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小校心得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黃靖惠

 

    小班教學教改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師有更充裕的時間來作班級經營,把每一個孩子都帶上來,但學校為了要推廣小班教學,不斷的舉辦活動,美其名是為了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使親師間的互動更頻繁,其實是校長政績的表現,主任打響知名度的方式,教師們整日為了活動而忙碌不停,徒增了許多的壓力。

    對於還是以升學主義掛帥的社會,小班小校標榜多元化的學習,學校無所不用其極的想盡辦法,藉助舉辦各類活動以獲得教育局的青睞,家長對學校頻繁的活動是否會分散孩子的課業學習注意力而憂心?

    偏遠地區的小校,試圖拉攏學生,教導學生的態度太過於民主,因為怕學生不喜歡老師而要轉學,尤其海邊的偏遠地區,不到二公里就一所迷你小學,每個學校都會想盡辦法留住學生,,留下來的學生百分之八十是屬於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弱勢的一群,學生間的次級文化互相感染,導致觀念的偏差,家長甚至認為小學校缺乏競爭力而將學生轉學,近年來教育政策的夭折與轉變速度,也為教育改革投入諸多變數。

    台灣少子化一年比一年嚴重,得到太多關愛的孩子,把別人對他們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使他們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時間台灣的單親與隔代教養卻也在增加中,與父母鮮少相處的孩子沒人管,導致行為觀念的偏差,對未來也沒有方向,這一群學生才是真正需要教師輔導,學校給予指引方向的弱勢一群,這些都是台灣社會所需正視的問題。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簡宇瑄

小班小校是教改的目標之一,沒錯!小班小校的口號的確讓許多家長和老師認為是一個更能夠兼顧學生的好方法之一。

但要改變長久以來這種大班制的教學,小班小校的改變還有許多商議的空間。

在許多的資料中都提到,在小班的教學成效中又以低年級最明顯,如果這些做的數據是有效的,我想從低年級開始實施或許能在小班小校的政策上能往前跨一大步。

要徹底實施小班小校的政策的確需要龐大的金錢,政府及各校之間恐怕也無法負擔,如果能先在低年級實施,不但可以減少經費,且能將經費的用途達到最大的效益,我想這是一像值得投資的教育改革。

但小班教學是否就一定要小校這是值得探討的?小校會衍生許多的問題,人力資源的不夠會造成老師必須分身行政事務,造成程陪伴學生的時間相對減少,且集中學校人數也可以在學校資源的分配上有較大的幫助,不會因為學校過小經費不足資源也相對分散了。

小班小校其實有需要更多的討論空間,但我覺得不管做任何的決定都應先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不要在以試驗的心態去做任何的政策或決定,好與壞、對與錯,都會對每一個孩子的未來造成影響,如果倉促的決定造成學生錯誤的未來,誰又要為這些孩子的未來負責呢?雙手一攤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多加評估才能將問題找到最好的解答。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給他們較好的教育環境是大家的責任也是義務,在上頭的政府官員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在第一線的老師要努力達到更好的教學品質,身為決定小孩身心發展最大支柱的家長,也要為孩子一同努力,好的教育環境不是單靠個人的力量就能達成,大家的努力就能一點一點的進步。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蔡惠文

 

  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小孩在小校裡的學習情形給各位做一參考!

  這是嘉義市裡的迷你小學-精忠國小,一開始鄰居們就勸我們千萬不要送小孩去精忠,有的甚至願意提供方便讓我們遷戶籍。這裡的鄰居孩子不是送林森就是去蘭潭,我們老大也是一出生就遷入嘉大附小的!但一切為了方便阿嬤放學後的接送-她只會騎腳踏車,一方面也圖小校的照顧、資源應該都是最好的。

事情總有著正反兩面,老大是姐姐學習一向不令人憂心,小一到現在已經六年了,舉凡校內外的國語文競賽都有她的份!明天甚至要代表學校參加嘉義市的國語朗讀比賽!她在直笛隊、陶笛隊、答喙鼓都有表現機會,但是因為小校又減班,老師退休換代課老師、新老師來了又被超額,三到六年級年年換導師!班上同學的家長社經地位較低,學習上屬於文化不利區,失去競爭力。

  在教學上,我並沒有特別感受到老師提升多少教學品質,但是人力資源的不足、人事流動率高、兼任行政影響教學、跨領域教學影響教學品質卻是不爭的事實。而這些在以前我所服務的小校裡,問題幾乎是一樣的!剩下的就是運氣的問題了!能不能遇到好老師真是個人造化哩!

  我家老二是個活潑好動的男孩,他的聯絡簿每週至少出現二到三次的調皮事蹟,以往當導師時我要跟家長溝通學生們的違規情事,沒想到身為家長時還得常常為孩子犯錯寫聯絡簿,道歉、反省、親師溝通。不知是緣分或是磁場相近,他的導師居然連續帶了四年,真教我哭笑不得(也許老師也是吧)!現在我最擔心的是五六年級時,是否仍是同一位老師!因為連續寫六年的媽媽反省日記,可是一點都不好玩。

  還好我家老三是個lucky boy,一二年級的導師賞罰分明,教學上執行力特強,奠下了好基礎,養成凡事實事求是、不敷衍、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三年級導師也是位優質教師,對孩子超有耐性,很能挖掘孩子的潛質呢!現在擔任副班長,聽其他小朋友說,他常叨唸著提醒大家注意事項,同學被煩的找哥哥告狀,卻又對他服服貼貼。

所以各位認為我要說什麼呢?!對於研究大多支持「小班小校對於弱勢的、不利的學生比較有利」我持相反意見,我認為『小型班級、中型學校』是個不錯的方案,以我現在服務的民雄國中來說,有適度的競爭力正可以提升學習意願,而學校又有制度來帶領整體前進,這樣火車頭效應就帶動了向心力,老師既能專心於教學又有進修的機制,這樣的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締造出雙贏哩!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采晴

    小班小校是410教改中重要的一環,但我認為小班小校應該分成兩個層面來探討,不應該混為一談,而我最認同的班級及學校型態為『小型班級、中型學校』,以下我將就小校的優點及小校的缺點來談:

(一)小班的優點:

A.    補救教學的實施: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各有專長所長,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大不相同,因此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但若傳統大型班級人數過多,若要針對學生不足進行補救教學,恐怕有時間上的限制,教師也常常分身乏術

B.    班級管理:班級人數過多時,教師為了維持起碼的上課秩序,以及避免同學互相傷害,經常採取較為嚴厲的管理態度,不符合尊重個性的輔導原則。

C.    教學品質:班級人數減少後,教師在作業、考卷批改、家庭訪問、學生資料填寫等各方面的例行性工作也隨之減少,才有可能花更多的時間在教材準備和媒體製作上

(二)小校的缺點;

A.    資源不足:小校人力及物質資源不足且不穩定。對於課程、課外活動發展,較不利。

B.    財政吃緊:近年來由於政府大量舉債,已負債累累,小校的制度勢必增加學校數目,人事及校舍建築費提高,加重財政困難

C.    人事流動率高:小校人事不穩定,校長、教師任期極短,無心辦學

D.    兼任行政影響教學:大校小校所需的要行政人員相差不遠,但小校教師數量較少,因此有大部分老師必需兼任行政,影響教學品質

E.    跨領域教學:小校由於聘任教師的人數有所限制,因此有某些領域教師人數不足,必須跨領域教學,由於非本科專業,造成教學限制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陳慶裕

    教育本基本法第十一條規定國民教育以實施小班小校為原則,教育部亦於八十七年五月十三日訂定公布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其目標為

(一)尊重學生個別差異,提供適性教育機會

(二)改善班級師生互動關係

(三)提高教師教學品質

    教育部推行「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的具體做法上,一是降低班級人數。自87學年度起逐年降低國民中、小學的班級人數,至96學年度止,每班人數不超過35人(九十八學年度已降至三十人以下) 。在另一方面則是從師生互動的教學歷程上追求教育品質的提昇,希望能發揮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期能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提供適性發展,營造更多互動的機會,教學的品質也能有所精進。

    小 班 教 學 精 神 「多元化、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理念,可以追溯到當今重要的教育理論。多元化就是多元智慧理論及互動理論的化身;個別化就是左右腦理論的運用;適性化則是學習型態理論的展現。

    但是小班教學的成效並沒有定論。

    Varble (1990)即認為降低班級人數可能是需要的; 但它不足於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學方法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教師必須採取許多措施,包括個別化教學、學生直接的經驗、異質性分組、同儕互動、課程變革、教師的態度、學習資源中心、口語發表活動及更多的規劃等。小班教學無法提高學業成績,除非教材及教法先獲得改善。小班教學如果只是降低教師的工作負擔,它將是一項代價昂貴的計畫,甚或毫無績效可言。因此,學校必須提供教師若干協助諸如工作研討、專家指導、在職進修、課程發展及教學方法的創新等。

    國內學者許信雄http://class.eje.isst.edu.tw/small_info/elem/commun/page5.htm 則認為降低班級學生人數可以改善大班教學偏重講述教學,無法顧及學生個別差異等缺失,避免造就一些菁英,但同時也扼殺不少學生的特殊才能的幣病。另外也便於做各種教學上的改進。如布置各種教學資源、依據學生需求設計教學設計、以及實施校外教學、班級歸屬感較強等等。

  對小班小校是否提昇教學或學校效能的看法分歧,我認為從小班教學精神的內涵可見端倪。小班教學在政府的財政壓力無法支付降低班級人數,而冠之以精神二字,冀望的是基層教師在實踐時的自省以及使命感。所以在政府無法支持小班負擔之下,變成二十個人的小班也是小班教學精神的實施單位;四十個人一班的班級也是實施單位。試問每位老師是否都有意願和能力使用不同教學方法?

    教師的增權賦能及專業自主我認為是一個關鍵。教改或各項政策的制定,往往是由上而下,教師都只能聽令行事,早已喪失了思考反省的能力,政策到了學校早有一套制式的辦理方式,教師只是技術的執行者。

    以下是一所學校在制定小班教學精神時的辦法:(部分節錄)

一個學校的做法

貳、實施原則

一、注重個別化教學,強調基本能力的學習,使資優學生能加深加廣,低成就者  能獲補救教學的機會。

二、強調學生自發性學習,利用團隊合作學習。

三、教學活潑化,教師自編教材、教具,配合電腦網路及視聽科技媒體教學。

四、進行課程統整,整合不同學科做主題學習。

五、評量多元化,採用表演、實作、報告等方式取代紙筆測驗,評量結果多使用文字描述方式呈現,勿僅以分數或等第呈現。

六、實施協同教學,打破班級界限。

七、建立親師合作模式,結合家長資源協助教學。

參、實施策略:

一、行政配合措施:

()成立「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執行暨評鑑小組:

1.執行小組成員校長為召集人,委員包括各相關處室主任、教師代表、學生家長代表等。

2.擬定工作職掌並督導校內執行情形,評鑑執行成效。

()辦理說明會、座談會,宣導小班教學精神理念

1.校長及行政人員、任教老師參與教育部分區辦理之「小班教學精神行政人員及種子教師研習會」。

2.所有教師均參加縣內各校舉辦之「發展小班教學精神」之相關研習。

3.成立教師成長團體,與週三進修及教學研討會互相配合。

()規畫辦理教師相關成長團體

1.成立教師讀書會或教師成長團體等,以促進教師自我成長。

2.參加縣府辦理之「課程教材及教師教學策略」研習會及觀摩會議。

3.利用科技教學媒體實施輔助教學,尤其是電腦融入小班教學中。

()規畫小班教學家長成長營

1.如何利用班級家長協助教師教學與提供資源。

2.各班成立「班級親師協會」使家長成為學校辦教育之合夥人。

3.校長時常致送「給家長一封信」,作為親師溝通最佳管道。

4.培訓故事媽媽,成立義工家長讀書會,辦理親職座談,提供增進家長成長之機會,增進教養子女之能力。

 ()規畫教師進修活動

1.教師藉由學校本位進修精進「教學設計」及運用「合作學習」「討論教學法」的能力。

2.學年教師協同設計「教與學活動單」,活絡教學方法與效果並統整各科教材。

()辦理教學觀摩及成果發表會

1.每學期辦理教學觀摩會,互相合作、學習。

2.學期結束撰寫教學心得感想,編輯成果專輯以及舉辦成果發表會。

()建立小班教學資訊網路

1.利用校內資訊小組成員協助建立小班教學資料庫。

2.購買小班教學所需要的電腦軟硬體設備。

二、實施小班教學精神具體作法:

()妥善規劃教室空間

1.在班級規劃建立各類學習角落,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效果。

2.利用空間規劃學習成果展示區,讓孩子有成就感。

()訂定主題學習單元

1.靈活運用生活素材。

2.鼓勵學生作長期觀察的研究,開發主題探索。

()設計課程統整教材

1.透過學年教學研究會,增、刪、修補教科書內容。

2.學科與學科之間教材互相連結,學校活動與學科相關教材作統整。

()採取協同教學方式

1.利用教師不同的專業,發揮協同教學的最佳效果。發揮小班教學精神、營造快樂學習環境

2.採科目協同,單元協同。同學年的老師依教師專業做妥善分工,自行編定教學單元順序,彈性調整課表授課。

()利用電腦媒體及視聽科技,善用網路資源:

1.教室電腦化,達到網路資源共享。

2.藉由電腦上網擴大學習視野,增進學習興趣。

3.配合視聽科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達成教學活潑化。

()活絡教學,朝向評量多元化:

1.教師依照學科的特質設計學習單。

2.各學科的評量設計過關遊戲,能力本位鑑定及實作等多元方式進行。

3.定期評量以了解學生的基本能力為主,不強調瑣碎零星之學習內容。

4.形成性評量的結果,提供老師及時補救教學,減少學生的挫敗感。

()實施戶外教學活動

1.充分運用社區或社教機構、鄉土古蹟,進行戶外教學。

2.完善的戶外教學要有妥善的準備行前準備:蒐集資料設計學習單。參觀活動:請專人解說或提出問題討論。返校後之活動:分組提出參觀報告。

()規劃學習步道

1.把學校區分為幾個學習區,設計學習步道。

2.讓學生知道本校的學習步道如水生植物、校園植物等。

()實施補救教學:

1.注重學生個別差異,施行個別化、適性化教學,對不同的學生實施加深加廣之教育或加強基本能力之練習。

2.可打破班級界限實施分組教學。

()社區家長資源運用

1.社區資源之利用:

成立小班教學班家長人力資料庫。結合家長會社區專業人才,建立資源聯絡網,以提供必要之協助。

2.各班成立「班級親師協會」定期舉辦親師懇談及親師聯誼會,溝通教學理念。多做家庭訪問,了解家庭、學校間的關係,充分發揮親師溝通的功能,使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力量緊密結合。讓家長多參與班級的活動,協助老師教學。

3.增進親師、師生互動各班可編製班刊,使成為親師交流、好書發表、學生作品展示之園地。成立班級家長讀書會,一起在教育的路上成長,增進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成立班級家長代表及行政組織,參與班級工作之認養。

 

    這是一個很標準的回應方式,似乎可以應用在所有的教育政策的執行考核上。至於在這麼龐大的體系中,可以實踐到什麼程度,或者各個項目的內涵及詮釋,有没有更細膩的討論則不得而知。這也回到之前的討論:為何小班小校是否有成效眾說紛耘。因為各個執行的單位不斷地將政策再脈絡化,不斷地再做詮釋,而這種詮釋往往是照章行事的結果,而不是對政策結構及背後意涵做思考。就像盧梭所說的「一經人手就變壞了」。至於為什麼一經人手就壞了,當然需要更精緻的論證,而教師長期被忽略的增能問題,是否可以做一個切入點,值得思考。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徐忠詣

 

自民國83年四一O教改聯盟提出教改四大訴求之後,國民中小學發展為『小班小校』一直是國民教育階段重大教育政策。事實上,國內的國民中小學,學校規模平均不大,尤其是鄉下及偏遠地區學校,學校班級數及班級學生數均偏少,不太符合經營效益,對學生而言亦不足以產生最大價值,反而需要進行適度併班併校。因此,發展『小班小校』係應針對大都會地區,學校規模太大及班級學生人數過多的現象。

教育部自87年度起開始執行「降低國民中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計畫」,國小自87學年度起至92學年度止,逐年降至每班35人,國中自91學年度起至93學年度逐年降至每班38人,預定至96學年度止,每班降至35人;96學年度起實施「國民小學班級學生人數調降方案」,國小一年級自96學年度起以32人編班,逐年降低1人,至99學年度降至每班29人;另外國小全校未達9班學生51人以上小校,增置教師員額1人;98學年度起實施「國民中學階段精緻國教發展方案」,國中一年級自98學年度起以34人編班,逐年降低1人,至102學年度降至每班30人;另外國中21班以上學校,增置專任輔導教師員額1人。至於學校班級數鼓勵發展國小24班至48班;國中36班至60班『中型規模學校』為主,新設學校則以不超過60班為原則。

『小班小校』政策推行多年,各有其優缺點,但我個人認為,小班政策應該是利多於弊。在我所任教的梅山國小,班級裡有位學生每天從山上搭公車上學,放學再搭公車回山上,原先他就讀太平國小,但是在這樣的小校,每班學生平均只有10人,學生們異質性高(個性、程度十分不同),同儕競爭壓力太小,課業以及基本知能太弱,所以便有少數家長送孩子到鎮上較大型的學校中就讀,希望同儕競爭有利學習的扎根。這便是『小班小校』令人質疑的地方。

不過『小班小校』亦有其優點所在。對學生而言,易於進行補救教學、因材施教、個別輔導,這些都是提昇整體教育品質的必要條件。對教師而言,班級人數過多的話,教師無法照顧到每位學生,教師承受教室內外的「集體秩序」壓力,很難專心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亦阻礙了教師自我成長的時間和精力,使教師專業成長受到衝擊,教學品質受到挑戰。『小班小校』能減少教師沉重的負擔,使教師有能力從事專業成長、從事教育研究、從事課程設計、從事創新教學。

 

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 戴毓玲

 

小班小校的特色是班級人數少、學校班級數少,學生的個別性更能被注意與重視;教師也更能幫助個別學生。

小班小校對於整體學生的成績之成效為何,似乎尚無定論,然而,研究大多支持「小班小校對於弱勢的、不利的學生比較有利」。不論小班小校是否有重要幫助,顯然地,將大班大校改變為小班小校,需要許多經費,成本昂貴。這也引起關於「成本—效益」的考量。不過,在這種政治性或經濟性的考量之外,我們必須將焦點放在「小班小校」的精神,也就是,如果「小班小校」真的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那麼,是什麼元素產生這些幫助呢?

研究發現,學校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在於教師的教學。如果教師多關心孩子、多注意孩子的個別差異、為學習不利學生尋求補救的可能性,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習成效。那麼,儘管政治性或經濟性因素使得學校與班級的規模未能達到小班小校的標準,仍然能有效地幫助學習不利的學生有改善的機會。相反地,如果教師不能使教學適性化、彈性化,學校仍墨守成規、依然抱持舊有的科層管理方式,教室仍是「蛋盒」組織,則儘管是「小班小校」,也無助於學生的學習。

是否實施「小班小校」,隨著少子化,似乎已成為必然的結果,儘管免不了有所謂「廢校」、「併校」的現象,但整體而言,學校班級數減少、班級學生數降低,已是趨勢與事實。現在似乎也是學校教育改變的有利時機,在學生數越來越少的趨勢下,學校改變原有僵硬的科層體制與運作方式;教師的專業自主性獲得解放;教師與教師之間打破「蛋盒」的疆界與隔閡進行協同教學等等,才能在未來的教學環境下發揮「小班小校」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