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

國立嘉義大學幼教系  

蔡純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隨著兩岸通婚及異國婚姻的開放政策,帶來了許多外籍新娘,也造就了許多的「新台灣之子」。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佔總結婚對數以92年達31.86%比例最高,即平均每3對結婚登記有1對為中外聯姻,其中又以大陸配偶占5成以上居多,近年來雖有逐年降低,但至民國97年外籍與大陸港澳配偶人數依舊佔總結婚對數14.03%。然而以民國97年嬰兒出生數198,733人,非本國籍者所生嬰兒數19,086人,占9.6%,顯示去年有將近兩萬多名外籍新娘兒童正在台灣生根成長。換句話說,每10名兒童中就有1名是外籍或大陸新娘的子女。而這些外籍新娘大都是經濟弱勢及教育文化弱勢的族群,他們往往缺乏專業知識及社會資源的使用能力,因此當有兒童發展問題時,常不知如何改善並無力尋求社會支援,導致無法負起協助兒童發展的任務(鐘重發,2003)。

二、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眷村旁學校服務,發覺園所裡的外籍配偶子女有逐年增加趨勢,而今年研究者有機會接觸學校的補校教學,更發現班級裡全部都是來自外籍的新娘,偶爾閒聊時常聽他們提起在生活適應與育兒方面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與挫折,所以,針對這些由外籍新娘組成的弱勢家庭而言,有必要更加強推廣親職教育的落實工作,研究者從事幼教工作中覺得這些弱勢家庭的親職教養需求及其孩子受教權的實質內涵,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始能落實機會均等、城鄉均衡、人性化的關懷目標;基於上述原因,為促進外籍配偶對其親職角色之調適,拓展其社會生活的範疇與視野,並提升其子女的行為表現與學業成就,實有必要針對這群臺灣新的未來主人翁之父母對親職教育需求意見進行調查與研究,以瞭解其家庭親職需求的現況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外籍新娘所組成的家庭,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需求,而研究者因地利之便及受訪資料取得便利,選擇以研究者服務的學校學生母親為外籍新娘及補校之外籍配偶做為研究的母群體,希藉由此次研究調查發現,做為學校行政單位及教育主管機關之參考。

三、研究目的

故本研究想藉此討論以下問題:

(一)外籍配偶對親職教育之需求現況為何?

(二)外籍配偶人口變項與親職教育需求差異情形為何?

(三)外籍配偶家庭結構與親職教育需求差異情形為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教育的內涵

一、親職教育的意義

            由於現代家庭的結構與過去家庭的傳統模式,已經大不相同,而父母對其子女的教養態度與方式,亦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親職教育觀念隨之興起。而因各個學者對於實施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產生了不同的定義,研究者就各學者的看法試以圖表方式呈現:

由上表綜觀各學者之說,可以看出各個學者對於親職教育的看法有其異同,因此,我們可為親職教育試做定義:親職教育是為現在和未來的父母,提供有關教養子女,為人父母的知識及技能,並協助父母與子女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使其不論現在或未來都能成功的扮演父母的角色,擔當其職責,促使子女健康的成長發展,做一個有效能的父母。

二、親職教育的目的:

    邱書璇(1998表示,親職教育是指協助已為人父母或將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職責,提供有關兒童發展的知識、及正確的教育態度,以便使其扮演適當職分的教育過程而李玲惠(2001)也表示,親職教育目標的實現,不僅對學生問題能收「預防勝於治療」的成效,對學生的學習、與身心發展,也能與學校的教育相輔相成,更見成效。因此,協助外籍配偶「有效扮演稱職父母的角色」之親職教育活動,就成為學校辦理社會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由上可知,實施親職教育的目的在於為父母提供有關兒童發展及子女教養的知識,使父母能自我成長,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期使下一代都能獲得適當的教養及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規範,能充分發揮其潛能。

三、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由親職教育的意義與目的,我們不難看出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學者們提供親職教育的重要性包括(王淑如,1994;黃德祥,1997;林家興,1997):

1.父母角色扮演需要經過學習,而親職教育及提供他們這個學習機會若父母能接受親職教育,了解子女再不同階段的需求,才能扮演稱職的父母。

2.親職教育能提供最新消息,使父母能因應社會的不斷改變家庭結構的改變,使父母無法再依賴傳統的教養方式,因此父母接受新的方法,可以更懂得如何去教養子女。

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親職教育則是達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助力我們都知道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性,但是有許多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去教養自己的子女,不僅是一般父母如此,文化不利、社經地位低落的父母更是如此。

    由上述可知,親職教育有助於父母導正子女的偏差行為,也有助於教養子女,使孩子身心正常發展。因此,親職教育可說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助力,不僅協助一般父母,更可幫助來自於不同國家,擁有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外籍新娘所組成的家庭,使其能有效的協助子女發揮潛能,使其子女身心與人格均能健全地發展生長,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第二節  外籍配偶親職教育問題

跨國婚姻下外籍配偶在親職教育上衍生的問題為何?以下分別 就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文化衝突與調適及外籍配偶親職教育困境因素二方面加以探究。

一、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文化衝突與調適

兒童自出生起即自家庭中學習此一家庭所使用之語言、價值、道德與行為模式。家庭可說是文化學習與傳承的發源地。跨國婚姻中的夫妻來自不同的文化體系與文化背景,夫妻雙方會各秉持著不同的文化認知來教養子女。國內研究外籍配偶的相關文獻中,劉美芳(2001)則指出:對應其原生國文化,外籍配偶對於自己在台灣的家庭中,無權決定自己如何教養子女及學習外來語,使其對「母親」此角色產生了質疑與衝突。一般外籍配偶的家人認為外籍配偶的原生國文化是隱形、遭受 壓抑甚至是被歧視的;所以迎娶外籍配偶的先生多數沒有想過要學習太太的原鄉語,然而在臺灣的教育體制下,要讓孩子學習母親的原鄉語言更屬不易。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擁有雙文化優勢之下的外籍配偶子女,理應有較大的成長空間,所以更須整合廣大的社會資源與力量,提供其多元文化的刺激、滿足家庭之實際需求、進而提高其家庭整體生活素質 ,以克服文化衝突所帶來的危機,減少子女成長與發展的瓶頸。基於此,如何透過適當且有效的親職教育與服務,幫助外籍配偶克服與調適這些障礙,親職教育不失為一帖切中時弊的良方。

二、外籍配偶親職教育困境因素探究

外籍配偶豐富台灣的文化,填補台灣人口的不足,但是受限於夫家特殊家庭因素的影響,外籍配偶在親職教育上卻有非常大的壓力。其原因歸納如下:(鄭雅雯,2000;劉美芳,2001;劉秀燕,2002;何菁蓉,2003

(一)外籍配偶及其家庭因素

1.低社經地位與低教育程度:迎取外籍配偶的男性多居於農漁業區,從事勞動者居多,由於社經地位較低,常因工作壓力與教養知能不足,導致錯失教養子女的關鍵期,而造成孩子學習遲緩與生活適應困難。

2.初為母職角色轉變不易: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06)資料顯示:2003年結婚者國籍別統計,東南亞外籍新娘結婚平均年齡為24.9歲,與本國籍新娘28.6歲相較下年輕許多,而越南外籍配偶生第一胎的時間約為16個月,比台灣婦女提早一倍,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衝擊時,無法使子女獲得最佳的照顧與發展,而讓孩子長期生活於不利的環境中。

3.語言隔閡:母親和學校常保持良性互動,對提升親子關係有明顯的幫助。然而大部分的外籍配偶在短期間即決定婚配對象,沒有充裕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字。因此,在語言溝通有困難得情況下,無法老師保持聯繫,外籍配偶在教養子女上勢必造成莫大的壓力與阻礙。

4.文化偏見:台灣在政治、經濟發展上較東南亞地區先進,台灣人對東南亞外籍配偶因而產生民族優越感,對於外籍配偶原生文化,往往不願正視及接受。文化偏見下,外籍配偶在教養子女上益加困難。

(二)社會支持網絡因素

1.家庭支持系統不足:當移民者有較佳的社會支持系統時,對於壓力和痛苦的模式呈現正向的表現,且壓力會隨時間而減少;反之,則壓力和痛苦會與日俱增。因此,在缺乏家庭支持與家庭需求無法滿足的情形下,她們面對親職角色的挑戰將愈顯困惑。

2.外籍配偶教育專班成效不彰:各縣市政府幫助外籍配偶最普遍的做法是開設「外籍配偶識字班」,但目前有諸多地方已停辦,主要的原因是外籍配偶學習意願低落,其次是,課程規劃的內容與實施方式並未考慮外籍配偶的迫切需求,且對於外籍配偶的教育訓練與輔導,多以台灣本土、施教者的的立場與觀點出發,未確切考慮其個別差異與其家庭需求。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觀點,讓我們了解在台灣跨國婚姻形成之演變與特性、外籍配偶在親職教育上之文化衝突與調適、以及外籍配偶親職教育現況與困境。由此可見,外籍配偶在教養時得面對一段艱難的歷程。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將就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部分,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文獻探討與相關研究後,透過「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問卷」來瞭解台中市某地區外籍配偶之親職教育需求,是否會受到家庭結構的影響。

本研究架構(如圖3-1),以外及配偶人口變項、家庭結構為自變項,親職教育需求為依變項,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茲將本研究架構說明如下:

一、探討外籍配偶的人口變項與親職教育需求之關係。

二、探討外籍配偶的家庭結構與親職教育需求之關係。

                            3-1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假設

依前述之架構說明與相關的文獻探討,本研究提出的假設有下列各點:

假設一:外籍配偶之人口變項與親職教育需求有關聯性。

假設二:外籍配偶的家庭結構與親職教育需求有關聯性。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以台中市某國小學生家長及夜補校成員之東南亞外籍配偶為研究對象,其研究對象共計。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與文獻,旨在探討外籍配偶的家庭結構與親職教育需求之關係,係採問卷調查法,以「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問卷」,作為本研究之工具。

    本問卷乃採用熊辛蘭(2006)之「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與家庭支持問卷」經稍作修改而成。茲將問卷內容與填答及計分方式說明如下:

一、問卷內容

本問卷內容共分為:基本資料、家庭結構及親職教育需求量表等三部份。

二、問卷填答與計分方式

(一)基本資料

本問卷基本資料包括受訪者的國籍、年齡、婚齡、教育程度、來台居留時間、娘家經濟狀況、結婚途徑、家庭型態、語言種類及語言流利。

(二)家庭結構

本問卷的家庭結構主要在了解受訪者的家庭型態、子女數及家庭收入。

(三)親職教育需求量表

本研究之親職教育需求量表分為婚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育兒知識需求、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及自我成長需求四方面。填答者根據題目所描述的事件,依需求強度的不同作選擇: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中,勾選一個最符合填答者個人實際的情況,分別給予 5 分,4分,3分,2分,1分,之後累加計分,得分愈高,表示填答者所感受的需求愈高。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之資料蒐集步驟大致分為準備、正式調查、資料處理與分析、及研究完成等四個階段,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蒐集相關文獻:研究主題確定後,擬蒐集與本研究有關的期刊、文章、書籍、論文、專書、研究報告、政府出版品、官方或民間網站、報章雜誌的相 關報導等資料,加以分析研究。

二、正式調查

    由於研究者本身兼任該校補校教師,因此夜補校部分由研究者親自施測,學校家長部分則請班導師協助轉交與回收。

三、資料處理與分析階段

將所得資料加以整理,登陸之後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四、撰寫報告研究完成階段

(一)結果與討論:依據問卷資料分析之結果進行解釋與討論。

(二)結論與建議:將討論結果整理並依據此結果提出具體意見,以作為參考。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在問卷回收後,汰除其中不適用者,將有效問卷所得的資料量化處理。將所有有效問卷編號並展開電腦資料登錄工作,而後予以SPSS for window10進行統計資料處理,本研究分析統計方法如下:

一、基本資料統計

用描述統計說明受試者基本特性,統計量包括次數分配、平均數、百分比、標準差。

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檢定外籍配偶國籍、教育程度、對「親職教育需求」上是否有差異。若單因子變藝術分析達到顯著水準在進行多重比較。

三、積差相關分析

    以積差相關分析法檢定外籍配偶婚齡、子女數、家庭收入在「親職教育需求」上是否有相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中市某國小學生家長及夜補校成員之東南亞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的情形,並探究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需求在不同人口變項上的差異情形。本章就調查問卷所得量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與討論,全章共分為二節,依序為第一節樣本特性分析;第二節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樣本特性分析

本問卷共計發出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90%,問卷基本資料共分為國籍、年齡、婚齡、教育程度、來台居留時間、娘家經濟狀況、結婚途徑、語言種類、語言流利。茲將樣本特性分析如表4-1

一、就國籍而言:該校學生家長及夜補校之外籍配偶以大陸及所佔比例44.4%最高,其次為越南籍30.6%、印尼16.7%、泰國8.3%

二、就年齡而言:該校學生家長及夜補校之外籍配偶最小21歲、最大45歲,平均年齡30.8歲;先生年齡最小32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為43.8歲。

三、就婚齡而言:最短2年、最長14年,平均7.1年。

四、就來台居留時間而言:最短1.6年、最長13.7年,平均6.8年。

五、就家庭收入而言:外籍配偶家庭每個月收入最少者約為2萬、最多約為6萬,平均約為3.9萬。

六、就孩子數而言:最少0個、最多3個,平均1.6個。

七、就教育程度而言:外籍配偶學歷為國中者佔44.4%、高中職佔55.6%;先生學歷為國中者佔19.4%、高中職75.0%、大專以上5.6%

八、就娘家經濟而言:佳者佔2.8%、尚可者佔27.8、不佳者佔69.4%

九、就婚姻途徑而言:以婚姻介紹所佔80.6%最高、其次為工作和觀光佔8.3、親朋好友介紹佔2.8%

十、就語言交談流利度而言:能與家人流利交談佔55.6%最高、其次能非常流利的交談佔38.9%、僅能用簡單語句交談者佔5.6%

十一、就使用語言而言:使用國語佔80.6%、使用閩南語佔19.4%

第二節   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

本研究所採問卷,有關親職教育內容之需求,包括四個層面、22個題目,採五點量表設計。其計分方法每提最高5分、最低1分,總分最高110分、最低22分,其中「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層面最高35分、最低7分;「育兒知識」需求層面最高20分、最低4分;「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層面最高30分、最低6分;「自我成長」需求層面最高25分、最低5分。

本節將就全體受試樣本對親職教育內容之需求、各層面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外籍配偶人口變項與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以探討外籍配偶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之情況。

一、受訪樣本對親職教育內容需求之分析

為瞭解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育兒知識」需求、「教養子女方法」需求、「自我成長」 需求等四個層面的需求情形,樣本資料採用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統計分析,由表 4-2 的統計資料顯示:

就各個需求層面而言,其平均數的高低依序為「育兒知識」需求 4.15,「教養子女方法」需求 4.14,「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 4.13,「自我成長」需求 4.06。由表 4-2 可看出,家長對親職教育各層面的需求在「育兒知識」和「教養子女方法」兩向度上有較高的得分。此一結果與王宏仁(2001)的研究近似,該研究指出,外籍配偶生第一胎的時間為16個月,比台灣婦女提早一倍,因此,外籍配偶有較高的「育兒知識需求」。

4-2  親職教育需求統計

 

二、各層面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

至於全體外籍配偶對親職教育之四個層面中各項內容的需求,樣本資料以平均數與標準差進行分析,結果如表 4-3 至表 4-6

(一)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的需求

有關外籍配偶對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的需求,本研究提出7項內容供家長選擇,由表4-3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中,其得分高低依序為:

1. 加強中文書寫能力。       2. 了解夫妻和諧相處的方法。

3. 學習家人使用的語言。     4. 了解居住環境及文化認識。

5. 學習烹飪的技巧。         6. 學習健康照護的技能。

7. 了解基本法律知識。

    本研究顯示,加強中文書寫能力是外籍配偶最感需要的,因此,學校在規劃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方案時,可依此作為參考。

4-3  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項目分析

(二)育兒知識的需求

有關外籍配偶對育兒知識的需求,本研究提出4項內容供家長選擇,由表4-4的統計顯示,在「育兒知識」需求層面中,其得分高低依序為:

1. 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變化。           2. 參加親職教育活動,充實育兒知識。

3. 吸取嬰幼兒醫療保健的常識。     4. 參加讀書會,閱讀育兒相關書籍。

據此可知,外籍配偶對「育兒知識」需求程度較高的前幾項是,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變化、參加親職教育活動,充實育兒知識。由於外籍配偶生育子女比台灣婦女早一倍,加上養育子女是外籍配偶的生活重心,因此,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瞭解子女身心發展
的變化,外籍配偶願意參與親職教育活動

4-4  育兒知識需求項目分析

(三)教養子女方法的需求

有關教養子女方法的需求,本研究提出6項內容供家長選擇,由表4-5的統計顯示,在「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層面中,其得分高低依序為:

1. 了解培養子女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         2. 學習有效管教子女的方法。

3. 學習指導子女課業學習的方法。              4. 了解提升子女學習興趣的方法。

5. 了解指導子女從事正當的休閒活動的方法。   6. 學習自我情緒管理的方法。

據此可知,在「子女教養方法」需求中外籍配偶對培養子女良好生活習慣、學習有效管教子女、及指導子女課業學習的方法有較高的需求。

4-5  教養子女方法需求項目分析

 

(四)自我成長的需求

有關自我成長的需求,本研究提出5項內容供家長選擇,由表4-6的統計顯示,在「自我成長」需求層面中,其得分高低依序為:

1. 參加投資理財課程。               2. 參加職業訓練課程。

3. 學習溝通技巧,增進人際關係。     4. 參加就業輔導講座。

5. 參加休閒活動課程。

研究者推論,外籍配偶娘家經濟普遍不佳,且家庭每月平均收入為3.9萬元,與低收入戶每月平均收入甚為接近,因此,參加投資理財課程、參加職業訓練課程有較高的需求。

4-6  自我成長需求項目分析

三、外籍配偶人口變項與親職教育需求之分析

為進一步瞭解外籍配偶之國籍、教育程度、先生教育程度、婚齡等因素,在親職教育需求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進行分析。

(一)外籍配偶國籍與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分析

外籍配偶國籍與親職教育需求間是否有顯著差異,樣本資料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由表4-7的結果顯示,不同國籍之外籍配偶在本研究之各項親職需求層面中,僅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達p<.05顯著相關,且經Post Hoc檢定,多重比較由表4-8結果顯示:外籍配偶之國籍為越南、印尼者,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方面之得分顯著高於國籍為大陸之外籍配偶。

此結果顯示,越南籍及印尼籍之外及配偶對於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的課程需求較大陸籍高。研究者推論,可能因為大陸地區和我們民風文化較為接近,再加上研究區域為眷村地區,大陸籍的配偶語言能通,可能較容易適應台灣的生活,因此對於「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的課程需求較為不高。

4-7  外籍配偶國籍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4-8  外籍配偶國籍與親職教育需求多重比較分析

 

(一)外籍配偶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分析

外籍配偶的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間是否有顯著差異,樣本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由表4-9的統計資料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及「自我成長需求」二方面,都有達顯著水準(p<.05),但因為本研究樣本在外籍配偶教育程度中項目低於3組,因此無法進行多重比較。

4-9  外籍配偶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三)外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之差異分析

先生教育程度不同是否影響外籍配偶之親職教育需求,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由表4-10結果顯示外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不同在「育兒知識」需求、「教養子女方法」需求 及「自我成長」需求四方面,都無任何差異;但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達顯著相關(p<.05),且經Post Hoc檢定,多重比較由表4-11結果顯示:外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者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方面之得分顯著高於教育程度為國中者。

此結果顯示,外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越高,對親職教育之「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越高。研究者推論,可能因為外籍配偶先生平時需忙於工作,而親職教養的重擔則必須由母親承擔,因此可能會希望外籍配偶能盡快適應生活與角色轉變,而教育程度較高的外籍配偶先生,比較關心家庭對親職教育的實際需求。

4-10  配偶先生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4-11  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與親職教育需求多重比較分析

 

(四)外籍配偶婚齡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分析

    外籍配偶婚齡與親職教育需求間是否有關聯,樣本資料經相關分析,由表4-12相關分析可發現,外籍配偶婚齡和「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育兒知識」需求、「自我成長」需求有相關。從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婚齡和「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之間的相關達-.585p=.000);婚齡和「育兒知識」需求之間的相關達-.653p=.000);婚齡和「自我成長」需求之間的相關達-.595p=.000),均達顯著水準。表示外籍配偶婚齡和「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育兒知識」需求及「自我成長」需求均具有顯著負相關。

研究者推論,外籍配偶結婚婚齡愈長,表示越適應生活與角色的轉變,因此對於「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越低;而婚齡愈長子女年齡較大,或育有較多子女,因為有愈兒經驗,因此對於「育兒知識」需求低,而呈顯著負相關;婚齡愈長有可能年紀也越大,因此對於「自我成長」的需求也就越低,亦呈現顯著負相關。

4-12  外籍配偶婚齡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五)外籍配偶子女數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分析

    外籍配偶子女數與親職教育需求是否有關聯性,由表4-13相關分析可發現,外籍配偶子女數和「自我成長」需求有相關。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子女數和「自我成長」需求之間的相關達-.342p=.041),達顯著水準、負相關。

    研究者推論子女數較少的外籍配偶,可能較有時間進行自我成長課程,因此,外籍配偶子女數和「自我成長」需求具有顯著負相關。

4-13  外籍配偶子女數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六)外籍配偶家庭收入與親職教育需求之相關分析

    外籍配偶家庭收入與親職教育需求是否有關聯性,由表4-14相關分析可以發現,外籍配偶家庭收入和「教養子女方法」需求有相關。Pearson相關分析可知家庭收入和「教養子女方法」需求之間的相關達.376p=.024),達顯著水準。

    研究者推論,家庭收入較高的家庭,較有能力在子女教育上投注心力。意即,家庭收入較高的外籍配偶,可藉由多元的學習管道提昇子女學習興趣與學業成就,因此,外籍配偶家庭收入和「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呈顯著正相關。

4-14  外籍配偶家庭收入與親職教育需求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的現況及親職教育需求,以作為相關單位規劃及實施親職教育活動的參考。茲將研究結果與發現陳述於後。

第一節  研究發現

    本研究為了解某國小之外及配偶親職教育需求,以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共發出問卷40份,有效樣本36份,綜合整理後發現以下特性:

一、外籍配偶基本特質

    受訪樣本以大陸籍配偶最多;平均年齡30.8歲,先生平均年齡43.8歲,兩者差距13歲;來台居留時間平均6.8年。整體而言,外籍配偶娘家經濟普遍不佳,大多以無感情基礎的婚姻介紹所為結婚途徑。

二、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方面

    整體而言,外籍配偶在「育兒知識」和「教養子女方法」兩向度上有較高的需求。分述如下:

(一)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以「育兒知識」需求層面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教養子女方法」需求、「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及「自我成長」需求。

(二)不同的國籍、教育程度、先生教育程度、婚齡、子女數、家庭收入之外籍配偶,其部分親職教育需求達顯著差異。大陸籍之外籍新娘對於「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較低;婚齡越長者在「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需求、「育兒知識」需求及「自我成長」需求也較低;家庭收入較高之外籍配偶,有較高的「教養子女方法」需求。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本節提出若干建議事項,以作為未來學校推展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活動及從事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親職教育課程應配合家庭特質辦理

由研究結果發現,該學校以大陸籍外籍配偶居多,而大陸籍外籍配偶因語言能通、風俗習慣較為相似,因此對於「生活適應與角色轉變」課程需求較低;而大部分的外籍配偶都希望能加強自己的中文書寫能力,因此,學校在規劃親職教育課程時可參考這些因素,規劃符合家庭需求的課程,這樣才不至於浪費資源,又能達到有效、顯著與滿意的成果。

二、規劃內容多元的親職教育課程

由研究結論得知,該學校之外籍配偶對親職教育整體及各層面的需求程度頗高,尤其是在「育兒知識需求」及「教養子女方法」兩方面的內容。根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外籍配偶較感興趣的內容是了解子女身心發展的變化、培養子女良好的生活習慣。外籍配偶遠嫁到台灣,很多人背負著傳宗接代的使命,為了希望了解子女身心發展及正確的教養態度與教養技巧,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與人際互動,她們亟需接受比一般家長更多、更專門的親職教育,以幫助她們能經由教育訓練及學習的方式,扮演好親職的角色。而這就必須仰賴制度完善、課程有規劃、內容符合學習者真正需求的親職教育。內容上除了語言學習或生活適應外,還必須包含父母效能訓練、人際溝通技巧與正確的子女教養方式,以提昇外籍配偶親職教養能力。

三、成立學校親職教育推展委員會

    親職教育課程對於外籍配偶有一定的必要性及需求性。然而,親職教育活動要能推展成功,必須要有良好的規劃與設計,才能達成預定目標。因此,學校除了應成立親職教育推展委員會之專責工作小組,統籌規劃與安排有關外籍配偶親職教育活動的相關事宜外,更應結合多元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學校、社會福利單位、及職訓機構等,以實際行動深入瞭解外籍配偶的生活環境及評估外籍配偶對親職教育的需求內容,並重視外籍配偶需求之個別差異而擬定長期而多樣化的發展方案;如此,才能規劃出真正符合該學校之外籍配偶對於親職教育的需求,而能藉此提升整體親職教育活動的滿意度。

四、擴大親職教育輔導對象

    由研究顯示,外籍配偶先生教育程度對於「育兒知識需求」及「教養子女方法」需求均不顯著,因此,在舉辦外籍配偶親職教育課程,在對象上應擴大至家庭成員,而非外籍配偶一人。鼓勵外籍配偶夫婦一同參與輔導,建立教養子女是夫妻雙方責任的觀念。

參考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09)。我國戶籍登記人口通報分析。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9528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1990&page=3

內政部統計處(2009)。97年嬰兒出生狀況統計。台北:內政部。線上檢索日期:2009528日。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2057&page=3

王連生(1995)。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王宏仁(2001)。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朱敬先(1992)。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李玲惠(2001)。E世代的親職教育。北縣教育3824-30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邱書璇(1998)。親職教育。台北:啟英。

章昆超(2001)。國小資優班學生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曾嫦嫦等(1992)。親職教育。台北:匯華。

曾端真(1998)。婚姻與家族治療。台北:五南。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詹智慧(2002)。家長動起來。台北:聯經。

熊辛蘭(2006)。外籍配偶親職教育需求與支持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成人基本教

研習班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高雄。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盧美貴(1988)。幼兒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鐘重發(2003)。家庭教育介入外籍新娘子女學前發展的模式與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