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

 

徐士翔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郭明堂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的相關情形,並由不同背景變項,探究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台南縣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範圍,採取分層立意取樣方法,抽取1472位四、六年級的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數為1364份,依據受試者在同儕關係問卷、成就動機問卷的回答加以分析。

本研究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與典型相關等方法進行驗證各項假設,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現階段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良好、成就動機則略低。

二、不同性別、年級、教師性別的國小學生,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發現與結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學業成就

 

壹、研究動機

 

大紀元於2009219報導一則「小朋友最煩惱的事  被同儕排擠」新聞。該報指出根據兒福聯盟的調查,孩子煩惱排行榜的前三名依序是「擔心被同儕排擠」、「課業壓力太大」及「缺乏情緒宣洩管道」,而其中的擔心被同儕排擠或找不到歸屬感,已經連續七年都是小朋友生活中最煩惱的事。(大紀元,2009)。學生在學習階段過程中,課業上的壓力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其產生的壓力則會造成學生的困擾。然曾幾何時,同儕之間的關係竟然會比學生的課業還來的讓學生擔憂,由於同儕之間的關係,造成學生無形間的壓力。而這種的壓力使的學生感到困擾,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甚至人格的或是行為的改變。Frey & Rothlisberger1996)曾指出在青少年時期,尤其是男生,同儕已遠遠超過父母為他們提供的社會支持與親密感的主要來源。在研究者一些非正式教學的經驗中,也常在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中,聽到不少與同儕有關的事情,其談話出現的機率甚至還大於學生學業上的討論。因此不禁讓研究者產生疑問,目前國小學生,同儕間的關係與學業成就這兩個因子在他們的成長學習歷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以及影響的程度如何?

學生進入學校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目的則在使學生學習如何學習以及如何生活。人類之所以不斷的進步,是依賴著人類有不斷上進的動機;同樣著,學生的學習要能不斷地增進,也需要仰賴著學生的學習動機。美國前教育部長T. Bell曾經指出:「談到教育時,有三件重要事必須牢記在心:第一是動機,第二也是動機,第三件事還是動機﹗」(秦夢群主編,2005)。學習上的動機,則隨著年代背景不同而有不同學派的學說興起,從早期的心理分析學派、行為學派到認知學派,而最近在動機研究領域中,成就動機是學習動機中被廣為探討與研究的方向。在學校的情境下,成就動機指的是學生期望在學校課業方面表現良好的程度。成就動機是個體為了追求成功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成就動機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成就差異,即使是能力相當或是背景相似的兩個個體,也會因成就動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成就與表現行為(王貞雯,2004)。

學生在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成效如何,則有賴於評鑑。我國課程自從實施九年一貫的教材後,教材與評鑑也朝向多元化,同時注重質與量的評鑑,除了傳統的筆試測驗外,還包括表演、實作、觀察、作業、練習、口試或報告等評鑑方式(林清江、蔡清田,1999)。評鑑的方式隨著課程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來評量,可以有效且具有價值性判斷學生真正的學習。不過,一般為了評定學生測量的預定學習結果,以瞭解「成就目標」的達成程度與「學習方案」的實施情形,並考核學生學習成果,檢視其達成預定「成就目標」的符合程度,基本上還是以學生在學校的學業表現來作為評量。

也因此,研究者以國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想瞭解現階段不同背景的學生,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是否會有所不同?是否會影響其學業成就?以及其影響的程度如何,又是否這些因素有相關性。並針對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現階段的狀況提出具體建議,以供作為學校教學與輔導的依據,並期許有助於國小學生良性的同儕關係建立與發展和成就動機的提昇。

 

貳、人格發展與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相關理論

 

一、人格發展與同儕關係相關理論

    國內學者黃德祥(2000)認為青少年發展理論約略分為六種模式:進化理論、生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社會文化理論,Shaffer認為社會與人格發展主要有四個理論:心理分析論、生物學的觀點、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的觀點(林翠湄譯,1995)。而這些的人格發展與同儕關係相關理論大致可分為生物性的、認知的、社會的與人格發展這幾個層面,生物遺傳學者的焦點著重在生理基因,但卻發現基因與其周遭環境會產生互動行為,因而改變高層次認知的概念,使的行為表徵也跟著改變。現代社會學習論者強調兒童是認知的個體,是主動的訊息處理者,藉由個體與其環境及行為表現三者互動的結果,他們能創造影響他們發展的情境。各種認知觀點則強調個體認知成長、社會認知與社會行為是互有關係,而且是層層相關。經由上述相關理論的歸納與分析,可以發現人格發展與同儕關係相關的理論是一個整體性、連續性的過程,沒有單一個理論就可以完全說明。

 

二、成就動機相關理論

    張春興(1991)認為成就動機在心理學上存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其中有比較重要的三種動機理論,一為追求成功並避免失敗;二為追求成長或表現;三為成功恐懼動機。McClelland認為成就動機可以預測個體對所有成就工作之反應的總體性特質的論點,並指出每個個體的成就動機都是不相同的。Atkinson則強調個體對成功的期望及成功的價值是決定成就行為的重要因素,並指出個體會有「避免失敗的動機」存在,它會使個體逃離挑戰情境,以避免失敗時的尷尬。Weiner結合早期的成就期望與控制觀而發展出新的自我歸因論,認為個體對成就結果的解釋或因果關係的歸因,會影響成就的期望,以及從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中所知覺到的價值。而Dweck成就歸因中的習得無助感說明歸因的模式,會影響兒童在面對曾經失敗時挑戰性工作的動機。最後以強調能力觀為主的成就導向動機理論,視能力是穩定的,而且個體間的成就目標是有所差異性的(林翠湄譯,1995)。

 

參、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及相關研究法,來解答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由於在研究過程中需取得研究對象的學科成績,因為某些因素而不易取得相關資料,因此在抽取樣本時,並非以隨機取樣,而是以立意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九十七學年度就讀於台南縣境內公立國民小學四年級與六年級之學生。依學校規模分為大、中、小型學校,共抽取36所學校,69個班級,總共發出問卷1472份,刪除資料誤填、無填寫與填答不完全問卷後,實得問卷136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66%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有「同儕關係問卷」、「成就動機問卷」、「學科成績登錄表」等三項。同儕關係問卷共42題,分為友誼、社交焦慮、模仿三個層面;成就動機問卷共29題,分成工作取向、自我提昇、自我防衛、逃避取向四個層面;學科成績登錄表是為了方便受試班級的導師填寫學生的學科成績。

四、資料處理統計分析

    本研究是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與典型相關分析考驗研究假設。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現況

    依據受試者在「同儕關係問卷」與「成就動機問卷」上的填答結果,分別對同儕關係的三個層面,以及成就動機的四個層面,進行描述性統計與積差相關分析。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描述性統計摘要表如表1所示:

 

1 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現況分析摘要表

   

 

平均數

標準差

  

題 數

平均數

標準差

   

18

3.74

.67

工作取向

9

3.27

.82

社 交 焦 慮

12

2.59

.72

自我提昇

7

2.57

.82

    仿

12

2.95

.64

自我防衛

8

2.6

.89

  

42

3.41

1.28

逃避取向

5

2.33

.89

 

 

 

 

  

29

2.69

.86

 

    由表1可知,國小學生現階段同儕關係良好,但成就動機則略顯偏低。在同儕關係各層面指標上,友誼的平均分數最高,顯示目前國小學生同儕關係具有緊密、相互的關係,且有親密性與分享性;在成就動機各層面指標上,工作取向的平均分數高於其它層面指標,顯示現今國小學生在意自己知識和技能的增加,重視事物或任務能提供某種的知識或技術予以學習,且也重視自己努力的過程。表2乃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相關係數表。由表中可知友誼與社交焦慮呈現顯著負相關,友誼與模仿、社交焦慮與模仿兩者則為顯著正相關。除了工作取向與自我防衛沒有顯著相關外,且除了工作取向與逃避取向為顯著負相關外,成就動機其它兩兩層面則為顯著正相關。

 

2 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相關係數表

 

友 誼

社交焦慮

模 仿

  

工作取向

自我提昇

自我防衛

逃避取向

  

1

-.243***

.454***

工作取向

1

.468***

.017

-.343***

社交

焦慮

 

1

.275***

自我提昇

 

1

.336***

.081**

   仿

 

 

1

自我防衛

 

 

1

.424***

**P < .01. ***P <.001.

 

逃避取向

 

 

 

1

 

二、不同背景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為了探討不同背景的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情形,研究中的背景包含有性別、年級、學校規模、班級人數、教師性別五個變項。考驗的方法是以這五個背景變項為自變項;國小學生的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為依變項,而學業成就又分為國語、數學、國語+數學平均三個層面,分別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進行考驗與分析。

(一)性別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不同性別之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各層面的差異情形,進行t檢定,其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得知,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在友誼與模仿;工作取向、自我提昇與逃避取向;國語與學業成就上的差異考驗達到顯著水準,且國小女學生在友誼與模仿;工作取向;國語與學業成就層面上顯著高於男學生。國小男學生則在自我提昇與逃避取向上顯著高於女學生。女學生在教育現場上,一般預期因為較用功,因此學業成就也較男學生為佳。此結果亦與邱招婷(2002)、何秋蘭(2003)、劉寶(2003)、郭春悅(2006)、李怡宏(2008)、張家綺(2008)等研究結果相似,這些研究顯示女學生的同儕關係較男學生為佳,且學業成就表現也優於男學生。

 

3 不同性別國小學生之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t檢定分析摘要表

依變項

 

人 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男生

682

3.59

.68

1362

-8.250***

 

女生

682

3.89

.63

 

 

社交焦慮

男生

682

2.55

.69

1362

-1.898

 

女生

682

2.62

.74

 

 

    仿

男生

682

2.89

.63

1362

-3.213**

 

女生

682

3

.66

 

 

工作取向

男生

682

3.21

.8

1362

-3.011**

 

女生

682

3.34

.82

 

 

自我提昇

男生

682

2.63

.84

1362

2.542*

 

女生

682

2.52

.79

 

 

自我防衛

男生

682

2.62

.87

1362

.706

 

女生

682

2.59

.9

 

 

逃避取向

男生

682

2.48

.89

1362

6.231***

 

女生

682

2.18

.86

 

 

  

男生

682

48.17

10.47

1312

-7.063***

 

女生

682

51.83

8.6

 

 

  

男生

682

49.96

9.91

1362

-.14

 

女生

682

50.04

9.59

 

 

學業成就

男生

682

49.07

9.58

1345

-3.800***

 

女生

682

50.93

8.55

 

 

*p <.05.**P < .01. ***P <.001.

 

(二)年級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不同年級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各層面的差異情形,進行t檢定,其結果如表4所示。由表4得知,不同年級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各個層面上皆達顯著差異,且四年級學生在友誼與模仿、工作取向與自我提昇層面上顯著高於六年級學生;六年級學生則在社交焦慮、自我防衛與逃避取向層面上顯著高於四年級學生。此結果亦與何秋蘭(2003)、劉寶(2003)、李怡宏(2008)、張家綺(2008)等研究結果相似,這些研究顯示不同年級的學生,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4 不同年級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t檢定分析摘要表

依變項

 

人 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四年級

643

3.8

.68

1362

3.343***

 

六年級

721

3.68

.66

 

 

社交焦慮

四年級

643

2.52

.75

1299

-3.247**

 

六年級

721

2.65

.68

 

 

   仿

四年級

643

3

.67

1362

2.676**

 

六年級

721

2.9

.62

 

 

工作取向

四年級

643

3.46

.8

1362

7.960***

 

六年級

721

3.11

.79

 

 

自我提昇

四年級

643

2.68

.85

1307

4.508***

 

六年級

721

2.48

.77

 

 

自我防衛

四年級

643

2.54

.9

1362

-2.346*

 

六年級

721

2.66

.87

 

 

逃避取向

四年級

643

2.17

.89

1362

-6.409***

 

六年級

721

2.47

.87

 

 

  

四年級

643

50

9.74

1362

.003

 

六年級

721

50

9.76

 

 

  

四年級

643

50

9.74

1362

.000

 

六年級

721

50

9.76

 

 

學業成就

四年級

643

50

9.16

1362

.001

 

六年級

721

50

9.1

 

 

*p <.05.**P < .01. ***P <.001.

 

(三)學校規模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各層面的差異情形,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表5所示。由表5得知,不同學校規模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各層面上皆未達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賴美雪(2006)、黃量意(2007)等研究結果相似;但與邱招婷(2002)、劉寶(2003)、邱禮仁(2006)等研究有所差異,他們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學校地區的學生,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存在。

 

5 不同學校規模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變異數分析

依變項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2.511

2

1.255

2.788

.062

 

組內

612.932

1361

.45

 

 

 

總和

615.443

1363

 

 

 

社交焦慮

組間

1.107

2

.554

1.075

.342

 

組內

700.869

1361

.515

 

 

 

總和

701.977

1363

 

 

 

   仿

組間

1.497

2

.748

1.802

.165

 

組內

565.25

1361

.415

 

 

 

總和

566.747

1363

 

 

 

工作取向

組間

1.835

2

.917

1.376

.253

 

組內

907.273

1361

.667

 

 

 

總和

909.108

1363

 

 

 

自我提昇

組間

0.844

2

.422

.634

.531

 

組內

905.993

1361

.666

 

 

 

總和

906.836

1363

 

 

 

自我防衛

組間

3.145

2

1.573

2.003

.135

 

組內

1068.508

1361

.785

 

 

 

總和

1071.653

1363

 

 

 

逃避取向

組間

2.271

2

1.135

1.435

.238

 

組內

1076.994

1361

.791

 

 

 

總和

1079.265

1363

 

 

 

 

組間

0.001

2

0

.000

1

 

組內

129501.5

1361

95.152

 

 

 

總和

129501.5

1363

 

 

 

 

組間

0

2

0

.0000

1

 

組內

129496.1

1361

95.148

.

 

 

總和

129496.1

1363

 

 

 

學業成就

組間

0

2

0

.0000

1

 

組內

113440.1

1361

83.351

 

 

 

總和

113440.1

1363

 

 

 

 

(四)班級人數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不同班級人數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各層面的差異情形,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表6所示。由表6得知,不同班級人數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各層面上皆未達顯著差異,而班級人數與自我防衛達顯著水準,因此以Scheffs法作事後比較,得到結果並未達顯著水準。因此,國小學生的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並不因班級人數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6 不同班級人數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變異數分析

依變項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3.373

3

1.124

2.498

.058

 

組內

612.07

1360

0.45

 

 

 

總和

615.443

1363

 

 

 

社交焦慮

組間

.259

3

0.086

.167

.918

 

組內

701.717

1360

0.516

 

 

 

總和

701.977

1363

 

 

 

   仿

組間

.851

3

0.284

.682

.563

 

組內

565.895

1360

0.416

 

 

 

總和

566.747

1363

 

 

 

工作取向

組間

1.21

3

0.403

.604

.612

 

組內

907.898

1360

0.668

 

 

 

總和

909.108

1363

 

 

 

自我提昇

組間

0.609

3

0.203

.304

.822

 

組內

906.228

1360

0.666

 

 

 

總和

906.836

1363

 

 

 

自我防衛

組間

6.252

3

2.084

2.660*

.047

 

組內

1065.402

1360

0.783

 

 

 

總和

1071.653

1363

 

 

 

逃避取向

組間

3.306

3

1.102

1.393

.243

 

組內

1075.96

1360

0.791

 

 

 

總和

1079.265

1363

 

 

 

 

組間

.001

3

0

0

1

 

組內

129501.5

1360

95.222

 

 

 

總和

129501.5

1363

 

 

 

 

組間

.001

3

0

0

1

 

組內

129496.1

1360

95.218

 

 

 

總和

129496.1

1363

 

 

 

學業成就

組間

0

3

0

0

1

 

組內

113440.1

1360

83.412

 

 

 

總和

113440.1

1363

 

 

 

*p <.05

 

(五)教師性別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不同教師性別國小學生在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各層面的差異情形,進行t檢定,其結果如表7所示。由表7得知,不同教師性別國小學生在社交焦慮;工作取向與逃避取向上皆達顯著差異,且在女性教師班級下的學生其工作取向顯著高於在男性教師班級下的學生;在男性教師班級下的學生其社交焦慮、逃避取向顯著高於在女性教師班級下的學生。此結果亦與余宗勳(2004)、林美鳳(2005)等研究結果相似,他們的研究顯示在不同班級教師性別下的學生,其成就動機有顯著差異存在。而國小學生的學業成就並不因教師性別而有顯著差異,這樣的結果或許可破除一些迷思,在國內教育的文化中,總認為有所謂的明星女老師、男老師,由這些老師教導的學生其學業成就表現會比較好。

 

7 不同教師性別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t檢定分析

摘要表

依變項

教師性別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男性

688

3.71

0.66

1362

-1.949

 

女性

676

3.78

0.68

 

 

社交焦慮

男性

688

2.64

0.72

1362

3.016**

 

女性

676

2.53

0.71

 

 

   仿

男性

688

2.96

0.65

1362

.919

 

女性

676

2.93

0.64

 

 

工作取向

男性

688

3.21

0.83

1362

-2.727**

 

女性

676

3.34

0.8

 

 

自我提昇

男性

688

2.55

0.82

1362

-1.048

 

女性

676

2.6

0.81

 

 

自我防衛

男性

688

2.64

0.88

1362

1.371

 

女性

676

2.57

0.9

 

 

逃避取向

男性

688

2.43

0.89

1362

4.277***

 

女性

676

2.22

0.88

 

 

 

男性

688

50

9.76

1362

-.005

 

女性

676

50

9.74

 

 

 

男性

688

50

9.76

1362

-.001

 

女性

676

50

9.74

 

 

學業成就

男性

688

50

9.13

1362

-.003

 

女性

676

50

9.12

 

 

**P < .01. ***P <.001.

 

三、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在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為探討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其學業成就上的差異情形,考驗的方法是以同儕關係三個層面與成就動機四個層面為自變項;學生的學業成就表現為依變項,而學業成就又分為國語、數學、國語+數學平均(學業成就)三個層面,以單因子變異數進行考驗與分析,若整體考驗達.05顯著水準,接著進行單變量的F考驗,若單變量達顯著水準,則採用Scheffs法進行事後比較。

(一)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國小學生的同儕關係與其國語、數學、學業成就的差異情形,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及Scheffs法事後比較,其結果如表8所示。由表中可知同儕關係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且當國小學生的同儕關係傾向於友誼層面時,其國語與學業成就表現顯著高於傾向社交焦慮與模仿層面之學生,且持友誼傾向的國小學生其數學成就也顯著高於社交焦慮傾向的學生。此結果與Wentzel & Galdwell1997)、Guay, Boivin, & Hodges1999)、郭春悅(2006)等研究結果相似,這些研究指出學生的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有相關,且會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表現。

 

8 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依變項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事後比較

  

組間

2057.146

2

1028.573

10.984***

友誼>社交焦慮

  友誼>模仿

 

組內

127444.4

1361

93.640

 

 

總和

129501.5

1363

 

 

  

組間

1608.973

2

804.487

8.562***

友誼>社交焦慮

 

組內

127887.1

1361

93.966

 

 

總和

129496.1

1363

 

 

學業成就

組間

1721.842

2

860.921

10.488***

友誼>社交焦慮

友誼>模仿

 

 

組內

111718.2

1361

82.085

 

 

總和

113440.1

1363

 

 

***P <.001.

 

(二)國小學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上之差異

        國小學生的成就動機與其國語、數學、學業成就的差異情形,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及Scheffs法事後比較,其結果如表9所示。由表中可知成就動機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且當國小學生傾向於工作取向時,其國語、數學、學業成就顯著高於自我防衛、逃避取向的學生;持自我提昇傾向的學生,其國語、數學、學業成就顯著高於逃避取向的學生,且數學也顯著高於自我防衛取向的學生。此結果與Weiner1992)、粱曉毅(2004)等研究結果相似,這些研究指出學生的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有相關,且會影響學生學業成就表現。

 

9 國小學生成就動機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依變項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事後比較

 

組間

9703.589

3

3234.530

36.720***

.000

工作取向>自我防衛

工作取向>逃避取向

自我提昇>逃避取向

 

組內

119797.9

1360

88.087

 

 

 

總和

129501.5

1363

 

 

 

 

組間

9030.924

3

3010.308

33.985***

.000

工作取向>自我防衛

工作取向>逃避取向

自我提昇>自我防衛

自我提昇>逃避取向

 

組內

120465.1

1360

88.577

 

 

 

總和

129496.1

1363

 

 

 

學業成就

組間

9246.022

3

3082.007

40.228***

.000

工作取向>自我防衛

工作取向>逃避取向

自我提昇>逃避取向

 

組內

104194.1

1360

76.613

 

 

 

總和

113440.1

1363

 

 

 

***P <.001.

 

四、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

    因研究者想瞭解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三者之間是否有關係存在,若存有關係則其相關程度如何。因此先以積差相關分析這三者之間是否有顯著的關係,然後再以典型相關分析這三者之間兩兩的相關程度如何。

(一)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相關分析

    10是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積差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由表中可知除了模仿與逃避取向無顯著相關外,其它層面兩兩達顯著相關。友誼、社交焦慮、模仿三個控制變項經由第一、第二、第三典型因素共可解釋國小學生工作取向、自我提昇、自我防衛、逃避取向等四個成就動機總變異量20.713%;而此三個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釋國小學生成就動機總變異量的61.2%。四個成就動機控制變項經由第一、第二、第三典型因素共可解釋國小學生友誼、社交焦慮、模仿三個層面之同儕關係總變異量24.486%。因此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間互有顯著的相關性,它們之間並非是因果關係,而是互相影響的共變關係。

 

10 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成就動機積差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工作取向

自我提昇

自我防衛

逃避取向

社交焦慮

-.117***

.161***

.606***

.314***

  

.449***

.187***

-.127***

-.275***

   仿

.239***

.293***

.224***

.052

控制變項        典型因素

X變項       χ1   χ2   χ3

效標變項        典型因素

Y變項       η1   η2   η3

友誼          .433  .895  -.108

社交焦慮     -.977  .187  -.107

模仿         -.222  .697   .682

工作取向      .314  .931  -.001

自我提昇     -.195  .643   .642

自我防衛     -.941  .328   -.066

逃避取向     -.564  -.287   .533

抽出變異數 .39671  .44075  .16254

百分比

重疊       .15692  .08373  .00421

抽出變異數 .33531  .36752  .18059

百分比

重疊       .13263  .06982  .00468

 

ρ2        .396   .190   .026

ρ        .629*** .436*** .161***

***P <.001.

 

(二)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相關分析

    11是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積差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由表中可知除了模仿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無顯著相關外,其它皆達顯著相關。友誼、社交焦慮、模仿三個控制變項經由第一、第二典型因素共可解釋國小學生國語、數學等二個學業成就總變異量5.784%;而這二個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釋國小學生國語、數學總變異量的7.5%。因此除了同儕的模仿層面與學業成就無顯著相關外,友誼與社交焦慮兩個層面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但它們對學業成就的解釋量並不大。

 

11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積差與典型

相關分析摘要表

 

 

社交焦慮

  仿

 

.215***

-.152***

.000

 

.184***

-.181***

.012

學業成就

.213***

-.178***

.007

控制變項         典型因素

X變項          χ1      χ2

效標變項         典型因素

Y變項          η1     η2

友誼            .847     -.216

社交焦慮       -.677     -.613

模仿            .019     .183

國語           .968     -.252

數學           .894      .448

抽出變異數     .39205    .15206

百分比

重疊           .02556    .00145

抽出變異數    .86775    .13225

百分比

重疊          .05658    .00126

 

ρ2          .065      .010

ρ          .255***   .098**

**P < .01. ***P <.001.

 

(三)國小學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分析

    12是國小學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積差與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由表中可知成就動機四個層面與國語、數學、學業成就皆達顯著相關。工作取向、自我提昇、自我防衛、逃避取向四個控制變項經由第一、第二典型因素共可解釋國小學生國語、數學等二個學業成就總變異量14.423%;而此二個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釋國小學生國語、數學總變異量的17.1%。因此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有顯著的相關,且成就動機對學業成就的解釋量屬於中等關係。

 

12 國小學生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積差與典型相關

分析摘要表

 

工作取向

自我提昇

自我防衛

逃避取向

 

.371***

.132***

-.094***

-.194***

 

.351***

.155***

-.118***

-.173***

學業成就

.386***

.153***

-.113***

-.196***

控制變項         典型因素

X變項          χ1      χ2

效標變項         典型因素

Y變項          η1     η2

工作取向        .955     -.146

自我提昇        .375      .441

自我防衛        -.276    -.452

逃避取向        -.486     .260

國語           .949     -.315

數學           .921      .389

抽出變異數     .34112    .12186

百分比

重疊           .05589   .00088

抽出變異數    .87482    .12518

百分比

重疊          .14332    .00091

 

ρ2          .164      .007

ρ          .405***   .085*

*P < .05. ***P <.001.

 

伍、結論與建議

 

    綜合研究分析結果與討論,本研究可歸納出下列結論並提出建議:

一、研究結論

(一)現階段國小學生同儕關係良好,且傾向於友誼層面;成就動機則略顯偏低,且傾向於工作取向。

(二)不同性別、年級、教師性別的國小學生其同儕關係、成就動機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同儕關係、成就動機的國小學生,其學業成就有顯著差異。

(四)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學業成就有顯著相關存在。

二、建議

(一)對學校與教師教育輔導的建議

1.培養學生同儕關係的友誼層面,及工作取向的成就動機。

2.注意學生性別、年齡上的先天差異與後天情境。

3.提供學生學習的楷模對象。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1.將研究對象就讀學校區域擴大。也就是說選取不同的縣、市,或選擇同縣、市但鄉、鎮、市都市化、偏遠化程度明顯的學校,以利於學校地區與規模區分。

2.將影響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納入家庭父母、社經或文化等因子,以充分其研究結果與探討。

 

參考文獻

 

大紀元(2009219)。小朋友最煩惱的事  被同儕排擠。大紀元報。2009219,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2/19/n2435463.htm

王貞雯(2004)。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怡宏(2008)。影響台東縣國小學童成就動機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余宗勳(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何秋蘭(2003)。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翠湄譯(1995)。Shaffer, D. R.原著。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林清江、蔡清田(1999)。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之共同原則。師大校友,2954-10

林美鳳(2005)。高中生的人格特質、成就動機與社會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邱禮仁(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秦夢群(主編)(2005)。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綺(2008)。彰化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係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量意(2007)。國小學童數學學習策略、數學焦慮與數學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粱曉毅(2004)。國民中學學生教導型組織理念與成就動機及助人行為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美雪(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Frey, C.U., & Rothlisberger, C. (1996). Social support in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5, 17-31.

Guay, F., Boivin, M., & Hodges, E. V. E. (1999). Predicting chang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odel of peer experience and self-system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1(1), 105-115.

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Wentzel, K. R., & Galdwell, K. (1997). Friendships, peer acceptance, and group membership: Relations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 Child Dvelopment, 68(6), 119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