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社區的公共領域

徐子婷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系

 

一、摘要:

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許多地方開始如火如荼展開社造,一開始社區綠美化,居民對生活環境的重視;再來是發展社區產業,提升當地經濟;最後則回歸社區美學,不同於剛開始單純對環境的關心,居民提升心靈層面,開班授課,或是舉辦一連串的活動,社區成為生活的中心。本研究主要在探討藝術與公共領域的關係,藝術的觀念慢慢在改變,藝術家學著關心社會與居民互動,以前熱門的社區營造已漸漸冷卻下來,但這些人卻依然在推動著,本研究以新港鄉三間村為重點,鹿港「歷史之心」事件為輔助,來探討藝術家進入社區對當地帶來的影響。

 

二、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社造經歷了這麼多年,直到現在仍然有一群人卻關心自己居住的環境,將社區的產業或是文化發展出來,無論是特產、古蹟,或是特殊的宗教慶典,藉由地方自主性的組織,將其社區所擁有的歷史文化串聯起來,也可以藉此凝聚彼此的向心力,一同爲自己生活的環境付出,此外藉由發展觀光業,將傳統產業轉型。

 

()嘉義新港鄉三間村

三間村位於嘉義新港鄉東南側,是新港鄉與民雄鄉的交界地帶,曾經是台糖大林廠、北港廠與蒜頭廠的重要運輸路線。過去三間村給人的印象是臭味撲鼻的養豬戶,加上台塑中洋工業區在此設廠,帶來許多外來人口,因工廠帶來的環境問題曾經爆發居民的抗爭,初步訪談中,農會推廣股職員何麗質小姐與當時擔任村長的父親意識到社區必須有所改變,所以有了美化居住環境的想法。在2005年開始社區營造的工作,到後來的行政院農委會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台灣健康社區計畫」,推動「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劃」,農會為主體,聯合社區組織來達到其目標。三間村居民在這幾年的努力下已經有所成果,例如:文化牆展出老照片;畫我家鄉寫生比賽;將荒廢的台糖小火車站空地整理成三間牛稠小火車公園;屋簷的鳥踏;圍牆上的捏陶…等。社區裡許多景觀都有在地藝術家心血的投入,就連盆栽的擺設也是經過設計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家和居民沒有隔閡,美感與構想由藝術家負責,但是實際操作仍交由居民來完成。無論是象徵三間村的裝置作品,或是巷道內家家戶戶的用心佈置,都成為三間村特有的景觀。

研究者認為三間村藝術家可以與居民和睦共處,鼓勵居民一同參與公共事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為藝術家蕭炳煌老師本是三間村人,在地人較了解在地人的想法,與居民互動良好,對於當地的風俗傳統也比較了解,也比較不會觸犯當地的禁忌,所以在地藝術家推動藝術會較外來藝術家容易。

 

()彰化鹿港「歷史之心」事件

彰化鹿港的古蹟日茂行是過去鹿港最大的船頭行,日茂行的盛衰代表著鹿港商業的興衰,可是卻遭到縣政府的政策影響而被拆除了一大半,地方的文化團體積極將日茂行重建,希望可以恢復當時的繁榮。(沈佩儀 200221-37)除了向外申請經費,同時也舉辦一連串的裝置藝術展覽,許多問題就在這時候產生,當時省政府委派外地學者主導日茂行工作室負責當地古蹟的規劃,但是搶救日茂行是由鹿港當地人士所發起,省政府卻委派了另外的負責人,兩派之間自然而然有了心結,加上為搶救古蹟日茂行而舉辦「歷史之心」裝置藝術展覽,外來藝術家在當地展覽前衛的作品,一開始就因藝術家與居民溝通不良,使得許多作品遭到破壞,無論是溝通不良或是派系心結,藝術家冒犯了當地的傳統,對於居民是種傷害,進入社區不單單不只是藝術家和居民之間的關係,同時應該包括整體環境,除了與居民對話,也要與環境對話。

 

「歷史之心」策劃人黃海鳴提到:「當代藝術習慣了利用衝突來強化作品的能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以一種外來說教者、批評者的身分,進入社區確實是比較過分,產生這樣的反彈也是很可以理解的。」(黃海鳴 200722)直接批判性的作品對於當地是一種傷害,當然就不會被接受了。

 

當一個地區有藝術的存在是好還是壞,居民如何接受藝術家改善他們的生活,小市民藉由另一種語言表達自己,無論結果成敗如何,嘗試的過程即是一種學習,這樣的背景之下,本研究將探討:

1、藝術與社區的公共領域關係。

2、對於社區而言,外出學成返鄉的在地藝術家與外來藝術家對於當地有何影響。

 

四、文獻回顧與探討

()、社區與社區營造

何謂社區?過去認為在特定的區域內集中居在一起,這就是社區;但是現在對社區的定義已有所改變,過去的社區指的是村落、部落,居住在一起,但是未必對居住的地方會產生心理的聯繫,這種社會與心理的聯繫,我們稱之為「社區感」(曾旭正 200713),所以「社區」應該是指有社區感的村落,而不只是居民居住的空間。

 

現在社會的疏離感,鄰里之間的關係漸漸遠離,加上人口老化、流失,使得許多值得保存的人、事、物快速的消失,居住品質的下降,都市景觀的破壞,必須把鄰里之間原有的社區感找回來,讓在轉型中的社會重新凝聚在一起,所以文建會在1994年開始倡導「社區總體營造」計畫,根據社區特色,進行改變,無論是古蹟、街道的整理,空間、景觀的美化,提高生活品質,或是定期舉辦活動,藉由社區民眾自發性的組織在一起,增加對公共事務參與的意願,彼此互動產生共識才能完成這份艱鉅的任務。(陳慶芳 20045)

 

社區營造依照都市化程度不同分成三類型:都市、鄉鎮、農漁村落,因為都市化的不同,社區的凝聚力也會有所不同。

 

不同類型的社區營造案例(表格4-1)

類型

地理

同類案例

都市

新興社區

台北福林、芝山、中研、奇岩、慶城、溫州、台中中達、春社、台南金華、亞伯巷、明興、長榮、高雄河堤、振興等

老社區

台北北投、大理街、景美、大稻埕、新竹水源、台中西屯楓樹、南屯犁頭店、台南五條港、車仔寮、大港、高雄哈瑪星、左營舊城等

鄉鎮

平地

台北淡水、桃園大溪、新竹北埔、台中清水、彰化鹿港、柑園、嘉義新港、雲林斗六、崙背、北港、高雄橋仔頭、美濃等

農漁村落

部落

新竹司馬庫斯、鎮西堡、嘉義山美、達邦、花蓮馬太鞍、太巴塱、台東布農、南王、屏東瑪家、好茶等

農漁村

苗栗後龍豐富、白沙屯、嘉義大崙、頂塗溝、台南土溝、汴頭、龍山村、蚵寮、屏東建功、宜蘭二結、蘇澳港邊等

近山

苗栗山腳、南投上安、富州、台南高原、宜蘭白米、台東萬安、南投桃米、上安、澀水、龍眼林、和興村、清水溝、台中石岡等

曾旭正,200763,《台灣的社區營造》。

 

都市型存在著新與舊兩種社區,新社區大部分以社區藝文活動或是環境改造帶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舊社區通常會有許多豐富的歷史文化,在都市發展的過程中常常被淹沒,許多社區組織在剛開始都是以「文史工作室」開始起步,舊社區的文化傳統是特色,這是新社區所沒有的。

 

鄉鎮型社區通常有很長久的歷史,在過去可能是個生活機能完善的區域,相同的,他們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但是因為時代變遷,人口往都市遷移,因此社區的凝聚力也跟著下降,不過鄉鎮的居民卻還保有對家鄉的認同,所以在鄉鎮型社區也組成文史工作室,蒐集過去的地方文物等,依表格2-1的分類,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彰化鹿港及嘉義縣新港鄉三間村則是屬於此類型的社區。

 

農漁村落的社區營造依地理位置不同又可分山地部落、平原農漁村、近山村落雖然地理位置不同,不過卻面對相同的問題,人口外流、經濟弱化,對於故鄉的認同感也逐漸消失,因此面對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是推動社區產業起步,經濟有了改善,人口才會留住。

 

改善社區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假若社區不夠健全,將使得許多政策無法落實,所以要使台灣整體發展更好,就必須從基本的「社區」開始做起。

 

()、藝術家進入社區

1、公共領域

哈伯瑪斯認為十八世紀存在著有力的公共領域,人們可以在此談論政治、經濟,任何意見在此交流,甚至報紙媒體提供了普通市民分享意見的區塊。但是在十九世紀公共領域被資產階級社會所取代,人們變成聽眾,不再積極發表看法,公共領域逐漸消失。(Smith 2001;林宗德 200460-62)

 

公共領域講求開放性,每個人都能進入參與,對於公共事務發表意見,同時開放自己的想法也要接受他人的意見,在看似開放卻又有所規範的空間裡,身分地位的是高低不被重視的。(李丁讚 20041-62)

 

研究者認為談論問題的總是社會上階級較高的一群人,反而與自身較貼切的人民沒機會或是不願表達自己想法,最後導致人人不願關心公眾生活,不願意參與公共事務。藝術存在於公共領域,藝術家的靈感來自整體生活環境,完成的作品也與生活相關,生活的感觸透過藝術家重新呈現在眼前,即是表達意見的方式之一,藝術家走進社區把表達意見的方式帶給居民,公共領域逐漸恢復功能,社區裡的圍牆或是不起眼的角落都可以成為意見交流的場所,在這個空間裡,居民和藝術家地位是平等的,對於社區的公眾事物可以暢所欲言,藝術家提出想法,居民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對。

 

公共藝術新典範的產生使得舊有的觀念改變,藝術家的角色已經不只是藝術品的創造者,強調藝術家與不同社群之間互動的關係,藝術家是居民和藝術中間的橋樑,藝術家以具體的方式進入,創造發揮創意的空間,連結彼此之間的認知,以學習的心態和居民相處,彼此在互動中找到平衡點。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一書吳慎慎教授提到,新典範的藝術在創造踐履性與過程性的開放學習空間,讓參與的每一個體從自我的主體出發,連結轉化,在偶成的交會中產生無法事先預期的回應和互動,形構出即興的美學。(吳慎慎 200787)換句話說,藝術家進入社區之後,和當地居民在許多次的互動溝通、激盪出來的作品或是整個活動過程,是藝術家一開始沒辦法預想到的,無論是居民還是藝術家彼此都在互相學習,藝術家學習如何尊重當地特有的文化,學習如何關心社會,居民在創造的過程中除了提升自我的美感,同時提高公共事務的參與意願,也學習如何將自身特有的經驗藉由藝術表達出來,溝通不再侷限於語言。

   

當然,藝術家以學習的心態進入社區,帶來的成效會比較好,相較之下,若是以高高在上的態度,認為自己是來教育居民的,或是對於當地文化風俗的不尊重,理所當然的就會使當地居民產生反感,所以藝術家的心態是藝術進入公共領域成敗的關鍵。

 

2、藝術與社區美學

何謂「藝術」?在過去,藝術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只有專家才能夠擁有的能力,繪畫是一種藝術,雕刻是一種藝術,音樂也是一種藝術,而這些畫家、雕刻家、音樂家,就是所謂的藝術家,是為藝術作藝術,藝術家已經脫離道德跟公民的角色,專業、不容冒犯是大家對於藝術家的映象。但是,現在對於藝術的觀念已經不是這麼的狹隘,藝術轉而將焦點放在社會的創造力上,利用美學和人溝通已經成為趨勢。

 

「社區美學」不同於西方的靜態美學觀念,是動態的,依照社區不同的歷史發展、傳統習俗、居民生活習慣、職業不同,甚至是政治觀念的不同,使得不同的社區所摩擦出的火花也有所不同,在陳其南擔任文建會副主委的期間,曾提出「公民美學」的觀念:所謂的文化公民,強調的是公民對於文化意識之自覺性,特別是著重於責任與義務的關係,而不是單方面享受權利。…藉著將「美」的實踐是為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落實在每一個公共與私有的領域中,展現對於環境的尊重,如此,台灣視覺環境的美化以及藝術生態的健全將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以上作為出發的社會運動思潮,我們稱之為「公民美學運動」。(陳其南 2005)

 

由上述可知,公民應該為自己生活環境負責,而欠缺的就是美學的素養,社區總體營造也是美學的展現,藉由美學展現社區的在地性,不再只是單純著重於社區的經濟發展或是社區人口外流等問題,將經濟公民、政治公民提升為文化公民,提升美學的涵養成為所有人的義務,更需要實踐的力量支持。

 

3、居民文化感的提升

藝術家進入生活場域裡創作,發現曾經不曾面對的環境問題,直到現在台灣許多地方無論理由為何,越來越多藝術進入社區的案例,社區存在藝術提供了居民發揮創意的平台,鼓勵居民將私人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藝術家也藉著這樣的機會學習,學習如何關心大眾,而不是執著於自身的作品創作,抽象的美學思考成為隨處可見的景觀,藝術不只是少數可以享受的權利,而是大家共同參與的義務。從這裡演伸出的觀點延伸到公民素養與教育的問題,廖億美(200772)認為:「透過公民教育提升公民素養,以達成整體文化建構以及整體生活環境的改造。」美學以教育者的身分出現,在社區裡藉由藝術的展現達到提升公民素養的目的,居民的素質提高,生活的環境也隨著改變,不再是髒亂的巷道、荒廢的公園,對於自身生活的空間多了一份情感的付出。

 

4、藝術家進入社區後如何帶領當地民眾?如何提升居民的文化層次?

第一、在地元素。(林文浹等 2007185)無論外來藝術家或是在地藝術家在推動這項計畫時最常以在地原有的元素作為題材,例如:三間村以枯萎的木麻黃做為裝置作品,因為村裡過去有台糖小火車經過,當時鐵軌周圍所種植的植物就是木麻黃,後來台糖慢慢沒落,隨著鄉鎮發展木麻黃也慢慢從居民生活中消逝,過去的回憶是無法抹滅的,台糖的興衰影響著許許多多的家庭。「歷史之心」的展覽作品中也有許多和當地信仰有關的裝置藝術,或許正如此,使得對當地居民來說是不尊重當地信仰,所以才產生這麼大的反彈。公共藝術若進駐社區,其創造過程或藝術品的主題,都應融入社區居民的生活脈絡中,而不是孤傲的矗立在居民的生活場域,強迫居民應該來認同其藝術。(林書筠 2004 50)

 

第二、透過居民的共同參與建立認同感,進而提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藝術家先帶頭改造社區,久而久之居民就會自動關懷住家附近的環境,三間村在前幾年舉辦了「左看、右看、蓮連看─自家入口意象營造」綠美化活動,藉由布置家園徵選出30戶佈置優良的住戶,大家彼此互相觀摩,在輸人不輸陣的情況下,更多人願意發揮自己的創意,除了擺設盆栽,還有住戶精心設計的蚵殼吊飾,或是門邊掛上竹子做的風鈴,上頭寫上有關三間村居民信仰中心─保生大帝的詞句,甚至有一戶人家支持洋基隊,所以在門口的小花園做了一幅有「洋基」字樣的擺飾…等,這些都是居民對於這項活動的重視。不為觀光或是任何利益為出發點,而是將居民參與公共事務培養成為習慣,居民才是整個活動過程的主角。

 

第三、營造一個可以讓居民發表意見的空間。通常在正式的場合中居民不太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反而是在私下的交談中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當然沒辦法達到藝術家和居民良好的溝通,「歷史之心」事件中,也是因為藝術家和居民沒有在事先達成共識,所以才引起這麼大的衝突。反觀三間村,基於居民不善於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在社區成立的三間村俱樂部,聚會沒有任何的時間、地點,只要大家同意即可,居民在這裡就如三五好友聊天般,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舉行一些小活動,藉由這些活動彼此互相連結在一起,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

 

第四、為了讓社區能繼續發展,三間村居民建立了認養機制,不同的社造點有不同的小組負責,組員平時發現問題就會隨手解決,讓社區的環境整理成為理所當然的活動,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而然提升了文化感,不再是普通常見的農村鄉下。

 

踏進三間村隨處可見的景觀都是居民的用心,每個人用心營造自己的家,已經不單單是藝術家的事情,也已經不再是政府的政策而已,這是屬於居民的,就算政策已經不了了之,三間村居民仍是以愛這塊土地的心情繼續走下去,這才是社區該有的凝聚力。

 

四、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嘉義縣新港鄉三間村的居民為主角,除了特定的對象:在地藝術家、農會推廣股職員、三間村義工隊隊長之外,研究對象必須有下列條件:

1、現為三間村居民。

2、共同參與三間村的社造活動。

 

()、研究方法

1、田野觀察。了解當地生活習慣,實際走訪社區,與居民相處過後才能清楚當地有何特色,以及觀察居民平時互相交流的地點,可作為訪談時的據點。

2、深入訪談。藉由訪談三間村居民、社區幹部、藝術家,了解他們對於事件過程的想法,對居民來說在地藝術家的意義為何,是否可以接受外地藝術家的介入,為何當地居民願意花費休息時間在公共事務上,研究者以日常生活會話進行訪談,找尋可以引起研究對象興趣的話題,訪談對象年紀或許都會比研究者年長,使用的語言也可能是閩南語,在當地很少有研究者這個年齡層的年輕人,加上陌生的臉孔很容易就會引起注意,所以開始就必須表明自己身份,希望在互動的過程中,可以了解研究對象的想法及態度。

 

()、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主要內容:美學進入社區分成二類,一是在地藝術家回到當地進行活動,居民的接受度較高,所以可以長期發展,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份;另外則是外來藝術家進入社區主導活動,因對當地不了解以及心態問題,所以居民的接受度較低,使得活動結束後居民也不再參與,對於當地沒什麼太大的影響。

 

 

 

 

 

 

 

 

 

 


圖表4-1 研究架構圖

 

五、研究發現與結果

1、訪談分析

三間村屬於鄉村型的社區,當地比較特殊的景觀是傳統農業聚落與工業區並存,因為中洋工業區的建廠,使的許多外來人口的移入,無論是地貌或是產業,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隨之改變,在農會推廣股的職員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九十四年申請「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劃」,希望藉由動員社區裡原有的組織將社區原有的傳統保留下來,即使當時不是很理解社區營造的目的,但是希望自己的家鄉可以做些改變,因此在計畫申請之後,藉著對家鄉的回憶有了明確的藍圖,明確的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而推動社區除了帶頭的人,也必須與社區原有資源做結合,加上在地藝術家對於改善社區生活環境似乎早就有所想法,有這樣的機緣,在地藝術家也欣然同意。

 

在推動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人力的動員,在受訪者曾提到,就算有十個老師也不夠,這樣的工作必須是要許多人一起完成的,只有老師ㄧ個人也沒辦法。剛開始在社區裡推動,許多居民選擇在旁觀望,甚至有的會取笑在組織裡幫忙的人,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看見社區已經慢慢的改變,有的就會選擇加入組織一起幫忙,或者是組織裡的成員也會拉自己的朋友一起加入,使得組織的成員越來越多。

 

在傳統的農村聚落要將藝術帶進社區也是個困難點,許多居民並不清楚什麼是藝術,甚至覺得藝術是個很難親近的東西,所以在推動的同時也必須將生活美學的意義帶入社區,而在地藝術家將從前兒時的記憶融入作品當中,引起居民的共鳴,因此在帶動上也會比較容易。居民有時候會學習其他社區的裝置,但是輔導員會提醒居民,要做就做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也會拿其他社區的例子讓居民知道怎麼樣的方式比較好,要說服別人做一樣作品,自己就要先清楚這件作品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這樣對方才會接受。

 

在作品製作的過程中,在地藝術家和居民容易遇到的問題是理想和現實是不同的,藝術家對於作品有一些想法,但是居民動手做時卻會發現很難完成,和藝術家預期的效果不同,所以他就必須去遷就居民,但是藝術家必須在這一次又一次的過程中調適自己的心態,在訪談的過程中蕭老師提到:「可是要釋懷,畢竟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藝術家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而居民會更願意配合使活動順利。

 

因為農會一個計劃是希望以三年為期限,第一年是把社區的人力找出來,第二年要將這些人力動員,第三年社區就已經成型,所以目前三間村的裝置已經到一個段落,接下來就是維護的工作要做好,受訪者都認為維護的工作很重要,雖然會比較辛苦,但是自己的心血損壞了也會很不捨,也或許是因為維護比較麻煩,所以在討論每項作品的使用材料時,居民會比較傾向使用一勞永逸的方式,例如使用水泥、磚塊,但是對於輔導員的立場,太多人工的東西就會使農村失去原有的景觀,因此在彼此的溝通上也是需要共識的。

 

2、文獻分析

新港鄉三間村屬於鄉鎮型的社區,同樣面臨人口外移的問題,但是因為台塑中洋工業區在此設廠,造成當地傳統農村聚落與工業區並存的現象,除了環境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跟著改變,推廣股職員看著自己的家鄉在十幾年內的改變,因此有了改善社區的想法,向農委會申請了「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劃」,開始三間村的社造工作。

 

在活動的過程中,因為作品設計或是社區空間設計的需求,居民和工作團隊必須溝通達成共識,但是在剛開始,居民因為對社區營造的不了解,以及對藝術的疏離感,因此在開會討論的過程中常常是工作團隊「說」,居民「聽」,或是即使有意見也不敢在公眾場合發表,因此剛開始的人員帶動並不容易,但是社區裡有種有趣的現象,推廣股職員稱作「肉粽原理」,社區裡會有小團體,先去影響小團體帶頭的人,他就會影響其比較好的朋友,因此只要拉一個人起來,後面就會跟著一群,所以受訪者笑稱「肉粽原理」。藝術家也認為:「一些社區的活動都是少數人在做,其實那都不是很好的方式啦!比較不能長遠,要慢慢有人加入這樣,這樣子才能夠做的成功…」。只要大家熟悉這樣的工作模式,居民就會開始有些想法,不再只是「聽」,他們也會選擇喜歡的方式表現在作品上。

 

在農村聚落中,居民認為「藝術」是遙不可及的東西,在訪談的過程中推廣股職員也提到:「就是像你所謂藝術的東西一般在傳統鄉下來講的話,你講藝術都會讓他們有距離感,會覺得說他們不會,什麼叫藝術他們也不知道,因為那時候我們一直在想說,所謂的藝術是要能跟我們的生活經驗結合的,而且它是很…好像是在你的生活週遭變成一個很自然的東西,並不是說個人的單獨創作,或是只是一個藝術在那邊,它會有特別的意義,會跟社區是有連結的…」,因此藝術家在創作中融入在地的元素,使的居民對於藝術創作更有共鳴。在與設計者討論空間設計的問題的空間中,經由個人經驗的回溯或集體經驗的討論,人們可以重建集體的空間記憶,強化對社區群體的認同感。(曾旭正 1999162)藝術家與社區居民憑著對家鄉的記憶,將這些記憶融入作品當中,因為以前村裡有個十八甲大的蓮埤,所以現在選擇在路口做一個養生池,希望將以前那些特殊的水中生物重新找回來。或是將台糖小火車的鐵軌留下來,這也是兒時記憶的一部份,以前都要搭小火車去上學,所以希望將鐵軌留下來,然後將車廂放上去彩繪。居民在這過程當中,年長者回憶兒時的種種,年輕人對家鄉有更多的想像,彼此對居住的社區產生認同感,居民將與自己自身有關的記憶或是特殊象徵融入作品中,使的作品不單單只是一件創作,更是存在著居民情感的創作。

 

受訪者也提到當初尋求在地藝術家的幫助是有原因的,除了要整合社區原有資源之外,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家鄉有一些特色出現,不希望複製別人已經有的的東西進來,所以必須是對這個社區是有感情的,才能夠呈現與眾不同以及能夠讓居民產生共鳴的作品:「我覺得在地的一定會不一樣,在地的人你對自己家的感情,還有我記得我剛有講,其實做社區很多東西都跟你的兒時記憶絕對是脫離不了關係,很多的想法,為什麼你要做這個、為什麼你想要它以後變成這樣,其實這跟從小到大在這邊長大的生活經驗,還有一些你對這邊的情感,是這樣子來的。那ㄧ個外來…你想一個外來的藝術家,就像你講的,來,我就進去你的社區繞個一圈,我看看你這邊有沒有什麼…可能素材可以用啊!或者你講講這個空間可以做什麼,其他所謂藝術的東西可能就是完全是他自己腦子裡面的想法放進去了,好,放進去了,可能對這個社區的人來講它只是一個藝術創作而已,對他們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對家鄉的情感投射到創作之中,可以了解居民的需求,甚至就算不需要居民說明社區裡有什麼特別意義的事物,在地藝術家也可以設計出對居民有意義的作品,並不是個天馬行空的創作,在溝通上也會比較容易。

 

在訪談過程中,筆者好奇為什麼困難的工作不交給外包商來做,例如養生池因為蓄水困難,而居民現在還在設法讓水池能夠儲水,花費了許多精神跟力氣,但是受訪者認為:「其實是發包的東西真的很容易這樣,就是比如說…可能我政府給你幾百萬,但是我完全是發包出去的,可能是工程顧問公司或是人家委外嘛、外包來完成的嘛!外包完成的很容易社區的人是不去管理的,就很快的一年內不用三年真正的荒廢,那我們三間是真的所有的地方是所有的人一起去做的,所以他絕對會很捨不得。」也因為如此,這樣的作品對他們來說即擁有不同的意義,因此在保存跟維護上會更用心,當輔導的人員退出之後,並不會結束這樣的活動,以三間村例子可以看出,社區維護的工作還在進行,並不會因為計畫結束了一切就停擺,居民仍會不時相約清掃社區、維護社區藝術裝置。

 

居民在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無形發現自己的潛力,社區的班媽媽發揮巧思做手提包包,利用廢棄物辦一場化妝舞會,或是用蚵仔殼做風鈴布置自宅,無形中居民發揮創意融合在生活當中,這樣的潛能若是沒有發揮的舞台或許居民自己也不會發現。

 

提供了居民發揮創意的舞台,但是相對來說藝術家就必須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時常會遇到理想跟現實有落差的問題,在地藝術家就提到:「有一種困難就是說我在企劃的東西感覺必較複雜,都比較不是規格化的東西,所以在操作上他們也要操作覺得很困擾,他們會覺得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好做,所以在操作的時候會感覺…變成說我本來的構想是比較有一點難度、比較有挑戰性,那給他們,他們實際要做的時候、實際在做的時候,變成我可能要遷就他們說他們可能只能做到這樣子,就變成說我不能太要求要照我的構想、原來的構想下去做,變成說我只要把那個精神抓到就好,只要精神抓到,有變成有帶動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就已經有那個效果了啦!不要說一定完全照我的構想,可能出來這樣子會好一點啦!這樣子也有味道、也有社區的味道,那如果說我真的要要求做到很完美或是原來的構想,那可能只是說…我是把它規劃成社區的運動,不是我個人的創作,所以我必須要遷就、要配合,那變成說在磨合啦!那做出來的有一個型啦!有一個型、有一個精神在啦!這樣子就好了…」當藝術家設計出一樣作品,但是為了要帶動社區的居民,即使最後做出來的效果跟預期中的不一樣也只能釋懷,不管是在地藝術家或是外來藝術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藝術家的心態很重要,畢竟不是自己的創作,社區的工作是有經費跟時間限制的,所以藝術家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

 

3、結論

藝術進入社區和居民的生活結合,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動中培養居民關心公共事務,也提升居民對藝術的了解,從一開始的被動到後來的主動,變成一種習慣。社區空間的營造過程強調的是過程而非最終的產品,但也不犧牲產品本身,對於參與的個體而言,最終的空間改造預期是促發人們興起參與動機的起始誘因;但過程中的「美感經驗」才是吸引人們一再克服挫折、持續投身改造行列的因素,一種關乎人之存有的深刻誘因。(曾旭正 1999163)而藝術在農村裡也不是這麼的難以親近,改變對藝術的刻版印象,對居民而言,瓶瓶罐罐的彩繪,或是自宅的佈置都可以是藝術,以前不曾接觸的事物,現在有認識的機會。

 

在地藝術家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對作品的好壞過於執著,跟理想不一樣的作品才會有「缺陷美」的存在,應該著重活動的過程,如何設計一個可以讓居民產生共同意義的作品,有居民的回憶也有自己的記憶,針對家鄉量身訂作的設計會是具有獨特性的。

 

融入感情的創作,無論是對藝術家或是居民都是特殊的,所以在維護管理上會比較用心,社區營造就不會成為短期的慶典,居民會捨不得自己的心血荒廢,因此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跟精力維護社區。對社區營造政策而言,不單只是將社區人員組織起來,重要的是當計劃結束後輔導員退出社區,社區是否有延續的能力。

 

六、參考文獻

Smith, Philip著、林宗德譯,2004[ 2001],《文化理論的面貌》。臺北:韋伯文化。

李丁讚,2004,〈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頁1-62,收錄於李丁讚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吳慎慎,2007,〈藝術介入公共生活─藝術實踐的社群學習〉。頁82-105,收錄於吳瑪悧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

沈佩儀,2002,《當代觀光凝視的建構─以鹿港古蹟旅遊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浹、黃俊豪、陳昱良,2007,〈土溝聚落藝術改造行動─以竹仔腳為例〉。頁185,收錄於吳瑪悧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2005,〈公民美學運動〉。《文建會文化論壇網站》。

http://www.cca.gov.tw:9090/autocue/comment/cztegory_comment_template.jsp?category_id=1097047571046

陳慶芳,2004,《處處有感動•時時好生活─側記彰化縣92.93年社造成果》,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

曾旭正,1999,〈社區空間營造中「美感歷程」的經營〉。頁155-166,收錄於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編,《1999社區美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黃海鳴,2007,〈另一種「跨領域藝術嘉年華」的操作─在多元藝術社群與多元小眾空間建立交流合作平台的技術〉。頁10-33,收錄於吳瑪悧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

廖億美,2007,〈命名的渠道或自然的創造─公民美學的論述建構及其回應與反思〉。頁62-81,收錄於吳瑪悧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

 

附件

對象:新港鄉三間村村長

性別:男性

時間:2008.10.20

地點:嘉義縣新港鄉

訪談大綱:

社造的緣由。

裝置的靈感。

目前社區的進度。

選擇在地藝術家的原因。

社造的甘苦談。

逐字稿:

筆者:我現在要做一份報告,是有關三間村,想要問村長說,聽說一開始三間村是不是跟中洋工業區有抗爭?是因為要設工廠的關係,所以有抗爭嗎?

村長:那個…差不多75年他們要來建廠,有一段紛爭,不喜歡他來建廠、不希望他們來建廠,後來差不多在75年到80年中間,有ㄧ次因為工廠在興建的時候,就還沒有蓋好,他們就開始動工,那個臭味流到廠外,氣味很不好,聞了會流眼淚,那個、那個…氣味很難聞。

筆者:是那個化學藥劑喔?

村長:嗯!對對對,它就流出來,那時候是怎樣,就那ㄧ次抗議比較嚴重。這是怎麼樣…我們三間村本來村莊口在台塑那個、那個什麼…溪尾溪那邊,本來村莊在那邊,那時候我們還不懂的時候,有得瘟,就是瘟疫那種啦!死很多人,到後來就遷村,才搬過來現在這個地方,剛來還沒有建村的時候,還沒搬來的時候有三間房子在那裡,本來住在工廠那邊…但是以前怎麼樣、以前也沒有歷史記載,聽長輩口頭說,是不是事實我們也沒辦法證明,到底是不是事實,我也不知道。那現在台塑來這裡,事實上也是有在帶動地方發展,但是是有很多污染…但是我在想裡面做的東西,都說有符合國家標準,怎麼可能…可能是用錢來買標準啦!這很難說…呵呵!說給你聽啦!看看可不可以幫我們注意些什麼,我知道這些都是說說而已啦!

筆者:村長怎麼會想說要開始在社區裡面做雕像、佈置什麼的?

村長:那是差不多三年前,我們那邊的新港農會提倡社區建設,農會跟我們說有個推廣股職員、住我們這邊的何麗質,是我們村裡的人,她說不然我們村來辦。以前我們村裡都是養豬的、種田的,以前環境很不好,養豬都有臭味,不然我們環境來改善,我說好啊!那時候有開一個會,請農會來幫我們規劃,大家都有一點共識,不然自己一個人做不來,我們那裡還有ㄧ個老師,對藝術的精神很好,還有ㄧ個黃韋維…

筆者:我知道,她是我們學校的學長。

村長:她好像在學校做助教還是什麼…她叫做黃韋維,她對社區這個看法…以前讀建築管理,什麼景觀設計,提供很多資料給我們,給我們參考,他們兩個加減教我們一點,教我們怎麼做,村民就開始下去做,建設一步一步來啦!慢慢建設,建設到後來,我們最後清淨家園比賽我們得特優,全省二十個裡面,我們得特優。

筆者:現在還有繼續在建設嗎?

村長:我們繼續還有在做,我們這差不多都沒有間斷的啦!但是我們也沒有做很快,做太快都壞光光,這些建設做完要維護,有建設就要維護,社區的東西沒維護,你做很多到時候沒有人整理反而不好,做多少就要維護、整理多少,我們村裡…你有去過我們村裡就知道,家家戶戶門口都有擺盆栽,那些都沒有說一定要去買,有些人看你這不錯就會跟你分一點,都自己生產。我們那邊…怎麼說…都沒有在做生意,唯一不好的點就是沒有生產東西,都只在付出而已,看這些老人…等社區做的比較完整,社區來做喝咖啡還什麼的,讓有休閒的空間,讓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家,不用花多少錢,看可以喝咖啡、泡茶、聊天、下棋,我看老人這個趨勢…現在人好像很少在生孩子,現在台灣老人家都老化了,所以想說往這個點下去做,這是我們目前想要推展的程度,但是要先做出來有個空間,要有人管理。沒有想說要賣來賺錢,但是一定要有成本,15塊買的到就賣15塊,不用說要賣到60塊還是80塊,最低成本去回饋這些老人。

筆者:怎麼會想說要去找老師?

村長:老師本來就是我們村裡的人,我們開會的時候就找他來,看老師可不可以來幫忙,他就說好啊!做這個最好了。怎麼說…他知道怎麼做,就來教大家,就像我們做…那個意象…入口那個意象那種,那個都是他設計的,我們那邊有很多…有做木工的,會幫忙釘,像椅子這些會幫忙做,像我們村裡現在有吊車…有開吊車的,我們都自己在用,像這麼高的地方我們就可以用吊車,那個開吊車的就來幫忙做一做,都不收錢。像那兩台火車,是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東西,給我們搬去用,但是有ㄧ次龍捲風…

筆者:龍捲風喔!

村長:是啊!是啊!新港真的有龍捲風耶!這兩台火車被它捲去,在這裡而已,這裡過去有ㄧ個平交道有沒有?現在那裡有ㄧ個火車頭,那裡原本有兩台在那邊,「砰」一下,那裡學校的樹都倒了,他們那兩台車沒用,放在隔壁空地那邊,我就跟他們借來用,他就借我們,如果他們沒有來拿,我們現在用這個也是用吊車拖回去,這些都不用錢,這些人幫忙做的。我們三間村的建設到目前,我們花國家的錢花不到100萬,我們差不多都自己裝、自己做,我們像每個禮拜的禮拜一,像我昨天…昨天禮拜一,六點就去割草,做到差不多八點多回來,像昨天有些男生做到十一點多,女生有些做到七、八點。

筆者:村長那時候推,大家都是很願意要做的嗎?

村長:推廣這些喔!

筆者:對啊!都不會有人說不想做喔?

村長:本來我們先做的啦!還沒開始做的時候…人家說萬事起頭難一定有的,剛開始下去做的時候也是有人支持,也是有人說:「啊!這群瘋子,自己吃自己的飯,做這些事也是要有人笑,笑說無聊做這些。」也有人這樣說…我們一開始也是會怕,你推動這些,也是會煩惱有一天沒共識大家不出來做,你說三個人怎麼做的起來?有十個老師也不夠,如果你有ㄧ個老師,旁邊有很多人幫你做就有效,這樣就夠了,呵呵呵…有才能的人,帶動這些人,這些人幫忙做比較有辦法,如果自己一個人…你說老師,老師也有自己的事業,他說這樣做、這樣做,這些人照他的意思去做,呵呵呵!

筆者:老師沒有想說要找外面的朋友來幫忙嗎?就不是社區裡面的人。

村長:他沒有找過外面人,他想到要做什麼,要做怎麼樣,現在說要做什麼…做風鈴好不好,大家就來做風鈴,他去買一些材料,說要買什麼材料,有些去跟人家借,也不用說多漂亮,你進去有看到人家吊蚵仔殼?你可能比較少看到風鈴。以前公園裡面有吊鋁管,接成一節一節,就像風鈴一樣。風鈴就是那樣嘛!他那個很有趣,跑去布袋玩,撿一些小塊的漂流木,在上面寫一些東西,這樣就很漂亮了。東西經過他稍微設計一下,吊起來就很漂亮了,呵呵!可是現在我看那些風鈴也剩沒幾個了,不然以前多漂亮,晚上過去看很漂亮,公園裡面有一些燈在那裡,也有掛樹上的,那些燈點起來多漂亮啊!那都是蕭老師用酒瓶裝燈,很漂亮。

筆者:老師是想到要做什麼就做什麼嗎?還是他會跟大家討論?

村長:都有經過討論,不然我們來做什麼,給一些建議,農會給一些建議教我們怎麼做,有時候做捏麵人,我們這裡會有捏麵人比賽,幾個人捏玩偶…差不多幾個月之後,就會做一些出來,很漂亮。有時候會做一些布,做一些包包、手提包包,那些女人都說這個我不會,都叫我在旁邊看…有一些社區媽媽很好,社區有些工作,她們都會去做…

筆者:從2004年到現在有沒有辦比較大的活動?

村長:我們有辦過化妝舞會,哈哈哈!還有踩街,用廢物利用,加減用…鑼鼓那些,用塑膠桶當鼓,有的穿的很有趣。那個何麗質…鄉公所那個何麗質,她有很多資料,你可以去看,她有這些東西,我沒有跟她拿那些啦!都是專人去啦!我在後面喊熱。哈哈哈!普通的時候有活動的時候再叫我去,沒有的時候…村裡有特別的事情會打電話來,我再回去,我通常都在這裡。

筆者:那村子裡有沒有定期開會啊?

村長:不一定…

筆者:那就是隨時都可以開會…

村長:我們想要做什麼就會開會,社區的理事長…現在不是我在做,本來是我,大家都有保持聯絡,社區如果要做什麼,要開會還是什麼,都會通知,叫我回去廣播,看要開什麼會,我們村莊沒有很大啦…四百多戶,說不定台塑還沒來的時候才一、二百戶,現在實際戶數不知道是多少…四百多戶,台塑未必有我們的工作,只有選舉的時候才會跟我們比較好…所以說我村長做六屆了,比較沒有人說要出來競選,社區算是和氣啦!你如果和氣義工就多,如果要做事情,就可以吩咐下去,村裡的人比較團結。

筆者:我上次去的時候有看到一個還沒蓋好,在鐵路那邊,那個是什麼?

村長:那個是養生池,養生池以後裡面要放一些水裡的動物,魚啦!什麼的…讓它有一些生態,以前…現在漸漸流失的我們要把牠找回來…

筆者:怎麼會想說要做那個?

村長:養生池…我們會去別的社區參觀,觀摩別人的,看人家做的不錯就把他學回來,像養生池,用連鎖磚鋪起來,像這個連鎖磚,以前這裡有一個廟,廟的前面就鋪連鎖磚,文建會有來種小樹苗,就把連鎖磚挖起來放旁邊,這裡的鄉長就放在垃圾場,我們就來去跟他分,自己排一排,就可以做生態池了。東西都用撿的啦!我們沒有花多少錢就是因為廢物再利用。

筆者:村長有沒有想說如果今天村子裡面沒有師和何小姐會怎麼樣?

村長:當然是有他們兩個比較好,如果沒有,也是去看別人的,別的村子沒有老師,也是在做這個啊!但是別的村子去做,比老師腦筋還要好也是有。我們去過大竹那裡有一個營造中心,我們有去看、去觀摩他們做的怎麼樣,他們那邊也沒有老師,也是做的好好的。我們有老師真的是不錯啦!沒有的人也有他們自己的風格,應該是這樣啦!要去參考別人的,那都是別人的資源。

筆者:我有經過他們家外面,有看到…

村長:裡面有很多東西很漂亮,可以去那裡參觀,像今天也有別人來參觀我們社區,我們社區理事長去帶他們,會去參觀老師家,他裡面有人頭,像骷髏頭那種,有東西他就亂釘,也有椅子,像學校那種的釘一釘,他都有這種東西。

筆者:那平常大家都是會做一點東西嗎?

村長:平常我們是一部分、一部份做,今年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也不能做太快,因為要有人整理,做一做沒有人整理,東西都會壞掉,隨時都要有人去整理,電燈晚上如果壞幾個,我們隔天就要趕快去修,要不然現在沒有人去整理,接下來大家也都不會去整理了。

筆者:村長有想說接下來要做什麼嗎?

村長:現在我們得全國清淨家園的比賽…(村長起身拿公文),環保署有這個清淨家園的比賽,有這條清淨家園的…要給我們1200萬建設,我們現在可能做那個池,你們上次看到那個養生池,有鐵軌往台塑大廠那裡,要建設起來。

筆者:那要做什麼?公園還是什麼?

村長:嗯!我們這樣做起來就很漂亮。

筆者:很長耶!我們上次有經過那裡。

村長:那裡原本有ㄧ個車站,那個車站叫做牛斗山,這裡是嘉義到北港的中繼站,還有一條是大林到新營,這中間剛好是牛斗山,我們三間村剛好是北港線的一個招呼站,不是火車站喔!我們以前讀書,村頭在這裡,走到車站搭車,走到車站要10幾分鐘,現在要去讀書都比較快了。

筆者:很遠耶!

村長:以前公車沒有很多,我們這裡還有公車在走,有的村莊都沒公車,要去讀書還是要去新港都走很遠來我們這裡搭車,像民雄鄉有些地方都走到我們這裡坐車,你們南華那附近啦!

筆者:村長,那以後還會繼續做社區嗎?

村長:應該是會繼續做啦!但是…如果我還在,人都是會死的嘛!哈哈!如果我死了,就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要繼續做,我還有能力就會繼續做啦!那些人如果做生意賣咖啡還是泡茶,就看比較遠,以後老人家就可以在那邊喝茶、下棋,對嗎?應該是會繼續做。

筆者:那工廠那邊呢?

村長:工廠其實對我們社區也沒多少貢獻,但是這兩年有在幫社區做一些什麼,會幫忙出力。

筆者:那裡面的員工也會出來嗎?

村長:不,不會,他們如果要出一點錢來幫忙就很不錯了。

筆者:村長沒有想說要找他們一起來?

村長:我們現在是想說如果做到八棟,員工宿舍那裡,建設到那裡,住在那裡的人如果環境要好就要自己整理,我們有打算建設到那裡要交給他們,我有跟他們說要自己管理。

筆者:那天去三間的時候感覺工廠跟社區好像沒什麼關係。

村長:他們只會顧賺自己的錢,他說要回饋我們那邊的老人,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們人很好啦!但是都說要賺多少績效才可以,都亂說。

筆者:在社區做義工的有年輕人嗎?

村長:做義工的喔…有啊!也是小孩子啊!我們那邊的小孩子是這樣,大部分跳舞的比較有,我們還有ㄧ個排舞班,他們都會去那裡跳舞。他們那個多有趣,平常做工作的時候,他們也會出來幫忙做,像有時候說要清潔社區,清潔日,就把大家都叫出來,在那個廟那邊開始,如果平常有看到廣告、看板,都會把它拆下來,我們社區不能有那些,那些髒亂點,那些廣告都不能在那邊,不要說賣房子的啦!那些借錢什麼的都亂貼,都很煩人,那些都要拆掉,全村的人分幾組,你往那邊去,我往這邊去,大家一次把社區弄乾淨。有時後是約一約就出來看看要弄哪裡就約一個禮拜六或禮拜日,大家休息的時候,一個早上就出來打掃。

筆者:那現在社區裡面大家的工作是有去工廠嗎?還是…

村長:這個不一定啦!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工廠啦!這個社區的人幫忙做的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是住工廠的,如果有空…你說,他工廠要上班怎麼會出來做,如果他有空我們在做,也是會出來幫忙,有的比較年輕的,當然比較少,需要的時候還是會來幫忙。我們那裡有的國中孩子也是會出來幫忙,國中、國小啊!跟他們說來幫忙撿…像那個田有時候會有一些罐子、紙什麼的,說今天來清田附近的水溝,一人一個塑膠袋,大家下去撿,撿一撿回來,大家都很高興,鄉公所的清潔隊派車,我們撿一撿,清潔隊就派車來載。

筆者:那也要村長用心啊!哈哈!

村長:不會啦!大家已經有共識環境要好,講了,大家要聽的進去,我們的品質自己看了會舒服,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自己住在這邊,我們自己的生活品質會比較好,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自己住在那邊,清潔要自己負責啊!

筆者:像我們家那邊村長好像就比較不管社區裡面的事。

村長:這樣啦!有的當然有的村里長對社區比較不重視啦!有的時候…要怎麼說…我看我們新港這裡的村長比較重視啦!有的也是會像你講的那樣,不過比較少啦!畢竟我們新港全國比賽都前二、三名,表示我們這裡的人對環境已經有重視了,我們鄉長對建設社區也很用心,有時候我們得獎,鄉長就會請大家出去玩、出去觀摩,去看別人的建設怎麼樣。

村長:這種喔!我是想說北部的環境我不是很了解,我是想說,台北市因為比較都市,經濟比較好,政府都已經做好了,不需要村里長下去做什麼,這樣啦…像桃園那裡現在因為工廠什麼的也都在那裡,工業區什麼的,生活品質也提升很多,像我們這裡、南部這裡比較窮,大家都種田,像以前哪裡有人在穿鞋子,整雙腳、整身都髒兮兮,像我們小時候…人家說像是乞丐小孩,那是時機啦!那時候大家都這樣,不是說你家比較有錢就穿比較好,那時候大家都穿那種麵粉褲,人家說淨重幾公斤,中美合作那種做的,我們就是穿那個長大的啊!哈哈!什麼中美合作,然後前面淨重30公斤什麼的,哈哈!以前的人就真的穿那樣。所以你們北部那邊環境比較好,我們這裡比較落伍,所以我現在才會想說我們這裡來建設,目前是這樣啦!哈哈!如果我說我們社區之前就做好了,現在就沒有這些話可以講了,哈哈!

筆者:謝謝村長。

 

對象:三間村在地藝術家─蕭炳煌

性別:男性

時間:2008.12.22

地點:新港鄉三間村

訪談大綱:

社造的緣由。

對於主導者和居民互動方式的看法。

創作的靈感。

如何帶動社區居民。

目前社區營造的狀況。

甘苦談。

逐字稿:

筆者:就是之前我們去訪問過村長三間村之前抗爭的事情,跟台塑工場抗爭的事情,從一開始到現在,還有村長以後想要做什麼之類的。

老師:嗯…他是我們的老村長,連任好幾任,有兩三任了,他故事很多啦!

筆者:就是想要問一下老師,老師可不可以說一下從一開始到現在中間有經歷過一些什麼事情?

老師:喔喔!你現在是針對我們三間村社區的營造?還是社區的運動?

筆者:嗯!就是有關社區…都可以。

老師:嗯…其實關於三間村,我是從小在這邊長大的,因為讀書啊!工作啊!都是外出,中間有ㄧ段時間都是回來而已,因為老家在這邊嘛!所以休假還是會回來,可是都是來來去去啦!腳步很匆忙,也沒有時間在這邊多停留、多逗留,所以我們這邊感覺有一點荒廢…一點荒蕪啦!像這個,都是雜草啦!我們七、八年前回來,回來…就搬回家住,我就開始整理自己的庭院,那時候工廠都已經成型了,都已經在運作了,所以整個鄉村、整個村莊的生活型就變成兩種,工業和農村兩種,就是相依啦!就是工廠旁邊就是農田嘛!生活型態就是有一點要轉型,有一點外來人口。像我們回來,回來就是…回來這邊就開始整理嘛!像剛剛說的,整理庭院,那剛好有一個機緣,就農會最近有在推社區營造的計畫,每年都有挑,就新港…全省農委會推廣這個計畫,有這個計畫社區營造的計畫,我們村子…他有點輪流的性質,輪到我們村莊,剛好主辦人也是我們村莊嫁出去的那個輔導員,她就來找我,說我們庭院整理的還不錯,她感覺很新奇,而且都是用廢棄木材之類的下去製作,要求我加入他們這個計畫裡面,我想說這個和我的興趣有相關,所以就答應她,給她一些idea。第一年就開始做一些木頭做的大的裝置,像進我們村子這邊有一座,從新港那裡過來要進村那裡也有一座,我都先用那個大型的裝置感覺有一點精神錦標那個裝置,那些裝置也是用廢棄的電線桿下去做,我是想說盡量用一些比較環保的素材,比較不要用像水泥那麼生硬的東西。嗯…那就第一年做了那些裝置之後,大家比較感覺這個社區有在動,有一些小的工作團隊,大家感覺蠻好奇的,第一年大家…村子裡面的居民覺得很好奇,不曉得社區營造它的性質是怎麼運作,啊…就第一年我們發表之後感覺蠻好的,居民也都陸陸續續投入,第二年就把點…一開始是點、一些點,第二年就慢慢開始擴展各家各戶的美化,第二年之後整個村子又另外一種風貌,大家比較會去注意一些綠美化的裝置,第三年又帶動整個村子的運動,去撿垃圾啊…撿瓶瓶罐罐,農藥罐啊!什麼的…活動比較大型、比較動員,屬於村子的活動。這樣三年,她的計劃是好的話可以延續到第三年,那第三年已經過了,今年是第四年,今年就比較沒有大型的活動,沒有經費啊!

筆者:村長那天有說,有ㄧ個環境比賽…

老師:那是縣政府的計畫。

筆者:他說有一筆經費會下來。

老師:喔喔!那個一千多萬。那個是…整個是縣政府他們在主導,比較不是屬於社區的活動啦!整個都已經計畫好了、有藍圖了,也是縣政府撥下來的款項啦!在我們三間村要把它執行,那個我是沒有參與啦!而且有…那個廠商都已經找好了,發包出去了啊!

筆者:所以是要照他們的意思去做就對了?

老師:嗯!之前他們有來說明,就是說現在要做這些建設,和居民溝通啊!基本上它只是來說明,跟我們村子…

筆者:還沒有看到!

老師:嗯!整個計劃藍圖我們都沒有參與。

筆者:那這樣不是比較不好?

老師:嗯!我是覺得他們應該要在構圖之前就要和居民溝通了,像我們社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的生活型態原來是什麼型態?

筆者:那他時候是說要做什麼?

老師:現在可能是…我們那邊有ㄧ個舊火車站嘛!已經廢棄了,都已經…也不是說廢棄,都已經找不到原來的那個…都已經廢掉了,說要在那個點重新…也不是照原來的,說要重新再去營造,營造一些、營造一個景點出來啦!

筆者:可是上次來…跟今天來的時候是一樣的啊!就都沒有做啊!

老師:還沒有開始動工。

筆者:只有養生池弄好了。

老師:你們上次來是什麼時候?

筆者:嗯…今年年初吧!(老師在煮咖啡)

老師:養生池那個弄好久喔!那個一直都在延宕,因為那個池,那本來是旱地嘛!不是濕地,要把它蓄水,有一點技術上的困難啦!那我是覺得我們社區自己在用喔!不是專業的啦!所以在技術上不像人家專業的一貫作業這樣。所以社區的建設如果自己動手就會有這些問題。沒有專家指導,常常發生做出來好像感覺半吊子的感覺,可是那種做出來的成果又和人家專業做的就有一點區別啦!

筆者:那怎麼沒有想找專業的來做?

老師:那都是在沒有經費的狀況下去做的啊!經費都很省,用很少的經費下去做啊!我們這些看的到的裝置都是花很少的錢下去做的,而且都是找義工做啊!所以做出來…如果說那的要發包找廠商來做要花不少錢啦!要幾百萬的那個經費,那自己動手就材料到處去找,有人供應就找,有的撿就撿,就拼拼湊湊弄出來,所以你看那個池下面那個就好像在拼圖啊!

筆者:那居民都很願意配合嗎?

老師:這種喔…有些工作變成有點分類啦!拔草有一群人固定在拔草,有一些土木的工作,有些人的興趣是做這些比較粗重的工作,叫他去拔草他不會出來啦!就變成工作性質有一點分類啦!感覺上是沒有很完整的組織啦!那就是說用義工來統稱,沒有分的很細說木工什麼的。

筆者:老師像你設計那些作品,靈感是從哪裡找來的啊?

老師:喔…在教學上我就會帶入一些立體的東西,那立體的東西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像我做那電線桿那個,我就是用直線,上課的時候曾經設計用那種筷子讓小朋友下去綁,綁出一個造型出來,然後底下用一個木板當台座,這樣就可以立起來,然後上面再做一點裝飾,做一點表面的處理,然後就變成一個就有立體的雕塑的形式出來,那種都是小朋友可以操作的東西,是筷子,很簡單的材料,竹筷子,那我就想說這可以把它放大,把它放大那材料也是木頭,用電線桿,然後我也是由小的模型照尺寸、比例把它放大。應該是說這些都是我平常腦子裡面的東西,然後有ㄧ個機緣、有這個計畫讓我把這種直線造型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把它放大呈現出來,那平常也就是說只能玩這個小的模型,我知道這種是很有趣的、那種很簡單的直線,但是它的組合很多變化,而且出來的那個結構、他那整個構圖是很有變化的,而且是放大以後那個可看性…很有可看性,而且放在公共的空間,讓人家就是說去、可以去領會到這種其實這種造型的東西不是只有很複雜、很繁複啦!也是一種對人的表達方式、表現方式。第一年我是用自己的平常的一些經驗來做,第一年我就感覺說、感覺這種東西就是說可以當一個…當作一個拋磚引玉的動作而已,這種東西比較不適合在一般鄉村來…就是會太多啦!就會感覺說這是我自己的東西,後來有調整說讓大家有一點…集合大家的創意,變成那個思考的角度有點轉方向,想說大家動手做的有大家各自的創意表現空間,做一些那個燈飾啊!還有那個一些樹下面的那個一些燈飾…那個晚上整個都會亮起來,那個都是各自的那種創作下去集合起來的一件大型的裝置。那都是我調整過後讓個人有ㄧ個表現的空間,那是把它集合起來。

筆者:那如果壞掉了呢?東西放久都會壞掉呀!

老師:要維修。

筆者:那是村子裡會有人去弄還是…

老師:有,我們的理事長他很勤勞,理事長,就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他都有在注意這些,像這個文化牆、這個投射燈它晚上都會亮,那個燈泡很容易壞,經常就是他看到沒有亮就會找時間去換,那個都要用梯子爬上去換的,很有心啦!還蠻年輕的啦!然後皮膚黑黑的…你看到三棵燈樹有沒有?像是椰子樹造型的那個,那個是南華大學的一個講師,她就是利用…他是建築景觀藝術系啦…黃韋維,還有ㄧ個李勝華,那是勝華帶建築景觀系的學生過來,他是利用他的課,他排在我們這邊上,就是在戶外上,就是我開始在構思這個計畫的時候,就想說這個要很多人來幫忙,一定要有很多人來幫忙,每個燈都有畫過、都用彩繪的,而且那個線、電線都要綁,都要接線,所以就跟他接洽,他也很想讓他的學生有機會可以參與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工作,那我就跟他談,他也說好,那之前的前置作業我就先叫鐵工下去做,等骨架都已經完成了,前置作業鐵工的部分我都先找工人下去焊,那些裝置的工作就由他們來弄,他們就是來我這邊,然後拿我平常收集的瓶瓶罐罐,因為那個量比較大,而且一棵樹都是同一規格的,有那個高粱酒…一棵是高粱酒,一棵是台灣啤酒,一棵是…有三種顏色…啤酒有咖啡色的那種罐子嘛!一種是綠色的罐子,那個是生啤酒,一個是高粱酒,透明的。我就把它分類,從那個垃圾回收廠那邊去收集,那邊有整批的,就把它要過來。那個都是人家供應的,社區的工作就是…有個好處就是這些人會去找資源,一個人有ㄧ個資源,他有ㄧ個訊息說需要這些,他就會去找,個人找出來、去收集之後,都經過洗過、整理之後,這個就讓他們去彩繪,讓南華你們學校的學生來彩繪一個下午的時間,然後幫忙綁、接線,接在那個分支上面,然後就抬著到那邊接上去,然後那時候還沒有接電,我們有ㄧ個發表會嘛!就點燈的儀式,那時候發表的時候他們也有來,有來看點燈那的點出來的效果,感覺是蠻驚奇的,因為出來的效果怎麼樣只是腦子裡面有個概念而已,出來的效果怎樣也不是很能掌握,點了之後才喔!真的蠻壯觀的,樹上也有,那旁邊的三棵樹本來…那個距離我是去那邊隨機點一下而已,點到挖哪裡、挖哪裡,我也沒有去想到說它上面是分出來,會有ㄧ個空間會互相去卡到啊!就感覺這怎麼克服,如果颱風來,那個樹都會晃,因為那個重量都在上面嘛!那個結構就上面比較重,下面就靠這樣子,颱風一吹它會受力、會搖晃、會互相碰撞,後來就有ㄧ個構想、一個idea,乾脆就把三棵樹連在一起,就利用他們的分支,本來是會各自搖晃,我就把它連成一體,稍微點一點疊在一起就好了,或是接一個鐵條三棵就把它固定了,它晃是三棵一起晃,而且三棵連在一起比較不會像各自晃啊晃的,晃的這麼嚴重,這也是始料未及啦!剛開始沒想到會發生這種問題,後來才去解決,把它克服掉。那燈樹下面垂吊下來的颱風來也都是會晃、會擺盪,那就想說如果颱風來怎麼防颱,如果不防颱那個要維修很麻煩,就乾脆就想說…本來就想說把它收起來掛在樹上,後來想說不用那麼麻煩,就幾個燈把它綁在一起,它那個垂吊下來的都有一定的長度就把它綁在一起,它就不會到處亂晃了、就比較穩定了,颱風過了再把那個線把它鬆開,就恢復原狀了,這就是維護的一種…維護的問題也是要去克服的。本來就是種那麼多草,都要去拔,也沒辦法啊!本來都要人家去拔,後來有人就是用比較輕便的方法,買機械什麼的來割草,這樣工作量比較不會一直增加。

筆者:那像老師要做這些,你要怎麼帶動社區裡面的居民?大家不是都會有自己的工作嗎?

老師:嗯!對!剛開始做沒辦法動員啦!一開始…前置作業幾乎都是我ㄧ個在弄,等現場要動、要架設啦!要裝置的時候才找幾個熱心參與的人他們一起來弄,那變成就是說,剛開始是比較小的工作團隊,那後來變成…像水池那個後來變成大家一起動手,那都是需要時間啦!因為很多人都是旁觀嘛!都是還在觀望啊!而且覺得要動員那個領導的人也很重要啦!他平常就是要做一些那個聯繫的動作啦!就是生活在一起比較多聯繫,如果有工作要做找那些人會比較好做,如果做了…有一些社區的活動都是少數人在做,其實那都不是很好的方式啦!比較不能長遠,要慢慢有人加入這樣,這樣子才能夠做的成功,那目前我們比較是屬於維護的工作而已,平常就是有那些比較熱心的啦!那他們那些就會互相找人,而且有廣播,村長他會廣播,是不定期啦!就是感覺有需要、要去整理了,就會廣播隔天早上五點半,冬天就會晚一點七點,那些人就會集合,在哪邊集合。

筆者:那有想說接下來要做什麼嗎?

老師:你說社區的工作嗎?我是覺得我們社區的這些裝置是已經差不多了啦!如果在更多可能會感覺比較雜,現在要做的可能是推廣各家各戶整理,把原來做的做維修,那個平常維護的…因為各家各戶自己去整理好了,整個村子看起來就會不一樣。剛開始是把一些雜亂的點把它活化起來,現在雜亂的點已經少了、已經不見了,那變成各家各戶他自己去弄,現在我們村子繞一繞他們都會自己去種花花草草,都會去整理,這樣就和原來的差別很大。

筆者:我覺得裡面有一條很漂亮耶!就磚頭的那種房子,然後他是兩排這樣子,然後種了很多花。

老師:喔喔!我們稱那個叫做桂花巷,因為他的房子前面就是一道牆嘛!他就在那道牆上做了很多裝置啊!廢輪胎啊!什麼的…底下就擺一些花,從旁邊看進去就有一種尋幽探靜的感覺,他就一個巷子進去,裡面有種桂花,我把它稱作桂花巷,呵呵…

筆者:村長上次是說他想要做咖啡廳或是可以自己泡茶的那種地方,那個是怎麼樣?

老師:喔!他現在在弄那個車廂啦!車廂上面就是變一些休閒的空間啦!可是那是一個大工程,他慢慢在弄,有一些車廂就是要擺在鐵軌上面、台糖的鐵軌上…

筆者:可是鐵軌不是還沒弄好嗎?

老師:還沒,現在在從新港那邊一直做過來,他是在鐵軌中間都排石頭、原石,旁邊本來就是都被人家佔去重農作物啊!那個通通要把它收回來,就是整個整理嘛!整理過後他有計畫就是要把那個自行車步道延伸過來我們這裡,本來就是在新港,那些邊緣的那些…新港那邊都有在整理,我們這邊因為比較偏僻、比較邊緣,離街上比較遠,所以就從新港那邊慢慢的做過來,最近有在趕工看他們做的蠻快的,已經快過來這個橋了,這個橋要過們村子、要過那個工業區有兩個…一個就是嘉南圳嘛!一個是灌溉的一個是排水溝,都蠻大的,有兩個橋。那個就從那邊整理過來,那那邊那個橋可能會比較費事啦!要讓人家能夠行走,因為那個橋…除非讓人家直接從那個橋過來,不然還要繞到這個縣道過來,車子就比較多啦!而且那個橋過來就有ㄧ個農場、一個母牛的農場,那ㄧ個點也不錯,如果他們平常也有在做美化,過來就是連接到我們村子這邊。

筆者:那這樣腳踏車步道很長耶…

老師:就光在那邊繞啊!那個都要大型的規劃,像現在這個腳踏車步道是整個縣下去連結的,那後來會整個縣的台糖的火車道都會規劃成腳踏車道。

筆者:那工廠有沒有對居民有什麼困擾嗎?

老師:工廠…就車子都是一些卡車啊!他們可能是有一些規範,就是說卡車不能在什麼時段…太晚了不能開,也不能進廠什麼的,那這樣子就有一點效果,就是上下班的時間這條路就會塞車,我們如果要出去,就一台接著一台,這邊有紅綠燈還好他會停,這邊他如果看我們要出去,車子會留空間讓我們出去。還有一個困擾就是說,這都是外地的車子出入啊!他們隨手丟的垃圾量蠻大的,變成我們要維護也是很困難。

筆者:光撿垃圾就撿不完了…

老師:嗯!變成說每天要撿喔!沒有那些功夫啦!只能一段時間撿,那個都是公德心的問題啦!我覺得環境要改善平常我們人的那個生活水準要提高啊!大家要有共同的意識要維護,隨手丟他是一個很隨意的動作,但是量多了就造成很困擾的問題啦!

筆者:老師有沒有就是除了在三間做,還有沒有在別的地方?

老師:喔!有啦!就附近的,像中洋村今年也做了一些壁畫啦!一些它的加油站那邊到新港那邊一段壁畫,有一些他們的…嗯…有一個羊,羊的造型的裝置,在那個廟、土地公廟那邊,就這邊要到新港,那個加油站,有一個加油站、福懋加油站,叉路過來這一段,我做一些、今年有做一些壁畫,把廟的前面路邊有一個電線桿造型…羊的造型,它是中洋,就洋洋得意啊!所以就用「羊」這個象形字下去做。

筆者:那是他們請老師過去做的嗎?

老師:嗯!他們今年一樣同樣是農委會的計畫,他們比較沒有動員起來,所以…他們對這個還沒有概念,對營造啦、美化這些都還沒有概念,所以第一年就委託我做這一、兩個東西。新港要到…就是大甲媽祖過來要過一個橋─北崙橋,橋過來那ㄧ個村子─北崙,那邊也可以去逛一下啦!他們已經做了一年,今年是第二年了。

筆者:那等於說是整個新港都有在做。

老師:因為現在…現在漸漸會變成各個村都有在做,它這個計劃是輪流,它不會固定在一個村子做太久,一、兩年,三年算最長,變成說,時間拖久了之後新港這邊變成全面性的都有營造的計畫。

筆者:老師有去別的社區參觀過嗎?

老師:有啊!常去啊!就聽到哪個村莊做的不錯就去逛一逛。

筆者:有去哪裡?

老師:那個…水上那邊也有一個啊!有一個…那個是什麼…名字我有點忘了,台南那個後壁土溝你們有去過嗎?

筆者:還沒。

老師:那個可以去看一下,它裡面是做…它是和南藝大的學生合作的,他們教授就帶他們學生去做一些裝置,就是作業方式,他們就是以社區做為工作點,學生都在那邊投入…也是自己的作業,當作自己的作業,寫計畫啦!自己下去那邊操作,出來就是蠻多…嘿!什麼事?(有學生來找老師)

筆者:跟附近的學校合作好像還不錯喔?

老師:嗯!這也是資源嘛!就是…就變成說他們…像你們現在學習就比較缺乏實際下去做、實際操作的部份,也是有這種…有這種合作機會也是一種方式啦!他們出來…他們做出來的讓我感覺就是也算…不知道怎麼講,呵呵!他做出來就是好像個人做的,就感覺說這個…不是屬於他們這個村子的,有這種感覺…因為大部分都是學生自己的創作,有自己的構想,那他們的各自的作業,一個點、一個點、一個點,感覺是外來的,在他們村子裡面來看這是外來的,不是從他們本地出發的,可是也有幫助帶動他們的村子,他們變成說他們把這些營造的觀念、美化的觀念帶到村子來,村子裡面的連那個阿伯、伯母都會來參與,如果有什麼活動啦!比如說他們會帶動一下綁什麼稻草人啊!或是…或是說各家各戶他們會去…他們覺得有一個空間不錯,他們就會寫一個計畫,畫一個圖,然後去各家各戶…不是每一戶啦!他們會選擇點、哪一個點,然後就給他們一些構想帶他們一起做,這種構想是覺得不錯啦!讓他們也有參與的機會,不是只有學生自己在做。我去年就提出這個計畫,用…就是有一個休閒椅的計畫,就是說如果住戶他們家有意願說要、有興趣說要營造一個休閒的空間,然後就可以來參與這個團隊,大家一起做,你要你的…你這個空間你要做,大家就是有參與這個活動的大家一起來這邊做,做好了在移到別家的點,都是一起動手,就是像以前的工作,像以前的工作方式,有一種叫做換工還是什麼,不曉得怎麼稱呼,就是你家蓋房子我們大家一起來蓋,那換到別家要蓋房子的時候大家也是一起動手,用這種概念就是把它帶進來。變成說你要做的東西有你自己的構想,你自己畫個草圖,就是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讓我們知道說你要的是什麼、大概是什麼型態的?你用的材料是什麼?讓他自己去…有一個…他自己的構想出發,然後我們把它完成,就大家一起來完成,當然要有一個人來統籌說這個要怎麼樣弄,有時候他們只是一個想法而已,但是這個計畫沒有很成功啊!就是只有一、兩個點做出來而已,因為在做的時候,可能是說用的材料上面大家不熟悉,我們用的是…剛開始用的是水泥、用磚塊,就是那一家他們的牆剛好倒了,那些廢磚本來是要找人把它移開,那個都是要費工,那我就想說利用這些磚塊下去重新隨手砌,砌出一個造型椅出來,大家剛開始有參與、投入,後來因為這種工作太粗重了,他們不熟悉這種水泥堆砌的工作,所以有一些人就是打退堂鼓沒有來參與,那變成說就那一、兩個點做好,人沒有帶動起來,這是一個我覺得蠻好的構想,可是實際操作上都會遇到這些。

筆者:那如果說換一個材料會不會比較好一點?

老師:嗯…換一些比較…就是平常我們村子裡面拆房子什麼的,他們都會有木材堆在旁邊都用帆布蓋起來,其實那些都是很好的材料可是都沒有利用出來,那些如果把它找出來,可以做很多東西出來,都是要有一個人下去做啦!

筆者:請問老師我們社區這個計畫還遇到什麼困難嗎?

老師:嗯…就覺得帶動比較有困難。

筆者:帶動喔…

老師:嗯!還有…還有就是要做…如果有一些構想…覺得蠻幸運就是說如果我們要提供這些構想,這些計畫的都能夠配合,能夠只要說經費上能夠允許的話都能夠配合,我是覺得說蠻幸運的,有一種困難就是說我在企劃的東西感覺必較複雜,都比較不是規格化的東西,所以在操作上他們也要操作覺得很困擾,他們會覺得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好做,所以在操作的時候會感覺…變成說我本來的構想是比較有一點難度、比較有挑戰性,那給他們,他們實際要做的時候、實際在做的時候,變成我可能要遷就他們說他們可能只能做到這樣子,就變成說我不能太要求要照我的構想、原來的構想下去做,變成說我只要把那個精神抓到就好,只要精神抓到,有變成有帶動就已經達到目的了,就已經有那個效果了啦!不要說一定完全照我的構想,可能出來這樣子會好一點啦!這樣子也有味道、也有社區的味道,那如果說我真的要要求做到很完美或是原來的構想,那可能只是說…我是把它規劃成社區的運動,不是我個人的創作,所以我必須要遷就、要配合,那變成說在磨合啦!那做出來的有一個型啦!有一個型、有一個精神在啦!這樣子就好了,不要說要求到說一定…我們那邊、垃圾回收那邊有一道牆、彩繪牆,那一道本來是…因為它們附近的居民是回收廠,有在撿一些瓶瓶罐罐,都丟棄…他們是撿回來就都丟在那邊然後在慢慢整理,有人要來收的時候他們在整理出來,平常都是堆一整堆的很雜亂啊!那我們在整個路線這樣子,從村子裡面繞過來就發現那裡是一個比較雜亂的點啦!本來就想說要怎麼去把它掩飾啊!怎樣去把它…你要叫他規範說你要整理好,那是他自己的空間、自己的東西啊!也沒辦法,後來就跟他協商,用牆把它圍起來,但那個牆又不能太硬,太硬的話就覺得…後來就想說既然他們是個廢棄的、在回收的,我們就想拿廢棄的東西來做,拿回收的那個鐵皮屋的浪板、鐵皮的浪板,回收的、不要去買新的,回收的、我們要找回收的就變成要有特定的東西,要在回收廠找比較有困難,你去那邊看很多東西,可是你要的東西可能不齊,就是有這個困擾。後來就是找回收的東西比較…找那個二手的比較有困難,找的量不夠,沒辦法就是圍一個牆,所以後來還是說經費夠的話找新的來代替,那照原來的…原來的我是用重疊的,剛剛那堵牆的構想是說好像拼貼的牆,用鐵皮下去拼貼的,而且製造成一種讓它刻意的有前後、有一個前後的空間,因為那個牆如果一面這樣子平的,不像人家那種平常收集起來拼貼的那麼有趣,那我是想說要營造出那種拼貼的方式。後來他們在製做上就感覺這個有困難,要牆和牆中間要有一個空隙,這個製作上他們就感覺很複雜,後來就是說好啊!也是用一塊一塊的,可以就是把它裁切、裁切不同的形狀,每一塊的形狀都不一樣,下去擺的方式也有直的、也有橫的,這樣也不會感覺這道牆這麼的平、那麼生硬,就…後來也是勉強的拼起來,拼起來可是和我預期的效果就差很多,預期的效果是要有空間,那個空間中間…牆和牆中間要有空隙,有一個作用就是說風…颱風來它利用那個空隙消一些風力,比較…那個牆比較不會受力那麼大,那現在做的他是用補強的方式,有一個…他牆的結構都已經弄好了,我本來設計是有那個尖尖的、斜角的,立起來、比較高的,住戶啊…就是說,有一戶就說他家最近不怎麼平安,說他先生都跑醫院,她的身體也不好怎麼樣…

筆者:風水…

老師:對,因為他們家巷子一出來就看到那個尖尖的,也不是說很尖喔!就是斜一個斜角而已,她就〝牽拖〞,說這個是這個牆的關係…嗯!我還是跟他們…我不會堅持說我本來設計的這個型、造型是這個樣子,不然就把那的尖角把它切掉,變成…還是有一個變化啊!只要就是不要讓它這麼工整。其實那個型…那個尖角把它切掉也是另外一種造型啊!我們也不要堅持就是要和住戶妥協,這樣達成一個和諧是最好的,有一個圓滿。

筆者:老師如果你想做的跟實際做出來的不一樣不就很失落?呵!

老師:嗯…會有一點,可是要釋懷,畢竟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自己的創作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下去慢慢磨啊!達到我們要的,那這種社區的工作就是以時效…也有時效的問題啊!也有經費的問題啊!都是要去協調啦!

筆者:老師沒有想說要找其他朋友一起來幫忙?

老師:有啊!像南華那個合作方式我就覺得蠻成功的,就一個下午搞定,其他的…這種工作就是要越多人參與越好,越多人意見…當然越多人會有越多意見,那下去整合。我是覺得有一些在戶外學的不像在課堂上理論啊!吸收的都是比較現成的東西,到外面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吸收之後,有些你得到的心得是經過你自己…變成自己去思考出來的問題,那些你所得到的心得比你在課堂上現成的東西更有價值啦!

 

對象:農會推股職員

性別:女性

時間:2009.1.9

地點:新港鄉農會

訪談大綱:

社造的緣由。

為什麼選擇與在地藝術家合作。

帶動社區居民困難點。

選擇社區的方式以及做法。

對於藝術家設計的想法。

甘苦談。

逐字稿:

筆者:就是想先請問妳整件事情的過程,從一開始啊!到現在,為什麼要做這樣子的計畫。

職員:其實應該不是說為什麼要去做這樣子的計畫,以農會的推廣工作來講原本就一直在做組織經營的工作,比如說…我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我們推廣有三個部份,一個是農事,一個是試驗,一個是家政,那原本就是針對農村一些…比如成人教育也好,或是青少年的教育,農家婦女跟青少年嘛!所以本來就一直有在做教育性的工作,那其實真正深入社區,走到社區、社區裡面,組織是一直都存在,只是說真正去做整…社區全面性的一些經營工作應該是從九十二年那時候開始,那時候農會…所謂的社區發展協會一直很蓬勃的在發展嘛!那很多的計畫也都是…錢都一直放在社區就是營造的這個部份,那農委會就是有透過農會那邊一直發覺說,好像很多的組織對基層經營比較弱勢啊!他們透過農會來經營人力的部份比較沒有問題,所以那時候在做這個「整合鄉村社區組織計劃」的時候就透過農會,然後跟…就是希望由下而上不是由上而下,就是說有社區有這樣的意願,那透過農會的輔導然後去跟農會拿那個經費來辦。那只是要辦在哪一個社區,辦在三間那是我自己的娘家,但是不是說是自己的娘家所以去辦在那裡,而是說它在新港是比較邊邊嘛!一個比較小的村落,那因為街面地區一直有新港文教基金會在經營,所以在邊邊的社區資源是比較缺乏,而且那邊就是之前有台塑工業區,你那天去應該有看到大煙囪,那其實在一個很傳統的農業聚落裡面又一個工業區在那邊,然後就是有一些外來的人口一直進來,所以那個社區的面貌,包括地貌也好,包括人跟人之間的那個,其實在那十幾年之間也一直在做改變,所以那時候才有的想法。是先從…嗯…我們咬仔竹社區,然後一直有做其他兩個社區之後才去做那邊,那時候是因為說要真正去做社區工作基本上對這個社區沒有非常的了解,或者是說你對它的過去跟未來沒有想法,其實要去深耕很難,所以那時候才有想法說去做自己的社區,還沒有申請其實腦子就很多東西想去做,就是小時候、兒時的記憶開始,就很多…讓我產生很多的聯想,就很明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其實跟童年的記憶有關。

筆者:那當初怎麼會想說…

職員:去找老師?

筆者:對啊!

職員:因為那時候…其實不太了解什麼是整合鄉村社區組織,到底要怎麼去跟人家攪動、去怎麼做,為什麼人家會跟你一起做?其實你在那邊長大,他們也不太了解什麼是社區營造,那時候只是覺得說至少你要認自己的家鄉產生一些改變,讓人家覺得說它有一些不一樣,或許有一些人會跟著進來,那時侯在寫計畫的時候覺得說就想到以前,就是…我們以前那邊有小火車嘛!那不是有鐵軌,台糖小火車已經停駛很久,那邊有整條路…那166縣道其實已經都不是雜草叢生被丟垃圾,要不然就是有一些…可能一些阿公、阿伯佔地種那個菜,反正就是很亂,那就想到我們以前的生活,那條的地景可以有些改變,或者是說在路口的地方做可以一些就是…比如說有一些社區特色,就像藝術性的東西、藝術創造的東西,讓那個人家對那個地方產生比較不一樣的感覺,那時候就是因為老師他外面不是…如果你們那天進去不是有看到他外面有很多很多的藝術創作,之前是知道說那邊有一間美術教室,但是跟老師不熟悉也不認識,可能小時候遇過,但是也不知道、不認識這個人,那只是因為看到他外面那些東西,覺得跟我計劃裡面所謂的社區資源體系相映照,應該是他可以幫忙的啦!那時候只是抱著進去要找這樣的人力,要跟他談看看是不是能進來幫忙,才帶著計劃書去找他。

筆者:從一開始到現在有沒有遇到一些比較困難的地方?

職員:其實困難的部份是剛出頭耶!就是像你所謂藝術的東西一般在傳統鄉下來講的話,你講藝術都會讓他們有距離感,會覺得說他們不會,什麼叫藝術他們也不知道,因為那時候我們一直在想說,所謂的藝術是要能跟我們的生活經驗結合的,而且它是很…好像是在你的生活週遭變成一個很自然的東西,並不是說個人的單獨創作,或是只是一個藝術在那邊,它會有特別的意義,會跟社區是有連結的,剛開始找老師的時候做當然…要設計出來當然是沒有問題,可是設計出來的東西要真正做在社區裡面一個人不可能,一個人不可能去完成,所以你一定就必須再去找其他,就是更多、更多的人願意進來,而且是願意動手去做他從來沒做過的事情,所以在要找這些人的時候就已經過一段…也算蠻長,好幾個月的時間,一直在辦活動,都一直在讓社區的人先有機會出來接觸什麼叫社區,那要怎麼去做?其實我們開過好多的會,然後在慢慢的,就一步、一個一個把比較…一些比較…嗯…應該是一些各個層面的人找出來,後來才有辦法去完成後續比較多的事情,其實人力資源的發掘是要經過很多努力的。

筆者:那剛開始不是會有一些人…

職員:會冷眼旁觀。有的是會觀望,有的其實是想進來又不敢進來,都會。其實各個不同層面的想法都會有。

筆者:為什麼會想進來又不敢進來啊?

職員:因為他不知道他能夠做什麼啊!還有就是說怕被人家笑,莊腳人(台語)很奇怪喔!比如說很多人不進來就罷了,他不只是自己不進來,他還會笑那些進來的人說你是吃飽太閒喔(台語)?哈哈!會啊!真的會有這樣的人,他覺得說你自己家裡做不夠,還要做到別人家裡(台語)。說一些其他沒有道理的話,有的人就是會笑。

筆者:那為什麼現在大家會願意出來做?

職員:那其實是…這個就關係到組織了,其實推手…因為我們原本在那邊就有家政班了,就所謂的家政班組織,那家政班的班長是我媽媽,所以是先從這些班原先開始,那後來就是喔…班員的先生,或者是這個先生周遭會有一些喝酒的朋友也好啦!反正就是平常做什麼事情的會有一群人會有一個頭頭,那個頭頭先拉進來,那那些〝相鬥陣〞的朋友會幫忙,像我們志工隊長,志工隊長就是…我不知道你…

筆者:是那個美容院的那個…

職員:對!她先生,美髮店那個小姐她先生是志工隊長。

筆者:咦…三間村是從94開始…

職員:我們是949596三年。

筆者:為什麼就只有三年啊?

職員:他…農委會規定一個區最多只可以三年,當然你要拿第四年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有非常特殊的原因,它為什麼還需要你去輔導它第四年,因為其實以我們的立場來講,其實對社區我們應該是站在輔導的位置,那社區一定要有自主運作的能力,那你剛開始不懂,一年把人找出來,兩年把人攪動,三年大概一個樣子是成型了,本來就是該靠自己繼續走下去,如果說你第四年還要做,那那邊一定是有特別需要去做,但是他們可能沒有辦法自己來,一定要去替他們拿第四年的計畫,所以原則上一個社區都是三年。

筆者:那如果說它做三年之後停擺了呢?

職員:那就是表示你的輔導失敗。

筆者:這樣就算失敗囉?

職員:當然,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說,表示說你那三年所謂的輔導,沒有讓他們自主運作之下進行,其實為什麼叫「整合鄉村社區組織」?你要先把社區這些組織是成立起來,讓他真正是在一個完整的運作機制下在進行,那如果三年農會退出來它就結束了,那表示說那三年是農會在做,不是社區在做,那當然你在那三年裡面是…那做三間比較特殊是因為我本來就是那邊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做的時候其實不是以農會的立場下去做,其實就等於說自己是那裡面的一份子,所以就是跟那些人在相處就是用所謂的朋友或是親戚,甚至是家人這樣的關係在做,所以那時候說要離開,其實大家也很擔心,因為那時候我自己的立場沒有分的很清楚,沒有完全是站在旁邊就是輔導,是真的投進去、投入進去,所以大家很多人也在怕說退出來之後他們就會停擺,很多人也是在看、看那個結果,可是目前來講事實證明是他們…至少維護、管理做的還不錯,那你說進步的方面,他們現在可能就是說村長、村理事長帶頭他們人的想法不見得跟我們剛開始在做這個社區的想法是一致的,因為之前我們還蠻多一直在溝通,就是他們的…一般他們傳統的作法是喜歡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可能很多的東西你做了要不會壞,水泥弄一弄,用塑膠、鐵啊!就是這種比較硬梆梆的不會壞又好做、又好整理,我們那時候是一直堅持要維護農村的那種自然,那種就是感覺,甚至是一種氛圍,或者是說東西、有的東西最好能環保就環保嘛!所以在那三年我們是一直在建…一直在推動,那他們接著下來要做…開始有些東西、方向…像我們舖之前有些步道,他們現在就是整個把它弄起來,就是為了我們割草機方便嘛!就全部都鋪草皮,割草機推過去就…草皮就整理好了啊!可是你步道可能有的要用人工,你可能有的地方要割、要幹嘛!可是整個的感覺會有點不同,那你看他們現在有些地方會比較開始有點人工的感覺進去。

筆者:那天去看的時候就看到那個池…

職員:對!那個池我們當初三年…就是到最後一年,到最後決定不去做它,挖了,但是就是老師雕了那個雕像有沒有?那個玉女雕像有進去了,可是池後來沒有做的原因是什麼你知道嗎?就是想要做生態池,即使沒有生態池至少也是要半生態,就是可能不用水泥,可能用那個帆布,就是不會透水但是不用水泥這種東西,因為水泥…有一些很自然的東西,比如說水中的那些植物、動物沒辦法生存,可是他們就覺得說水留不住,水沒辦法蓄水要靠馬達一直在那邊抽水,馬達又要電,所以他們的考慮是比較實際,我們是比較逆向化,可是覺得說有些東西你弄…弄水泥、弄磚頭,甚至有說要把旁邊都圍起來,那時候我們的設計是希望要很有親水性的,因為覺得說你做一個景在那邊如果再把它圍起來那乾脆就不要了,不要去做它那個景基本上就沒有意義了,就只可旁觀,遠觀不可褻玩,那我覺得不要,因為會做蓮花池是因為三間那邊原本有一個十八甲的蓮埤,在社區的地景來講是一個特殊的過去嘛!那大家對那個十八甲了蓮埤都有一個記憶、兒時的記憶,因為說它十八甲都不在了,所以想說在這邊挖一個井當蓮花池,就是要找回那種一點點記憶跟感覺,我們那個鐵橋不是也留著?希望他是可以…以前的人坐小火車嘛!有時候小火車沒有坐到的話就是要用走的,用走的就是走那個鐵橋,那下面就是空的有沒有,那就會害怕,有的就會大的背小的,就是那種記憶,所以我們有一段是留著的讓他有走鐵橋的那種感覺,可是他們那時候也是考慮那個地方危險,水池也考慮說會掉下去怎麼樣,哈哈!反正會有很多不同意見的啦!所以我們到第一段是決定沒有達成共識就…所以那個蓮花池也是拖很久,拖很久他們到最後自己要去…他們是不是有去拿其他經費我不知道,有一些…他們旁邊其實就是已經用水泥,旁邊又圍那個、那個什麼…又把它圍起來,那現在又說鐵條上面要去放什麼…火車還是什麼啊!台車啦!就是台車也不是真正的火車啦!如果兩個禮拜前去看可能還沒有,就是以前在載甘蔗的那種。

筆者:是沒有車頂的那種。

職員:對對對!可是他自己去搭屋頂、自己去搭牆壁,就是把旁邊圍起來,裡面就做桌椅,可能要彩繪要幹嘛的!但是他們是有跟我講希望可以找老師幫忙,帶那些樣品去美術教室彩繪,但是他們說有兩部要放在蓮花池那邊,我的想法是那鐵橋本來就是要給人家可以去走、有點親水性的,你那兩個大鐵…大台車又放上去,等於能走的鐵橋沒了,然後把旁邊那個井的視線也是會整個…我是覺得會破壞啦!不見得…沒有美化的效果啦!那是破壞的效果,那是有把意見轉達他們,但是最後會做怎麼要的決定不知道,所以說我覺得社區就是這樣,不是、很多的事情不是說一個人有辦法去決定,當然是要大多數人的意見,但是大多數人的意見又不一定會有…會一樣,所以在這個溝通過程裡面就會有一些我們理想是這樣,實際上做出來是這樣。

筆者:上次去的時候好像還沒做好,水裡面沒東西啊!

職員:那時候你們去的時候沒有放水喔?

筆者:有水,可是沒東西。

職員:對!那時候他們就一直在試它能不能真正…就是那個水能不能留得住,而且我看旁邊有…一直沒有運作旁邊就開始有人會丟垃圾。

筆者:那天村長是說要用小火車做賣咖啡的。

職員:就是我講的那個…

筆者:要在那裡喔!在馬路邊耶!

職員:在那邊要放在他那個哦…比如說你現在看旁邊那個鐵條邊不是已經有放兩節車廂了嗎?對啊!那兩節車廂現在他們覺得不夠,又拖了五台台車回來(職員在泡茶),五台就是兩台要放在你講的池面鐵橋上面那邊,還有另外三台就可能另外今年有拿一個縣政府的計畫有一千多萬,另外一邊要做一個什麼公園嘛!有三台是要放在那邊。

筆者:所以他的咖啡應該是在那邊…我還想說那邊這麼多車…

職員:他應該是開玩笑的,沒有真的要…現在有很多人是拿車廂當賣咖啡的地方,那我們以前…就是大家在做社區的時候會在那邊聊天幹嘛!大家也是曾經有過這樣子的想法啊!就在鐵路公園、就小火車公園。外面這條是車很多,裡面這一條,不是有鋪紅磚那裡,大家就在那邊開玩笑可以在那邊賣咖啡,工業區在那邊上下班的人潮還蠻多的。

筆者:工業區不是和週遭的社區基本上沒什麼關係,就是他們裡面的人也不會出來說要一起做啊!什麼的…

職員:其實有不是完全沒有,要看人,以目前的志工裡面也有兩、三個是裡面的。

筆者:他們是住三間…

職員:沒有,他們裡面自己有一個台塑大樓,雖然都是外地來的,但是有些長期在這邊,就等於附近…住在三間,只是說之前一直沒有機會跟在這邊土生土長的大家在一起,之前在整理小火車公園的時候,有幾個自己來問,問說你們在幹嘛?可不可以一起來?有兩、三個是有進來,但是大部分就像你講的,幾乎大家都很難把那邊當作是自己的家啦!那種感覺不一樣。

筆者:因為跟工廠在一起啊!他可能還是以工廠為重心。

職員:對!因為他們整個就是在那裡,而這些人就是在這裡,所以還是有一個區隔。所以那時候理想是希望兩邊可以拉在一起的。

筆者:那當初為什麼要找老師?而不是找其他的、認識的藝術家?

職員:我覺得在地的一定會不一樣,在地的人你對自己家的感情,還有我記得我剛有講,其實做社區很多東西都跟你的兒時記憶絕對是脫離不了關係,很多的想法,為什麼你要做這個、為什麼你想要它以後變成這樣,其實這跟從小到大在這邊長大的生活經驗,還有一些你對這邊的情感,是這樣子來的。那ㄧ個外來…你想一個外來的藝術家,就像你講的,來,我就進去你的社區繞個一圈,我看看你這邊有沒有什麼…可能素材可以用啊!或者你講講這個空間可以做什麼,其他所謂藝術的東西可能就是完全是他自己腦子裡面的想法放進去了,好,放進去了,可能對這個社區的人來講它只是一個藝術創作而已,對他們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情,可是我覺得如果你今天有自己的地方,所謂的在地的藝術家,並不見得是藝術家,可能是只要有某部份的專業能力,然後你是在這邊長大的,就溝通起來特別…會比較容易,而且想法會大家比較一致,而且他設計出來的東西或是說他…為什麼會跟你講為什麼這個空間想要做這樣、為什麼去做這樣的設計,你會發覺他也是會尋他生活的軌跡,回想他以前這邊是本來是做什麼的,這邊可能就是小朋友在搭火車,以前有候車亭,那因為火車不在了,所以現在小孩子都在…要去上學都在大太陽底下等車,然後又很冷、沒地方坐幹嘛!所以說為什麼我們那個小火車公園會去做牛車、做椅子,有一顆龍眼樹的嘛!就是因為那個地方以前是小孩子在等車的地方。像這種東西可能不需要我們特別…如果今天我跟你提,可能就會想到那邊要去做那個設計,可是如果忘記…你來到這個社區其他人都沒有想到這點,也沒有人告訴你,你會不會想去說把這個地方變成這個樣子?

筆者:可能就擺個涼亭之類的吧!

職員:有可能就一定是個涼亭,那為什麼會是牛,因為以前這邊都是水稻,三間這邊都是種水稻的嘛!那所以我們要做社區的時候,社區就真的只剩下唯一的一隻牛,所以就變成有一些東西是跟你社區的事情有關係的。

筆者:所以老師做的東西…

職員:其實跟他…其實我去找他我很高興,其實就是說那絕對是一個機緣啦!其實那時候我找他的時候沒有期望說能夠有得到這麼多的一些…一個回報或者一個這麼大、豐富的結果啦!只是可能希望說幫我們設計一個…所謂比較有屬於社區獨特的創作或是比較代表性意義的東西,可以代表這個社區,人家看到這個東西就知道是三間厝嘛!其實只是一個單純的想法要完成這樣的一個東西,可是進去跟他談之後,大概過了兩個多月吧!他就到農會來找我談說他有想法了,有想法出來之後真的很讓你偷偷的…驚喜和訝異,哇!原本想說一個東西,結果跑出這麼多東西,他是把整個社區都大概…可能該做的、可以做的,然後可以有怎麼樣的東西,他大概都想出來,那你會覺得說就可能…我們沒找他之前啊!是覺得說他應該早就有這樣子的想法,或者是說曾經有這樣的那個…宏願吧!我不知道…這個我自己猜測,因為我不是他,你會覺得說他平常在這個生活當中就有在觀察這些事情了,所以很快速的就把那個點給找出來,跟我們想樣的地方就是覺得…咦!就覺得不錯、不錯、很好、很好,包括文化牆的那個營造方式有沒有,包括前後的意義啊…向前走意義跟常青樹,我就覺得很棒。當然很多東西會覺得說,咦…對喔!怎麼沒想到那個地方可以這樣子做?所以這個是我在找他之前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可以這麼多東西出來。

筆者:所以老師算是一個很重要的人。

職員:當然、當然,在整個對三間社區…今天會這樣其實他是一個很大的…至少把藝術帶進社區,或者說很多東西有獨特性,或者說而且這個獨特性是跟社區的那個…可能產業或是生活記憶有息息相關,並不是說一個天馬行空的一個創作嘛!當然第二個幫忙最多的就是你學姐嘛!韋維…她其實現在應該是在南華當講師了,不是學姊了吧!

筆者:那當初跟老師要做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家會一起討論嗎?還是他想要做什麼…

職員:當然是不可能,就是我們有先跟他講說我們想要的東西,包括那時候為什麼叫三隻小豬?

筆者:因為之前都養豬啊!

職員:旁邊都是養豬戶,因為那時候我們坐客運要去學校上學,然後回來,就是還沒到三間厝,就是大家都聞到很臭的豬屎味有沒有,就會說:「啊!你們三間厝到了!」(台語),因為很臭,聞到味道就說你們三間厝到了,所以那時候都會覺得有一點小小的受傷,就覺得說為什麼會這樣,可是這就是真的很臭,那就是因為我們的地名、跟地名也有關係啦!跟地名跟產業嘛!地名就叫做三間厝嘛!那就想到三隻小豬那個童話故事,三隻小豬去蓋房子的故事…

筆者:蓋了三間房子…

職員:對對對!那就把那個意義拉進來,那就大概有這樣的想法先去溝通,可是我們為什麼要用電線桿?為什麼要叫向前走?為什麼叫做常青樹?那就真的就是老師設計的…意涵是他自己的,包括他放的點,可以放在哪裡是他先有想法,那大家在看說這個地的取得可不可以,那考慮它的安全性。那我們開會就是有先把設計圖都先給村長和那些社區幹部和志工,都有先給他們看過、討論過才下去做。

筆者:那要帶動他們不會想說怕自己講的他們聽不懂,或是沒辦法理解,這樣溝通上面不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職員:可是我跟你講喔!想起來很好笑,反正頭頭說好其他人就會跟著,哈哈!而且喔!其實這個我真的不騙你,我們那時候一直在做社區我都說有一種「肉粽原理」,你知不知道什麼?

筆者:就是拉一把就全部都起來了。

職員:這是真的,反正你要做什麼事情不管,這個組織裡面反正要先去看影響力可能最大的是哪一個,先去影…跟他取得共識,或者讓他認同的,基本上這個比較沒有問題。其實村長…家政班老師,那我們在旁邊…其實像這個就真的他們會覺得說這是什麼東西?好醜喔!看都看不懂,那為什麼要用電線桿?一支一支這麼高又很危險,為什麼要這樣弄?他們一定會有人不懂得去欣賞,這是肯定會,但是你就是要告訴說:「我們做就是要跟人家做不一樣的」,今天我如果要做拱門(台語),或者是說要去做那個什麼…我們常常都會開玩笑說:「你要像哪一個村莊找一個石頭這麼大顆,然後寫說歡迎光臨三間社區,然後村長什麼、什麼里,我說拜託你不要做這個喔!改天我離開了你們要做在去做,我在這裡的時候你們千萬不要做我看。」(台語),就是變成你要用很…就是可能很開玩笑的方式說舉其他例子來,讓他真的覺得很好笑,對啊!如果跟人家一樣那不如不要做,其實真的,你現在看其他,很多社區不是都放一顆大石頭…

筆者:然後上面有字…

職員:對對對!底下寫村長誰,對啊!我就說像做那個,那現在不是…比如說,那時候三間開始做彩繪的時候,很多社區都跟的一直畫啊!可是他們畫不知道我們畫是有意義的地方,而且我們畫的東西可能是水泥牆面,或是烤漆板,像比如說磚頭這種東西我們是很忌諱去畫它,因為覺得磚頭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農村最原始、最自然的東西,而且是最有味道的,有的甚至這些磚牆都有歷史性、歷史價值跟意義在那邊,你還去跟人家彩繪幹嘛的,我們就覺得很醜。那我們隔壁不是有ㄧ個社區,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過?那個民雄那個牛斗山,他請了嘉義大學那個學生去把它整個牆面,包括磚牆,不只水泥,包括磚牆全部漆成白色的,而且比如說它的磚牆是到這麼高,他畫的圖只到這邊,他也把這邊都漆成白色的,哈哈!這邊全部漆成白的,然後畫水果啊!畫什麼啊!可是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我覺得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美化的效果,可能或許那時候他們在畫覺得很漂亮,可是他們只知道人家在畫我們也要跟著畫,其實不了解說…像有時候我們在做社區的時候為什麼要畫這個東西?它一定有它的意義跟價值在,或者是說它有它的感情在才會去畫這樣的東西,而且比如人家來,你還有ㄧ個故事可以告訴人家,他不只是一幅畫,可以是一個故事,或者是一個什麼事情連結的東西,可是不是啊!現在新港到處這邊一塊、那邊一塊,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會寫新港鄉公所製?違規廣告有沒有?比如說有違規廣告他就用顏料漆成一小塊,然後就隨便畫個花瓶啦!或畫一個山水畫然後就寫新港鄉公所製,就覺得…我不會覺得好看。

筆者:可是這樣也還沒有特色的啊!這樣電線桿上面都彩色的。哈哈!

職員:哈哈哈!變成說你都要去告訴他,這樣做跟這樣子做,它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或者它帶來、帶給人家的觀念有什麼不一樣,你要有辦法去說服,如果自己都不確定為什麼你要這樣做,或者說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意思,或者說沒有所謂的堅持跟原則的話,這樣就很難去那個。

筆者:所以最好還是要有跟居民生活比較有關係的一些作品之類的比較能夠獲得共鳴。

職員:嗯!比如說你看那個燈飾,如果你去美髮那邊,不是有吊很多燈嗎?像我們很多公共空間不是也有吊一些裝飾?那時候就是我們辦那個行動學堂就請老師來教,然後讓社區居民去做,但我希望說做這個東西你不是說喔!做一做就拿回我家自己掛很漂亮就好了,就是我自己的,所以說我們那時候要辦就先跟他們講好了,你做這個東西不只你家可以很漂亮,你可以一次做三個,你可能要拿一個出來、拿兩個出來,自己留一個,兩個是要吊在我們公共空間的,你的作品吊在公共空間就會到那個地方告訴人家那個東西是我做的,或者當燈整個都點亮起來的時候他們其實也會有成就感,因為那是我們大家一起去完成的。你說…這件事情就不會單只是說完成一個燈飾這麼簡單的一個…這麼簡單的一個事情啦!包括成就感、包括你的空間也美化了,而且同時美化兩個地方,包括你的自宅跟公共空間。

筆者:那之前有做那個每個人的家門口…

職員:家家戶戶綠美化。

筆者:對,那個是為什麼要做?

職員:因為第一年我們都是在166縣道兩旁嘛!就是公共空間,因為公共空間至少它的地取得就是不會覺得…不是在私人的地方嘛!而且那整片的空間很大要去設計、規劃,就很快可以給人感覺不一樣,而且出入…大概社區的出入就在那條路,問題是到第一年那個公共空間完成之後,為什麼要去做家戶綠美化?因為如果只是你的外圍很漂亮,社區內其實是很髒亂的,或者是說是沒有特別的…很凌亂、很亂七八糟,那就沒有用了。那時候為什麼會做家戶綠美化,是希望說…但是我們是做在門口喔!不是做在自己的門內,其實做在門內你的門戶必須是開放的,就大家是隨時可以進來的,而且有的方式是你不做你自己的,可能有些部份是我們可以一起來做,我們做完我們的在去做你們的,像我們家有一張那個椅子就是所有人一起,包括老師他們家,就是一定要自己出人力啦!人家幫忙但是自己的人力一定要出來,就是去做那個椅子幹嘛的!那家戶綠美化是說希望透過這些人來…比如說你的三間人有一百戶,像我們第一年是找了三十戶嘛!因為不確定大家做的意願怎麼樣,那跟經費也有關係,是先找了三十戶,全部幾乎都是義工,就是這些志工成員,為什麼要規定找這些志工成員?因為至少知道這些志工都一定會去維護、管理,其他住戶你怕錢給他…因為我們是兩千塊的材料費嘛!很怕你錢給他之後做一做,我們錢拿了就沒做或是就沒管理,那就荒廢了,那那些經費可能就浪費了,所以我們那三十戶是先從志工開始,那就是希望說至少在一百戶裡面有三十戶他是做的很漂亮的,其實基本的影響就很大了。而且我覺得鄉下人很可愛,就是說〝輸人不輸陣〞,會比賽,即使你不幫他們辦比賽,自己心裡也會偷偷的計較跟計算,哈哈!會自己偷偷的去比啊!所以剛開始會覺得說…剛開始都說不會做、不知道怎麼做,但是都已經有人在動或是完成了的時候,就看到一堆人有沒有?就開始在加緊馬力趕工,哈哈!我們一直到評審的那天早上還有婆婆跟媳婦蹲在那邊拼命的還在畫、還在畫,你看喔!比賽過後喔!他不會因為這樣而結束,是名次出來了就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他沒得獎了他就會覺得為什麼他們得獎了我沒得獎?就會騎腳踏車偷偷的去…騎腳踏車或是在社區亂逛,我都知道他在逛人家的,看人家做怎樣,那回去你會發現他們家的東西又會多東西出來,可能就會開始有一些看完別人再回去看自己的又多了一些想法,他又會去做,本來我們出兩千塊的材料費,他的材料費花到五、六千塊、一萬多塊的,就買上癮了你知道嗎?就覺得說喔!越看越漂亮,你去三間就會發現整條街花團錦簇,非常的多啊!你不覺得嗎?哈哈!

筆者:還有看到拿蚵仔的殼啊!

職員:蚵仔殼那個是怎樣你知道嗎?本來沒有這麼多,是一戶、有一戶先做,他就是有一次縣政府辦燈會,台灣燈會,不知道是九四年還九五年在嘉義縣政府辦,他就是用很多蚵仔殼做很多裝置藝術嘛!就是那個燈會結束之後我們社區有人去那邊撿回來,撿回來用蚵仔殼…我就跟你講有人用就會有別人去看到用那個蚵仔殼覺得不錯,他也會去撿蚵仔殼回來用,每次他們要用的時候就會去跟人家要,要他剩下那些有的沒有的,就用跟的(台語),其實我們就很怕這樣。我們就要講到說做社區你最忌諱的所謂複製的東西,很多的人就是習慣去複製,比如說我去你家看到你這個東西很漂亮,我回去如果我如法炮製啦!又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在我家,那你會覺得好看嗎?對啊!其實社區很容易犯這樣的錯,所以我們現在在做社區都說,你去看人家好在哪裡(台語),為什麼人家想到用這個東西去用它?怎麼去用它?可是你不能回來拿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做在自己的地方,那個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人家會做那個東西可能他們自己有特殊的意義,或者說這是有什麼樣的理由我們不知道的啊!對啊!

筆者:村長說有去別的社區參觀。

職員:去參觀是一定要的,但是去參觀要有人告訴他為什麼要…不是去看他們好的部份啦!其實也去看看它不好的部份,比如說我們去參觀有的社區,在網路上看有沒有?沒有去過我們會先去網路上看這個社區的特色在哪裡?有什麼值得我們看的?它的性質可能跟我們社區比較類似,可是剛在網路上看過嘛!好像做的不錯喔!拿計畫拿的很多,成果也非常豐碩,可是你真正去到那個社區的時候,其實想…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的,很多東西都已經是荒廢的,我們就有去參觀過一個社區,不要說是哪一個社區,去年去的,去到那邊我們都還沒有…就有一個阿婆沿路一直在罵、罵過來:「阿這麼多人來是在看什麼?阿那個公所做的都沒有派人來管理,草都發得滿滿的什麼都沒看見」(台語),哈哈!她就一直唸、一直唸,我們就三條線,大老遠就聽到了,那個社區好像是那的導覽、解說員,解說員就很努力的在解說嘛!阿婆就一直在旁邊一直唸、一直唸、一直唸、一直唸,然後他可能就帶我們去看學校啊!帶我們去看他們的入口啊!就是不帶、沒有帶我們去看那個公園,那我們就說:「我們在網路上有看到你們不是有一個公園做的好漂亮?」他們說:「那你們要看嗎?」說「對,希望是可以去看一下」,那我們有兩組嘛!有一組就去看完回來就跟我們搖搖頭,那我們第二組就沒有去,我們就大概知道就不用去了,但是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剛好在車上就可以跟他們講:「你們不要想說今天農會來做你們就不用管理,人家來參觀的時候就跟人家說這是農會做的,都沒有叫人家來管理。」(台語),哈!其實是發包的東西真的很容易這樣,就是比如說…可能我政府給你幾百萬,但是我完全是發包出去的,可能是工程顧問公司或是人家委外嘛、外包來完成的嘛!外包完成的很容易社區的人是不去管理的,就很快的一年內不用三年真正的荒廢,那我們三間是真的所有的地方是所有的人一起去做的,所以他絕對會很捨不得。

筆者:所以應該是說對外包完成的東西沒感情。

職員:沒感情,所以我覺得很多東西是建立在感情的因素之下,它的結果不一樣,它的未來也不一樣,所以我們那時候都很堅持一定要自己動手做。

筆者:這樣也比較有趣啊!

職員:當然自己動手做有一個…像你剛問說有沒有困難點,就可能因為外行,所以花了很多的時間,或者說可能做完才發覺說這樣不行,重新弄起來、重新再來一次,你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啦!可是這些時間相對的可能大家維護的時間就比較長久,很多人都會:「啊!我們外行的不會做,請內行的人來做比較快啊!兩三天就好了,又漂亮!」(台語),磚頭絕對不會有意外,這樣的排列方式就是這樣的排列方式,絕對都可以完美無缺,可是有時候那種東西看起來,沒有那種缺陷美,那我們自己擺的就會發覺說,奇怪!就是會有那種參差不齊的,你不覺得這樣美多了嗎?自己覺得漂亮就真的會變的很美啊!那妳真的花錢請人來做,不管做的多美看久了還是會膩、絕對會膩。

筆者:所以現在基本上居民都同意做這樣的事情?

職員:當然啊!其實喔…我不懂為什麼會有人反對,但是有沒有人反對?也是會有,可是那種反對可能是在一種…為反對而反對的立場,有的是派系的問題。其實我覺得三間真的算…我覺得我自己住裡面不是自己誇自己啦!我們一直後來…我們做到最後可能是因為這次的社區工作才一起在認識,因為這件事大家才又在熟悉起來了,後來,包括做家戶綠美化的那個結果,其實你同樣的方式在其他的社區不見得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成果,我們一直覺得三間是地靈人傑啦!我們自己在講啦!你會覺得大家在這個過程裡面,原來三間很多人的手是很巧的,可能大家很多…他不是藝術家,他也不是美術老師,可是你會發覺他有很多的藝術細胞,包括美髮那個阿娟也是,你就會在這個過程裡面發現很多人才,我發覺三間真的很多,可是相同的方式去…像我們現在已經開始在輔導其他社區了嘛!就我們北崙跟中洋。

筆者:中洋不是在隔壁而已?

職員:對啊!其實那時候會做中洋就是咬仔竹現在在做「花現新港」的那個社區,那個是我們之前第一年輔導的社區,那三間,中洋剛好在中間嘛!那希望中洋在做起來整個就是連線,就是整條那個…我們那條有很多可看性,那再來是中洋跟三間是同樣的狀況,就工業區在那邊,他們也沒有拿其他計畫,也不知道怎麼營造社區,所以我們都希望做那種還不知道什麼叫「社區」的,就是從我們的計劃開始。這樣你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我們都要去做那種,不累嗎?又是第一年,什麼都要從頭來,我說不一樣,因為如果你今天去找的社區是一個它已經大概都成型了,而且它可能做過好多計畫,它的自主意識都很強,不見得好做,而且它拿過這麼多的錢,你拿這麼一點點錢進去它不見得會珍惜,而且溝通上有一些觀念他們已經根深蒂固,有些東西你可能要建議他們或跟他們溝通,他們有一些方式可能不能照你的去做。

筆者:所以就跟白紙一樣。

職員:對,我是覺得我喜歡做白紙、比較喜歡做白紙。

筆者:這樣成就感也比較大。

職員:成就感也不一樣,而且發覺社區的配合度,我覺得配合起來那種感覺…就是變成說有革命情感啦!

筆者:因為最辛苦是一開始啊!

職員:像我們今年是第三年嘛!對啊!其實那時候要做那個地方的時候很多人不看好,那可能很落後、資源缺乏、一般居民普遍老化嘛!然後經濟狀況差,又很多外籍配偶,然後資源缺乏,就很多人覺得那邊怎麼可能辦好,可是我們做了兩年而已,產業也做了,環境也整個全部不一樣。我們農會一年只拿兩個社區嘛!那ㄧ個社區是做三年嘛!所以我們九四、九五、九六是拿三間嘛!九六、九七…北崙今年是第三年嘛!九六、九七、九八是北崙嘛!去年就是多拿一個中洋,一年只能兩個社區,就是三間結束,我ㄧ個中洋進來,所以中洋今年會是第二年,所以北崙到今年就會結束,明年就沒有,我們就繼續做中洋然後再找一個新的進來這樣子。

筆者:那怎麼選擇要做那一個社區?

職員:基本上他們自己一定要有意願,三間是我自己想要做,然後先找他們社區的主要幹部出來討論要不要做?大概把計畫的性質告訴他們,那如果要來做這邊好不好?那其實都會說:「做的起來嗎?有辦法做嗎?」(台語)

筆者:就自己會懷疑?

職員:嗯!會懷疑,那村長就說『沒關係啦!做看看嘛!』哈哈哈!其實剛開始是這樣的心態,可是做下來是覺得應該沒有困難啦!中洋是因為三間做的很好,村長自動找上來的,北崙也是、也是自己主動找上來的。

筆者:主動上門的不是應該會比較輕鬆一點?

職員:配合意願當然就是來就要先跟他講清楚,基本上如果你們自己沒有很強的意願跟配合度,農會要在後面拉很難,因為你不能看三間的例子,三間是我自己的家鄉,在做你們這邊的時候就要你們自己完全有辦法去配合,那邊就沒有我們所謂的親戚、家人,或者說其實也不講自己就對那邊很清楚啦!可是來做你們社區的時候比較是你們要開口,可能要做、要幹嘛!配合度要高一點這樣子。

筆者:做這些東西怎麼有靈感從哪裡開始下手?

職員:呵呵!怎麼有靈感?

筆者:對啊!像你剛剛說不認識的村,那怎麼有靈感知道他們要做一些什麼?要寫什麼計畫?

職員:真的是,我那時候真的是就從他們的地名跟產業開始,去年就真的喔…我覺得做了三間之後很多想法很自然就會來,做其他社區就會想他們有什麼可以做,不過他們都說他們這邊沒有什麼啊!他一定這樣告訴你,我們這裡沒什麼、我們這裡什麼都沒有,是在這裡久了都覺得沒什麼特色,你要他講特色他就講不出來,他會說我們這邊什麼都沒有、沒有特色,因為他在這邊久了不覺得那是特色,你要他講出什麼特色很難,那是旁觀者清,中洋就是養羊、有牛,是畜牧場嘛!大部分是水稻,再來就是因為它地名叫中洋,所以那時候計畫不知道寫什麼只好用它的地名,就是用一個計畫叫做「喜洋洋」,原本說要用「洋洋得意」,可是我說第一年就用洋洋得意會讓人家覺得太自誇了,保守一點,就因為中洋派系很嚴重,他們是兩派鼎立的狀況,這一任村長為什麼來找,就是因為前任村長做了十六年,就是去年來找我們的村長輸給現任的村長。

筆者:可以做十六年這麼久啊!而且一個村裡面才多少人耶!

職員:老人會不是敬老重陽節都會辦老人餐會嗎?連吃餐會的老人都吃的彆扭,去這邊也不是,然後我們包括地方首長不是都會去嗎?都感覺吃起來很奇怪,呵呵!所以那時候說要去做中洋大家也都一直有在阻止啦!說派系這麼嚴重是要怎麼做。所以去的時候為什麼用喜洋洋?就是因為他們派系的關係、他們地名的關係,不然至少要讓人家覺得說你們的社區是喜樂的,不要讓人家…至少你們要先把派系跟選舉的恩怨先放下,就會一直去強調這一點,那我做這個羊不是洋…至少有東西可以各訴他嘛!那他們自己也很知道他們社區的狀況啊!

筆者:他們也覺得這樣不好喔?

職員:覺得不好,他們都…可是喔!人都是這樣,彼此在分派系的時候都說沒有在分,都是他們在跟我們分,所以我們去的時候一下會接到他的電話,因為我們的班長,我們在裡面有家政班嘛!然後村長,我們也有農業產銷班的班長,是不一樣的,村長說我都沒有跟他們分,班長就會說他們上次怎麼樣,兩邊都會說,那你會這邊聽完,然後換這邊的電話響了,哈哈哈!就會在裡面…其實社區很有趣啦!會在裡面發覺很多、很多好笑的事情,在人際上面也會成長很多。就變成我們外部會從幾個部分去想,去創意、怎麼去想,你要做所謂的資源調查吧!資源調查就是我要先知道你這個社區產業是什麼嘛!你的社區大概有什麼特殊的地景,或許是你的地名、或者是什麼,然後才會去把它想到要做什麼,那做這個、為什麼要做這個東西,可能要跟你的產業有關或者跟你的地景有關,一定要去找它連結的地方,你不能說去做一個…說為什麼要做這個?你說我也不知道要做這個,那做這個跟社區一點關係也沒有,那做這個真的一點用也沒有,你要自己都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跟什麼東西是有連結的。像北崙,我們用青蛙王子跟花菜公主的愛情故事…

筆者:花菜公主?

職員:那為什麼你會想到青蛙王子跟花菜公主?青蛙王子跟花菜公主怎麼談在一起?話本來就是人講的啊!我知道市面上很多東西就是要所謂的置入性行銷,你有故事它就有吸引力,那北崙就是…他們大宗蔬菜是花菜、花椰菜,那青蛙是村長他家的自己的家族產業,那青蛙跟花菜到底要做什麼?因為那時候去那邊他們也是什麼都沒有,「有沒有人才?」「沒有」。「有沒有東西?」「沒有」。只有一間國小在那邊,所以問阿伯:「你們這邊種什麼?」他就說:「大宗是花菜」,他一直說他們家養青蛙,那我們腦海中就會想到什麼?青蛙王子,那有王子就要有什麼?有公主啊!那公主就是誰?當然就是花菜囉!哈哈哈…就這樣去想出來的啊!

筆者:他們應該自己也覺得很有趣吧!哈!

職員:而且現在…剛開始你在講的時候,他們都兩個眼睛傻傻的,整場都你在講,可是到現在下來,他們都不自覺的覺得自己像青蛙王子跟花菜公主,這種東西是要怎樣…催眠他,這種東西就是他一開始不相信,可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他講,他就會相信自己是青蛙王子跟花菜公主,催眠就對了啦!哈!其實我常常認為很多事情你覺得它是,它就有可能是,但是你一直說它是,它就一定是啦!其實你去訪問過老師,他應該也有好多、好多的感觸在裡面。

筆者:他有一個點,就是說有時候他想要做這樣,可是到最後做出來不一樣,就會有點失落。

職員:其實喔!我發現做藝術的人他們都很執著,而且他們對自己設計的東西很要求完美,可是有時候完美跟理想距離…現實跟理想會有一段距離,我想很多東西,除非你一個人去完成啦!可是你要一個人完成要花費多少的時間,那種負荷太沉重,但是你要其他人幫你的忙不是不可以,畢竟外行跟內行一定有差別嘛!但是你能叫他們重用嗎?會很受傷耶!我都幫你了做成這樣了你還要我重來,以後你要再叫人家幫忙,人家願不願意幫忙?會覺得說你都自己做就好了啊!那會變成說以他的想法,如果不接近完美,可是這些人來幫的時候只能做到這樣,也是會完成啦!只是質感跟那個會有差,那種真正自己原創設計的人,他會很難過設計沒有照他所想像的。

筆者:所以他在這中間也很掙扎吧!

職員:當然啊!可是我覺得看到自己設計的作品在自己的家鄉這樣,就像你講的那個成就感應該有。

筆者:那時候怎麼沒有想說要從廟那邊開始做?前面不是有很大一塊空地?

職員:因為那時候廟那邊就已經是鋪水泥了啊!大廣場就已經是水泥了,你不可能再去動它,如果你去動它,那個廟的管理委員會喔…

筆者:管理委員會跟…沒關係嗎?

職員:管理委員會跟社區發展協會不一樣。不是說沒關係啦!成員當然是重疊的,但是也有些成員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那時候開會的時候他們主委也有來,可是其他委員第一次開會他有來,其他就在也沒有來了,就是沒有完全進來啦!再來就是說它可以改變的部份不多,它外面不是有一棵榕樹嗎?你看榕樹我們也有座一個許願…現在那棵榕樹我們叫許願樹,就是第一年的時候成果發表會有讓大家去寫那個許願…就是用木頭做的,寫你的希望,然後就結在那棵樹下,因為那棵樹本來就一直讓人家覺得有保佑的意義,然後許願牌吊上去它就叫許願樹,坐在那棵樹下我們常常就在看,會發現一些很好笑的事情,就大人寫的願望跟小孩子寫的願望完全不一樣,小孩子寫的願望大部分只有一種,就學業進步、考試可以一百分,呵…我們就會想想覺得現在的小孩子好可憐喔!大人就會寫身體健康、財源滾滾這樣子。

筆者:一個地方要推這樣子的計畫,是不是跟週遭的環境也有關係,比如說鄉公所。

職員:當然啊!一定是有關係啊!單憑一個人、一個組織或是地方的力量是絕對不夠的,其實新港為什麼辦很多、很多的國際性活動有沒有?其實新港文教基金會很厲害嗎?不可能只靠他一個就可以,新港很多社團,結合這些社團,或是農會、公所、基金會、奉天宮,這些所有的機關首長,可能對這樣的一個活動他們是支持的,包括這些人之下的這些社區,他們全部靠過來的話才能夠辦的成功。其實基金會也是要先從志工開始,志工很多都是退休老師,有一些文史的、教書的,很多專業人才在裡面,所以它現在也才能夠維持到這樣。

筆者:所以也是一樣。

職員:人力,那人力有了,你去拿計畫回來辦成果不錯,再來要拿政府的錢就會比較容易,因為他覺得錢給你成果就比較能看,以後要拿錢就會比較容易,所以有時候基金會的經費可以從上面直接給,都不用經過地方政府。

筆者:因為基金會感覺是一個有名的團體…

職員:我覺得它不是,知名度很高啦!就是辦的很風風光光,是花很多錢啦!但是這見仁見智啦!這是我覺得啦!但是透過媒體的行銷、文宣,真的很強。

筆者:他們應該是有一個起頭的作用。

職員:對!帶頭啦!你就會覺得講到新港,新港文教基金會很有名,就跟你們新港媽祖奉天宮是一樣的意思,所以就像我們在做社區都會遇到啊!很多評審老師只知道新港文教基金會,他就會覺得說你們新港有一個新港文教基金會,問他們就好了啊!有問題基金會會弄,那我覺得那是不對的,但是今年方式有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