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擇偶情境的擇偶偏好之比較及其性別差異

 

 

 

 

張榮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陳政詮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育學系 研究所碩士生

摘 要

本研究以演化論、交換理論與婚姻市埸理論為基礎,以奇摩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資料為樣本,透過身高、年齡、學歷三種擇偶門檻,來比較在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並探討其於性別及年齡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1)在以結婚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不管男女,擇偶門檻都是最嚴苛的。(2)男性在以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比起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在擇偶門檻上會有較嚴苛的要求;女性卻正好相反。(3)男性在以結婚、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對年齡下門檻的要求都高於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女性則會視不同的擇偶情境而調整擇偶門檻。

上述結果(a)符合演化心理學中的「親職貢獻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此為Trivers1972)根據性擇理論所衍生出來的,Trivers認為男女擇偶偏好明顯差異的最基本原因,即對後代子嗣付出較多的性別(女性),愈會挑剔性交配對象(林秋萍,2002)。亦驗證了Fisher(1930)「生育潛能價值」 (reproductive value)的概念:因為年齡與生育能力的負相關男女有別,男性的生育潛能價值較不會隨著年齡而顯著下降,女性則會顯著下降。由於男性的長期性策略是以繁衍為目的,所以必須確定女性高的生育能力(fertility)及生育潛能價值,因此年輕貌美是男性的最愛。又因為女性比男性較不能接受沒有負擔、互不相識性愛,所以女性在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中設定了較低的門檻,而男性在以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由於涉及性策略,因此比起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會有較高的擇偶門檻。(b)然而過去相關研究沒有考慮到現今社會越來越晚婚的趨勢,甚至是不結婚、不生子,這對男女雙方在擇偶門檻上勢必有所影響;另外對於三種不同擇偶情境的界定,也因個人解讀、認知而有差異,亦是影響擇偶條件設定的因素之一。

本文結果的:女性在學歷門檻的要求上高於男性;隨著年齡的增加,不管男性或女性,其擇偶門檻未見顯著調降,可加入交換理論(例如,社經資源差異與擇偶偏好有相關)與婚姻擠壓理論(例如,不同年齡層男女的可婚對象有差異)來做更全面的分析,以驗證演化論中有關男女擇偶偏好的看法和婚姻市場理論中有關在不同擇偶情境下調整擇偶偏好的解釋。

 

 

關鍵詞:擇偶偏好、性擇、婚姻市場

 

 

 

壹、前言

 

每個人對於交往對象所開出的標準,不盡相同,有人是外「貌」協會的會員,注重對方的身高、臉蛋、身材等外在條件;有人則說看順眼就好,兩人相處得來最重要。有人希望對方事業有成、經濟基礎穩定;有人希望對方學識淵博、幽默風趣、溫柔體貼。男女雙方在設下這些擇偶條件的同時,勢必已經考量過自身的條件以及設定在何種交往關係,若是論及婚嫁,才較會考慮「門當戶對」,畢竟「麻雀變鳳凰」的機會不是人人都有,因此個人自身的條件及不同的擇偶情境會影響其擇偶偏好,男性與女性的擇偶偏好也有所差異。

兩性的交往,關係可以分為很多種,本研究採用「奇摩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資料做為樣本,在網站內的交往關係分為:談心好友、男女朋友、結婚對象、單純筆友、純情邂逅、親密關係、同好搭檔、其他友誼以及不拘。一段戀情的發展,通常是從朋友開始,然後逐漸變成情人,再經由一段時間的觀察與交往,最後互許終身、步入結婚禮堂。常聽人家說「娶妻要娶賢」,可見男性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是較仔細、慎重的,不再只要有天使的臉孔或魔鬼的身材而已,還要考慮對方的內涵,是否賢慧?是否勤儉?是否能相夫教子、伺候公婆...?有較多的條件需要兼顧、考量,女性亦是如此,在選擇結婚對象時,其擇偶門檻會較其他擇偶情境來得嚴苛,畢竟這是一輩子的伴侶,總會希望能有幸福美滿的未來。

由於網路的發達及便利,造就了許多的「速食愛情」,有人只是希望有個伴相陪;有人想找一夜情,以滿足自身的欲望;也有人厭倦了婚姻、家庭,想要嚐嚐外遇的刺激,透過真真假假的網路世界,尋找適合的交往對象。每個人在選擇不同的交往關係時,是否會採取不同的策略?是否會調整其擇偶偏好?而男、女在面對相同的擇偶情境時,其擇偶偏好是否有所差異?

本研究希望藉由「奇摩交友網站」的資料,透過統計、分析,來探討男性、女性的擇偶門檻,並比較在不同的擇偶情境中,男性、女性的擇偶偏好有何調整及不同。

 

 

 

 

貳、文獻回顧與探討

 

不管男性、女性,對於其交往對象都有一定的擇偶偏好,而此擇偶偏好,會因自身的條件(如性別、年齡、身高、學歷、收入等)不同而改變;另外也會受到擇偶情境的影響,設定在不同的擇偶情境會有不同的擇偶偏好。過去的文獻顯示,有關擇偶的研究約略區分為兩大類,即婚姻市場結構的研究與擇偶偏好的研究。本文探討的重點在於擇偶偏好如何受不同擇偶情境及自身條件而改變,及其男女差異。

張榮富(2006)提到有關擇偶偏好的年齡及性別差異的研究主要涉及有兩個學科領域,即演化心理學中的性擇理論與社會人口學中的婚姻擠壓理論。分述於下:

一、演化心理學之性擇理論

男女擇偶偏好有明顯差異的最基本原因是演化的性擇造成的,在演化論中「性擇」意指任何能夠讓生物體配對成功的特徵,不論是透過吸引伴侶或是威脅對手(Barber,1995)。而根據性擇理論中的「親職貢獻理論」[1](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Trivers, 1972, 1985 Symons, 1979, 1990),男女擇偶是以子嗣傳佈的極大化為前題,男女天生因生殖構造的差異,而造成對傳遞基因與繁殖後代最少投資量(minimum parental investment)多寡的差異,是男女擇偶偏好互異的根本原因。

女性在繁殖下一代時因生育數量(卵子個數)、時間(懷胎十月)與年齡的受限,故女性的生育投資比男性大,是故女性無法如男性般大量播種,使自己的後代衆多以利基因流佈。因此女性子嗣傳佈極大化之性擇策略較男性「重質」。即女性在擇偶時會比較挑剔,目的在使每一個後代能擁有優秀的基因與豐富的物質資源得以順利存活並增加競爭力。若就擇偶門檻而論,除年齡與外貌等少數擇偶項目之外,女性在大多數項目上有比男性更嚴格的門檻(莊耀嘉,2002Kenrick, Groth, Trost, & Sadalla, 1993)。而男性因對後代子嗣付出較少且可大量播種繁殖後代,性擇策略較女性「重量」,因此只在少數幾個擇偶項目上較為嚴格。由於男性的長期性策略是為了繁衍的目的,必須確定女性高的生育能力(fertility)及繁衍價值(reproductive value)。所以年紀輕及外貌美是男性的最愛,相對於男性對年齡的擇偶偏好,女性則是對於經濟資源、良好財務預期、高社經地位的偏好較為顯著(李元墩、鄭瓊月,1995)。此理論與Fisher(1930)「生育潛能價值」 (reproductive value)的理論相符合。KenrickKeefe1992)的實証研究顯示,在設定擇偶的年齡門檻時,(1)男性對異性的年齡門檻,不論是低門檻或高門檻,都設定的比女性低,也就是男性比女性喜歡比自己年輕的異性。(2)這個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更加明顯,即男人年齡愈大愈會比女性偏好比自己年輕更多的異性。

擇偶偏好除討論性別差異外,學歷也是影響擇偶的重要因素。張榮富(2004)以比較欲求區與相配區的差異,証實學歷由大專增高至大學甚至碩士,對男性的結婚機會有正面影響(因為男性擇偶機會的大小較受限於自己的擇偶資源的高低),而對女性而言有負面影響(由於女性隨自已學歷與所得的增高而提高擇偶門檻,以致於符合條件的男性太少)。

二、人口學之婚姻擠壓理論

婚姻擠壓理論中(marriage squeeze),認為性別比例或男女社經資源差距是一種對婚姻市場的結構性限制 (marriage market structural constraint),不但影響結婚機會的限制,還有可能影響到擇偶偏好的調整 (Staples, 1985; Spanier & Glick, 1980)

South (1991) 根據交換理論得出,性別比例或男女社經資源的差距會促使處於擇偶劣勢(較少可婚對象)的個人或群體放寬擇偶偏好即為交換理論。因此擁有相似社經背景的人們容易傾向互相結婚,在於他們拒絕與比自己資源少的人結婚。反之,擁有較小社會性資源的人,即在婚姻市場裡帶有較低被需求或不合乎多數人標準的個體,其擇偶合格域則較小。為了能擴展他們的結婚機會,他們多會表達出較大的意願跟自己屬性(attribute)不相似的人結婚,以增加可選擇異性的人數。

South在交換論的基礎上延伸出婚姻擠壓理論,婚姻擠壓理論多把性別比例或性別資源差距視為一種對婚姻市場的結構性限制 (marriage market structural constraint),但在八零年代中期開始有研究注意到,性別比例或社會性資源男女的差距或許不只影響結婚機會的限制,還有可能影響到擇偶偏好的調整(e.g., Spanier & Glick, 1980 Staples, 1985)

以上理論張榮富(2006)將之分成兩類。演化論者强調的是男女偏好先天上的根本差異,擇偶偏好的性別差異是演化中子嗣傳佈極大化原則與男女生殖策略不同所形成的,其稱之為「先天論」。反之,社會人口學者對天性上的擇偶偏好如何形成及男女差異多未深論,常以某種擇偶偏好假設(例如,同質性擇偶偏好)為其立論的前提。其立論的重點在於,個人因人口比例或社會資源不同,面對擇偶劣勢時,如何調整其原先的擇偶偏好以擴大結婚機會,其稱之為「調整論」(引自唐玉蟬,2007)。

 

 

参、理論架構與實證設計

一、理論架構        

本文依婚姻市場、交換理論與擇偶偏好理論來分析:從婚姻擠壓的角度來看,隨著年齡的增加,理論上對擇偶門檻勢必會有所調整,並比較男女在不同擇偶情境中對擇偶門檻的調整為何?不同的擇偶情境意味著不同的交往目的,從交換理論來看男女是否因交往目的不同而改變其擇偶偏好?再以性擇因素來看,女性對於擇偶對象的門檻要求,相較於男性應該是較嚴苛的,但在不同的擇偶情境中是否也是如此?研究者以奇摩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資料為樣本,透過身高、年齡、學歷三種擇偶門檻,來比較在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並探討其於性別及年齡上的差異。

(一)擇偶門檻

在過去有關擇偶偏好的研究中,擇偶門檻(mate selection threshold)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其為衡量擇偶偏好的最重要指標。擇偶門檻是指人們對某一擇偶特徵(trait),例如年齡、身高、學歷…等,的最低(或最高)的可接受水準。在過去的研究中,一般是指低門檻,但有某些項目(例如年齡),高門檻反而是比較重要的。當異性的擇偶特徵超過此一最低水準(低門檻)時,此一異性才有被考慮成為潛在結婚對象的可能。擇偶門檻也是人們在表述其擇偶偏好時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不論正式或非正式的婚友介紹時,當事人表達其擇偶偏好時,通常先由社會性擇偶項目的擇偶門檻開始要求起,例如要求異性年齡不超過30歲,學歷在大學以上等。而婚友社或網站上的數據性資料,擇偶門檻常是參加者被要求要一定要填寫的項目。

 

二、實證設計

    本研究是以網路上的交友網站「奇摩交友」,做為研究的資料來源。研究對象設定為年齡20歲以上男女,藉由奇摩交友網站中會員資料如年齡、生日、血型、信仰、身高、體重、學歷、理想對象的要求等加以分析、統計。以身高、年齡、學歷三種擇偶門檻,來比較兩性在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並探討性別上的差異。

 

(一)奇摩交友網站

   雅虎奇摩已是台灣網路流量最大的網路平台,而他旗下的奇摩交友會員數更突破一百五十萬,已超越LOVE_MATCH的五十萬會員數。網站裡的一些貼心功能除了能讓男女雙方互動更愉快,也能讓男女雙方更容易找到理想中的對象。

 

                                         

 

圖(一)

圖(一)是奇摩交友網站的個人基本資料頁面,欲成為交友中心的會員於網站上報名之後,經過資格審核後,便可以登錄為會員,會員必須製作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生日、血型、學歷、職業、及婚姻狀況等。

 

 

 

                                      

圖(二)

 

圖(二)是網友成為會員後,即可設定擇友條件,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交往關係、婚姻狀況、外型及信仰限制。對於對象的要求嚴格與否取決於擇友者自己選擇的項目多寡,當輸入要求的項目後,所出現的對象資料便是只有符合你所要求的條件的人。本研究蒐集的樣本,便是填入年齡限制、身高限制、學歷要求及交往關係的擇友者。

 

(二)樣本取樣的分類

 

奇摩交友網站欲設定的擇友條件中,交往關係有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談心好友、單純筆友、男女朋友、同好搭檔、其他友誼、不拘等九類可供選擇,撇開不拘因為太籠統了無法列入分類,而取其中的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類來討論,每一類依年齡分20293039二個階段,每個階段各取400樣本,男、女各取400。如下表:

 

       年齡

模組

2029

3039

純情邂逅

400

400

親密關係

400

400

結婚對象

400

400

表(3-1

   

為了探討男性、女性在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這三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本研究將此三種擇偶情境說明如下:

1.純情邂逅:是三種情境中最沒有負擔的交往關係,就像朋友一樣,合則聚、不合則散。

2.親密關係:男性、女性在交往關係中,希望與交往對象能有更近一步的親密接觸,能 

            滿足彼此的性慾或肉體上的需求,屬於短期性交往。

3.結婚對象:希望可以找到未來值得依靠、並且能夠共度人生的伴侶,屬於長期性交往。

  

(三)取樣規則說明

為了本研究的準確性,必須明確的分類出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大類的樣本,以便釐清三個階段的擇偶偏好,所以在分類過程中必須把每個模組獨立,舉例說明如下:如何分類到純情邂逅

奇摩交友 交友分類 交友關係 純情邂逅 開始分類

例一:網友勾選的交往關係是談心好友、純情邂逅、同好搭檔,就可分類到模組純情邂逅樣本雖然勾選了三個選項,不過談心好友與同好搭檔並不在我們取樣範圍內,所以仍歸類到純情邂逅

例二:網友勾選的交往關係是談心好友、親密關係、單純筆友、純情邂逅,由於兩個模組都勾選了,同一個人會重複在模組親密關係與純情邂逅裡,所以此樣本不採用。

其他兩個模組親密關係、結婚對象的分類也同上,如此一來就可以清楚的劃分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類的模組,確保研究的準確性。

 

(四)取樣步驟

    以樣本純情邂逅來做示範:

步驟一:進奇摩交友首頁  步驟二:交友熱門分類搜尋

步驟三:尋找交友關係 步驟四:純情邂逅

步驟五:選擇女性或男性→開始

 

(五)樣本取樣

    表(3-2)中以女性2029歲為例,依交往關係深淺分為三種層級,由上而下依序是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由左向右依序是年齡、身高、年齡上門檻、年齡下門檻、身高下門檻與學歷,分別算出平均值與標準差。以下舉年齡為例說明數據如何算出,交往程度是純情邂逅且年齡是2029歲的女性,先將這些人每一筆的上門檻數值扣除他們原本填寫的年齡,算出他們每個人要求的上門檻與他們自身年齡的差,全部相加後,接著除以總樣本人數,算出來的便是他們的平均年齡上門檻。舉例:

女性,交往關係-純情邂逅,年齡-24歲,要求的年齡門檻是21-30歲。

30歲代表她要求的年齡上門檻,30-24=66代表與她年齡的差距,當研究者把所有樣本的這一部份資料計算完後,累加起來的數值為2859,其平均值便是2859/400(樣本人數)7.15(平均年齡上門檻)。身高下門檻、年齡下門檻皆可以此方式統計出來。

而在學歷上的設定,理想對象的最低教育程度一欄上可填選的項目有:國中以下、國中、高中/職、大學/大專、碩士、博士與不拘,共7個選項。因此我們將學歷以下列方式轉換成統計值,凡是要求理想對象的最低學歷高於樣本本身學歷一個等級,以+1表示,高二個等級以+2表示,反之,低一個等級以-1表示,低二個等級以-2表示,學歷一樣給0,當樣本在學歷上填寫「不拘」時,則此樣本不被記錄、統計。統計結果若數值平均為正,便代表此組對於對方的學歷要求嚴苛,數值越高,限定越嚴;反之,若是數值為負,則樣本對於此項要求較為寬鬆。

 

 

 

   表(3-2)女性樣本20~29

 

女性

 

 

年齡

身高

年齡上門檻

年齡下門檻

身高下門檻

學歷

 

20

 

 

 

 

29

純情邂逅

平均值

標準差

24.19

2.81*

161.71

5.07*

7.15

3.51*

-0.59

2.59*

8.95

6.01*

-0.15

0.45*

親密關係

平均值

標準差

24.24

2.84*

162.47

5.61*

6.90

4.07*

-0.73

2.59*

7.47

6.90*

-0.10

0.50*

結婚對象

平均值

標準差

24.89

2.82*

160.87

4.92*

8.19

3.71*

0.35

2.20*

9.21

5.49*

-0.02

0.35*

 

 

 

 

 

 

肆、研究結果分析

 

    經由第三章中的取樣步驟及樣本取樣,本研究將其統計、整理為附錄表(一)、表(二),並針對此二表加以討論、分析。為避免對數字的解讀產生誤解,特別說明:「表中的各組數據,是相對而言有意義,數字本身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它只有在不同年齡層、不同擇偶情境、及男女不同性別間比較時才有意義」。

 

第一節  以擇偶門檻分析

針對附錄表(一)、表(二),就三種不同的擇偶門檻來探討不同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為了方便說明,以下將純情邂逅以A組表示、親密關係以B組表示、結婚對象以C組表示:

一、年齡門檻

    年齡部分主要以年齡下門檻來看,與自身年齡相差越多(即比自己小很多)代表擇偶門檻越不嚴苛,反之則是標準越嚴苛。

 ()女性

2029歲、3039歲年齡上門檻都是C組的數值最高,這可與交換理論相互驗證。交換理論可以解釋為婚姻是男女資源的交換以使個人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例如,男性以他們的社經資源交換女性的性與家務 (Schoen, Wooldredge, & Thomas, 1989)。因此,女性對於配偶的社經地位上考慮較多,較年長的男性會讓人聯想到事業有成已經累積一些資產,身體已經發長成熟所以體格更強壯,相較於年輕小子會讓女性產生較多安全感。至於年齡下門檻亦是C組數值最高,符合上述理論(若為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時,女性會希望對方的年齡大於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過了30歲以後, C組在年齡下門檻的數值下修為負數(也就是可以接受年紀比自己小的男性為結婚對象),可見婚姻市場的擠壓,造成女性對擇偶偏好的調整。另外A組及B組的年齡下門檻在不同年齡層皆為負數,顯示女性在非結婚對象的情境中,較能接受年紀比自己小的異性。其中B組的數據又小於A組,可見若設定對象為進一步發展成親密關係時,則女性希望交往對象年輕一點。

 

 

女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年齡上門檻

7.15

6.90

8.19

7.13

7.35

7.89

年齡下門檻

-0.59

-0.73

0.35

-1.86

-2.01

-1.28

表(4-1

 ()男性

從年齡門檻可看出,不論哪個年齡層,男性在門檻的設定上相當符合「生育潛能價值」 (reproductive value)的概念。因為年齡與生育能力的負相關男女有別,男性的生育潛能價值較不會隨著年齡而顯著下降,女性則會顯著下降。因此男性所偏好的並非只是「年輕」,而是和生殖能力有關。女性生育能力受限於年齡,35歲以上女性受孕力是20幾歲女性的一半,所以幾乎所有男性都希望擇偶對象年紀比他小,且男性年齡大小,影響擇偶時的年齡偏好。男性對異性的年齡門檻,不論是下門檻或上門檻,都設定的比同齡女性所設定的低。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年齡越大,不論在何種擇偶情境中(ABC三組)所希望的對象都是越年輕。

男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年齡上門檻

0.32

1.44

1.59

-1.38

-0.17

-1.26

年齡下門檻

-5.65

-5.51

-4.80

-10.63

-10.65

-9.41

表(4-2

比較男女年齡增加而調降年齡下門檻的幅度,可以發現女性雖然有向下調降,但幅度不大;男性則明顯的隨年齡增加大幅調降年齡下門檻。由於生育力是男女先天擇偶偏好的核心,女性生育力三十歲以後開始大幅下滑,而男性則約為四十歲以後,不過生育力隨年齡而下滑的速度,仍是女性較大。年過四十之後,女性很難再生育,而男性縱使年過六十,仍有可能使配偶懷孕。由於女性生育能力下滑的年齡早且隨年齡的增加而下滑的速度亦大於男性,因此男女年齡增加而調降年齡下門檻的幅度差異甚大。此結果不僅符合「親職貢獻理論」中因為年長男性擁有較多的社會經濟資源,所以可提供女性後代的存活率與競爭力的解釋;也符合「交換理論」中,男性以社經資源來交換女性的性與家務的論述(唐玉蟬,2007)

 

二、身高門檻

    身高部分主要以身高下門檻來看,與自身身高相差越多(即比自己矮很多)代表擇偶門檻越不嚴苛,反之則是標準越嚴苛。

()女性

從數據中可看出,不論哪個年齡層都是B組的數值最低,因為女性對逢場做戲、不牽涉感情、與不用負責的性關係較不感興趣,所以在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中對身高門檻較不要求。C組數值最高,A組次之,由於兩組之間的數字差距都很小,所以可以知道女性在AC兩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對身高門檻的要求條件一致,儘管女性喜愛比自己高的男性,但是平均身高的男性仍為主要選擇(Symons 1987)。由數據可看出女性在以結婚作為考量的前提之下,會提出較嚴苛的擇偶門檻,目的在使每一後代有優秀的基因與豐富的物質資源。

女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身高下門檻

8.95

7.47

9.21

8.63

6.83

8.85

表(4-3

()男性

從身高下門檻的數據上可以看出,不論在何種擇偶情境中,隨著年齡的增加,男性會調高身高下門檻。以台灣樣本的研究也發現,影響身高下門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為男女自己的身高,身高也會影響畢業後結婚速度的快慢並且存在著男女差異(張榮富,2005)

男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身高下門檻

-18.88

-18.12

-17.87

-17.07

-17.08

-16.78

表(4-4

三、學歷門檻

學歷部分若數值為正,便代表此組對於對方的學歷要求嚴苛,數值越高,限定越嚴;反之,若是數值為負,則代表要求較為寬鬆。

 

()女性

2029歲是C組的數值最高,符合「親職貢獻理論」,即:結婚對象的擇偶門檻會較嚴苛。然而在3039歲,則是A組數值最高,這與人口學中的婚姻市場理論相吻合,由於隨著男女年齡的增長,婚姻市場的大小將產生改變,男女因此面臨不同的擇偶機會縮小的壓力,因而調整其原先的擇偶偏好 (e.g., South, 1991)。所以女性在30歲以後,為了尋找結婚對象,會調降學歷門檻,以增加結婚機會。

女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0.15

-0.10

-0.02

0.01

-0.14

-0.10

表(4-5

 

()男性

在不同年齡層都是C組的數值最高,符合「親職貢獻理論」。從數據中可看出,隨著年齡的增加,不論是何種擇偶情境,擇偶門檻都會跟著調降,符合「婚姻擠壓理論」。

男性年齡

20~29

30~39

擇偶情境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純情邂逅

親密關係

結婚對象

 

-0.60

-0.45

-0.42

-0.63

-0.69

-0.62

表(4-6

多數台灣男女在學歷與所得門檻上有男高女低的現象(e.g., 蔡淑玲,1994;楊靜利、李大正與陳寬政,2004)。女性之學歷與所得門檻設定至少同自己的學歷與所得一樣高;男性所設的學歷與所得門檻常比自己低,顯示男性傾向於往下尋找條件較低於自己的對象。然而從本研究數據結果看來,不完全符合此一論點,男性對擇偶對象的學歷要求幾乎與自身一樣高,而女性對擇偶對象的學歷要求似乎可較低於自身的學歷,可能的解釋:1.由於女性的擇偶對象幾乎都是年紀比自己大的男性,因此在人生經歷及生活體驗上,都能以長者之姿照顧、呵護女性,因此學歷低於自身也無妨。2.由於本研究樣本取自於交友網站,本身在樣本取樣上便有一定的限制,此一結果只是以這些樣本所歸納、統計而得出的數字,無法完全代表全體。

 

第二節  以擇偶情境分析

 

一、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

()女性

從表(4-7)中的數字可以看出,在以結婚為前提的擇偶情境中,對學歷、身高、年齡的要求都高於其他兩組(其中身高要求與純情邂逅之擇偶情境一致),符合「親職貢獻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即對後代子嗣付出較多的性別,愈會挑剔性交配的對象(林秋萍,2002)。女性在擇偶上較男性挑剔、謹慎(莊耀嘉,2002Kenrick, Groth, Trost, & Sadalla, 1993),性行為策略「重質」,目的在使每一後代有優秀的基因與充實的生長資源,以提升自己後代的存活率與競爭力。

()男性

男性在以結婚為前提的擇偶情境中,對學歷、身高、年齡的要求都高於其他兩組,而在年齡這項擇偶門檻考量到女性的生育年齡,也就是不能比自己小太多(平均約小7.1),符合「生育潛能價值」 (reproductive value)的概念。男性所偏好的並非只是「年輕」,而是和生殖能力有關,必須確定女性擁有高生育能力(fertility)及繁衍價值(reproductive value),才能作為結婚對象。

由表(4-7)、表(4-8)的結果可以得知在以結婚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不管男、女,對於三種擇偶門檻都是最嚴苛的。

 

二、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

()女性

此擇偶情境對學歷、身高、年齡門檻的要求都是最低的,由於女性較無法接受沒有負擔的、互不相識的性愛,因此會選擇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者,大多對擇偶門檻較無嚴格的限制或要求,因為不涉及婚姻和生育後代,所以不需考慮太多,只要能享受親密關係即可,因此對於年齡門檻的要求相對較低,也就是擇偶對象要年輕、體力好,能滿足女性親密關係需求者。

()男性

    在心理學上有些證據顯示:男性擁有較高的性慾,對逢場做戲、不牽涉感情、與不用負責任的性關係較有興趣,男性比女性更能接受沒有負擔的、互不相識的性愛,且較會把與不同伴侶做愛當成極為誘人的念頭。男性的放肆以及女性(相對的)的含蓄,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天生的。雄性對性的洞察力的確很弱,弱到他們會去追求不是雌性的東西[2]。因此選擇此情境的男性,對於年齡門檻的要求相較於結婚對象是較低的,希望交往的對象年輕、貌美,以滿足其對親密關係的需求。然而此情境的男性,對於年齡門檻的要求仍是高於純情邂逅之擇偶情境的,若年齡與自身差異太大,對親密關係的追求是有所妨礙的(至少交往對象不能是未成年少女)。

    由表(4-7)、表(4-8)結果可以看出,男性在以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比起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會有較嚴苛的擇偶門檻要求(因為涉及性策略);女性則相反。

    Li(2002)Kenrick(2006)提出:男性理想的長期配偶需要外表出眾,而女性理想的長期配偶需要社會地位較高,兩性理想的短期配偶必須外表出眾。其次,兩性所投射出的理想自我與潛在配偶偏好的特性一致,研究發現,長期性交往條件下,男性需要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女性需要外表出眾,短長期性交往條件下,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外表出眾,評價潛在配偶的機制與評價現有配偶的機制可能是兩種受到選擇的不同的心理機制。此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合,在結婚對象擇偶情境(即長期性交往)中,女性較注重交往對象的社會地位,而男性則愛好年輕貌美的對象。而在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即短期性交往)中,則男女雙方都重視交往對象的外貌、年齡。由此可見在擇偶過程中,不管男性、女性都會依據自身條件及交往目的而調整擇偶條件。

 

三、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

()女性

對女性而言,在進入婚姻狀態前的交往對象,會變成日後終身伴侶的機會其實滿大的,因此純情邂逅擇偶情境對學歷、身高兩種擇偶門檻的要求,與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差異不大,至於對年齡的要求則較結婚對象擇偶情境較年輕些,因為畢竟未到婚姻階段,因此先放寬條件尋找對象,經由邂逅、交往後,在從中挑選適合結婚的對象,或者純粹是想認識、交朋友為目的,故對年齡的要求低於結婚對象。

 

()男性

    由於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不涉及親密關係,也不見得會是結婚對象,因此男性對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在身高或年齡門檻上,其要求都是最低的,純粹是以交朋友的心態選擇交往對象,與女性大不相同。

 

 

女性

純情邂逅(A

親密關係(B

結婚對象(C

擇偶門檻

學歷

身高

年齡

學歷

身高

年齡

學歷

身高

年齡

20-29

-0.15

8.95

-0.59

-0.10

7.47

-0.73

-0.02

9.21

0.35

30-39

0.01

8.63

-1.86

-0.14

6.83

-2.01

-0.10

8.85

-1.28

平均

-0.07

8.79

-1.23

-0.12

7.15

-1.37

-0.06

9.03

-0.47

表(4-7

 

 

 

 

男性

純情邂逅(A

親密關係(B

結婚對象(C

擇偶門檻

學歷

身高

年齡

學歷

身高

年齡

學歷

身高

年齡

20-29

-0.60

-18.88

-5.65

-0.45

-18.12

-5.51

-0.42

-17.87

-4.80

30-39

-0.63

-17.07

-10.63

-0.69

-17.08

-10.65

-0.62

-16.78

-9.41

平均

-0.62

-17.98

-8.14

-0.57

-17.6

-8.08

-0.52

-17.33

-7.11

表(4-8

 

 

 

第伍章  結論

本研究以奇摩交友網站的個人檔案資料為樣本,透過不同擇偶門檻,來比較在純情邂逅、親密關係、結婚對象三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並探討其於性別及年齡上的差異。

 

一、從擇偶門檻來分析不同的擇偶情境中之擇偶偏好

 

1、年齡門檻

女性對年齡的要求會隨著擇偶情境的不同而調整:若為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時,會希望對方的年齡大於自己,在非結婚對象的情境中,較能接受年紀比自己小的異性,若設定對象為親密關係時,則女性希望交往對象年輕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過了30歲以後,在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中,數值下修為負數,可見婚姻市場的擠壓,造成女性對擇偶偏好的調整。

男性在年齡門檻的設定上設定的比同齡女性還低。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年齡越大,不論在何種擇偶情境中所希望的對象都是越年輕。

比較男女年齡增加而調降年齡下門檻的幅度,可以發現女性雖然有向下調降,但幅度不大;男性則明顯的隨年齡增加大幅調降年齡下門檻。

 

2、身高門檻

女性在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中對身高門檻較不要求,而在其餘兩種不同的擇偶情境中對身高門檻的要求條件一致,儘管女性喜愛比自己高的男性,但是平均身高的男性仍為主要選擇。男性不論在何種擇偶情境中,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調高身高下門檻。

 

3、學歷門檻

2029歲的女性在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時門檻會較嚴苛,然而在3039歲,則是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數值最高,所以女性在30歲以後,為了尋找結婚對象,會調降學歷門檻,以增加結婚機會。

男性在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時擇偶條件最嚴苛,隨著年齡的增加,不論是何種擇偶情境,門檻都會跟著調降。

從本研究數據結果看來,男性對擇偶對象的學歷要求幾乎與自身一樣高,而女性對擇偶對象的學歷要求似乎可較低於自身的學歷,可能的解釋:1.由於女性的擇偶對象幾乎都是年紀比自己大的男性,因此在人生經歷及生活體驗上,都能以長者之姿照顧、呵護女性,因此學歷低於自身也無妨。2.由於本研究樣本取自於交友網站,本身在樣本取樣上便有一定的限制,此一結果只是以這些樣本所歸納、統計而得出的數字,無法完全代表全體。

 

二、從擇偶情境來分析男女之擇偶偏好

 

1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

女性在以結婚為前提的擇偶情境中,對學歷、身高、年齡的要求都高於其他兩組(其中身高要求與純情邂逅之擇偶情境一致);男性在以結婚為前提的擇偶情境中亦是如此,從本研究結果可以得知在以結婚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不管男、女,對於三種擇偶門檻都是最嚴苛的。

 

2、親密關係的擇偶情境

女性在此擇偶情境中對學歷、身高、年齡門檻的要求都是最低的;然而此情境中的男性,對於年齡門檻的要求則高於純情邂逅之擇偶情境。

    男性在以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比起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會有較嚴苛的擇偶門檻要求(因為涉及性策略);女性則相反。由此可見在擇偶過程中,不管男性、女性都會依據自身條件及交往目的而調整擇偶條件。

   

3、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

女性在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中對學歷、身高兩種擇偶門檻的要求,與結婚對象的擇偶情境差異不大,至於對年齡的要求則較結婚對象擇偶情境年輕些;男性對純情邂逅的擇偶情境,在身高或年齡門檻上,其要求都是最低的,純粹是以交朋友的心態選擇交往對象,與女性大不相同。

 

 綜觀本文研究發現:(1)在以結婚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不管男女,擇偶門檻都是最嚴苛的。(2)男性在以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比起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在擇偶門檻上會有較嚴苛的要求;女性卻正好相反。(3)男性在以結婚、親密關係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對年齡下門檻的要求都高於以純情邂逅為目的的擇偶情境,女性則會視不同的擇偶情境而調整擇偶門檻。(4)在以結婚為目的的擇偶情境中,女性過了30歲以後,受婚姻市場的擠壓,造成女性對擇偶偏好的調整。(5)男性年齡越大,不論在何種擇偶情境中所希望的對象都是越年輕。

 

 

 

 

 

 

附錄

表(一)女性樣本

 

女性

 

 

年齡

身高

年齡上門檻

年齡下門檻

身高下門檻

學歷

 

20

 

 

 

 

29

純情邂逅

平均

標準差

24.19

2.81*

161.71

5.07*

7.15

3.51*

-0.59

2.59*

8.95

6.01*

-0.15

0.45*

親密關係

平均

標準差

24.24

2.84*

162.47

5.61*

6.90

4.07*

-0.73

2.59*

7.47

6.90*

-0.10

0.50*

結婚對象

平均

標準差

24.89

2.82*

160.87

4.92*

8.19

3.71*

0.35

2.20*

9.21

5.49*

-0.02

0.35*

 

30

 

 

 

 

39

純情邂逅

平均

標準差

34.00

2.92*

161.30

4.29*

7.13

4.46*

-1.86

3.73*

8.63

5.20*

0.01

0.49*

親密關係

平均

標準差

34.14

2.85*

161.26

5.07*

7.35

4.93*

-2.01

4.11*

6.83

6.70*

-0.14

0.51*

結婚對象

平均

標準差

34.19

2.73*

160.91

5.23*

7.89

3.24*

-1.28

2.50*

8.85

4.95*

-0.10

0.50*

 

 

表(二)男性樣本

男性

 

 

年齡

身高

年齡上門檻

年齡下門檻

身高下門檻

學歷

 

20

 

 

 

 

29

純情邂逅

平均

標準差

25.04

2.37*

173.86

5.43*

0.32

3.10*

-5.65

2.13*

-18.88

6.33*

-0.60

0.62*

親密關係

平均

標準差

25.02

2.43*

173.79

5.67*

1.44

3.96*

-5.51

2.54*

-18.12

7.52*

-0.45

0.59*

結婚對象

平均

標準差

25.14

2.70*

173.39

6.11*

1.59

2.75*

-4.80

2.60*

-17.87

6.41*

-0.42

0.60*

 

30

 

 

 

 

39

純情邂逅

平均

標準差

34.09

2.95*

173.21

5.38*

-1.38

4.10*

-10.63

3.88*

-17.07

5.41*

-0.63

0.56*

親密關係

平均

標準差

33.91

3.28*

173.52

5.48*

-0.17

4.83*

-10.65

3.94*

-17.08

6.70*

-0.69

0.65*

結婚對象

平均

標準差

34.28

2.71*

172.80

5.14*

-1.26

2.99*

-9.41

3.32*

-16.78

5.10*

-0.62

0.67*

  

參考文獻

 

許瑛卉、張榮富(2007)。國中小學未婚教師擇偶難易與職業偏好的男女差異。發表於擇

    偶、婚姻與家庭學術研討會。

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8p1-p15

麥特•瑞德里〈2000〉。紅色皇后〈范昱峰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年〉。

羅伯.賴特〈1999〉。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林淑貞譯〉。台
    
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1994年〉。

陳玫瑜(2008)。以相配區模式探討年齡對擇偶機會之影響-網路資料模擬分析。

唐玉蟬、張榮富(2007)。年齡對擇偶年齡偏好門檻影響的男女差異發表於擇偶、婚姻與 

    家庭學術研討會。

林秋萍(2002)。未婚青年擇偶偏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96)。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與今日台灣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5114174

莊耀嘉(2002)。擇偶條件與性心理之性別差異:演化論的檢驗。中華心理學刊441),75-93

Fisher, R. A. (1930). The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UP published in 1999 a varioum edition of the 1930 and 1958 editions.

Kenrick, D. T. (1994).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from sexual selection to social cogni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6: 75-121.

South, S. J. (1991).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tials in mate selec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28-940.

Trivers, R.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B. Campbell (Ed.),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 (pp.136-179). Chicago: Aldine.

Trivers, R. (1985). Social evolution. Menlo Park, CA: Benjamin/ Cummings.

 


 

[1] 有關「親職貢獻理論」引自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83), 1-15

 

[2] 引自羅伯.賴特〈1999〉。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林淑貞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1994年〉。頁48-52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