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作生活品質談提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啟示

 

廖家琪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

 

壹、           前言

教育是國家百年樹人大計,更是立國的根本,欲建立富強的國家,一定要有優秀的人才,而優秀人才的培育須有良好的師資,可見教師為影響教育成敗的關鍵(吳素月,2005)。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各國無不思索教育上的改革,期望能藉此提昇國力。

近年來,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教育改革成為政府優先推展的課題,而首當其衝的正是處於教育現場的教師。是以,身處現代社會中的老師,面對變遷快速的教學情境以及不斷推陳出新的教育方案,必須要在教學生涯中不斷的接受訓練、自我成長,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符合專業化時代的要求。傳統中總認為教師是一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在面對多變的社會、開放的民主政治、快速的經濟成長、產業結構的變遷及價值觀念多元的衝擊下,教師的角色與地位正面臨新的挑戰。在種種變遷的夾擊之下,教師的工作生活面臨了各式各樣的挑戰,必須時時刻刻警惕自己多充實自我,無論是教育方面的理論實務,或是各種生活技能等,在在驅使教師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呂佳靜,2007)。

由於科技的發達促進了社會的繁榮與發展,人類對於生活品質愈加重視,而工作是生活中極重要的層面,其深深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模式、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等。從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探討,我們可得知現代員工早已滿足了生理、安全等低層次的需求,進而希望從工作中得到尊榮感、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張惠英(2002)指出:創造一個讓員工滿足較高需求的環境,讓員工在工作場所中擁有快樂,更是獲取員工之心的不二法門。因此,不論是政府機關或私人組織皆將提昇員工工作生活品質(Quality of Work Life,QWL),列為重要項目。

配合著時代的變遷,競爭力已成為每個組織追求的目標,除了企業組織之外,學校也是一個強調績效和品質的組織,在這樣充滿挑戰的時代中,教育人才正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教育改革即為重要的關鍵所在,提高員工的生活品質能夠提昇組織的績效,在教育領域也是需要提升學校效能以及達成教育目標,因此有必要將工作生活品質的理念帶進校園中。

 

貳、           文獻探討

一、               工作生活品質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人不只是為生活而工作,而是將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份,當工作生活足以滿足其個人需求時,就是代表會有好的工作生活品質,當需求被滿足的程度愈高,則工作生活品質愈高,也代表著個人福祉的提昇(郭文瑞,2004)。

「工作生活品質」(Quality of Work Life,QWL)即為國外興起的一種重視員工工作權利的理論,若論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朔自1927 年至1932年,美國西方電器公司在芝加哥霍桑工廠,以哈佛大學教授梅耶(Mayo)及羅斯利斯博格(Roethlisberger)所領導主持的研究計畫,原本欲測定物質工作環境對工作生產力的影響,但研究結果發現兩者並無一致性的關係,真正提高生產力的原因為人性因素(竇仁君,2001)。而在1935 Hoppock 對於工作滿意度的研究,更開啟了對系統化員工態度之調查(呂佳靜,2007),並開始對員工在工作場所中的感受投以關注。1950 年代人際關係學派崛起,將研究重點轉移到員工士氣及其因果關係的探討。1960 年代赫茲伯格(Herzberg)提出「雙因子理論」(two factor theory),指出影響工作滿足與不滿足的激勵及保健因子,亦為日後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到了1970 年代,美國學者的注意力逐漸轉向員工個人在工作上的經驗品質,以及工作對員工身心健康和工作滿足感的影響(蔡明輝,2002)。自此以後,「工作生活品質」(Quality of Work Life,QWL)此一名詞即在美國被廣泛的運用。

近年來,由於受到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的影響,因此,學者們及實務工作者開始重視此一問題,期望將QWL 的研究與人力資源管理結合,並透過加強QWL觀念或活動,藉以協助提升企業經營的能力與績效(陳家聲、樊景立,2000)。學校身為組織的一種,而教師為組織之中心,因此,我們也應將「工作生活品質」之概念應用於學校組織中,以求提升更好的學校效能及教育品質。

二、               工作生活品質的定義

工作生活品質自發展以來,因其所牽涉的構面複雜多元,且因應各學者研究方向及對象的不同,其定義仍未有定論。因本文著重在探討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經研讀文獻後,發現國內僅有張惠英(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林佳全(2003)「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李佩瑾(2003)「中小學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指標之建構」、郭文瑞(2004)「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呂佳靜(2007)「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等五篇研究是以國小教師的工作生活品作為研究面向。

2-1即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定義彙整表」,從表中可知學者們對於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定義,主要關注在教師的教學環境、教學工作、行政運作及自身感受等面向。因此,本文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定義為「教師在學校中,知覺其教學環境、教學工作、行政運作與個人發展之主觀感受,以及其滿足教師個人需求的程度」。

2-1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定義彙整表

年代

學者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定義

2002

張惠英

工作生活品質是指員工在組織中,透過諸如對工作環境、工作特性、領導與管理制度運作的一種經驗取得,足以滿足其個人需求的程度。

2003

林佳全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是指教師在學校中對學校的主觀感受,透過教學環境、教學條件、教學特性、學校行政管理及個人成長的認知所取得的主觀經驗。

2003

李佩瑾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是指學校整體環境中能夠滿足教師需求,並提高教師及學校組織效能的程度。學校整體環境可分為:教師個人期望層面、組織結構層面、工作任務層面、工作環境層面。

2004

郭文瑞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對整體教學環境、教學工作、行政運作及個人成長等認知的主觀經驗感受。

2007

呂佳靜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是教師知覺學校內的工作環境、教學工作、行政運作與工作待遇等整體條件下,能夠滿足教師需求的程度,程度越高,代表工作生活品質越高。

 

三、               工作生活品質的理論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與提昇,社會的開放與發展,使得員工更勇於表達自己的需求,並對於工作環境及工作狀態有更新的期望,此為工作生活品質受到重視的原因。綜觀組織理論發展的歷史,我們可發現支持員工改善工作生活品質的論點非常的多。從科學管理學派、人群關係學派、60年代工作設計乃至於全面品質管理等理論,無不在提昇生產力、服務品質、增強員工與工作的關係,以使員工能快樂地工作。換言之,所有理論與制度的建立皆與「工作生活品質」運作息息相關;因此「工作生活品質」的名詞雖未被明確的提出,但其概念早已深植在各學派中。以下僅就管理理論的角度來探討與介紹,茲分述如下:

(一)科學管理學派

    十九世紀末期,生產方式的改變,使得工廠企業成長極為迅速,也面臨了許多管理的問題。泰勒(Taylor)在此時悟出必須利用科學方法來管理,才能提高行政的效果與成員的工作效率(謝文全,2008)。其倡導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工作的流程及一些作業上的細節,以求發揮個人潛力,事半功倍,提高生產力。

    1912 年泰勒為了工人與企業家之最大利益,提出科學管理四原則:

    1.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每項工作的細節,以科學研究代替舊式的經驗法則,找出管理及工作的最佳方法。

    2.運用科學的方法選擇並訓練員工,使之能依科學化的標準與方法做事。

    3.勞資雙方要適當分工,在工作分配與責任分擔上皆是均分的。

    4.透過資方的關注和員工合作,以確保所有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均能符合科學的原則。

    泰勒以科學的方法使員工分工合作、工作專業化與標準化,工作效率也相對增加,並實施按件計酬制,提高員工的工作士氣與效率。且鼓勵雇主與員工建立良好的關係,滿足員工需求,使員工感受到公平的待遇且工作愉快,此為工作生活品質最早的概念。但是,在追求分工效益的情況下,科學管理學派過度的追求專業分工與例行工作,忽略員工心理與社會的需求。

(二)人群關係學派

    與科學管理學派不同,人群關係學派開始強調員工的人性面,將員工視為一個完整且有價值的個體,而非僅是生產的元素。從霍桑實驗中可知,社會與心理因素才是影響組織績效的主要因素,而人際互動所產生的非正式組織也關係重大。工作表現的好壞,並非賴於個人,而是受到個人所處的社會關係網路的影響。組織情境中,經由人際互動所產生的非正式組織,深深影響了員工的工作意願、產品品質以及生產量。

    因此,基於員工人性的需求,管理者應重視員工的自尊、士氣及團體動力,並敞開心胸與員工溝通,設法了解員工的感受,才能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此已隱含了工作生活品質的概念。

(三)社會技術系統

    社會技術系統理論由英國 Tavistock Institute 的學者提出,其結合了科學管理學派和人群關係學派來進行工作設計。是指透過工業生產體系裡,技術系統與社會系統二層面相互結合所發展的系統,將產生較佳的效果。其中心概念為,若工作設計要使員工更具生產力,並且又能滿足員工成就需求的話,就必須兼顧技術面與社會面,即工作本身外,還必須重視團體關係與組織、環境互動的工作設計方式,才能建立一有效率的工作系統。

    相較於以往的理論而言,此理論對於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的提高,更顯得完備。因其所考慮的員工需求層面,兼顧了工作本身與人性。主要目的為創造人與工作、工作情境的密切配合,以提昇員工的工作效率與工作生活品質,並促進了往後人性化工作設計的蓬勃發展。

(四)六十年代的工作設計

    其主要分為工作輪調、工作豐富化與工作分擔等三點,主要內容如下所述:

    1.工作輪調(Job Rotation):當某項工作不再具挑戰性時,透過工作輪調讓員工有機會橫向調往工作能力要求相類似的另一項工作,因此,員工不會停留在固定工作上,可減低工作中的厭煩感,並能擴大員工視野,學到更多工作技能。此項工作設計方式,有助於工作特性的改善,為增進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的一部份(Walton, 1974)

    2.工作豐富化(Job Enrichment):增加員工垂直的工作內容,讓員工對其工作有較大的控制權,使其有更多的自由度、責任感、獨立性去從事完整的活動,同時獲得回饋,並藉以評估績效,而後加以修正。換言之,工作豐富化使員工對於工作的每一層面更加了解,並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3.工作分擔(Job Sharing):透過建立「工作小組」,讓每一個員工都有機會參與工作的設計、監督與改良,藉此增加員工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員工參與是現今工作生活品質相當重視的一部份,可見工作生活品質的概念早已隱藏其中。

    由此可知,社會技術系統除顧及員工工作技術需求外,更考慮員工的主觀感受,可說其將工作生活品質廣泛的應用在觀念及實證上,與前述理論相比,其所隱含的工作生活品質概念漸趨成熟。

(五)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強調全員品管、全程品管與全方位品管,以追求完美品質,充分滿足顧客需求的一種管理方式。換言之,這種管理強調人性化的參與管理策略,並強調激發組織中各階層成員的努力意志。以全面動員及參與的方式,對組織的工作過程進行持續性的改善,並激發成員的潛能,主動追求卓越,以顧客的全面滿意為最終職志。其是一種講究服務品質、以顧客為導向、追求卓越的一種管理(謝文全,2008)。其中以戴明(Deming)所倡導的品管活動最為著名,主要透過責任的賦予,使全體員工體認到品質管制是每一個成員的責任;經由員工的訓練,將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識與技能教給員工,使之能正確的完成工作;尊重員工,使其在工作上保有尊嚴;保障工作安全,使員工全心投入;鼓勵員工成長,帶動組織的發展。

    因此,全面品質管理將焦點置於員工,注重人員與工作之間的高度交互作用,不僅提昇工作效率達成組織目標,同時也改善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是工作生活品質重要的理論依據。

四、               工作生活品質之衡量構面

    經研讀相關文獻後,學者們因不同的觀點與研究面向,使得工作生活品質的定義各不相同。同樣的,雖然工作生活品質問題日漸被各國所重視,但工作生活品質究竟包含哪些構面,學者之間一直未取得共識,有些偏重在工作特性的多樣性、自主性或工作環境;有些則強調發展機會、成就感、滿足程度、溝通或薪資福利等等;有些則著重在員工的個人生活。

因本文著重於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根據相關文獻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衡量構面作一整理,如表2-2所示。從表中我們可發現教師工作生活品質的衡量構面,脫離不了教師與學校及有關成員之間的互動情形,最重要的是教師的自我感受與心理需求。因此本文將衡量國民小學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分成下列五個構面:

(一)教學工作:指教師對教學工作本身、工作尊榮感、專長發揮、班級經營與

學生的互動情形等工作帶給自己的感覺。

(二)工作環境:指教師對於學校環境(有形、無形)之感受程度,有形環境包

含學校的教學環境、設備、空間規劃與安全性及附近社區環境;無形環境

包含學校氣氛及同仁間相處情形等。

(三)行政運作:指教師對於校長與學校行政運作情形之感受,包含校長的領導

風格、行政人員之行政效率、教師參與決策的情形與學校溝通管道等。

(四)進修發展:指教師對於學校辦理或鼓勵進修之情形與態度、參與進修機會、

對研習活動的感覺、個人自我成長及進修獎勵等情形帶給自己的感覺。

(五)薪資福利:指教師對於其薪資及精神報酬、福利制度、升遷獎懲方式與退

休制度等之感受程度。   

2-2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衡量構面彙整表

年代

學者

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衡量構面

2002

張惠英

1.教學工作:教學工作的特性、與學生互動、班級經營、教學工作帶

  給自己的感覺

2.工作環境:學校校風、學校氣氛、教學設備、空間規劃、週遭環境、

  安全性

3.行政運作:校長領導、行政效率、決策參與、溝通

4.進修研究:辦理進修、鼓勵進修、進修後的獎勵

5.工作待遇:獎懲方式、升遷制度、薪資、精神報酬、退休制度

2003

李佩瑾

1.個人期望:成長發展、社會支持、學校氣氛、薪資福利

2.組織結構:行政運作、制度公平

3.工作任務:工作性質、工作任務

4工作環境:工作資源、組織認同、教育政策

2003

林佳全

1.工作舒適感 2.環境設施 3.行政和諧 4.自我成長 5.薪資福利

2004

郭文瑞

1.教學工作:教學工作本身、班級經營、專長發揮、工作尊榮感等

2.環境設施:學校設施、工作環境安全、空間規劃、學校組織氣氛等

3.行政運作:校長領導、行政效率、參與度、溝通管道等

4.專業成長:在職進修、研習等

5.薪資福利:福利俸給、升遷、考核、獎懲等制度

2007

呂佳靜

1.教學工作:教學工作性質、師生互動情形與班級經營管理情形

2.工作環境:學校與班級氣氛,教學環境與設備、校園空間規劃與安全性

3.行政運作:校長領導風格、行政效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之程度

4.進修發展:學校鼓勵進修與提供進修管道之情形與態度

5.工作待遇:薪資、獎懲制度、升遷制度與退休制度

 

參、           工作生活品質與背景變項的關係

    本文就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如性別、婚姻狀況、年齡、學歷、服務年資、職務等,分別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探討其工作生活品質之關係。

    茲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教師背景變項的研究結果,彙整說明如下:

一、               在性別方面:

(一)如竇仁君(2001)、Pelsma et al.1989)(引自張惠英)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性別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教師工作生活品質顯著高於女性教師工作生活品質。

二、               在婚姻狀況方面:

(一)如竇仁君(2001)之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婚姻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男性教師工作生活品質顯著高於女性教師工作生活品質。

三、               在年齡方面:

(一)如竇仁君(2001)、吳素月(2005)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年齡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越大者其工作生活品質越高。

四、               在學歷方面:

(一)如吳素月(2005)、張貴米(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學歷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竇仁君(2001)、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學歷越高則工作生活品質越高。

五、               在服務年資方面:

(一)如張貴米(2007)之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服務年資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竇仁君(2001)、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服務年資越久則工作生活品質越高。

六、               在職務方面:

(一)如竇仁君(2001)、吳素月(2005)、張貴米(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不因職務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如張惠英(2002)、林佳全(2003)、郭文瑞(2004)、呂佳靜(2007)等研究結果顯示,兼行政職務之教師其工作生活品質較高。

 

肆、           提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啟示

以往教師之職被眾人認為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內容單純輕鬆,使得許多人趨之若鶩。但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思潮,以其社會環境的變遷,教師的工作負擔愈來愈重,也愈來愈複雜,而社會對於教師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但是當大家都在注重教育成果與績效時,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根本問題─「過程」;好的成果,其必定是經過許多過程因素所交織形成的。而以教育歷程來說,教師是投注最多心力的人,其身為教育組織的一份子,當各界都專注於組織成員的工作生活品質時,想當然爾,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更為重要。因此,以下針對前文所述的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衡量構面,提出幾項看法,作為提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辦法:

一、教學工作方面:

    教學工作包含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工作尊榮感、專長發揮、班級經營與學生的互動等等,此是教師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教師的教學成效高,班級經營也成功、與學生和家長的關係良善,都將會提升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因此,教師的教學工作順利,與學生、同事相處融洽,將會帶給教師好的經驗,其教學工作就能夠更順利,更能夠提高自己的教學成效,達到教學目標。

二、工作環境方面:

    教師在學校工作的時間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大約佔了其一天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我們知道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對於員工來說是影響工作效率的關鍵,教師也是如此。沒有良好的工作環境是很容易造成教師工作的壓力,間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品質。

    因此,學校有形與無形的環境,如:學校教學環境、設備、空間規畫與附近社區環境,甚至是學校氣氛及同仁間相處情形等,都會影響教師的教學表現。所以,完善的教學環境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專業無後顧之憂,並得以盡情的發揮。

三、行政運作方面:

    在學校中,許多教師必須兼任行政工作,其不僅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同時也影響了教學的品質,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平衡點,是需要校長及全體同仁共同正視的問題。

    而學校行政包含了校長的領導風格、行政人員的效率與態度、教師參與決策的情形與溝通的管道等。我們必須了解行政與教學是一體兩面,是無法區隔開的。因此行政與教學必須相輔相成,相互合作,才能提高教學成效及減輕教師工作壓力。

四、進修發展方面:

    面對變化萬千的教育現場,教師必須隨時充實自己,以迎接不同的挑戰。因此教師是否有能夠進修、自我專業成長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而學校應該儘量支持及鼓勵教師進修,並作為教師的後盾,才是上上之策。

五、薪資福利方面:

    一般而言,大家總認為教師的薪資穩定、福利制度良好,但我們必須注重的並非字面上單純的意思,而應注重在教師自身的感受。現今為因應少子化的現象,甚至傳出教師可能面臨資遣的局面,我們應將重點置於教師是否能得到支持與鼓勵,以及其受尊重的程度,這些都會影響教師本身的感覺。

    總而言之,當教師知覺學校內的工作環境、教學工作、行政運作與工作待遇等整體條件下,其能夠滿足教師需求的程度越高,代表工作生活品質越高。而良好的工作生活品質,也將為我們的教育品質及成果,帶來更好的表現。

 

伍、           結語

    在全球化壓力下,企業界除了保持獲利外,同時也注重員工的工作生活品質。工作生活品質是鼓勵全體員工積極參與決策,共同改善員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環境,進而提升生產力和員工滿意度。目前歐美國家上班族積極追求工作生活品質,以取得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對他們而言,改善工作生活品質及於職業中的發展同等重要,同時亦必須因應接踵而至的壓力與不可預期的挑戰(黃永東,2008)

    而近幾年來,我國企業組織為因應各項外來經濟競爭所帶來的衝擊與壓力,開始學習歐美各國循改善工作生活品質途徑來因應,學者及實務工作者亦努力於工作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以期能逐漸趕上歐美先進國家在工作生活品質之成果,有助於提升國人工作品質及提高企業組織之生產力與競爭力(陳家聲、樊景立,2000)

    教育是主導社會進步,衡量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世界各國莫不藉著教育的力量提高國民素質培養人才。而國民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國小教師更是擔任著啟蒙的角色,國小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將影響教育的成效,尤其在現今教育改革的聲浪下,各項新措施的實施,使得國小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更顯重要。且隨著經濟的繁榮與政治的穩定,使得國人生活水準大為提高,生活品質已大幅改善,許多人不只是為生活而工作,而是將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份,在工作上可能要求更多的決策參與、挑戰性與成就感。教育是百年大計,教師是學校重要的資源,也是學校經營中運用與支配其他資源的樞紐,無論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均由教師進行規劃與執行,因此教師可說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生命(張貴米,2007)。現今,當社會各階層人員普遍重視工作生活品質時,對於教師的工作生活品質更是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呂佳靜(2008)。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與教師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花蓮。

吳素月(2005)。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倦怠相關性之研究─以台東縣特殊教育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高雄。

李佩瑾(2003)。中小學教師工作生活品質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佳全(2003)。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高雄。

孫本初、王永大(1997)。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人事月刊243),20-39

陳家聲、樊景立(2000)。我國國人工作生活品質經驗之研究。管理評論191),37-79

張惠英(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張貴米(2007)。國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彰化。

郭文瑞(2004)。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永東(2008)。穩健地提升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的作法。品質月刊447),10-16

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證。台北:華泰。

蔡俊傑、張順發(2004)。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南師學報381),121-147

蔡明輝(2002)。工作生活品質、工作生活品質效能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竇仁君(2001)。私立大學院校教師之工作生活品質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高雄。

 

外文部分

Susan B. Phillips (1983). Dimensions for Excellence in Quality of Work life Efforts.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73.

Raduan Che Rose., LooSee Beh,. Jegak Uli & Khairuddin Idris. (2006). Quality Of Work Life: Implications Of Career Dimension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2), 61-67.

Walton, R. E. (1975). Criteria for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Davis, L.E. & Cherna, A. B.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vol.1Problems, 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 New YorkThe Free Press.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