面(政傑,1996),以下將針對世界各國之入學方式加以比較及探討,藉以提供我國於實施入學制度時之參考,茲就世界各國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及特色,如下表1所示:

1 世界各國後期中等教育入學方式分析

資料來源:轉引自郭昭佑(1999)。高職免試入學政策之相關問題研究。

從世界各國後期中等學校入學制度來探討:英國的中等教育並無統一的入學考試。法國中等教育後期階段有入學考試,並由數個學區合組分發會議。德國欲升入文法及實科中學者,必須經學校的推薦,再參加申請學校的測驗。日本的高職考試入學制,通常由各校單獨招生,或聯合招生制或學區制。美國的中學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就是免費教育,學生均可免試入學。

 

肆、實施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之規劃

傳統高中職聯招業餘1990年結束,自90學年度起改國中基測為主體的高中職多元入學方案,迄今辦理已有9屆,近年來由於國內教育環境及國人生活型態的變遷,加上人口結構呈現少子化之趨勢,未來國中畢業生的人數將愈來愈少,致使高中職教育將需面臨嚴重的衝擊,而學校存續遭受嚴峻的挑戰,其國中畢業生的人趨勢如圖1

    1:未來國中畢業生人數趨勢圖

    資料來源轉引自教育部電子報(2009)。各項數字看教育趨勢385

 

現階段多元入學方式勢將無法滿足及因應各招生區高中職教育環境之改變及招生之需求。因此,考量人口趨勢變化及因應多元入學方案之各項問題,以漸進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穩健逐步調整多元入學方案,建立適合各地區國中學生的升學方式有其必要性。近年來,政府當局對於後期中等教育已累積許多實質的辦學成效,例如:明星高中與非明星高中之間的差距雖仍存在,一些新辦的高中也力爭上游,在家長心目中已樹立一定可接受的地位;而高中不再只是以升學為唯一導向的普通高中,尚有實驗高中、完全中學、單科高中、綜合高中等,若再加上各類型之高職、技能班以及五專,明星高中就不再是唯一的升學管道,其重要性亦可能隨之改變。    其次,由於廣設高中、大學校院,而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紛紛升格或設立,致使高中或高職畢業生就讀大學之機會增加。因此,國中畢業生升進那一種高中或高職也須從各種角度加以思考。

教育部所積極規劃的「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方案」,仍有下列因素需加以考量:

 1. 試辦三年:任何升學考試的重大變更,必須年前宣布,試辦性質家長比較放心,試辦三年大家有共識,實施起來較易落實。

2. 擴大辦理:首先應與明星高中溝通,早日比照全國公私立高中,提高免試入學的比例。其次,各高中提供的名額應逐年提升到該校當年招生總名額的50%,即一半免試入學,另一半由「基測」後入學。再者,各國中參加免試入學的名額,應以10%開始。最後高職與五專亦應加入免試入學的招生方式。

3. 各高中(包括明星高中)、高職或五專免試入學計在校成績等規定,由各校自訂及實施,以維持其固有之要求與特色。

4. 各校招生名額一律內含,沒有外加的問題。

教育部基於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追求教學卓越之理念,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關懷和尊重,以實現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積極規劃「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期以逐步擴大推動免試入學比率,調整高中職和五專多元入學方式,以奠定未來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重要核心基礎,並將現行多元入學實施方案,申請入學、甄選入學和登記分發入學三種入學管道,逐年簡成免試入學和考試入學,其入學管道調整如圖2所示。

 

一、免試入學之內涵

茲將免試入學之內涵依其目標、辦理原則、辦理方式及實施期程、入學模式等分述如下:

(一)目標

1.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緩學生升學考試壓力。

2.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

3.發展學校辦學特色,增進學生適性學習與發展。

4.全面關照不同地區學生,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二)辦理原則 

1.學生主體: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給予每位學生同等的關懷和尊重,提供適性及優質之教育機會。

2.多元適性:學生依性向、興趣、志願、或在校學習各項表現等做為其進路發展之依據。       

3.就近入學:高中職和五專考量學校地理環境等因素,優先提供鄰近國中免試入學名額。

4.保障弱勢: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考量區域城鄉落差、文化不利及弱勢族群等因素,規範轄屬高中職及五專優先提供免試入學名額,保障偏鄉國中學生或弱勢學生升學權益。

5.因地制宜:各區得採取一種或兼數種不同入學模式,並得經各該地方政府及相關團體同意後全面辦理學區免試入學。

6.漸進彈性: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考量教育資源,漸進提高免試入學比率或名額,穩健逐步推動。

(三)實施期程及辦理方式

其分為三個期程漸進推動,各期程及免試入學比率規劃如表2,並詳述如下:

2:實施期程及比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9)。

但部分學校及特殊類科因應發展特色及實際需要,得報經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同意後,彈性調整各期程免試入學之比率。以下茲將各期程之辦理方式分述如

1.在宣導推動期,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後定之,得由現行申請入學及甄選入學招生委員會分別辦理免試入學相關事宜,並配合推動期程逐步修正運作機制,各招生區得選擇下列方式辦理免試入學:

(1)全區共同辦理:依現行15個招生區或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調規劃之招生區為範圍共同辦理。

(2)跨區聯合辦理:高職、五專,或高中科學班、實驗班、藝術才能班等,得跨區聯合辦理。

(3)多校聯合辦理:高中職及五專得依學校特色或地理環境,聯合多校共同辦理。

(4)單一學校辦理:高中職及五專單一學校,得獨立辦理免試入學。

2.擴大辦理期起,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召集國中、高中職及五專代表,成立免試入學委員會,以全區共同辦理為原則,必要時得跨區聯合辦理、多校聯合辦理或單一學校辦理。

(四)入學模式 

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依所轄區域、人口分布及教育資源共同協商,規劃高中職之學區;而國中畢業生依其所屬學區,辦理登記入學。當登記人數超過招生名額時,按其志願序抽籤或設籍時間等方式辦理入學。其學區登記模式如表3所示。

        

 

其次,對於各校學生免試升學高中職及五專,其薦送學生至高中職的模式詳述如下:

1.各高中職得依各區內各國中畢業班數或人數,按比率提供給各國中免試入學名額。

2.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訂定國中學生免試升學高中職及五專實施要點,規範各國中薦送學生之原則

3.各國中應依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之實施要點,訂定各校學生免試升學高中職及五專作業要點,薦送學生至高中職。

4.各國中應依實施要點及作業要點,參酌社區關聯、性向探索、學生志願次序或在學各項學習表現等若干項目,薦送學生至高中職。

5.當申請名額多於提供名額,國中得計在校表現或辦理抽籤等方式,決定薦送人選

二、實施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之配套措施

政府為推動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對於高中職入學制度之調整,在維持現行制度的穩定下,藉由免試入學名額逐步提高,循序漸進推動,以獲致各界的認同及共識,達成緩學生升學壓力、教師有效教學、建立學校辦學特色之優質學習環境,以奠定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堅實基礎。然欲有效推行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更須建立一套較為完善之配套措施,茲說明如下。

(一)縮短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

加額補助私立學校學生學費,縮短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降低學生競逐公立學校之升學壓力,亦可同步處理學生選擇公立或私立學校之困擾。

(二)辦理國中學生性向探索課程且強學生生涯發展輔導功能

各高中職、五專可由單科、一校、數校聯合或社區合作等方式,結合地區教學資源,辦理性向試探課程,提供各區國中學生依其興趣或意願參加;並配合性向探索實作評量以及性向或心理等測驗,作為國三學生進路選擇高中、高職或五專各類科之參照。而各國中應增強國中教師輔導知能,加以發揮輔導功能,特殊才能或高職五專類科性向興趣明確之學生,輔導其適才適性入學,期以達成學生適性分流與多元發展之目標。

(三)協助國中建立成績資訊平台

協助國民中學蒐集與保管學生學習歷程資料,供學生或校方申請使用,配合免試申請入學的作業程序,確保資料的完整性及正確性,以達成公平與公正。

(四)深化高中職優質化並調整各招生區高中職教育資源

擴大推動高中職學校優質化方案,強化學校特色與學生扶助措施,保障國中學生教育發展機會之充分與均等。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應整合國中與社區高中職校之垂直教育合作機制,持續深化高中職學校優質化的推動,並衡量各地教育資源分布,依各招生區國中升學機會與學校分布狀況,逐步調整高中職學校資源。

(五)建構多元價值社會體系

國中免試申請升學不只是入學方案之改進,更是社會多元價值體系之改造,應加強宣導及溝通機制。具特殊才能或性向、或對高職五專類科性向興趣明確之國中學生,應積極鼓勵輔導其適才適性入學,期能達成學生適性分流和多元發展之目標且能有效緩學生升學壓力。

(六)加強方案宣導及溝通

在方案進行全面實施之前,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各級學校單位應於相關會議及研習活動中,針對實施方案進行理念上的溝通及技術層面的宣導,藉由舉辦各種的研習、會議建立一套溝通機制,凝聚共識。

 

五、結語

免試入學方案可從下面幾個面向加以討論之,若從教育投資論的觀點來看,教育年限愈長,社會效益愈高;從社會正義角度來看,免試入學可達成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就心理學角度而言,可使學生獲得適性發展,因此免試入學有其理論基礎;另從世界各國職業教育入學制度作比較,先進國家也有免試入學者。然而教育問題往往與整個環境裡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故教育政策的分析有其必要性,不能操之過急。且越是周詳、明確的規劃,將來的推行就可望更加順利。

本文參酌國外的入學制度,針對高職免試入學提出個人意見如下:用傳播行銷理念,獲取社會大眾對實施高職免試入學的支持;降低班級人數,以提昇教學品質;調整技職教育學制,暢通學生進路管道;建立公平客觀的能力甄別制度與方法;擴大辦理推薦甄試等多元入學管道,發揮自主選才;輔導學生通過證照檢定,強化專業地位;調整高職職業類科,並實施國中進路輔導。

由於社會大眾對升學主義及文憑主義的崇拜,造成惡補歪風,因此免試入學的構想,早就為大家所關切,教育部也一直將免試入學列入研究改革的重點。實施高職免試入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緩升學壓力、導引國中教學正常化、增進國中學生依其性向、興趣發展,獲得適才、適性的教育機會。政策的擬定、執行、相關配套措施,應予審慎規劃評估,並廣納民眾意見及與相關人員溝通,方能有效地達成目標。

 

參考文獻

呂俊甫1997)。高職免試入學的問題與因應。技職雙月刊,379-100

文侃、楊漢清主編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

1997)。重整技職教育,提昇國家競爭力。技職雙月刊,3727-28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清江197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書局。

林清江主編1994)。比較敏育。台北五南。

林騰餃1997)。高職免試入學方案之畫與構想。技職雙月刊,373-5

胡正華1997)。世界主要國家後期中等教育入學制度之探討。技職雙月刊,3713-150

馬信行1997。技職教育的尊嚴。技職雙月刊,3711-12

孫明霞1997。他山之時可供錯--從國中自學談高職免試。技職雙月刊,3723-24

教育部(1994)。主要國家後期中等學校入學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高職免試入學方案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中華民國9596教育部()字第095012764C號令修正。

教育部2009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9894台中(一)字0980151658號函訂定

教育部電子報(2009)。各項數字看教育趨勢38520091112取自http://epaper.edu.tw/info.htm?aspxerrorpath=/topical.aspx

郭昭佑(1999)。高職兔試入學政策之相關問題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2 61-86

莊老賜1997。高職免試入學方案的問題探討。技職雙月刊,377

黃政傑(1996)。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師大書苑,台北。

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康宗虎1997。免試入學對高職教育的影響與調適。技職雙月刊,3718-21

顏若進、王保進1990。延長十二年國民歡育時機之過切性:經濟發展觀點之分析。教育心理與研究,19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