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部落格應用於親師生互動之科技接受度分析

黃雅慧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路通訊日益發達,在現今的生活中,許多的生活需求可以輕易透過網路來完成,因為網路可輕易的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所以許多的溝通也都藉由網路來傳遞。而近年來,網路中的部落格更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甚至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網頁型態,有鑑於此,研究者嘗試在班級經營中的親師生互動模式中,加入班級部落格的溝通管道,並藉由收集與分析家長與學生的問卷、訪談文本資料、部落格的留言與回應、教師省思札記,進而瞭解家長對於設立班級部落格的態度,家長與學生的使用情況與接受度,與探討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態度:1.多數家長贊成設立班級部落格。2. 「沒有時間」是影響家長觀看部落格的最大因素。3.同意子女上網但會限制使用時間。而家長與學生的班級部落格使用情況為:1. 家長的使用頻率不高,且不習慣使用。2. 學生的使用狀況受限於資訊能力與家長態度。而家長與學生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為:1. 家長與學生對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皆高。2. 班級部落格對學生較具有有用性,對家長較具有易用性。而影響其接受度的外部變數分析如下:1.使用者特性分析:多數學生與家長都對班級部落格抱持有肯定與支持的態度;「打字能力差」「經驗不足」影響親師生部落格溝通意願;不同個人特質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也不同。2.資訊系統特性分析:知覺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是有用處的,會提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知覺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是容易的,會提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知覺班級部落格會令人產生愉悅感覺,其班級部落格接受度高;部落格特殊的功用與成效,可提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3.環境系統特性分析:班級組織對老師所提供的支持,可提昇老師的接受度;學習競爭中的有效學習方式,可提昇學生的接受度;親師生間正向、有趣,且具有隱密性的互動模式,可提昇親師生的部落格接受度。

關鍵字:班級部落格、科技接受度、科技準備度、親師生互動

 

壹、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一個國家若能成功的辦好教育,是足以將整個國家帶至興盛繁榮的境界。然而,因為整個社會環境的變遷,少子化的時代來臨,開始出現家庭功能破碎不完整的現象,有很多時候,學生的行為改善與課業進步,不是只靠學校老師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夠產生的。在現代教育的歷程中,除了老師良好的班級經營之外,常常是必須透過老師與家長、學生取得共識後,充分的做到親師生溝通與合作,教育的成效才會顯著。一九七○年代早期英國學校評議會研究計畫「家長與教師」做了以下的報告:「大部分經驗豐富的教師都瞭解,家庭在一個成功的孩子之教育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但有時他們卻能體認到自己深深影響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態度。」(Lynch, 1997)由此可見,老師深知家庭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也認為自己有力量影響家長教養孩子的方式,也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有做好親師生溝通的必要性。

在現今的教育裡,教師雖然仍是主要的教學者,但因近年來隨著政府推動教育改革與九年一貫開放教育,且又因為少子化而產生的社會形態改變,形成了不同於以往的教育觀念,家長開始覺得有參與瞭解學校教育的必要。教育改革的十二項行動方案中,於健全國民教育的部分,即宣示賦予家長參與校務的機會、鼓勵家長參與各項親職教育活動(教育部,無日期)。且拜科技進步之賜,親師生之間的溝通模式將不再只是局限於以往的紙筆聯絡或是電話溝通,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讓親師生之間可以利用各種網路工具或電子通訊設備完成不受時空限制的無障礙溝通。

本研究將以研究者的班級家長與學生為研究對象,希望除了平常用的紙本家庭聯絡簿之外,再利用「班級部落格」做為親師生溝通的輔助工具,瞭解融入資訊科技的親師生溝通模式,學生、家長初始的資訊素養與對於班級部落格成立態度、接受度與功能需求,並探究影響接受度的外部變數。

二、研究問題

基於以上所述的研究動機,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          家長對於「班級部落格」成立的態度為何?

2.          家長與學生對於「班級部落格」的運用與使用情形為何?

3.          學生與家長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為何?

4.          影響親師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因素為何?

 

三、研究對象與內容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該研究班級的家長、學生與老師,因部份學生家中並無法使用網路,所以老師在班級架設一台電腦提供給學生使用,共計有34位學生與34位以上的學生家長參與,而研究者本身即為該班級導師,所以擔負有親師生溝通與管理班級部落格的職責,所以亦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之一。為達成此研究目的,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亦即作者以教師即研究者的身份,進行班級部落格的建置與經營,並利用問卷、訪談、教師教學省思、部落格的留言與回應內容,收集相關研究資料。

四、名詞解釋

部落格:部落格是一種個人化的出版平台,每一位使用者都可以在不具備程式設計能力的前題下,進行網站的建構或者後續的維持,其具備有站內的全文搜尋功能以及雙向溝通的能力,讓讀者使用起來覺得簡便(蕭敦耀, 2006)

親師生互動:親師溝通即是教師與家長間的互相溝通的歷程,探討學生的生活常規、行為態度、學習訊息、個性發展、成就表現,在民主的溝通環境中,彙級組織教師與家長的教育理念、管教方式、溝通策略,整合(integrate)雙方彼此的意見以建立「共識」(consensus),並提出明確具體問題解決方針(徐怡如, 2000)。因此在本研究中將親師生互動,定義為親師生三者透過班級部落格所產生的一切溝通行為。

科技接受模式:在探討使用者對科技的接受度時,一般都會使用科技接受模式。科技接受模式是由Fred Davis1989年所提出的,乃是依據Ajzen and Fishbein1980)所提出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為基礎,嘗試建構一個資訊科技接受的行為模式,此模式主要目的在於解釋和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接受度,是目前最常被用來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行為的理論模型之一。

外部變數:指其他可能影響潛在使用者有用性及易用性的一些外部因素,例如使用者的個人變項、系統特性、環境變項等。為了使科技接受模型有更好的解釋力,各研究紛紛針對所研究的特性加入外部變數的探討,以期藉由外部變數的瞭解,更能清楚分析出影響使用者接受度的相關因子。

 

貳、   文獻探討

本章節將分成以下四部份來進行探討:第一節探討部落格的興起與在教育上的運用;第二節則針對科技接受模式理論加以探討;第三節是科技準備度;第四節則探討融入資訊科技的網路親師生互動模式。

一、部落格的興起與在教育上的運用

網誌的原文是Weblog,或縮寫成 Blog,為網路(Web)的流水式日誌(log),網路上的第一批部落客出現於一九九三年,不過當時尚未稱為「部落格」(希瑞爾 & 愛蜜莉, 2006)。直至一九九七年,強納.巴吉(Jorn Barger)在其機器人智慧(Robotwisdom.com)網站的首頁中,貼上大約2030個他認為有趣的連結,Barger每天更新,一次通常會有510個新連結,並開始針對自己貼出的連結內容,以類似日記紀錄的方式表達其想法,並於當年十二月,首次提出「weblog」一詞的概念,之後就被廣泛的沿用了。

Carvin(1998)認為網路在教學上的四大應用為:網路扮演教師的角色、網路可作為出版中心、網路是個公開討論的園地、網路是學習內容或教育素材搜尋的導航器。

在歐展嘉編著的「Life Type部落格架站寶典」一書中,也整理出部落格在教育上的用途,共可分為六點(歐展嘉, 2007)

1.         幫助親師生建構教室以外的知識交流空間。

2.         作為不同課程議題的討論平台,幫助老師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3.         老師彼此間的學術交流:彼此交流教學研究檔案或教學經驗,形成一個教學研究的社群。

4.         當做教學輔助媒體及課程管理的工具:教師可儲存授課綱要或提供補充教材,亦可匯集與課程相關的網站,將部落格作為知識管理系統。

5.         作為對話的園地:讓教室中因時、空因素而有所限制的討論活動加以延伸、深化,並可觀摩同學作品並作交流。

6.         作為教學成果展示:可公告課程或活動訊息,亦可討論公共事務。

所以若將部落格依其內容來分類的話,可分為五種類型( Dearstyne, 2005 )

1.      個人心情或想法的表述

多屬個人性質,藉由作者自己的陳述與他人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得,通常青少年所建立的部落格與大部分剛開始使用部落格的人均屬此類。亦即線上版的個人日記,若其日記內容涉及隱私不想公開,也可選擇「隱藏」的方式來處理。

2.      時事評論與新聞

此類部落格常針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加以論述與批判,其內容有時也會衝擊到媒體。

3. 行銷廣告與顧客服務

為了進行產品的促銷和廣告,有些公司會利用部落格形式來為其消費者提供服務,藉此與潛在消費者進行溝通。雖然此類型部落格在台灣仍不多見,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4. 商業或專業議題的評論

此類型的部落格其文章內容較深也較專業,使用者常是具有該領域相關知識背景的人。這類型的部落格相對的較少,但卻越來越受到商業界的重視,其內容包含CEO 的建議、專家或員工的意見回饋、市調的結果分析等等,也會對某些情資或發展趨勢加以論述。

5. 分享內部訊息與知識管理的應用

是一種新型態的部落格運用模式,將知識文字化,使其具有易於分享與再利用的功能,故屬於知識分享的範疇。CEO 藉由部落格與員工分享知識,也分享自己的觀念與經營策略…..等;專案負責人可藉由此平台整合一些複雜的專案。

而將部落格運用於教育的範疇上,則其特質較偏向於以上所介紹的五種類型中的第五類。也就是由老師建立一個部落格,將課堂上的內容或延伸活動文字化,或將課堂待討論內容、班級上的重大議題、學校或班級的經營理念等,藉由此部落格中的互動模式來進行內部訊息傳遞或知識管理的應用。

 

二、科技接受模式理論

目前為了瞭解使用者對於新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會使用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為研究的理論依據,而科技接受模式是由Fred Davis1989年所提出的,乃是依據Ajzen and Fishbein1980)所提出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為基礎,嘗試建構一個資訊科技接受的行為模式,此模式主要目的在於解釋和預測使用者對資訊系統的接受度,是目前最常被用來研究使用者科技接受行為的理論模型之一。如圖1

 

 

 

 

 


1:科技接受模式(TAM) (Davis1989)

將科技接受模型中重要變數的解釋如下:

1.「知覺有用性」:定義為「在組織情境下,潛在使用者主觀認為使用某一特定系統將有助於工作績效的可能性」,當對於系統具有高的知覺有用性時,使用者將產生正面的使用態度。

2.「知覺易用性」:定義為「潛在使用者認為使用某一系統的不費力程度」,亦即若使用者相信使用此設備是簡單的、省力的,則此設備越容易被使用者接受並使用。這會影響到「知覺有用性」和使用的態度以及行為意圖。

3. 外部變數:是指會影響潛在使用者「知覺有用性」及「知覺易用性」的一些其他可能外部因素,在理性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理論中,皆提到外部變數會經由「有用認知」與「易用認知」來影響使用者的認知信念(Igbaria et al., 1995; Szajna, 1996; Venkatesh & Davis, 1996)。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 根據Ajzen Fishbein (1980)對於理性行為理論的補充,可將其歸納為人口特性、對特定目標的態度、以及個人特質三大點:

(1).  人口特性:泛指個人在社會中所處的狀態,如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經濟能力等;

(2).  對特定目標的態度:指個人對某些特定事物的態度,如對人、對組織、對某活動的個人評價;

(3).  個人特質:個人的性格與心理狀況,如內向、外向、神經質等。

這些外部變數會間接地影響到使用者的行為意向與實際使用行為 (Davis, 1986) ,所以Davis主張未來科技接受的相關研究必須定位哪些外部變數會影響有用性、易用性和使用者接受構念(Davis, 1989)

三、科技準備度

科技準備度(TR)可以對日常與組織消費者的科技使用層級與科技採用迅速的做出預測。科技準備度(TR)是多面的,一些因素是誘因,一些因素是阻礙的因素。因此要瞭解科技準備度要透過以下四個主要面向來瞭解(Parasuraman & Colby,2003):

      (一) 樂觀主義(Optimism):樂觀主義為使用者對科技的正面觀感,並相信科技可使人們增加日常生活的管控、彈性與效率。也就是對科技的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此等條件下,就會產生對科技的安全感。其態度與信念如下:1.科技帶給我們更多的生活控制。2.最新的科技是更方便。3.電腦延伸了商業時間。4.處理事情用電腦比用人更容易。5.科技增加工作效率。

      (二) 創新性(Innovativeness):創新性係成為科技先鋒或思想領袖的特質,也就是想要成為先驅者與有影響力的人。其態度與信念如下:1.想成為科技的領導者。2.早日適應科技。3.自我學習者。

      (三) 安全疑慮(Insecurity):缺乏對新科技安全的信心及需要保證,安全疑慮是使用者不相信科技,並質疑科技是否能夠正確地工作的能力。其態度與信念如下:1.對線上交易抱持著懷疑的態度。2.害怕電腦資訊被截取。3.對虛擬商業缺乏信心。

      (四) 不適應(Discomfort):不適應為使用者意識到對於科技無法控制,並產生被科技淹沒的感覺。其信念與態度如下:1.科技是太複雜。2.缺乏對技術支持的信任。3.對科技不知所措。4.科技並不是為一般大眾。

以上四個面向中,其中的樂觀主義與創新性是有助於人們接納與採用科技的,因此可歸納為科技的誘因;而安全疑慮與不適應則會相對的阻礙人們採用與接納新科技,則被視為科技的阻礙因素。對科技的誘因與阻礙因素以及科技準備度的架構如圖2所示。

 

 

 

 

 

 

 


2科技準備度架構圖(Parasuraman & Colby,2003

因此,綜合以上所述,可知除了科技本身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意願與評估之外,使用者本身的因素也會左右其是否願意採用與接納一個新的科技,此與Ajzen Fishbein (1980)對於理性行為理論的補充,將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歸納為人口特性、對特定目標的態度、以及個人特質三大點,其中的使用者因素中的「使用者本身因素」就與科技準備度的「個人特質」一致,皆認為使用者本身的特質會影響其對新科技的接受度,故本研究在探討影響親師生對於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影響變數時,在分析使用者個人特質時,將以科技準備度的四個向度來分析其影響因素。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與研究題目特性,歸納出可影響親、師、生對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部變數如圖3

 

文字方塊: 對班級部落格成立的態度文字方塊: 資訊能力與素養文字方塊: 個人特質文字方塊: 樂觀主義文字方塊: 創新性文字方塊: 安全疑慮文字方塊: 不適應文字方塊: 知覺有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易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愉悅性文字方塊: 功用與成效文字方塊: 組織的支持文字方塊: 同儕間的學習競爭功用與成效文字方塊: 親師生的溝通互動模式
 

 

 

 

 

 

 

 

 

 


3影響接受度的外部變數架構圖

四、融入資訊科技的網路親師生互動模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學校行政管理及教學上的需求,資訊科技的進入校園已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因為學校推廣資訊科技不僅能使學校管理更佳有效率,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也能提昇學生的成就感,轉化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與增進師生間關係。資訊科技是教師能於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馳騁的最有效工具與利器(吳明隆, 2003)。資訊科技就是運用資訊設備、多媒體、網路媒介,進行蒐集、儲存及運輸文字、圖像、影音之技術。若以資訊科技在學校的運用來定義,則可將「資訊科技」定義為應用於學校經營所實施的一切資訊活動(許燿鴻, 2004)。而常見將資訊科技融入於班級經營的親師生互動模式中的有電子聯絡簿和班級網頁形式。

    (一)    電子聯絡簿:傳統式的紙本家庭聯絡簿結合了網際網路的功能,衍生出了電子聯絡簿。此電子聯絡簿可提供學生、家長與老師三者之間溝通,家長無論是在哪裡,皆可透過電腦或其他手持設備(如:手機)連結上網際網路來觀看電子聯絡簿中的訊息,透過這種資訊科技融入的親師生互動模式,可使彼此間的溝通訊息不受時空限制,傳遞起來更具即時性與隱密性。比較紙本聯絡簿與電子聯絡簿如表1

類別

紙本聯絡簿

電子聯絡簿

1.訊息傳播模式

一對一的訊息傳播模式

除了一對一外,還可一對多傳播訊息

2.時空限制

受限制

不受限制,具即時性

3.資料的保留

佔空間,不易長期保留

資料可完整存檔,易於查閱歷年資料

4.隱密性

缺乏隱密性

可依權限設定,內容可加密

5.參與人員

侷限於班級成員

亦可供班級以外的人員聯繫班級事務

6.環保

浪費紙張

節省紙張

7.資訊型態

以文字呈現

可以圖片、動畫或影音方式呈現

8.學習社群

無法建構班級的學習社群

可群組討論,易於資訊交流與經驗分享

9.內容安全性

易被學生修改,或擅自代簽

訊息可安全傳達給家長

1:紙本聯絡簿與電子聯絡簿比較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二)    班級網頁:何謂班級網頁呢?主要是指教師為了經營班級與個人教學或展示教學成果所建置的網頁。班級網頁建置的目的如下(吳明隆, 2003)

1.    作為學生學習檔案的成果展示。

2.    作為班級問題討論的公開處所。

3.    作為學生學習測驗的輔助方式。

4.    作為學生意見反應的開放學園地。

5.    作為班級師生溝通的另一扇門。

6.    作為班級學習素材的豐富資源。

7.    作為班級活動公告的處所。

一個成功的班級經營,必須是班級成員間能夠互動良好,所以一個班級網頁若想達到良好班級經營的成效,則其班級網頁就必須有足夠的互動性,一個互動性功能不好的班級網頁,是很難在班級經營中的人際互動層面發揮其成效,同時也就喪失其在班級經營管理中的輔助功能。因此「互動性班級網頁」便於維護、管理的特性,才能易於達到教師網路情境應用及班級管理輔助的效能(張峰銘, 2006)

 

參、   研究設計與實施

一、研究流程

依據本研究的研究架構,本研究於20087月擬定研究方向,8月確定主題,9月訂定研究問題後,於9月期間開始尋找架設班級部落格的網路平台,並擬定班級部落格的經營方向與方式,同時透過班級家長會,將班級部落格成立訊息告知家長。於是自10月開始整個行動研究,研究者參考相關文獻,分別發展了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問卷,同時與教授和學校同事討論擬定行動研究的策略,再由研究者針對擬定策略於班級部落格的經營方式,不斷的做修正、反思與檢討,以使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接受度提高。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4

 

 

 

 


4: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方法

根據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研究者以所帶之班級家長與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藉由問卷調查的部份,調查使用者的基本資料與其對班級部落格的科技接受度,另外再藉由深度訪談的方式,瞭解家長與學生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況,與影響其實際使用情況的因素分析。同時由班級部落格管理者的教學省思札記,分析教師建置班級部落格的想法與所遭遇的問題和實施心得。

三、問卷的發展介紹

本研究想要瞭解家長與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情形、探討親、師、生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同時進而分析影響親師生對於班級部落格使用接受度的外部變數,故設計了3份兼具勾選式問題與開放式問題的問卷,以收集家長與學生普遍性的看法。同時為了能夠更深入瞭解影響家長與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外部變數,因此另外設計了2份半結構式晤談的問卷,並依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研究性質,以立意取樣方式,從班級中選取9位學生與3位家長進行晤談。見表2

2:問卷設計目的與對象分類表

設計目的

對象

問卷形式

共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各家庭的資訊設備與網路使用態度的資料,另一為對班級部落格的看法和意見(如附錄一)

全班家長

16題勾選問題

1題開放式問題

「班級部落格」學生基本資料、使用情況、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附錄四)

學生

33題勾選式問題

1題開放式問題

「班級部落格」家長使用情況、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附錄五)

家長

24題勾選式問卷

1題開放式問卷

學生對於班級部落格使用上的心得與感想(附錄六)

9位學生

半結構式問卷

家長對於班級部落格使用上的心得與感想(附錄七)

3位家長

半結構式問卷

 

四、資料收集與處理

      (一) 資料蒐集

1.       教師省思札記:記錄教師(即研究者)於研究期間對經營班級部落格與班級親、師、生之間互動情形的感想與省思,從教師的省思札記中可瞭解到教師在研究期間自我反省與修正教學策略的歷程。

2.       部落格的留言與回應:家長與學生於瀏覽班級部落格後,可對網誌內容發表心得與感想,而且亦可透過留言方式與教師進行溝通,從其在班級部落格的留言與回應內容中,亦可瞭解家長與學生的使用情況和想法。

3.         問卷與晤談紀要:問卷內容包括學生與家長的基本資料與對於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形調查、學生與家長對於班級實施班級部落格的看法與心得,以及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易用性和有用性的調查;而晤談則是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班級中較常使用班級部落格與回應的家長與學生,以及表示支持卻很少見其使用部落格的家長與學生。從問卷與晤談中,研究者可以知道學生、家長對於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況與接受度,以及影響其實際使用情況的外部變數。資料類別代號說明請參見表3

3資料類別代號說明表

資料類別

代號

範例

教師省思札記

980211:代表教師於98211的省思札記

訪談資料

訪長

訪長06:代表6號學生家長的訪談記錄

訪生

訪生06:代表6號學生的訪談資料

部落格回應與留言

回長

留長

回長22-20090225:代表22 號學生家長在2009225於部落格的回應。
留長22NO1:代表22 號學生家長在部落格中編號為1號的留言。

回生

留生

回生22-20090225:代表22 號學生在2009225於部落格的回應。
留生22 NO2:代表22 號學生在部落格中編號為2號的留言。

 

問卷

問一長

問一長10:代表10號學生家長的第一份問卷內容

問二長

問二長10:代表10號學生家長的第二份問卷內容

問三長

問三長10:代表10號學生家長的第三份問卷內容

問生

問生10:代表10號學生的問卷內容

 

(二)   資料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可分為量的分析與質的分析,茲將其分述如下:

1.         量的分析:本研究量的分析部分,包括學生家中的資訊設備基本資料調查、家長與學生對於建立班級部落格的易用性、有用性的接受度與實際使用的情形及所遭遇到的困難。

2.         質的分析:內容包含教師的省思札記、學生與家長的問卷中開放式問題及晤談資料記要、部落格中的回應與留言,將資料分類及編碼,經三角校正後引用。

 

肆、   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瞭解家長與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情形,及其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及影響接受度的外部變數。研究者依研究目的參酌相關文獻及資料,將問卷與訪談所獲得的資料歸納、分析與整理。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家長對成立班級部落格的態度,旨在探究學生家庭資訊設備、電腦使用上的先備經驗與對班級部落格成立所抱持的態度與功能需求。第二節家長與學生對於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況,研究者依據問卷分析家長與學生的實際使用情況。第三節家長與學生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分析,研究者依據科技接受模式(Davis1989)中的知覺易用性和知覺有用性做為分析的向度。第四節則探討親師生對於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影響因素,旨在分析影響親、師、生三方面對於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影響變項。

一、      家長對成立部落格的態度

歸納出家長贊成的因素共有七點,裡面包含1. 增加溝通管道、2. 瞭解班上資訊、3.時代的趨勢、4. 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5. 時間彈性、6具隱私性、7便利性。而大多數的家長都認同藉由班級部落格可增加其對班級資訊與動態的瞭解,同時也都能認可班級部落格較以往的親師溝通模式,具有較佳的時間彈性,不會像傳統聯絡簿一樣在使用時間上有所受限。同時其中還有一位家長特別注意到,班級部落格所具有的隱私性,因為在部落格上所書寫的東西,不會像在聯絡簿上一樣,會被學童本身看到,如此既可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又可跟老師做緊密的聯繫。至於不贊成增加班級部落格的家長,則是因為自己家中無電腦設備與覺得目前的溝通模式已能滿足其需求了,所以不贊成增加班級部落格。如表4

4:增加部落格使用的贊成與不贊成因素分析

 

因素類別

家長所陳述之理由

贊成

1.增加溝通管道

增加溝通管道(問長36
多種互動模式可增加溝通機會(問長29

2.瞭解班上資訊

較可瞭解班上資訊(問長1
隨時可瞭解班上各項訊息(問長21
便於瞭解班級最新訊息(問長25
可即時得到最新消息(問長34
資訊立即知道(問長24
可以瞭解班上的一些活動和事項(問長12

3. 時代的趨勢

時代的趨勢(問長14
E
世代面臨的趨勢(問長7

4. 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有班級部落格,可讓師生互動可更密切(問長16
瞭解師生關係及感情(問長8

5.時間彈性

若於孩子上課時有問題請教時,較不會打擾到老師上課(問長23
隨時可溝通,沒有時間約束(問長26
時想與老師聯絡,又怕老師不方便(問長17
老師溝通與分享時,沒有時間限制(問長33

6.具隱密性

快速方便,聯絡簿上書寫有限,一些祕密溝通也可避免孩子知道,造成心理受傷(問長2

7.便利性

方便又即時消息(問長28
便利性(問長5

不贊成

1.無電腦設備

家裡沒電腦(問長15)(問長31

2.舊有模式已可滿足需求

覺得目前這樣已經很好了(問長6
電話比較好互動的說(問長27

 

此次成立的班級部落格,擔負著班級經營中,除了家庭聯絡簿以外,親師生溝通的重責大任。所以家長的支持態度,除了會左右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情況,也會影響老師努力經營部落格的意願,畢竟老師多經營一個班級部落格,是要額外花費時間與精力的。由資料中可以知道家長對於部落格的建立都表示支持,但仍有少數家長表示以往的親、師、生溝通模式便已足夠。雖然家長並非每一位都知道如何留言,卻都表示高度的學習意願,但留言的情況則會因為他們不習慣留言而可能不熱絡。且約有半數的家長認為時間不足是影響他們無法上網瀏覽部落格的主要因素。

二、      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況

      (一) 家長使用情況:家長瀏覽班級部落格的頻率並不高,且每次瀏覽的時間並不長,而對於班級動態較關心的仍以家庭成員中的媽媽,喜歡瀏覽的內容為班級花絮和親師成長文章和寶貝真心話,同時他們也仍不習慣使用部落格做為親師溝通的輔助工具,但表示願意去做嘗試。

      (二) 學生使用狀況:學生電腦基本使用能力為「雖會使用,但並不精熟」,平常可以使用電腦的時間也不長,且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狀況會受到資訊能力與家長的態度影響。而學生較常瀏覽的內容為「寶貝真心話」與「班級讀書會」、「輕鬆休息站」,足見其重視的是同儕之間的交流與班級教學活動的作業,及具有趣味性的文章分享。

      (三) 家長與學生使用狀況比較:由兩者使用狀況的比較,可以知道學生與家長所選擇瀏覽的內容項目及分類文章是不一樣的,家長重視網誌內容的分享,希望得知班級的最新動態與有關教養的知識;而學生則受到趣味性與視覺效果的吸引,重視輕鬆有趣的內容和同儕之間的互動。如表5

5:家長與學生使用狀況比較分析

 

家長

學生

分析比較結果彙整

瀏覽的內容項目前三名

1

 

網誌、相簿

1

玩佈置

家長較常使用部落格的「網誌」功能,重視的是網誌內容的分享;而學生則是較重視趣味性與視覺效果的吸引,所以最喜歡的是部落格中的「玩佈置」功能。

 

2

相簿、留言板

 

3

留言板

3

 

 

最多人瀏覽的分類文章前三名

1

班級花絮

1

輕鬆休息站

而在瀏覽的分類文章選擇上,家長較重視的是可以得知班級的最新動態的「班級花絮」與增加教養知識的「親師成長文章」;學生則選擇具有輕鬆有趣的文章分類「輕鬆休息站」,其次為同儕互動的「寶貝真心話」,最後為與學校學習活動有關的「班級讀書會」。

 

2

親師成長文章

2

寶貝真心話

 

3

寶貝真心話

3

班級讀書會

 

最常瀏覽的前三名

1

班級花絮

1

寶貝真心話

最常瀏覽的前三名與最多人瀏覽的分類文章前三名,剛好不謀而合,顯現大家最常瀏覽的部分也就是最多人瀏覽的部分。

 

2

親師成長文章

2

 

輕鬆休息站、班級讀書會

 

3

寶貝真心話

 

最不常瀏覽的前三名

1

 

自言自語、我們的班規

1

教育時事

家長與學生在此部份看法較為一致,皆對「教育時事」和「自言自語」兩類分類文章較不常瀏覽。

 

 

2

自言自語

 

3

教育時事

3

親師成長文章

我們的班規、

輕鬆休息站

 

三、      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

          (一)   家長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

比較班級家長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由其兩者整體平均數來看,知覺有用性的整體平均數3.46分高過知覺易用性的整體平均數3.27分,結果顯示班級部落格接受度之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皆偏高,而且知覺有用性又比知覺易用性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更具有影響力。

          (二)   學生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

比較班級學生的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由其兩者整體平均數來看,知覺有用性的整體平均數3.49分高過知覺易用性的整體平均數3.06分,結果顯示班級部落格接受度之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皆偏高,而且知覺有用性又比知覺易用性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更具有影響力。

          (三)   家長與學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比較

 

 

 

 

 

 

 

5家長與學生「有用性」與「易用性」平均得分數比較圖

由圖5可以看出兩者的知覺有用性總體得分數皆大於知覺易用性;再進一步比較兩者的知覺有用性,發現學生的整體得分數3.49是比家長的整體得分數3.46高一些,顯示班級部落格對於學生比對於家長更具有有用性;但若比較兩者的知覺易用性時,則家長的整體得分數3.27比學生的總體得分數3.06高了許多,這顯示班級部落格對於家長比對於學生更具有易用性,也就是家長在班級部落格的使用上會比學生在班級部落格的使用上覺得容易些。

四、      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因素

本節整合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二節的科技接受模式外部變數與第三節的科技準備度,歸納整合為三個向度,以下將依「使用者特性」、「資訊系統特性分析」和「環境系統特性分析」三個向度來逐一探討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因素為何。

(一)、使用者特性:此部份之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對班級部落格的成立態度」部分,如同本章第一節的調查結果,絕大多數家長(佔28份有效問卷中的82%)對於班級部落格的設立都是非常支持與贊成的。而在「資訊能力與素養」部分,從訪談資料中可發現學生與家長都有打字上的困擾,此點與本章第三節中的「易用性」調查結果,所顯現的家長與學生均在留言和閱讀心得回應感覺較為困難,結果也是一致的,因為留言與回應均需使用到打字的技巧。

在本章第二節的資料中,有兩位學生表示家長完全禁止其使用電腦網路,整合圖6中的「安全疑慮」部分,由所得的資料可知,家長禁止的原因應是擔心網路安全與視力問題。

文字方塊: 樂觀主義文字方塊: 創新性文字方塊: 安全疑慮文字方塊: 不適應文字方塊: 老師:協助班級經營、增進親師生互動文字方塊: 家長:贊成建立、肯定老師的用心文字方塊: 學生:覺得部落格很好、想用沒電腦文字方塊: 老師:初學經營部落格文字方塊: 學生:會瀏覽,但打字速度慢文字方塊: 家長:會瀏覽,但打字速度慢文字方塊: 老師:增進班級經營成效文字方塊: 學生:增進學習與親師生之間的交流文字方塊: 家長:增加知識交流、瞭解大環境文字方塊: 老師:少數會利用部落格在班級經營的老師文字方塊: 學生:擁有自己的部落格、主動學習文字方塊: 家長:擁有自己的部落格、主動學習文字方塊: 老師:有教育學生注意網路安全的責任文字方塊: 學生:因為家長的擔心,而被禁止使用文字方塊: 家長:擔心子女網路安全和視力不良

文字方塊: 家長:不懂電腦或不習慣,因而少用文字方塊: 學生:認為不會用到,所以不想用文字方塊: 樂觀主義,文字方塊: 創新性,文字方塊: 安全疑慮,文字方塊: 不適應,文字方塊: 老師:協助班級經營、增進親師生互動,文字方塊: 家長:贊成建立、肯定老師的用心,文字方塊: 學生:覺得部落格很好、想用沒電腦,文字方塊: 老師:初學經營部落格,文字方塊: 學生:會瀏覽,但打字速度慢,文字方塊: 家長:會瀏覽,但打字速度慢,文字方塊: 老師:增進班級經營成效,文字方塊: 學生:增進學習與親師生之間的交流,文字方塊: 家長:增加知識交流、瞭解大環境,文字方塊: 老師:少數會利用部落格在班級經營的老師,文字方塊: 學生:擁有自己的部落格、主動學習,文字方塊: 家長:擁有自己的部落格、主動學習,文字方塊: 老師:有教育學生注意網路安全的責任,文字方塊: 學生:因為家長的擔心,而被禁止使用,文字方塊: 家長:擔心子女網路安全和視力不良

,文字方塊: 家長:不懂電腦或不習慣,因而少用,文字方塊: 學生:認為不會用到,所以不想用 

 

 

 

 

 

 

 

 

 

 

 

 


6:使用者特性分析統整圖

(二)、資訊系統特性分析:此部份之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由此圖中可知「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知覺愉悅性」三者,皆會對親師生部落格接受度造成影響,當對此三項認知的程度越高的話,則接受度就會越高,相對的若認知程度越低的話,就會有不好的接受度,也進而影響其使用狀況。

除了這三項認知狀況會造成影響之外,再針對所蒐集的資料,整理歸納出部落格所具有的資訊科技特性:「彈性的使用時間與空間」、「留言回應互動與即時更新」、「資訊的串連與分享」。此三項部落格特性也是影響親師生部落格接受度的因素之一。

 

文字方塊: 知覺有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易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愉悅性文字方塊: 功用與成效文字方塊: 資訊的串連與分享文字方塊: 留言回應互動與即時更新文字方塊: 具彈性的使用時間與空間文字方塊: 家長:親職效能、親師間的瞭解與合作、提昇學生的學習效能文字方塊: 學生:師生之間的溝通與情感、促進同儕間的互動交流、提昇自我學習效益文字方塊: 家長:部落格設計人性化、但部分家長認為聯絡簿較好與老師聯絡意見文字方塊: 學生:覺得簡單、有問題就請教同學文字方塊: 老師:把部落格經營當成興趣文字方塊: 學生:喜歡佈置小窩、裝扮娃娃、閱讀笑話文字方塊: 家長:網路互動模式較活潑有趣文字方塊: 透過網路的溝通方式讓身處不同時間、地點、場合的兩個溝通端點進行同步與非同步互動文字方塊: 促進親師生交流,是網頁型態所缺乏的文字方塊: 簡單的連結功能,利於知識的分享,亦是網頁型態所缺乏的
 

 

 

 

 

 

 

 

 

 

 

 

 

 


7:資訊科技系統分析統整圖

(三)、環境系統特係分析

針對班級的環境狀態,從所蒐集的資料中歸類出三個部分,分別為「老師所獲得的班級組織的支持」、「學生在學習競爭中所使用的學習方式」、「親師生的溝通互動模式影響因素」。由此三個部分所衍伸出來的子影響因素共有15個,此部份之分析結果如圖8所示。

 

文字方塊: 環境系統特性分析
 

 

 

 

 

 

 

 

 

 

 

 

 


8:環境系統特性分析統整圖

最後整合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因素如圖9所示。

 

文字方塊: 對班級部落格成立的態度文字方塊: 個人特質分析文字方塊: 資訊能力與素養文字方塊: 樂觀主義文字方塊: 創新性文字方塊: 安全疑慮文字方塊: 不適應文字方塊: 知覺有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易用性文字方塊: 知覺愉悅性文字方塊: 功用與成效文字方塊: 具彈性的使用時間與空間文字方塊: 留言回應互動與即時更新文字方塊: 資訊的串連與分享文字方塊: 老師所獲得班級組織的支持文字方塊: 學生在學習競爭中所使用的學習方法文字方塊: 親師生的溝通互動模式影響因素文字方塊: 精神上的支持文字方塊: 設備上的支持文字方塊: 模仿式的學習文字方塊: 互動式的學習文字方塊: 正向且活潑的互動文字方塊: 溝通具隱密性 

 

 

 

 

 

 

 

 

 

 

 


9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外在因素

 

伍、   結論與建議

一、      研究結論

          (一)    家長對班級部落格成立態度:1.多數家長贊成設立班級部落格。2.影響家長無法觀看部落格的最大因素是「沒有時間」。3.同意子女上網且會限制使用時間。

          (二)    班級部落格的使用情況:1.家長的使用頻率不高且不習慣使用。2.學生的使用狀況受限於資訊能力與家長態度。

          (三)    家長與學生對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1.家長與學生對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皆高。2.班級部落格對學生較具「有用性」,對家長較具「易用性」。

          (四)    影響親師生班級部落格接受度的因素:

1.使用者特性:(1)多數學生與家長對班級部落格抱均持肯定與支持的態度。(2) 影響親師生部落格溝通意願的是「打字能力差」、「經驗不足」。(3) 不同個人特質對於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也不同。

2.資訊科技系統:(1)知覺有用性高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也高。(2)知覺易用性高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也高。(3)知覺愉悅性高則班級部落格接受度也高。(4)部落格特殊的功用與成效,可提昇班級部落格的接受度。3.環境系統特性:(1)班級組織對老師的支持有效提昇老師的接受度。(2)學習競爭中的互動學習有效提昇學生的接受度。(3)親師生間正向、有趣且具隱密性的互動模式有效提昇三者接受度。

二、建議

      (一) 對未來欲實施班級部落格者的建議:1. 提昇學生及家長的資訊能力,尤其是基本的電腦打字能力。2. 需對家長與學生事先安排有關班級部落格的訓練課程,同時在他們使用的過程中,隨時提供暢通的解答管道。3. 教師需隨時準備收集有關班級的資訊,並有效利用時間將其彙整,以隨時更新並充實部落格內的資訊。4. 將部落格結合學校的學習課程,透過網路學習的特性,讓學生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習到更深更廣的課程內容。5. 實施班級部落格的班級,建議學生年齡應為高年級以上。6. 在學生使用班級部落格的過程中,隨時融入「網路安全」的議題。

      (二) 未來研究的建議:1. 研究者僅針對一個班級的親師生進行部落格接受度的分析與影響接受度的外在因素探討,建議後續研究可針對班級部落格對班級經營的親師生溝通互動成效進行探討。2. 本研究探討三個角色親、師、生三者的接受度,但因三個角色的立場與角度差異極大,建議後續研究可選擇只針對其中一個角色,收集較多的樣本數獨立探討。3. 依據本研究進行實證性研究,比較不同年段班級在設立班級部落格的態度、使用情況、接受度、與影響的外在因素,從中推導出班級部落格的成功因素。

 

參考文獻

Lynch, J. (1997). 多元文化課程 (黃政傑, Trans.).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吳明隆 (2003). 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 台北市: 五南圖書.

希瑞爾, & 愛蜜莉 (2006). 誰沒部落格 (施瑞瑄, Trans.). 台北市: 商周出版.

徐怡如 (2000). 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 國教之友, 51(4), 14-22.

歐展嘉 (2007). Life Type 部落格架站寶典. 台北市: 文魁資訊.

蕭敦耀 (2006). 第一次開張我的部落格 (Vol. 朱雀文化). 台北市.

Carvin,A.(1998). A new tool in ArsenalThe Role of the Web in Curricular Reform. http://edweb.gsn.org/web.effects.html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user

information system: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si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IT.

Dearstyne, B. W. (2005). Blogs, the new information revolution? The Iinformation Management. 38-44.

Fishbein, M., & Ajzen, I.1975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an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Addison-Wesley.

Igbaria, M., Guimaraes, T. & Davis, G. B. (1995). Tes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microcomputer usage via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1(4), 87-114.

Parasuraman, A., & Colby, C. (2003). Technology readiness (TR) and the TR index (TRI). 2009.2.14, from http://www.technoreadymarketing.com/research2.html.

Szajna, B. (1996).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vis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Management Science, 42(1), 85-92.

Venkatesh, V. & Davis, F. D. (1996). A model of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Development and test. Decision Science, 27(3), 451-481.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