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行車業的風潮再起

 

宋佳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壹、 緒論

 

 

從光復前到現在2008年,台灣的自行車從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上流社會才擁有的交通工具,演變到每個平民老百姓的基本交通工具,後來又被汽機車所取代而逐漸沒落。直到現在能源短缺、高油價的環境下,提倡環保、健康樂活的觀念興起,自行車搖身一變成為M型社會的休閒娛樂,而其價格也成M型分布。回首台灣自行車業的近70年歷史,從無到有、從仰賴進口日本車到土法煉鋼的製造、從各自為政到統一規格、從內銷到行銷全球與國際化分工生產以及策略聯盟,我們在逆境中,用勤勉、刻苦與實幹創造了台灣自行車業的奇蹟,秉著胼手胝足的堅持與勇於嘗試創新的精神,才能成為全球第一大廠,為台灣奠定今日自行車王國的厚實基礎。本研究主要動機試圖對台灣自行車業的歷史,從傳統到現今、從代步到時尚、從OEMOBM到品牌行銷等進行探究,並從「經濟、政策、社會、企業特質」這四個層面來了解其交引纏繞的概況。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影響「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的相關因素,瞭解自行車業如何從無到有,並從OEMOBM的自有品牌創立過程。現今台灣已成為「自行車王國」,是全球第一大廠,有如此傲人的成就並非單一面向所造成,因此本研究欲從「經濟、政策、社會、企業特質」這四個層面來探討,研究最後提出相關結論與建議,期能有助於瞭解自行車的歷史,並從中歸納出自行車業的「推力、拉力和阻力」之因素。

 

叁、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文獻分析的研究方法,一開始蒐集並調查文獻,經過客觀的解讀分析,最後再對「台灣自行車業的演進」進行合理的詮釋。

 

肆、文獻探討

一、自行車的歷史演進

(一)國外自行車的歷史演進

        早在1497年,義大利著名的畫家兼科學家達文西就已經畫出腳踏車的模型圖。1813年德國杜雷士男爵發明出奔跑機(如圖1),18世紀末法國人西夫拉克才製作出仰賴雙腳前進的二輪木馬,而真正有踏板和鍊條的腳踏車,則是1870年才發明。這樣的車子其速率決定於前輪,因此當時的運動家都儘量將前輪放大、後輪縮小,因此車子便有個稱號,叫做「大小錢(penny farthing)」(如圖2)。但因前輪大、後輪小,騎行不安全。目前看到的腳踏車則是英國的斯達萊在1885年開發成功的 。

 

                    

 

 1:奔跑機                        2:大小錢

資料來源:科技史發展教學活動-     資料來源:科技史發展教學活動-

以分腳踏車、火車、飛機為例(頁125   以分腳踏車、火車、飛機為例(頁

,程俊博,2005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126),程俊博,2005生活科技

384                           教育月刊384

 

    而上述所說的自行車動力是依賴人力,而在1881年法國人特魯夫(G.Trouve)將直流電機和可充電的電池用於私人車輛,在同年巴黎舉辦的國際電器展覽會上,特魯夫展出了衣量能實際操作使用的電動三輪車,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可充電的電動車。而近年來日本業研發出兩輪的電動車,日本本田公司的RacoonCX電動助力車採用5Ah的鎳鎘電池,有7級變速,車種26公斤,最高時速為24km/h,最大行駛里程20km(陳清泉、詹宜巨,2001)

(二)台灣自行車的歷史演進

台灣自行車業從清末仰賴進口到現今出口導向,陳柏如(無日期)指出已逐漸由低價量產的OEM角色轉型為研發、行銷基地,產量雖逐年下滑,單價卻日益攀升,隨著研發創新 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台灣的自行車業正積極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利基。

許倩予、許婉玲、黃兆書與蕭弘育(2004)指出台灣自行車產業大約是從1970年代開始,30年大躍進,直到現今一共至少經歷了四次的重大事件影響。產業在不景氣中,不斷的在無形資產上進行突破性的研發,趕上世界潮流。在產能、技術、品牌價值等方面都有大幅進步,進而成功的開創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新生命。表1為四次重大事件的時間、背景、流行車種以及技術的需求與突破。

1 台灣自行車產業四次的重大事件

年份

背景

後繼流行車種

技術需求與突破

1973

第一次能源危機

BMX(登山越野車)

電焊技術

1980

第二次能源危機

MTB(花式越野車)

氣焊、輕量化

 

1992

戰爭

避震車/零件

輕量化、鋁合金製程

2001

 

全球化/全球性經濟不景氣

 

No Big Boom, Just One of the Alternatives.

掌握/開發市場需求的研發提昇

每次相隔9年持續2

 

2001 年更甚以往的危機

 

每次不景氣後,都有新車種大發行,開啟一波新市場。

機會的取得、高度彈性、快速應變、技術突破、累積經驗。

資料來源:技術進步與資本市場對自行車產業永續經營的影響,許倩予、許婉玲

、黃兆書、蕭弘育(2004),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雲林縣。

因此筆者將台灣自行車的歷史演進分為下列五個時期:

1.發源期

回溯到清朝末年,台灣的交通工具多仰賴木舟、轎輿,而當時已有歐洲進口的腳踏車,但有價格昂貴、零件缺乏、修補不易、損壞率極高的缺點。光復前,台灣尚無自行車工業,自行車是進口日本的人力車,而零件直到光復後才從日本、香港、大陸進口。早期台灣不會做飛輪、腳踏等零件,皆由物資局進口賣給車廠,而政府也自英國進口幾萬輛腳踏車配給給郵政、電信局的公務人員,以三段車為主。

2.成熟期

台灣日據時期(18951945年之間),自行車已有自有品牌正成牌,當時自行車業出現五大批發商雄霸台灣自行車進口零件的批發市場,號稱「五虎將」--台北伍聯貿易的邱陳傳、員林清秀車行蔡淇茂、台南清標車行郭維法、員林正興棧徐紹、高雄高興鋼鐵呂名傳。而這時也開始了零件摸索時期,西元1947年,花鼓老廠-崑藤初期做車架起家,2年後才開始生產花鼓與腳剎,1964年開始外銷印尼等東南亞市場。

當時由於國內零件規格參差不齊,因此擔任台灣省腳踏車商業公會理事長的徐紹積極前往日本工業社拜訪,並順利拿回日本自行車零件規格資料與月報等寶貴資料,彙整後發給全省的零件廠,勸說大家按規格生產,才有助出口與修補。徐紹先生對台灣自行車零件的規格化與統一化以及日後順利拓展外銷之路可說貢獻良多。

50年代自行車的政策方針是管制進口到禁止早期台灣自行車以內銷為主,光復初期,進口舶來自行車最多曾高達年 40萬輛,消耗外匯甚鉅,政府為扶植國內腳踏車業,1950年先管制腳踏車與零件(輪圈、前叉、車把、車架、大齒盤、花鼓等)進口,1954年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因而造就了四大中心組車廠的崛起。1956年,政府公佈腳踏車配售辦法,當時的腳踏車一律要掛車牌、繳牌照稅,一直到1973年,才取消掛牌繳稅 。

3.沒落期

自從西元1968年國內從日本進口大量不需掛牌的49cc機車,自行車一下子變成非常落伍的工具。雖然西元1961年台灣年產自行車24萬輛,全省使用中的自行車總數計130多萬輛。但許多車店仍逃不過結束營業的命運。而三輪車也從1960年的4.4萬輛高峰逐漸減少,到1969年,三輪車幾乎絕跡。

4.復甦期

政府舉辦國貨館展覽成功地促成台灣自行車外銷之路,伍聯公司在1969年外銷了第一批的自行車到印尼。伍聯公司董事長徐紹表示當時日本極東株式會社適時引進美國的威廉斯基來台灣採購迷你車,1967年外銷美國創匯的台灣製迷你車(High Raiser)又叫嬉皮車(1967年)(如圖3),透過這樣的機緣把台灣的自行車帶到美國,也帶動了台灣自行車外銷的風潮。

 

          

  3、台灣製迷你車

  資料來源: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躍上峰頂的台灣鐵馬(頁57),許正和與邱創勳著,2007,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5.風潮再起期
   
   

        美國BMX車和MTB登山車的興起,創造了台灣業的黃金時代。這時台灣屬於代工的角色,當時美國想找日本買 BMX,但日本看不起BMX這種非正統的小車而把機會推給台灣,才讓台灣有機會靠 BMX賺翻天!最鼎盛、最競爭的時候,台灣的組車外銷廠曾達60多家。1970年代以後的後起之秀如:巨大、美利達、郁珺等則靠著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與技術,加上彈性管理,讓輪界繼續蓬勃發展。但當時由於台灣自行車沒有工業標準規格,美國不少自行車店皆在門口貼上「拒修台灣製腳踏車」的海報,為此,巨大劉金標董事長從日本拿回許多 JIS的標準供業界參考,對提昇台灣自行車業的品質與規格標準貢獻良多。

1952年起,國內自行車製造廠相繼成立,由於經營不善、產品品質在政府的保護下 無法有效地提升,使得自行車工業處於低潮。1971年台灣自行車出口 量約27萬輛,出口值約420萬美金。直到1973年,因第一次能源危機 造成全球自行車市場需求大增,才使得台灣自行車工業步入成長茁壯期。

80年代在市場需求擴增下,台灣自行車業者不斷致力於品質及技術的提升,使台灣 自行車出口量相對地驟增,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以 1986年台灣自行車出口量為例,已增為10239473輛,較1971 年的出口量成長近40倍,平均單價為40.83美元,可見台灣自行車的出口量及出 口值在80年代有突飛猛進的成長,並寫下輝煌的成績。 1991年起,台灣自行車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出口值始突破US$10 億,在全球輪界佔舉足輕重的地位;1995年出口值更突破US$10.6 億,再創歷史高峰。由於兩岸分工的模式日益明顯,台灣也逐漸由低價量產的OEM(代工)角色轉型為研發、行銷基地,產量雖逐年下滑,單價卻日益攀升,隨著研發創新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台灣的自行車業正積極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存利基。 

二、台灣自行車業的概況

(一)台灣自行車業的產業

1.產業的歷史沿革

俞慧芸(2004)指出台灣的自行車產業1970年代崛起後,歷經裝配生產、推動零組件國產化、小廠紛立充斥、擴大輸出、產業轉型、產業升級與外移、產業國際化等七個階段。經過 2 0多年的努力,由於不斷在設計、製造、管理、銷售、成本控制力求精進達到國際水準,至 1990年代更執全球自行車業之牛耳,享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

    台灣的自行車業者自二次大戰之後,經歷經濟恢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以及經濟轉型期。台灣自行車產業從 1950年以來,經歷兩次大幅的淘汰,一次是19581965 年間,政府自 1951 年管制自行車進口,鼓勵業者自行裝配自行車,帶動產業發展,但因惡性競爭品質良莠不齊,而在機車興起之際,自行車產業景氣陷入谷底;另一次是 19751977年間,1971年台灣拜 SCHWINN下單,自行車兩年產量增加十倍,但隨著石油危機解除,美國市場需求下降六成,加拿大反傾銷稅案成立,台灣退出加拿大市場,以及美國公布自行車安全標準,拒修台灣製的自行車,使台灣廠商數由100多家,減少至40 餘家(張維娟,1998 )。

    自行車產業在面臨這兩次危機期間,很幸運地出現了兩位產業領導者, 1950年代有時任台灣省腳踏車商業公會理事長的徐紹,1970 年代則有巨大公司劉金標先生,蒐集日本標準規格資訊,說服各家廠商生產符合標準的零組件,爾後再配合經濟部工業局會同檢驗局與金屬中心共同擬定國家標準,經標準局核定並落實品管制度、品質分等、不合格產品禁止出口等措施,大幅改善自行車品質良又不齊的現象,重新奪回外銷市場。

    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競爭優勢,既來自廠商的努力作為,更來自固著於當地產業群聚及群聚成員之間的集體標竿學習。自行車業者在中部以大肚山為中心,形成一個世界規模最大,上中下游緊密結合的自行車產業聚落。產業群聚除帶來方便彼此溝通相互支援的效益外,在技術的快速學習和研發的正確投資更有相當的助益。

現在台灣自行車產業,不論是在產品品質或生產規模等方面,於國際市場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巨大在國際化與自有品牌的推廣下,利用全球運籌分工體系,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成車廠;而車輪系統中具有相當重要地位的自行車輪胎─正新輪胎,其產量也是位居世界第一;傳動系統的關鍵零組件鏈條─桂盟公司,產量同樣位居世界第一;而在傳動元件腳剎器上,川飛產量目前居世界首位;關鍵零組件變速器雖然受制於日商島野(SHIMANO),然而國內在川飛與日馳的努力下,目前產量亦位居重要地位;煞車系統方面國內廠商亦不斷創新改良,強化自身的技術與品質,利奇機械所產的剎車器產量為世界第二大(吳子綾,

1999)。專供自有品牌組裝的廠商包括巨大(9921-TW)、美利達(9914-TW)、愛地雅 (8933-TW)、必翔(1729-TW);製造高壓MOSFET廠商包括富鼎 (8261-TW)、強茂(2481-TW);凌陽(2401-TW)、義隆電(2458-TW)以及盛群(6202-TW)則專攻馬達控制 MCU ;茂達(6138-TW)、崇茂(6280-TW)提供類比IC;台達電 (2308-TW)、必翔、新普(6121-TW)、統振 (6170-TW)則積極搶進電瓶領域。目前巨大於中國市場電動自行車年產能超過35萬輛,擁有完整的通路佈建,旗下品牌捷安特,更榮獲中國大陸消費者今後最想購買的電動自行車品牌第一名。

2.台灣自行車業的企業龍頭

1)捷安特

        巨大機械公司成立於西元1974年,資本額28.02億元,營收比重:成車收入86.19%零件收入13.81%,創辦人是現任董事長劉金標先生,當時全球正面臨第一次能源危機,全球正陷入一片不景氣中,當時的巨大不僅沒訂單、沒技術,也沒品牌形象, 在劉金標堅持到底及不服輸的個性下,他開始改善自行車製造技術,並以自創品牌 Giant 捷安特嘗試自行銷售。在35年辛苦的經營歷程下,巨大機械公司成為全球單車的第一大廠。其創業階段性目標如下(“從環境改造工程出發 巨大創造自行車新需求2008):

第一階段可以算是從 OEM的代工起家,努力取代日本廠商,建構成為全球自行車工業的供應鏈中心。

第二階段則是努力變成全球知名品牌,在1986年時,巨大代工比重達75%的最大客戶Schwinn,自行轉進中國大陸另尋合作對象,讓劉金標體會到自有品牌的重要。因此進行積極的品牌行銷­­--「捷安特」(Giant),除了採取高價路線、在全球建立上萬個專賣店來建立品牌通路,還贊助國際自行車隊和公益文化活動方式,進行全球化的運動行銷模式,除塑造捷安特清新、自然、休閒的品牌特性外,也透過環法自行車賽等重要比賽,建立捷安特高級專業自行車的整體形象。

巨大發展的第三階段,在經營觀念上,轉向整合原為競爭對手的同業及上下游協力廠商,成立A-team,把台灣自車業的研發製造能力整合起來,成為全球高級車的供應中心,讓整體產業供應鏈升級。避免因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引發台灣自行車產業外移,造成巨大面臨產業空洞化的經營危機。

巨大發展的第四階段,今年2008年開始進入環境改造工程的第四個階段,要以「創造需求、創造市場、滿足需求」的方式,為巨大開創「第二個藍海」BO2(Blue Ocean 2)

台灣自行車產業在A-team奠立良好基礎,已成功轉型朝高級車領域發展,台灣自行車的售價,近 5年已由單價 109美元,提高至 196美元,也打破工業產品愈做愈便宜的魔咒。而巨大在「創造市場需求」的環境改造工程下,啟動新一波休閒運動風潮,自行車產業再現新契機。

2)美利達

30年前台灣製的腳踏車因為品質不良在國外頗受屈辱, 當時年輕的金屬機械工程師曾鼎煌(Ike Tseng)先生有感於此,於1972創立了美利達公司,專注於高級自行車的研發與生產. 走過了80年代,紅極一時的領導品牌「來禮名車」原來就是美利達的化身。90年代開始,曾鼎煌加強推廣以公司本名「美利達」為首的自有品牌. 2001年的柏林影展,一部描寫讓兩位男主角心愛無比而且奮不顧身的美利達自行車為故事主題的大陸電影「17歲的單車」(Beijing Bicycle),獲得了柏林影展的最佳影片銀熊獎與最佳新人獎等兩大獎項。現在,行銷全球的「美利達自行車」則是世界冠軍等頂尖選手的選擇。另外,美利達也將領先的鎂合金技術推展到筆記型電腦等3C產品機殼的生產。(美利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美利達的第一名紀錄:

 eq \o\ac(,1)1世界冠軍選手騎美利達自行車

 eq \o\ac(,2)2自行車業唯一連續10年入圍「國家產品形象金質獎」最後決選的公司,

48銀的驚人成績(2003年止)

 eq \o\ac(,3)3全世界第一家擁有量產鎂合金自行車技術的公司, 也是台灣唯一的一家

 eq \o\ac(,4)4台灣地區第一家推出電動自行車的公司, 第一家取得電動自行車CNS國家標準品質認證的合法電動自行車,銷售第一品牌

 eq \o\ac(,5)5全世界第一家將機器人焊接技術導入鋁合金車架的生產

 eq \o\ac(,6)6台灣自行車業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公司

(二)經濟

西元2000年台灣自行車產業西進中國,業者加碼投資對岸設廠,廉價的車輛不斷侵蝕台灣市場,自行車維修店在削價過程中逐漸被淘汰,成車大廠如巨大機械、美利達工業等企業面臨轉型關口,而萊禮(Raleigh)、功學社(KHS)等台灣代工的品牌更紛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粗製濫造的中國自行車充斥市面,一時業內人心惶惶。

而今日自行車業在「台北國際自行車展」中大放異彩,五年來台灣已發展為全球高價自行車的設計製造重鎮,英國Halfords、美國Trek、義大利LAMPA S.P.A、德國Scott,甚至是巴西的Groupo SBF都對台灣的自行車產業抱持高度的興趣。丁永祥(2007)指出台灣自行車業如何運用策略聯盟,從OEM(代工製造)、ODM(代工設計)、OBM(自有品牌設計)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其經營策略如下:

1.凝聚:成立A-team整合產業供應鏈

巨大與美利達當時各找五家知名的零件廠,合組A-team(自行車產業聯盟),運用成車大廠提供行銷及品牌經驗,配合零件廠協同開發的方式,整合台灣地區的自行車供應鏈體系。

2.西進:切割全球高低價市場需求

世界60億人口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勞工在中國與印度,台灣業者迅速切割出自己的定位策略,組裝、烤漆、零件,一項項牢牢抓住技術與品質,掌握關鍵零件的製作技術,用創新研發領導成車趨勢,台灣的高價策略,徹底與中國的廉價車種做出區隔。

3.提升:用時尚打造品牌行銷

對歐美市場而言,自行車早已從過去的代步工具,轉變成休閒工具,台灣廠商要提升服務的附加價值,感動顧客,才能在產品過剩的自行車市場取得立足點。因此的台灣成車大廠用奢華感、少量多樣來創造話題,把自行車當做切入現代人生活風格需求的時尚精品,做出突破傳統技術本位的新型自行車。

4.展望:彰顯未來價值

近期的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曾指出,企業品牌、專利、智慧財產權等無形價值,佔整體企業價值的比重愈來愈高,因此品牌價值對企業發展日益重要。財星(Fortune500大企業的「無形價值」比重,已從1980年的50%上升至目前的70%。對品牌價值高的企業來說,感性與經濟永遠不會是對立的二分法。削價接單、掠奪式競爭的紅海,使每個企業的心智,都瀕臨理性最後的臨界點,先天條件優渥的台灣自行車產業,並不需要像傳統製造業般,埋入舊價值的灰燼當中。

        今年的自行車市場十分熱絡,除了自行車環島所帶動的風潮外、油價高漲、奧運的加持下。許多人捨汽機車改騎自行車,既健身又環保,這股熱潮,讓國內包括巨大、美利達、愛地雅上半年業績搶搶滾。馬婉珍(2008)指出台灣自行車龍頭巨大(GIANT)的價值上,市值達233億元,比生產汽機車的三陽工業市值169億元,足足多出3成多。透過媒體不斷報導,這個效應立刻反映到自行車銷售數字上,去年GIANT在台灣狂銷23萬台車,成長80%,創歷史新高。而美利達上半年營收44.3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0.3%,外銷市場也受惠於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需求明顯轉熱,美利達今年內銷市場大幅成長,由以往的占總營收比重3%大幅提高至18%,5-8月單月內銷金額達1億元,呈現倍增。
      
「隨著時代改變,時尚、高品味的生活,漸漸受到重視,所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也是當務之急。」劉金標十餘年前就緊抓高級自行車發展,慢慢放棄低價位自行車,轉戰高價位自行車市場。劉金標也強調自行車業雖為傳統產業,但它必須科技化,善用新材料、新技術,來提升附加價值和競爭力(魏錫鈴,2004)。

(三)政策

1.運動休閒產業的重視

        林房儹與劉秀端(2005)指出運動休閒產業已受到許多歐美先進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以及業者的注意而積極的加以推動。美國著手於運動產業休閒的研究已有三十年歷史,英日等國的運動休閒產業也已頗具規模,由此可見運動產業之重要性及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依據林房儹等人(2004)的研究指出:「運動休閒產業汐止可提供消費者參與或觀賞運動的機會及可提升運動技術的產品,或為可促進運動推展的支援性服務和可同時促進身心健康的身體性休閒活動之市場」。

        黃基鴻(2008)指出國內第一條自行車專用道於西元1997年在台東縣關山鎮成立,這一條環鎮自行車道結合親水公園和東部田園風光,每年吸引將近31萬人次造訪。對於國內自行車從交通運輸走向休閒具有指標意義,由此看來自行車不單是製造業,亦是運動休閒產業的一環。

2.自行車環境的建立

        許添本(2007)指出台灣應繼第一波空間革命的高速公路建設及第二波空間革命的高速鐵路建設之後,推動第三波間革命的「慢速運輸系統」建設,以便促使台灣的發展朝向回歸社區,注重生活,以自行車為重點之一的方向發展。建立整體自行車發展環境、推動自行車專用道建設,配合自行車停車空間的設置及全面建立自行車租車體系,搭配完善的法規制度。如此,台灣就可以在滿足「未來城」理想生活環境下,以鄉鎮為地方生活單元,以綠交通系統為運輸工具,達成台灣為先進生活國家,使台灣成為永續的生活家園。

        許添本(2007)指出慢速運輸系統即在對照過去台灣的高速運輸系統的建設方式之下產生出來的,如表2所示:

 

2.高速與慢速運輸系統對照 表

   

資料來源:建設台灣成為國際綠色交通典範島嶼的發展理念-自行車環境的建立,踩動夢想自行車運動休閒展專刊(頁22,許添本,2007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對於慢速運輸系統的規劃與建設方式的原則如下:以社區及生活圈與地方中心為單元,分析動線及距離;由中央統一督導,地方負責執行全國慢速運輸系統建設方案,包括環島自行車路網計畫、生活圈綠色運輸建設計劃、全民健康交通運動等。

3.台灣自行車道的分類

台灣的自行車道就地區位置而言分成都市及非都市兩種;在性質方面分成一般休憩型、觀光休憩型、挑戰型三種(郭亙容建築師事務所,2005)。茲分述如下:

1)一般休憩型:以地方性網路系統為主,配合都市綠地系統規劃而成。市民可於日常生活閒暇時,從住所即能騎自行車前往放鬆運動,此類型為一般休憩型。

2)觀光休憩型:以區域性或環撞到陸姓的網路系統為主,依據環境地點特色而設置。市民於假日時間能夠與家人朋友帶著自行車前往住家附近的自行車道,此類型為觀光休憩型。

3)挑戰型:此類型是指自行車道在坡度上、路線上較有挑戰性者。

3.台灣自行車道的建置

在國外,位於歐洲的「創意小國」荷蘭與丹麥,因為有各式的政策與法令支援單車文化的推展,因此單車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荷蘭許多大城市的馬路上有單車專用道和單車專用的停車場,而且平均每人有將近3輛單車,單車密度居先進國家之冠。丹麥的哥本哈根的道路建設法的新規定城市中主要道路一定得設立單車專用道,所以市區擁有將近300公里的單車專用道。這兩國甚至有「公共單車」(City Bike)的設置, 提供民眾免費使用,改善了都市的交通狀況、有效地推廣觀光業、提供旅遊者方便的交通工具。

黃基鴻(2007)指出在台灣平均4.11人擁有一輛自用小客車,平均1.68人擁有一輛機車,平均4.73人才擁有一輛自行車。而由於全球暖化、能源短缺,因此行政院推動節能減碳政策,涵括「住」、「行」兩大範疇,除改裝計程車、推動電動機車、換裝省電燈泡外,也希望在25縣市廣建腳踏車道,播配合政策自2007年起5月訂定為自行車月。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認為台灣大部分的美麗風景,要騎自行車才能慢慢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環台活動;至於在各縣市建構自行車道方面,目前總長度已逾1300公里,劉金標期望各縣市自行車道間能加強連結,使台灣成為「自行車島」,與「科技島」齊名。

  20087月由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委辦、外貿協會主辦的運動休閒展中,也特別舉辦「超人氣自行車道票選活動」,共有18條自行車道參與票選,結果台灣最具人氣自行車道前十名,分別是八里左岸、東豐綠色走廊、日月潭環潭自行車道、關山環鎮自行車道、冬山河、後豐、基隆河、新店溪、愛河及鯉魚潭等自行車道。

在電動自行車專用道方面,環保署與縣環保局雙重補助的電動自行車,民眾購買意願也跟著提升,目前花蓮縣每萬人口使用電動自行車已增至36.58輛,使用率居全國第一。環保局表示,為讓民眾有更好的騎乘環境,花蓮縣已建造全國第一條電動自行車專用道南、北濱自行車道。電動自行車專用道南起南濱公園,北至七星潭,全程約15公里,其間設置有5處充電站,包括北濱公園站、安海營區站、休閒碼頭站、七星潭遊客中心站及七星潭停車場。等於平均每3公里就有一座充電站,非常適合民眾及遊客騎乘電動自行車或自行車,既能飽覽花蓮海岸風光,又可休閒健身。

 

(四)社會

         黃基鴻(2008)指出台灣經過數十年工業化發展,社會型態已成為快速流動、高速衝突、以及人與人之間「淺碟型」的互動模式,在「快又有效」的結果導向下出現許多環境與健康的傷害。因此在注重健康與休閒的時代,自行車回來了,它價位平易近人、更人性化,變成一種正在流行的生活型態。

1.環台風氣的興起

1)業者的推動

台灣自行車業龍頭廠商巨大機械表示,隨著環保議題受到重視、推廣自行車運動及台灣自行車環島計畫,巨大在1989年,即成立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前身為捷安特基金會),主要扮演政府與民間共同改善騎乘環境的溝通橋樑及推手(魏錫鈴,2004)。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多年來,一直著手推動台灣成為「自行車島」,並承辦台北縣市公共自行車的租賃業務,首創「甲地租、乙地還」的自行車新興經營模式,希望以提供消費者全方位的服務為核心,建構創新自行車網路服務系統,透過租賃通路,整合巨大公司內部資源與異業資源,不僅掌握消費需求,更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巨大的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近年來持續推動騎車風氣、協助改善騎車環境,除捐給台北縣市大批自行車、並代為管理,過去6年已服務265萬人次外,並積極與政府單位合作,體委會於2007年已正式將每年5月訂為「自行車月」,並於5月初訂定自行車日,積極推廣自行車的騎乘。

劉金標認為,台灣大部分的美麗風景,要騎自行車才能慢慢體會,未來將持續推動環台活動;至於在各縣市建構自行車道方面,目前總長度已逾1300公里,劉金標期望各縣市自行車道間能加強連結,使台灣成為「自行車島」,與「科技島」齊名。

2i-Tracing自行車環台認證系統簡介

        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基金(2007)指出i-Tracing自行車環台認證系統是一種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航跡紀錄,環台認證是一種自行車環台軌跡記錄服務,並於完成後依據軌跡記錄核發環台完成之證明文件。軌跡記錄之方法為透過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基金(以下簡稱為本會)與中華電信共同推動最具準確度與公信力的認證系統-「自行車環台認證系統」來執行,該系統透過基地台定位紀錄環台車友騎乘所經過之路徑。
       
此功能必需搭配本會所提供之手機與專屬SIM卡方能作用,參與認證者並需授權同意本會在環台期間即時追蹤、紀錄騎車動態軌跡點位資料;亦可経登錄認證者同意允許親友上網即時查詢騎乘位置。本會經由認證系統管理,建立登錄及各項使用設定。

(五)企業特質

1.自行車王國­­­-台灣

        許正和與邱創勳(2007)指出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的特點如下:(1)上中下游產業緊密組合;(2)屬於外銷導向產業;(3)屬於裝配型產業;(4)重視創意流行;(5)重視材料發展;(6)深受經濟景氣與季節性的影響;(7)主要用途明顯差異性;(8)從傳統製造業逐漸升級為高科技產業;(9)產品生命週期較短。

        台灣自行車產業能在國際間佔有一席之地,不單單只靠製造技術,必須要有多方面的配合,主要歸功於下列幾項利基:(1)創業者的努力與堅持;(2)裝配製程的改善與品質的提升;(3)政府相關政策的制定與配合;(4)產業群聚的優勢;(5)自有品牌的建立;(6)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7)自行車的產品研發與創新;(8)全球佈局與國際行銷的成功。

2.A-TEAM』的成軍

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2008)提出『競合策略』激發台灣自行車產業新契機,「競合策略」是一種互補性的商業思維,其精神係如何將市場擴大,而不僅僅是與競爭者爭奪固定紅海市場,故在此前提下,「提高自身價值」並達到「雙贏」為其基本原則。許正和與邱創勳(2007)指出2002年台灣自行車廠商為挽救產業外移大陸而導致出口數量銳減之趨勢,互為競爭對手的兩家自行車成車廠(巨大公司及美利達公司),結合11家零組件廠於2002年共同倡議,並自200311日正式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學習性組織:社團法人台灣自行車協進會A-TEAM』,在經濟部工業局的主導下,結合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及國瑞汽車體系之資源,協助導入知名的「豐田生產方式(TPS)」,致力於徹底排除浪費、生產技術升級,並以1-1-10(零件廠每1天交貨1回,接單後10天交貨)做為A-TEAM所有會員共同的改善目標及主題。
        A-TEAM
成立至今成效卓著,不論是成車廠或是零件廠在業績上均大幅成長,成車出口總值由06年的約84千萬美元成長至07年約105千萬美元,成長幅度高達25.63,相較於03A-TEAM成立初年成長近一倍,而成車出口台數由06年到07年也成長近70萬台,相較於03年成長近100萬台;成車出口平均單價由03年的每台約150美元逐年上升,至07年已躍升為每台約222美元,成長幅度更高達68A-TEAM致力以『提升自行車業在台灣的競爭力,創造差異化優勢,成為創新價值、一流品質及設計的名牌自行車產品及服務的全球最主要提供者;並致力於提供更具創意設計及迅速供應市場的主導性產品與服務,開創嶄新、高附加價值的市場,進而領導流行,成為自行車業之未來開創者』作為使命。
       
未來A-TEAM在經濟部工業局的持續支持下,將以台灣為核心,結合產、官、學、研各界塑造優良自行車產業環境(平台),並與全球知名業者結盟,提升產品品質與供應鏈水準,使其產生群聚效果進而擴大經濟規模,讓台灣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供應與研發重鎮。同時藉由協同生產、研發、銷售之整合來達成提升競爭力及產品差異化的策略,以落實共同願景『結合志同道合的夥伴深耕台灣,創新價值,創造騎乘新生活、新樂趣,讓生活更健康,地球更美好。』(Future of Cycling, Power of Partnership) - A-TEAM已成功塑造「全球高級自行車王國」的完美形象。

 

伍、研究結果

 

王淑慧與黃銘宗(2004)指出人、技術、市場與審美觀等要素,與科技產品發展之原則、產品設計活動之需求、功能、技術與性能定位等,皆可能成為科技發展系統中之推力、拉力與阻力因素,亦可能是科技產品之成長、延續與衰敗之原因,或可能導致新科技的產生與舊科技的延續或消失。如當拉力與推力大於阻力時,則科技往前推動,產生新科技,在力量交互作用下,新科技的產生與舊科技的延續同時並進,直到新科技取代完全取代舊科技時,舊科技則消失,如圖4所示。

    因此就台灣的自行車業歷史為例,我們可以發現人、技術、市場與審美觀等要素,分別從「經濟、政策、社會、企業特質」層面成為影響自行車業之推力、拉力與阻力因素,筆者將之整理如下:

(一)推力因素:

1.自行車業的經濟成長與外在能源環境的缺乏,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經濟: 清末民初自行車原本是有錢人與上流人士身分地位的代表,在日據時代經由對日貿易而引進台灣,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有自行車零組件製造廠出現,經歷經濟恢復、進口替代、出口擴張以及經濟轉型期,在1985年首度超越日本的生產量,成為世界第二大自行車生產王國,更於1986年創下突破1000萬輛的外銷高峰。現今國內總產量的95%外銷,為台灣帶來豐厚的外匯,促進經濟成長。

        現今更因能源價格昂貴,環保意識抬頭,全球推行節能減碳,綠色交通工具興起,自行車又在回到國人的生活中,取代了汽機車成為短程交通工具,不僅節省家庭運輸開銷,也促進台灣自行車的內銷市場。

2.自行車展現高科技的精品品味,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企業特質:1970年代左右、台灣致力於香蕉造型之迷你車、時段變速車、BMX的外銷,拓展了美國市場,但由於國內設備簡陋、規格尚未統一,而遭到加拿大、美國抵制,因此造就一些體制良好的自行車業者提升產品品質(如巨大、美利達)。自行車業者不斷厚實自身的製造技術能力、創新和改良產品、研發新材質,朝向「輕量化」的特色。雖然歷經重重危機,國外廠商的質疑、大陸產品低價競爭、全球市場不景氣、供過於求等阻力因素,但業者不屈不饒、求新求變,聯合自行車各相關企業組成『A-TEAM』來整合產業供應鏈,從OEMOBM到自有品牌的創立,使自行車與台灣畫上等號。自行車業者運用自行車來展現高科技的精品品味,也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二)拉力因素:

1.政策扶植自行車業和因應節能減碳的環境議題,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政策:政府在自行車業的歷史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從1951年輔導產業建廠、不開放進口以扶植國內產業、制定品管管制辦法、自行車技術輔導計畫、自行車商品分等檢驗辦法等,政府實為強而有利的拉力因素。

        自行車業包含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特性,又是運動休閒產業中重要的一環。而經建會的產業發展策略中,運動休閒產業已被列為重要發展項目,預估其產值在2006年將為2500億美元,且行政院推動的「挑戰二00八國家重點發展計劃」和經建會「我國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觀光、運動休閒服務業」都與運動休閒產業相關。

        而以全球大環境而言,為了控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聯合國141個成員國家共同簽署「京都協議」,並於2005216日正式生效。因此自行車逐漸取代汽、機車,成為民眾短程距離的交通工具。政府因此制定配套措施如興建捷運、推行公車捷運(BRT)、建置自行車道等,已進行節能減碳政策之推動。

2. 踩動自行車成為樂活新主張,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社會:樂活的概念滲透到運動休閒,自行車成為樂活模式之一,一方面免除了機動車輛對交通所造成的衝擊,和汙染物所帶來的環境負擔,同時也是健康的生活主張。現在的自行車更重視差異化的需求,款式和尺寸也多樣化。隨著自行車道的建置、環台風氣的興起,我們擁有地形地貌多變的自然環境和完整的自行車產業,許多人開始與家人一起騎自行車,甚至在網路結伴成為家族去挑戰環台,也因此添購了許多自行車及其配備,帶動經濟消費,也造就台灣自行車業的風華再起。

 

陸、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全球暖化引起大眾對地球環境的重視,原油價格攀升誘發了節能省油需求自行車儼然成為節能減廢之超熱門商品。台灣自行車發展超過40年,擁有完整之上中下游體系,近幾年致力於中高階自行車研發,轉型十分成功,創造出自行車產業的空前榮景。

台灣自行車業原為傳統產業,但它並未成為夕陽工業,反而使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大廠,其端賴經濟、政策、社會、企業特質這些層面而讓它異軍突起。

    能源價格飆漲(經濟):全球面臨能源斷層點,輕甜石油越來越少,開發能源成本上升,因此造成高油價,石油變成奢侈品,短程交通工具已被機車、自行車所取代,而且現今工作難找,大家傾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無法開源的狀況下只好節省開銷。

節能減碳推行(政策):政府興建捷運、推行公車捷運(BRT)、建置自行車道,並從傳播媒體與教育方面去宣導節能減碳的重要性。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透過「不願面對的真相」大聲疾呼,使各國政府均重視如何減緩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因此帶動更多人去騎自行車。

休閒風氣盛行(社會):雖然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人民消費觀已改變,自行車以從代步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M型社會造成自行車的產品從數千元到數十萬元都有。而週休二日的生活型態也使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與親人互動,進而經營居家生活。

時尚品牌建立(企業特質):台灣的自行車業隨著大環境而更改腳步,從一開始仰賴進口、代工,到警覺光靠勞力密集並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努力研發,終於打響名號,使台灣等於「自行車王國」。贊助自行車國際大賽、使自行車像時尚精品、為客人量身打造,運用企業團隊打下一片天。

「福爾摩沙」台灣是一個美麗之島,自行車兼顧節能減廢及運動休閒多重功能,在全世界都面臨全球暖化、油價高漲之嚴苛環境下,自行車業將「台灣」推銷出去,它不僅是一份產業,同時也為台灣帶入更多的旅遊人口,更為地球盡了一份心力。

(二)建議

自行車是一項高度人因考量的科技產品,台灣的自行車業運用『A-TEAM』的模式創立自行車王國,但如此高科技的藝術化行動工具卻有95%外銷國外。因此如何將自行車運動納入國人生活習慣中,讓自行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實踐生活的載體,因此筆者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做下列的規劃:

1.發展運動休閒產業:運動休閒產業是二十世紀中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社會進步、經濟成長快速,國民所得持續提高下,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及金錢參與或觀賞運動及體育活動,因而加速運動休閒產業的蓬勃發展。政府應結合產業界、學術界和研究單位共同投入,明確界定我國運動休閒產業之分類與範疇,並加強產業的基礎研究及培育優質專業能力,成立輔導平台與修正相關法令,創立品牌和強化行銷。

2.重視自行車族的路權:雖然目前自行車運動因環保、健康、觀光旅遊、親子同樂和社會祥和等正面印象,使自行車熱度在台灣迅速提升,但台灣自行車族的行路權並未受到應有的尊重。台灣廣建自行車道­­­--­有利成為自行車島2008)劉金標亦指出在2007年環島之行中,大都在汽車道上或「機車優先」的機車道上騎乘,而非騎乘在合法的自行車道上。自行車業者認為,台灣的主要道路都欠缺自行車道,並未顧及自行車族的行路權和騎乘安全,在很多地方騎自行車仍然不安全

3.規劃自行車停車空間:停車空間必須依照需求而設置,停車需求可分為短時間和長時間。短時間一般都不超過二小時,使用者大多為購物者、郵差、訪客等,因此停車地點應盡可能接近目的地,能便利、快速的停放。長時間的使用者多為員工、學生、住戶、通勤者等,停車場應提供安全以及天候防護的空間。大體而言,停車空間要能見度高、區位明亮、進出便利、具保安功能、可避免天候損害等功能。

4.健全自行車租車系統:推廣自行車租車系統可提高使用自行車的使用人數,可以帶動自行車和觀光旅遊產業,改進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使我們能擁有健康、自然與環保永續的生活態度,成為樂活族。

 

 

參考文獻

丁永祥(20075)。重建自行車的日不落國。管理雜誌,39597821日,取自:

    http://blog.yam.com/acycueehong/article/16210936

中華民國經濟部工業局(2008)。民97819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olicy/2008/policy_08_065.htm

王淑慧、黃銘宗(2004)科技發展之力學分析研究:以可充電鋰電池之個人化需  求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國際研討會之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台灣廣建自行車道 有利成為自行車島【社會】(2008728日)。台灣中央社。97831日,取自:http://www.stnn.cc:82/hot_news/gd_20080728/200807/t20080728_836953.html

吳子綾(1999)。台灣自行車產業成車廠專業製造地位之建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秀儧、劉秀端(2005)。運動休閒產業發展­-重要課題與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4218­-21

林房儹、林文郎、莊木貴、黃煜、張振崗、呂佳霙、王慶堂(2004)。  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俞慧芸(2004)自行車產業轉型的歷史考察(1970-1990)。台灣社會學會年會。

美利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美利達歷史沿革 History

97815日,取自:http://www.merida.com.tw/history.shtml

馬婉珍(2008)。賣自行車VS.賣汽車-巨大市值多三陽3成。Smart智富月刊

 118 。民97821日,取自: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3241

財團法人自行車新文基金(2007)。民97815日,取自:

http://www.cycling-lifestyle.org.tw/Certify/article_content.php?articleid=63

郭亙容建築師事務所(2005)。台灣地區自行車道、體育場設施雙語化標示規劃與建置。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柏如(無日期)。回首來時路-台灣自行車懷舊篇。民97815日,取自:

    http://www.wheelgiant.com.tw/bmu/ch/html/bmu_77/BMUCH770203.HTM

張維娟(1998)。台灣自行車工業之現況與展望(上)。《中國商銀月刊》624-38

張維娟(1998)。台灣自行車工業之現況與展望(下)。《中國商銀月刊》744-61

許添本(2007。建設台灣成為國際綠色交通典範島嶼的發展理念:自行車環境的建立。載於黃基鴻(主編),踩動夢想自行車運動休閒展專刊18-35頁)。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陳清泉、詹宜巨(2001)21世紀的綠色交通工具-電動車(初版)。台北:牛頓出版公司。

許正和、邱創勳(2007)。台灣自行車產業發展史-躍上峰頂的台灣鐵馬(初版)。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許倩予、許婉玲、黃兆書、蕭弘育(2004)。技術進步與資本市場對自行車產

    業永續經營的影響。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未出版,雲林。

黃基鴻(2007)。踩動自行車的夢想。載於黃基鴻(主編),踩動夢想自行車運動  休閒展專刊4-17頁)。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劉金標台灣自行車產業最佳代言人:從環境改造工程出發 巨大創造自行車新 

需求2008827日)。中央社。民97830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8/27/n1815058.htm

魏錫鈴(2004)。騎上峰頂­-捷安特與劉金標傳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回主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