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與家務分工之探討

莊雪芳

苗栗縣雙連國小教師

壹、前言

「家事為什麼都是我一個人在做?我白天也要上班工作,老公為何一點都不能體貼我,氣死我了,還說做家事本來就是女人的義務,這是最令我生氣的事……」;「我的老婆怎麼一點都不像別人的老婆很賢慧,可以工作與家事兼顧,而我家老婆為何連打掃家裡都不會,也不會做飯……」

    到底家事該由誰負責?或者該說家事如何分工可以讓家庭生活是快樂的?繁瑣的家事的確令人疲倦,因此,家事常是造成夫妻口角及夫妻關係緊張的主因。

 

貳、家務分工的歷史進程

    由歷史的進程來看,工業革命以前,農業社會的家庭生活與經濟生活是結合的,但立基於性別上的差異,婚姻中的男性和女性相互合作組成了自足的經濟單位。男性依恃較強健的體格從事較粗重的工作,諸如:伐木、挖煤、採礦,因而相對於女性在生理上所需負擔之生育任務,男性較能無障礙地到離家較遠的地方從事狩獵、漁牧或是從事貿易等經濟活動;而女性則多從事離家較近,且較為輕盈的經濟活動及家務工作,例如:採集蔬果、汲水、農作、準備三餐以及縫製衣服與製造器具等等(李寬芳,1995)。

    台灣在1950 年以前是以農業為導向的經濟型態,兩性在性別角色規範之下,在家務事務方面呈現「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女性的角色多侷限在家庭的範疇,即便是參與經濟活動也多是家務角色的延伸(呂玉瑕,1996)。但自從1950年以後,台灣進入工業化急速發展的階段,大量的女性投入就業市場,使得原有的家庭分工模式受到挑戰。

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4年我國女性勞動力427.2萬人,較1994年增22.6%。2002年國際社會調查計畫,調查35個主要國家,問項包括對於「男性主職責賺錢,女性照料家庭」之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同意或完全同意占50.6%、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占38.5%,二者差距12.1個百分點;與主要國家比較,我國認同者比率相對較高。觀察2004年國內女性非勞動力未參與勞動之原因,以料理家務占54.5%為主,對照歐盟2001年調查結果,我國女性料理家務比率遠高於歐盟平均23.6%,本國女性決定去留勞動市場之際,料理家務仍為首要考量因素。

 

參、名詞釋義

一、雙薪家庭

    雙薪家庭最簡單的定義即夫妻皆從事有償的職業活動(王叢桂,1995)。「雙薪家庭」(double-incomer family)或稱「雙俸家庭」或「雙就業家庭」,是指夫婦倆人均從事有給職工作,並共同分擔家計的家庭類型(葉肅科,2000)。

    對於雙薪家庭夫妻而言,最重要的是家庭與工作角色,包括:配偶、父母、家務及工作者等角色。在這樣的多重角色下,女性有機會從工作角色獲得權力的控制,增加自我的價值與成就感。而男性隨著對家庭的投入,也可以增加家庭角色的親密。這種夫妻共同擔負「工具性」和「情感性」角色的家庭結構,除了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外,實際上也具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二、家務分工

     簡單的說,家事(housework)又可稱為家務(household work)或家庭勞動(domestic labor)。從家事本質來看,家務工作是「家中所有的事」,整體來說,它包括了烹調、清潔、衣物洗滌處理、物品維修、購物、接送家人、帳單處理、倒垃圾以及孩子的照顧(唐先梅,1996)。美國全國家庭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Household)將家務分工歸納為九大項:準備餐點、清理餐事務、清理室內環境、屋內外的維修、外出購物、衣物的清洗熨燙和修補、財物的處理、汽車的維修、開車接送家人。此外,亦將孩子的照顧單獨列出,以便學者在分析時能得到更正確及完整的資料(唐先梅,1998)。

    唐先梅(1997)指出:家務工作也具有一些特殊意涵,它絕非傳統資本主義體系下視為工作之餘的「休閒」觀念,並不同於「有給工作」追求付出與獲得之間的平衡。它雖然是家庭生活中每天必須面對的瑣事,亦是時間與精力的消耗,但更重要的是家務工作隱含著家人「愛」與「關懷」的表達,亦是一種「責任」、「照顧」、及「合作」的關係。

 

肆、    雙薪家庭的成因

雙薪家庭誕生的成因,高淑清(2000)歸納許多學者的看法,認為基本上有以下三個需求:

一、                經濟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與物價的上漲,多數男性已無法獨自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尤其是如果想過稍有品質的家庭生活,能出國旅遊、到餐廳用餐、讓孩子學才藝等,一定得需要夫妻雙方均外出工作,才有辦法。

 

二、                心理需求:

    許多研究證實,工作能提昇婦女的自尊心與榮譽感。比起家庭主婦,職業婦女較不易感到焦慮與沮喪。投入職場對婦女而言,有追求自我實現與心理健康的意義。

 

三、                社交需求:

    婦女外出工作,因能接觸到家庭以外的社交環境,進而拓展視野與人際關係,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源網絡。根據高淑清(2000)研究發現,多數職業婦女在家庭經濟壓力減輕時,仍不願放棄職場的工作,返家當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可見對職業婦女而言,投入職場原因,心理需求因素遠比經濟因素多。如此,雙薪家庭勢必不可能有減少的趨勢,因此,能改變的就只剩家庭的部份,家務分工也就更顯重要。

 

伍、    家務分工的現況探討

一、                雙薪家庭面臨的挑戰

    Farber1988)指出在生活步調緊湊快速的現代社會,雙薪家庭夫妻在扮演家庭與工作多重角色時,最常感受到的是時間的不敷使用。也由於時間的壓力,個人缺乏時間去維持原有的社會網絡,致使支持系統因而消耗怠盡(許敏如,2006)。在個人應付多重角色的同時,還得經常面對社會的壓力。尤其,在個人價值與社會規範不一或無法符合社會的規範與期望時,便易產生罪惡感與緊張的壓力,甚至對自己的角色功能未能有效發揮而感到愧疚(許敏如,2006)。

    由於雙薪家庭夫妻最常扮演的角色是家庭與工作兩種角色,故分為「家庭承諾」與「工作承諾」兩種。:雙薪夫妻雙方面對家庭與工作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時,女性多採取「家庭承諾」,將關注重點擺在家庭生活。。相較之下,男性則多採取「工作承諾」,較專注於職場發展。王叢桂(1999)指出:男性會以賺錢養家來實踐他對家庭的照顧責任,而女性則發展出配合家庭,追求穩定、有彈性的工作。因此,男性即使對家庭有很高的承諾,但對家務工作上不管量或質的方面顯然不如女性。

二、                家務工作的內涵

(一)        家務工作內容具有性別差異性

    就如Blair & Lichter1991)所言,家務分工隱藏著高度性別隔離的色彩。且Coleman1988)亦十分強調兩性投入家務工作的性質差異(許敏如,2006)。近年來,針對台灣地區家務工作的研究,不論是量化或是質性的研究,大致上皆指出家務工作內容具有性別差異性的現象。以莫藜藜(1997)的統計資料為例,已婚男性常做的家事皆非每日經常性的家務,而在照顧子女方面,最常做的是從事戶外活動。方思文(1998)的研究結果亦顯示:高達七成左右的家庭由妻子獨立完成買菜煮飯、洗碗、洗衣這三項家務工作,如下表:

 

1

兩性參與家庭勞務內涵與特質的分野

作者/年份

女性/母職

男性/父職

Winch1971

 

撫育(nurturance

餵食、穿衣、洗澡

 

控制(control

社會化、學習社會要求的

行為規範

Berk1985

 

不間斷(unrelenting)、

重複(repetitive)、

千篇一律(routine

如:煮飯、洗晚、洗衣服等。

 

罕見(infrequent

不規則(inregular

非千篇一律(non- routine

如:修理水電、割草、整

理庭院等。

高淑貴、黃坤英

1988

 

工具性;

洗澡、餵奶、換尿布

 

情感性;

陪小孩玩、看電視

Coleman1988

 

每天

特定時間、選擇彈性少、

瑣事、厭煩的

 

有明確的開始與結束,

自由決定時間,

內容明確、含休閒成分

余漢儀(1991

 

 

實質的勞務(task

滿足食衣住行生理需求

抽象的關係(relationship

情緒發展、心理需求

Abbott & Wallace

1995

 

必要的、重複的、

經常要做的

 

具創造力的、方便的

:採自王舒芸、余漢儀(1997)。

 

(二)        家務投入時間具有性別差異性

    根據20028月臺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之重要統計結果顯示:丈夫平日處理家事之平均時數為1.10小時,而妻子則為3.11小時,妻子處理家事時數是丈夫的2.83倍。若妻子為職業婦女時,其處理家事平均時數為2.46小時,丈夫則為1.12小時,妻子之平均時數是丈夫的2.20倍;若妻子為家庭主婦時,其處理家事平均時數為3.74小時,丈夫則為1.08小時,妻子之平均時數是丈夫的3.46倍。

(三)參與家務工作之感受具有性別差異性

    唐先梅(1999)指出:即使女性對家務工作感到繁瑣及無奈,但基於傳統觀念,女性為家務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因此感到很有壓力;而男性扮演家務工作中的替代性角色,非主要負責人的角色,因此即使認為家務工作繁瑣,但由於不是其職責範疇,所以較沒有壓力。Ferree1991)認為:當女性未能將家務工作做好時,往往會覺得有罪惡感。即使婦女本身就業後,有三分之二的人仍努力維持未就業前的家務水準,即便是她們不喜歡做家事,亦無法像男性一般得以因工作而免於家務之勞(許敏如,2006)。Coleman1988)根據其學生的深入觀察及深度訪談所得的資料則顯示:女性之所以負責大部分的家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與其不斷請求男性的協助,還不如自己來做,亦可避免婚姻衝突(許敏如,2006)。

三、影響家務分工之因素

(一)夫妻之相對資源

     資源理論(Resource Theory)學者認為:教育與經濟所得可能是影響家務分工的兩個主要因素。教育在目前社會是獲取不同程度的聲望與薪資的潛在籌碼,而經濟所得則是直接關係到購買力的大小。因此,配偶的教育程度與經濟所得可能是婚姻關係中權力的主要來源。因此Blood & Wolfe1960)認為擁有較多教育與經濟資源的配偶便較有權力減少家務的參與(許敏如,2006)。

     以資源交換的觀點而言,夫妻雙方各自掌握的資源多寡,會影響其在家庭內所掌握的權力,因為家務工作被視為維繫家庭成員關係平衡的一項可交換物質。女性投入勞動市場,獲得經濟收入,便能改善或提昇家庭中性別平等關係。這些研究結果指出:女性對勞動市場的參與、教育程度的提高、兩性平等觀念的提昇,改善了婦女於家庭中的地位。叢肇祥(1998)、莫藜藜(1997)的研究亦顯示:雙工作家庭(夫妻同時就業)的已婚男性比單工作家庭(太太未就業)的已婚男性投入家務工作的時間較多。

(二)社會化經驗

    父母家事分工的模式,會影響孩子對家務分工角色態度的社會化。(林翠湄,1989;林震雯 ,1993)的研究便支持這樣的觀點。父母對家務分工的模式不但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父母對子女家務工作的分派更是遵循著自己過去所傳承的社會化經驗,經過家務工作的分配傳遞給下一代。Spitze & Ward 1995)也就發現子女在家務工作的模式與夫妻的家務工作模式很相近,當父母抱持著傳統的分工模式,則對子女的工作分派也會參照著相同的模式(周玉敏,2001

(三)性別角色態度

    伊慶春、高淑貴(1986)指出,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為男人負責在外謀生,女人負責家事及照顧孩子,現代的性別角色態度則是男女在家務或工作上都有平等、互換、或不區分的地位。叢肇祥(1988)與李宜靜(1990)的研究一致指出: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如越現代化,將會提高其對整體家務之投入。而且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態度,不僅會影響夫妻的家務分工,也會影響父母親對子女參與家務上的分配,使得性別不同的子女在家務工作上的參與有了明顯的差異(林震雯, 1993)。周玟琪(1994)研究指出:女性的性別角色態度,才是調整傳統家務分工的重要變數,尤其要使丈夫參與家務,背後更要得到妻子的支持,因為妻子的性別角色態度具有「守門者」的特質,進而影響丈夫的家務參與。王美惠(1987)指出:女性的性別角色態度越現代化,其負擔家務工作的比例會降低。

 

2

夫妻家庭角色的類型

 

經濟生計的角色取向

傳統性

現代性

家務操持的角色取向

傳統性

 

傳統「男主外,女主內」

的角色分工

 

妻子雙重負擔的角色分

現代性

 

丈夫雙重負擔的角色

分工

 

現代互惠性的角色分工

:採自李寬芳(199518

 

(四)家務分工的意識型態

    莫藜藜和王行(1996)採取以訪談方式來研究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研究之中發現:男性在家務分配的看法上,仍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識型態所主導,雖然大部分的男性有參與家務,但其在認知上仍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幫忙」太太做家事,或者是出於一種「體貼」的表現。

黃朗文(1998)探討社會化、資源及性別角色因素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的影響,研究中指出:已婚男性的一般家務分工態度較已婚女性為傳統,若從性別上來比較,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比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與刺激,而女性則是受到自身資源因素的影響,例如: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因為女性在性別分化的規範影響下,要跳脫傳統家務分工意識型態的最佳機會乃是獲得自身的資源,而教育和經濟資源是其中效果最顯著的兩種因素。

Ferree1998)研究指出:欲瞭解家務工作的分配及其公平性,應從瞭解兩性對家務工作的期待、願望、價值觀來著手,因為這會影響個人、家庭及社會對家務工作所給予的定位,並影響兩性對家務工作的看法(許敏如,2006)。Hochschild1989)的研究也發現:當丈夫拒絕分擔家務時,妻子往往會認為丈夫是不夠體諒的,而非全然因為分工的不公平(許敏如,2006)。因此家務工作的「結果價值」,重點不在於做多少的家務,而是夫妻間互動關係中的期望與價值觀。

 

陸、    婚姻與家務分工

    家務工作不同於一般工作之原因在於其隱含情感成分,但太太和先生對於家是所賦予情感的比例卻不同。對太太而言,家務分擔是愛意與體貼配偶的表現;然而對先生而言,那只是現代家庭生活型態的實踐,更或是為順應時代潮流,趕搭「新好男人」列車吧?!因此,先生分擔家事會讓太太的婚姻滿意度有加分效果,不過,太太的家務操持卻與先生的婚姻滿意度並無關聯(唐先梅, 2001)。

    事實上對許多的就業女性而言,雖然丈夫的家務參與是被期待的,但女性視丈夫的家務參與不是真正在減少自己的家務量,而是對家庭的重視與關心。故家務工作不僅只是表面上家人對家庭中大小事物的分擔,更蘊藏著家人彼此情感的付出、關懷與體諒,而這也才是家務工作最重要的本質(唐先梅, 2005)。

    另外陳富美與利翠珊(2004)就夫妻情感與家事分工進行研究,所得結果:一為相對於配偶在家事上付出,配偶在婚姻中的經濟付出,與個人在婚姻中恩情感受的關聯性較小,這樣的差異對於男性與女性的分析結果皆是如此,尤其在太太對先生恩情感受的分析上,經濟付出與家事付出的差異更是顯著。也就是說,男性在外賺錢養家,或許可以在婚姻中得到較多的權利,但如果要得到配偶較多的情感回饋,還是回家做家事比較好。二是經濟付出(支付傭人費用)與恩情的關聯性較家事付出來得少,所以看來想用錢買人力來承擔自己應分擔的家事,也順便買夫妻恩情,似乎不可行。

家事,究竟是誰的事?依據行政院主計處93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顯示,15歲及以上國人中,男性有32.54%參與家事活動,女性則有75.43%,男性參與率未及女性的一半。若與83年及89年比較,男性參與率由83年的18.80%、89年的28.41%一路上升至93年的32.54%;而女性的參與率則維持在75%左右。可見近十年來愈來愈多的男性人口漸漸地體會到家事不再只是婆婆媽媽的事,也漸漸地肯參與家事分擔。

 

 

 

 

 

 

 

 

 

 

 

1. 平均每日家事參與率-按性別及年齡組分

:採自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4

 

現今一般家庭中,已婚或同居者之女性,平日的家事參與率為93.60%,處理家事時間3.5小時,而對同樣是已婚或同居者之男性平日的家事參與率及家事時間,則分別僅有40.15%及1.6小時。致使女性在家庭和工作經常得兼顧的情況下,總是期待另一半是位懂得分擔家事的好男人。

 

3

有偶或同居者平日之家事參與率及時間

 

參與率(%)

參與時間(小時)

 

89

93

89

93

男性

33.92

40.15

1.6

1.6

女性

93.79

93.60

3.5

3.5

:採自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2004

 

柒、    結語

高淑清(2000)認為對大部分的雙薪家庭的而言,生活的目標在於兼顧家庭關係與事業成就,以求得一個滿意的平衡點,確保雙薪家庭的實質成功,並非只是倖存於工作與家庭壓力之下,而是積極創造、發揮關懷分擔的真精神,夫妻同心協力共同為雙薪家庭的未來規劃美好藍圖。在新世紀的挑戰中,雙薪家庭的普遍化,當面對個人成長、工作生涯的發展與經濟壓力時後候,能健康的因應和平衡家庭與工作的生活壓力。

    雙薪家庭家庭經濟能力的提升、個人角色功能的增加以及社交視野的開闊,也提升了家庭生活的品質、個人的價值與成就,並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因此,如果雙薪夫妻能在家庭內外事務上調適得宜,並共同承擔不同角色的壓力與彼此資源共享,那麼,家庭與工作對於雙薪家庭夫妻應該不是互相對立的兩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生活方式。

    奇摩新聞(鄭詩韻2008)引述美國專家研究指出: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其中加州大學社會學家柯特蘭告訴法新社說:「基本上,男性做的家事越多,女性就越開心。」而「當代家庭委員會」網站以對照表形式刊登的報告顯示:「男性做較多家事,女性會覺得比較公平,婚姻滿足感提高,婚姻衝突也較少。」心理學家柯爾曼更在當代家庭委員會網站上張貼的評論中,同意分擔家事「婚姻滿意度越高,有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性生活!」。在當代家庭委員會擔任資深研究員的柯爾曼說:「妻子說,對參與家事的丈夫較有『性』趣,感情也較好。」

    婚姻關係中,女性視家務工作的「結果價值」,不在於另一方做多少的家務,而是夫妻間互動關係中的期望與價值觀。家務分工更蘊藏著家人彼此情感的付出、關懷與體諒,而這也才是家務工作最重要的本質。『家務』看似無奇,其實磨人;『婚姻』看似精彩,其實平凡;婚姻與家務分工,端看你如何磨合?

 

文獻

中文部

方思文(1998)。影響台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究所,台北。

王美惠(1987)。已婚職業婦女之家務分工、性別角色態度、社會支援與婚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孔祥明( 2005)。談感情就傷感情:夫妻分工的性別不平等何時休?應用心理研究,256-8

伊慶春、高淑貴(1986)。有關已婚婦女就業的性別角色態度。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701-27。台北市:中研院三研所。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線上檢索日期:97322。網址:http:// www.law.dgbas.gov.tw

呂玉瑕(1996)。兩性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基督書院學報,391-100

李宜靜(1990)。雙工作家庭家事分工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李寬芳(1995)。家務分工、夫妻家庭角色類型與婚姻品質之間的關係──以台中縣市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台中。

周玉敏(2001)。性別角色、生活情境與兩性家務分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周玟琪(1994)。影響台灣地區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未出版之碩士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震雯(1993)。雙生涯家庭父母親職角色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文,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工作?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28

唐先梅(1997)。工作、家庭、及休閒三構面關係之探討:從三構面的本質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7-2412-H-180-001)。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中大社會文化學報675-111

唐先梅(1999)。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16-30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項目。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

唐先梅(2005)。家務分工:責任與壓力?愛與關懷?應用心理研究,258-10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師大書苑。

莫藜藜(1997)。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17-156

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57-114

陳富美(2005)。夫妻分工:怎麼說平等或不平等?應用心理研究,2518-20

陳富美、利翠珊(2004)。不同情感組型夫妻在家事分工上的差異:對偶資料的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95-115

郭昭吟(2006)。家事,誰的事?主計月刊605

許敏如(2006)。後現代家庭的家務分工∼以台北市雙薪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黃朗文(1998)。已婚男性對家務分工意識型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報781-111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鄭詩韻(2008)。美國專家:男性多做家事可能有助性生活奇摩新聞。線上檢索日期:9737。網址:http://www.yahoo.com

叢肇祥(1988)。丈夫參與家事工作及其對夫妻雙方生活感受影響之研究:雙工作家庭與單工作家庭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英文部分

Hochschild, A.,   Machung, A. ,1989 ,.  The second shift: Working parents and the revolution at home.  . Family in transi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Thompson, L.,   Walker, A. J. ,1989 ,.   Gender in families: Women and men in marriage, work, and parenthoo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1:845-872.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