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師生命教育教學知能之初究

 李怡蓉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壹、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社會案件中,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感情、錢財、憂鬱情緒、家庭關係…等,都是造成自殺事件的原因,父母帶著孩子共赴黃泉的案例亦時有所聞。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社會大眾都可能會受之影響,而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甚至認為「死亡」與「自殺」,就是解脫壓力最好的方式。

索甲仁波切曾說:「年輕人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卻對於了解生命整體意義,以及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主題茫然無知,有哪件事情比這個還要諷刺的呢?」教育是為了人,就人類而言,生命是最可貴的,如果沒有了生命,一切的教育也都是空談;即使有生命,但生命的內容缺乏,甚至踐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那麼也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與人的基本價值。但現在許多的父母與師長,仍然保守的避免與孩子談論關於死亡的話題,因此大多數孩子只有靠著自己的經驗與臆測,試圖去了解「生」與「死」,就如同兩性教育一樣,愈神秘愈模糊的地帶,反而愈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因此,對目前的社會情況來說,生命教育確實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於統整過去分散在各課程中有關生命的意涵,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使學生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促發其個體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培養其對生命正向積極的態度,並有能立去解決生命當中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葛蕙容,2003;陳浙雲,2006)。要達成這樣的教育主旨與理想,教師不僅對於教材與教法需要深入的認識,其本身也需要對於生命教育有獨特的見解,因為教育不只是用知識教書,而是要用生命教書,要感動別人之前,必須要先能感動自己,教師本身的特質與態度,對於學生的學習情緒與生命態度有著極大的影響。因此,學校生命教育是否成功的要件之一是教育工作著的身教與境教,唯有教師本身充滿熱情與活力,學生的生命教育才得以推動和深耕。

國內目前的師資培育課程中,並未重視生命教育,多半屬於臨時研習之性質既無系統性、也無前瞻性、更無制度性之思考(葛蕙容,2003),使得教師在生命教育議題上的專業能力受到質疑,教師的相關知能不足,成了目前實施生命教育最大的限制,因此,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自我及專業成長,成了目前需要努力的目標。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該如何增加自己生命教育的專業知能,培養自己具有關懷生命的視野然後帶領孩子去認識生命,便成為生命教育實施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以國小教師為對象,探討教師的生命教育教學知能,期望教育工作者能夠更加瞭解現階段教師在生命教育教學上的專業能力,並致力於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貳、 研究目的

(一)瞭解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議題的認知。

(二)瞭解國小教師實施生命教育議題的能力。

(三)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促進國小教師專業發展。          

參、 名詞釋義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強調活在天、人、物、我的均衡關係中。除了積極探討生命意義與本質之外,也重視道德觀念和倫理行為。透過價值澄清與自我反省,使能充分瞭解、悅納自我並疼惜弱勢、關懷他人,再者,由觀察生、老、病、死的變化與心靈感受中,進而肯定、愛惜並尊重生命,以增進生活的智慧,尋得生命追求的核心價值及目標,期能快樂充實的活在當下,珍惜生命的每一分鐘。

(二)教學知能

教學知能,是一個教師對某一個教學科目有關「教什麼」與「如何敎」各項知能能,包括該科課程目標與信念、教材與結構、教材選擇方法、教材內容的各種呈現方式、學生學習該科常見的困難與錯誤、學生學習該科的認知發展方式、該科特有的教學方法、傳授某項內容的教學策略與技巧、該科特有的教學資源與教具應用、該科特有的教學評量方法等。本研究所指的「教學知能」,是一位國小教師在「一般教學知識」、「生命教育學科知識」、「生命教育教學策略與技巧」、「專業精神與熱忱」等方面的知識。

 

 

壹、    文獻探討

 

一、    生命教育之探討

(一)     生命教育的緣起

談人生、論生命,中國古聖先賢不惶多讓。例如老子曾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莊子曾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養生主第三)然而以人生、生命、死亡等課題當做學術概念進行探討與教授,則是晚近由外國學者啟動,至於國內把「生命」一詞用與「教育」併連,倡導「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却是晚近十年的事。

    美國約於1950年代末期,興起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並先在大專校院開課,而後擴及於中小學、家庭和社會中。學校開課的正式課程,大都名為「Death & Dying」或「Grief counseling」、「Grief Therapy」以及「Bereavement」等。(張淑美,2003)1979年澳洲雪梨設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推動防治藥物濫用,暴力事件及愛滋病的感染為核心工作。(詹棟樑)

    國內則約在民國60年代初才引介死亡相關主題的探討,民國80年初傅偉勳教授回國擔任死亡相關主題的講座,並於1994年出版「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尊嚴」乙書,倡導將死亡學改為「生死學」(Life-and-Death Studies),引起社會大眾的迴響。(張淑美,2003 P.V)

(二)     生命教育的目標

生命教育的意義,就是在探討整個生命的過程,以促發個體去思考生命的本質,並實際運用於人類生活之中,以解決各種生命課題,培養積極對生命的態度。

1、吳瓊洳在民國88年提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只要在協助達成以下的目標:

(1)    透過生命的課程,開始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歷程。

(2)    真正能去欣賞生命的美麗與可貴。

(3)    願意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教育部於民國九十年公布「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在計畫中提及目標與展望:

(1)    有一顆柔軟的心,不做傷害生命的事。

(2)    有積極的人生觀,終身學習,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

(3)    有一顆愛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別人,並關懷弱勢團體。

(4)    珍惜家人,重視友誼,並熱愛所屬的團體。

(5)    尊重大自然,並養成惜福簡樸的生活態度。

(6)    會思考生死問題,並探討人生積極關懷的課題。

(7)    能立志做個文化人、道德人,擇善固執,追求生命的理想。

(8)    具備成為世界公民的修養。

3、詹棟樑(2004p.13)指出生命教育有三大目標。生命教育的目標在於達到愛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生命教育有三大目標:

(1)    有積極的人生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每一個人都應有對人生正面、積極的看法。這樣才能夠肯定、欣賞、尊重、關懷生命,使人體會到生命是自己的,如果自己都不愛惜,誰又會愛惜?

(2)    有無上的價值觀:人的生命有無上的價值,也就是無價的。因此,每一個人都不能無緣無故地傷害生命,而且生命是值得尊重的,把生命看成人間的至寶。

(3)    有和諧的統整觀:人有知情意的三種特質,這三種特質必須和諧的統整,使知識的結構能完整、人格統整、情緒和諧、能自我實現,並能使慾望有合理的表現。真正能去欣賞生命的美麗與可貴。

綜上所述,專家學者對於生命教育目標的看法雖有不同,然大體上,生命教育的目標可歸納為以下五大向度,分別是: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

1、     人與自己: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欣賞自我,肯定自我,發展潛能,進而愛惜並尊重生命、實現自我。

2、     人與他人:尊重別人、關懷弱勢團體,珍惜家人,重視友誼並熱愛所屬的團體,增進學生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等社會能力,進而接納他人,欣賞他人,肯定他人存在的價值,提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3、     人與自然:鼓勵學生體驗自然,認識環境,養成惜福儉樸的生活態度,肯定多元生命型態,進而培養尊敬環境態度,愛護環境的行為。

4、     人與社會:培養社會能力,提升對人與社會的關懷,具備成為世界公民的修養。

5、     人與宇宙: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思考生死問題,並探討人生終極關懷的課題,進而能深化人生觀,內化價值觀,整合知情行意,進而達到靈性全人的境界。

根據此五大向度,可進一步的發展出生命教育五大課程目標,分別為:對自己的認識、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對自然環境的瞭解、生活技能的習得以及生命意義的探索。

(三)     生命教育的實施

    台灣推動生命教育起源於台中市曉明女中的倫理教育,約在民國86~87年左右,因多起校園死亡事件,引起前教育廳長陳英豪博士的關心,認為應由教育著手,教導學生認識生命、愛惜生命、尊重生命、關懷生命等,以掌握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於是在86年底委由台中市曉明女中以其實施多年有成的 「倫理教育」為基礎,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開展「國中、高中()六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等,並訂頒「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培養種子師資。且約在同時,高雄市前教育局局長羅文基博士也在相同背景下,邀集學者,國小、國中、高中職校長、主任、老師等編印「生死教育」手冊。

    民國88年教育部又訂頒「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要點」,全省國中、高中、高職學校於8788學年度,分別全面實施生命教育課程(吳庶深等,2003)898月「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正式成立,曾志朗部長並於90年元月宣示公元2001年為「生命教育年」。

    民國90年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明訂生命教育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的指定單元之一,其上課分鐘數不得少於該領域總時數的10% 。時至民國938月,教育部發佈「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於選修領域中首次列入生命教育類,總體規劃列入基礎課程 「生命教育概論」一科2學分,進階課程有7科。至此,生命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的地位方獲得確認。

二、    教學知能之探討

(一)     教師專業知能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66年提出「教師地位建議書」(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其中提及教育的提升和推動時有賴於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而且個別教師的教學品質和教學技能尤其重要。他們特別強調這些專業的知識和技巧需要經過長期且嚴格的培訓才能獲得,因此他們認為教學應被視為一種專業。(林佩宜,2004

2、藍登書屋辭典(Random House Dictionary)對「專業知能」的解釋為專家的技能或知識,換句話說也就是在該領域中所應具備的實際知識。而依牛津百科全書(Oxford Encyclopedia Dictionary)對「專業知能」所下的定義,專業知能乃是「專家的技能、知識或判斷」。將專業知能應用於教育就成為了教師專業知能,就是一位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楊靜梅,2005

3、饒見維(民85)認為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教育專業知能應包含: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的知識;課程與教學知能;心理與輔導知能;班級經營知能;以及教育環境脈絡的知能等。歐陽教和張德銳則提出教師至少該包括教學知識與技巧、教室管理知識與技巧、學校輔導參與與績效、教學熱忱和敬業精神等四點。

4、簡茂發等(民86)針對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進行專家意見調查,研究結果將教師的基本素養分為普通素養、專業知能、專業態度和人格特質。簡茂發等認為專業知能可分為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兩種,專業知識包含理論基礎、課程與教材、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學習與發展等;而專業能力包含教學能力、輔導能力、行政能力、溝通能力和研究能力等。

5、Roldl1973)指出,教師的專業能力應包含三項要素:

(1)    教師在每日的工作中所表現的能力。

(2)    教師表現在其教學資格的能力。

(3)    教師增進學生智力、社會、情緒及生理各方面發展所需具備的態度、認知、技能與行為。

6、Benz1997)指出,美國專業教學標準委員會,對教師的能力界定了五個核心標準:

(1)    教師應致力於學生及其學習。

(2)    教師應熟習所任教科目,並知道如何敎授。

(3)    教師有責任處理及監督學生學習。

(4)    教師能有系統的從經驗中表現出專業素質。

(5)    教師是學習群體中的一份子。

7、Shulman1986)認為在教師必備的知識中,「學科教學知識」是使教學更為有效的教師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將其所理解的學科內容和教學融合後所呈現出來的,以使學生容易理解的知識。在這個基本理念下,Shulman認為教師必備的知識至少應包含:

(1)    學科內容知識(content knowledge)。

(2)    一般教學法知識(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3)    課程知識(curriculum content knowledge)。

(4)    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5)    有關學生以及學生特性的知識(knowledge of learner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6)    教育情境脈絡知識(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contexts),包括學校分組分班方式、學區管理與財物、社區與文化特徵。

(7)    對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以及其哲學與歷史淵源的知識(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ends, purposes, and value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grounds)。

8、葛蕙容(2003)的觀點將「教學知能」分為四大領域:

(1)    一般教學知能領域:指一般性的教學原理與策略、教育心理學等。

(2)    專門學科知能領域:指對學科本質與主要內涵的認識。

(3)    教學策略與技巧領域:指對某一學科的專門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的理解。

(4)    專業精神與熱忱領域:指教學反思能力與教學態度。

(二)     教師生命教育專業知能

1、Judith Stillion 提出死亡教育者需具備下列三項資格:

(1)    死亡教育者必須具備處理自己有關死亡和瀕死的感受訓練。

(2)    死亡教育者必須明白死亡對於生命的意義。

(3)    死教育者必須精通死亡教育方面專業的文獻,並將此知識與學生的發展程度整合。

2、Bartalos, M. K.1996)在死亡和學齡孩童一文中,對教授死亡課程之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1)    教師在準備教導學生關於「死亡」時,必須是知性、感性兼具的。在著手進行教導死亡課程這項困難的任務知前,教師必須先解決任何有個人關於死亡的疑問或與死亡主題相關的衝突。

(2)    死亡教育,應該要適合年齡。因為死亡之於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著不同意義。

(3)    教導死亡與瀕死時,對教師與學生而言,考慮過去接觸死亡的經驗及未來可能的死亡經驗之間的心裡差異,是相當重要的。

3、Peter Lang(胥嘉芳譯,2002,引自葛蕙容,2003)於英國生命教育實施概況一文中指出,英國教育學者特別強調教師角色於教育過程中所產生之鉅大影響,由於教師為教育過程中最主要之傳遞者與支持者,因此其亦為情意教育及全人教育推行成敗之重要環節。通常在情意教育的架構中,教師角色分為通才與專才兩種:

(1)    通才角色:強調情意教育之推行為每位教師的責任,藉由師生互動;每日課程、班級氣氛等各方面因素來增進學生情意發展。

(2)    專才角色:雖然每位教師或多或少都擔負協助學生情意發展的責任,此取向卻特別強調特定專業教師提供學生情意支援的重要性,例如:輔導老師。

4、張淑美(1996)指出小學與國高中生命教育教師宜具備之能力為:

(1)    教師要先檢視自己對於死亡的感受,並坦承的表達與敘述出來,才能真切、自然地告訴兒童什麼是死亡。(自身修為及態度)

(2)    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有充分的瞭解,以便能成功地教導學生。(專業知識)

(3)    能敏銳地察覺並深切地認識社會中的種種變遷,以及其對於人類死亡事件有關之態度、行為、法律及制度上的影響。(專業知識)

(4)    瞭解學生對於死亡的概念與情緒反應的發展階段,進玵配合學生的認知、情緒,給予適當的課程安排及教學。(教學及溝通能力)

(5)    從不同的宗教背景討論死亡,使學生發展不同的學習經驗,並選擇適合的心靈寄託。(教學及溝通能力)

(6)    善於運用「同理心」,傾聽學生所言、所思、所感、以其了解的用和學生溝通。(教學及溝通能力)

5、陳浙雲(2001)在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一文中指出,生命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除非有敬重生命、活的健康快樂、能展現生命熱力的教師,否則生命教育的實施將成為一種口號。是故,教師宜從認知、情意、技能等方面多予充實,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1)    自己所沒有的,也就無法分享給別人。因此,教師宜多充實有關生命議題的相關認知,並且具備正向、健康、坦然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生死觀,以引導學生正確的瞭解生命的內涵。

(2)    生命教育有賴情意感受的領導,才能發揮其功能。因此,教師需熱愛生命、關懷生命、對生命具有熱忱,願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與體悟;並以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感動學生的心靈,使其也能懂得珍惜、熱愛生命。

(3)    需具備反省與關照自身生命的能力與習慣,才可能有效地以身教而非權威式的說教方式影響學生。其次,教師需充實基本的諮商能力與技巧,加強表達與溝通的能力,以進行有效教學與輔導;同時,更應該加強教科書選用的能力,將生命教育的理念納入評鑑教科書的標準當中。

6、教育部(2001)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中,提出教師方面執行生命教育的要領為:

(1)    培養教室互助合作之氣氛,加強生命共同體之感受。

(2)    參與並輔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體認自己生命的意義與教育生涯的價值。

(3)    展現生命熱力,並透過自我改變與成長,提供學生楷模學習的榜樣。

(4)    建構學校本位進修活動,提升教師專業知能及人文素養。

(5)    成立專業對話管道,建立彼此信任與相互支持的共融學校。

(6)    透過教學研究會主動討論生命教育教材與教學方法。

(7)    將生命教育融入各科課程,建立教師間合作教學的新方向。

(8)    擷取現實生活實例或結合社會現象脈動,以進行生命教育隨機教學。

(9)    蒐集有關生命教育的資訊,製作生命教育相關媒體,以豐富生命教育教學領域(資源)

(10)帶領學生作生命教育體驗活動。

(11)以「生命傳遞生命」的熱忱,提供自己生命的歷程,讓學生分享生命的智慧。

7、葛蕙容(2003)將生命教育教學知能分為四大領域:

(1)    一般教學知能領域:一般教學知識、生命教育政策、生命教育教學原則、生命教育目的、生命教育取向與發展趨勢、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知識(包含對死亡的概念與情緒反應)。

(2)    生命教育學科知能領域:生命教育教學目標、生命教育課程教材、生命教育學科知能、(生命教育、倫理教育、心靈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生涯教育、生命議題專業知識、包含安樂死、墮胎、自我傷害等議題。)

(3)    教學策略與技巧領域:生命教育教學的方法策略、生命教育教學技巧、生命教育評量知能、師生溝通能力、教學資源教具運用、教學組織發展能立力、學生學習常見的困難與錯誤、學生學習的認知發展方式、、班級經營能力(培養互助合作及生命共同體感受、創造正式公開討論死亡的情境,由境教中培養坦然面對死亡的態度)。

(4)    專業精神與熱忱領域: 熱愛生命並對己身有反思的能力、擔任生命教育教師工作意願、充實生命教育教學知能的意願、參與團隊合作教學的能力、具有推動生命教育教學使命感、創新研究的能力。

 

貳、    研究方法與實施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分別對國小低、中、高年級教師進行深度訪談,為使訪問能深入瞭解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力求客觀,故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即訪問者最初向受訪者發問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然後為了深入探究,再採用開放性問題,務其獲致更完整的資訊。(王文科、王智弘,2005

二、    研究樣本

教師代號

訪談日期

性別

任教年資

現職

教育程度

訪談時間

T01

95/06/06

5

二年級級老師

碩士

35分鐘

T02

95/06/06

11

四年級級老師

師院

30分鐘

T03

95/06/08

2

五年級級老師

師大

20分鐘

 

三、    訪談問題

(一)您認為生命教育是什麼?

(二)為什麼覺得生命教育重要?

(三)在班級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次數和頻率?

(四)會如何去實施生命教育?(使用的教材、教法、內容)

(五)是否有參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研習或進修活動?

(六)當自己遇到困難或阻礙時會怎麼解決問題,或希望外界給予什麼樣的協助?

(七)您對生命的態度和看法為何?

 

參、    訪談結果

一、認知方面

三位教師皆認為生命教育是當前重要的教育課題,學生課業壓力大自殺率逐年攀升,失業率提高,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是引起教師們重視生命教育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師也認為,讓學生學習面對自己的人生,瞭解生命的價值是很重要的一環。

一個人有生老病死,我覺得要怎樣去經營自己一段有限的生命,如何去珍惜而且還要讓它有意義是很重要的~~所以生命教育當然重要!現在社會風氣敗壞,失業率高,太多人自殺或是想不開作出傻事,這樣看來,生命教育真的是愈來愈重要了吧。(96/06/08/T03

一個人在學校求學的時間僅有短短幾年耶,不管父母、家長有多麼愛這個孩子,孩子都終將得自己去面對自我己的人生,而且生命中有太多知識遠大於課本教科書所提供,像是一些待人處事、進對應退、禮貌、珍惜生命、愛護動植物…等,大大小小的生命教育都牽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所以有豐富的知識並不能保證一個人的生命幸福快樂,而且相對來說對於擁有高知識水準卻不懂得體會生命價值意義的人反而會造成高犯罪製造社會許多危害犯罪,所以我是覺得,對孩子來說生命教育比學習成就重要太多了喔。(96/06/06/T02

但教師大多未接受過專業的生命教育課程,對生命教育的認知大多重視「人與自己」的向度,「人與他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宇宙」四方面較少著墨。

我認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珍惜人生的教育。(96/06/06/T01

我個人認為生命教育即是與生命有相關的教育,舉凡涉及生、老、病、死等內容都是生命教育的內容,不同於其他學科領域,生命教育直接回饋在人生上,當一個孩子懂得生命的價值,個人存在的意義,那麼他就會懂得愛惜珍惜自己。相反地,一個學生若是不懂得生命的價值,他就對於自我的生命甚至於他人的生命不珍惜。(96/06/06/T02

一個人有生老病死,我認為該如何去經營自己一段有限的生命,如何去珍惜並且讓它有意義是很重要的~~96/06/08/T03

二、情意方面

生命教育課程,教師多表示支持的態度,也願意利用機會再進修,充實自己在此方面的專業知能,但進修的機會不多,且缺乏系統的學習。

我常常參加學校的教師週三研習,其中也有生命教育相關的講題,我發現很多老師反映都很熱烈耶,畢竟難得有的專業的老師來演講,當然要好好討教一下囉。不過降的機會沒有很多,還蠻可惜的…彰化縣教育局也有舉辦過相關的活動,我也有報名參加。96/06/06/T01

我曾參與過福智成長營,主辦單位真的很用心,因為這樣的研習活動讓參加的人在耳濡目染之下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珍貴及重要。…我之所以會參與這樣的活動是因為學校教師的推薦,而且其實確實研習內容對於教學現場的老師來說是有助益的,不論是教師專業亦或是教學方面,甚至是對於教師個人本身都是很好的學習與省思,這樣的研習相當推薦各位參與,畢竟學校有越多教師對生命教育有興趣,推動起來就更容易。(96/06/06/T02

有機會,我都會去參加阿,縣府都會舉辦關於生命教育的演講或專題討論,但都是一陣一陣的,次數和項目我大概也忘了…可是我覺得學到的還蠻片斷的,就大概知道有這方面的主題可以跟學生討論,大部分的內容或是教材,也都是自己設計比較多。(96/06/08/T03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教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既為經師又為人師,既要身教又要言教,可見教師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訪談問題中研究者也試著去瞭解教師自身對於生命的看法、態度,以及遇到挫折困難時的調適方式,結果發現三位教師的生命態度均傾向積極樂觀,遇到問題時除了自我思考沈澱之外,多傾向與人溝通對話,並且能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適當的出口,這樣的方式也影響到教師幫助學生處理困難的態度。

我遇到困難的處理方式是先冷靜下來思考,再去找朋友、同事談。我希望可以多一些談話的對象,這樣自己才不會一直鑽牛角尖,所以我也希望孩子有困難或挫折也可以來找我聊聊。…低潮是一定會有的啦!只是看個人怎麼調適,不過我覺得生命是世界上最可貴也最有價值的東西,沒了它,一切都是空的,人人都要勇敢的活出自己豐富而精采的生命!(96/06/06/T01

如果遇到挫折的時候,我會先把自己抽離,然後找親近的人談一談,或是去旅行 走一走,一直不斷的思考,把挫折轉化掉。當學生有困擾來找我的時候,我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去引導他,我會告訴他我是怎麼做的,讓他試試看。而且我覺得學生通常都需要老師一直跟他對話,降妳才有辦法瞭解他的困難到底在哪裡,有些學生不太會說出自己的困難。(96/06/06/T02

我如果遇到困難或阻礙的時候 我會尋求內在支持、外在支持和重要他人的支持,因為我自己是比較樂觀那一層面的…內在就是自己去思考阿,外在就是去shopping或是物質的享受(笑~),那我個人覺得外在支持是很重要的,比如說親密的另外一半或父母好友之類的鼓勵。…如果有學生遇到問題來找我的時候,我有兩種處理方式,我會先告知他我的想法和作法讓他去試試看,再不然就是把他轉介給輔導室,因為我個人的專業知能有限,如果可以和輔導室相互配合對學生也是比較好的吧。(96/06/08/T03

三、技能方面

在正式課程裡並未納入生命教育,因此教師多利用機會教育來進行相關課程。利用繪本、短片、文章或新聞時事是最常使用的方式,並且配合輔導室的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生命教育相關議題。

因為小朋友年紀還很小,所以我覺得生活情境或是班級小朋友所面臨的問題是最好的生命教育題材,也最容易吸引孩子的學習動機,個人覺得效果還算OK。…班級學生所遇到的衝突與問題是最佳的生命教育題材,主題式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思考與討論,當遇到同學都不願意和你同組的時候,你可以如何?當全班小朋友都排斥你的時候,你可以怎麼作?透過小朋友生活所遇到的問題來提出一個主題,讓孩子思考與討論。…還可以藉由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也可以讓孩子體會生命的珍貴,生老病死的過程,這些小小的事物都是生命教育的最佳題材。我自己也會常常上網去東看西看,生命教育相關的網站上提供許多不錯的教學媒體,例如卡通、動畫,這些也都是不錯的內容,我覺得可以用在教學上。96/06/06/T01

大概一個學期會有2-3次關於生命教育的輔導室活動,自己在班上除了撥放一些影片和短文給學生看之外,從日常生活中也會給他們更多的啟示和輔導!所以並沒有很制式的實施方法和時間,但我認為目前做的還不夠多啦!…請名人演講,電影和短片欣賞,或是選取一些好文章跟新聞報導,大部分都是從日常生活裡來作取材是最快的啦~96/06/08/T03

沒有固定的次數和時間耶,我比較常利用綜合課程或彈性時間實施,加上輔導室例行的活動,平均算來一個月大概一次,每次4080分鐘,若加上其他領域課程內容有提到相關議題,也會適時的再加以補充。繪本賞析、影片欣賞、體驗活動是我最常用的三種上課方式,教材內容多是自編,或是利用最近的新聞事件當作討論主題,通常實施完後,我會再搭配相關的學習單讓生去填寫,進一步反思和整理所學的東西。(96/06/06/T02

四、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除了積極探討生命意義與本質之外,也重視道德觀念和倫理行為,而教師正是在校園裡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人。一般的師資培育課程中,並無特別強調教師的生命教育知能,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式,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對三位國小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希望能夠瞭解國小教師在生命教育專業發展上的認知與能力。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受訪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認知多著重在「人與自己」。

(二)生命教育相關議題的進修研習機會並不多,受訪教師無法獲得更豐富的資訊。因此大多依據教師自己的經驗與學生的問題進行討論與輔導。

(三)受訪教師對於生命教育活動的實施,多具有熱忱,且願意為學生設計與安排活動,但在教學技能上所獲得資源有限。

生命教育在校園中並未被納入正式課程,但這卻是任重而道遠的教育理想與工作,教師在每位學生的心中灑下種子,有時豐收,有時慘澹,短程來看或許充滿艱辛、挫折與挑戰,但長程來看中會開花並且結實纍纍,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教師該如何增加自己生命教育的專業知能,培養自己具有關懷生命的視野然後帶領孩子去認識生命,成為生命教育實施的重要課題。

2. 建議

(一)       對教師的建議

在師資培育課程中對於生命教育議題並無特別重視,在成為正式教師後應該要主動有效的運用各種在職進修管道、網路資源、教師手冊,建立自身進修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機制。並且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保持關懷與熱忱的心。生命教育是活的學科,沒有制式的教材,重視的是自身的體驗,因此教師亦應豐富拓展自己的人生體驗,以充實生命教育教學知能,運用於教學活動中。

(二)       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

教師要培養自己具有生命教育素養,必須要讓自己浸淫薰陶在那樣的環境之中,因此,師資培育機構應該要營造整體的校園生命教育情境,積極落實在生活教育上,並且從日常生活中各個層面來引導未來教師能夠力行實踐,亦即需要從境教、身教做起。(張淑美,2005)另外,師資培育機構亦可在教育學分科目表中增加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以提升未來教師在學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時的專業知能,培養及建立師資培育學生對生命教育具有正確的概念。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林佩宜(2004)。我國九年一貫課程對國小數學師資專業知能培育的現況與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3)。從自殺傾向兒童與青少年的死亡概念與態度--談生死教育與自殺預防。公教資訊,7337-47

張淑美(2005)。職前師資培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之實施與省思。教育學刊,2467-87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52-260

黃秀霜、張玉成、李宗薇、林新發、徐超聖(1997)。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頁91-117)。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台(九0)訓(三)字第九00六六三0六號函頒。教育部。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eduteam/project_mid.htm#_1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13

4 版。取自 http://210.60.194.100/life2000/indexhome1.asp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台北:師大書院。

葛蕙容(2003)。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教師教學知能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簡茂發等(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育研究資訊,53),1-13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Roldl N. R. (1973). Selecting competency outcom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14(3), 1941.

Bartalos, M. K. (1996). Death and the school-age child.In R.G.Stevenson & E. P. Stevenson (eds.),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death, Philadelphia, PA: The Charles Press,23-30.

Benz, J. (1997). Measuring up: a personal journey through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in art. Art Education, 50(5), 21-24, 49-50.

Shulman, L. S.(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Stanford University.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15(2),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