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黃文彬

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落實家庭教育 改善社會體質

近日參加本縣家庭教育中心所辦的研習,其中某位講師指出:「所有台灣的父母,從沒修過一門父母學的課!」,這句話讓我感觸良多。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問題日漸嚴重,社會輿論都指向品德教育不彰,而學校理所當然成為各界的箭靶,但依我這幾年來的觀察,家庭教育功能萎縮才是導致學生偏差行為的主要原因。許多父母將教育責任都推給學校、安親班,家長充其量只是負責陪看電視,甚至老師告知孩子行為出現問題時,都不聞不問,若孩子成績未達標準,卻窮追不捨,想要問出個所以然。家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該扮演何種角色?我想大部分的家長都有著錯誤的詮釋!

家長需要「再」教育,或者說家長從來沒有接受過當一個稱職父母所應該接受的教育?個人認為,雖然家庭教育在教育這一環長期被忽視,但其影響力就如蝴蝶效應一般,教育當局應該少做一些表面功夫的評鑑,處理這根本性的問題,多一點社會資源的整合運用,別讓家庭教育成為老師額外的「家庭功課」。如此導正父母的教養觀念,重新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相信整個台灣社會會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

 

口下留情  深得民心

    選舉過了,有人欣喜若狂,有人低頭拭淚,雖然一切的激情終將歸於平靜,但失敗者即將面對的是一連串檢討的聲浪。綠營這次的大敗,八年來政績不彰固然是最大的敗因,不過在形象不如藍軍的條件下,一直想利用媒體上的強力發言奪取聲勢,但幾次脫軌演出,得到的卻是反效果,導致中間選民背離,也成為決定選戰勝敗的另一個關鍵。

    從去年炒得沸沸揚揚的教育部主秘莊國榮批馬「小孬孬」,選前又批評已逝的馬父私生活不檢;江霞痛批回台表態挺馬的藝人根本不愛台灣,不用把他們當人看;陳水扁總統也在選前發表綠卡新總統如何交棒的言論。綠營選戰大將毫無邏輯的推論與情緒性的發言,雖然能得到深綠群眾不小的回響,但也造成其他選民的反彈、選票的流失。

    這次大選,我們看到的是選民的進步,讓候選人知道選民不是被哄大的,如果一直想要用打壓或貶低對手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形象,只會讓大家更反感。我們不想再看到誰的祖宗十八代的秘密在選舉時被攤在陽光下批判,也不想看到誰曾犯下的錯誤在選舉時被用超級放大鏡檢視,我們希望的是政治人物更謹言慎行,為自己現在所做所為負責,在評斷別人之前,做好情緒管理以及言詞的修飾,面對鏡頭,口下留情,對自己一定有加分的效果。

 

天天都是兒童節

現在的家庭多為雙薪家庭,而週休二日又是大多數國人例行家庭聚會的時刻,兒童節多放一天假不但會造成兒童單獨在家、無人照料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多放一天假,就表示我們重視兒童節、重視兒童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物質條件佳,兒童的幸福感應該逐年提升才對,但根據講義雜誌最新出爐的調查結果,受訪兒童在2008年整體幸福感卻比前一年下降。調查中也發現,最讓兒童感到幸福依序是父母關心和溫暖的家、父母帶出去玩、不愁吃穿、媽媽的愛;而最讓兒童感到不幸福是被責罵與課業問題。由此可知,兒童心思很敏感,他們想要的不是形式上的節日慶祝,也不是物質上的禮物餽贈,而是實質的關心與精神上的分享。

我非常贊成兒福聯盟將兒童節定位為「家庭日」,因為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小單位,家庭功能是否健全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運作。尤其近年來離婚率飆升,不管任何家庭型態,包括單親家庭、繼親家庭等等,父母親都應該重視與孩子相處質與量。除了平時多陪孩子做功課、閱讀、一起做家事外,利用週休二日到各地踏青郊遊,不僅能消除連日來工作、讀書的疲憊,還能增加孩子的生活體驗,促進親子間的情感。如此,兒童節是否放假,是否慶祝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天天就是兒童節了!

 

優質教學,提升語文能力

    學生的語文程度低落是不爭的事實,但增加語文課程的「量」,真能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質」嗎?兩者之間能否直接推論,這令人質疑!增加語文課程時數,不但增添師生的負擔,而且是個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會不會流於形式,教育當局應當三思。

    眾所皆知:語文能力不好,會影響學習任何學科的能力,但換個角度想,任何學科也是學習語文的機會。老師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上課體驗、思考、發表,甚至將自己的想法以口語、書面等方式呈現出來,都是語文能力的體現。若將學習層面再擴大,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語文,以潛移默化、整體統整的方式最能顯現效果,個人認為全語文教學是提升語文能力的優質教學法。

    根據全語文教學的理念,教導語言時,不該將語言分割成不同的技能,然後分別教授,而應該將語言視為是一個整體的溝通系統,讓學習者夠過親身的經驗來學習。因此,語文教學不再只是語文任課教師的責任,學校及所有教師應注重語文學習環境的營造,讓上學不再是單方面的學習或反覆讀寫,而是轉化為所有人、事、物的對話,相信如此提昇教學品質的作法,是所有親、師、生所樂見的,

也就不會有拉長教學時數或影響教師進修時間的問題了!

 

創意夭折 法治教育受挫

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上周舉辦模範生選拔,一名女學生把校訓「穩準高遠」四個字,比喻成上廁所的過程當成政見發表,還因此高票當選,事後有老師、家長覺得不妥,女學生一度被取消資格。知道闖禍後,女同學在晨會時公開道歉,認為發言不妥,願意自動放棄優良學生身分。不過,校長覺得她勇於認錯,不但沒有取消女同學模範生資格,校方還頒發獎狀表揚,鼓勵這位女同學勇於認錯。

校訓是「學校本位」特色之一,也是全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這位女同學另類的解讀校訓,雖有不妥,但並沒有嚴重扭曲校訓的本意,更沒有不雅的字詞出現,這只是學生次文化的展現,筆者甚至覺得她頗具創意、幽默與勇氣,這應該也是她能高票當選的原因。

而對於老師、家長一度取消這位女同學當選的資格,筆者感到些許遺憾。其實模範生選拔是學校宣導法治教育的一環,如果因為這小小的「不當」發言就貿然取消資格,會帶給學生更多的疑惑,試問:現實社會的選舉,有沒有一位候選人或當選人因為某種不當的言論被取消資格呢?還好這個學校有位開明的校長,能同理學生認錯的勇氣,才得以維護整個事件的公平正義。

現實社會「是」與「非」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了,這代表事情能有更多的討論空間,然而學校依舊秉持傳統「是非二元論」的觀點處理,只要沒有精確的答案就是錯誤,這就是台灣的教育,一昧要求整齊劃一的紀律,背叛制度就被認為是壞孩子,創造力的扼殺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中是顯而易見的。另外,學生的自治活動最後卻交由老師、家長來裁定,除了不合法治教育的精神,也失去了活動的意義。

 

「九八課綱」之我見

    「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指出,即將上路的高中九八課綱會弱化學生國文程度,害下一代成為「語文的三級貧戶」,並呼籲全面停止九八課綱。其三大訴求是:反對高中國文時數由每周五節減為四節、反對文言文比例由六五%降為四五%、反對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

    個人認為,在任一個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總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語文培養理解、邏輯思考與表達的能力,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且近來中小學語文課程時數的增加,一直是教育界所關注的議題,現在高中國文時數反而要調降,這是讓人無法理解的,「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此項訴求可獲得多數人的認同。

    至於文言文比例的降低,「搶救國文教育聯盟」懷疑是不是某些課程委員的意識形態作祟?我們無法確認,也沒有必要去證明。但文言文比例的降低與學生語文程度弱化之間,是不是有極高的相關,卻是我們必須關心的。喜好閱讀的孩子,會因為偏好某類的文學作品而造成語文能力低落嗎?文言文比例的降低造成學生語文程度弱化的推論,也就是說將學生語文程度弱化的責任推給白話文,這樣是不是高估了白話文的影響力?如果反對文言文比例的調降或是反對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由必修改為選修,只是想要讓某種文化得以在台灣社會繼續存留,筆者認為教科書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最好的手段!

 

「愛」心捐款,「礙」心捐款

南投一對年輕夫婦因負擔罹癌幼兒的昂貴醫藥費,全部財產只剩30元,經媒體報導,已經湧入各界善款30萬元。但妻子的姊妹卻踢爆,妹婿根本是遊手好閒、假借孩子騙錢。原本是一件單純、溫馨的社會善行,最後卻演變為羅生門,讓捐款的善心人士咋舌。其實,這種大聲喊窮以博取同情、救助的戲碼天天在上演,而學校更是最佳的舞台。

筆者在學校擔任獎助學金申請的業務,每一筆補助款項都必須經過級任導師、主任、校長層層審核,尤其學生的家境狀況,我們都詳細調查、再三思量才能決定補助與否。但終究會有不請自來的家長,明明有工作能力,卻整天無所事事,每到要交午餐費或學雜費,不是延遲好幾個星期,就是跑來學校要求補助,甚至有錢在外吃喝嫖賭,就是不拿出來交的也大有人在。更誇張的是被鄉公所列為低收入戶,午餐費由縣府補助,卻開著休旅車接送孩子,家裡甚至還有will遊戲機供孩子玩。

現在許多學校都面臨這種困擾,想要為亟需救助的孩子爭取一些資源,卻招來一群自私的家長,他們不僅玩弄學校對孩子的關心,還踐踏社會善心人士的愛心,更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做了最不好的示範。面對社會這種不公不義的現象,政府應該重新檢討社會福利制度的缺失,別讓門檻邊緣、需要救濟的一群,永遠伸著手卻抓不住一絲希望;更別讓掌握資源的一群,鑽法律漏洞而坐享其成。而在民間救濟這一塊,應該思索如何將愛心捐款的效益加大,更重要的是,「不只給他魚吃,還要教他如何釣魚」,以免養成手心向上的習慣,讓善心人士的「愛」心捐款成為「礙」心捐款!

 

「漲」聲響起  弱勢族群何處去

隨著國際油價高攀不下,所有的民生物資價格也隨之波動,甚至大學學費也跟著喊漲,但勞動階級的基本薪資卻不動如山,讓平民百姓大喊吃不消。

企業主出面呼籲要共體時艱,卻沒想到有多少人的褲帶已勒到底;政府為了顧慮多數人的權益,補助某些特定的行業或企業團體,卻沒想到有多少人的生活已雪上加霜。

社會上一些低收入家庭每月靠領取微薄的補助過日子,如今物價的衝擊讓錙銖必較的生活更顯得困頓。這些家庭之中,有多少父母盼望著下一代能夠藉著教育來個「鹹魚大翻身」,如今各大學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之名,行學費調漲之實,讓這些弱勢學生進入大學之路更是舉步為艱。

還有另一群靠著社會大眾無私捐款維生的非營利組織也遇到相同的困境,民眾為了因應高物價生活的支出,必然會影響捐款的意願,當然也間接影響這些非營利團體所服務的對象。

不管社會大眾對高物價如何反感,政府不能只注意會喊窮的一群,而忘記有一群啞巴吃黃蓮、苦水無處吐的弱勢族群,他們更需要政府的關注與政策上的支援。

企業團體得不到政府的補助,頂多抗議、陳情,可是弱勢族群若得不到援助,是會鬧出人命的!盼望政府正視此問題的嚴重性。

 

許社區高中一個追星夢

    繁星計畫最近因為「常春藤」事件被炒得沸沸揚揚,讓這個立意甚美的方案蒙上些許陰影,也暴露出此方案配套措施的不完整,更是引起多項質疑,例如:能否保障弱勢生?能否照顧偏遠地區,資源不夠的高中生?是否能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而這些問題都顯示出都會區的明星高中所擁有不可動搖的的優勢。

    繁星計畫的目的是要「保障弱勢,平衡區域發展」,希望照顧偏遠弱勢的學生,兩年來,開放都會區學生報名參加,卻看不出有多少弱勢生上榜、成效如何,但從榜單上,仍可看到許多明星高中、私校生上榜。許多人認為明星高中學生是應該把機會讓給偏遠學校的學生,不該占了繁星的名額,讓偏遠地區學生多一個進入好大學的機會。但這樣的甜頭,我想是社區高中領受不起的。

    繁星計畫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希望深化高中職社區化的功能,增加區域高中職學生升學優質大學及科技大學之機會,提升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成效。個人認為將升學作為一個社區高中的目標是不明智的作法,因為台灣升學主義至上的教育環境,明星高中已佔據了升學的優勢通道,社區高中如何再血泊中殺出一條生路?這是令人懷疑的。

    繁星計畫給社區高中裡的頂尖好手一個追夢的天空,然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是不是只能在若有似無的夢境中遠望繁星?教育部如此精心設計的繁星計畫是不是變向強化社會對升學主義的崇拜?而社區高中的路該如何走呢?

 

當老師?太沉重!

    前幾天,某保險業者到校為全體教師辦「體罰險」及「教育機構責任險」說明會。針對「體罰險」這一點,業者強調保險理賠前提是老師「疏忽」造成學生傷亡,「故意」體罰是不理賠的。試問校園裡的體罰有「疏忽」的成份在嗎?自從「零體罰」納入教育基本法,教師只要涉及體罰的行為就等同觸法,業者真的會賠償違法老師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嗎?打個比方,明知無照駕駛是錯誤的,卻強行駕駛而肇事,雖有保險,但就能減輕刑責或保險公司就會概括承受一切的損失嗎?這是能輕易判斷的事。

    然而,保險公司所謂的「教育機構責任險」,是因為教師的工作性質屬於服務時間、空間、對象都有極大變動性,不論下課、打掃、放學時間,或在室內,或在室外,教師不可能整天盯著班上每個學生,甚至學生之間發生衝突,也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處理。萬一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外界一律給予老師冠上「過失」、「疏忽」的罪名,而家長也都尋求相同的解決途徑-要學校或老師負起一切的責任。根據過去校園意外判賠案例,賠償責任都落在教師及校長身上,如永和國小學童眼睛遭刺瞎事件(賠償三六萬元)、重陽國小鐵捲門挾傷國中生(家長求償一萬元)、瑞芳國小學童摔斷牙事件(家長求償一千二百萬元),這些血淋淋的案例都讓老師活在莫名的恐懼之中,深怕變成事件中的主角。如果真的不幸,對一般老師而言,是一項相當沈重的心理與金錢負擔。

保險公司所謂的「教育機構責任險」,與近來全國教師會與台北縣教師會在網路連署催生的「教師執行教學事務意外責任險」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一個是教師個人投保,一是敦促公部門編列經費、成立相關基金,為學校投保。既然保險公司與老師對於這一類的校園安全事件有共識,而這種政策既不損害學生及家長的權益,又能替國家承擔風險(代替國賠),筆者認為,不止是老師,連所有的家長也應該贊同教師會所催生的「教師執行教學事務意外責任險」,給孩子更多的保障。

 

馬上關懷,馬上漏出破綻

挾著高支持度的馬政府上台近一個月,劉內閣在政策的規劃與執行上卻備受爭議,從促進生育率的兩年、六成薪的育嬰假方案,到補助各地方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最近內政部準備推動關懷救助金的「馬上關懷」專案,都一再讓人質疑馬政府、劉內閣的行政能力與效率。

內政部長廖了以就任後推動的「馬上關懷」專案,希望授權村里長發放關懷救助金,直接進行通報、認定,以提升關救助弱勢的效率。內政部做出如此重大的決定,主要歸因於對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以中央對於中低收入戶的生活扶助預算與地方政府編列的急難救助經費比較之下,顯然很多錢都被五鬼搬運、挪為他用。雖然事實如此,但中央似乎無法可管,只好使用不擇手段,直接跳過地方政府,撥經費給村里長,由村里長直接來配合弱勢照顧。

雖然表面看來,打著清廉口號的馬政府想要有異於以往的作風,但依行政邏輯來看,這樣的作為不只是破壞制度,陷村里長於不義,有直接綁樁之嫌,更是挑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互不信任。作為執政者,應該建立更嚴密的制度,讓地方政府配合執行任務,而不是消極的躲避執行效力不章的行政程序,帶頭做破壞法治的事。這種打著為民著想的假民主口號,只是一再突顯馬政府空有好形象,毫無政策執行力而已。

 

優良政績,推向全國

環保減碳議題隨著全球氣候異常、氣溫日增而發燒,政府與民間團體紛紛發出呼籲,希望全民一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跟著「馬上」,許多馬市府時代的優良政策也被其他地方政府援用,暫且不管這是否為拍馬屁文化,我們應該重新檢視各項措施,希望決策能更符合民意。

台北市特有的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是針對舊式隨水費徵收垃圾費制度的反對訴求,但這項政策對環保層面真的有助益?能讓民眾思考如何減少垃圾量嗎?有人質疑這項措施是為有錢人量身訂做,因為他們可買更多的垃圾袋製造更多垃圾量,這樣是否符合公平正義呢?

當我們正在思考這項政策的利弊得失,以及能否推行至全國的可能性時,個人想要回到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的基本層面來思考。不管制度如何變革,到底回收率如何?有些縣市政府希望藉由公權力的介入,徹底執行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成效如何?對於不配合政策者真的有嚇阻作用嗎?這已經不是公平正義的問題了!而是政策執行力的結果,如果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能有顯著的成效,讓它成為一個全國性的政策又何妨!

 

總爺風波,小校生機

近日台南縣總爺國小裁併校正掀起一場中央與地方爭論之偏遠地區學校裁併校議題,新聞媒體版面刊載著斗大標題小五生告縣長,震驚國內政壇,偏遠地區迷你小學裁併校議題引發國人熱烈探討,且教育是否因經費成本考量而比照資本主義市場機制進行裁併?大學跟小學是否該一視同仁看待?教育與地方發展相衝突之際,真如該發展經濟而忽略教育設置實質意義?

身為教職的筆者試圖從不同觀點檢視該教育問題,亦提出因應措施之淺見,盼裁併校風波回歸教育面正視其總爺國小生存之公平正義。

倘若誠如台南縣政府為發展總爺藝術中心,裁併至臨近國小,將該校址規劃作為台南藝術大學成立藝術品展示中心之用途,是否忽視國小與當地社區長久維繫之情感,與政府標榜推行「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政策宗旨相違之嫌呢!政府規劃地方觀光、產業升級等發展計畫,投入建設無非是希望帶給當地居民生活便利與經濟繁榮,此精神是如此令人敬佩與稱讚,但其措施裁併國小似乎不合於法、理、情。

一、「法」規層面

在民主法治國家裡,政府機關部門是依法執行公務,講求法理治國,依據教育法規定學校學生數多少以下方可進行裁併作業,如今總爺國小學生數為156人未達裁併校標準,於法不合。

二、正義常「理」

道理為建設當地無非帶給居民希望,但似忽卻帶給民眾反感與學子受教權。在完善的政策制定程序中,有效溝通是扮演政策付諸行動成功與否之觀鍵課題,舉辦公聽會或座談會更是民主國家與民眾建立互信之溝通橋樑,如今事先未告知學校,未尊重學校師生意見,更忽視教育是百年大業之重要性,視教育為商業化產品。令人詬病之處在於溝通未事先運作,不合乎常理吧!建設當地理應尊重當地文化與無形之民眾對學校或社區的鄉土情感。

三、人「情」義理

總爺國小創校至今已有六十年,當地居民都是校友,對母校發展無不關切注意,其對學校之情感彷彿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是難以論斤計較的,兒女對父母的情感是永垂不朽的。國小階段是孩童正式接受教育喜禮、陶冶人格之重要歷程,學校與師長對於孩童是深刻難以忘懷的情感,假日時刻,更是居民聯誼、運動之場域。僅管縣府表示新學校與舊學校相差距離不遠,但卻嚴重破壞孩童內心之情感。

    期盼政府能正視迷你小學存廢議題,廣納各方建言,落實公平正義,視教育為一項附加加值性高的產業,培育人才,造福社會。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