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悟族的文化特色發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林銘傑

 

壹、前言

        達悟族位居台灣東南方蘭嶼島上,屬一古老火山島,紅頭山海拔為548公尺為全島最高峯,河川為放射狀水系,且全年受季風及夏季颱風影響,雨量全年均勻分布,隸屬台東縣蘭嶼鄉(徐瀛洲,1984)。達悟族也因為蘭嶼島的特殊地理位置環境,稀有動植物種類繁多,天然資源豐沛,因此在環境與文化的保存上也較其他原住民族完整(陳萱瑜2006)。本文首先以各專家、學者的論述介紹達悟族的相關資料,接著以自身的旅遊經驗說明達悟族的日常生活及藝術文化的發展,最後再探討達悟族人在面對自身傳統文化產業精神受到的衝擊和因應方式。

貳、文獻回顧

部分原住民亟欲擺脫貧窮、追求財富的內在驅力是如此強大,以至於所有關於文化活動、地方產業等規劃——無論是來自於學者專家、或官方政策的規劃實踐,常以吸引觀光客為考量。因此,觀光客的價值標準與消費慾望,往往成為支配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指導原則;而對於原住民而言,因為缺乏自主性,因此也不易在觀光發展中真正受益(黃國超,2000)。

另外在觀光過程中存在著「看」與「被看」的不平等權力關係,表現為部分觀光客缺乏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態度、及其「觀光暴行」對於原住民生活的侵犯。若是觀光客缺乏尊重與學習部落文化的心態,除了引發觀光衝突之外,甚而導致原住民經由與觀光客劣質的互動而加深了文化的自卑感(陳永龍,1994;李素馨、侯錦雄,1999)。蘭嶼島上的野銀部落即是一例,在筆者和當地居民交談下,其對部分觀光客仍私下拍攝半內屋、傢具擺設之行為頗有微詞,認為不該被當作物品看待,也希望大眾能尊重彼此生活方式,因此仍禁止外來客未經允許就進入部落空間。

而文化觀光帶來的商業價值與附加價值,為解決族人當今經濟問題的重要來源,族人因其現實面體認到文化存續的重要性而日趨重視,但是文化活動與觀光產業的延續仍需紮根,文化如不存續,其他文化發展政策則淪為空談(陳萱瑜2006)

如何模塑出具有獨特性的文化魅力,其實不僅僅是原住民部落為了市場區隔的考量而創造觀光賣點的經營策略;更重要的是,所謂觀光特色應如何建立在原住民生活方式與文化傳承的基礎上,不使產業營利的經濟考慮,扭曲了部落文化健全發展的方向(羅中峰,2003)

狹義的文化產業以操作型定義來看,是以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發現、確認、活用方法而發展出來的,提供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產業(黃世輝,2003)。

原住民文化產業是指部落的人文、歷史、藝術、手工藝品、自然生態等相關議題,經由部落社區人士的活化,讓部落更有生命力,所以會提升部落的生產、生活、生態,還有生命的相關文化,並使部落原鄉確立產業主體性,營造部落經濟成長,提升部落文化之相關產業(黃煌雄、黃勤鎮2004)

所以地方文化產業的精神,並不在於直接販賣文化產品,包含古蹟和露天藝文活動等不收費、不營利的文化場域或行為,都可以只是因為它們的存在,而間接帶動當地的繁榮(文建會,2004)

如果以達悟族的文化為題材,將圖騰藝術創作結合在文化產業上,為原住民傳統文化透過現代藝術手法的創新,是可以激勵出更多的驚奇。希望從達悟族開始為我們的藝術產業投石問路,期盼能在藝術創作的能量、文化的延續上找到互利共生的未來展望(張丁一,2008)

達悟族人憑藉著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袓先留傳下來的生活智慧,在蘭嶼島上安定生活著。然而面對經濟問題的影響以及全球化的衝擊,族人思考著蘭嶼未來的發展以及傳統的精神象徵定位。如果能因文化產業的落實,所帶來對地方意識認同感的建立、地方意象的確立、地方生活的充實、甚或一種地方「吸引力」所帶來的衍生性消費經濟,才是真正文化產業落實的完整結果(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

參、各方面文化產業

一、飛魚:

       隨著黑潮,每年三月飛魚都會依約定來到蘭嶼附近,展開達悟族人長達數月的飛魚祭。首先在二月時由「招魚祭」揭開序幕,選定某日清晨,每位達悟男子盛裝赴會,將大船推至海邊,並利用銀盔等物品招呼飛魚回來,然後以類似殺雞沾祭血於海邊的卵石,祈求今年的漁獲能像卵石一樣豐收。接下來則是「捕魚祭」,在招魚祭的第一輪新月出現後,正式出海捕魚,達悟族人多利用點火(),將性喜光點的飛魚引捕上船,滿載而歸。

1  達悟族人展示抓到的飛魚

飛魚是達悟族人最重要的主食之一,對於飛魚的處理各部落有嚴格的規矩。根據飛魚的腥味或肉質好壞嚴謹區分不同年齡階層專屬的魚種,分老人魚、男人魚、女人魚等。另外各部落在不同的月份、海域時捕魚也有其限制,除了是傳統上歷史上的習俗外,也是對環境生態的一種尊重。

2  處理飛魚,製作成魚乾的過程

      處理飛魚時是先將魚眼挖出,魚的前後兩邊各劃數刀,再從腹部將此魚並平攤,取出內臟後再用繩子串綁而成。新鮮捕獲的飛魚可上岸後現吃,而當地上最常的食用方式是將綁緊的飛魚依序入鍋,加以烹煮,在蘭嶼的民宿餐廳的觀光客則可以嘗試煎炸的另類吃法。

3  飛魚乾

    穿過魚眼的繩子固定了每一條飛魚,也代表了每一戶達悟族居民儲存對未來生活的能量。配合著芋頭和地瓜等其他農作物,達悟族人尊重自然環境,遵循古老傳統的生活方式,給了我們另一種新的體驗。

二、拼板舟:

     蘭嶼島最富盛名的標誌,也是達悟族人的精神象徵。製作拼板舟更是達悟族男人的第二生命。選擇麵包樹、大葉山欖、欖仁舅等樹幹,依據不同材質特性組合拼接而成,故名拼板舟。完工時的雕刻,並上人形紋、波浪紋以及船眼等圖騰。在船身分別使用在地的蘭嶼紅土、取自鍋底的黑灰以及火燒貝殼加海水浸泡製成的白灰,將這紅、黑、白三色上漆完工後,才舉行新船下水儀式。現今拼板舟的樣式在蘭嶼各處都成為了最重要的地理標誌。

4  蘭嶼鄉公所前的拼板舟入口意象

臺東縣蘭嶼鄉公所入口處。一雙門柱將拼板舟高高舉起,象徵了在地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觀,也是歡迎來到蘭嶼的熱情手勢。

           

 

 

 

 

 

 

5  一名老先生在製作拼板舟的模型

           這位老先生就在自家門前拿起槌子席地而坐,從選木、設計、製作、        上色等步驟皆親自完成。約一尺長的拼板舟模型獨力製作約花七至十個工   作天,在年歲已高無法出海捕魚的限制下,看見蘭嶼的觀光產業發展,也       加入了製作拼板舟模型的行列。

三、傳統圖騰:

       蘭嶼島最富盛名的標誌,分別是船眼、人形紋以及波浪紋,都在拼板舟上表露無遺。以下分別就三種圖騰做一介紹(陳雨嵐,2004)

 

肆、結論

近年來蘭嶼開放了觀光,也更讓國人了解到蘭嶼島上獨特的飛魚文化,達悟族人生活觀等,不僅讓我們對達悟族人生活的習性有了更深層的了解,也對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許多達悟族人開始改建觀光民宿,配合飛魚風味餐的強力放送下,讓觀光客體驗了達悟族人的平日飲食。船眼、人形眼等各類圖騰,放置在各個拼板舟模型、彩繪石頭的裝飾上,等待著觀光客的目光,也期待帶來商機、帶來更好的經濟生活。

 

參考書目:

黃國超(2000)。原住民社區營造的實踐與反省—以新竹縣尖山鄉鎮西堡部落為例。

黃煌雄、黃勤鎮(2004)。原住民地方文化產業總體檢。台北,遠流。

李素馨、侯錦雄(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

陳萱瑜(2006)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活動之研究以蘭嶼達悟族飛魚祭為例

羅中峰(2003)。關於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若干省思——兼論文化產業政策的經濟思維,收於《第一屆社會與文化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文建會(2004)。文建會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張丁一(2008)達悟族圖騰意象在陶藝花器上之創作研究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

陳雨嵐(2004)。台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文化。

徐瀛洲(1984)。蘭嶼之美。台北,行政院文化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