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囝仔歌曲調內容之研究-以「搖嬰仔歌」為例

 

莊名豪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藉由知名音樂家所創作之台灣囝仔歌的曲調內容-以「搖嬰仔歌」為例中,發現其創作軌跡,提供教唱與創作囝仔歌者參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個快樂的心情;悲傷的情境;甚或僅是莫名的心靈觸動,常能促使研究者不經意地哼唱歌來,心中的樂符律動,搜尋的當屬記憶中最熟悉、不致中途忘詞或荒腔走板地跟不上曲調,且又令人輕易地詮釋歌曲意境的拿手曲目。而那些伴隨遊戲成長及歡唱的歌曲,諸如:「火車走到伊都丟,哎喲磅空內……;白鷺鷥,車糞箕,車到溪仔墘……;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點仔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的台灣囝仔歌,經三十多年後,旋律與歌詞還是讓人那麼熟悉的哼唱,不容易忘記,活靈活現地將童年時景如畫面般一一浮現,回顧童趣。因此,研究者疑惑的是,究竟這些傳唱於台灣各地的歌曲,其創作軌跡,在音樂內涵及口語式創作風格上究竟有什麼樣特色?其詞曲魅力何在?為本研究動機之首在。

    然而,靜心而思,台灣囝仔歌發源於台灣本土,是老祖宗們留傳下來的文化遺產。一個沒有傳統音樂根源的民族,便不會有燦斕不朽的民族音樂文化,就像一棵沒有根的樹,無法從土地裡吸收水份和營養,就不可能有茂盛的枝葉及豐碩的果實(引自簡上仁,1988)。林文寶(1995)也認為:「童謠」雖然不是音樂文化的主流,卻是音樂文化的幼苗,童謠的傳唱與流行,即是台灣童謠的衰亡。若此,適當的維護、整理與發揚,可謂當務之急!鑑此,除了推動讓我們的台灣囝仔歌能源遠流長,持續傳承外,更要不斷創作研究,期讓沈寂已久的台灣囝仔歌注入創作新力這乃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也是筆者研究動機之二。

秉於上述的信念,研究者萌發選用台灣囝仔歌進行音樂文件曲調分析,將研究成果提供幼兒園教師、出版商及家長選歌、教唱及創作之參考,並能吸引孩子的唱歌興趣,鼓動孩子學習兒歌的熱情更讓孩子能積極認同台灣的文化特色與傳唱,正為本研究動機所在。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搖嬰仔歌」音樂作品中的「歌詞配曲內容。

(二)分析「搖嬰仔歌」音樂作品中的「音調組織內容。

(三)分析「搖嬰仔歌」音樂作品中的「曲調音程內容。

(四)分析「搖嬰仔歌」音樂作品中的「曲調形式內容。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台灣囝仔歌

兒歌有「兒童歌謠」之稱。取其一、三字,就是「兒歌」;取其二、四字,就是「童謠」,二者名稱不同,實質相同(林文寶 1996)。又「囝仔歌」三個字是河洛話,海峽兩岸使用河洛語的朋友均知其義為「兒歌」。因此在「囝仔歌」之前加上台灣兩字,只要在台灣流傳歌唱的兒歌、童謠,本文均稱之為「台灣囝仔歌」。

二、曲調分析

    曲調是樂音的水平移動,是相同或不同的樂音不同時先後出現的水平移動聯集,稱為曲調,其曲調分析的四個主要項:為歌詞配曲,音調組織、曲調音程,與曲調形式,均依邏輯性的順序安排(郭長提,1996;邱垂堂,200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歷史沿革與背景來探討台灣囝仔歌的創作,可追溯至1895年清廷統治二百多年的台灣,從中日甲午之戰失利而割讓給日本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又將統治的台灣歸還中國,共計五十年當中,台灣囝仔歌的創作有如寥若辰星般為數極少,所知在三十年代僅有廖漢臣及賴和各寫了一首兒童唸謠而已(施福珍 2002)。當時,以歌謠創作聞名的音樂家呂泉生,是一個有中心思想,並以本土為根的創作者,一九四三年從日本返台,採集整編了閩南民謠《丟丟銅仔》(宜蘭)台灣民謠合唱曲,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上,是台灣民謠以五線譜記錄整編成合唱曲的開始。19456月,也是終戰前的兩個月,呂泉生老師為了思念三月初出生的妻兒而創作一首膾炙人口的育子歌〈搖嬰仔歌〉,1949年初又創作了一首囝仔歌〈落大雨〉,這些都是戰後初期僅有的台灣囝仔歌創作作品(施福珍,20022003)。音樂家呂泉生他採集、改編台灣民謠,為台灣保留了珍貴的文化資產,同時也將台灣民謠藝術化,為台灣音樂的歷史,留下一道見證的足印。他在台灣音樂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也是不可忽視的(陳郁秀,2005)。

    由此,音樂家呂泉生對台灣閩南語兒歌的貢獻與付出著實良多,而〈搖嬰仔歌〉這首育子歌也成了許多臺灣人的共同回憶。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採用「內容分析法」為研究策略,因此本章的內容首先擬從研究方法談起,瞭解內容分析法的意旨、類別、單位與類目;接著說明本研究的研究架構與流程;最後則是探討研究工具。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對台灣囝仔歌進行曲調內容分析,以瞭解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內容。以下就內容分析法的意義、內容分析的類別及訂定研究單位和類目說明如下:

一、內容分析法的意義

    Berelson 1954 )認為:內容分析為客觀、系統及定量的敘述明顯傳播內容(本研究指台灣囝仔歌曲調內容)的一種研究方法。其次,歐用生(2003)認為:「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對文件內容進行與分析,藉以推論產生該項文件內容的環境背景及其意義的一種研究方法。因此,內容分析法可以說是:在方法上,注重客觀、系統及量化;在範圍上,不僅分析傳播內容的訊息,而且分析整個的傳播過程;在價值上,不只是針對傳播內容做敘述性的解說,而且是在於推論傳播內容對於整個傳播過程所發生的影響。畢竟,( Posner, 1989 )也說,現在,內容分析法已成為一種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對象漸擴及教科書等課程材料,而且教材的內容分析已成為當前課程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它的形成可以依據理論或過去研究結果發展而成,也可以由研究者自行發展而成(李依玲 2006;汪怡琳,2007;黃光雄、簡茂發,2000。除上述之外, Sharan(1988 )認為:內容分析法以文件為主要分析對象。內容分析的文件資料極為多元,包括視聽媒介,如錄影()帶等(黃光雄、簡茂發,2000)。

     綜合上述國內外學者之論點,內容分析法已成為一種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教材的內容分析已成為當前課程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因此,本研究,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研究」來分析台灣囝仔歌之樂譜構成文件材料,為本研究主要分析對象,以了解音樂內容在整個創作過程所產生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本研究在內容分析法上先採取定量分析,依類目將研究範圍予以歸類、劃記,在質性分析上以定量分析為基礎,檢視台灣囝仔歌的創作素材概況。   

二、內容分析的類別

王文科(2000)將內容分析的類別做具體的分析,分述如下:

(一) 概念的分析:為釐清概念可採用下列做法:描述概念的精義或一般的意義、確認概念的不同意義,或在各種例子中描述概念的適當用法。

(二)編纂:文獻的編纂與出版,可按年代順序保留下來,對以後的研究有所助益。

(三)描述性敘述:針對某事件做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其始末的故事。雖然敘述的重點在於描述事件的細節,但事實上它是故事的延續性與流程的綜合。

(四)詮釋性分析:將某事件與該期間內其他事件的關聯性相互結合的做法,包括同時發生在教育的、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事件,即對該事件的研究,採用較寬廣的脈絡進行分析。

(五)比較分析:將當時的事件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做質的比較分析,此種分析可以標示一致的趨向、獨特的情境、或展開新方向。

(六)普遍化的分析:學理的分析或哲學的分析,提供普遍的詮釋和事證。

    本研究將進行台灣囝仔歌曲調內容分析,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並參酌上述理論基礎,遂決定運用「詮釋性分析」以分析歌曲音樂內容的關聯性與風格特色。

三、訂定研究單位和類目

    根據黃光雄、簡茂發(2000)指出,研究目的和主題決定以後,就要訂定觀察單位,即將測量的特定的材料,通常包括分析單的材料,通常包括分析單位和分析類目。研究類目和研究單位的操作性定義要極為明確,才能使內容分析法達到科學方法的要求。

(一)分析單位

      分析單位是內容量化時依循的標準,內容分析的單位最常使用的有:字、主題、人物、項目、時間及空間單位,章、段、詞、句、頁等,各種分析單位均應配合研究的目的而設定。黃光雄、簡茂發(2000)建議:若以首為分析單位時,因每一單位包含的概念很多,不宜做概念之分析,只能用於領域之歸類。以詞、句、字為分析單位時,對大量資料之分析,常因數量過多,費時費力,至感不便,而且易於斷章取義,趨於瑣碎。   

鑑此,本研究台灣囝仔歌的內容分析,僅採用單首歌曲為單位;對少量歌曲進行資料分析,避免前限。

 (二)分析類目

     類目是內容歸類的標準,Berelson(19 62 )將類目分為兩大類,一為「說什麼」類目,用以測量內容的實質,包括主題、方向、特徵、主角、權威或來源、出處等類。二為「如何說」類目,用以測量內容的形式,包括傳播的類型、敘述的形式、感情的強度、策略等類至於類目的發展主要有兩種,一為依據理論或過去研究結果發展而成,二為由研究者自行發展的(黃光雄、簡茂發,2000)。

    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採用Berelson ( 19 62 )主張「說什麼」類目的觀點,並依郭長陽(1996)過去研究結果發展整理而成本研究類目,用以測量台灣囝仔歌內容的實質特徵,更並根據研究問題及內容深入探討台灣囝仔歌的曲調內容在各類目的分布情況。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本節分為兩個部份,分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流程。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針對台灣囝仔歌「搖嬰仔歌」進行內容分析,依據研究問題所設計之音樂內容(包含歌詞配曲分析、音調組織分析、曲調音程分析、曲調形式分析」進行歌曲類別、單位、類目的內容分析,以了解囝仔歌之音樂文件實質特徵。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整理自郭長揚(1996)。中國藝術歌曲曲調分析。100118

二、研究流程

 為使本研究能更周延探討,經界定問題後先採行試探性研究,並依預視結果檢視研究之可行性。主要運用透過量化的技巧以及質的分析,以客觀及系統的態度,針對2張專輯中音樂文件內容所呈現之類目及次數進行統計,並做「詮釋性分析」,藉以暸解音樂文件內容在各專輯中之分布與差異情形進行研究與分析。本研究的流程如下: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配合歌曲內容分析的類目設計,以郭長提(1996)提出中國藝術歌曲之曲調分析法作為研究工具,此為對於中國藝術歌曲經過一番縝密的思考,並從實際分析檢驗後,決摘最適用及最有效的分析方法,包含「歌詞配曲表、「音調組織表」、「曲調音程表」與「曲調形式表」等四個表。此外,郭長提(1996)指出,寫作歌曲時,作曲者首先選取的資料就是歌詞:為歌詞而作曲調來配詞。本文中的囝仔歌雖然鋼琴伴奏也是很重要的,但它超越了研究範圍,因此在歌詞、曲調及伴奏這三種構成要素中,只有前二者予以探討。再者,只有歌詞的結構列人本文的研究,而其含義、情景或文學價值等則與本論文無關。

    其歌曲曲調分析其素材之次數分配情形主要為:

一、歌詞配曲:探討歌曲之歌詞、詞句、動機、單字及一字配多音等內容分析及結果敘述。

二、音調組織:探討歌曲之音階、調式、音域等內容分析及結果敘述。

三、曲調音程:探討歌曲之比率、半音程商數(HQ)歌曲曲調形式等內容分析及結果敘述。

四、曲調形式:包含歌曲之動機、樂句、樂段等內容分析及結果敘述。  

五、搖嬰仔歌樂譜如下:

     綜上,進行歌曲內容的分析及比較與綜合討論。

                                          

 

第四章  研究結果和討論

   以下就搖嬰仔歌之歌詞配曲、「音調組織」、「曲調音程」與「曲調形式」等曲調分析結果及討論。

第一節  歌詞配曲內容

 「搖嬰仔歌」歌詞配曲:如表A所示。

「搖嬰仔歌」歌詞配曲分配表

編 碼

詞句次

字群

節奏形

節奏形式

小節:4/4

A -1

1

5

a

a

2

2

5

a

a'

2

3

5

a

a' 1

2

4

5

a

a' 1

2

5

5

a

a' 2

2

6

5

a

a' 3

2

7

5

a

a' 2

2

8

5

a

a' 1

2

合計

8

40

1

1(+4

16

A格式分析

  一、 歌詞:

 (一)樂句的數目與詞句數目:8(相同)

 (二)歌詞的字數:40

 (三)曲調的長度:164/4

二、 詞句:

(一)每一詞句所含字數:5(相同);小節數的差異與相同情況:2小節(相同)

(二)樂句長度的全部不同類型與全部樂句數的比例:1/8

三、 動機:

(一)動機的歌詞字數:5;音樂長度:2

(二)歌詞節奏形式與音樂節奏形式之間一對一的關係總數:16

(三)歌詞節奏形式(TRP)的數目:1;音樂節奏形式(MRP)的數目為1(+4)(四)TRPMRP相合關係次數:5/8;單一關係次數:3/8

四、單字:

  (一)節奏上所用到的音符數目:5

  (二)歌詞配曲單字的全部時值:40;旋律音符的時值出現的次數:52

如表B所示。

 

B

「搖嬰仔歌」單字分析分配表

編碼  A-1

                     單字

A.節奏的音符時值

全部字數與全部音符數目。

B.歌詞配曲的單字時值

 

8

 

16

8

 

8

40

C.旋律的音符時值

4

26

 

6

8

 

8

52

 

五、一字配多音

(一)一字配多音之總字數:10

(二)半音程商數:29/102.9 

(三)一字多音商數(一字多音之字數與全曲字數的比例):0.25

如表C所示。

 

  C

「 搖嬰仔歌 」一字配多音分配表

第二節  音調組織內容

「搖嬰仔歌」音調組織:如表D所示。

 

D

「搖嬰仔歌」歌曲音調組織分配表

D格式分析:

一、音階:

(一)構成音階:五聲音階。

(二)功能音階:五聲音階

二、調式:

(一)類別:曲調尾音1;曲調的主幹音135

(二)性質:調性顯明;符合調性的性質

三、音域:(1)音域:M10。(2)音距:8(+2

 

第三節  曲調音程內容

 「搖嬰仔歌」曲調音程:如表E所示。

 

表:E  

「搖嬰仔歌」的曲調音程分配表

E格式分析:

比率:

(一)自然音階:反覆音-35.9%),級進音-1631.4%),跳進音-3262.7%)

(二)半音程商數(HQ)3.2

 

第四節  曲調形式內容

 「搖嬰仔歌」曲調形式:如表F所示。

表:F  

「搖嬰仔歌」曲調形式分配表

F格式分析

一、動機:

(一)音距:26;平均的音距數值:3.8

(二)形狀:1225%),2562.5%), 4112.5%)

(三)方向:水平-225%),下降-112.5%),上升-562.5%)

(四)五階動機商數:100

二、樂句:

(一)音域:m3P8;全部動機音域的平均值5.1

(二)方向:水平-112.5%),下降-562.5%),上升-225%)

(三)形式:1(+4/ 8

三、樂段: A  A'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經音樂文件分析後發現:

一、由音樂家呂泉生所創作之「搖嬰仔歌」中,本研究所得結論,例如音域:M10、一字配多音之總字數:10、跳進音-3262.7%)、五聲音階、動機方向為下降-562.5%)等,除分析出詞曲作家其曲調創作風格與特色,更可提供幼兒園教師、出版商及家長選歌、教唱及創作之參考。

二、台灣囝仔歌的曲調創作,包括歌詞、曲式、節拍、音階、音域、旋律等多方面的選擇與配合,更重要的是要適合兒童的程度、興趣與歌唱能力,這些都是創作台灣囝仔歌必須特別注意的地方(施福珍,2003)。惟在「搖嬰仔歌」的曲調分析結論中、發現該歌曲在所謂「程度上」、「歌唱能力上」,如音域過寬、跳進音比例過大等較不適合學齡前以下兒童演唱。建議未來可依「幼兒音樂能力」來發展創作出屬於孩子各年齡層的囝仔歌,並將歌曲分齡化為童歌(國小高年級)、兒歌(國小中低年級)、幼兒歌(36歲)、嬰兒歌(02歲)等素材等級,以利教學、發揚、傳唱與選擇適齡的囝仔歌。

 

參考資料

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李依玲 2006)。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音樂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

汪怡琳2006)。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領域教科書音樂課程之內容分析與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阮文池(2008)。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施福珍、呂泉生。線上檢索日期:20089       29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8%8A%9D%E8%8B%91  

林文寶 (1995)兒童詩歌研究。台北:詮民。

林文寶 (1996)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邱垂堂(2002)。音樂與欣賞。台北市:樂韻。

施福珍(2002)。台灣囝仔歌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

施福珍(2003)。台灣囝仔歌一百年。台中:晨星。

郭長揚(1996)。中國藝術歌曲曲調分析。台北:樂韻。

      陳郁秀(2005)。傾聽台灣的聲音-樂壇風雲人物線上檢索日期:20081022日。網址:http://edu.ocac.gov.tw/culture/music/CHINESE/2/garden.htm 97.10.22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麗文。  

簡上仁(1988)。臺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