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學習(電子報、電子資料庫、數位圖書館、搜尋引擎)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許

前言:

由於科技卓越之進步,數位學習的便捷性、普遍性與重要性伴隨強大的擴散效應席捲全世界,滲入教育系統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相信慣用數位平台來習取、補充、擴大自己的知識一族對此已不陌生,而對此陌生的朋友將來也有機會獲取這方面的訊息。基於電腦的普及,數位學習的涵蓋範圍已經不在特定的對象上,無論是哪一種專業領域、技能教學、學術論文、生活百科,甚或國內外的文學作品、經典的各類小說,網路使用者皆能透過眼前的電腦螢幕,盡收眼底,所以這種類似『網路自助餐』的平台中,自己愛吃哪些資訊、需要補充哪些資訊養分,通通可以『一指包辦』。故回歸本文主旨,究竟何謂數位學習?其定義包含以下內容:

壹、數位學習(e-Learning

數位學習是學習者應用數位媒介學習的過程,包括網際網路、企業網路、電腦、衛星廣播、錄音帶、錄影帶、互動式電視及光碟等。應用範圍包括網路化學習、電腦化學習、虛擬教室及數位合作。其於發展過程之際所誕生的相關詞彙如線上學習(Online Learning)、遠距學習(Distant Learning) 、網路學習(Web-based Learning)、網路教學(Web-based Instruction)、網路訓練(Web-based Training)、及分散式學習(Distributed Learning)等。談及數位學習之定義,包含以下概念:

一、是一種遠距教學的模式。

二、使用數位化的學習資源。

三、可以使用衛星廣播、互動電視、光碟教學、網際網路等方式傳送教材。

四、主要採用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界面。

五、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非同步的學習方式。 上述資料整理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5%AD%B8%E7%BF%92

故回顧早期的數位學習媒介,例如電視、收音機、錄影帶的學習模式,都可歸類在遠距離教學的範疇。而如今數位學習已經發展茁壯,確實已顛覆、超越以往既定的學習系統,除了免除外出的勞力成本,在學習結構上的巨變,也由『單媒介、單效率』的模式轉變成『機多用途』等更加多元與豐富的性質,加上電腦的涵蓋媒體的多樣性,可以免去學習媒介的分離與個別操作、維修的部分,使用者可藉由遠端的數位資源,使用者通通可以在電腦上去執行,故在使用的效率上更為簡化。

貳、電子報(electronic newspaper

相較於傳統閱讀報章的狀況,閱讀媒介是紙,而近年於數位平台的電子報章則打破傳統紙類作為即時新聞資訊的傳遞任務,在定義、系統內容及特色上,電子報介紹以下述項目簡述之整理:張蔚,1997

一、定義:美國「密斯克研究中心」(Misc Research Center)對電子報的定義為:在電腦資訊網路上刊行,會在一到七天內更新資料的新聞性資訊服務。目前該服務有兩種型式:

(一)提供純文字資料。

(二)多媒體呈現方式:其內容包含了文字、圖片及動態影像,多刊行在網際網路中的全球資訊網或一般商用網路上相類似的功能之下。

二、其內容可分為三類

1)將報紙內容完全換成電子訊號。

2)將報紙內容摘要換成電子訊號。

3)將報紙內容建成電子資料庫。

三、電子報平台之特色

(一)多樣媒體性質:整合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不同類型資料,呈現多樣化的視聽效果。

(二)搜索項目:包括了年代、報紙種類、排序方式、找到的最多資料篇數等至更精確的限制。讀者依照主畫面中所列的主題選擇閱讀的部分,或輸入關鍵詞自動蒐尋有研究價值的資訊。

(三)個人化報紙:讀者針對自己的需求並透過選擇性的方式閱讀內容。目前個人版電子報的產生方式有二種:

(1) 使用者在每次檢索報紙時選擇在畫面中提供的標題或輸入關鍵詞。

(2) 使用先前已定義好的個人興趣主題來閱讀符合個人需求的新聞資料。

這種加值的個人版電子報是訂閱者要付費,故只要打開電子郵件信箱即可收到個人的電子報。

(四)持續性傳送最新新聞資料:電子報可依循讀者的需求,無限時段傳送訊息到讀者面前,此亦代表讀者享有控制權。

(五)訊息內容與長度的延伸性:讀者只需在提供進一步訊息的底線或圖示上點按一下滑鼠,開啟連結的註記,即可跳至連結的其他文件中,突破傳統循序性的閱讀方式。

四、相關電字報實例

(一)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http://enews.nhri.org.tw/index.php

(二)教育部電子報http://epaper.edu.tw/

(三)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四)智邦生活館電子報http://enews.url.com.tw/

(五)自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六)人間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

總結而論,依上述介紹可知目前全世界所開啟的網路電子報數目繁多,強化資訊者的搜尋範圍,打破了傳統特定地區性的限制,目前電子報章經過網路的連結已達到『單一使用者的世界視野「word view」』的程度,這使「即時世界資訊的傳送速度」更相較於傳統紙類物質更符合資訊社會的需求;同時在呈現資訊的豐富性上亦優於前者,處理上也更為精細、生動。最重要的,在於電子報章所引伸而出的個人化彈性空間、搜索速率、訂閱方式及數位儲存的功能便捷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故累積的報章數目無須擔心現實空間的限制,在資訊的管理上亦可按照使用者的習慣,設計個人式的分類,依範疇的名稱,迅速的搜尋某年某月的電子報資訊。

參、電子資料庫

    電子資料庫泛指以電子方式處理文字、數值、圖表、影像主題等相關資料,經過特定方式以及系統性的加以收集、整理及儲存於電腦系統中,資訊使用者便能以最短時間的操作速度,選擇各式資訊檢索之應用的整合體。其資料範圍包括圖書期刊、新聞事件、學術期刊論文、科技新知、財經資料、統計數據等文獻書目資料,亦或是各種指南、全文資料等。下列有關電子資料的種類介紹,依照內容及連線方式兩項指標區分,其簡述如下整理http://libteach.lins.fju.edu.tw/class/database.html

一、依內容區分

(一)書目/索引型:這是目前電子資料庫的主要類型;藉由作者、書名、關鍵字及布林邏輯( ANDORNOT )的檢索運用,提供使用者相關書目資料的功能;但是此類資料庫大多只提供書名、作者、出處、文獻類型、摘要等資訊,使用者無法直接從線上取得原文,反之,就得就書目資料在館內找紙本資料複印或借,或者利用館際合作或再查詢其他相關的電子全文型資料庫。[STICNET]

(二)電子全文型:與前向相反,可讓使用者立即自資料庫中獲取全文的文字檔案或是影像掃瞄檔[CBCNursing Collection]

(三)工具書型:指專門蒐集如:字辭典、百科全書、統計資料、企業名錄、人物傳記資料等參考工具書的電子化資料。[如大英簡明百科、Grolier Online]

(四)目錄型:這類型的資料庫又可區分成兩種,一種是只蒐集整理某一主題的相關資料;另一種則是針對資料館藏地加以蒐集彙編,其目的在於提供使用者在進行館際合作時,能快速查詢所需資料之館藏地點。[如全國期刊聯合目錄]

二、依連線方式區分

(一)單機版資料庫:指安裝檢索軟體在特定PC上,使用時需親自至圖書館先登記借取光碟片,再拿至特定PC上檢索使用,同一資料庫同時僅能供一人使用。

(二)校園網路資料庫:透過網路通訊協定之設定、利用工作平台連接光碟網路伺服器,提供給校園內辦公室、研究室、宿舍等地連線使用。[OVID資料庫]

(三)Internet資料庫:由圖書館與資訊廠商簽約,授予圖書館使用權,藉由Internet 直接連線至資訊提供者之資料庫網站,以瀏覽、檢索、列印或儲存資料庫內之書目或全文資料。線上資料庫為單一種資料庫,而線上資訊系統則為整合一個以上,甚至數十、百個資料庫。此類資料庫連線的作法有二種:

1、利用ID Password

2 IP Address之限制,來控管使用者的連線。[如電子期刊]

三、相關電子資料庫實例

(一)國家圖書館電子資料庫http://esource.ncl.edu.tw/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資料庫http://gept.lib.hwh.edu.tw/ncl-cgi/hypage51.exe?HYPAGE=Home.txt);

(三)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四)國家考試題庫系統ITEMS http://ovid.digilib.nctu.edu.tw/cgi-bin/items/gsweb.cgi

簡言而論,無論在數位學習者,或者資訊使用者,在電子資料的系統使用上將會面臨各類資料系統的操作,若瞭解其結構性的差異,便能減少搜索的時間成本以及內容的完整程度。

肆、搜尋引擎

搜尋引擎是指自動從網際網路搜集資訊,經過一定整理以後,提供給使用者進行查詢的系統,供其隨時查閱。

一、搜尋引擎的工作原理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0%9C%E7%B4%A2%E5%BC%95%E6%93%8E

(一)搜集資訊:搜尋引擎的資訊搜集基本都是自動的。搜尋引擎利用稱為網路蜘蛛的自動搜尋機器人程式來連上每一個網頁上的超連結。機器人程式根據網頁鏈到其他中的超連結。

(二)整理資訊:搜尋引擎不僅要保存搜集起來的資訊,並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編排。免去重新翻查所有的保存資訊,迅速找到所要的資料,此搜尋引擎整理資訊的過程亦稱為「建立索引」。

(三)接受查詢:搜尋引擎按照每使用者的要求檢查自己的索引,在極短時間內找到使用者需要的資料,並返回給使用者。目前,搜尋引擎返回主要是以網頁鏈結的形式提供的,這樣透過這些鏈結,使用者便能到達含有自己所需資料的網頁。通常搜尋引擎會依據這些鏈結網頁的摘要資訊,幫助使用者判斷此網頁的內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二、搜索引擎相較於傳統圖書館的優勢與特性Markland, M.2005

(一)著重查找速度:許多學生搜尋行為指在快速地獲取答案,不著重深入的資源探索,因此偏好簡單的關鍵詞檢索,鮮少使用圖書館的主題式導引。

(二)介面友善度:學習圖書館資訊服務系統的門檻較高,使用者往往不知如何組織複雜的檢索條件,或選擇查詢標的資料庫。

(三)資源可得性:有別於圖書館的傳統目錄式查詢,透過搜尋引擎可以直接獲取檢索結果的內容。

故搜尋引擎除了可以透過網頁的功能節省更多的時間成本,其也減少圖書館傳統式查詢的不便,故綜合這些元素,使用者在查詢資料的用途上可獲得全方位的查詢管道。

三、學術資源搜尋服務

(一)國家圖書館華文知識入口網http://search.ncl.edu.tw/LISP/hypage.cgi?HYPAGE=home.htm

(二)臺灣 Yahoo 學術http://tw.search.yahoo.com/academia

Google Scholarhttp://scholar.google.com.tw/

伍、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

一、數位圖書館簡介

數位圖書館是一種館藏以數位化格式儲存可利用電腦存取的圖書館,而傳統圖書館的館藏則以印刷、微縮膠片或其他媒體等相對格式為館藏主體。數位化的內容可以被存在原生端或透過電腦網路由遠端存取,亦可說是一種資訊檢索系統。DELOS數位圖書館的委員定義了數位圖書館,內容如下:數位圖書館是一個組織,它也許能夠有效的,全面性的收集,長時間的處理及保存大量的數位容量,並且有適當的能力以及有方向的彙整,提供使用者共同研究研究這個內容。

二、數位圖書館新功能與任務包括

(一)資料的徵集:包括延續圖書資訊的選擇與採訪,並加強網路資源的選擇、電子期刊的徵集與管理、實體與虛擬館藏發展與管理、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等。

(二)資訊的組織:除了圖書資料的分類與編目,索引與摘要服務外,應加強電子資料庫的組織、網路資源的組織等。

(三)資訊的傳播與利用:強化圖書館電腦目錄、網路圖書館自動化服務、遠距圖書館服務、圖書館聯合目錄、館外資源整合性服務、隨選視訊與多媒體服務等。

(四)資訊素養的教育與訓練:持續推動圖書館利用教育、資訊素養教育、網路圖書館利用教育等。

(五)資訊與知識的諮詢顧問:提供知識與資訊仲介者、資訊檢索代理、網路檢索工具建置、索引典建置等。

(六)圖書資料的保存與維護:持續進行典藏與維護圖書館資料、數位館藏建置等。

(七)多元化資訊資源的管理:擴展資訊資源管理的範圍,涵蓋檔案管理、檔案管理、多媒體管理、各類圖書館與資訊中心管理等。

三、數位圖書館的特色

(一)無地域限制:透過數位化、傳輸變的便利性,完全免去外出往返的勞力成本。

(二)無時間限制:在資訊的使用上無日夜分別。

(三)資源共享:同樣的資料、同時間可以由許多不同的人共同使用。

(四)搜尋更便捷:提供搜尋引擎強化資料蒐集的速度與效率。

(五)保存與保護:複製資訊、使得原資料不被破壞。

(六)空間:數位化的資料大大縮減傳統收納空間的需求。

(七)改善:書籍不容易被污染。以上內容整理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5%B8%E4%BD%8D%E5%9C%96%E6%9B%B8%E9%A4%A8

四、數位圖書館的館藏種類

黃信捷(2002)指出數位館藏大約可分為三種:

(一)將圖書館的真實館藏進行數位化:各圖書館對於自有館藏加以評估,依據數位化優先順位,在不違反著作權相關規定之下進行數位化工作。

(二)引進現有出版市場的數位資源

1、索引型資料庫:直接連線使用或安裝於館內主機,提供檢索。

2、期刊論文及其他資料全文(包含期刊、書籍、小冊子的部分論文全文)。

3、電子期刊。

4、電子書及參考資料。

(三)利用網路上免費的數位資源

1、應用軟體。

2、書目檔:索引摘要、線上書目

3、全文檔:包括小冊子、百科全書、年報、報紙、期刊等。

4、數值檔:包括各種數據及統計資料。

5、多媒體:包括聲音、圖片、動畫、影像等。

五、實例

(一)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

(二)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

    六、數位圖書館時代之意義:

除此之外,筆者亦認為數位圖書館的誕生,無論在學術上的生產、新領域的發展、國際化的交流,甚或數位資源的累積速率,可能在短期之類迅速超越傳統學習模式的既定概念,對於資訊使用者而言,在數位學習的領域上將會獲得嶄新的感知,換句話說,目前圖書管理所藏的書籍資源將因為數位領域的發展而產生巨大的變化。

(一)進入學術快速生產期:例如在學術文章誕生的速率來看,傳統的生產與目前的生產將無法相互比較,假設傳統學術生產者花費一個禮拜來完成自己的學術文章,這些生產過程成本裡可能包含了出外往返圖書館的勞力、翻閱紙本的勞力、手動標籤的勞力、以及空間累積的成本,而如今這些過程將化繁為簡,統一藉由數位平台的操作來達到「以時間換取速率」的目標,所以較以往更加節省勞力成本,學術生產者將擁有更多時間將精力投入於自己的學術產品之中。

(二)世界閱覽的時代:即表示單一學術產品曝光率將超越傳統,閱覽的對象不再包括特定地區性的限制,而是擴展到世界各地,換句話說,數位學習者將更有機會突破語言、地理限制,透過數位平台立即性的閱讀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獻期刊,同時這也將助於國際間的學術知識的交流,使得學術資源更趨向多元性質。

(三)新領域誕生的可能性:由於數位的便利性,加上使用者的生產速率的暴增,數位圖書館的學術資源將日與增,這代表世界上所研究的主題將因為網路的連結、交流產生學術領域的再撞擊、再解組、再重組的系統效應,從中舊的主題會滲入新的元素,而產生新的疑問、新的研究,甚至是新的未開發領域。另外,加上數位文章的相互閱覽的過程,可能有些既定的文獻將會產生新的發現、新的驗證,與新的突破。故這些環繞在「世界視野」的集體數位學習之模式下,將形成巨大的世界性「腦力激盪」,未來無論在學術的發展或者學術的創新及啟蒙,將進入未知的領域。

      所以,若從數位圖書館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而言,此數位系統也提供更多世界閱覽的機會、突破傳統學術生產成本的時代極限,或者涵蓋更多未知的可能性,這些都可以在

數位圖書館之中看到這些人類學術發展的潛力。

陸、數位學習內涵

數位學習在學習模式上,作為世紀性的學習模式分水嶺,所以無論是從教育方式的變遷、學習過程的模式,甚或教材的媒介,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相較於工業時代皆有顯著的差異性,同時在數位學習系統成立的過程亦有階段性的任務與目標,彷彿如金字塔般,需要預先建構相關的硬體設施、教育的轉型,甚或資金補助、管理與技術上的整合,方能發揮數位平台的最大效率與欲求目標。故回歸數位學習之內涵,其概略性內容列舉如下(陳昭珍,2003):

一、Heppel1995)提出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及資訊時代的教育特色,列以下要點概述:

(一)農業時代:一對的學習模式;學習地點在家庭或社區;學習重點以地方性需求為主。

(二)工業時代:輸入-輸出式的學習;經濟規模式的教育方式;學習重點以產品為導向;有監督員及標準查看學習結果。

(三)資訊時代:小規模合作式學習;學習重點以過程為導向;指導式/組織式的趨動。

二、Neil Mclean提出有關數位學習之內涵的四項概念:

(一)學習經驗(learning experience):數位學習若要成為新的學習典範(learning paradigm),則有幾項重要目標一定要先具備:

1、數位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轉型為以學習為中心的社群(learning-centred communities),而此目標可藉由以學習為中心的科技(learn-ing-centred technology)來達成。

2、要轉型為以學習為中心的科技,需先具有轉型的教師發展(transformational faculty development)。

3、轉型的教師發展需伴隨著機構的改變(institutional change)。

4、課程管理系統(course-management systems)是使機構改變的趨動力。

(二)服務整合(service convergence):基於使用者需求的服務整合,並建立其資訊資源的檢索機制。   

(三)技術互通(interoperability):現有的數位學習系統大都是單獨的系統而未整合。倘若在系統設計時能多考慮相容性的問題,則要將類似的環境整合在一起就方便許多,故數位學習系統的整合,就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四)可支撐性(sustainability):著重於傳統圖書館的服務、線上數位學習服務需要很多的內容與資源,以及經費上的支持度。

、結語

一、淺談數位學習:

目前的學習模式可分為三大指標,大致可分為:

1)生物本能學習建構:包括聽、說、讀、寫、肢體等生物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

2)經驗歸納學習建構:包括社會接觸、人際關係、成功與失敗等社會性知識經驗累積、建構、歸納的學習能力。

3)虛擬數位學習建構:結合軟體與硬體操作,建構出學習環境,進而獲取選擇性主題的知識架構之學習能力。

依照人類文明誕生的過程,從原始野蠻的競技場裡歷經數千年的演化,在這漫長悠久的時光海朝的飄,並逐漸步上沙灘而邁向平地,這一路走來,有關生物本能的學習或者是經驗歸納的學習始終伴隨著我們,也萌生許多新奇的智慧與知識的啟蒙,而如今這兩學習主要系統裡,因滲入數位平台此新的元素,我們將感受到新世代學習模式的來臨。承如電影The Matrix譯:駭客任務中,若將故事的背景故事劇情抽離,獨立出數位平台的特質,這似乎已經勾勒出未來世界學習模式,其模擬技術內容筆者大略列舉如下:

(一)虛擬平台的數位模擬:包括腦部數位資訊複製、移植、新感知建立的橋段,訓練完畢後隨即進行相關特定任務之訓練,例如辨識虛擬特勤、虛擬跳躍,並從中重新建構新技能運用的經驗歸納。

(二)個人化彈性自由選擇的最大程度:依照個人特定需求,即時性的傳送相關資訊,例如直昇機駕駛、區域地圖等相關資料等。而這些如今皆有實現的例子,諸如互動式英語、互動式數學計算,或者虛擬駕車、飛駕等訓練、人際互動軟體等。

簡言論之,數位學習的模式已經逐漸顛覆既定的學習模式,其價值功能除了可以涵蓋生物本能的學習範圍,同時亦可讓使用者模擬出相當程度的實景模擬訓練,進而從中吸收失敗的經驗以獲得成功的方程式。即使以目前的數位平台的技術尚未無法完全取代完整的、真實的世界的功能,但以科技進步的速率來看,未來要模擬出較目前更加真實的場景亦不無可能。所以不管未來世界是如何的進步,目前數位學習的重要性已經超越工具的範疇,逐漸的被賦予人性化的選擇與功能,同時其被要求品質的水準也越來越高,這種趨勢將提供個人學習需求的市場,同時非單一化的學習媒介、獨立的操作與彈性選擇的特性亦可強化個體的學習、組織、合作的學習系統,這些整合將擴大傳統學習的領域範疇,同時亦代表電腦數位硬體設備在未來學習的重要程度。

二、淺談數位學習的迷思:

(一)數位學習只是『顛覆』,尚未無法『取代』真實的情境:

數位學習驗證人類科技的高度發展,並作為全球的見證性代表,在這些新奇的驅動力下,某些真實的情境可能因此被矮化或者是被低估。透過想像,理論上確實可以加以取代,但以目前的科技、集體價值觀而言,尚未無法感受到數位被全然的、完整的取代真實世界的情形。同時,數位學習雖然是被賦予個人化的特質,但此僅止在個人操作的彈性、外出的勞力成本,以及與傳統通訊比較的角度而論,若談及實體操作例如:真實開車上路、實際的田野調查、外出旅行、公開的或私人的聚會等,相信不是光藉由數位平台的模擬、資訊搜尋,線上聯誼甚或『數位旅行』可以被滿足的,所以就筆者的觀感而言,數位學習固然有其價值,但若涉及實體的『欲求參與』之角度,數位所能滿足的程度仍然有所限制,甚或是無法取代現實生活的真實價值。

(二)現實教師的價值無法全然被數位化所取代:

2002年電影「Simone譯:虛擬偶像裡詮釋了「數位化與真實」這個觀念,其主要探討虛擬角色如何在不被大批粉絲發現的情況下,贏得社會性的地位,以及描述創造「它」的導演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所承受的內心征戰與煎熬、如何在虛擬與現實的兩極化之中面臨進退維谷的窘境,若深入其中的背後操作價值而言,操作者依然是真實世界的人,意即該影片虛擬偶像誕生的價值等於導演創作過程的價值,兩者具備時間性、階段性的因果關係,換言之,若無導演,亦無如此受到社會矚目的偶像Simone,承如此例,數目雷同者繁多,除了電影之外,其他包括遊戲如:虛擬人生、虛擬經商、虛擬校園、虛擬世界等數位領域的創作,其原理背後無非皆由真實世界的角色所操作,換句話,意即代表著:真實世界的價值是凌駕於數位化的價值。

數位學習最大的魅力,或許最大的原因在於個人的自由程度發揮到最大的極限與彈性空間,或者減免外出的勞力成本,亦或淡化傳統制度體系的嚴肅性,加上目前因自然、人為的因素相繼影響全球生育率的下降、學校人數與傳統集體學習的結構性日漸受到侵蝕與挑戰,故即使數位的重要性已經不再單純的被歸類在「工具」的範疇,但就筆者目前的社會而言,數位學習與制度教育是相互輔助、配合的關係,這種「雙資訊系統」的結構已成為主流,包括教師也必須學習數位資訊的相關培訓課程,所以其所代表的意義已經備受重視,但這意味著現實教師有被數位取代的可能性嗎?筆者認為不然。故回歸數位學習的角度,筆者列舉真實世界教師做為例子。

綜觀教育的模式,傳統上是由教育單位、教室、教師、學生、紙本書籍教材等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倘若由數位學習平台取代,我們可以想像,傳統的模式即可簡化成為學生、數位教師、數位教材系統,以及眼前的電腦,大致上化繁為簡,亦免除外出成本,但在實際的功能上,數位學習平台仍然有幾項無法提供的部分,或者是限制,筆者依照數位教材的類型做概略性的區分,其分別為:

1、完全封閉型:指將數位電子資訊設定為固定的形式,使用者只能依循固定的資訊吸收特定的知識,且於互動上僅限於資訊的提供與使用者的被動學習。

2、半開放型(半封閉型):指數位學習教材加入相當程度的人工反應程式,可依循使用者之清晰、非模糊的簡易命題來提供相關資訊,雙方於互動上較完全封閉的教材提

供更多的互動功能。

3、完全開放型:指數位教材提供更高級的人工智慧模式,使用者更能以日常慣用的命題邏輯,自由的運用簡語、完整語句向數位平台建立互動模式,甚或以真人、數位教師與使用者建立起完整的互動情境,而無須依賴人工智慧的功能。

從上述三項的功能而言,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結論,意即在模擬真實情境的程度上,完全開放的類型超越了半開放型與完全封閉型,換言之,在互動功能上亦較人工智慧更趨近日常生活的學習模式,以及在依賴人工智慧的程度上會越來越少,資訊提供者與使用者只需提供數位平台、數位教材的傳輸,即可成為數位學習的互動情境。

或許上述淺論,意味著數位平台模擬與通訊的進化似乎有取代現實教學的潛力,但其背後仍有其限制性:

1、數位本身即是一種距離感:畢竟數位平台仍然建構在個體靜態感官的範圍,故相較於現實環境,數位平台仍然無法提供現場參與的元素。

2、數位化的互動程度仍有限制:即使數位媒介多樣性的通訊、傳輸之硬體及軟體與日增,但在數位建構系統的前提之下,學習者互動的範圍仍然受到數位操作的限制,相較於現場教學,無論在表達的便利性、溝通過程的順暢性以及互動符號的完整性上,仍是無法全然取代後者。

除此之外,筆者亦認為正式現場教學仍有現場教學評估、提供完整的參與感受、建構動態互動的功能等非單一靜態的價值。故即使數位學習具備真人教學以及多元的數位教材的多方位潛力,但在「數位本身即是一種距離感」的先決條件下,依舊被定位於「特定需求者」與「多元教學輔助」適用的範疇。當然就筆者的角度而言,數位學習確實方便,其甚至可以大幅強化個體的學習能力,但就目前的現況,意即「數位學習可能會阻礙個體人際互動的發展」仍然是無法被普遍解決的議題,當電腦螢幕在傳送人的語言、非語言之際,所能呈現的肢體符號、語言符號與現實環境對照,雖增添新奇感,卻缺少真實感,且數位的產品有「立即迴避」的便利性質,所以可能有些訊息無法傳遞完整,而造成人際關係的影響,故大致上,這亦可能成為未來社會需解決的科技倫理之議題。

 

參考資料

中文部分

王梅玲(2000)。《數位資源與館藏發展》。電子館藏發展研習班研習手冊。台北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頁17

呂明珠(1996)。《報紙資料庫在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圖書與資訊學刊19,頁82

胡述兆、王梅玲(2003)。《圖書資訊學導論》。台北市;漢美。

翁嘉立(2003)。《數位學習產業經營模式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商研究所論文。

陳彥豪(1995)。《將你的心情接在我的線路上─電腦資訊網路上的「電子報」業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

陳昭珍(2003)。《數位學習與數位圖書館》(E-learning and Digital Libraries)。書苑季刊56期,頁46-59

陳光華、江玉婷(2006)。《學術圖書館學術資源服務的新模式與實作》(A New Model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Resources Service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圖書資訊學刊。第四卷 1/2期,頁7796

蔚(1997)。《電子報發展與使用之探討》(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Electronic Newspapers)。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研究圖書室。大學圖書館,第一卷第四期。

黃信捷(2001)。《圖書館的『數位館藏』與『傳統館藏』的對話》。國立空中大學圖書館編審。書苑季刊,47期,頁80-86

羅劍麗(2004)。《傳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功能比較》。關學院學報。258),135-137

顧敏 (2001)網站圖書館:數位媒體與網域服務環境下的圖書館新型態。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3)1321

英文部分

Charles Oppenheim and Daniel Smithson(1999)"What is the Hybrid Library?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5:299

Heppel, S1995."Untitled plenary lecture,"in Apple Europe conference Brussels,

Lorrie Ackerman1997."The Electronic Newspaper of the Future," May 1992, <http://www.cec.wustl.edu/s142/articles/MISC/PUBLISHING/electronic_newspapers--cranor.html>.

Markland, M. (2005). Does the student’s love of the search engine mean that high qualityonline academic resources are being miss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etric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6(1), 19-31.

Nelil Mclean, "Libraries and E-Learning: Organisational and Technical Interoperability,"http://www.oclc.org/research/dss/date.shtm

網站部分

維基百科。數位學習。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5%B8%E4%BD%8D%E5%AD%B8%E7%BF%92

維基百科。搜尋引擎。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0%9C%E7%B4%A2%E5%BC%95%E6%93%8E

維基百科。數位圖書館。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5%B8%E4%BD%8D%E5%9C%96%E6%9B%B8%E9%A4%A8

電子資料庫。http://libteach.lins.fju.edu.tw/class/database.html

 

課前預習心得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林醇

    眾所周知,數位學習此一浪潮,當社會政策面落實的先例一開,必會以極快的速度展開全球化,原因不外乎它能有效的節省學習成本,從閱讀上的開銷,到學習上的反覆練習。然而,當某一世代數位學習已經徹底落實成了義務教育中的主要學習途徑,當我們這些手捧書本長大的人已成了世界上稀少的部份,姑且不論有何配套措施,這樣的一個時代雙方思想基礎上的鴻溝是超乎想像的。

    接著回歸到學習面,我們了解到教師仍舊是在學習中無法被替代的,但是當學習是如此的方便,勢必影響到全球教師人數的巨額縮減,站在校方的立場上,硬體、人事費用都能有效的節流以提供更多優質的學習服務;然而試著想像當學習互動中移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學習是否能夠像以往這麼生動有趣?當失去了課堂上教師的監督,學生的自我學習動力是否依舊?當團體的比重被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抽離,是否意味著將造就更多性格孤僻的孩子?當學習的教材統一,即便是介面多元,是否能夠取代人類的因材施教?

    當一切的假想越來越真實,我們就會得到越來越多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這樣的年輕一輩,他們的思考模式或許再也不是如同現今的線性邏輯思維,而或許是跳脫的、自成邏輯的。這樣的轉變或許就在不遠的將來,而我們是否已經著手準備因應?亦或是草草推出同步施行的配套,然後再由前幾批受試驗樣本的反彈聲浪中吸取教訓?

 

南華大學教社所研  張麗

數位學習 e-Learning 是知識經濟時代提升人力資源價值的新利器,所謂數位學習就是虛實結合的產物,學習更方便自主化,而自己也可以安排學習時間、課程。目前多家廠商已投入數位學習,但我們已不難發現,數位學習有其優點,如創造異常豐富的課程材料、提供活潑的「對話」過程、無遠界、終身學習及能主動地吸收觀念等,這些優點使得網際網路強化了傳統教育的教學和學習,但也有其缺點,如:產品尚未成熟、內容成本高昂、缺乏自治規劃學習等。另外,在數位化時代中,網路不整合了人類所有資訊和知識,而且也提供方便而全面性的服務,人們利用網際網路所提供的服務來充實學識、豐富個人經驗體會、提昇生活層次,這真的是秀才不必出門就能掌握所有資訊。

參考網站:http://elnpweb.ncu.edu.tw/home.aspx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李函隆

  我覺得數位學習是一種對於舊有的教育模式、思考方式的一種衝擊,這種新的方式使得學童被認為越來越難管教;大學生越來越不知道在想什麼。面對這種新物品的衝擊自然會有許多的評論,但許多的討論大多在說明他如何對於舊有的學習模式如何強化,或者是對於數位學習程度的測量(感覺上再測量數位落差),但能否給予數位學習,一種新的樣貌或者是有著其他的討論我想是有的。如果要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我覺得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關鍵字(Key Word)來找到數位學習者需要的正確資訊,而非雜亂無章只是字有相同的資訊。這種提高數位學習的討論,好像比較少看到。提出關鍵字的研究,對於這一事物能不能作為研究,還有許多討論的空見。但我認為關鍵字的使用是建立在舊有的教育模式,套用在數位學習上面的,所以這樣的模式是否適合,我覺得相當有趣。

 

南華大學教社所  蔡婉玲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以往不可能出現的學習情境相繼出現在課堂中,不可否認的,網路不僅提供無窮資訊也提供了一般課堂所無法提供的事物,更提供了多元的對話。就學習內容及充實性來說,網路包羅萬象,大概拼字法可以打得出名目,網路上都尋到資料,透過網路獲取資訊、學習課程幾乎已是現代學習的新方式,它的方便性是勿庸置疑的。但相對於傳統的學習方式,新的虛擬學習環境,無疑的給習慣於傳統學習、思考的人們一大挑戰。就我自己而言,習慣於邊看書邊註解或者劃重點、加上自己的話,新的電子書當然提供此一功能,但手觸的感覺還是不相同,此外紙張的味道也會讓閱讀的人有不同的感覺,這是一般虛擬閱讀所無法做到的,當然電子書也可能提供香味,但這已與原來的情境相去甚遠,所以,對於習慣於傳統閱讀及學習的人來說,在方便快速之外,個人閱讀及學習習慣的改變應該是最大的課題。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君瑞

    網路資訊帶動了遠距離教學的契機,透過數位學習的方式,大眾可以在家學習新知識,或不曾踏入的領域,增廣自己的見聞。數位學習雖然被提倡,也試著去做,但人們還是習慣到教室去上課,專心聽老師講,並用心的做筆記,這樣的現象,是不是說大眾對於數位學習的認同,其實並不高,我認為是現有的教育模式,就是告訴我們去學校上課是有價值的,而新的數位學習的方式,並沒有一個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教學生如何透過網路尋找資料,與完善的教學網絡等,筆者認為這都是數位學習目前無法普遍發展的地方。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黃勇勝

過去數位學習往往只能用想像的,但近10年來已經成為了風潮。

目前許多補教業者也都使用許多了數位學習模式來經營,教學者在面授時有錄影機將教學過程錄下,然後製成DVD提供無法依面授課程作息的學習者也能擁有學習的機會,也能藉由這樣的方式將地與地的學習結合,在數位落差上如果能以這種方式進行,想必也能彌補落差。

但缺點則是缺少了互動性,使得學習者無法像面授課程那樣直接與教學者互動與討論。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黃政閎

        因為這次討論的主題,我上網搜尋了亞卓市,那是我國中上過的網站,不過後來有陣子都上不去,以為應該是找不到,沒想到亞卓市還在而且改版了,我的帳號還存在也可以登入,不過就當時使用的心得,網路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不如預期,開課多偏向資訊應用類,其實在網路上想找深入一點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在搜尋引擎上是沒辦法得知的,這也對我當初的期待有落差,終究還是要找實體書看。

不過網路學習是十分吸引我的名詞,只是經由主動的學習方式,可能是凌亂沒有架構,除非本身已有所了解,不然網路浩瀚實在難以分辨哪些是正確的知識、哪些方式效率較高,也想過希望有像是學校般的課程安排但是就算有大多也是付費課程,效果也讓人懷疑,如果各種學科知識,在網路上若能有所歸類以及提供指引與互動,那麼在網路上獲取知識的方式才可能取代實質的學校。

參考網站:

網路自學指南| 數位時代Beta2.0

http://bnext20.bnext.com.tw/Notables_45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江盛維

隨著現代社會資訊化的發達,很多東西都可以仰賴電腦資訊的傳播,當然也包括了數位的學習資訊,簡單的包括了不習班的大班制的教學,幾乎都是採用電視牆的方式,或者是慘用電腦個人收看,只要本身有去補習班也可以看到預錄的教學資訊,或只是電視上的教學頻道,也是透過電視的傳播達到教學與學習的效果,更進一步的或許是電子書、電子教學等等,學生以後不必再攜帶厚重的書本,而是只需要一個薄薄的記憶體,就可以快速搜查自己想要的資料,或找是上課也不必到學校,而利用自己的電腦就可以學習,然而這樣快速方便的教學與學習模式當然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將成為人類生活上重大的變革,這其中的學習效果是否會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好,這也就不得而知了,所以這樣是否真正的算是一種人類社會的進步,也就值得耐人尋味。

數位學習相關新聞:

http://news.google.com.tw/news?hl=zh-TW&source=hp&q=%E6%95%B8%E4%BD%8D%E5%AD%B8%E7%BF%92&rlz=1R2GZEF_zh-TWTW346&um=1&ie=UTF-8&ei=SY4kS-_aMI-TkAWIwNSnAw&sa=X&oi=news_group&ct=title&resnum=4&ved=0CCYQsQQwAw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徐子婷

文章中提及的「亞卓市」原來也是數位學習的一部分,國中的電腦課老師都會要求每同學必須上網註冊,必且將認證亞卓市為學期成績的部份,所以當時我們只是為了成績,所以勉強的去註冊亞卓市,所以事實上也不清楚亞卓市到底是什麼。

除了亞卓市這類的平台,我們可以隨時從網路上得到我們想要的資訊,但是就以學習來說,似乎還是不夠完美,並不是所有的年齡層都適用,而且互動性也是個問題,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隨時與老師溝通、互動,但是線上學習似乎就不能像傳統學習方式般有即時性的溝通,假若這樣的問題可以突破並且能夠普及,或許我們就不用花這麼多的時間去學校上課了。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陳賢隆

身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數位學習說不定能更有效的吸收更多資訊,以往要閱讀資訊或文章,就必須找到紙本才能閱讀,而大量的閱讀就需要更多的紙本,也浪費了許多資源,但現在資訊的數位化,已經不需要花費那麼多的資源,只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就能達到大量的閱讀所需的資訊。而數位學習是否能增加學習的效能,我覺得是有待討論的,因為以往和現在的學習模式,都是面對面的互動模式,教學中會有許多討論以及額外的主題,除了學到本來就該學到的東西,還可以得到另外不同的資訊,而數位學習雖然可以立即性的得到資訊,但是缺乏互動性,學習過程中可能會乏味,因此我認為數學的學習若依照年齡來分配的話,或許效率會更好。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鄭憲聰

數位學習我認為最主要應該要建構在其互動性上,如果單就資訊的傳達或許每一個網站都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是就“學習”而言我們就不得不去考慮成效如何,所以如何能夠去檢驗成效以及如何能夠有效率相信一定是設計軟體的公司最主要的考量,而且就平台的設計也應該不能有區隔效果,它應該要能符合每一個年齡層都能夠使用的前提,來提供學習服務必且要能作到圖文並茂這才能增強其學習的效果,如果跟傳統的學習相比閱讀應該不是主要的問題,而是在於閱讀的解惑部份是不是能夠即時並且充滿互動性,這一直是數位學習急需突破的重點。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林佩蓉

因為數位時代的來臨,使得生活處處都與數位接軌,甚至連學習這項活動,在傳統的時代我們以為只有在學校、補習班或書上才能學習到知識也都因為數位的便利已被打破,現在只要將關鍵字輸入搜尋,馬上就能查到許多相關的資訊,甚至連親身到補習班或學校上課都不需要,甚至現在只要購買點數就可以透過網路連線在家裡或任何地方進行線上學習、上課而且時間也可以非常彈性。而且連國中小學的作業有些都必須透過網路的學習平台上傳或找資料,可見數位學習以成為人人使用的方式。但是,網路學習真的足以替代真人教學了嗎?這是個讓我相當疑惑的。即便網路搜尋的資訊相當豐富且便利,若我們如果對於該項目沒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的話,那我們如何篩選出哪些資料是具有實用性且真實的呢?所以,數位學習的知識真的是足夠深入到比面對面教學時的廣嗎?

 

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生  劉文儒

    數位學習可說是目前最紅的話題,打破了傳統在課堂授課的方式,可以遠端教學也可以有讓學員間有更頻繁的互動,讓以往個人埋頭苦讀的方式,變成集體分享團隊合作完成作業的絕佳方法!我認為數位學習所帶來的最帶優點在於延伸閱讀,每一次的上課都會有一個課堂主題,而主題的背後可能是有複雜了歷史或是相關的資訊,這在短短的數小時的課程中未必可以面面俱到的講解,但數位學習不但可以快速的收集資料,也能讓個人對於有興趣或是重要資訊有課前的進一步了解與認識,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會因次有更多的議建與想法出來。甚至課程的學習會由原本授課者的單方面排定,到後期就可以老師與學生相互討論接下來課程的目標或是學習得架構該做何種調整,以符合與提高大家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