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相簿對於青少年身體意象影響之探究

鄭詠文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生

一、前言

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地進步與更新,人手一機,走到哪拍到哪已成了一種風氣,結合現今網路媒介發達,每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進行灠、張貼影像、發表文字與他人交流,網路相簿由此而生。這是一種新的文字以及影像的分享,以全國知名網路相簿「無名小站」為例,系統不僅提供使用者相片的放置,更會替使用者計算每個相本的點閱率以及總共的點閱率,並依照點閱率排名設置熱門相簿排行榜,讓點閱率高的相簿可以在首頁就直接被瀏覽者看見(謝秉陞、許瀞文,2007)。

網路相簿依分享類型的不同,大致亦可分為:專業性的攝影作品、記錄性的寵物相簿、旅遊主題或美食相簿及自拍照片分享等等。以「無名小站」為例,人氣排榜上之相簿最大宗是網友們的自拍照,少部份則明星、展場show girl、外拍model的照片分享。

在網路相簿盛行的今日網友們紛紛以照片來表達自我,然此風氣的盛行亦擴大了「容貌」在網路上的影響力。在放眼望去,充斥皆是俊男美女的情境之下,網路相簿是否使相簿瀏覽者對於自我及他人身體外貌之看法產生改變,值得關注。

 

二、網路相簿使用現況

「網路相簿」在台灣的服務始自於大型入口網站的附加功能,然而之所以能快速堀起的原因,可說是結合科技與人文的多項進展,包括了數位相機之普及、頻寬的增加、以及展示自我相片之盛行(林慧琪2006)。

根據創市際公司於20068月間,針對台灣地區15-35歲之網友進行一項照相行為相關調查。高達「97.3%網友用照片寫日記,照相已成為網友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而在拍照頻率方面,「一星期至少拍照1次以上」的受訪者約佔47.5%。其中更有11.2%表示「每天或幾乎每天」都會拍照。顯示數位影像紀錄生活的方式,已經深入多數網友的生活中,重度的使用者亦接近五成。

分享照片的形式則以「放在自己的網路相簿」(66.5%)為最多受訪者採用的方式,其次則是「即時通訊軟體的大頭貼」(40.8%)。亦代表著影像的分享方式從過去的實體沖印,轉變為易得性更高的數位形式傳遞。網路相簿已成為網友重要的影像儲存空間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分享工具。在調查中,77.9%的受訪者都擁有自己的網路相簿。56.3%受訪者一週至少都會整理或瀏覽自己的網路相簿一次。

在各家網路相簿業者中,目前「無名小站」(59.5%)是最多受訪者使用的網路相簿服務。以瀏覽行為來看,年齡層越低的受訪者,越會去瀏覽其他人的網路相簿。

註:Yahoo!奇摩相簿已於20071018終止服務。

資料來源: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DC紀錄影像新生活網路相簿分享全世界」市場調查2006.9

網路相簿亦成為了連結人際網絡的工具。在林慧琪(2006)的研究中指出,網路相簿已經成為使用者和其他親友和網友溝通的橋樑之一。從前交友往往苦於無法知道對方長相、而使用者親友也會想知道使用者的生活現狀。但現在由於透過網路相簿,在聯繫上變得更加便利。受訪者不但表示網路相簿可以作為越洋親友的便利管道,也可以藉由網路相簿作為一個個人的成長紀錄,或是生活、興趣的分享。當然使用者也可以借鏡其他網友的相簿,來找尋更多題材,擴充自己相簿的內容。本來單純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活,由於多了更多題材可以充實,因此相簿的內容越來越豐富,甚至成為其他網友的指引,也成為他們彼此生活的一部分了。

 

三、電腦中介傳播理論

網路相簿是網路時代所形成的傳播媒介,屬於「電腦中介傳播系統」中的一員。所謂電腦中介傳播(Computre-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是一種藉由電腦與網路來進行資訊交換並傳遞訊息的傳播方式。而協助CMC活動的系統,稱為電腦中介傳播系統(Computre-Medi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CMCS)(吳彥霖,2007)。

每當新的傳播媒介融入現代生活之中,代表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遞更加多元、更加迅速,但亦有不少學者提出過度暴露於傳播媒介中,對使用者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最早也最有名的例子應屬1976年傳播大師Gerbner對於電視與暴力之間進行研究,提出了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此理論將電視視為人類建構現實世界的來源,人們的心智會受到電視內容的影響,並且會影響人們是如何去觀看這個世界(蔡淑瑜,2002)。同樣的,網路相簿也影響了瀏覽者觀看這個的世界審美角度。龐惠潔(2008)的研究指出,網路相簿的盛行造就了「網路美女」現象興起,「容貌」在網路互動過程中的影響力逐漸擴張,網路相簿的出現將容貌形姿的影響再度延攬上線;如今網友無需汲汲於文字線索拼湊螢幕後的形影姿容,只消一列網址、一本相簿,對方容貌即無所遁形,而缺乏相簿或姿容不佳者,也可能再度於網路世界中遭到排擠。

電腦中介傳播允許使用者有自我選擇性的欺騙行為(Walther1996),網路相簿呈現的內容並非即時即刻擷取的面容線索,而是經過拍攝、篩選、影像處理與上傳等步驟的成果意即網路相簿的使用者對影像的操控擁有更大的調整可能(龐惠潔,2008)。網路相簿的觀賞者與表演者兩者身分可以互相替換,一位使用者可以同時具備兩種身分。表演者更在表演的時候就有意識到自己正被觀看,為了要呈現出理想化的自己,而進行某些表演,以達成良好的「美貌」與「才藝」的呈現。換言之,自我形象對使用者來說,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使用者會為了呈現某些形象而願意或不願意呈現出某種自我(林慧琪2006)。

正因為電腦中介傳播允許使用者自行選擇想所想要呈現的自我形象,網路相簿使用者為了呈現出他們所想要表達的「俊美」、「可愛」一面,無不費盡心思盛裝打扮、調整最好的光線、角度,以追求那最美的一刻。

『為什麼花樣年華中的少男少女們不約而同的,以枯葉蝶般的盛裝擬態之姿,前仆後繼地進行著向上瞻仰的自拍儀式?…猶有甚者,為了更強化低頭效果,這時盡可能地高舉抓住相機的那隻手則成為孿生技倆;接著畢其功於一役,將一對眼睛用力睜開,以 〈滿江紅〉中「抬望眼、仰天長嘯」的氣勢,奮力向上聚焦。此時快門一閃,捕食獵物的儀式便大功告成。而拍出來的構圖,則以越接近大頭狗式的風格,越能贏得「卡哇伊」的讚賞。』(中國時報,2008/5/20E8

而網路相簿瀏覽者往往看到了相薄內容美好的一面,但卻沒有意識到拜現今影像技術的發展所賜,照片所呈現的美已不再是真實的、三維的美,而是拍攝者運用各式攝影前製、後製技巧,所呈現出他想呈現的、平面的美。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拍攝視角可以大剌剌地掩蓋現實中的不完美:腫腫的雙下巴將自動消失,迷濛的小眼睛得以碩大有神,彎彎的假睫毛 煽動起更多的遐想。若能夠適時配合遮瑕之神Photoshop的一臂之力 ,相片po上網後,哪怕楊貴妃也要被誤認成趙飛燕了。』(中國時報,2008/5/20E8

有趣的是,在人人爭相效仿的情形下,或許使用者對於攝影原理仍一知半解,但取景角度卻是十分相似,所拍出來的照片同樣美麗,但也同樣蒼白、無力。

『說也奇怪,每個人都想與別人不同,每個人卻又都做著和別人一樣的事,甚至以別人的姿態過活而毫無所知。或許,我們都沒察覺,在內心深處,其實大多數人是多麼害怕去承受真正的與眾不同。而那份 恐懼,是我們壓根都沒預料過、如同那位不可說的「佛地魔」般堅不可摧,如影隨形。放眼望去,網路相簿上的自拍,全都成了同一個人的家庭相簿。同樣青春、同樣美麗,卻也同樣蒼白、同樣無力。』(中國時報,2008/5/20E8

網路自拍玩家雖然能在網路上得到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取的關注與評價,但其程度也是有限的,因為人們最終還是會去追求他們認為美的自拍,較一般的網路自拍還是會被冷落。有的網站還有為網友評分的功能,這種評價方式是審美簡單化的代表,其對個人自信與主體認証只能起到消極作用。青少年過分追求自我形象的展示,但卻因此忽略了個人內涵,沉溺於網友的追舉,變成真正的自戀(王瑋;邱鹏,2006)。而無論在網路上獲得多大的滿足,走出了相簿,失去了攝影技巧的掩護與修圖軟體的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之後,又有幾人能真正保持那份美麗、白晳?

 

四、青少年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body image),或說是身體的自我概念(physical self-concept),在嬰兒及孩童時期逐漸形成,青春期是最主要的變化期,身體意象意指個人對身體、外表所給予主觀性、綜合性之評價,包含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之瞭解與看法,亦包含了他人對個人身體外貌之看法(張春興,1989)。身體意象是自我概念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身體意象,乃是一個人在意識及無意識中對自己及外表所具有的一個概念,主要來自於對自己身體的知覺(perception)和滿意與否的感覺(feeling),是在循序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生成,且為自我建構的首要部份(Asci, 1997; Atwatwr, 1990)(引自劉育雯,2004)。

青少年時期是介於兒童期與成年期之間的過渡歷程,不管在心理、生理、智能、社會與人格等各方面都有其特殊的需求。就生理發展來看, 由於此階段在身高體重陡增、肌肉骨骼快速成長、第二性徵的出現等生理方面的變化, 常使得青少年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關心與敏感,也非常在乎外界對於自己外貌的看法。青少年時期正是形塑自我身體意象的重要時期,隨著外界所賦予的體態標準而給予自己評價。

生活於文化下的個人,其對身體意象的看法將受社會文化的理想外型體態標準所影響,至於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人們對身體外表的看法,主要是藉由媒體影像的大量呈現以及人際網絡的評價與比較來達目的。青少年在接觸電視媒體時,縱然有些節目劇情並無直接提到纖細苗條的身材與美麗英俊的外表模樣是重要的,但青少年其實在與電視接觸的時刻裡,看到電視偶像明星的身材與外表,已經自覺或不自覺的開始將自己的身體外型與其做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出現在電視媒體的人物,絕大多數是身材「過度」纖瘦者(王麗瓊,2001)。

賈文玲2001)在媒體影響量表與青少年身體意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媒體的影響與青少年的「外表重視程度」和「體重重視程度」呈正相關,與青少年「外表自我評估」呈負相關。此研究顯示媒體對於外表所傳遞的訊息或評價,與青少年對自己身體意象的感受與看法有關,當媒體外表所傳遞的訊息愈多時,則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滿意度會愈低, 對於外表的修飾與裝扮會愈重視,容易覺得自己的體重過重,以及採節食或斷食的方法來控制或減輕自己的體重。

劉育雯(2004)的研究中亦指出,傳播媒體輕而易舉地深入每一個公共和私人的空間領域,成為一種塑造意識、文化及認知架構的重要工具。我們每日大量接觸的媒體訊息中,不論是影像或平面媒體,均呈現許多類型的女性角色形象,但這些女性形象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年輕、曲線窈窕的身材、亮麗的外貌,似乎暗示著美麗的身材與外貌是通往成功、健康、吸引力的魔法棒,女孩將自己與這些理想形象相比較,又會對她的成長過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媒體對女性身體抱持一種予取予求的態度,這種物化女性的手法讓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忽略兩性關係間應有的相互尊重。

薛秀宜(2004)則將時下青少年的外貌情結歸因於三個面向的交互影響:

1.      資本主義的文化:

「美的迷思」、「美的錯誤」是因為:”美”產生了社會階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科學家發現,外形英俊的男子比缺乏吸引力的男子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賺得更多報酬。「美」增加生活的有價利益,產生較大的生存競爭條件,美可以影響生涯規劃,爭取最多的個人發展機會。美在目前資本主義的競爭社會產生有利性、階級性,在如此現象與價值觀下,必然會對於大眾生活產生影響。

2.      傳媒的神乎其技:

大眾媒體中氾濫的完美「身體意象」,蔚為風潮。美麗雖是抽象的,是所有感覺的凝聚,但它總是隨時代潮流而波動,而資訊則又扮演著傳播與流行的角色。藉此影響人類,促進消費者毫無理由、無目的無存疑的盲目接受。雖然美醜無絕對標準,因人而異,贈人終其一生對於追求美,表現在食衣住行上如:政治明星大多需在英俊美貌的外表包裝下,才能引起更多話題與注目、電視電影明星也為光鮮亮麗者,而貌不出眾者多為搞笑丑角,引人譏笑嘲笑歡樂笑,也襯托美貌者的尊貴,更增光采。「美」除了產生經濟功能,也產生了另一種政治功能。

3.     青少年病態的自我:

企圖尋求歸屬感與認同感的「狂飆期」的青少年,處於「虛榮心、好勝心和自卑感」脆弱的自我混亂危機,實在因為害怕被人稱「恐龍」、「醜女」,如比人炫、比人酷,就是比人強,常希冀廣達的人際關係、朋友兄弟四支持,藉此此為成為團體的一份子或型塑個人獨特風格,以顯示自我存在價值,在同儕壓力的影響,使所有的商業流行文化更容易滲透青少年文化,影響價值標準,因此,瘋狂的美觀手術,節食甚至厭食等病態扭曲行為正逐漸風行。

由以上研究可得個人的身體意象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社會文化傳播的主要工具則是媒體影像,網路相簿正是傳播系統的一員。身處「虛榮心、好勝心和自卑感」情境中的青少年,極易受到傳播媒體所影響,盲目的接受他人有意無意中所灌輸的看似「完美」,實則是扭曲、不符現實的錯誤身體意象。

 

五、結論建議

由以上研究、數據整理可得知,網路相簿對於青少年是不可或缺的人際溝通工具,使用網路相簿是現今青少年尋求同儕認同、展現自我形象建立自我風格的重要媒體,但因為人們「求美」的需求,相簿使用者於是利用攝影技巧、修圖技巧,呈現出最美的一部份,於是網路相簿上便充斥著各式各樣美麗但卻因過度修飾而缺乏「真實」感的照片。

青少年在瀏覽網路相簿,與朋友進行交流的同時,自己的身體意象也受到同儕壓力及網路上主流文化之影響,這固然不一定是壞事,但如何避免青少年分不清網路圖像與現實的差異而沉溺其中,誤以為相簿中一張張過瘦的身材才是所謂標準的、窈窕的體態;蒼白的膚色才是最健康、亮麗的外表,因此而扭曲了對自己及他人的身體意象,甚而追求病態美而影響自身健康及發育,這就是家長們所需要關心注意的課題。

在此本文對家長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1.      重視孩子美感教育

在現實的多元社會中,美的定義是廣義且多元的,絕非平面世界中的審美觀點一般的狹隘。美醜之間的界限非絕對,而是依每個人認知角度不同而有不同。

2.      培養孩子勇於認同及接納自我、欣賞自我,以建立樂觀的人生觀。

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為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所欲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培養青少年對於自己的認知、情意、行為各層面有充份瞭解,進而接納與欣賞自己的優缺點,以更進一步的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創造更快樂、極積的人生。

3.      積極參與、關心孩子網路相簿交流情形。

網路相簿既是時下社會所不可或缺的人際網絡工具,與其消極控管,不如積極參與,成為孩子的網路相簿社群的一份子,提供孩子不同面向的審美觀,亦可形成家人之間溝通聯繫、增進情感的一種方式。相較於傳統的「上對下」的管教,家長藉由網路相簿「分享交流」的風氣與特性,所提出的叮嚀建議,身為網路世代的青少年應更能認同接受。

 

參考文獻

王瑋;邱鹏(2006)。網路自拍解讀。中國青年研究,2006年卷4期,70-71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朱述超(2006)。圖像時代的審美觀念。溫州大學學報,192),72-76

吳彥霖(2007)。教師運用即時通與學生溝通的科技適應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琪(2006)。「無名」中-成就有名,網路相簿之閱聽人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賈文玲2001),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社會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學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倩如(2007)。我與我的納西瑟斯自我影像作旗電腦中介溝通之線索-試以網路相簿自拍照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

劉育雯(2004)。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高中女學生身體意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秀宜(2004)。詭異的外貌情結-檢視時下青少年審美觀。國教輔導,442),60-63

謝秉陞、許瀞文(2007)。以精神分析觀點探討女性網路相簿點閱者認同位置的建構與差異。資訊社會研究,13229-255

蔡淑瑜(2002)。涵化理論與認知研究。媒體識讀教育月刊,28

龐惠潔(2008)。美麗人生?網路相簿社群內階級與權力關係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4197-227

Walther, J. B. ( 1996).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 Im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Hyperperson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3 (1), 3-4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2008523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9_28_06.html

中時新聞資料庫。2008523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search.aspx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