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逸有話說

 

何家逸

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 所

 

星期一 小女生穿制服買事後避孕藥

報載星期一是購買事後避孕丸的高峰日,星期一早上藥局才剛開門營業,就有國、高中小女生穿著學校制服,趁上課之前來購買事後避孕丸。

性對於女子來說,除了享受魚水交歡、翻雲覆雨的快感,還有孕育下一代的責任,在以往避孕技術尚不發達,性知識尚未普及的年代,很多年輕女生初嚐禁果後只能慌張失措、擔憂的數著日曆。

隨著社會發展愈速,民風漸趨開放,許多情色訊息可透過報刊、電視、網路傳播至每個角落,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若還是只有「這章教到這裡,下一章自己看,我們現在看下下一章」的窘境,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性知識不足,卻對其更加有「性」趣。

但是現在的性教育應該教什麼或到底能教什麼?

先前,政府公佈了在學女生的產假規定,曾被批評為「鼓勵歪風」;一本講解性知識的小手冊,也飽受批評指教,國人對性的敏感度之高,遏止不了性行為年齡層逐漸下降的趨勢。

首先,我認為學校的性教育必須教會青年學子們保護自己的身體,注重個人清潔、衛生,非作不可時,正確、安全的使用保險套也是必備知識。

再者,取得保險套、事前與事後避孕丸的途徑除了至店家購買,應該在政府機構或專業人員建議下使用,否則一但造成子宮外孕、流產,後果不堪設想。

另外,對於性知識的補充,諸如網路上流傳「可樂能殺精」、「事後跳繩五百下可避孕」的荒謬之談,政府應力阻此類謠言散播,以免無知青少年以為「輕鬆如意,省事方便」!

 

他們【真的】全部吃不起營養午餐嗎?!

三月六日雲林教育版報導『雲林縣全縣6600學生吃不起營養午餐,長期飯票補不補助考驗老師智慧』,我疑惑的是,為何老師就該擔起審核午餐補不補助的工作?為何補助標準不從嚴?說實在的,午餐補助已太過浮濫,就像報上說,有些家長故意繳不出來,故意拖延,甚至有家長「吃好逗相報」,鼓勵其他家長。

筆者本身是雲縣沿海鄉鎮國小老師,每個學期初學校都要老師幫忙填寫午餐補助申請表,自己心中總是千百個不願意,但是,已經嚐過甜頭的家長會放過他「應有的權利」嗎?

教育局或學校為何授權給班級導師認定該不該補助?為何縣政府教育局不嚴訂標準且嚴格把關?為什麼縣政府不當一次壞人?如果連縣政府都不肯當一次壞人,憑什麼讓這種生殺大權落到老師身上?縣政府只要從嚴一次,一聲令下,全部重審,我想需要補助的人數絕對會少很多。

再試想,某位小朋友之前領過午餐補助,換了班級導師之後,導師認定他的條件不符合午餐補助標準,不幫他申請,這是單憑一個導師的智慧就能決定的事嗎?可不可以不要叫老師背書?一個月500元的營養午餐費真的繳不起嗎?試算一下,一天的午餐費絕對不超過25元,比一包餅乾一杯飲料還要便宜,真的吃不起嗎?要是這個家庭連一天不超過25元的營養午餐費都繳不起,那這個家庭還能生活下去嗎?縣政府應積極面對此浮濫補助的情況,不該再讓導師背書。

 

器官真的有記憶嗎?

報載三月底即將在台上映的新片【變眼】,除了探討靈魂與鬼魅問題之外,其實還隱含了包含器官移植與細胞記憶之間關係的探討。

據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稱,經過他20多年研究調查發現:至少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會性格改變,“繼承”器官捐贈者的性格、愛好,甚至一些智慧。這是因為人體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一名女子接受器官移植後,竟突然開始會說流利的外語;還有一名女孩移植了一名年輕詞曲作家的心臟和肺臟後,竟突然愛好彈吉他,並開始寫詩和譜曲…… 

難道器官真的有記憶?

一名7歲的美國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謀殺的10歲女孩心臟後,開始頻頻夢到凶手的模樣,而最終警方則根據她提供的「線索」,竟然真的逮住了凶手…這些都是在醫學上真實發生的案例卻也仍是未解之謎,器官移植患者也許真的能夠「繼承」捐贈者的性格,到底科學還是無法框限人體的奧秘的。

就在看到這篇報導之前,幾年前曾看過一部韓劇-「夏日香氣」,講的是女主角因為心臟移植而對心臟捐贈者的男朋友有了感覺,進而愛上了他。這也是一部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影片,人會因為移植了某個人的器官,連帶的將器官捐贈者的感覺與愛戀一併移植嗎?就連性格與習慣都一併轉移?

存在於大自然中的奧秘,除非親身經歷與體驗,否則是難以相信的。你相信嗎?

 

母暴斃4天 3幼童不知伴屍睡

     22日媒體報導彰化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單親媽媽,獨自扶養3名子女,最大的11歲,最小的才7歲,但這名媽媽4天前卻因不明原因暴斃在家中,孩子一直以為媽媽不舒服,沒有吵她,直到昨天,大女兒發現媽媽身上出現斑點,才驚覺不對勁,送醫回天乏術,目前這3名幼童,由社工安置。

    媒體報導死亡婦人是3年前因家暴離婚,獨自帶著3個孩子生活,但也因為家暴而罹患憂鬱症沒有工作,只靠低收入戶補助過生活,平常也必須吃藥控制病情。

    這個家庭綜合了家暴、單親、憂鬱症等問題,憂鬱症本身就需要別人照顧,但她反而獨自扶養三個小孩,旁邊也沒有親屬共同居住,這是非常高風險的家庭。

     單親家庭面臨了較多的經濟困境與社會壓力,而眾多的不利因素使得單親家庭在子女教養、生活適應以及情緒適應等面向上的壓力,要比雙親家庭還來得大,而這些亦將促使單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狀態產結構式的大躍動。個人覺得或許政府與學校單位應該投注更多的關心給這些家庭。

網路看亂倫 國中生蹂躪親妹

高雄市一名國中男生觀賞網路下載的亂倫影片後,把就讀國小的妹妹騙到貯藏室性侵。

性侵害常是受害人一生最可怕的秘密,如果是亂倫的性侵害,更是秘密中的秘密。受害者通常為了家庭隱忍多年,但亂倫案件的受害者,傷痛總會伴隨一生,但加害人所受的處分卻少之又少。

此案是由於哥哥上網下載亂倫影片觀賞完後,無法控制慾火,於是如法炮製,性侵了妹妹,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是家庭、學校、社會還是同儕呢?

基本上我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正確的性教育是缺乏的,社會上普遍存在過早的性行為與開放的性態度,但卻沒有正確的性知識,大部分性的知識是從A片中學習而來,我們的教育與社會也沒有積極正視性的教育,到底關於性的問題什麼該教、該怎麼教還是模模糊糊的,家庭中更是很少提及這方面的話題,這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是非常不利的,我認為父母應能協助兒童免於亂倫的侵害,應該與小孩們討論性的問題,教導他們有關自己的身體及什麼是適當的性行為。

在這個資訊充斥的時代,很多訊息勢必是擋不住了,那只能靠教育教導正確的性知識,避免悲劇的發生。

 

享受性愛  無關道德? 切需做好防護措施

報載大學生沉溺多P,性對象逾200人,在兩相情願的條件下,享受性愛並沒有對錯,但在華人社會中集體歡愉一般被視為禁忌並且不被接受,很多事情本就一體兩面,有人接受就會有人排斥。我認為享受性愛是個人的自由,只要不強迫他人,做好防護措施,不互相傳染疾病,女生不讓自己懷孕,不隨意墮胎,基本上沒妨害到別人,只是不被社會道德倫理接受罷了!

人類兩性關係發展的一般規律都是從群婚雜交到一夫一妻。在最早期的原始社會,人類受著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的限制,是以原始群為單位生活的,幾十個男女居住在一個洞窟之中,以集體的力量尋獵食物,並抵禦野獸的襲擊,因此與此相對應的兩性關係必然是群婚雜交。這種情況延續了二三百萬年,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近親相交,其生不繁的道理,於是逐漸限制了性交範圍,同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為原始群的分裂、兩性群體一步步地縮小創造了條件。於是,人類群婚雜交的範圍一步步地縮小了,婚姻家庭制度產生了,從血婚制、夥婚制、偶婚制一直發展到專偶制,這就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以上這種情況,日本和中國都是同樣。

 

享受青春、享受性愛  請務必做好防範措施

新聞報導20歲女子死於子宮頸癌,死者生前從國一(13歲)開始就與人發生性行為,且在這七年間性關係複雜,性伴侶人數眾多!

看到這則新聞我的內心很感慨,我們的孩子在應該還是一個兒童的時候,提早進入成人的世界,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往後這樣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多!我認為享受性愛本身沒有對錯,性伴侶眾多也沒錯,我心疼的是,大部分的孩子在開始面臨到「性」的時候,並沒有人能夠真正教導他們正確的性行為!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孩子一定不知道性行為有可能導致子宮頸癌,也不懂得保護自己!以我本身來說,我知道不安全的性行為可能會感染性病、愛滋病,但直到26歲我才知道女性可能經由性行為罹患子宮頸癌!

隨著社會的變遷,我們的政府與教育勢必要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我認為若能設計出一套適合不同年齡層的人的有效「性教育」課程,讓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擁有健康的性知識以及願意從事安全性行為,將來我們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也才能大大減少!

 

垃圾減量  拼環保

新聞報導台灣帳單用紙需年砍百萬棵樹,其中大部分的帳單是來自於信用卡、電話費、水電費,看到這種統計數字,心中不禁暗叫:「天呀!不會吧!」雖然有關單位一直在推廣把紙本帳單轉換成電子帳單,但由於電子帳單的寄送收取並不穩定,消費者擔心沒收到帳單忘記繳款被罰錢,另外消費者收取電子帳單還是需要自行列印出來拿去繳,其實很不方便,所以大部分的人還是習慣收取紙本帳單!當然可以解決這個困擾的方法是使用自動扣繳,不過有些人並不喜歡錢不知不覺就那樣被扣掉的感覺,所以到現在還是帳單滿天飛!

除了用紙,寄送帳單的過程需耗油,等於是雙重不環保,加重環境負擔,所以為了環境著想,有關單位應該繼續加強宣導或獎勵使用電子帳單,並讓電子帳單的機制能夠有效又好用,久而久之消費者也會習慣成自然的!

 

海象不佳仍下海  付出極大社會成本

這起事件原應該是可避免的,看來風平浪靜的海面,這批潛水遊客選定的七星岩,是同行中都非常清楚的危險地帶,洋流造成的漩渦、強大拉力,即使這個潛水點堪稱最漂亮,也不容輕忽!當天也有另一艘船的潛水客認為海象不佳,更改潛水地點。

不管是誤判情勢或是一意孤行都讓自己本身與國家社會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就如同時常在颱風警報發佈前或發佈後見到有人登山遇難,需要出動很多搜救人員搜救,這不是明知有危險卻偏偏硬要去做的後果嗎?政府應該明確立法杜絕此種類似故意又兼白目的行為!

 

論文寫不寫  可以分

教育部日前通過學位授予法修正案草案,其中第六條第四項:「修讀碩士在職專班者可用創作、展演連同書面報告,或以技術報告或成果取代碩士學位論文」,引起教育文化委員會的立委們群起批評。

筆者目前就讀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我個人也不同意修讀在職專班者完全都不用寫碩士學位論文即可取得碩士學位,但我認為可以有多種分法,例如分為有寫碩士論文與沒有寫碩士論文兩種學位,讓學生依照個人需求選擇要不要寫論文,我覺得也是一種好方法!

 

跟誰姓  自由權

新聞報導子女從母姓,62%準父母不願意,婦女新知董事長范雲表示姓氏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從母姓者不應該承受污名化標籤,台灣社會自由選擇從母姓者如果能增加,才能顯示台灣逐漸走向性別平等的社會。此外,范雲表示,許多受暴婦女離婚後,孩子卻必須繼續頂著「施暴者的姓氏」,民法雖已部分放寬可從母姓,卻仍規定「父母離婚有事實足認定子女之姓氏對其有不利之影響,得向法院請求變更子女之姓氏」。使離婚單親媽媽必須利用上班時間請律師、跑法院,提出讓法官認為是「有不利影響」的理由,才能更改姓氏。

我個人並不認為「台灣社會自由選擇從母姓者如果能增加,才能顯示台灣逐漸走向性別平等的社會」,因為我覺得性別平等並不是單單從單一事件就能表現出來,也不是能自由更改姓氏就表示性別更平等了!但或許民法不該讓已離婚的媽媽幫子女更改姓氏顯得困難重重,有些法是太久遠了,是該修一修符合人道!

 

不應再浮濫補助  應借助

教育部宣布97學年度起,將「中低收入戶」學生也納入補助對象,教育部體育司長簡明忠表示,擴大補助對象後,台灣省20縣市的午餐補助經費,從97學度起也將改由中央全額補助,比過去中央酌予補助來得好,推估全國受惠學生成長約52千人,而全部補助對象的人數則高達223千人。

    我真的搞不懂新政府的新政策,補助越多人就表示施政越好嗎?!我認為越補助只是造成越大的經濟缺口,重點應該是如何找出真正需要補助的人,而不是補助有好手好腳而不去工作的家庭,我相信唯有補助真正需要補助的人才是好的政策,而不是浮濫補助,讓弱勢一再弱勢下去!另外我認為新政策應該不是增加補助,而是增加借貸,讓弱勢的家庭用借貸站起來,但也要是有條件的借貸,也要讓他們知道這些錢是要還的,而不是一再的靠政府幫他們養小孩,這樣永遠只會惡性循環下去!

 

畢業季

各公私立大學畢業季已然來到,畢業生即將投入就業市場中,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今社會所欲尋求之優秀工作人才,不全然是以文憑錄取取向為模式,相較於文憑,對於投履歷表的社會新鮮人,可能多了一股能力考驗及挫折忍耐力考量的設想。

面對這詭譎多變的時代潮流與社會需求,加上理想與現實交互施加的壓力,讓許多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大學畢業生不管是在謀職心態上必須面對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理想的工作外,對於自身專業能力信心度的提升與面對挫折容忍度的培養,也是需加強的。

 

書法教師專業證照有其必要性

現今社會需求人才孔亟,對具有專業專門技術的人才且取得其相關專業證照資格而言,這樣的人才相對的在工作職場中有其加值作用。

台南大學在推動語文教育方面,對於中國書法之傳承教學,更是不遺餘力,首先開啟書法才藝教師證照考試,並專案報告教育部,希望藉此引起重視,更期許未來能建立起具國家級認證之書法教師檢定考試;對於教育系統之大學能積極推動此項中國優良傳統書法藝術與現代潮流需求相結合的積極作為,筆者樂觀其成。

筆者自幼學習書法,進入職場擔任教師後,為貢獻一己之力,提倡書法藝術,也積極推動書法教育,將所學利用課餘時間教導學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唯書法之教學,師承自所學之經驗,再加上於教學現場中與學生互相切磋琢磨,且持續進修,再行請教老師後,才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相較於筆者本身有書法底子進行書法教學都還會有其疑慮與不足,因此對於無書法學習經驗之其他教師而言,書法教學之難處應該不言而喻。

對於進行書法教學必須取得書法教師專業證照之立意良好,因其對維護與傳承中國優良傳統書法藝術,其實是一利基,但如何在教師心中建立起取得專業證照其實是一項鼓勵大於規範之誘因,則是另一困難點。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