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你越『挫』越勇從艾略克森之生命的八個週期探討如何增進國小學童的挫折容忍力

何素勤

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壹、               前言

 

新竹市一所私立高中高二女學生被懷疑偷兩千元,在竹北公廁內上吊自殺身亡,把悲傷留給家人,問題丟給了師長和同學。精神科醫師表示,被稱為「草莓族」的七、八年級生,由於父母親保護得太好,忍受挫折的能力確實較差,孩子也失去處理危機的能力,遇到挫折壓力往往容易自殺或傷人,值得為人父母者引以為(中廣新聞--彭清仁報導)

 

在社會新聞中層出不窮的,莫過於新世代草莓族的自殺事件,為何現在的孩子對於一時的挫折毫無招架的能力?當父母哭喊著:「孩子,你怎麼忍心棄我而去!」之時,亦應思考孩子面對挫折時為何如此地脆弱?王鍾和(2001)指出現代孩子的挫折容忍力不足,缺乏自我支持的能力,往往在遇到挫折時,就亂了陣腳,自怨自艾,以情緒來回應壓力,卻不知以積極的行為扭轉乾坤,使危機化為成長的轉機。

筆者身為第一線的國小教師,發現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照顧總是無微不至,連生活起居等小事都一一代勞,為了擔心孩子受到責罵,不辭辛勞地送孩子未攜帶的功課或學用品,企圖為孩子遮擋所有生活上的難題,甚至要求老師亦應比照相同標準來照料。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所養育的孩子對於生活中發生的挫折也就缺乏面對的勇氣;加上受到出生率下降的影響,現在的父母將孩子視為心頭肉、掌中珠,過於保護的結果,導致孩子從小到大缺乏受挫的經驗,無怪乎為了考試不利或交友不順而自殺的事件時有所聞。

事實上,讓孩子有機會經歷失敗與挫折,而父母與師長在一旁給予鼓勵與支持,才是培養挫折容忍力的第一步。例如:孩子正學習剪紙的技巧,眼看張美麗的剪紙就要完成了,可是就在最後一刀時,孩子心急,多剪了那麼一點,而使整張剪紙花斷掉了。此時,孩子氣急敗壞地叫道:「我剪不好,不剪了!」這時,在旁的父母若能溫柔地握住孩子的手,安慰並讚許孩子剪紙的本領,相信就能減輕孩子心中的自責及挫敗感。因此,父母、師長如何協助孩子瞭解且覺察自己遭遇失敗時的挫折情緒,並能以適當的因應方式加以調適,進而採取建設性的行動,化阻力為助力,終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便是筆者想探討的。

一、名詞釋義

(一)挫折

是人們在進行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干擾或障礙,致使自己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因此在心理產生的一種焦急、沮喪、緊張、失意等複雜的情緒狀態。簡言之,是個體尋求快樂因受到阻礙而無法實現的一種行為與心理狀況。

這種障礙來自四面八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外界因素和內部因素。外界因素指自然和社會因素給人帶來的挫折感。比如:陰雨連綿的天氣讓人心情煩躁,或者不公正待遇給人的心理壓力。內部因素則指生理和心理因素給人帶來的挫折感。比如:肢體的殘缺帶來的自卑和敏感,發展成對自身的否定和挫敗認識;或是某個盼望已久的事情不能實現,在心裡造成的不滿足感和挫折感。

(二)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

指人在遭遇困境或是無法滿足需求時,能承受打擊與挫折,免於行為失常,足以維持正常生活的能力(吳清山、林天祐,2003)。黃立賢(1996)亦指出日常生活中挫折是免不了的,有些挫折是暫時性的,隨著時間就會消失,無須擔心;但有些挫折卻是長期性的,無法克服及逃避,若沒有學習正確的應付之道,往往形成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霾。

 

貳、               文獻探討

    根據精神分析學派的看法,過去的經驗對一個人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佛洛依德甚至有「六歲定終生」的理論,因此,當某一發展階段固著或延宕,對兒童的發展都有影響。國小學童已進入了一個較有系統的學習期,在Erikson理論中,此階段的危機就是過度地感到能力不足和自卑感。因此,在文獻探討方面,筆者將對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闡述人生八階之要義及概要說明,最後探討此理論在教育上的涵義。

 

一、艾略克森階段理論的提出背景

艾略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是近代的心理分析及人生發展學說的一名領導者,出生於德國,是新佛洛伊德主義(neo-Freudian)中最有名及影響最大的人之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在立論基礎上就是由佛洛依德的理論演變而來的(張春興,1997)。表2-1即為兩者之比較。他為精神分析帶來了新的刺激及架構,成功的將Freud的理論帶往一個新的領域,不但關心社會及文化對行為的影響,更整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指出了心理學人格的未來。他將在精神分析中所得到的靈感擴展到跨文化之兒童研究、偉人的心理傳記與心理學和社會動力之介面,進而發展出的「認同identity」及「認同危機identity crisis」的概念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專業領域,他的三個主要貢獻的概念為:                      

(一)除了性心理的發展之外個體同時亦經歷了社會心理及自我(ego)發展。

(二)人格發展是一生的持續過程。

(三)每一個階段發展的結果有正向也有負向的。

 

2-1

               

 
佛洛依德和艾略克森的階段論比較

期別

年齡

佛洛依德

 

艾略克森

 

 

 

 

發展危機

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

0∼1歲

口腔期

信任不信任:

希望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不安

1∼3歲

肛門期

自主行動羞怯懷疑:意志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6歲

性器期

自動自發罪惡感:目標

主動好奇,行動有方向,開始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6∼青春期

潛伏期

勤奮進取自貶自卑:能力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青年期

兩性期

自我統合角色混亂:老實

有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追尋的方向

生活無目的方向,時而感到徬徨迷失

成年期

 

友愛親密孤癖疏離:愛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疏離,時感寂寞與孤獨

中年期

 

精力充沛頹廢遲滯:停滯關心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及

義務感

不關心別人與社會,缺少生活意義

老年期

 

完美無缺悲觀絕望:智慧

隨心所欲,安享餘年

悔恨舊事,徒呼負

 

:筆者自行整理。

 

二、艾略克森的階段理論(Eriksons stage theory

要義Erikson的心理社會期發展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是以自我的發展為中心思想,個體和社會環境的互動中,一方面因自我成長的需求,希望從環境中(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獲得滿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會的要求(要求必須遵守社會規範)與限制(禁止他不可率性而為),使個體在社會適應上產生一種心理的困難。艾略克森稱此心理困難為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又稱常性危機。對個體自我成長而言,也具正面促動作用,因個體受到危機感的壓力,必須學習如何調適自我,從而符合社會對他的要求;調適自我之後,使危機得以化解,就等於個體的自我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Erikson將人生全程按危機性質的不同分為八個階段,說明了個體自幼稚到成熟的自我成長歷程,也說明了健康的人格是經由什麼樣的歷程形成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明顯的特徵,並且也潛伏著一種危機,但若安然渡過這些危機,則生命會有更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個人便有能力來克服後一個危機,終而完成整體性的自我;否則生命就會受到阻滯,而後至的危機便難以應付了。

 

三、艾略克森的心理社會分期觀

    艾氏人生八階中,其中前五時期都包括在個體成長中接受教育的階段。以下即是此理論之概要:
(一) 口腔期(The oral stage--信任與不信任(0-1)

嬰兒從出生至滿週歲,便是信任與不信任(trust vs. mistrust)的一段時期,這個時期的特徵是表現在對人的信賴與信賴的行為上。信賴可使嬰兒能安心地,任由別人包括母親在內的照料,例如餵奶,使安睡,大小便的排泄等。身體因人的照料而獲得舒適,而舒適又與人的出現連結在一起,由此產生對人的信任。當嬰兒稍大時,進一步的察覺到,所需要的舒適,是會按時地獲得,故不須照料者寸步不離地在他身旁,允許暫時性的離開。因為他已建立了信任,信任照料者會在他有需要的時候出現。另外,嬰兒在此期發展的信任,並不是單純由獲得的食物量與照料的多寡來決定的。最重要的,還是所獲食物的品質,及照料中所接收到愛的深淺。

艾瑞克森對口腔期的描寫著重在「面對世界時間時發生的自我模式」,若他們發展出合宜的平衡,就會發展出時期的核心力量--「希望」。「希望」使幼兒能勇敢和熱切面對世界。嬰兒是否懷抱堅定信賴感,決定他們面對下一階段的能量。

(二) 肛門期(The anal stage--自主與羞愧、懷疑(1-3)

第二個人生發展期,艾略克森稱為自主與羞愧、懷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這個時期包括由滿週歲至三歲左右。心理分析學派相信,幼兒對大小便的控制,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為這是收及放的能力的控制。幼兒由此學習對自身的調整操縱,適當的排泄,將使幼兒感到滿足;過度的壓制,例如過早及過嚴的大小便訓練,必會引起不快及緊張。訓練操之過急,必然損害幼兒的自信,並且可能使其感到羞愧。

幼兒發展是要經過一個自然的過程,不可使用強迫的方法令其加速。所以不可因其不負成人的期望而加以羞辱。過多的羞辱,使幼兒失去自信,對自身的能力有所懷疑,從而會放棄努力,並且變成任性、反抗、故意做出與人相悖的行為。感到羞愧者,通常是覺得自己的短處,在極不願意的情景下,暴露在別人的眼前,於是有無地自容的感覺。所以有羞愧者是希望短處隱蔽起來的,成為不可見的,如果別人注視著他,他便會引起很大的忿怒。

此時的幼兒若能正面發展合宜的自主權和羞愧感,產生初步的「意志力」 (will),安然地克服了這一時期的『危機』,便能為下一階段的人格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三) 性器期(戀母期The phallic stage--主動與罪惡感(3-6)

兒童在四、五歲時,便處於主動與罪惡感(initiative vs. guilt)的一階段。這時兒童活動力大為增加,有較大的想像力及好奇心,且產生各種希望及企圖接受責任,這便是本期對正的一面『主動進取』的引發力。他開始覺得自我的存在,及受自己的支配。

在進取的負方就是罪惡感的產生。罪惡感是因幻想過多,並且容易想入非非,發生戀父或戀母的情結,這樣便會自覺有罪惡感,由此喚起內心的抑制。此時父母可以允許兒童以從事有趣的活動來幫助孩子經歷這個過程,以更強烈的「目標感」從這個階段的危機中脫穎而出。這種「目標設想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是不會被罪惡感和壓抑所破壞的。

(四) 潛伏期(The latency stage-- 勤勉與自卑(6-11)

在六歲以後,主要任務是發展穩定的注意力和堅持的勤勉之自我力量。兒童已開始學校的社交生活。這時會努力於表現自己,好讓同儕群體接受。他參與群體遊戲、學習與活動,並且極怕被人排擠,這一時期約經歷整個小學階段。這時期的特徵就是具有求知欲,有活動精力,希望學習成人,產生一種勤勉精神。

兒童此時致力於學習與工作的興奮及滿足,來強化其勤勉的行為。他開始留意工作或活動的各種規範,而嘗試使自己能適應及服從,產生有效的工作結果。無論在何種文化的社會中,兒童此時是進入了一個較有系統的學習期。學習的事物範圍是廣闊的,指導的人亦不一定是學校師長,包括了身旁周圍的人。例如父母及其他成人,還有比他年長的孩子,他們的行為,皆可能成為模仿的對象。

處於此時期,使兒童感到危險威脅的,是自覺「能力」的不足,不能隨心所欲地應付他想完成的工作或學習,因而感到自卑、懊惱,對自己的技巧及工具都不滿意,特別是當他看見同儕獲得滿意的工作結果時,會覺得有己不如人的感覺,因此會失去興趣,不再勤勉,產生退縮、迴避及孤立。反之,如兒童獲得成功的發展,足夠的能力來運用智力和技巧完成工作,則便已初步培養出對工作的愛好,及領悟人在社會上的分工合作的意義。這樣,不但掌握若干基本工作技巧,且為將來進入社會作出了良好的準備。

(五) 青春期(兩性期The genital stage--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12-20)

踏入十二歲後,兒童期已告結束,因為性機能已開始成熟,身體也快速成長。這些生理上的急速改變,及面臨將需擔任成人的工作,使他們不得不關注自身的處境。他們亦關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在別人眼中,他們是否夠得上水準。

主要的心理特徵,就是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identity vs. confusion)。自我認定一種身分,一個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從而決定用何種身份來處理面對的問題。當然,也包含向人認同,因此容易結黨營群,而且對視異己份子者,作無情的排斥與攻擊。

此時,也會估計自身的能力是否能為將來負責任。一旦發現能力不能配合的時候,自我的形象便會容易崩潰下來。沒有自信的,則可能逃避認同,因而產生了更大的危機,處處否定自我,反抗現實,導致迷亂,不知自己應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因而消極、失望、對現實不滿。有這種迷亂的,可能產生偏激反叛,進而在行動上表現出來,例如離家出走,放棄學業,反抗社會的一切。

在自認迷亂的另一端,便是過分的認同。此時不但已找到一個自我形象,而且對這形象狂熱的偏愛從而模仿。當然,這樣便失去個人的自我,使自己獨特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某些優良的特徵都遭受破壞。

有趣的是,這時期形成的自認絕非一次便可完成。在某一階段中,青少年可能認同於一群體;但在不久之後,他又可能發現另有更值得認同的群體,因而其自我形成亦隨而漸變。這個變的經歷,對於青少年發展是有良好的影響的,因為這樣可以幫助他在找尋真正的自我。

(六) 青年期(Young adulthood--親密與孤獨(21-30)

隨著青少年期而來的是早期的成年(early adulthood)。在這期中,心理的特徵表現在親密與孤獨intimacy vs. isolation的交戰。這時個體已發展了自認,並在本期中促成了與其認同者的頻密接觸,及互相容納,發展了親密的友誼。當友誼形成後,雙方便可互相容忍,及願意為對方作出犧牲,以此調和了可能發生的衝突。

親密的反面自然是孤獨了。倘若在發展親密中受挫折,因而失望退縮,又或害怕與別人結成親密的企圖不能達到,為了避免失敗,也會自願地築起一道與人相隔的牆,而成為孤獨者。

艾略克森認為這期的幸福快樂,建築在親密的充分發展。這表現在性愛的完滿獲致,雙方都有無拘束的性愛活動,同享快感。他又提出理想的性愛,應是雙方都能互相信任;願意分享工、生育及娛樂的情趣;並且願為子女謀求各階段滿意的發展。

(七) 中年期(Adulthood--親代性與停滯(30-60)

人生第七階段便是所謂親代性與停滯期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一般來說亦是指中年期,由三十歲左右開始,以迄於六十歲以後的一大段時光。一旦兩個人建立了某種程度的親密感,便開始有興趣去拓展兩人的關係。親代性有很深的涵義,它指的不只是生育小孩,同時也指經由工作創造出的產物和想法,父母親必須保護和指導他們的子女。這代表著父母親必須經常犧牲自己的需求,克服自我放縱的誘惑,這種自我放縱會導致沒有生產性的停滯。若能達到這種程度,他們就能正面、成功地面對衝突,而發展關心下一代的能力。

(八) 老年期(Old age--圓滿與失望(60歲以上)

艾略克森的人生八階的最後階段,稱為自我整合與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此階段是一個把以往成敗總結的人生最後歷程。故此,如果以往的發展是完美成就的,在此便會享受成果,心理上便有圓滿的感覺,對一生便感到滿足及自豪,不然,就會在心理上積存失望感。

 

四、心理社會期理論的教育涵義

張春興(1997)認為,從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觀點而言,艾略克森的心理社會期理論所提出的發展危機理念,對現代父母及教師而言,至少具有以下三點涵義:

(一)    發展期中危機重重自我成長不易

           個體在自我成長的歷程中,因自我的需求與社會的限制兩方調和不易,致使其心理產生適應困難的感覺。因此,如何教育下一代在面對人生逆境時,能善於化解危機從而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正是身為教育者重要的課題。

(二)    教育是發展的助力也可能是發展的阻力

現代社會充斥著望子成龍及升學主義的觀點,強制兒童學習,難免使教育原本具有的人格發展助力,變成為人格發展的阻力。因此,身為父母或教師者,如何改變教育理念,無疑是大家值得深思的問題。

(三)    全人教育基礎寓於心理社會理論

根據艾略克森的理論可知,個體成長階段,前五個時期的發展危機,皆與認知學習時成功或失敗所帶來的快樂或痛苦經驗有關。因此,如能改進教育環境,真正配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使他在求知中得到快樂、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即可在人格發展歷程中實現全人教育的理想。

 

參、               輔導實務分享

從艾略克森的理論中我們可以得知,潛伏期(6~11歲)是自我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熟練重要的認知和社會技巧,而此階段的危機就是過度地感到能力不足和自卑感。此時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若得不到師長的鼓勵與肯定,或者反而遭到父母的否定和批評,就容易形成緘默、偏執的個性,產生自卑的心態。因此,在筆者任教的職場中,如何幫助國小學童瞭解與察覺遭遇失敗的挫折情緒,並學習以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加以調適,加強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促進提升其面對挫折的挫折容忍力,是當前十分重要的輔導課題。以下即是筆者的輔導實務分享:

一、學生輔導方面分為兩大面向

(一)提升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與肯定

 1. 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為了增進學生對自我的肯定,因此,筆者剛接新班時,請學生寫出認為自豪且正面的十件事情,同時也寫下令他們覺得挫折的十件事,除了可以讓學生覺察自己哪部分的能力不足外,也可讓老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2. 提供成功的機會給每位學生

提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即使是資質再差的學生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例如:『我們一家都是長』,如附件一。適當要求、即時肯定,學生就有持續的動力往前走,獲得更多的成功與自信。

 3. 讓學生有多元思考的空間

在回答學生的問題時,不要太快做決定,勿只堅持一種答案,並使用積極主動的傾聽,教導學生問題解決的技巧,建立信心;也可以指出價值和觀念其實是多元性的,經過腦力激盪的方式,讓學生去體會每一個人在做抉擇時,其實都有不一樣的做法。

 4. 在課程與作業的安排上,給學生有選擇的機會

譬如:同樣一門課,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測驗或完成作業的方式。但必須和學生訂定契約,從訂定契約及做選擇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學到負責任的概念以及其實人是有許多選擇的。

(二)輔導學生處理挫折的方式

 1. 定期給予日記、圖畫或未完成的句子書寫

透過作業的批改,可以了解學生當前的處境及想法。有些成功經驗非常多的學生,當偶遇失敗時,老師可以先觀察其反應為何,暫不介入處理;如果學生無法自己處理情緒,再做進一步的個別諮詢,進而幫助學生挑戰「我不能」的想法,使其轉變成「我可以試試看」的觀念。

 2. 善用家庭聯絡簿

請學生寫下當天的心情留言,一方面老師能適時地給予讚賞鼓勵或引導規勸,另一方面家長每天簽名也能知悉孩子的學校生活及參與活動,增進親子關係。

 

  3. 與同儕間經驗的分享,學習正確的應對之道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受挫經驗,以及處理的方式。可能會發現其實自己的挫折經驗與別人比起來,簡直是微不足道。若在潛移默化中聽過他人成功處理挫折的經驗之後,也能學習到正確的應對之道。此外,也可鼓勵學生閱讀有關生命教育與兩性的書籍或繪本,也可經由報章雜誌獲取經驗。

 4. 講述名人戰勝挫折獲得成功的故事

學生喜歡聽故事,從這些偉大的名人身上,讓他們找到克服挫折的榜樣,並從中領悟到一些戰勝的技巧。例如:被稱為「樂聖」的貝多芬,一生中遇到無數的挫折和痛苦。二十五歲時,他罹患了嚴重的耳疾,對一個音樂家來說,最讓人傷心的莫過於耳朵失聰了。在極度的絕望中,貝多芬也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向命運低頭,他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果真,貝多芬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大無畏精神,勇敢地戰勝不幸與挫折,創作出一系列振奮人心的音樂作品。

 5. 透過班網傳達關懷的心意

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筆者任教的小學裡,每位學生都會基本上機的技巧,因此,建立班級網頁提供學習檢索。除了學習上的需要外,也可運用同儕的力量,讓受挫學生在留言區觀看安慰的話語,使其備感溫馨。

 6. 找適當楷模作為學習對象

艾瑞克森認為潛伏期的兒童處於有系統的學習期。學習的事物範圍是廣闊的,指導的人不一定是父母師長,亦包括了同儕。因此,在同儕間尋找適當的楷模,不但可增加自我的概念與信心,也能以正向思考去面對生活挑戰,避免使自己持續陷入悲觀的情緒之中。

 

二、親師溝通方面

    要培養愈挫愈勇的孩子,父母親不應將所有的精力花費在如何改變周遭世界,而是該從改變和小孩相處的方式著手。因此筆者善用聯絡簿和家長做以下的溝通:

(一)憐憫不能彌補孩子的不幸  

家長出於保護心理,容易低估孩子的能力和承受力,認為孩子受不了打擊。孩子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將變得依靠別人的憐憫和安慰,喪失更多的勇氣而沒有鬥志。

(二)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失敗和挫折

其實,犯錯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例如:孩子興奮地準備參加童軍露營,臨行前,你發現孩子自行整理的行李裡沒有足夠的衣服及手電筒,此時,父母可以忍住提醒孩子的念頭,給予嘗試體驗的機會,孩子有了切身體會後,相信下次參加類似的活動前,就會事先列出所須物品的清單,然後按照順序一件一件地把物品放進背包,不會遺忘什麼了。因此,適當鼓勵孩子親身探索與實踐,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必定能讓孩子在失敗和挫折中有所收穫。

(三)教孩子控制情緒消除壓力和怒氣  

艾瑞克森認為給予孩子安全感、敏銳的反應和關心,孩子會感到安全、滿足及充滿希望。因此,家長除了在孩子遭受挫折時給予安慰外,也須適度地引導情緒的宣洩,例如:打籃球、扔沙包,或者畫一幅孩子生氣模樣的圖給他看,轉移其注意力。

(四)選擇性地使用「獎賞」

以艾瑞克森心理社會理論的發展觀點而言,大多數學齡期兒童從成功與失敗的日常生活經驗中,瞭解工作、努力和堅持不懈會使他們獲得勝任、控制和讚許的獎賞。因此,孩子在戰勝挫折後,父母應該視挫折的難度,給予獎賞。例如:孩子經過不懈地努力,終於從班級的後段生,變成了一個優等生。這中間必然付出了許多努力,此時若能帶孩子出去吃一頓大餐,或者買回心儀已久的物品,加上父母適度的鼓勵稱讚,必然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五)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

Erikson的人生八階中,說明人格將受到家庭、學校與社會等環境所影響,他特別強調父母與子女間關係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教養的態度也將影響孩子的人格及行為發展。因此「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榜樣」,才能讓他在以後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

    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畢竟只是人生的開端,未來的路還很長,所必須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何其多,若能夠在年紀愈小的時候開始學習抗壓與挫折復原力,相信面對未來的生活會更具信心。

 

肆、               結論

付晶2007)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英雄,即使現在的他們,還沒有勇士的氣概和勇敢,但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已經蓬勃著要迸發出來」(頁193)。因此對孩子而言,失敗不一定是人生的絆腳石,可能是另一個轉捩點,最重要的是將危機化為轉機,適時地做心態上的調整。如果因為畏懼失敗而不敢冒險,久而久之,就可能成為「隱藏性失敗者」,但如果想要尋求自我突破,就要有勇於冒險的勇氣,也必須具備挫折容忍力。

人在受創後的心路歷程,是重要的人生經驗。這種心靈之旅往往使我們更強韌、更有智慧,最重要的是,體驗過挫折帶來的痛苦之後,我們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更謙虛,更能了解掌握自己,並且更有自信。因此,一個人與其消極地逃避失敗而裹足不前,不如建立自信、自我肯定而奮勇向前。

孩子的成長需要什麼

在譏評中長大的孩子,苛責於人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分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知曉忍讓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

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贊可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愛人

                             ~引自愛的另一章孩子的挫折教育

 
參考文獻

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付晶2007)。愛的另一章孩子的挫折教育。台北:婦女與生活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名詞解釋:挫折容忍力。教育研究月刊,115155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修訂版五刷)。台北:東華書局。

黃立賢(1996)。如何培養學生挫折的容忍力。訓育研究,35(2)65-74

Gredler, M. 2006)。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1)。

Crain, W. 2007)。發展學理論與應用(劉文英、沈琇靖譯)。台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附件一  
我們一家都是長

 

回首頁