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資訊整合設備建置之發展與影響因素

林世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壹、研究背景與動機

曾幾何時,錄音帶、錄影帶已不復見, MP3DVD成了新寵兒;網路時代來臨後,網路隨選視訊、網路音樂台、Blog成了主流。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學校的設備也跟著改變與革新,單一資訊設備已無法滿足教師們在教學上的需求,在電腦講求多工、學習講求多元智能的時代,資訊設備的整合使用也已成為新的趨勢。

當前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課程主要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獨立設科,認定電腦為獨立的學科加以教導,其主要優點在於可以持續地、清楚地提供學生學習電腦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昇學生在電腦方面的專業知能和靈巧性;另一種是融入各學科教學。資訊融入教學主要基於資訊科技相關知能不是主要學習目的,電腦等科技被當成一種工具或達成更重要實質目標的手段,如解決問題、提供決定或在不同學科中發展更高層次的思考,並可以進一步地達成自我導向的自主學習(蕭速農,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雖然呈現多樣性,其中還不乏專業教師的設計巧思,但從文獻中看出,資訊融入教學的推動的影響因素除了性別的差異、課程設計時間的多寡、平時工作負擔的輕重、資訊研習時數的多寡、e化教學資源的開發程度、接觸資訊科技機會與行政支援程度等因素外,資訊環境與設備更是其中影響的重大因素之一(尹鳳珠,2004;邱志忠,2002;吳曉華,2003;周至宏,2005;林永祥,2008;張宏明,2001;蔡俊男,2000)。

吳銘隆1998)指出人與科技的密切合作關係,是改變教師生態的另一種原因,教育科技運用於教室情境時,應有整體規劃,教育科技有效的整合使用,才能發揮使教學更為生動,多重資訊的刺激下,才能營造有創意的空間,使學生能藉由資訊科技、擷取利用資源,進而創造有用的資訊。

在電腦科技的技術突飛猛進後,資訊教育逐漸被重視,電腦課程與資訊融入教學逐漸成為基礎教育的一環,電腦逐漸取代傳統的視聽教育設備,成為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但資訊融入教學不是電腦教學,只利用電腦就可以解決教師在設備上的需求,而是需要許多資訊設備的整合使用,但在無法每一班級都可以完整建置情況下,各類資訊設備應用的折衷方式不斷出爐,資訊整合設備就是其中一個資訊融入教學的設備應用模式。

 

、名詞解釋

一、資訊整合設備

本研究所指「資訊整合設備」是指應用於教學中的資訊硬體設備,包含大尺寸放映設備(單槍投影機、電視)、電腦(桌上型、筆記型)、鍵盤、滑鼠、擴音設備及網路(有線、無線)等,並經廠商或學校規畫設計,整合於教室或推車之整合設施。常見的資訊整合設備包括:資訊視聽車、多功能E化教室、班級教學播放系統等。這些設備主要讓教師在資訊設備的安裝、操作、移動、維護、管理及使用上更便利。

 

參、資訊整合設備的發展

政府於1990年左右,曾經大量購置電視與錄放影機,以發展視聽化教學,然而,電視所呈現的畫面、影像、聲音及互動性等操作,都有一定的限制,以至於在配合教學上,便利性較為不足(梁昆明,2007)。國家或縣市政府的資訊教育政策規劃對學校資訊教育科技硬體設備的採購與規劃方向產生重大的影響,而設備規劃與採購的方向也影響資訊教育的進行模式

學者Johnson1997)認為教育電腦化有三個階段,包含熟識(familiarization)電腦、獲取(acquisition)知能及統整融入(integration(溫嘉榮、吳明隆,2000),分述如下:

一、熟識(familiarization)電腦:讓教育工作者熟悉微電腦的潛能,進而以電腦作為教學工具,提升教學效果

二、獲取(acquisition)知能:為了有效運用電腦,能將電腦變成教育輔助工具,就需獲取電腦相關軟硬體之知能,以作為電腦應用的基礎。

三、統整融入(integration):具備基本的電腦素養後,接著就是如何整合電腦或資訊科技於日常教學歷程與學習情境中。

以下就Johnson1997)的教育電腦化階段化理論,來分析我國資訊科技設備的規劃與發展(3-1)

 

3-1

階段

單位

名稱

年代

發展與規劃

熟識電腦階段

教育部

各級學校資訊教學計畫

1993-1997

19937月起分批每年編列經費補助各級學校設置電腦教室

獲取知能階段

教育部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

1997-2007

1.補助國小至專科充實及汰換電腦軟硬體設備,達部頒標準,使國小100%有電腦教室。

2.加強國小、國中、高中職在職教師資訊應用訓練,使 70%教師具資訊素養。

教育部

資訊教育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方案

1998

1.試辦「班班有電腦」方案,即於部份普通教室或專科教室內配置電腦及大畫面顯示設備,並且經由校園網路連接台灣學術網路

2.補助中小學在職教師資訊應用培訓費用:使所有中小學教師均有機會進行基本資訊素養之培訓。

統整融入階段

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

2001

1.「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提出了「建置校園網路」、「建構資訊化設備」及「整合人力物力資源」三個方向

2.總藍圖的推動是以老師為起始點,然後藉由老師帶動學生、學生影響家長,進而提昇全民運用資訊的能力與學習素養

3.希望學生能具備運用資訊進行判斷、組織、決策與處理的能力,並能創造新資訊,有效傳遞資訊;能養成愛好學習、獨立學習的習慣,並能主動尋求資訊進行學習活動

教育部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

2008-2011

1.增加一般教室的資訊科技設備:針對單槍投影機、無線網路、電子白板、可攜式電腦及可寫式電腦等資訊設備,規劃適合中小學一般教室各學科教學使用的環境。

2.推動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逐步設立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建置投影機、無線網路、電腦、電子白板、攝影機、可攜式電腦及可寫式電腦等設備。

3.希望達到的目標:學生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評量的辦理校數達全國中小學總校數的40%,應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教師數達全國中小學教師數的90%,中小學生人數與教學用電腦數量的比值達5:1,自由軟體的使用校數達1,000校,各縣市中小學生家中擁有電腦比例與全國平均數的差距均小於4%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肆、資訊整合設備的建置模式

資訊設備的建置模式在許多文獻中大多僅以單項資訊設備代表,可是目前的許多資訊設備已經開始進行整合工作。因此,研究者將建置模式分為「班級視聽設備結合資訊設備」、「資訊視聽車」與「多功能e化教室」,透過相關文獻的整理(如表4-1)可以清楚瞭解資訊整合設備的發展脈絡,讓資訊整合設備的設計理念與建置方式有更清楚的面貌。

4-1 資訊整合設備的建置模式分析

建置模式

學者

建置方式

班級視聽設備結合資訊設備

王曉璿(1999

在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用上,將普通教室中的視聽媒體器材(錄音機、放影機、電視機和投影機),透過轉換器的連接,將電腦訊號轉成電視訊號,使電腦上播放的教學軟體能透過視聽媒體器材來加以呈現

溫嘉榮、吳明隆(2000

如何有效規劃教室網路電腦問題:

為克服教室內電腦資訊展示時,螢幕畫面顯示大小,可利用專門轉接器,將主機接上大型螢幕顯示器,讓學生共同觀看

魏立欣譯(M.D.Roblyer) (2004)

教師需將學生作品投影到大螢幕上,讓班級其他成員能夠看見成果,因此必須將電腦連結液晶螢幕或投影機,這需要額外的硬體設備,然而並非每間教室皆有投影裝置。折衷解決方法是使用轉接器(converter)將電腦訊號投影到大型電腦螢幕或電視上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8

1999年,資訊環境基礎建設具體成果:

於部份普通教室或專科教室內配置電腦及大畫面顯示設備,並且經由校園網路連接台灣學術網路

資訊視聽車

邱志忠(2002

班級教室內夠用的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至少應包括網路、視聽教學設備、電腦及虛擬光碟伺服器。若經費不允許,視聽教學設備也可改用「視聽教學車」的方式提供各班輪流使用

吳明隆(2004

激勵教師積極使用科技的動機,學校應建置完善的資訊科技使用情境,如小型多媒體可移動式工具車

梁坤明(2007

資訊推車流動方式,讓教師可以借用資訊推車到教學需要的班級,其優點是機動性高,不限定在單一教室內,缺點為因為移動而可能產生設備的震盪,損壞且保管不易

沈中偉(2008

經費不足,資訊設備不敷使用解決方案,可購置資訊車,只要插上電源即可使用

邱瓊慧(何榮桂主編)2008

學校無法班班配置一套電腦、單槍投影機及週邊設備下,將些設備安置一部可以移動的推車上,在台灣他有一個名稱叫「資訊推車」,通常,學校會在一個區域或一個樓層設置一部資訊推車供教師借用,也可能集中由教具室或資訊室保管

多功能e化教室

吳明隆(2004

激勵教師積極使用科技的動機,學校應建置完善的資訊科技使用情境,如

1.多媒體教室

2.網路教室

林宏展(2006

數位教室環境內有單槍投影設備,桌椅以小組方式擺設,每組桌子上有30吋液晶螢幕、攝影機、電腦、喇叭、麥克風。

梁坤明(2007

資訊群組教室四種配置模式

1.運用普通教室增加電腦及投影設備

2.利用專科教室增加電腦及投影設備

3.一對四∼六台電腦方式:除增加電腦與投影設備外,每一組桌上放置學生用電腦,或將電腦放置在窗戶旁及走道旁

4.大活動室採席地而坐方式:增加教師用電腦及投影設備,搬離課桌椅,讓學生可以進行大的肢體活動

徐毓襄(2007

多媒體教室的設置為「班班有單槍」理念的替代版本,免除搬運和架設資訊設備的困擾和時間,課桌椅配置同於普通教室,可減低學生上課秩序混亂的顧慮

梁素梅(2007

規劃空教室成為具視聽設備的專科教室,如此各領域教師不需擔心電腦或單槍的安裝。

沈中偉(2008

經費不足,資訊設備不敷使用解決方案,可建置廣播系統,將學生分六組,利用六部電腦進行廣播

沈惠萍(2008

一間資訊設備完整的E化教室,包含音響設備、錄影設備、12Notebook1部平板電腦、1組固定式電子白板教學系統、1組單槍車教學系統(含音響設備)、無線上網等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8

1.增加一般教室的資訊科技設備:

針對單槍投影機、無線網路、電子白板、可攜式電腦及可寫式電腦等資訊設備,規劃適合中小學一般教室各學科教學使用的環境。

2.推動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

逐步設立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建置投影機、無線網路、電腦、電子白板、攝影機、可攜式電腦及可寫式電腦等設備。應考量用途的不同,裝設不同的資訊設備,如:科學實驗室的e化應以實驗用的數位器材為主。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伍、資訊整合設備之比較

一、班級視聽設備結合資訊設備

在網際網路快速發展前,許多學校將視聽媒體設備配置於教室進行影音媒體融入教學,規劃在教室內設置電視架或電視櫃,內含視聽設備包含大尺寸螢幕的電視及光碟播放機。這些既有設備可以與資訊設備進行整合,讓經費的開銷可以節省下來,因此就有班級視聽設備與資訊設備結合的構想與方案。

王曉璿(1999)認為在個人電腦結合視聽媒體的應用上,將普通教室中的視聽媒體器材(錄音機、放影機、電視機和投影機),透過轉換器的連接,將電腦訊號轉成電視訊號,使電腦上播放的教學軟體能透過視聽媒體器材來加以呈現,是資訊融入教學的模式之一。

這兩種設備的結合讓資訊融入教學的時程可以提前發展,而無需受其他條件的限制,而且既有的視聽設備,教師使用已經上手,對於資訊設備加入整合,教師接受度會更高,操作與使用的門檻也會比較低。

此模式優缺點分析如下:

(一)優點:1.學生不需變動位置;2.設備不需拆裝,故障率低;3.設備放置班級內,教師熟悉設備使用方式;4.教師自行管理,不需額外管理人力。

(二)缺點:1.電視螢幕大小不如單槍投影機投射畫面大,座位較後面的學生容易看不清楚;2.將電腦訊號轉換後,畫面較模糊,小字將無法清楚呈現;3.電視位置通常吊掛在天花板,或放置在高的電視櫃中,學生需抬頭看,脖子容易不舒服。

二、資訊視聽車

邱志忠(2002)提出班級教室內夠用的資訊科技軟硬體設備至少應包括網路、視聽教學設備、電腦及虛擬光碟伺服器。若經費不允許,視聽教學設備也可改用「視聽教學車」的方式提供各班輪流使用。這樣班級導師只需要準備一部堪用的個人電腦即可進行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

2006年高雄市教育局資訊教育中心規劃「E化教室」專案,因應不同學校需求,有「懸吊固定式單槍投影機」與「教學車移動式單槍投影機」兩個方案提供選擇,兩案差異點在「懸吊固定式單槍投影機」案為資訊設備固定於特定教室,學生需至該教室上課;「教學車移動式單槍投影機」案為搭配附輪子之資訊教學車,可將設備移動至各教室。「教學車移動式單槍投影機」也就是「資訊視聽車」,其設備內容包含單槍投影機、桌上型個人電腦、15LCDUHF無線麥克風、擴大機、無線鍵盤滑鼠、移動式教學車、氣壓式100吋布幕、教學車內喇叭。

「資訊視聽車」設計的考量的因素包含:

(一)新式學校建築設計大多將各棟樓的走廊連接起來,而且上下樓有電梯可以協助,利用推車可以減少需多人搬運設備的困擾。

(二)早期資訊設備是分散的,老師借用設備後需將花時間將設備串接安裝才能使用,各項設備操作皆需學習使用,因此教師借用意願低落。設備整合成資訊視聽車後,操作介面親和力提高,教師利用資訊視聽車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也便利許多。

(三)設備整合在推車內,設備不需經常插拔,設備故障率也大幅降低。

此模式優缺點分析如下:

(一)優點:1.推車容易移動;2.減少設備拆裝次數,故障率降低;3.可多班級共享資訊設備資源;4.單槍投影機投射畫面較大;5.整合後不需串接各類設備線路,簡化操作介面。

(二)缺點:1.部分學生需移動位置,以利資訊視聽車放置適當位置;2.推車有一定高度,可能擋住部分學生視線;3.若教室有門檻,可能需多人協助搬運,搬運過程經多次碰撞後,可能造成內部設備移位或損壞;4.需有專人維護與管理;5.教師需事先借用,並學習基本操作方式。

三、多功能e化教室

依據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規劃階段的問卷調查結果,中小學教務主任們認為中小學目前最需要的設備是單槍投影機。他們認為單槍投影機是一般教室進行教學活動時最需要的資訊設備(85.76%),是資訊設備問題中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70.36%),也是促進教師在教學上應用資訊科技的有效硬體設施(69.39%)。他們認為軟體價格過高是軟體問題中應優先解決的問題(87.16%)。其他較具共識的看法有:一般教室需筆記型電腦(66.50%),軟體不足(62.86%),教師宜有自己專用的電腦(66.72%)及宜設置高度e化的專科教室(63.08%)(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8)。

教育部2007年提出的「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在設備規劃上提出逐步設立「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的概念,建置投影機、無線網路、電腦、電子白板、攝影機、可攜式電腦及可寫式電腦等設備。而且應考量用途的不同,裝設不同的資訊設備,如:科學實驗室的e化應以實驗用的數位器材為主。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在97年試辦「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方案中,除了單槍與教師電腦外,增加了電子白板、無線網路基地台、六部學生用電腦、電腦教學廣播系統。期待透過學校團隊共同開發「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的創新教學模式,提供給學校同仁及其他學校參考。

多功能e化教室隨著廠商開發多樣性的整合設備,如數位講桌、電子白板等,除了讓教師在教學使用上更便利外,也提高了與學生的學習互動,甚至結合教學紀錄、遠距學習等多樣選擇,開創出不同的學習理論模式教師。例如混合不同的教學媒介、教學策略與教學環境的混成學習理論(blended learning) (黃盟升,2006)就是一個教學整合設備應用的代表。

此模式優缺點分析如下:

(一)優點:1.資訊設備完整,透過幾個電源開關與遙控器,即可使用;2.減少設備拆裝次數,故障率降低;3.單槍投影機投射畫面較大;4.教室空間與環境經過設計(如座位的排列、設備的使用),較容易符合教師教學需求;5.擴充其他資訊設備較容易;6.免除搬運和架設資訊設備的困擾和時間。

(二)缺點:1.學生需事先移動至此教室;2.多班級使用,教室整潔不易維持;3.並非在原來的授課教室內,學生情緒與秩序易受影響4.需有專人維護與管理;5.教師需事先借用,並學習基本操作方式。

綜上所述,所有的整合設備應用必須考量學校硬體設備、教師教學模式移轉及學校環境,如何開發出適合學校的設備,需要教師、行政人員與廠商共同研究與思考,研究者根據上述探討,進行分析比較,製成表5-1之資料。。

5-1 資訊整合設備比較表

 

班級視聽設備與資訊設備結合

資訊視聽車

多功能e化教室

安裝便利性

固定式,不需每次使用安裝

需事先借用與挪出空間

需事先借用

操作容易度

容易上手

需學習使用

需學習使用

設備完善度

電視畫面小

推車大、佔空間

設備完整

專人管理

教師自行管理

專人管理

專人管理

故障率

學生是否需變動位置

部分學生需移動座位

學生需換教室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陸、資訊整合設備建置之影響因素

對於影響資訊整合設備規劃因素,研究者將之分成「教師使用需求因素」、「管理與維護因素」及「學校行政規劃因素」三個層面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設備使用因素

(一)設備資源的取得

李豐展(2006)指出對於教師而言充足的資源是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重要條件,尤其是學校當中的相關資訊科技軟硬體設施,往往成為教師認定是否具備有充足資源的第一印象。諸多研究文獻都顯示,當這些相關資訊科技軟硬體資源缺乏時,相對地侷限了教師教學的表現機會,甚至降低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上的意願。

Pelgrum2001)進行跨國研究,調查影響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障礙因素,結果發現百分之七十的教師認為「缺乏足夠的電腦設備」為影響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的主要障礙之一。Wetzel ( 2001 ) 的研究發現,教師們在實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過程當中,最關切的問題是硬體資源的取得是否受到限制。當教師能夠很便利地取得相關資源設備時,教師們會感受到個人教學自主性的提升,會更願意投入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當中。吳鐵雄等人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教師皆已能體認到網際網路對未來教學的重要性,他們也同意網際網路將使他們傳統的角色重新定位。大部分教師同意應用網際網路於教學是可行的,但首先須克服升學主義的迷思、加強教師教育訓練工作與建構網路上的學習資源,而為鼓勵教師應用網際網路於教學中,學校須優先提供教師所需的資訊設備與相關之教學資源(吳鐵雄、林奇賢、邱瓊慧、孫光天、朱國光、趙美蘭,1998)

(二)時間因素

蔡俊男(2000)指出「時間不足」是影響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的問題。目前的課業份量及時間安排,單單要正常完成每學期的課程進度都已非常緊湊,更遑論要將資訊科技應用於學科教學上(王曉璿,1999)。林永祥(2008)也提出若能減輕級任導師的工作負擔,增加學校原額編制;調整授課時數,簡化工作內容,教師會有比較充分時間將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日常教學上。另外還有幾項因素,包含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教師教學準備時間增加;少子化下的招生壓力,學校要求特色與績效表現;學校減班,無新成員進入,皆以兼代課人力取代。種種因素影響下,更是壓縮了教師的正常上課時間,如果上課空間、環境與設備在整體規劃底下,不需要繁瑣的操作與安裝過程,將會降低教師因時間不足無法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所造成的門檻。

(三)E化教學資源增加

教師不再是學生專業知能的唯一來源,多媒體教材及整個網路資源均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也由於學習素材的多元化導致學習型態與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互動、互助及合作學習方式,這即是新教室學習的典範之一(吳明隆,1998)。

在各領域的教科書的選擇中,教師已經將輔助教學的多媒體光碟納入參考指標之一,書商對於多媒體的光碟製作的內容也逐漸朝向實用與精緻化邁進。教育部也開始統整各縣市教育局之教學資源成立「教育部教學資源網」(http://etoe.edu.tw),並舉辦「全國中小學資訊融入教學創意競賽」,將競賽內容利用「創用CC」授權條款,使資源可以讓其他教師可以合法應用在教學上,這些E化教學資源的增加,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教材資源選擇愈來愈多,可應用的範圍也愈來愈廣,透過資訊環境的整體規劃,教師可以輕易的將這些隨手可得的資訊運用在教學上。

二、維護管理因素

(一)設備的維護與管理

崔夢萍(2001)的研究顯示,即便是學校已經採購相關的教學輔助軟體,許多仍教師們不大清楚學校內有多少可以供使用的教學光碟資源。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增加了教師們在資源取得上的不便性,造成教師對於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普遍刻板印象。既使學校擁有充足硬體資源,但是缺乏完整的硬體資源使用規劃措施,造成教師在資源取得的不便性,也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實施意願。

李豐展(2006)將教師們於學校當中所遭遇資訊科技軟硬體資源的問題,歸納成下面四點:(一)資源取得便利性的問題:教師們在需要相關軟硬體設施時,是否可以順利取得?其取得途徑的不通暢,常會讓教師心生厭煩。(二)學校在資源的組織方面的問題:花費在添購資訊科技相關軟硬體設施方面是否符合教師教學需求?學校在編列相關預算時,應該納入教師參與的考量。(三)資訊科技軟硬體品質的問題:學校所提供的設備品質關係到教學過程的順暢與否。(四)教師個人所擁有資源: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在技術上層面往往需要耗費教師較多的時間,因此,教師個人具有這些設備便可以自行摸索,熟悉如何操作相關設備。

(二)專職人員之協助

現代化科技教育設施規劃需要有專業素養的人才來擔任,而國民小學在此方面的專業人才欠缺,以致於諮詢服務狀況集中少數人的身上,造成工作負擔過重,服務品質亦大打折扣,在許多方面常發生思慮不週與規劃失當之情形(陳志修,2005)。

資訊設備在人機介面上雖然已經開始簡化,但多項設備的整合與安裝仍需開設研習訓練,並需多次反覆練習才能上手,但多數老師對於資訊設備的使用並非如此頻繁,因此每次使用總是需要他人協助或重新溫習一次安裝步驟,況且學校教師並非專業的專職人員,這些問題會影響教師使用意願。

國小課程在使用資訊科技的過程中,必須有資訊教師充份的技術支援和使用者的高度使用意願等種種條件配合,預期的效益才能展現(夏如春,2002)。但現階段學校資訊教師或網管人員,在學校本來就有課務必須進行,無法擔任專門協助的角色。因此如果提供教師更簡易安裝及使用的設備,將可以提高教師使用資訊設備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

三、學校規劃因素

(一)學校行政支持

學校行政單位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中扮演了推廣者與支持者的角色,從推廣者的角色來看,學校行政階層人員必須瞭解,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助益為何?與一般教學相較其優勢在哪裡?其必要性為何?行政管理階層雖非身處教學第一線,卻也需具備清楚的概念,方能獲得教師們的認同並鼓勵他們參與(李豐展,2006)。

教師對於資訊科技的技能不夠純熟,擔心應用資訊科技反而對教學構成負面影響,因此學校單位要提供一般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支援方式,在人力編制、設備分配、使用訓練方面進行有系統的規劃(徐新逸、王培卉,2004)。學校行政的支持與支援,是推動教師教學創新的一項重要動力,學校行政人員的態度、環境規劃建置、設備經費的支援與維護、適當的給予教師壓力、提供在職訓練的機會等,都深深影響著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願(王文裕,2003)。學校行政人員在資訊科技的教學應用上,扮演著推動者、帶領者的角色(溫嘉榮、吳明榮,2000)。因此學校行政人員必須扮演好資訊環境與設備規劃的角色,才能提高教師進行資訊融入教學的意願。

Meltzer Sherman1997)針對人員發展與科技使用,提出十點建議提供校長能成功地推展資訊融入教學。其中三點與硬體規劃相關的是(一)提供技術上的協助:發揮科技協調者的角色,不僅是選擇軟體或維持硬體設備運作正常,而是更進一步地提供教師訓練與教學上的協助;(二)提供設備與使用:妥善解決資訊科技的數量、放置地點與妥善保養等問題,將可大大增加教師使用率;(三)盡量讓老師使用:成功的教學創新往往來自老師無限制地接觸與使用資訊科技,透過不斷學習與熟悉的操作,進而更有信心的融入於教學之中。

資訊設備的充足與否除了與設備數量的影響,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教師的教學需求,端賴學校行政人員的用心調度,透過妥善的運用、建立便利且友善的借用規範使設備發揮其最大使用效能(徐毓襄,2007)。

(二)經費的來源與運用

經濟的不景氣,政府財政的捉襟見肘,教育的經費正逐年被刪減之中,但是現代化科技教育設施規劃卻需要一筆可觀的經費,如何能善用「有限經費」,卻能發揮最大的「實質效益」,已成教育設施規劃的重要課題之一(陳志修,2005)。李豐展(2006)研究指出受限於經費編列的限制,學校行政人員如何來規劃,將有限的經費用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當中,並能夠有效提升教師教學品質,此時,學校的政策必須對於校內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有更明確的闡述與發展方向,並有效傳達給校內教師,並藉由公開的討論瞭解教師們對於各種設備的實際需求,當學校在推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能夠將相關政策公開與教師及行政人員討論,讓教師們能夠感受到,個人在教學上的需要是可得到校方的重視,而不單單只是配合學校政策行事。

Leggett Persichitte1998)以歷史、研究與實務的觀點,分析五十年來教師在教學上所面對關於科技實施的問題,與當今教師面對試圖實施和融入科技於教學之中的障礙,發現始終圍繞在時間(time)、專業(expertise)、可近性(access)、資源(resources)與支持(support)等重要因素(簡寫為TEARS, 眼淚)上。如果教師要成功地將科技實施於教師中並得以持續,這些重要因素都必須全盤的關注與謀求解決。在資源方面的缺乏包含:1.缺乏財政支援提供個人的專業科技訓練;2.缺少使用及實施時的支持與專業;3.缺乏科技融入所需設備的維護與維修;4.缺乏持續實施科技教學的經費預算。在經費預算方面可能的解決之道有:1.補助或部分負擔在教學中順利完成相關課程的經費;2.協助廠商給予教育界購買家用科技時提供折扣;3.尋求學校家長會的主動支持;4.發展區域協會或教育聯盟以提供教師購買個人科技產品時低利或無息貸款;5.建立企業/社區關係以強調科技技能的發展與最新科技的使用;6.遊說地方或國家分配教育改革經費需包含科技融入相關經費;7.蒐集學生在社區和家中科技的使用狀況以遊說地方教育局撥助額外的資源。

(三)空間設計與規劃

學校之設計應有足夠的空間與設備以支援各種先進教材、教具之運用,應有彈性空間提供不同組合之教學、展示、教具放置、科學實驗等活動,各種設施應納入各種科技資源以進行各種新式的教學活動。現代化科技資訊設備的建築空間設計必須與教育專業彼此互相合作和對話,使得「空間」、「科技」及「教學」融為一體。(陳志修,2005)。

過去的教育設施規劃大多以「行政」和「標準化」為主要考量,很少考慮讓「使用者參與」的層面,自然無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更易使其與環境產生隔閡(湯志民,1994),這裡的使用者應代表在教學空間內的主角,即是教師與學生,教師為教學者,最清楚自己教學上的需求,如何規劃適合的資訊環境,需要教師提供意見與想法,才能貼近教學的本質。新設計的學校環境與教室規劃,已經將各空間的網路節點及資訊設備放置位置考慮在內,許多學校還透過班群的概念,讓教室形成不同區塊的組合,讓資訊整合設備更容易管理與維護。

根據上述資料歸納,資訊整合設備的影響因素受設備使用因素(設備資源的取得、時間因素、E化教學資源增加)、維護管理因素(維護與管理、、專業人員協助)與學校規劃因素(學校行政支持、經費來源與應用、空間設計與規劃)這三個層面的影響。除了教師的需求外,這些影響因素決定了資訊整合設備的樣式與教師資訊融入教學實施方式。唯有將這些因素考量在內,才能充分發揮資訊整合設備的使用效益,並讓資訊融入教學更加落實。

 


 

 柒、結論與建議

一、資訊整合設備的發展

我國政府對於資訊設備的建置與發展,是從電腦教室的建置,到逐步增加電腦數量及網路節點,目前已將資訊設備納入一般教室與專科教室的規劃,並考量行動化的資訊設備在教學上的應用。資訊設備增加後,接踵而來的就是維修與管理與平衡城鄉差距等問題,最後為了全面性的發展,必須規範標準,建立資訊融入教學的典範與模式供各單位參考。

隨著校園電腦數量的增加,每所學校至少有一間以上的電腦教室,但是電腦教室大都被用於電腦資訊課程的教學,一般課程的教學在排課上因電腦教室的用途以教授電腦為主,並無法輪流用到電腦教室進行一般課程的教學(梁昆明,2007)。因此在完整資訊設備進入一般教室前,資訊設備整合的應用與方法就孕育而生。目前政府已進入「統整融入」的階段,所謂的統整應該是在硬體、軟體、人力上完整考量,逐漸成為日常教學的一部份,不必特意去宣導或強調。過去將經費投入校園,大量採購單項資訊設備的模式應該修正,如何規劃出符合教師需求的資訊設備,需要吸收多方意見及更全面的思考。

二、資訊整合設備的建置模式

資訊整合的模式從過去講求資訊設備的基礎建設(如電腦、網路),到目前講求提高教師教學的完整性與便利性,甚至開始考慮如何減少學生變動位置的機率或降低移動設備的困難度,這些都是因為資訊設備已經成為教學的好幫手,可是一般教師並非經常使用資訊設備進行教學,這些設備的安裝與操作介面對於許多老師來說是陌生而且不容易上手的,資訊整合設備的整合需求因此產生。每個學校的需求有許多異同處,因此開發出許多建置模式,資訊設備需要學校行政人員、教師與廠商共同討論、研發,才能符合實際教學需求。

資訊整合設備並無好壞之分,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得由各校評估各種條件,如校園文化、學校環境、人員訓練與各種相關配套措施的配合,才能逐步推廣出去。根據研究者經驗,學校可組成資訊團隊,以部分有興趣的教師為優先,開發出可行模式後,再以這些老師為種子教師,自然會有許多追隨者。

三、對於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及各學校單位的建議:

(一)主管機關可規劃各種建置模式供學校選擇,統一招標,可發揮經費效益,減少學校負擔。

(二)鼓勵行政人員與教師雙向對話,瞭解教師教學需求,在教學、設備或行政制度上給予支持。

(三)建立完整的管理系統,包含維護保養、專責人員、借還辦法等,避免資訊整合設備荒置。

(四)鼓勵教師開發資訊教學素材,增加教師備課時間。

(五)提供教學範例、應用模式、使用研習等各種課程,增加教師彼此交流機會。

(六)未來的校舍的規劃,需考量資訊設備的建置環境。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尹鳳珠(2004)。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縣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文裕(2003)。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現況、意願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7-24

吳明隆(1998)。教學科技與教室學習生態典範的轉變。視聽教育雙月刊,401),11-20

吳明隆(2004)。科技接受模式及其對資訊融入教學的啟示。國教之友,561),25-32

吳曉華(2003)。桃園縣國中教師利用網路資源融入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鐵雄、林奇賢、邱瓊慧、孫天光、朱國光、趙美蘭(1998)。電腦網路在台灣中小學教育上之應用研究,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大會論文。

李豐展(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學校環境因素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沈惠萍(2008)。不一樣的全新感受:e化教室數學學習的快樂城堡。教師之友,492),37-48

周至宏(2005)。中小學教師嘗試使用資訊科技革新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宏展(2006)。以數位教室環境增進同步遠距教學之臨場感。國立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永祥(2008)。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現況與問題研究-以高雄市國小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志忠(2002)。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之教學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瓊慧(何榮桂主編)2008)。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夏如春(2002)。國小課程使用資訊科技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從資訊教師的觀點。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徐新逸、王培卉(2004)。國小教師實施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現況調查與需求評估。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39-268

徐毓襄(2007)。不同規模學校之文化及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的現況差異-以臺北市公立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崔夢萍(2001)。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張宏明(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對資訊融入學科教學的實施企圖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7)。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76,取自:http://ictwhitepaper.ice.ntnu.edu.tw/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2008)。資訊教育政策。20081228,取自:http://www.edu.tw/moecc/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71

梁坤明(2007)。從資訊群組教室的建置談資訊融入教學活動。國民教育,473),89-93

梁素梅(2007)。彰化縣國中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志修(2005)。國民小學的現代化科技教育設施規劃之研究。中等教育 551),46-59

湯志民(1994)。學校建築規劃的發展趨勢。台灣教育,49114-18

黃盟升(2006)。影響傳統教室與同步教室渾成學習環境之互動因素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溫嘉榮、吳明隆(2000)。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市:松崗。

蔡俊男(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速農(2004)。科技/權力/教育--資訊科技對國小教學意涵與潛藏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魏立欣譯(M.D.Roblyer)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台北市:高等教育。

二、英文文獻

Leggett, W. P. & Persichitte, K. A.(1998). Blood, sweat, and TEARS: 50 years of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bstacles. TechTreads, 43(3), 33-39.

Meltzer, J. & Sherman, T. M.(1997). Ten commandments for successful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and staff development.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Bulletin, 81(585), 23-32.

Pelgrum, W. J. (2001). Obstacle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 education: results from a worldwide educational assessmen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37, 163-178.

 Wetzel, D. R. (2001). A model for pedagogical and curricula transformation with technology. Journal of Computer in Teacher Education, 18(2), 43-49.

 

[回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