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基礎教育現況探討

 

白如蘭

 

高師大工業科技研究所

 

壹、研究緣起

 

        近年來歷經教改,實施九年一貫及教材一綱多本,致國內教育問題層出不窮,學生素質低落,人民道德品格下降。台灣教育曾經是各國效法的,如今在2006年「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測驗,參加的 44個國家中位居第22名,而學生爲興趣而讀竟然是敬陪末座。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何以高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卻不減反重(補習班到處林立)?何以高談快樂學習,卻學生快樂指數下降?

     「芬蘭」屬北歐五國之ㄧ,位處北極圈,其總面積為338145平方公里。地勢緩坦全境以冰蝕湖為主,僅西南海岸有低地可發展農牧。其冰蝕湖、冰磯湖密布,有「千湖之國」及「千島之國」之稱。一個資源不豐富,長年處在冰雪之中而且人口僅500萬的小國,卻在過去六年中,四次摘下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的桂冠,「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芬蘭青少年連續兩屆(20032006年)在整體成績和個別項目中閱讀、科學評比稱霸,而解決問題和數學則位居第二。其教育制度被評為最優,國民閱讀率和教育制度也居世界冠軍。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成長競爭力」會突然成為世界第一。是怎樣的教育制度讓芬蘭能年年評比都如此優異,更重要的是芬蘭在三次「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競賽中不僅奪冠且學生差異性不大變異數僅5%。芬蘭上課時數少卻能擁有高品質的教育,引起各國高度關注,近年來在國內有甚多學者都對芬蘭教育制度有高度興趣也有做相關研究(吳祥輝, 2006; 何福田, 2006; 陳照雄, 2007; 蕭富元, 2007)。為了能更了解芬蘭教育的優勢以作為我國的楷模,故本研究將針對芬蘭教育的基礎教育做更深入的了解。

 

貳、研究目的

 

一、    探討芬蘭教育的學制。

二、    探討芬蘭基礎教育的現況

三、    探討芬蘭基礎教育的經費。

四、  探討芬蘭基礎教育的師資培育。

 

參、研究設計

 

          一、    研究範圍

         全國人口526萬人是台灣的四分之ㄧ弱。不是英語系的國家,曾經被瑞典人統治,之後是蘇聯的一員,蘇聯解體後,芬蘭在1917年獨立。本研究欲就芬蘭基礎教育及高中教育之行政組織(如圖1)、教育系統(如圖2)的師資培育及其經費來源為研究的範圍。

2:芬蘭的教育體系

資料來源:芬蘭教育部。

 

二、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從973月開始蒐集,到978月結束。收集研究芬蘭教育時,本應實地參訪芬蘭,但因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無法親赴該國,因此本研究盡量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包括芬蘭的教育文獻資料,以研究報告及政府的出版品與網路公告為主,予以歸類、整理,並加以分析。

 

肆、研究與發現

 

一、  芬蘭教育體制

   芬蘭之教育制度分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五階段。其教育系統如圖2所示。

學前教育分為0-6歲的幼兒園(Day Care Centre)及6-7歲的學前幼兒班(Preschool),一般而言學前幼兒班大多附屬於幼兒園或小學中,而6-7歲的學前幼兒班(Preschool)是免費但未強迫就讀。

        基礎教育包括小學6年以及前段中等教育(Lower Secondary School3年,其全部教育統稱為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為九年一貫之課程,收7-16歲芬蘭的青少年,其為立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再一個不到5百萬人口的芬蘭國家中,卻擁有超過3900所的綜合學校。

         中等教育分為普通高中、職業學校和職訓中心。普通高中可參加大學入學許可考試,修業3年。職業高中則是就業為主,修業3年,可修習之職業證照共75種之多。其入學方式依照之前的學校成績來決定,也有的舉辦入學考試來決定入學資格。另外學生也可接受學徒訓練,此種學徒訓練是由學生和雇主簽訂契約,接受訓練完成後可以接受『能力本位測驗』(Competenced-based test),以證明所獲取的職業技能。目前芬蘭境內有200個職業學校或私人單位提供的職業訓練。

         芬蘭高等教育包含大學及技術學院學院兩類。大學主要在於從事科學或學術研究,提供碩士、博士課程之研究與學習。而取得學士學位至少須修3年,碩士學位則須在修2年課程,繳交論文後即可取得。在取得碩士學位後2年,取得準博士學位,另再修完4年博士課程,取得博士學位。目前芬蘭的大學有20所,其中綜合性有10所,技術性3所,藝術學院4所,經濟暨企業管理學院3所。技術學院主要是培育職場所須之人才,授有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專門課程,須修業3年半至4年始可畢業。目前芬蘭的技術學院總計31所。

         成人教育始於1930年,芬蘭提供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如開放式大學、20個一般大學及29個 技職大學均有進修部門、90 個民間成人高中、261個成人教育中心、11個學習中心、13個體育教育中心、89個音樂機構(亦提供舞蹈等教育)13個夏季大學,現在的夏季大學實際上一年四季都提供課程,且在全國133 的地方進行教學,還有43個成人技職教育中心,另有42個大部分為私人公司所主辦,但接受政府補助的專門性技職機構。

 

二、 芬蘭基礎教育現況

        芬蘭在1998年訂定『基礎教育法案』,在法案中明文規定:「基礎教育之目標在協助學生成長,朝向人性發展,具倫理、負責之社會一份子,而且應提供學生生活中必備之知識、技能,教學則應促進社會平等,使學生具備相當能力去參與學習,以協助他們在ㄧ生中能不斷成長。」在芬蘭所謂的的基礎教育,指的並不只是一個系統,而是ㄧ種教育的哲學與理念的實踐,其具備以下特色:

1、九年基礎教育都在同一個學校

         芬蘭的基礎教育是九年,九年的時間都在同一所學校學習,而芬蘭當地的國民或是居住在芬蘭的外籍小孩都必須完成九年的基礎教育。芬蘭經由1970年代的教育改革,已廢止傳統的雙軌學制,而將國民中小學改成單制的綜合學校(The Comprehensive School),但仍、分成二個學階:

         

               (1)低階(Lower Stage):

         在此階段教師採級任制,使用大單元教學,一至二年級,每週上課十九小時,三至四年級,每週上課二十三小時,五至六年級,每週上課二十四小時,課程包括:宗教或道德〔Religion/Ethics〕、母語(依母語而選擇芬蘭文或瑞典文)與文學〔Mother tongue and literature 〕、外國語(通常為英語,從三年級開始學習)〔Optional A language starting in form 3 〕、數學〔Mathematics〕、歷史(5年級開始學習)〔History starting in form 5 〕、自然與環境科學〔Na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體育、音樂、視覺藝術〔Visual arts 〕、手工藝(有木工或編織可做選擇)〔Craft〕、選修課程(3-6年級)。

               2)高階(Upper Stage):

         

        此階段學生每週上課卅小時,教師採科任制,開始合科教學,課程內容繼續低階已修課程外,增加第二外國語(非母語的芬蘭文或瑞典文)、理化及選科(包括第三外國語)。

2、營造全面性的學習環境:

  芬蘭的學校是為營造學習環境而設計的,包含建築物的一草一木都是為了給予學生學習而精心設計的。例如學校有很多的工作間,可用於製作個人工藝品、小型出版品以及進行音樂、科學、戲曲和環境等教育活動。除此之外還有運動場和圖書館,有的學校甚至擁有一間小的溫室花園,而角落則是用於讀書的沙發和比賽的棋桌。北歐的建築一向以溫暖的色系以及良好的採光,寬敞的空間著稱,令人感覺相當溫暖與舒適。在芬蘭當地,教師與學生都是直接互相稱呼名字,教師跟學生並不是上下的關係,而是平行且關愛學生的。教育唯有「關愛」(care)與「刺激」(stimulus),才能讓一個小孩的心智真正地成長。

      3、小班小校的制度

        芬蘭全國約六十萬中小學生,分布在四千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60人,每校也才約10-900人之間,每班人數2032人,這對於No Child left Behind (不放棄每一個小孩)的政策是很有利的。

      4、不放棄一人的教育

         在芬蘭教育哲學中強調學校是屬於所有學童的,需根據每個學童的需要調整教學。在學校的法令裡也明文寫著,所有學童都有尋求特殊教育輔助的權利。所以在芬蘭建立ㄧ套完善的補救教學系統。其系統流程(林秀貞,2008)如下:

 

        在芬蘭特殊教育不是只給有嚴重學習障礙的學童,而是當學童在學習科目上有發生困難時,都可以尋求輔導,特殊教育與正常課程進度相輔相成,讓每個學童都能得到相同的優質教育。

    5、教育即生活

        芬蘭教育重視學生運用知識於生活的能利。在其基礎教育的課本裡可見到各種題材的文本,從兒童繪本、漫畫到知名文學作品,到自然裡取樹木莓果並觀察各種動植物的生態行為也是常有的作業。

    6、愛閱讀的民族性

        芬蘭的社會和家庭有悠久的廣泛閱讀書刊的歷史,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評比中學生喜歡閱讀的排名第一,且根據調查41%的芬蘭學生認為閱讀是他們最愛的閒暇活動,難怪芬蘭基礎教育的品質非常高。

    7、優秀並受尊重的教師

        三十年前主導教改的教委會前任主委Erkki Aho指出如果不是教師大力支持,芬蘭教育絕不會有今天成果。自1979年中小學教師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除此之外,還需通過層層面試,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範窄門。

        芬蘭教師除了素質整齊外,也被賦予相當大的彈性與自主權,教師幾乎可以全權決定課堂所使用的教材與教科書。芬蘭官方也不進行教師評鑑,主管教育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家長對學校與教師有絕對的信任,所以在芬蘭教師是優秀並受尊重的專家。

 8、教育的不斷反思和創新

 芬蘭各界並不認為基礎教育完美無缺,ㄧ直在探討和實驗改革的途徑和方案。而其教育政策是六年一個計畫,每四年檢驗一次。在教育的不斷反思和創新下造就其優質的基礎教育。

 

三、芬蘭基礎教育的經費

芬蘭教育政策的精神為品質、效率、平等和國際化。在此教育精神下,在芬蘭,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之基本權力,芬蘭在1919年制訂第一部憲法時,就明確規定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教育是免費的,並從1921年開始實施免費教育至今。有關基礎教育的教育經費是按照在校學生人數,預估每個學生單位成本,單位成本則自2006年起根據運作的花費和投資,投資貶值包含單位成本計算全國的基本花費。教育經費中,54.7%是由地方政府負擔,其餘45.3%則由國家支付法定基金,補助各項教育活動及中、小學之學校建築。

在芬蘭的基礎教育不但免費,教科書、教學材料、午餐、醫療(含牙齒)照護、心理輔導、交通補助也免費提供,若每天上下學要超過3小時或有危險性,則提供免費的住宿及膳食(高正中,2007),政府投資每個基礎學校的學生,教育費用每年平均費用達2700歐元,佔國家整體預算的7.5%GDP,為全世界第4名,所以在芬蘭中輟生也非常低,有99.6%的國民受過基礎教育。

 

四、芬蘭的師資培育

(一)           師資培育機構

 芬蘭綜合學校師資的培育,依芬蘭之『師資培育法』規定由8所大學培育。此8所大學為赫爾辛基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土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urku)、亞萬士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約書大學(the university of Joensuu)、鄧珮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ampere)、烏洛大學(the university of Oulu)、拉普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Lapland.歐埠大學(the university of Åbo Akademi)。在此8所大學中均有設立教育學院以培育師資(陳照雄,2006)。芬蘭教育機構唯一的任務,是培育有能力的老師並發展必要的專業品質,所以各教育機構鼓勵教師,展開積極自主的學習與研究,且免費為他們提供在職訓練,及有關教育之諮商服務,以確保教師生涯能夠持續進步。所以在芬蘭教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願。

(二)師資培育的課程

 自一九七九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一○%的師範窄門。 據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查,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行業就是當老師,而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

師資培育主要包括小學教師和學科老師(中等教師)其培訓課程分述如下:

小學師資培育依照教育法令規定,必須修160個學分,必修科目55個學分(各種教育研究科目),輔修70個學分(學校中不同科目和特殊1-2門科目)、碩士論文20個學分,教育實習20個學分,其他研究10-20個學分(語言與溝通以及開放課程)。共修業4-5年。

中學師資培育依照教育法令規定,必須修160個學分,必修科目50-60個學分(各種中等學校任教之科目),輔修65個學分(一或二門任教科目30學分、教育學院之教育課程35學分)、碩士論文20個學分,教育實習20個學分,其他研究10-20個學分(語言與溝通以及開放課程)。共修業5年。

其他領域修畢專業學科取得碩士者若要當老師必須到教育系修習約為1年的課程(即60ECTs的時數,1ECTs=20小時),方可成為合格的教師,此課程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學習:一般教育課程20ECTs,師資培育課程30ECTs,以及學校職前訓練10ECTs

有關教育研究法的學習,是透過討論會的方式進行,不另修學分。在芬蘭並無教師證照的考試。

 

伍、結論

 

                 近年來芬蘭在國際評比中大放光芒,究其原因是他們主政者在國家貧窮時,就知道要投資教育,當大多數國家在施行菁英教育,並砸較多經費在高等教育學生身上時,芬蘭堅持『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精神,投資在基礎教育學生身上是全世界最高。所以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效率的國家。

                在研究芬蘭的基礎教育,發現芬蘭人實在的精神,他們的課程生活化,能運用知識於生活中,他們評量方式多元化且並不常考試,也沒有全國一致性的聯合評量,教師教的不是知識,而是重視『學習如何學習』,所以芬蘭的小孩會主動想、主動問、主動找答案。教育讓芬蘭學生成為『北海小英雄』。

               芬蘭教育界並不認為其基礎教育完美無暇,其整個國家教育政策是6年一個計畫,但是每四年檢驗一次,所以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為擬定長期策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教師。

      教育是需要大家持續關懷的百年大計,期盼此研究能讓大家更重視基礎教育,也能體認到要國家富強唯有教育,大家共同來關心教育,讓我們的子孫能共享美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吳祥輝(2006)。芬蘭驚豔。台北:遠流。

何福田(2006)。從芬蘭稱冠想我優質教育。研習資訊233

陳照雄(2007)。芬蘭教育制度。台北:心理。

蕭富元(2006)。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高正中(2007)。芬蘭的教育。竹大副刊

林秀貞(2008)。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提高競爭力研究。公務出國報告。

拓展師資培育之大學國際視野與建立學術合作參訪計畫-芬蘭、瑞典計畫書(2007)。

芬蘭教育部。2008612日下載自http://www.minedu.fi/OPM/Koulutus/?lang=en

芬蘭教育部。2008612日下載自http://www.minedu.fi/OPM/Koulutus/Koulutuspolitiikka/rahoitus/?lang=en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