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小學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認同差異分析

-以台中縣A國民小學為例

 

曾惠瑛、江志揚

私立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

王大延

私立明道大學 副校長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目前各級國民小學為了推動教育教學的變革,利用教學多元化的評量方法,可作為教學改進的措施。當前國民教育階段中積極提倡與推行多元評量之時,家長對教學心態的力量不容忽視,倘若家長對於教育或改革,秉持著支持的態度,甚至採取付諸奉獻的行動,那麼此時正是家長成為教育合夥人,共同實現教育理想的最佳契機。因此本研究者所關切的是,家長是否認識多元評量?是否能夠扭轉過去對評量或考試的刻板印象,而認同評量多元化的價值?還是質疑多元評量的「弱點」與「缺陷」?目前多元評量的相關研究,強調教師與學校如何能夠將多元評量徹底力行與因應,而較少注意到學生的重要關係人-家長。因此,多元評量的理念和精神是否能夠認識與了解,且配合教師共同協助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進而使國民小學之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能有清楚認識,此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動機。

二、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家長的心智習性習慣以「分數」判斷孩子的成就,然而對各項學習或關鍵能力之分析或鑑定能力較不重視。近年來,多元評量已受到教育專家重視,然而,部分學校卻仍停留在紙筆測驗。

根據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主要研究目的如下:

() 瞭解目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情形。

() 探討目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情形。

()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差異情形。

1.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的差異。

2.不同年級孩子的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的差異。

3.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在理念認同上的差異。

根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欲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 目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情形為何?

() 目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之差異情形為何?

() 不同背景變項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差異情形為何?

1.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是否具有差異?

2.不同年級孩子的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和理念認同是否具有差異?

                    3.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在理念認同上是否具有差異?

 

貳、文獻探討

一、多元評量的理念

近一、二十年來,學術界對於人類的心智觀與學習觀,已經有了極大的轉變,對於智力或學習能力的看法,已由單一普通能力轉向多元化的能力,從不可改變的靜態觀轉為可促進的動態觀。而對於學習的觀點,也從過去行為學派強調的行為習得,到認知學派早期重視的知識習得,再到近年來的知識建構。至於在教學方面,也已從過去著重學科知識內容的傳遞,漸漸轉為著重指導孩子成為能夠面對挑戰、適應變遷的問題解決者以及創造思考者。凡此種種的演進動力,都促使著評量派典由過去的心理計量取向,轉移為新近的教育評量模式(Gipps,1994; Lash, 2004; Novak, Mintzes, & Wandersee, 2000; Shepard, 2000)

    因此,「多元評量」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已不是個陌生的名詞,而多元評量在台灣的教改實踐中所被期待與指望的,是對傳統評量偏差的導正與改進,透過多元評量理念的實踐,使得人們(不只是教育人員)能夠重新建立對學習的正確觀念以及對孩子的全人尊重。

張麗麗(91)指出,為了因應評量改革,「多元評量」在綜合國外「另類評量」與傳統紙筆評量下,成為具有本土色彩的名詞,它強調的是以多元及多樣的評量方式,來達到適性教育的目的。傳統標準化測驗最為人所詬病的一點就是測驗情境和內容均與實際生活不符,所測得的結果也往往與真實情況脫節(Pena, Iglesias, & Lidz, 2001),多元評量強調將評量的情境擴展到較寬廣的實際情境中,讓學生可以在真實的脈絡下表現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並且藉由多樣的生活經驗獲得更多接納與讚美。

二、多元評量目前落實的程度

近幾年來教育當局一直提倡多元評量的教育理念,或多或少已使得社會大眾逐漸地認識多元評量的觀念。不過大抵而言,由於社會對於此一改革尚未達成一定的共識,因此距離能夠普遍落實的目標還有一段需要努力的空間(林堂馨,民91)。目前大致只在一些滿懷教育熱忱的校長及敬業精神的教師們,因為有心推動於所指導的學校或班級,才可見到多元評量實施的雛型,算是稍具規模的落實程度(郭生玉,民91)

另外,鐘樹椽(90)也指出,除了紙筆測驗以外,目前國內常被老師所採用的多元評量種類大致包括下列幾種:

()學習單: 依據教學目標所設計的以「學習者」為本位的自主學習活動,為的

是彌補教學和習作的不足。是目前老師採用最多的作業評量方式。

()檢核表: 教師將欲評量的項目表格化,據此逐項地觀察、測試與紀錄學生的

行為表現。

()實作評量: 大部分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行評量。目前教師運用最多的是

闖關分站評量,並且也邀請家長參與評量工作。

()卷宗評量: 學生將自己各式各樣的學習作品持續地、系統地存放在檔案夾中,

教師則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檔案進行評量。

而對於多元評量能否繼續順利推行,郭生玉(91)以及Khishfe Lederman (2006)認為,除了校長、老師們的配合之外,最大的影響力量來自於家長。由此可見,想要順利的落實多元評量於學校教育中,除了仰賴教育人員的實踐外,家長的支持更是不容忽視。

三、多元評量相關研究

目前國內對於對於多元評量的研究大多是在探討某一學科上的應用情況或成效(王詩敏,民88;林美賢,民91;洪榮炎,民91;高毓婷,民89;陳佩君,民91;詹寶菁,民87),其中主要的研究發現大致可歸納為:多元評量模式對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具有區辨性及預測性的可能;並使得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師生互動上有明顯的進步,在表達溝通、組織規劃、團隊合作等基本能力上,亦有逐漸增強的趨勢,而對學生學習上的焦慮則有減緩的幫助。總之,學生對多元評量多持正面的評價,認為多元評量新鮮有趣、學習上很快樂並且收穫良多,教師對於實施多元評量亦多持正向肯定的看法,並認為能促進學生全方位且有意義的學習。

另外,尚有探討教師對多元評量實施的困擾與問題或態度所作之研究(林怡呈,民91;張敏雪,民87;張瑞珍,民91),從其中的主要研究發現可以知道,實施多元評量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包括:時間與進度的壓力、命題能力、是否測出學生真正的程度、評量結果的客觀性受到質疑、教師心態的革新、家長評量觀念的導正、學習影響與效果的非短期可見等等。

從過去對多元評量的相關研究中可明顯發現,大多數的研究傾向於以教師和學生為對象進行探討,而針對家長為對象所進行的多元評量之相關研究則相當缺乏,研究者將本著家長在教育改革中代表重要力量之考量,特別針對家長為對象進行多元化評量改革的認識研究,以對家長的多元評量看法與支持情形有所了解。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章將分別就研究架構、研究假設、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以及資料處理與分析陳述之。

一、研究架構

在研究進行之前,依據先前的相關理論與文獻之探討,提出本研究之概念架構如圖依所示:

 

1.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家長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問卷,用以蒐集台中縣A國民小學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與理念認同情形。茲就研究工具之編製過程、內容及品質敘述分別說明如下:

()問卷預試與分析

1.預試問卷

研究者閱讀多元評量的相關文獻資料(王詩敏,民88;林怡呈,民91;林美賢,民91;洪榮炎,民91;高毓婷,民89;陳佩君,民91;張瑞珍,民91)將家長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歸納,並逐一編寫題項。確定預試問卷之題目後,研究者隨即與A校四年級和六年級各1個班級的學生及其家長為預試對象,採李克特式四點量表的方式記分,從「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進行預試工作。本預試工作共發出70份問卷,回收問卷共60份,回收率約為86%,經剔除填答不全之無效問卷2 份後,共得有效問卷58份,可用率約為99%。

2.預試結果分析

(1)項目分析

研究者將有效預試樣本之填答結果,進行項目分析與因素分析。首先,研究者將受試者之得分總和依高低分排序,選取總分最高的27%為高分組,最低的27%為低分組,再以t考驗逐題進行高、低分組之平均數差異比較,求出決斷值,並將t值未達統計顯著水準(p.05)t值小於3.0的題項刪除,以保留具有鑑別力之題項。根據分析結果,暫時保留全部題項,並進一步進行因素分析。

(2) 因素分析

研究者將進行項目分析選題後保留之題項,進一步以主軸因子萃取法及斜交轉軸中的直交斜交法萃取特徵值大於1 之因子,共得到三個因子,並以各因子內因素負荷量小於.30及因素不明確之題項為刪除標準,刪除了第6題和第15題兩題,保留題項共22題。刪題後的因素分析摘要見表1

所萃取的三個因素共可解釋整份分量表53.132%的變異。因素一可解釋受試樣本對「多元評量之理念觀點」的認同情形總變異量的42.090%。本因素共包含12個題項,其主要內容為有關多元評量在功能與目的上之理念觀點,符合原編製建構中「多元評量之功能與目的」的要點。

因素二可解釋受試樣本對「多元評量之理念觀點」的認同情形總變異量的5.694%。本因素共包含6個題項,其主要內容為有關評量改革之主張與做法,亦符合原編製建構中「評量改革之主張與做法」的要點。

因素三可解釋受試樣本對「多元評量之理念觀點」的認同情形總變異量的5.348%。本因素共包含4個題項,其主要內容為有關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論點,同樣符合原編製建構中「多元評量的學習觀」之要點。

1.「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分量表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因素

內容

預試

題號

正式題號

因素負荷量

共同性

特徵值

解釋

變異量

累積

變異量

 

2

1

.594

.544

 

 

 

3

2

.696

.513

 

 

4

3

.789

.675

 

 

16

4

.601

.400

 

 

17

5

.717

.524

 

 

18

6

.520

.336

9.260

42.090%  42.090

19

7

.672

.608

 

 

20

8

.549

.728

 

 

21

9

.512

.598

 

 

 

22

10

.734

.556

 

 

 

23

11

.712

.552

 

 

 

24

12

.499

.621

 

 

5

13

.600

.351

 

 

 

7

14

.453

.238

 

 

 

11

15

.682

.552

 

 

 

12

16

.780

.587

1.253

5.695

47.784

13

17

.790

.723

 

 

 

14

18

.629

.699

 

 

 

 

 

 

 

 

 

 

多 之

1

19

.369

.387

 

 

 

元 學

8

20

.364

.405

 

 

 

評 習

9

21

.689

.719

1.177

5.348

53.132

量 觀

10

22

.528

.373

 

 

 

()問卷之信度考驗

研究者因採用因素分析法檢驗問卷,並依據各因素所包含題項之內涵,為各因素命名,考驗結果符合研究者原先編製問卷時以文獻探討的結果所做的設計結構,因此此部分之內容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之後再以Cronbach α係數考驗刪題後的預試量表之內部一致性,α係數愈高表示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也愈高,茲將本問卷中有關「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部份之信度分析摘要整理如表2,其中各分量表的α係數介於.7590~.9197之間,總量表的α係數為.9344,顯示本量表的信度相當良好。

2.「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分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層 面

Cronbach α係數

多元評量之功能

.9197

評量改革之主張

.8422

多元評量之學習觀

.7590

總量表

.9344

()問卷正式施測

本研究以95學年度下學期台中縣A國民小學四年級3個班與六年級2個班學生家長為研究母群,採普查實施調查,共計143人。最後回收103份,回收率72%,扣除回答不全與錯誤之無效問卷4份後,共計有效問卷99份,可用率為96.1%。

三、有效樣本基本資料

本研究所蒐集的家長背景變項為家長的「社經地位」,其中,在納入有效分析的家長樣本當中,根據統計結果,各種社經地位所佔人數比率,由高至低依序為,低社經地位(31.0)、中社經地位(29.1)、中低社經地位(26.7)、中高社經地位(10.1)、高社經地位(3.1)。在學生年級方面,與家長問卷配對後的有效分析樣本當中,根據統計結果,四年級學生佔44.7%,六年級學生佔55.3%。有關有效分析樣本的基本資料摘要如表3所示。

 

3.有效分析樣本之基本資料摘要表

身分

背景變項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家長

社經地位

低社經地位

中低社經地位中社經地位

中高社經地位高社經地位

32

27

27

10

3

31.0

26.7 29.1 10.1

3.1

總計

 

99

100.0

學生

年級

四年級

六年級

44

55

44.4

55.3

總計

 

99

100.0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

正式施測完畢後,研究者先將所蒐集到之問卷量表資料整理、登錄,並去除填答不全或錯誤之無效問卷,再將有效問卷量表之資料輸入個人電腦,以SPSS統計套裝軟體程式進行資料分析處理,確定資料無誤後,始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採用之統計分析方法如下:

1. 以描述性統計之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次數分配做現況之描述、分析與討論。

2. 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做差異性之分析。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之現況分析

針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在有關「多元評量」此一名詞的認識情況調查,其調查結果以「聽過或看過,但是對其意涵一知半解」的百分比(49.3)最高;其次依序為「聽過或看過,但完全不了解其意涵」佔26.0%、「從未聽過,也未看過」佔15.9%、「聽過或看過,且對其意涵相當了解」佔8.9%。由此可知,大多數的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的概念並不是相當熟悉,有關家長對「多元評量」名詞的認識情形如表4 

4.家長對「多元評量」名詞的認識情形分析表

對多元評量的認識(單選)

次數

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排序

從未聽過,也未看過

16

16.2

16.2

3

聽過或看過,但完全不了解其意涵

28

28.3

44.5

2

聽過或看過,但對其意涵一知半解

48

48.5

93.0

1

聽過或看過,且對其意涵相當了解

7

7.0

100.0

4

整 體 反 應

99

100.0

二、對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

在「理念認同」分量表中共包含了22 個單選題,各題選項以李克特氏四點量表的形式呈現,從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並分別計為4321 分。統計結果載於表5。整體而言,家長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觀點多持「認同」的態度,從整個理念觀點認同分量表的平均數69.3 分,眾數65 分皆大於55 (2.5×22題=55)可知。以下再根據問卷各構面,分析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之情形:

()對「多元評量之功能」的認同

由表5可得知,家長在「多元評量之功能」的理念認同平均得分為37.5分,標準差為5.3,由於受試者的平均得分已高於30(2.5×12題=30),因此整體而言,家長對「多元評量之功能」的看法是屬「認同」的情形。

其次,以各題理念所被認同的情形而言,其中平均得分最高,也就是家長認同程度最高的前五項理念觀點分別為:「為了讓孩子發展他()的興趣、潛能或各種基本能力,學校應該用各種不同的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不論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或學習到某一階段後,都應該隨時進行評量,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以多種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將有助於更加了解孩子的學習情形」、「為了了解孩子多種能力的發展情況,評量應該用各種方式來進行」、「為了讓孩子發展他()的興趣、潛能或各種基本能力,學校應該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

而各題項中平均得分未達3分,顯示家長認同程度稍低的理念觀點則包括兩項,分別為「以多種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並且對於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難度的評量,將使評量變得更加公平與人性化」(2.99)、「除了老師以外,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評量彼此的學習表現和情況」(2.74)

()對「評量改革之主張」的認同

根據表5結果,家長在有關「評量改革之主張」的次分量表中,平均得分為19.0 分,標準差為2.5,由於平均數與眾數皆高於15 (2.5×6 題=15),因此,整體而言,家長對「評量改革之主張」的理念觀點亦大體表現「認同」。

以各題項之理念觀點所被認同的情況來看,從表4的資料中可知,所有題項之平均數皆大於2.5分,顯示該次分量表中的每個理念觀點皆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同。其中平均數最高的前三項,分別為「評量應該讓孩子能夠發揮各種能力」、「評量的內容應該包括各個學習領域」、「評定孩子的學習表現如何,應該考慮孩子的個別條件和能力,才做判斷」。

另外,平均數未達3分的理念觀點,則是「國民小學孩子的學習評量,應該配合孩子個別的能力來實施不同難度的評量」(2.95),相較於其他理念觀點而言,此為家長認同程度稍低的一項。

()對「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認同

由表5可看出,家長在「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理念觀點次分量表中,平均數為12.9 分,標準差為2.0,由於眾數與平均數皆大於10(2.5×4 題=10),顯示整體而言,家長對「多元評量之學習觀」多持「認同」態度。

其次,由表5的分析中可知,該次分量表所包含的四個理念觀點之認同平均數皆大於2.5分,顯示這些理念觀點亦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認同。而其被認同的程度由高至低依序為:「孩子具有許多種不同的智慧和能力」、「評量並不是用來評判學生的好壞」、「孩子的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為重要」、「評量並不是學習的目的」。

()對多元評量整體理念觀點的認同與差異情形

為了解家長在「多元評量之功能」、「評量改革之主張」以及「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理念觀點之認同差異,本研究者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檢驗家長對三個次分量表的得分差異,如表6所示。根據分析結果,家長對此三方面的理念認同情形具有顯著的差異(F 值=10.418p.000.05),此表示家長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觀點在不同層面上有不同的認識或想法。而從事後比較中發現,家長對「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認同情形高於「評量改革之主張」,以及「多元評量之功能」。由此可見,儘管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觀點多持「認同」的態度,然而,其中對「多元評量之學習觀」的認同是最高的,而相較之下,對「多元評量之功能」的認同則較低。

5.家長在多元評量「理念認同」分量表之得分統計摘要表

 

次分量表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排序

 

為了讓孩子發展其興趣、潛能或各種基本能力,學校應該用各種不同的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

99

3.27

.55

1

 

不論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或學習到某一階段後,都應該隨時進行評量,以充分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展。

99

3.23

.52

2

 

以多種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將有助於更加了解孩子的學習情形。

99

3.21

.50

3

 

為了了解孩子多種能力的發展情況,評量應該用各種方式來進行。

99

3.21

.52

3

 

為了讓孩子發展其興趣、潛能或各種基本能力,學校應該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

99

3.21

.58

3

 

以多種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將有助於發展孩子的多種潛能。

99

3.20

.54

4

 

除了老師以外,家長也可以一起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

99

3.15

.60

5

 

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評量孩子的學習表現,將可以改善學生讀死書的情形。

99

3.13

.62

6

 

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

子的學習表現,比較可以提高孩子的

學習興趣。

99

3.12

.63

7

 

如果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內容來評

量孩子的學習表現,將使孩子更容易

得到學習上的滿足與成就。

99

3.08

.63

8

 

以多種方式和內容來評量孩子的學

習表現,並且對於不同能力的孩子提

供不同難度的評量,將使評量變得更

加公平與人性化。

99

2.99

.75

9

 

除了老師以外,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

評量彼此的學習表現和情況。

99

2.74

.77

10

 

題平均數

 

12

3.13

.77

 

 

次分量表總分

99

37.5

5.3

 

 

評量應該讓孩子能夠發揮各種能力。

99

3.29

.51

1

 

評量的內容應該包括各個學習領域。

99

3.28

.54

2

 

評定孩子的學習表現如何應該考慮孩子的個別條件和能力才做判斷。

99

3.20

.58

3

 

評量的方式和內容如果不改善,那麼教育改革的理想可能很難實現。

99

3.12

.62

4

 

大家應該改變以往死背硬記的填鴨式教育,而適應新的學習策略。

99

3.12

.69

4

 

國民小學孩子的學習評量,應該配合孩子個別的能力來實施不同難度的評量。

99

2.95

.74

5

 

題平均數

                           

6     3.16

.42

 

次分量表總分

99

 19.0

2.5

 

孩子具有許多種不同的智慧和能力。

99

3.36

.56

1

 

評量並不是用來評判學生的好壞。

99

3.32

.61

2

 

孩子的學習過程比學習結果更為重要。

99

3.19

.72

3

 

評量並不是學習的目的。

99

2.99

.78

4

 

題平均數

4

3.21

.50

次分量表總分

99

12.9

2.0

整體分量表總分

99

69.3

8.8

                             

 

6. 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之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事後比較

組間A

1.529

2

.765

10.418*

cba

組內(誤差) 受試者間S

198.472

98

.478

 

 

殘差(A*S)

60.915

196

.073

 

 

全體(total)

260.9    

296

 

*p.05   a:多元評量之功能 b:評量改革之主張 c:多元評量之學習觀

三、 不同背景變項之家長在多元評量認同上之差異分析

()不同社經地位之家長在「多元評量」認識上之差異

本研究利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方法,探討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在「多元評量」認識程度上的差異情形。由表7的分析資料中可知,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的認識程度具有顯著的差異(F5.989p.000.05)。其中,以中高社經地位家長的認識程度最高,而低社經地位家長的認識程度為最低。

()不同社經地位之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之差異

從表7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中亦可了解,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程度,不論在總量表或各分量表中,皆未呈現出顯著的差異。由此可見,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情況,並未在不同社經地位之間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7.不同社經地位的家長在多元評量認識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認識內容

社經地位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對多元評量的「認識」

中低

中高

32

27

27

10

3

2.3

2.4

2.6

3.0

2.6

.88

.80

.82

.85

.96

5.989*

對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總量表)

中低

 

中高

32

27

27

10

3

68.3

68.7

69.5

72.7

72.5

8.18

9.54

7.91

9.88

11.31

2.538

對「多元評量之功能」的認同

中低

中高

32

27

27

10

3

37.2

37.4

37.5

39.0

37.5

5.19

5.47

4.62

6.38

6.30

1.057

對「評量改革之主張」的認同

中低

中高

32

27

27

10

3

18.6

18.7

19.0

20.0

20.1

2.18

2.60

2.51

2.82

3.57

3.573

對「多元評量

之學習觀」的

認同

32

12.5

1.88

4.125

 

中低

27

12.6

2.38

 

27

13.0

1.76

 

中高

10

13.7

1.67

 

3

13.8

1.99

 

*p.05

 

 

 

 

 

 

             

()不同孩子年級之家長在多元評量認識上之差異

研究者以t 檢定的方法,為探討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在「多元評量」認識上的差異情形。從表8的分析資料中可知,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在「多元評量」的認識上並無顯著的差異情形。可見,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的認識情形可說是相當一致的。

()不同孩子年級之家長對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之差異

同樣地利用以t 檢定的方法,探討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對於「多元評量」理念的認同差異情形。根據表8的資料顯示,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不論在整體的理念認同或三個理念分量表的認同情形上,皆無顯著的差異。

8. 不同孩子年級的家長對多元評量認識之差異情形分析表

認識內容

孩子年級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

對「多元評量」

四年級

44

2.5

.91

.543

的認識

六年級

55

2.5

.83

 

對多元評量理念

四年級

44

68.9

8.78

-.890

的認同(整體)

六年級

55

69.7

8.89

 

對「多元評量之

四年級

44

37.3

5.38

-.999

功能」的認同

六年級

55

37.8

5.20

 

對「評量改革之

四年級

44

18.9

2.58

-.623

主張」的認同

六年級

55

19.0

2.52

 

對「多元評量之

四年級

44

12.8

1.98

-.723

學習觀」的認同

六年級

55

12.9

2.04

 

四、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之家長在「理念認同」上之差異

本研究者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方法,探討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在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上的差異情形。根據分析結果顯示,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在理念認同「總量表」,以及分量表中的「多元評量之功能」的平均得分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換言之,整體而言,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在多元評量理念認同上是具有顯著差異。再從不同層面的理念認同來看,則是在「多元評量之功能」的認同上具有顯著的差異。而進一步比較其差異情形中可發現,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的家長當中,「聽過或看過,且相當了解其內涵」者的理念認同程度是最高的。有關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之家長在「理念認同」上的差異分析如表9

9. 對多元評量不同認識程度之家長在「理念認同」上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理念認同量表

認識程度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事後比較

整體理念認同(總量表)

1

2

3

4

16

28

28

7

69.1 68.6 69.0 73.6

8.9

8.6

8.8

8.8

3.254*

43

42

多元評量之功能(分量表)

1

2

3

4

16

28

28

7

37.8 37.2 37.2 40.2

5.2

5.1

5.2

5.7

3.602*

43

42

評量改革之主張(分量表)

1

2

3

4

16

28

28

7

18.8 18.8 18.9 19.8

2.6

2.6

2.4

2.8

1.732

多元評量之學習觀(分量表)

1

2

3

4

16

28

28

7

12.6 12.7 12.9 13.6

2.0

1.9

2.1

1.7

2.393

 

*p.05  1:從未聽過或看過 2:聽過或看過,但完全不了解3:聽過或看過,但一知半解 4:聽過或看過,且相當了解

伍、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稍嫌不足

「多元評量」成為當前評量改革的重點方向。從「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95)公佈至今,國內的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於「多元評量」這個名詞,其認識的程度如何?經本研究之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家長表示「聽過或看過」,而有一成多的家長仍未認識到;若就了解程度而言,則只有不到一成的家長表示相當了解其意涵,有四成八的家長則表示對「多元評量」這個名詞一知半解,另外還有兩成六的家長表示完全不了解。可見,當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這個名詞,雖然大多聽過或看過,但是對其意涵的了解程度卻不是很高。

()國民小學學生家長認同多元評量的理念觀點

由於家長的力量在教改實踐中不容忽視,當前帶動評量改革發展的多元評量,其理念觀點是否也能得到向來關心孩子學習評量的家長所認同,將影響著多元評量發展與理想實現的結果。根據本研究對此的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對多元評量的各項理念觀點普遍反應出認同的態度,儘管家長對於「多元評量」這個名詞未必相當熟悉,然而,絕大多數的家長卻普遍能夠接受與肯定「多元評量」的理念,由此可見,當前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對於評量與學習的新主張,多能抱持開放與接納的態度來面對,這對建立與疏導家長新評量與學習觀念而言,頗有助益。

()除了以「孩子年級」為背景變項未達顯著差異外,「不同社經地位」以及「對多元評量的不同認識程度者」對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上有顯著差異

根據本調查結果顯示,不同背景變項的家長在多元評量的認識上,除了以孩子年級作為背景變項未達顯著差異外,都具有顯著的差異。其中,以不同社經地位者而言,家長在「多元評量的認識」上具有顯著的差異。以對多元評量的不同認識程度者而言,家長在「多元評量的理念認同」上亦都具有顯著的差異。

二、研究建議

本節上述各項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教育行政單位應加強「多元評量」的宣導

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家長並非相當了解多元評量,在此情況下,「多元評量」所要傳達的教育改革理念,可能不被了解甚至誤解。因此,教育行政單位有必要為「多元評量」進行更廣泛的宣導與說明,使家長或社會大眾能夠充分了解此項新的評量觀念。畢竟,教育理念的轉變是長時間、緩慢的質變過程,忽視社會大眾的聲音,要深知未獲共識的改革,終將難逃失敗的命運。

()鼓勵家長主動積極認識多元評量

根據本研究之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認識與認識程度大多屬「一知半解」的情形。由於家長對教育新知認識的不足,可能導致對孩子教育與學習事務的陌生感,而難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積極的協助,甚至失去在教育革新上行使權利或發揮力量的機會。因此家長也應主動積極的去認識並了解「多元評量」,以拓展新的教育認知,確保教育合夥人的角色(Hall Salmon, 2003),讓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能獲得更多的助力。

()家長不妨親自力行以多元角度評量及了解孩子

根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家長對多元評量整體理念的相當認同。由此可見,家長首先必須相信孩子具有多元的智慧和潛能,在孩子的學習上,也應積極參與,給予適當的協助,並且親自力行以多元的角度來評量及了解孩子(Treagust, Jacobowitz, Gallagher, & Parker, 2001),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成就經驗與肯定。

陸、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詩敏(民88)。多元評量在國一認識台灣(社會篇)的實施歷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坤崇(91)。多元化教學評量理念與推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98期,頁24-36

林世華(89)。由多元評量的觀念看傳統評量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231期,頁67

林怡呈(91)。教學歷程中多元評量之迷思、神話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賢(民91)。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堂馨(91)。多元評量之發展與改進-專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吳裕益教授。教育研究月刊,98期,頁18-23

林惠真等(89)。家長如何走進老師教學之中。台北:聯經。

洪榮炎(民91)。多元評量模式對國小學童自然科認知能力的區辨性及預測性之研究-以「電磁鐵」、「電動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毓婷(民89)。多元評量對國中數學學習的影響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敏雪(87)。教室內的實作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頁24-27

張瑞珍(民91)。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評量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稚美(89)。落實多元智慧評量是對心智習性的一大挑戰。收於郭俊賢、陳淑惠譯。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

張麗麗(91)。評量改革的應許之地、困境與前景。收於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務的對話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郭生玉(91)。如何落實多元評量。教育研究月刊,98 11-17

陳佩君(91)。實踐多元化評量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95)。民國965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70019

詹寶菁(民87)。國小教師在社會科實施案卷評量之詮釋性研究:評量革新與教師改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樹椽(90)。當前學校實施多元評量之探究與建議。教師之友,42卷,5期,頁11

二、 英文部分

Gipps, C. V.(1994).Beyond testing: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all, E. W. Salmon, S. J. (2003).Chocolate chip coolies and rubrics: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rubrics in inclusive settings.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35(4),8-11.

Lash, M. D.(200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the search for creative teaching. Paths of Learning, 22, 13-18.

Khishfe R., & Lederman N. (2006). Teaching nature of science within a controversial topic: Integrated versus nonintegrated.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3(4), 395-418.

Novak, J. D., Mintzes, J. J., & Wandersee, J. H.(2000).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 human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In J. Mintzes, J. H. Wandersee, & J.D. Novak(Eds.).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pp.1-13).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Pena, E., Iglesias, A. & Lidz, C. S. (2001). Reducing Test Bias Through Dynamic assessment of Children' s Word Learning 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10(2),138-152.

Shepard, L. A. (2000).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a Learning Culture. Education Researcher, 29(7), 5.

Treagust, D. F., Jacobowitz, R., Gallagher, J. L., & Parker, J.(2001). Using assessment as aguide i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 A case study of a middle school science class learning about sound. Science Education, 85, 137-157.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